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94 版和新版《三国演义》中,刘备扮演者孙彦军与于和伟相比,谁更符合原著中刘备的形象? 第1页

     

user avatar   huang-xiang-34-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把“喜怒不形于色”和“面瘫”搞混了啊。

喜怒不形于色的意思是情绪不会表现在他的行为和面部表情上。举个例子,有个人,家里有亲人去世了,但是现在负责一个重要的大业务,必须要去和对方接洽。过程中看不出他内心的悲伤,该笑笑,该扯淡扯淡,该严肃严肃。这才叫喜怒不形于色。

当然,永远一张脸的确也算是低等级的“喜怒不形于色”,毕竟永远一张脸。但是面瘫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让人感觉装逼,另一个是让人感觉畏惧。

而这两种感觉对于刘备都是不适当的,刘备的人生除了最后几年外,和这两种都不沾边的。所以,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肯定把“喜怒不形于色”给理解歪了。

这一点理解歪了,谈何角色表现?


user avatar   edvardelle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01.30更新,在另一个相似回答下重新又写了一篇,请大家直接读这一份吧,写得相对更有条理可读性更强些,而且细节举例比较多。

这篇原贴可以不用读了。




···········原贴··········

最近这条问题下面又多了好些回答,鉴于目前还没看到特别满意的,因此也来斗胆谈上几句。写这篇回答也是由于孙版长久被低估,让本人颇觉得有些意难平。每次回顾这部电视剧时,曹操似乎还是那个曹操,孔明似乎还是那个孔明,但是刘备却不是那个刘备了。不同年纪回看老版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感悟永远不同。这是一个单薄又细腻的非常难演的角色。

题主既然提问的是『谁更符合原著』,那么我想先借机谈谈《三国演义》影视化之后刘备形象的塑造之难,因为刘备与原著中的其他几位主角在塑造逻辑上有非常大的不同,或者说,其面临的众多特殊的难点是其他角色所不具有的。谈完之后,大家自然能看到我给出谁更符合的答案。


(一)《三国演义》影视化之后刘备形象的塑造难点

我一直认为,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难演好的角色之一;同时也是对演员禁锢最多的角色,此论点有孙老师本人的话予以明证:『如果说到表演,我只能说刘备这个角色压抑我整整三年,我个人的天性被这个人物锁得死死的,我很累、很累』(摘自:《没想当演员,也没想演刘备》)。

难在何处?

难在没办法放开演却依然要见层次;难在这是一个不见光彩、戏份零散、性格不具戏剧性却又无处不在的『串场』角色;难在怎样演出低姿态里的腾龙气概,隐忍中的坚毅不拔;难在如何表现那一腔仁慈赤诚而又难以具象的信念感和理想主义;难在这永远是一个英雄凛然几无缺陷,却又必须摆脱符号化高大全的形象;难在除了一个空洞的人设,没有恰当的故事铺叙能够直接展现他的仁义(而『三绝』们相应的故事则应有尽有);难在相比曹操诸葛关张的六边形三角形及其他形状的多边形性格,他是一个性格没有亮点且近乎毫无棱角的『圆形』;难在如何平衡『真与伪』之间的临界与极值;难在需要抗衡演义扭曲笔力的人设脆弱违和,以及得到孔明后的前后形象断裂及不连贯;难在如何在演义本身的叙事悖谬中妥帖地强化道义优胜;难在如何把握一个度来重新塑造一个在观众脑海中立得住且逻辑能够自洽的人物(在看到鲍版曹操和唐版孔明之前,只读原著时我的头脑里便已经具有了两个角色的大致形象轮廓,而未见孙版刘备时总觉得原著的刘备形象不成立,无法想象出来);难在要与已被颠覆的民间形象与违背传统历史观的混乱价值体系和解读多元化作斗争。这种多元甚至最终可以分裂而无限趋近一种二元极值状态的两端——完全地『真』、完全地『伪』,以此二种理解塑造出的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互不兼容,这也是为何刘备一角总是没有令人完全满意的演绎,如何兼容正史形象逻辑又不脱离演义范畴几乎是塑造中的一个关键性难题(这不光是编剧和导演的任务,演员本人的理解包括在声台形表上的诠释方式是更重要的),也即如何平衡刘备正史形象与演义误读导致的面目矛盾面目模糊的问题,他的复杂度不完全体现在角色的性格上,而是其背后创作与解读逻辑链条的复杂,体现在诠释模式。(本节的最后一段也简单讨论了三国演义本身的叙事矛盾,以及对于刘备这个在本质是教化性质的小说中依附『道德』进行建构的人物,其诠释的多义歧义性必然要大于曹操);

除此之外刘备的难点可能还难于:符合刘备角色气质的演员很不好挑。曹操的外形没有太多限制,可以说,英俊的粗莽的豪气的丑陋的相貌都能演,难点不在外形塑造而在『戏』上,能不能『演』出『奸气』『雄气』,戏好戏绝加上形象出色如鲍曹操,才自然会成为影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则需要以演员的长相气质来诠释『仁』,用『视觉合理化』的方法首先以演员自身的形象来弥补剧本的细节不足:线条柔和而方正宽阔的面庞(『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善意聪慧永远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双眼、行动举止谦恭有礼、亲和力极强、又隐匿深邃帝王之气与坚韧不拔的英雄气质(同时对于演员身高乃至声线也有一定要求)。这一分析我倒是突然顿悟了为何选角眼光精准毒辣的王扶林导演会在只看过试镜录像之后就快速拍板了孙老师,这个角色需要有人格魅力的天赋性选手,但注意,非指『本色出演』,更多指的是形象气质的『贴脸』和『可塑』。

