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古代的房顶上,为什么要站一排神兽? 第1页

  

user avatar   yi-lu-we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起古建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沉闷、无趣的。

也难怪,这些古建筑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即使曾经是新潮的、时尚的,也在岁月的长河下变得古朴、破旧。

但是,就在这些“沉闷”的古建筑之上,却存在着一群“灵动”的小精灵。

不对,是这张:

这些小精灵们常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屋脊之上,其中最经典的,就藏在故宫。

梁思成先生曾评价它们“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它们,就是屋脊兽。


01、为守护而生的屋脊兽

如果要对屋脊兽下一个定义,那么,一定少不了一个关键词:保护

现在我们看屋脊兽,大都认为它仅仅是装饰品而已。但是要知道,在中国最早的古建筑之中,实用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在屋脊兽还没有发展至花样繁多之前,它的存在,其实是为了保护屋脊上的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

不同于西方或平滑、或高耸的屋顶,由于中国古建筑木构架梁的基础结构,屋顶呈现出较为平滑的形态。人们为了防止木料腐坏,就利用烧制出来的瓦片覆盖屋顶。

由于屋脊上的瓦片是层叠摆放的,屋顶交界处便是严密保护层中的“死角”——屋脊。如果不加以严密封堵,雨水很容易渗入建筑物主体,造成破坏。


只有在这个薄弱环节加以严密保护,才能封堵雨水渗透,以达到建筑物长期使用的目的。

只是简单堆叠素瓦,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匠人们不断推陈出新,追求艺术效果,在瓦片上添加了各种各样的装饰。

后来,形式多样的脊饰逐步登场,所用材料也逐渐改换成为光彩夺目的琉璃瓦。屋脊兽的装饰意味也就逐渐大于保护意味了。

当然,除了保护屋子和房梁,屋脊兽也为居住在屋中的人们提供“庇护”

屋顶本身就在庇护人类,为人类挡风遮雨。作为屋顶的延伸体,屋脊兽也被寄予同样的期望。

屋脊兽中,出现最多的形象便是以龙、凤凰、麒麟等为代表的瑞兽,无不是人们美好生活愿望的载体。

除此之外,还有家畜、禽鸟、水兽……只要是象征意义好的,人们便会把它的形象“复刻”下来,放在屋顶上,以祈求家宅安康。

只有同时满足了以上的几点要求,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屋脊兽。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脊饰都是屋脊兽。

吉星楼、顺风旗、葫芦、火焰宝珠、风火旗……虽然同在屋顶,也表达着同样美好的愿望,但是这些终究只算是脊饰。“屋脊兽” 中的 “兽” 字,实际上排除了存在于屋脊之上的其它造型性的构件。


02、漫长历史中的屋脊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屋脊兽作为一种由瓦片延伸出的装饰物,本身就是瓦片的一部分。甚至,当它正式成为一种范式的时候,它的发展轨迹已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瓦的发展了

在考古发现中,有关于瓦的存在最早是在西周,但直到战国时期,才有脊饰构件的相关出土遗存。不过,这个时期的脊饰构件偏向简单,也很少有动物形的出现。

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在目前可见的石屋、陶楼、画像石中所体现出来的脊饰,式样已是相当丰富。而此时出现的屋脊装饰大多是以凤鸟为原型,算是对楚文化的一种传承。

不过,这些装饰究竟算不算屋脊兽还没有得到公认。它们虽然立于屋脊之上,却似乎并未起到保护的作用。我们在这里简要介绍,是与否还要看你的判断。

屋脊兽的正式出现,是由一种叫做“鸱尾”(也叫螭尾、龙尾、蚩尾)的形象开始的,也就是建筑物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

有学者称,鸱尾起源于汉代。不过,或许是因为汉代时期并未给这个小建筑构件起这个名字,又或许是还未形成具体的规制,已知的汉代文献中并未见鸱尾的名称。

不过,在后汉《吴越春秋》一书中,谈到伍子青筑城时的一段故事:

