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亮为什么不死谏刘备别八百里连营? 第1页

  

user avatar   jin-zhen-63-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备连营的决策,谈不上是冲昏头脑的失误败笔,但也决不是什么妙绝的战术。只是在当时的战略形势(地形地势、己方军情)权衡下近乎唯一可行的选择。不够理想,无法可替。

评价一个军事决策正不正确,除了看地图,还要看硬理论和其对应的战术。决策不是孤立存在的,施行过程中战术间的配合直接决定其胜败走向。

先看兵法理论。从战地类型上来看,当时刘备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标准的『围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围地』指的是一种战略优势明显倾斜的地形。在此局势下,一方所占据的地理位置出口狭隘,入口迂回长远,是一处闭塞的地带。前狭后险,既不易进军,也不易撤退。直接给处在其出口的另一方以少胜多,以寡击众的优势。

而刘备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先看一下全图:


再看地势:

地势图源杨督 @琅邪杨文理

夷陵地界,两岸险峻山脉拔地而起,尽阖日月,只余一线江河窥见天光。江水湍急,鱼鸟尚不能栖停。造化如此,更不必说人进入此界是如何的难以谋布了。

“江水,又东径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
——郦道元《水经注》

刘备从建平、巫峡一路围至夷陵,正中此界。

由此可见,刘备驻军处虽还不至于『死地』的『不战即死』,但也是需速战速决的『围地』,应速谋战事,不宜久拖。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同时,从方位上来讲,刘备深入敌境百里,还中了『重地』,是个与『轻地』相对的概念:

诸侯自战其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诸侯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如果是行军环境,还类似于『圮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对于这类深入敌境的情况,正确的应对战略是精专本部,防止兵员离散。同时还要广掠粮草,休养生息,但显然与『围地』速战速决的要求冲突: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不幸的事情,从地形来看,当时刘备的环境,还是标准的【挂形】: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挂形』有些类似于『围地』,都是对敌方有利,对我方不利的情况。如果身处挂形地势,恰逢敌方有备,那么交战大都会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刘备当时的连营决策,符合局势要求不假,但也确实是无奈之举。

下面我简要分析一下『围地』『重地』和『挂形』连中时的战术可能走向。首先在不考虑其他情况的前提下,深入敌境是要广掠粮草为我所用。但刘备当时所在的狭长河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自家补给都是困难的。反观吴军背倚江南鱼米之乡,以逸待劳。战线拉得越长,对刘备军越不利。因此『重地』之训,即使再深入敌境,也不可行。

(《孙子兵法》另有云『围地』要断后,待议)

兵法此物,能用则用,用不了便抛开。没有什么比实际情况更具参考价值。将在外,君命还有所不听呢,更何况一纸兵法?人是活的嘛。

所以,当时刘备主要采取的战术,便是多次刺激吴军出战,争取缩短作战时间,防止士卒疲劳,士气日渐低落。此计也是有依据的:

此处史料我正在努力回忆,大致就是某部兵法中提到的身处险隘要如何挑衅速战……原谅我一时真想不起来原话了(ノ_・。)但是真的有,真的有啊wwww

他采取的措施也很正确,派吴班平地扎营,狠狠地刺激了吴军:

先遣吴班将数千人於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吴书》

刘备此举,便是我开头说到的,和战略决策高度配合的战术,即【地势迫使连营+挑衅寻求速战】。在当时不太利己的形势下算得上良策。并且施行的也很顺利,大多数吴将都受到了刺激。坏就坏在,对面的陆伯言更知兵,他不仅知己,更加知彼。

《三国志•陆逊传》: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平心而论,从一般情况来说,刘备在山林隰地连营确实有违兵法所教,这也是军事能力算不得很强的曹丕嘲讽的原因。但就夷陵界地形来看,只能算是无奈。刘备之错也并不全在连营,而是没有为此做好足够的防御工作。

在双方都采取了不错决策的情况下,能对决的,就只有耐力和谨慎了。谁耐得长远,谁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可惜陆逊一步都没走错。

