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战列舰到底是被航母淘汰还是被导弹淘汰的呢?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列舰是个公受,16寸炮看着特别猛吧,可是被人群了,第一个是飞机,第二个是导弹。

单选题的思路,真的,初三就该超越了吧


user avatar   WanPlusSW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坦克并不是淘汰骑兵的,而是为战争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航母也是如此。

航母并没有在定位上淘汰战列舰,而是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造假币的是被什么淘汰的,是更高的防伪技术吗?是各种乱七八糟的辨别伪钞技能吗?还是因为造钱的难度太大了?

都不是。

将假币打入冷宫的,是支付宝。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航母为什么淘汰战列舰了,因为战列舰的打击方式还是二维的,但航母就是立体的,他将海战变成了一个立体性的东西。

简单地说,在航母出现之前,战列舰之间并不是拼火力,而是拼装甲,因为即使你能探测到或者找得到对方的战列舰,如果你打不过,那也没办法,只能退。

就像是金刚这玩意要是知道鸭滑在附近哪里哪里,他敢单挑吗?

不敢的。

但航母出现以后,在战场上战舰的性能虽然还很关键,但已经不是最关键的了,最关键的是什么?是信息以及打击距离。

通俗一点的说,就是飞机的性能和航母的载机量。

一艘航母4万吨,有4架预警机和20架五代机,另一艘航母10万吨,没有预警机,只有50架四代机,遇见了谁吊打谁?

制信息权让航母在面对战列舰的时候拥有绝对的优势,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在速度相似的情况下,航母和战列舰的打击距离差距是十倍计,战列舰即使发现了航母,想要将两舰距离缩短到战列舰的打击距离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想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

淘汰了战列舰的,实际上是飞机。

淘汰骑兵的也不是机枪,而是堑壕战。

为什么二战没有堑壕战了?因为飞机出现了。

飞机代表着什么?机动性和火力。

堑壕战和机枪代表者什么?防御力和火力。

当机动性碾压了防御力的时候,就是航母淘汰战列舰的时候。

德国的闪电战就是典型的用机动性碾压防御力。

如果哪天防御力又碾压了机动性,那就又是炮舰登场的时候了。

什么叫防御力碾压机动性呢?

举个例子,哪天人类要是研发出了一种相当强悍的激光拦截系统,一分钟能拦截上百发导弹(受地球曲率限制,激光也只能用于拦截不能用于打击),那么机动性就无法碾压防御力了。

当饱和打击都无法突破防空网的时候,飞机所拥有优势就荡然无存。

怎么办呢?

增大火力投送密度和速度!

这时候,装备了几十门大口径舰炮的炮舰就会再次登场……航母就会被彻底淘汰了。

人家直接顶着你舰载机的火力往过硬冲就行,贴近了一瞬间就砸出去几千发炮弹,航母打出了GG。

而且你飞机不可能利用这种机动性的优势去偷袭后方之类的,因为防御力远大于飞机能投送的火力。

核弹也没用,核弹也需要载具。

除非你直接上航天母舰,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火力的可获得性,是军事建设的唯一方向。

这里的可获得性,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维度上的,单位密度上的,以及性价比上的。

坦克取代骑兵,然而并没有。二战时期的骡马和机械化是并存的,只是坦克拉大炮,骡马拉小炮。如果地球上的马匹,在一定数量下能拉动大炮,它一样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到了现代,骑兵的马变成了直升机和轮式轻装甲车而已,美军那些被我们翻译成游骑兵的单位,当年不也把坦克装甲单位揍得不要不要的吗?

同理在海军一样的情况,航母与导弹舰的火力可获得性,远远大于战列舰,无论是性价比、空间还是维度上的,如果米加诺夫粒子炮有实现,战列舰再回来也不是不行嘛。

被具象限制的军事理论,必然被先进的军事理论给击败。


user avatar   ying-tiao-87-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she-hui-ke-xue-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原史实的一些细节,可知凯文·卡特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么罪大恶极:

1. 拍照地点离联合国赈济中心不远,小女孩的父母在那里领救济品,周围的人不会少,只是照片拍摄角度的问题,显得只有女孩和秃鹫而已。

2. 卡特拍完照后,走近把秃鹫赶走,这是一个本能的举动,至少他认为当时这样做已经能够保证小女孩的安全。

3. 外国记者去苏丹前都接受过培训,其中一个反复强调的点就是不要跟当地人接触,以免染上各种传染病,有了这次新冠的教训,我们应该知道传染病有多可怕。

4. 卡特自杀不完全是因为这张照片给他带来的舆论困境,还有离异、孤独、经济拮据、朋友殉职、看到太多战争的阴暗面等等原因造成的抑郁症。

这幅秃鹫等待女孩死去的照片拍摄于1993年,摄影师最初的注解是“濒死的女孩”。(点击可看大图)

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在苏丹时,捕捉到一个难得的镜头:一只秃鹫守候在一个瘦骨嶙峋、艰难爬行的小女孩后面,只等她死去就上前饱餐一顿。