高级的表演理论常讲:『情绪是不能表演的』,鲍老师在曹操的创作手记里也有这么一句:『一定要避免丢掉动作的情绪化表演』。何冰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人在生活中即便是激动了,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控制情绪而不是释放情绪』。表演是不能演『理解』本身的,应去演『动作』,演『潜台词』,背后是一系列刺激和精确的逻辑线条、连贯的细节设计、『有机的反应』。现在的国产电视剧已经陷入表演程式化的怪圈:受过训练的演员明知不能演情绪却依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大哭大叫大嚷大闹,在表演情绪和洒狗血的路上一去不返——『男的嚷,女的哭』成为常态。而刘备这种无法大开大合的角色从人物塑造逻辑上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情绪与行为全部是『收』的(却极富亲和力和感染力),他『喜怒不形于色』,但眼神一定极为有戏(否则如何体现那一腔赤诚的仁善和理想主义,令人心生亲近且忠心追随?),除了偶尔的崩溃,所有细腻的情绪变化均需逻辑极强的行为链支持,有时这些精细的微表情和动作细节居然是反复看过数遍之后我才看出来的(可见演员费尽心思下了苦功夫琢磨一举一动)。刘备没有大吼大叫,也少有大笑大哭,这类大开大合的行为举止演起来相对简单,而无数次的微笑和小泣则很难避免雷同——这是对于『收』中的『放』的程度拿捏。

刘备的难,还在于演义形象性格的过度弱化而带来的一份(不合时宜的)『脆弱感』,很多观众都说看完只记得『哭』,这种几乎人物专属的『脆弱』『符号』也注定了其表演的难度(以及同类『符号行为』之间难以把控的层次复杂度,上段已述)。表演层面上,哭戏也不那么好演。(孙老师自己说过,刘备可以掰着手指数出的各类哭戏就至少有三十多场。原剧本里的其实更多。他在和导演商议之后减了好多哭戏,有些可哭可不哭的地方他会选择尽量不哭,主要是怕当代的观众们不能接受,却又特意增了一处哭戏:董承招集刘备让他观看衣带诏时给刘备加了场观血书的哭戏,这是孙老师和沈好放导演商量之后添加的,剧本里只有刘备犹疑的桥段,加的这场哭戏起到了拔高刘备形象的作用,更能体现刘备的悲愤交加和家国忠义)。哭戏排起来很难,而且有些人在一堆摄像头和工作人员面前哭不出来,张艺谋承认自己在《秦俑》里的哭戏死活哭不出最后只得涂了风油精,当然有些技巧派可以催动某些面部和身体器官而快速下泪,不过从孙老师的访谈来看,他似乎更偏向于体验派,每次动情都基于真情实感。他在一篇采访中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为了演这个角色,我把自己的心扒开了』,这番话深深触动我,不禁让我想起之前一位网友对于『学习表演』本质的深刻思考:对于表演的学习实质就是学习如何将脆弱暴露在人前,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他人面前解剖自我,抛弃杂念,在他人的眼光凝视中,戳动自己的肺腑,撕裂胸膛,搅动灵魂,真诚地爆发极尽的言笑歌哭,让自己鲜血淋漓,赤赤条条。写至此,我似乎又顿悟了另一点,孙老师为何过早地退出影视圈,拍摄完三国后遭遇的各类变故是其一,或许也是因为三年近四年饰演这位和本身性格差异过大的角色已经有些伤及了自身,无数次触及到了心底那些记忆的伤痛,演伤了,不愿面对摄影机镜头了。

刘备的难演,归根结底或许更在于,这是一个本质上无法讨好和取悦观众的角色。他的性格中也缺乏亮眼的戏剧性(因而编剧也不会格外偏重塑造他)。在结合了现实主义精神、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刘备实终显得那么普通甚至平庸,他出身低微,四处碰壁,他不那么聪明睿智,也不那么坏得可爱,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始终恪守做人底线。仁义,真诚,忠厚,善意,坚毅,隐忍,静水深流,心怀理想,百折不挠,正是人类最美好高尚而又平凡质朴的情愫塑造了这样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并非完美,但其中很多表演理解层面的别扭之处,最后或许应当归结于演义小说本身的问题,即存在一种历史原型和文学叙事的矛盾,神乎其神的军事谋略和势在必得的政治擘划在蜀汉合法优越、道义优越、完美君臣伦理关系的叙事逻辑下却无法扭转和摆脱史实的『必然结果』,而作者最终只能用悲剧美学和错位的情感代偿掩盖其叙事中的大小悖谬,此书的教化作用远大于对故事逻辑的完满和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的追求。另外,我觉得说到底对演义的理念解读,从根本上在于对曹刘二位相反的政治与道德理念的认同,老三国曹刘的演绎证实了这两种塑造模式各自的困难程度。有种说法是曹操是政治化的道德,刘备是道德化的政治(这种分类应该源自康德),前者,道德丧失则其自身法则完全服从于政治权利,后者则是让政治道德化以道德引领政治。道德所诉诸的其实是一种『义务』概念,而权利更常被理解为一种不受干涉的『资格』。相比于对政治『权利』之中『动机纯粹』的塑造更易于明确直截,对道德『义务』的塑形则更容易被模糊和曲解为一种『乡愿』,后者的多义歧义和塑造难度无论如何是大于前者的。


