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有一条线路,是我们这些年的夙愿:
那就是总长9288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跨越8个时区,穿越87座城市和16条河流,火车跑完全程需7天7夜,
这是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全球最壮观的一条交通线路。
所以,2017年夏天,我们联合熊猫直播,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一路西行,去看真正的战斗民族。
只是这次,我们没有选择火车:火车没法随意停靠,没法深入沿线的城市与乡村,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汽车,去看铁路沿线的人与事。
我们还使用了卫星直播,希望没有延时、零距离地记录一路所见。
过去这一个多月,我们过田野,过乡村,过小镇,过河流,
穿越西伯利亚的荒原,一路向西,奔向亚欧大陆的另一端。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一路的故事。
这是你不了解的西伯利亚,也是另一面的战斗民族:
【第一站】 海参崴 • 世界最长铁路的终点
海参崴火车站,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也是最具俄罗斯风格的一座建筑,距今已有一百零五年。
这条伟大而神奇的铁轨上,奔跑着世界上运行时间和运行距离最长的客运列车。
9288纪念碑,碑高四米左右,顶端是俄罗斯的国徽双头鹰,数字表明莫斯科到海参崴的距离:9288公里。
站台上,还有一台YEa型3306号蒸汽机车,是为纪念英勇的铁路工人。碑石雕刻的文字是:献给1941年至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英勇的远东铁路工人。
火车站外不远处,还有二战的功勋潜艇C-56号。
它曾从海参崴出发后,横越太平洋,穿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在北欧海域与德国海军展开殊死战斗,最终击沉了10艘敌舰。
第二站
毕茨列齐纳亚 • 探访鬼城
俄罗斯的废墟不是一个废工厂、一栋废瓦房,一座废工厂,
而是整座整座的城市、整片整片的村庄。
伴随着苏联解体、经济衰落,它们被岁月无情焚化,被时间慢慢遗忘。
我们所抵达的毕茨列齐纳亚,位于中俄边境400余公里处,赤塔州的一个小城。
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小城就已存在,有上百年的历史。
50年代苏联时期,这里曾建起火车站,整座城市都为军队服务,有装甲师驻扎。
最多时曾有5千多人在此生活,这里是繁华的居所,也是美好生活的所在。
然而,上世纪末,俄军开始陆续撤离,小城也随之被历史抛弃。
当地人说,士兵们拆走了一切:门框、窗户、电缆、卫生设备…甚至包括楼房中一块块的预制板。
军队走了,冬天也没了供暖,人们只能砍花园的白杨当柴火,还得为不存在的水和电交着钱。
一个老人说:我在军队幼儿园里工作了35年,当部队撤走时,一切都被毁了。
人们甚至要拆掉附近房子的砖块,来修自己慢慢坏掉的房子。
如今只有不到五百人,生活在附近的农村,其中大量是老人。
毕茨列齐纳亚也成了鬼城,大量建筑被废弃,慢慢腐朽。
象征记忆的英雄纪念碑依然伫立,人们却无奈而感伤地陆续离开。
如今,只能从残垣断壁中,感受到往日时光。
第三站
贝加尔湖 • 潜入世界最深湖泊
超过1600米深的贝加尔湖,是全世界最清澈、最久远、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因为状如新月,人们又把它叫作“月亮湖”。
这也是世界最深的湖泊,还没有仪器能探测湖底,能探测的最深处就有1637米。
贝加尔湖的淡水,甚至可供50亿人饮用半世纪。
湖里也蕴藏着无数种奇妙的生物:秋白鲑、环斑海豹、胎生贝湖鱼、古尔维奇大头鱼…
我们抵达时,正是贝加尔湖的初秋。
贝加尔湖也是一个野生动物的天堂,有超过1700种植物和海洋动物在这里安家。
所以我们带了一架潜水无人机,潜入贝加尔湖底。
潜入水底,能看到贝加尔湖甲壳虾,安静躲在水草中。
一个广大、寒冷、荒凉的空间骤然而现,一切归于平静。
第四站
新西伯利亚 • 战斗民族火葬场
新西伯利亚,有一个全球最奇特的火葬场,提供最特别的服务:把逝者的骨灰送上太空;
还建有或许是世界唯一关于死亡的博物馆。
这个战斗民族的火葬场,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有刷成橙色的外墙,外表看上去就像个游乐场。
有别出心裁的员工着装,仿佛这是家五星级酒店。
甚至这里还有独出心裁的文化活动:
为了缅怀英年早逝的人、遇难者和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英雄,这里会举办音乐会。
立夏那天,还会举行“夭折孩子的纪念日”。
甚至还在报纸上宣传自己,比如打出特别广告——“季节性折扣,赶快行动吧!”