“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似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示越属于吴也。”

其中“反羽为两鲵鱙似象龙角”,指的可能是类似后代所见鸱尾的式样。

“安帝义熙五年年六月丙寅,震太庙,破东鸱尾,彻壁柱。”——《晋书·安帝记》

直到两晋时期,鸱尾之名才在文献上第一次出现。不过,鸱尾此时应该已经比较常见了。

南北朝时期,一般官僚非经特许不得膺用鸱尾,除宫殿外,只有“三公黄阁听事置鸱尾”。屋脊兽作为等级象征的作用初次显现。

不过,宗教建筑中的殿堂不受这种限制。北魏时期的壁画中,已经看到比较清晰的鸱尾形制。

这一时期的鸱尾还比较原始,是以鸟的造型作为蓝本,尾部上翘,活灵活现。而建筑的形制也开始向简朴发展,只有一些鸟形的装饰物散见于壁画与石雕中。

到了隋唐时期,建筑仍然继承两晋南北朝的古朴原始,屋脊的装饰物比较少。而鸱尾甚至更加简化,在样式上大体相似,只在比例上有些差别。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唐到晚唐时期,鸱尾的形状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鸱尾不再是“尾”,而成为了兽首,张口吞脊。此种式样称为“鸱吻”。

到了这个时期,鸱尾逐渐由简单向着华丽转变,它的蓝本也逐渐向着一种似鱼非鱼的兽类更迭。屋脊上偶有“抢铁”等附属构件出现,只是还没有发展成体系。

到了宋代,屋顶脊饰艺术发展到了高峰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屋脊兽作为装饰,而鸱尾也逐渐进化成了鸱吻,又进而向龙吻演变,成为人们更加广泛采用的形制。

即使以《营造法式》为代表的一些文献仍旧称它为“鸱尾”,也改变不了人们对鸱吻造型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屋脊终于不再是只有“鸱”这一种孤零零的动物了。

在屋脊上,屋脊兽再次登场,装饰功能和等级象征功能进一步强化。垂脊的脊兽舍弃了仅以筒瓦堆叠的简陋,发展出一套包含套兽(用来保护角梁)、垂兽、戗兽、嫔伽(清称仙人,当然,这个不算兽)和蹲兽(清称走兽)的搭配。

到了明清时期,鸱吻正式和“龙”攀上了关系,不仅其长相和龙差不多,而且被说成是龙生九子之一。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明朝李东阳《怀麓堂集》

而屋脊兽在宋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产生了更为严格的规制。望兽、脊兽、走兽(也叫跑兽,就是我们如今常说的屋脊兽)陆续出现,并且形成规制。

不过,政府为了维护“传统”,对屋脊兽的使用也收紧了。据《明史·舆服制》所记:“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狡猊犀象之形。”

新鲜的技术与政府日益严苛的规定相融合,反而使得民间建筑上的屋脊兽有了更多的花样。家禽、海马、立风、狮子……无所不包。

好景不长,到了清代,政府对建筑的规制更为严苛。《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确立了屋脊兽的规制。我们常说的“五脊六兽”,就是由这种规制延伸而来。

因此,作为古代文化的“谢幕戏”,清代的屋脊兽虽然琳琅满目,但却毫无创新可言。


03、多种多样的屋脊兽

爱德华·福克斯写《中国屋脊兽》的时候,曾列举出了10余种屋脊兽的形象,包括龙、凤、龙犬(就是我们的麒麟)、马、兔子、公鸡、滨鹬、海豚……等等等等。

由于对中国的了解不够深入,爱德华在写作时确实犯了一些错误,比如把鸱吻当做了海豚、没有分辨麒麟貔貅之间的区别而把他们全部写作龙犬等等。正是由于屋脊兽本身就丰富多彩,才引发这种歧义。

毕竟,即使由于明清时期的规制,屋脊兽有了固定的搭配。但是,泱泱中国,若是各地屋顶都只按这个模板来,那未免也不太可能。

我们对各地的屋脊兽略作介绍,以供大家一饱眼福。


“标准形制”