(二)谈谈孙老师对于刘备的塑造

孙老师曾经多次表示,他不喜欢演义里的刘备角色,形容刘备是『伸展不开的豆芽菜,一伸开演就挡住诸葛亮』,在王扶林导演力邀他扮演刘备之后他还犹豫了一阵,最后多亏蔡晓晴导演的劝说才拍板,因为他最初进组是想竞争曹操的。稍微有点素养的演员都能理解这一点。毕竟关张诸葛曹操周瑜等等每个都是性格鲜明的角色,只要把握住人物气质的其中一点或几点演起来都能有亮眼的效果,容易讨喜。例如曹操,演义虽在政治立场上尊刘贬曹但在人物刻画上却在曹魏一方施墨颇多反倒显得形象更立体,也因此曹丞相虽说正史上劣迹斑斑被看作暴政的代表可奈何『粉丝』终是不少。老三国也是借着鲍老师将曹操的奸雄之气万丈才情腹有韬略嬉笑怒骂都演得过于出挑,关于他暴戾杀伐的一面却并无太多描绘;除了曹操,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民间形象几近于活神仙,演义里也对孔明着墨极多,人物更加立体丰满,最精彩的事迹也基本给孔明包揽了,甚至多智近妖,只要编剧改编故事的水平不差,这个人物不需要怎么演,看完原著都能获得一众粉丝,属于天赋技能自带buff的角色。与上述人物相比,演义里刘备的形象则单薄扁平了太多,似乎只剩下宽厚仁义这一模棱两可且演绎以来难以具象化的性格特征,如何把握一个度尤其困难:演得发力则长厚似伪显得过于腹黑,收着演则把一代枭雄完全演成了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实际上这应当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物,无论在演义还是正史中都是响当当的英雄形象。

老三国的刘备因此几乎成为全剧初看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外表造型比起关、张的『极有特点』也显得不甚出众,演员的演技更易被忽视。小时候看老三国也对刘备没有太多印象,大了之后才发现这个角色魅力十足。以此视之,演员的表演水平着实是超越时代的发挥。现在过了20年之后再看,依然觉得孙老师的演绎既自然又真挚——静水深流,绵长隽永,话剧范儿恰到好处,言行举止都不那么刻意地戏剧化——以至于真挚到令人容易忽视。

若对比老三国的剧本,可以发现孙老师已经争取为刘备添了不少戏码,只不过有些加戏太细节,不容易引起观众注意。刘备在老三国里属于配角型主角,戏份非常零散(诸葛出山前,全剧第一主角是曹操[参见王扶林导演手记],诸葛出山后主角变为诸葛),他的作用基本就是贯穿主线引导剧情。很多人说,看完只记得『哭』或者对诸葛出山前没有印象,只能说这些朋友趋于印象流(一部分也是受原著和剧本本身局限),细节看得不到位,其实孙老师给中晚期的刘备还是加了些显得颇有决断霸气威严的戏码。

实际在孔明出山之前,孙老师都为刘备精心设计了以表现人物坚毅傲然以及胸怀大志的台词、动作、神情(乃至在化妆层面如胡须、服饰等等也有侧面体现,赵庆霞和李金祥二位服装和化妆老师做了很多功课:如刘备的服装既不能太呆板又不能太华丽,需大方有力有气度,因而服饰基调宜以凝重为主;另外,唇髭也是直至刘备称帝时才选用了两边须尾向上翻翘以彰其帝王气象的造型,多数时候玄德公的胡子显得十分稳重内敛),

此类神态动作细节包括:

如面对督邮恶意敲诈时的义正言辞、愤而拂袖转身离去的凌厉决绝,诸侯讨伐董卓时在席间被袁术言辞羞辱后手拉二弟三弟扬长而去的傲气和果断,面对陶谦三让徐州以言辞婉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神色决绝掷地有声,白门楼上面对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吕布只一句便断送其命的面不改色,亦包括面对曹操青梅煮酒一席试探时,在暗暗惊惧后只在须臾间便恢复了镇定自持,真个叫『喜怒不形于色』,使人只观其面色难察其心,可以说,很多眼神举止的微小细节能体现刘备颇有心计深具城府,而且表面上不显山露水,那宽厚仁德的面相和温和自若的神态举止都让人心生好感而致受到迷惑。这样一个胸怀大志宽厚爱人又懂得隐忍和适时示弱的人物形象,其魅力甚至远胜原著的玄德公,适当减弱了一分演义备的脓包感增加了一些正史备的枭雄气质。三顾茅庐之后,因剧本局限,刘备几乎成了诸葛亮的配角,只能收敛锋芒给其让道。但即使是到了中期晚期在有了诸葛亮,皇叔本应开始『退化』回大小计策皆赖孔明的状态之时,孙老师的刘备还会时不时展现自我和霸气的一面,如入川后庞统法正私下作主意欲在席间刺杀刘璋时的厉声喝止,那果断凌厉不怒自威的神情和拔剑斩断桌角以立其威的王者之气,谁人看到不心生畏惧;晚年失去二弟之后性情仿佛大变,虽然双股已锈仍断不回头,兴兵伐吴独断专行,暴戾之气杀伐之意侵扰其心,直至阵前几欲斩杀秦宓。如果仔细看过全剧,都会对孙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些表现兄弟和睦、鱼水情谊的眼神动作小细节深有印象,充满生活气息又显得人物可爱至极……还有会人说这是那个人们心中『极为脸谱化』的央三刘备吗?这是多么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啊。

我最喜欢第一部里诸葛亮尚未出山时的刘备,那种骨子里的游侠气质,知人待士,果断决绝,豪气冲天,不卑不亢,屡败屡战,真是光芒四射得好,简直就是历史中的昭烈帝形象。只能说很遗憾,第二三部在请出诸葛亮之后,为了衬托诸葛,刘备只能完全收着演了——『戴着镣铐』也可以演地如此细腻有层次,证明了孙老师的水平何等出色。谈到老三国时,大部分人只对『三绝』印象深刻,对孙版刘备的评价总是不太如意,这不是因为孙老师演得不好,而是观众的水平不高。很多看影视作品走马观花的人只能看个表面,只能看到那些一眼就觉得亮眼(造型惊艳或者表演大开大合)的角色,而看明白细腻深沉的表演是需要时间琢磨的。