他把种种兵法掰开揉碎了铸成一个新的军事神话,他所做的每一步都太超前,也太合宜了。

兵法教云:有不争之地,有不夺之城。

兵法教云:能用则示之不能。

兵法教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一场战争中,将种种兵法教义如同当席醉舞一般演绎得淋漓尽致。

静待敌隙,缓挫敌锐。

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

直到刘备终于出了错,令水军上岸,放弃水陆并进。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说了。如果有机会写一篇战中战术试模拟,不过那篇可能要脑补多于史料了ヾ(❀╹◡╹)ノ,所以还是要仔细酝酿一下。

回叩本题,上面分析了这样多,意在说明,刘备的连营决策本身并非是重大失误,而是当时环境下的一个中性选择,诸葛亮没有强谏的必要。另一方面,诸葛亮远在成都,他和未随出征的臣子所可谏者是战略大方向(当然也没谏),而不是每一个战术。

以上。


今天下午又翻了一遍《孙子兵法》……看到『围地』和『辞卑益备为进』不由得开始联想,忍不住写了一篇。真.纸上谈兵,其实熟背几本兵书,可能最终还真不如一位不识字的征战两年的将士知兵晓战。思考一番,洋洋洒洒几千字,真把我扔战场上,哪怕百米外观战,我可能都是这个状态:



user avatar   xing-yi-24-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备并不是败在连营上,相反刘备连营是很正确的决策,从历史上陆逊给孙权的书信、双方僵持的时间、以及吴军无法攻破蜀汉军事部署的记载中就能看出,陆逊对于刘备的连营是感到头痛的,之所以后来能战胜刘备,主要两个原因,1时间拖得太久刘备军锐气尽失,2刘备没有水军失去了江面的控制权。

至于曹丕的评价,说刘备不知兵,不应该连营之类的,完全是他个人的臆测,有倒果为因之嫌。首先他没有亲临战场,只从结果进行评论,看问题浮于表面;其次曹丕本人的军事能力并不强,他一生基本没打过什么仗,和他父亲曹操相差甚远,刘备的军事能力不比曹操差多少,自然比曹丕高出许多。

后世的看法(包括话本、演义)其观点受曹丕影响较大,孔明一知道刘备连营就十分着急,急忙写信劝阻,这都是说书人以及小说家的杜撰,历史上是没有这一段的。实际上,就算诸葛亮亲临,他也只能连营,绝不会反对刘备,因为连营根本没错。

实际上,刘备的连营是很讲究的,部署极其精密,一环套一环,十分难以攻破,陆逊只得龟缩防守,等待时机,先用拖时间的方法,把刘备的军心拖垮,然后对其军营实施部署攻击,定点拔除,再利用水军优势于刘备军身后登陆,这才是夷陵之战的胜负手。


user avatar   miao-xing-guan-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夷陵在现在的宜昌三峡一带,两岸连山绵延千里,中间是长江,河谷狭长、河道很窄(窄处不过数百米)。

这种地方行军,扎营连绵百里是很自然的事,毕竟岸边根本放不下几个人。

唯一能够部署伏兵的地方就在山后。

(如图两线之间为长江河道,圆圈处为夷陵。两条线两边为山脉。地图中绿色部分为山地,黄色部分为平原。)

并且三峡夏天极其炎热,温度比火炉略低。

由于山形陡峭,夏季天气复杂多变。

入伏后,几乎每天下午三四点钟or夜间11点钟会爆一波雷暴天气。

雷暴一般在山前爆发,暴雨倾盆而下。


雨后天气更闷,道路泥泞,即便是单衣短袖,在路上行走依然挥汗如雨。

如果水兵整天待在船上的话,可谓苦不堪言。

而山后伏兵时常遭遇暴雨侵袭,日久自然倦怠。


宜昌(夷陵)东部地形开阔,而西部是狭长河谷。

虽然相隔几十里,但两地天气状况完全不同。

东吴把守宜昌隘口,蜀兵被阻挡在千里河谷内。

由于战事旷日持久、天气湿热难耐,蜀兵水军、山后伏兵皆锐气尽失。


陆逊趁蜀军倦怠之际,发动水军,逆长江而袭,直扑蜀军后方。


岸边狭窄,最窄处陆地不过数十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江阔路窄,只要数千吴兵精锐乘船绕后,即可切断蜀军退路,然后四处放火,根本无处可逃。