火葬场还设置了留言板,留下每个游客对待死亡的态度。
比如提出一个问题:“生命结束之前,我想……”
左侧红字留言:“结婚!”
右侧留言:“通过国家历史法律考试!” “过完一生!” “活到102岁!”…
广场上,有众多展示逝者一生的展示柜。
每个橙色的柜子都是家属布置,呈现了逝者生前的职业和光辉事迹。
火葬场也有最特别的服务:送骨灰上太空。
他们与美国的一家航天公司合作,可把骨灰送入太空,不同的轨道和离地高度,价格也会相应不同。
通常收费是1克骨灰1295美元,7克骨灰4955美元…
火葬场内,还有或许是世界唯一的丧葬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创建于2012年,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丧葬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创建者谢尔盖·雅库欣,为博物馆投资了1400万美元。其中有一件展品对他来说弥足珍贵,是他妻子祖母的头骨…
雅库欣说,老太太是莫斯科大学的生物学家,总说自己的躯体属于科学。
所以去世火化后,雅库欣和妻子一致决定把老人的头骨,捐献给博物馆。
这里陈列着上万件关于死亡的展品…
最特别的一件展品,是一条鲤鱼形状的“开心棺材”。
这口棺材来自加纳。匠人艾瑞克说,许多加纳人对死有另一番见解:
他们相信棺材是会带领你到来生的工具,所以拒绝死气沉沉,希望打造不一样的“开心棺材”。
目前艾瑞克制造最受欢迎的棺材分别是:可乐罐、鱼、圣经、老鹰、公交车…
这或许西伯利亚大地上,最奇特的一个地方了。
在这个火葬场,我们看到了人对待死亡的另一种方式。
第五站
伊尔比特 • 传奇摩托车
伊尔比特,是乌拉尔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是中国茶叶和西伯利亚皮草的交易场所。
这里被许多中国人所知晓,则是因为一款传奇的老车:乌拉尔摩托车。
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适应极冷和极热温度的摩托,也是唯一从二战连续生产至今的三轮摩托。
它从硝烟弥漫的战争时代诞生,是宝马R71的仿制车型,也是国内长江750的原型车。
二战期间,这座小城彻夜不息,生产了9799辆乌拉尔摩托车。
坚实耐用,灵活机动,总能出现在战火最为激烈的地方——在打败纳粹德国的二战史上,乌拉尔摩托车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战斗岁月逝去,乌拉尔摩托车却依然流行,成为普金和布拉德·皮特等摩托爱好者心中的宠儿。
在伊尔比特国家摩托车博物馆,我们遇到了一位传奇赛车手:布拉诺夫亚历山大·布拉诺夫。
布拉诺夫也是这个博物馆的馆长。1993年,他曾驾驶一辆乌拉尔摩托,连续行驶了18天,总行程25505公里。
他甚至创下这样的世界吉尼斯记录:这样用两轮骑行,超过24个小时…
俄罗斯处处都是战斗族人啊~
如今,布拉诺夫不再像过去那样风驰电掣,而成了摩托车记忆的守护者。
在他的博物馆里,能看见从二战到今天所产的不同型号的乌拉尔摩托车。
在他的帮助下,我们也得以进入乌拉尔摩托工厂。
如今的工厂有155位员工,还不及辉煌时期的1/10;一年所生产的上千辆摩托车,则更多作为收藏品,销往全世界。
布拉诺夫还借给我们一辆乌拉尔,让我们骑行。
轰鸣中,我们仿佛重回过去,骑着长江750侉子,在北京城晃悠的日子。
第六站
叶卡捷琳堡 • 欧亚分界线
叶卡捷琳堡人喜欢说:俄罗斯是只双头鹰,一头看着亚洲,一头看着欧洲,叶卡捷琳堡就是这只双头鹰共用的脖子。
绵延2千多公里的乌拉尔山脉,分隔了动植物截然不同的东西两侧。
因此彼得大帝时代的地理学家塔季谢夫提出,将此作为欧亚分界线。
位于乌拉尔山脉的叶卡捷琳堡,就成为了横跨亚欧大陆的一座城市。
在叶卡捷琳堡,有两个亚欧分界线碑。新的界碑,位于城市西侧17公里。
老的亚欧分界线碑,则位于西侧42公里,距今已有173年。
由红色大理石打造的界碑,25米高,500吨重。顶端安放着双头鹰标志,这也是俄罗斯国徽的图案。
嗯,在这儿能五分钟穿越欧亚大陆一百次~
地处欧亚大陆的乌拉尔山,也总有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这辆大茶壶车:
来自东方的茶叶,用战斗民族的方式做出来~
一杯红茶,加入柠檬,再来两块方糖或蜂蜜,这就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