其实通过以上分析,对于该问题『谁更符合原著中刘备的形象』,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孙版不仅直面了以上原著刘备形象影视化之后在塑造过程中的种种抵牾,亦较好地克服了其中的各种难点。


(三)其他(顺着刘备一角简单聊聊老版三绝,思路比较零散)

私以为若单论演技『好』,整部剧里的几乎所有角色就没有差的,尤其是主演们,均分可以达到95分,但演技自始至终最稳定的我认为是鲍老师和孙老师,最亮眼的则是鲍老师和唐老师。唐老师的诸葛亮,晚期是演绝了,一战封神,看完秋风五丈原真是让人彻底拜服,我认为这是他演艺事业的真正巅峰角色,不过他对于诸葛中期的塑造有些潦草(特别进入西川前后的那几集,部分戏份也是他最早进组拍摄的,前后对比明显有略微出戏感)。此外,我认为唐老师晚年诸葛角色的成功有相当一部分也应该归功于张绍林导演和编剧对诸葛一角的偏爱(当然毛本罗著本身就最偏爱这个角色)。张导的拍摄审美格调极高,营造氛围的手法极其高级细腻又灵活生动,晚年诸葛几场回忆杀真是做足了戏,环境渲染和情绪铺垫都做到了极致,唐老师和张导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全。若是读过张导对于拍摄三国的回忆文章,便可看到他对诸葛亮这一第四部唯一剩下的主角倾注了多少情感和激情,下了多少苦功费了多少心思,张导有美术功底且每一个镜头都亲自操机拍摄,七擒七纵、五丈原等等拍得真叫精彩绝伦,感染力、细腻度、镜头语言、剧本节奏都是顶级、近乎电影级别的。最后也确实证明,张导的第四部就是全剧拍得最好的部分。(张绍林导演的部分是表现手法相对最丰富灵动最『活』的。他的指导思想是回归影视艺术的『质』:求真、至善、尚美;强化艺术自律,回到文本,回归生活,重细节,讲真情,不媚俗,反同质,达到形式内容的有机平衡,不过分偏袒和追求形式愉悦。相反新四大名著就是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典型,形式满而内容空,无法感人、不耐琢磨也是必然结果。)

如果鲍老师和孙老师有张绍林导演指导的部分,相信他们也会有更加亮眼的发挥。尤其是刘备,他在第三部下线,但第三部的孙光明导演对这一角色实在不太上心,关羽曹操刘备都在他的部分下线,三位主角之死却拍得一个不如一个,走麦城最好,白帝城最差,关、曹的死分别各由一集来展现(『败走麦城』、『曹操之死』),而昭烈帝就这样急匆匆地在『安居平五路』的开头部分下线了,渲染铺垫处理地粗糙简陋,令人大失所望。提及这些是想说明,剧组对于曹操诸葛甚至关羽花费的心思实际上是远超刘备的:对于曹操尤其因为沈好放导演对曹公极为喜爱,因而几乎从完全正面的角度刻画他;对于诸葛亮,有张绍林导演下了十二分功夫用尽了十二分力;对于关羽,导演组也有一些加戏,尤为想突出其人性化的一面减少凝重的刻板印象,比如为他增加了杀胡班一段嘉靖本桥段,毛本胡班没有被杀,让胡班死并在坟前祭拜更突出了关羽的忠义。总之,对于这几位人物『立体化』的塑造,剧组的处理明显是更高级更精细的(而对于刘备,有一场戏我最反感:回荆州。和早期坚毅果断的形象完全断裂,为了体现孙尚香,刘备真成了原著里的脓包样了,比唐僧还唐僧,如果剧本上处理好了绝对会比现在要好很多。孔明出山后的刘备几乎就是靠着孙老师的个人形象魅力撑着,否则这个角色就是完全的不讨喜甚至讨厌)。最后剧组上报的『飞天奖』最佳主角也只有曹操诸葛,这是剧组钦定的第一第二主角,从安排他们自己配音就已经能看出来了,必须自配或部分自配才能满足飞天奖的评定要求,剧组明显在他俩身上花费心血最多。此奖二人角逐,最终唐老师输给鲍老师,虽然遗憾,我觉得也基本公平。

陆树铭老师戏也很不错,但他更胜在扮相实在太过于惊艳震撼,他只要往那里一站,不用演观众也认他(这也是王扶林导演一贯的选角思路,先要『像』,再谈『戏』),关公这个形象不断被神化圣化,这就是一尊中华民族的道德偶像,其背负的厚重历史包袱也使这个形象极其凝重。剩下几位主演其实也都相当好了,但要么相对戏份略少要么在表演上还是可以挑出些小毛病。