(三峡。远处村落位于山脚斜坡,最怕山火。)

山上草木旺盛,火劲十足,蜀军退路一断,自然不攻自破。

即便如今三峡大坝建成,江水被截断,水流孱弱,岸边依然面积狭小。


可以想象当年刘备后路被截断后,沿着岸边狭道奔逃躲避东吴水军追杀的仓皇。


夷陵这种长条、狭岸的地形,兵力没有办法铺展开来,

连营百里实属无奈。


毕竟四川与湖北七百里三峡、两岸连山,东吴据险而守,主场优势明显,更兼有水军无视地形的存在,可谓神挡杀神。


《水调歌头•游泳》曾描述此地地貌:

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水流尚能截断。

附李白诗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user avatar   chen-yang-23-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你对友谊怎么定义的,如果是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友情,我觉得我在知乎上认识的兄弟和我几乎都是纯友谊。

我们只聊人生,工作,生活,只字不提风月,说真的,我们之间的友谊太纯了,完全没任何杂念,如果你跟我说我们不是纯友谊,我都觉得你在侮辱我们。


但是如果你说的友谊是那种互相知道对方的一切事情,已经把对方引为人生的知己了。彼此之间完全信任,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所有的优点,能包容对方所有的缺点,而且不出意外,两个人准备相处一辈子。

这种情况,你跟我说这是纯友谊,我不太信。或者说我是有一点点信的,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些人,非常的欣赏对方,但是对对方是真的没有红尘中男女之间的那种兴趣。

比如说女方喜欢大叔,男方喜欢御姐,但是男方是小鲜肉,女方是萌妹,彼此觉得对方贼优秀,但是就是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啊,那确实可能存在纯友谊。

但是我信归信,我不接受我的男人有,也不会让自己有,这是底线问题。都有灵魂上的知己了,另一半的存在是干嘛的,身体上的伴侣吗?

或者说的再直白点,我相信有,但是我不接受这种关系的存在。


user avatar   wang-han-zi-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事情,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忽略了的。

很多人对抗美援朝的印象都是,落后的中国靠着人民的力量打败了先进的美国。

这种说法对,但是不全对。

从经济和装备的角度来说,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无疑是落后的。

但是从文明的角度来看,抗美援朝中的中国甩了美国一万条街。

从二战到朝鲜战争,美军不过是加强版的国民党军队罢了。他们军纪败坏,残忍血腥,说到底就是一群被武装起来的野蛮人。

美军离开汉城的时候,破坏了所有的公共设施。志愿军占领汉城,修复了所有设施,撤退时也没有任何破坏。保护汉城的人民是谁?

志愿军抓到了俘虏,对他们平等尊重,还举办了战俘奥运会。美军抓到了俘虏,逼迫他们去台湾,在他们的身上刻字,屠杀。给世界黑暗的是谁?

阿美莉卡是永远的野兽。即使他们再强大,也终究会灭亡。




  

相关话题

  宋史研究经典著作有哪些? 
  溥仪在伪满洲国,拥有多少权力? 
  仅从艺术层面考虑,蒋介石的书法是什么水平? 
  如果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东吴趁机攻打合肥而不是背刺,不是很好地满足了蜀汉和东吴的战略需要吗? 
  有哪些经典的打脸案例?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到底作出了多少牺牲和贡献?与当今人们的主流认识有多少出入? 
  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为什么让一些网民承认中国有些地方不如西方这么难? 
  四渡赤水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二战时美国综合国力碾压德国?这也太吹了吧?我觉得德国综合国力至少和美国五五开吧? 

前一个讨论
在清华大学当学渣是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个讨论
改变三国中哪个事件走向,会极大程度影响后续魏蜀吴的鸿图?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