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混乱博物馆》这次的事件对我触动还是蛮大的,倒不是因为其中涉及的科普理念之争、诸多的个人恩怨,而是因为我突然意识到,绝大多数公众从心底里并不喜欢“科普”,只是喜欢“娱乐”。对大众来说,看的只是一个节目、一页漫画或是一篇文章,就跟看综艺节目读故事会没什么区别,都只是为了娱乐和放松罢了,偶尔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就更好了。
真正从作者到读者都追求“真”的,只是茫茫众生中非常不起眼的一小撮。
科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往大了说,是为了唤起大众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往小了说,这其实也只是一门赚钱糊口的生意。所以看起来都是做科普,但其实科普内容的生产方是非常割裂的。比如中科院每年都有开放日,各个院所每年都要砸下许许多多的真金白银来面向公众做免费科普活动;比如知乎、果壳等平台有很多作者无偿写很多内容,其中不少都是在读的研究生;另外就是很多专业做科普行业的人员和机构了,包括出版社、工作室、公众号运营者等等。当然了,有的作者开始出于兴趣,后来慢慢有了一些收入,做成了一门生意。
当“科普”成为一门“生意”,是坏事吗?当然不是。既然要把科普持续做下去,那这其实就是一个行业,一个细分的行业。而一个行业要健康发展,必然需要通过商业的力量,让这个行业链条中的上下游(内容生产、包装、分发销售、平台方)全部受益;同样,一个行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行业标准,存在一定的净化能力。科普行业有标准吗?国家标准自然是没有的,但“求真”理应是从业者所追求的,否则只是追求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这个行业就失去了意义,大家不如去写奇幻小说,既有趣又不用查资料,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了,奇幻小说也不是那么好写的,可能还是做“科普”更省事儿一些。
和别的行业可能还有点区别,就是这个行业里“闲人”很多。所谓的“闲人”,是指做科普但不指望科普养家糊口的人,而这些“闲人”,绝大多数都受过严苛的科研训练,是最懂行的人。这就造成了一个其他行业极其少见的景象:科普行业里最专业的人反而不是全职从业者,而是业余从业者。这里说的“专业”不是表达和包装能力,而是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往往这些“闲人”掌握着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的权威解释。这使得这个行业的自我净化能力空前强大,在其他行业中随处可见的那些“陋习”(模糊、夸张甚至虚假宣传)全部会被掐死在萌芽状态。《混乱博物馆》这次事件,只是这种自我净化能力的一种体现罢了。
其实如果《混乱博物馆》这次的反应不是这么激进,原本这可以成为它涅槃升级的一次绝佳机会。刘大可说自己没钱,请不起专业的科学顾问,只能靠自己的自学能力准备每一期的内容。但我觉得他只是没有尝试而已……大把的“闲人”,合作起来真不贵……之前云大也说,自己甚至可以免费帮忙审查稿件,只要署名权就可以了。所以真诚地希望,如果有其他商业机构想要把科普这件事做下去,千万不要小瞧这个行业的自我净化能力,不要忽略这些“闲人”,要充分地利用这些“闲人”。
湍流的尺度远大于分子平均自由程,仍然满足连续介质假设。大部分人认为NS 方程可以描述湍流(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NS 方程系统是确定的,但确定的不代表可预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洛仑兹方程组,形式非常简单。但是这样的动力系统对初值扰动极端敏感,初值的误差误差随着时间会使解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当雷诺数大的时候,NS 方程更是这样。
可以把湍流看作一个随机过程场。DNS是一次具体的实现,就跟做了一次实验一样。打个比方,就像把扔十次骰子看做一件事,你得到十个1,就可是看作一次DNS 。DNS的主要困难在于湍流的多尺度导致要完全解析所有尺度,网格必须很细,计算量太大。复杂算例根本没法用。 为了降低计算量,提出LES ,大尺度直接解析,小尺度建模或者用耗散代替。
注意DNS /LES 和RANS的区别。前者相当于做了一次实验,每次做结果都可能不同;后者RANS 得到的是每一时刻随机场的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