曹操、诸葛、刘备这三个角色比关羽、张飞更加难演,关、张的个性单维或者说强烈,演『透』相对容易,主要个性有了,其他诸如『忠义』中的傲上不辱下或儒将之风、『粗勇』中偶尔的『心思细腻』或『勇中有谋』都属于锦上添花的塑造(忠义、粗勇也包括聪慧过人、狡诈多疑这些性格特点可以在相应的故事中直接展现,故事讲完了,人物性格和形象就基本立住了,再加上老三国一众演员精湛的表演,这些角色便深深印刻在了观众的脑海,一方面靠演员,更多靠编剧,相反,直接展现刘备仁义的故事不仅不够丰富,而且极易遭到观众曲解即使演员已经完全在以正面形象加以塑造,这不是演员的过失而依然是演义刘备一角本身背负的民间形象颠覆的困境及以上谈过的各类塑造难题)。总之一外放的角色比内敛的好演,有个性的比没个性的好演:曹操诸葛都是立体复杂的角色,曹操是多面、复杂(但都很突出)的个性糅合起来的人物,如何『有机』呈现是一个难点;诸葛有前中后期的心性成长气质转变(唐老师说他塑造早期诸葛重『飘逸』、晚期重『孤独』,非常精准),只要把握住这些难点演出来都是很亮眼的;唯独刘备是个性格平面又平庸的人物,戏剧性极为匮乏,从自老三国播出之后分析这版曹操诸葛的人络绎不绝而仔细琢磨刘备的人很少也能看出来,受到的关注度太低,明明曹刘诸葛才是三国演义真正的三大主角。


简单总结:

专业演员在演艺生涯中实际上最怕遇到的也是诸如刘备这类角色,演起来『吃力不讨好』,之前有位行内的网友在一篇评价孙版刘备的文章里也如此定位刘备:

『这类角色不仅要‘演’,要把已知的呈现出来,还要把大量作者未写的部分想象并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比一般演员写‘人物小传’要艰巨的多。在借助想象丰富形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寸,不能‘压’过原著、原剧本的基本设定。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接受自己无论如何想象加工,都不可能让这个角色成为全剧最出彩的那一个。所以,导演必须启用最信任的演员来挑这个大梁,他既要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宽广的胸怀。』

(同时,这位朋友认为新版三国的于和伟老师的刘备不应和孙彦军老师的版本放在同一个平面进行对比,因为编剧已经把刘备改造成了全剧中形象颇为立体亮眼的角色之一,脱离了三国演义的形象范畴,其形象的丰富程度更近似于老版的曹操诸葛亮。)

换句话说,饰演刘备,特别是按《演义》中的刘备塑造,就注定了演员甘愿成为花丛中的绿叶

刘备塑造的好坏与否、逻辑顺畅与否,直接关联着其他主要角色的成功与失败。这个角色戏份零碎却又无处不在,且其与其余角色对手戏份的逻辑性常常强于其自身角色的逻辑性——此角欠缺逻辑自洽的成长过程,兼具不连贯的气质变化,因而尤显平面单薄、前后抵牾;但孙老师所做的便是在尊重原著保留原著框架形象的前提下尽力融合、弱化、消解此种模糊、违和与不适,在形象断裂的部分中首先强化对于气质外形的塑造予以巧妙过渡,以声台形表丰富又精微的细节凸显人物性格以及非线性转化过程中的相对合理,同时力求增加人物的厚度,赋予角色相对细腻及立体的层次变化,使此一形象清晰完整、妥帖可信。此外,刘备与剧中绝大多数主角密切相联,如另二家势力主角曹、孙,及季汉主要角色关张诸葛赵云与一众配角等等。刘备基本算是原著里公认的第一主角,即使老三国总导演认为影视化之后的第一主角是曹操,然而全剧依然遵循了原著侧重描绘蜀汉阵营的基调,因此显然刘备便成为了讲好三国故事贯通三方势力的最核心角色(可能没有之一),若刘备塑造的可信度下降,将直接导致其余相关角色可信度的降低乃至整体性地扭曲与崩坏。

我始终认为,孙老师对于刘备的演绎是远远超越原著(曹操与诸葛亮也是如此,但刘备尤甚)、超越时代的,是演义备融合了一部分正史备的形象的有机结合。若说对于其他几位主角我是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喜欢上的并且在未观看电视剧时脑海里已经有了大致轮廓的话,对于演义刘备的喜爱完全是因为看了孙老师的表演,他确实为我们演绎出了一个生动可信、真实可感的先主形象。

论及角色的复杂与难演程度及最终呈现的整体水准且考虑上戏份的多寡,我认为,孙版刘备是全剧唯一能与鲍版曹操唐版诸葛这两个公认的最佳演绎共同划为S级的角色,如果刘备的剧本再好一些且评奖人数没有限制,我相信唐孙也都能获得飞天奖。老三国的刘备是一个值得反复观摩仔细品味的角色,反复的次数愈多,愈会喜爱这一角色并对演员自然真挚的细腻表演和静水深流的强大魅力啧啧称奇。



(补记:很多人不知道,孙老师其实是剧组最快且最早定下的主演,是王扶林导演心中刘备的唯一人选,而且导演组只看了他的试镜录像带就顺利拍板了,一方面是幸运,另一方面也说明孙老师的条件太出色了。其他角色挑选演员相对就没那么好运,好些主角几十个演员争夺而且需要多次前去面试。孙老师成名很早,他和鲍国安老师是同门师兄弟[这话是鲍老师说的],拍摄老三国之前他已在话剧舞台耕耘二十多年,只是影视作品不多,加上没赶上好时代,年富力强时候的话剧表演都没有留下录像。拍摄三国演义时他还身兼着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即后来的国家话剧院的领导职务,但是在拍完三国之后他很快就息影了,99年演了最后一部告别舞台的话剧,之后辞去话剧院的副院长职务南下广东搞教育去了,十多年时间从零开始建立了一所表演学院,四十近五十岁的年纪还投身致力于建设一番新的事业,这可真叫敢想敢干。做教育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样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既不能人前显贵又不能人后扬名,比起演电视赚不到太多。现在退休之后他已经完全退圈,卸甲归田了。孙老师非常有个性,而且他的文笔着实好极了。一直觉得孙老师有着真正昭烈帝的风范,他是一个质朴实在淡泊名利为人真诚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最后贴一篇他的自述吧:






user avatar   zhang-qing-4-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详谈孙彦军版的刘备具体怎么个好法