第七站
昆古尔 • 真实“终结者”
什么是战斗尼族? 除了伏特加,除了坦克和AK47,在昆古尔小城,我们遇到了另一种答案——
比如电影《终结者》里的液态机器人T-800,被一名俄罗斯人做了出来~
这台酷炫的机器人,不是产自大工厂,也没有诞生在实验室,而是在偏僻的小镇昆古尔,被一名中学老师,花了12年时间打造而成。
他叫亚历山大·奥西波维奇。
小时候,看了电影《终结者》,奥西波维奇就有了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梦。
2009年,读了大学,这名电脑宅男,开始用VB写起了一行行的代码,打造T-800的“大脑”。
但怎么做实体,他可没办法,直到等来了谷歌的帮助和3D打印技术的成熟。
2013年,奥西波维奇给谷歌写了信,得到了T-800的设计图纸;随后,又买了一台3D打印机,开始了源自童年的圆梦计划。
这台“终结者机器人”的绝大部分零件,都是用3D打印机逐一制造。
一些关键零件和活动关节,则使用了航模飞机的陀螺仪和舵机。
组装所有零件,奥西波维奇又花了接近4年。这也花掉了他不多的20万卢布的积蓄。
这台自制机器人,具备人脸识别系统和空间感知能力,还有类似sir的智能对话系统,采用俄罗斯配音版《终结者》中T-800的声音。
唯一遗憾的是,昔日彪悍的机器人,只有眼睛、颈部和下巴能活动。
无法站立,只能被安置在一台轮椅上,暂时只能是一台“高位截瘫”版的终结者…
奥西波维奇说,他仍在编写程序、筹备零件,希望让T-800拥有手臂,并能够行走。
他并不富有,和家人住在昆古尔一个宁静的小乡村。
这个号称终结者却有些笨拙的机器人,
或许是这个中学老师与辽阔世界连接的一种方式。
第八站
乌里扬诺夫斯克 • 飞机的墓地
坐落在伏尔加河畔的乌里扬诺夫斯克,是列宁的故乡。
这里的民用航空博物馆,也承载着许多旧时代的记忆。
这里停放着过去一个时代的数十架前苏联军用和民用飞机。
所有飞机最后一次旅程的终点,就是这个机场。
Tu-144,全世界第一驾超音速客机,苏联航空昔日的骄傲。
有摄影师曾这样说,看着这些壮观的飞机残骸,仿佛闲逛在巨大的恐龙遗骸之中。
第九站
莫斯科 • 养个“熊孩子”
在莫斯科,20多年来,有对夫妇养了一个货真价实的“熊孩子”。
它叫斯蒂芬,今年27岁了。
斯蒂芬三个月时,和熊妈妈走散了,被尤里和斯维特拉娜在森林发现。夫妇俩把它领回了家。
被当作儿子来养的斯蒂芬,身高迅速长到7英尺,体重超过300磅。
幸运的是,披着野兽外表的它,却有极其温驯的性情。
喜欢睡觉、爱电视、玩皮球,后来还拍起了电影广告…
只是,斯蒂芬好像忘记了自己“猛兽之王”的身份~
如今,27岁的史蒂芬,在熊的世界里算老人了。
但一天还是要吃掉将近30公斤的食物,喜欢吃甜食,最爱冰淇淋。
史蒂芬最近还多了个儿子,是只刚有七个月大的小熊。
出于各种原因,这只小熊无法在动物园生活,就被送来了尤里夫妇的家里。
看来,战斗民族的“养熊之家”会愈发兴旺了。
第十站
莫斯科 • 武器之王AK47
这些年,在索马里,在阿富汗,在叙利亚…我们总能见到这款枪:AK47。
AK-47被公认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突击步枪,估计生产超过一亿支。
俄罗斯是AK47的发源地:冷战结束,AK-47成为俄罗斯出口量最大的商品,甚至超过了伏特加和鱼子酱。
然而,从严寒极地到炎热沙漠,从潮湿雨林到干旱荒原,AK47为何能流传全世界?
这也是我们到俄罗斯的一个目的:对AK47进行一次极端测试。
洒上大量沙土,AK47仍能射击;
连续上百发连续射击直至冒烟,AK47仍能射击;
泡进水里超过半小时后,AK47仍能射击…
真正实践,才会有真认识。我们也明白了这把枪背后的秘密:成本低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才让AK47成为了一支全世界通用、改变了历史的枪。
如果有一天,你也从海参崴,一路开车到莫斯科。
那我们这些一路所见,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
对于俄罗斯这本厚重的书而言,西伯利亚大铁路,就像是一条9288公里长的书脊。
这是韩国人值得中国人学习, 而不是鄙视和嘲笑, 的方面.
特别是在目前汉民族自尊自信被砸得粉碎的现实环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