按下快门时卡特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会给他带来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同时又让他沦为千夫所指的目标,最终抑郁而死。

那是1993年3月,卡特到苏丹采访,在阿约德村附近他发现了一个女孩,她在挣扎着前往联合国赈济中心的途中停下来休息,一只秃鹫飞到离她不远的地方落下。卡特耐心地等待了20分钟,秃鹫和小女孩都没有发现他就在附近。等到秃鹫离女孩足够近的时候,卡特获得了令自己感到满意的构图,他按下几次快门,上前把秃鹫赶走,然后转身离开,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刚拍下了新闻摄影史上最具争议的照片。

卡特后来回忆,这个小女孩的父母当时忙着赶往运送赈灾物品的飞机领取食物,所以她只是短时间内无人陪护。为了对女孩和秃鹫准确对焦,并且不会吓跑秃鹫,卡特蹑手蹑脚地接近了他们,在大约10米开外的地方拍下了几张照片。

这张照片卖给了《纽约时报》,出现在1993年3月26日的报纸上,在那之后不到24小时内,报社接到了几百个电话,询问小女孩是否活了下来。后来《纽约时报》不得不刊登了一则特别说明,表示当时小女孩有足够的力气离开现场,不会有生命危险,至于她现在是否还活着,报社并不知情。这个说明并没有让关心女孩命运的民众感到满足,他们进而把矛头转向了卡特,质疑他为何只管拍照,却没有伸出援手。

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但民众和媒体的舆论压力还是让卡特不堪重负。比如佛罗里达州的《圣彼得斯堡时报》写道:“这个男人罔顾女孩的痛苦,只顾转动他的镜头,拍下最完美的画面,他是一个掠食者,他是女孩身边的另一只秃鹫。”

人们之所以如此愤怒,不仅仅是因为卡特在拍照和立即赶走秃鹫之间选择了前者,更因为他亲口承认自己事后并没有帮助小女孩,而是任由她继续艰难地前往赈济中心。关于这一点,卡特也有自己的理由,前往苏丹前他们就被告知不要与当地人接触,以免染上疾病。据卡特估计,当时每小时都有20来人在赈济中心附近死去,这个小女孩并不是唯一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何况就算他施以援手,也不知该从何帮起。

1994年,卡特凭借这张照片赢得了普利策奖,几个月后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94年7月27日,卡特驾着他的皮卡车来到帕克莫尔的学习实践中心附近,那是他童年时玩耍的地方,他把一根软管的一头接上车尾的排气口,另一头塞进车里,用这种方式终结了33岁的生命。卡特在遗书中写道:

“我很抱歉,真的很抱歉。生活的痛苦压倒了欢乐,直到欢乐不复存在……我情绪低沉……没有人给我打电话……没钱付租金……没钱付孩子的赡养费……没钱还债……钱!!!那些关于杀戮、死尸、愤怒和痛苦的回忆困扰着我,在我脑海中变得越来越鲜活……还有那些挨饿或受伤的孩子,以及那些好战的疯子,他们多半都是警察或刽子手……我要去跟肯(指他的同事肯·奥斯特布鲁克,此前在工作时被联合国维和部队误杀)团聚了,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

卡特是纪实摄影的牺牲者,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往往来自职业道德与人性良心的冲突。除了“濒死的女孩”这张著名的照片外,卡特在上世纪80年代还拍摄过南非种族隔离时代的众多暴力冲突和酷刑,其中包括被称为“火项链”的酷刑,受刑者被套进灌满汽油的轮胎活活烧死。卡特曾谈过他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我的思考必须从视觉效果出发,我拍摄死尸时会拉近焦距,把死者的脸和伤口都收进镜头。卡其色制服上一抹红色的血渗进沙子,死者的脸有些发灰,这些都是我要考虑的。尽管我的心在狂叫:‘上帝啊!’但我是在工作,别的事情等工作结束后再去解决。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就别吃这碗饭了。”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

我的新文章会在个人公众号弄影记(微信号:feiyumylife)提前首发,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答案和文章转载请私信征得同意,并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举报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相关话题

  高中生,读了刘慈欣《朝闻道》有感而写,请问大家觉得怎么样?差在哪里。。。? 
  三个月创作的一篇科幻小说,写的怎么样,求评价?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有什么把你看哭的科幻小说? 
  现在去香港购物的人越来越少吗?为什么? 
  苹果电脑那么贵,为什么还是很多人买? 
  为什么学完西方经济学再学政治经济学感觉很别扭? 
  工业设计专业应该选择什么笔记本电脑? 
  Win11 被吐槽正式推出两个月后仍是半成品,它有哪些问题? 
  这半年来有多少人跑赢了大盘? 

前一个讨论
请问gay中的1是怎样的心态?
下一个讨论
我怎样才能知道主流媒体对于其他国家(包括但不限于印度,日本,美国)的报道是否真实呢?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