延伸阅读:鲍国安演的曹操好在哪里:

上一期聊了鲍国安演的曹操。这一期谈孙彦军演的刘备。

首先,基本上公认的是,央版三国演义中,鲍国安、唐国强与陆树铭饰演的曹操、诸葛亮与关羽,是剧里头的三个顶峰经典。

他们配得上定义出现代人心目中的人物实体形象:

从今以后想到这些历史名角,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三个演员的样子了。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是无上荣耀。

然而关于这样的荣誉,很少人联想到孙彦军。

事实上,开篇名义:

孙彦军演的刘备,和前三人是同一档次的。

关于为何孙版刘备,会有一些批评声,这里头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

认知上的误区——

你希望孙彦军演的究竟是演义中的刘备,还是真实历史中的刘备?

如果从真实历史角度出发,孙的形象与演绎方式上来看,不大合格,缺乏刘备的剽悍气质。太儒雅了。

因为真实历史中的刘备,真是个如火一般刚烈的人物,谥号叫昭烈,大家想想这个谥号有多猛——刘备放整个历史皇帝群中,都是少有的刚。

但是问题就在于:

咱拍的既然是三国演义,自然得按演义中的形象去演。

更何况央版三国还是国内第一部相关题材剧,不能乱来的。

那么,重点来了,演义中的刘备是什么形象呢?

是一个日常阻止张飞暴走,性格比较佛系,一副宅心仁厚的温和挂。

从这个角度上看,孙彦军的扮相和气质就两个字:完美。

这,就是小雨心目中的演义中刘备该有的形象:

长者之风,偏儒雅,有贵气。

应该这么说,演义中的刘备,六分仁厚两分威严一分明快一分狡黠。

也就是有时说该威严豪气的时候,也必须硬得起来,但不能过度了:

印象很深的一幕,就是在张飞因为贪杯误了事情,让刘备的妻子还有地盘都被吕布给夺了去。

那时的张飞羞愧难当,欲要拔剑自刎,刘备冲了上去,死命的阻止张飞,结果孙在阻止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个动作,是他剧中第一次的大发怒。

他直接给了张飞一巴掌,把张飞打醒了。

然后眼眶就红了,心疼地摸着三弟的脸颊,这时候刘关张的兄弟之情就立了。
然而这并非最惊艳的,最惊艳的地方在于吕布兵败白门楼时,他求刘备替自己给曹操求情。

这时的刘备先答应了,等到在曹操询问刘备意见时,他提醒曹操不要忘了丁原、董卓都被吕布背叛了。

这里的细微之处在于:孙彦军当时的整个态度是鄙视、不屑。

在此我必须说,孙老师真的理解了刘备这个格外特别的历史人物的性情——不管演义形象再偏离,都不会改变刘备的内在:刘备,是个很直爽的人,他瞧不起的人,不管是演义还是真实历史,都是会直接怼出来的:比如在依附于刘表时期,不满有个叫许汜的刘表客人,贬损自己敬重的陈登,刘备当时在酒席上也不管自己也是客人,也不管刘表面子,当面直接怼了回去。

也因此,放到演义里头,当他面对着这个三姓家奴,孙彦军选择的演法是鄙视——演员们可以对刘备这一态度有各种演绎方式(因为原著中没有提及刘备神色,所以得自己揣摩,如何选择全靠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力了),比如说做出一副怕曹操猜忌而不得已为之的神情,又或者一副很有心机的样子,但是孙彦军选择的却是鄙视与不屑的态度,实在太惊艳了——刘备骨子里怎么可能喜欢吕布这种货色?

再更细腻点去说,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刘备常被读者认为伪善,甚至有点爱哭鬼的孬样,但是难得的是,在整部剧中,孙老师并没有这样去演绎,虽然有时也会露出点厚黑或者狡黠,但总的说,还是在不偏离原著的状况下(新水浒的宋江就偏离了)演出了刘皇叔的根骨之正——没错,刘备是帝皇,可在演义中,正气,才是刘备的根骨。甚至于在真实历史中,他依然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也就是说,孙彦军很好的兼顾了刘备的仁厚与刚烈,又不会和原著有违和感。

孙的演技属于润物细无声的精湛,如和风般妥帖地捧着鲍国安、陆树铭、李靖飞等人去飙戏。

但是刘备后期的帝王之气,他也是呈现得不差分毫。

大家看上面这张图片的样貌——这就是演员的气场:昭烈大帝的威严彰显无疑——刘备并不是常被人拿来做比较的宋江那种形象,而是古代的帝皇,所以气质上,再儒雅,王霸之气都不可失

此外,他演的时候,还照顾到其人物成长性——比如说上图,这是刚出场时的刘备,那时他还在卖草鞋,经历还很浅,所以这时的刘备,跟后期比又有区别,有点狡黠,甚至有点萌萌哒。

当刘备建立了蜀汉基业,进位汉中王,在关羽被杀之后,那时的刘备年已六十多:他的心,可曾荒芜?