这里所说的标准形制,就是清代之后基本固定的屋脊兽搭配。民间有顺口溜简单概括,“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

龙,象征天子。凤凰象征尊贵、拥有圣德之人。

而狮为兽中之王,被视为至高权利的标志。天马象征尊贵、吉祥。海马被认为是可驰骋大海的兽,象征着威德贤明传遍四方。獬豸,则是当时公正无私的社会理想的象征。

而狻猊寓意辟邪,狎鱼、斗牛和行什都可搬云弄雨,防灾灭火,不受雷劈。

不过,由于屋脊兽鲜明的阶级特征,要想看到全套的,只能去故宫了。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有一种颇有特色的屋脊兽,被称作瓦猫。一般用陶制作,造型为张着大口的猫。

瓦猫虽被冠以猫名,但却寓虎于猫,取虎凶猛无畏之意,以达到镇宅的目的。在古代,门神是负责捉鬼的,而消灭鬼的任务则交给了老虎。

瓦猫这如猫似虎的模样,正是为了吞食鬼怪,守家护院。


晋中地区寺庙

在晋中地区的寺庙里,有一类常见的屋脊兽是青狮白象。

青狮白象均为瑞兽,狮子居中,白象分居两边,均身驮宝瓶,以示祥云瑞气,有迎接神佛降临之意。


岭南地区

岭南地区的屋脊兽,造型精美繁复、色彩艳丽,且内容极为丰富。除传统的龙、凤、狮、虎、麒麟等飞鸟走兽之外,还常见一些故事题材,如三国演义、八仙过海和一些祈福教化的戏曲故事等。

由于岭南地区屋脊兽的故事性,屋脊兽的种类也变得十分多彩,猫、狗、鸽子,甚至鬼神等都被搬上了屋顶。


在华夏大地上,总能在不经意间看到屋脊兽的存在。它们就像一群群小精灵,在古朴的建筑中呈现着少有的灵动色彩,也处处体现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屋脊兽也不得不在一片精彩的热闹中走向落幕。

但是,就像爱德华·福克斯在《中国屋脊兽》里写的:“在整个人类建筑史上,中国屋顶的脊饰是独一无二的,再没有第二个与之类似的建筑现象。

已经落幕的屋脊兽,留下的痕迹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杨小岚.屋脊神兽造型及文化内涵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包装,2018,33(01):17-20.
[2]刘程.论“屋脊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概念[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72-75.
[3]袁丽娜.浅谈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屋脊兽[J].黑龙江史志,2014(23):59.
[4]戴江,马莹.屋脊上的精灵——瓦猫[J].今日民族,2013(02):17-19.
[5]许慧. 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研究[D].河南大学,2009.
[6]吴庆洲.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J].华中建筑,1997(02):28-36.


-END-

编辑丨艺旅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旅文化(全平台同名)是一家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专注在文化游学、城市走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座、博物馆导览、文化体验、文化课程、青少年研学、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的文化艺术综合服务机构。 我们跨界在文化、艺术、旅行之间,让文化活起来,让生活更有趣。




  

相关话题

  为何北京故宫的很多柱子敲击时听感类似水泥? 
  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的各种特点是什么?什么分别? 
  建筑真的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么? 
  为什么浦东的高楼群导致地面下沉而曼哈顿岛不会? 
  4厚SBS防水卷材防水,它的附加层卷材厚度一般是多少 附加层卷材的占比会有多少? 
  你在mc里面建造过的最漂亮的别墅长什么样? 
  这种楼的左边为什么要多盖这么一部分,这不是浪费吗? 
  如何解读林徽因群发电报? 
  现在的技术可以建造「金字塔」吗? 
  举例说明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区别? 

前一个讨论
昭和系、平成系、令和系的奥特曼各有什么特点?
下一个讨论
中国历史上和亲的情况很多,汉朝,唐朝都有,为什么宋朝宁可送钱也绝不和亲?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