这时候他把刘备最大的魅力很好的演绎了出来:

只有在关羽死后,刘备的痛苦才是最猛烈的,也只有在张飞也死后,刘备那一刹那的失魂落魄,以及过后的孤单,他都演出来了,却是演得举重若轻:

没有气急败坏的大动作,没有口沫横飞,他依然是孙版刘备,但是又能强烈感受到这个看似犹犹豫豫,没有主见的老好人,在张飞来了之后,孙的脸一沉下来,那之后他的状态,没看过原著的观众,都知道这角色此时说不动了。

就是说:他并没有通过大动作刻意呈现刘备想要报仇的坚定(用力过度),却又把他的兄弟义气与悲剧色彩给呈现出来。

可结果呢,人生中唯一一次的冲动,让刘备一夜回到解放前,最后死于白帝城,那时的刘备躺在病床上,一场眼泪下来,孙也结束了他的完美表演。

从整部剧来看,孙彦军的演技四个字总结,糯中带威。

结语:

本篇文章,把刘备和孙彦军两个人融合在一块说,因为在我看来,孙也是有这个资格的:他也是完美定义了演义刘备的现代形象。

之所以如此成功,演技其实只是一方面,同等重要的还有:

他的外形与气质和演义刘备真的太和衬了,大耳朵,手长脚长的,面相是真的极好,很有贵气——不是那种小鲜肉的帅,而是英雄的帅气,偏偏他面相又很柔和,能够和刘备的演义形象连在一起,难得。

这里必须说王扶林的眼光也真是厉害,当时孙彦军出于个人处境上的考虑,他一开始是不想演的,结果架不住王反复“引诱”:不演终生遗憾哦,可遇而不可求哦……

这里说的个人处境问题,主要是孙彦军家境出身贫寒,当时一大家子人,主要就靠着他的工资过日子。虽然那时他已经有名气了,但远称不上收入宽裕。

可是三国演义这部剧跨度很长,预算上实在是低,经费几乎全花在拍摄上了。孙彦军到了剧组,依然也是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住多人宿舍。可能也是因为油水不够吃不饱,期间“刘关张”三人居然跑去田地偷农民玉米吃,最后只有他被抓住(陆树铭和李靖飞跑得快),这事情是唐国强撺掇的,最后挨了剧组一顿狠批——有趣的是,孙当时被农民扣住后,还是鲍国安去平事的——花了丞相50元钱。

关于孙老师现况:

演完这部剧后,孙老师在这26年中,只演了5部作品,相当低产,不接广告,不接商演,个人生活也极为低调淡薄,用他的话说:“玉米能填饱肚子,为什么非要去吃鱼翅呢?”(果然玉米才是真爱╭(╯^╰)╮)

但也没什么遗憾了,演了个这么经典的刘备也就足够了。


user avatar   liu-shi-ye-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央视更符合

比如刘备初会刘璋,这一处极出彩。魏延张任一群人在席上假舞剑真打架,五百兵眼瞅着一拥而上。人称啥都不会只会哭的刘备瞬间大怒,拍案,拔剑断几。三国里拍桌子掀摊子的戏很多,有的是蛮横,有的是恼怒,有的是色厉内荏,唯有此处,那一瞬而至的天命威严淋漓尽致,无论是己方的狂野魏延还是敌方的西蜀名将,包括戏外我这观众真是吓得一个机灵。。。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论断一下就立起来了。妙的是,这种威严也是像龙一样能升能隐,一现即隐,那满脸的仁厚慈和转眼就回来了。

这段演出了刘备敢重用魏延等一系列降将,不光是出于厚道信任,而且有一种王者自信。自信只要自己在,一个眼神就足够压着这些狂人不敢稍有反心。

初会刘璋,还是传统的仁厚面孔。下身端坐,上身前倾,举手投足间尽显家族长兄对幼弟的关爱之情。二人虽然都是汉朝宗亲,一个从小织席贩履,一个世代公侯,相聚时却显然是织席贩履的气场更胜,这也对应了刘备幼年就自称天子以树冠为华盖的天生英雄气。

庞统让魏延舞剑,刘备一切了然于心。你不听我的话,我就静静看你怎么折腾。

真•厚道人刘璋看一半终于发现这是鸿门宴了,吓得要窜。刘备淡定挽留,有哥在,你放心。


变脸,怒斥,下场拔剑:我家不是鸿门宴,谁让你们来舞剑,退下,违令者斩!注:这时场上不仅有自家魏延刘封,还有对方四骁将持剑而立,刘备直接一并训斥。不愧汉初提三尺剑而定天下的高祖后人。


酒桌翻脸了,怎么继续?来来来,大哥给你们端杯酒,你们一人一杯,这事翻篇。咋样,给面子不?

西川众将:给给给,喝喝喝!


其他人演刘备,要么是演忠厚而近软弱,要么是演伪善而似奸险。却常忽略了刘备用宽厚仁弱掩盖的不是阴险狡诈,而且千秋尚凛然的天地英雄气!


user avatar   feng-kai-22-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额,为什么都在说老版刘备太软啊。

说几个老板刘备经典台词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备借的到人马借不到人马,都必将亲至!”

“大丈夫行于乱世之间,当光明磊落。即使处于逆境之中,也应当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抗争也!”

“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

“我乃笼中之鸟,网中之鱼。此一行,如鸟上青天,鱼入大海,再也不受羁绊了!”

“你上弑皇后下令群臣,乃真反贼也!”

“传我将令,水陆两路并进来日会战猇亭!”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这里是印象最深的几句。

可以看出孙彦军老师对刘备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基本上在诸葛亮不在场的时候,他的刘备还是能够演出一股英雄气。只可惜剧本对刘备的定位在诸葛亮出场之后就基本成了衬托众人的背景板,所以发挥余地大大受限。但即使在这样的限制下,孙老师也尽量把刘备的英气发挥了出来。新三国本来可以摆脱演义的包袱把刘备演成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人,但是觉得演歪了,演成了易中天眼中的那种腹黑角色了。其实在我眼里,刘备应该是那种性如烈火,敢爱敢恨而又重情重义心怀天下的游侠形象。


user avatar   zhai-mou-94-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你对友谊怎么定义的,如果是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友情,我觉得我在知乎上认识的兄弟和我几乎都是纯友谊。

我们只聊人生,工作,生活,只字不提风月,说真的,我们之间的友谊太纯了,完全没任何杂念,如果你跟我说我们不是纯友谊,我都觉得你在侮辱我们。


但是如果你说的友谊是那种互相知道对方的一切事情,已经把对方引为人生的知己了。彼此之间完全信任,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所有的优点,能包容对方所有的缺点,而且不出意外,两个人准备相处一辈子。

这种情况,你跟我说这是纯友谊,我不太信。或者说我是有一点点信的,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些人,非常的欣赏对方,但是对对方是真的没有红尘中男女之间的那种兴趣。

比如说女方喜欢大叔,男方喜欢御姐,但是男方是小鲜肉,女方是萌妹,彼此觉得对方贼优秀,但是就是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啊,那确实可能存在纯友谊。

但是我信归信,我不接受我的男人有,也不会让自己有,这是底线问题。都有灵魂上的知己了,另一半的存在是干嘛的,身体上的伴侣吗?

或者说的再直白点,我相信有,但是我不接受这种关系的存在。


user avatar   bei-tiao-ta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user avatar   feng-jin-80-85-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首先要有条件改户口,跟前清统治阶级挂上勾才行。


user avatar   zhang-fang-3-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红旗在知乎有点点奇怪

怎么个怪法呢?

作为一个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在知乎关注了不少同行。于是乎热门问题高赞回答当中,即便看不到这些人的署名,也能看到他们点赞

但唯独红旗相关的问题是看不到他们的

我个人对于红旗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既希望他好,又总觉得当前的繁荣太过了,好的不真实。就像某个回答里写的,造车是很难的,造豪华车更难。

HS5香不香?这个价格给出这样的车当然香,即便剔除品牌情怀剔除造型喜好,光看配置做工也是超过足够的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其他家做不到这么好?不说BBA,单说国产的,长城的WEY,吉利的领克,广汽目前没有高端线,但是也没做到这个水平,上汽也没做到这个水平,别的就更不多说了。

制造业是很透明的,多大体量、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简单来说就是采购量越大越便宜。自主品牌在这点上是有劣势的,因为多数车型销量还是不够大,通用化率还是不够高。所以轴心国豪华品牌价格高可能是智商税,国产品牌优惠少但没准还是赔本赚吆喝——红旗多半是后者

很多自主品牌都是靠着用合资补贴自主来造车,特别是在起步阶段,这很正常。但是快乐水喝多了会虚胖,甚至会上瘾。只有能自给自足才谈得上发展。红旗目前应该还处在被动输血阶段,什么时候能主动造血了,就不会再有人觉得会昙花一现了

现在车企压力真的是非常大,而且处境很尴尬。工业基础薄弱是事实,是事实,是事实。而且对手太强大……有人说二战后大家都是白手起家,其实不是的。以20世纪为起点,轴心国从小就是学霸,上中学时候跟人打架打输了,胳膊腿都被打折了,但只要没把脑子(人才)打坏,伤好了人家还是学霸。学渣把学霸打败了,十年二十年之后可能比学霸有钱,有肌肉,但知识水平要赶超学霸就真的不容易了。

除了工业基础,还需要稳定而优质的人才供给。稳定和优质缺一不可。但事实上是两样都不占。车企的人员流动还是不算小的,特别是前几年新能源品牌或者自主新品牌挖人恨不得整个团队挖走,干两年干不成也就留不住了。这是说的不稳定,优质就更难了。国内能对标国际水平的优质高校就那么几个,每年毕业就那么多人,留学一波公务员一波再被外企合资收一波,到了自主品牌手里还能剩几个……

基础有差距,人有差距,产品不可能没差距。但是消费者不管这些,消费者只买自己觉得好的产品。而且我们的消费者很朴实,每一分钱都得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地方,除此之外要么logo好,要么价格好?于是乎堆配置就成了自主品牌的不二法门。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车企员工赚了钱都不情愿买自己造的车,消费者只能默默忍受异味异响油耗等等“小毛病”了

这就是尴尬的现实。

这种现实下,红旗如果不是昙花一现,那值得称赞,值得大赞特赞。可假如没撑住,也没什么奇怪的,这样造车,换了其他车企早就黄了

p.s.前段时间车企降薪,圈里人心惶惶,担心下一步会不会裁员。魔幻的另一端,是上海三月份宝马单月销量据说破了历史记录……

国企在维护就业稳定上功不可没,带来的问题就是包袱太重。这种时候本来是该断臂求生的,但大型国企裁员断的自己的臂,而是国家的臂……


user avatar   huang-shi-tao-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




     

相关话题

  历史上刘备比曹操差在哪? 
  如果刘备和曹操身份地位对调,性格不变,最后他们俩能有什么样的成就? 
  刘备伐吴的决策是完全错误吗? 
  为什么和蜀国同样二帝并尊的北宋不承认蜀国是正统,同样面北称臣的南宋承认蜀国是正统?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三国演义》被人接受,《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曹操死后,曹丕为什么要斩杀刘备遣去吊丧的韩冉? 
  三国时代,哪个三人组最厉害?是刘关张吗? 
  曹操杀死刘备最好的机会是在什么地方?长坂坡么? 
  青年刘备接手江东会怎么样? 
  如果刘备和曹操身份地位对调,性格不变,最后他们俩能有什么样的成就?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曼联 8 年解雇四任主帅共支付了 3800 万镑解约金?
下一个讨论
新冠疫情会不会被写进历史书?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