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李永乐老师宣布和西瓜视频独家合作? 第1页

  

user avatar   cao-zh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永乐老师在国内科普视频制作者里算得上是顶流了,很难得的是他的视频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严谨性也从来无可挑剔,不为趣味牺牲严谨,这是一位科普工作者很难得的素质,他的视频拿来引导中学生产生对理工科知识的兴趣再好不过了,成年人看一看也时有收获。

而且三年肝出四百个视频,这大兄弟是真能肝啊……

这次宣布跟西瓜视频独家合作其实很能理解,毕竟你不能要求优质内容创作者永远用爱发电,而且头条系对优质内容创作者一向很舍得花钱,我比较好奇的是——其他平台干嘛去了?这种神仙早签早安心啊= =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有啥的,理想主义者也不能喝西北风,好人也不能就得让人拿枪指着呀。签了独家,意味着李永乐可以用更多的资源和成本投入进科普内容的生产,好事啊。

科普不是为了钱,但科普的工作必然需要有物质的支持。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概念,那就是随意性内容与正规内容的区别。正规内容的制作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个成本还不是说那种,“猪肉涨价导致煎饼涨价,不是因为煎饼里有猪肉而是因为卖煎饼的人要吃猪肉”这种成本,很多时候干脆就是直接成本。比如我在知乎写一篇回答,成本约等于零,因为我也没付出什么,二十分钟一千字,一个人一把键盘,也不用思考;但我写一篇学术论文,一篇下来消耗的科研经费少说也有几万。各种昂贵设备的机时,实验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花钱像流水一样。并且我坦承,因为我的职业规划是施工,所以我在博士生里并不算是最优秀的那种,高产的师兄花的经费是我的数倍,相应产生的价值也是我的数倍。

然后我知乎回答一篇阅读量几万,学术论文一篇阅读量几百。你能说我知乎回答就比学术论文有价值?显然不能,学术论文的价值比知乎水回答高无数倍。那假如没有这些科研经费支持,我的学术成果能做的出来吗?

显然是不能的。这并不以我本人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能力为转移,我就算是个充满学术情怀的神童,没有经费也一样什么都做不出来。

不光是正规的学术内容,其他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如此。同样是做一段视频,我拍一个旅游vlog或者东非辣木籽经销广告,直播吃赞比西河巴掌大的小龙虾,那成本显然就是一个人一张嘴一部手机,没有成本,不用任何人给我经费,当然相应的也谈不上有什么娱乐以外的价值。但我如果是要正经做一部科普视频,那需要的资源就会非常多,我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免出现事实性错误,需要专业的摄像、专业的设备、专业的制作团队,这些都需要钱。情怀必须要有,但是光靠情怀是不可能支撑得下去的。

李永乐科普工作的价值不用我多说。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科普工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为紧缺的工作,只要是认真做科普的人,并且获得了受众的认可,那无论投入多少,他对社会的贡献必定是远大于投入的。从这个角度讲,社会资本对科普工作的投资,本身就是一件对社会正外部性非常大的事情。拿钱投资科普,不比拿钱炒房好?

我是发自内心地希望,认真的内容生产者可以通过生产内容赚到钱,至少要能维持投资生产的循环。(当然,主观上我希望大家赚钱,客观上我对键政赚钱非常悲观。)至少,科普工作能够获得资本的投入,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事,科普工作不能总靠用爱发电,让科普工作者能从中获取合理报酬,是推进科普工作的有效方法。

我要第一万次复读,科学工作中,大众普及和前沿探索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隔壁美国已经在此次疫情和历次反疫苗反科学风波中展示了,一个社会如果前沿探索强大而大众普及不足会酿下何等恶果了。

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前沿和大众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强壮而另一条腿枯瘦是没有出路的。

现在毕竟不是理想主义和精神原子弹的时代了,无数行业都证明了靠用爱发电可以撑得了一时,撑不了一世,特别是在科普这种通常而言近乎无利可图的行业,最初的热情耗尽之后,如果无法获得后续物质支持,结果往往是要么从业者上工如上坟,要么干脆人员流失。

实际上中国的科普工作之所以长期处于昙花一现然后迅速后继无人的情况,科普工作者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实现商业变现是一个重要原因,知识至少没有在物质层面获得应有的尊重,而科普工作者并不能辟谷,他们也得吃饭,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得养家糊口,于是科普工作者要么减少科普工作在日常事务中的占比,要么干脆放弃,而这两者都意味着全社会科普工作的衰败。

现实是耗时耗力耗钱耗工搞一波科普工作,往往得不到多少实质好处,还有一大堆学究来挑刺,还被学院派大佬这也看不起那也瞧不上,长此以往鬼才搞科普。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毕竟还是凡人,哪怕他们很高尚,很无私,那也是高尚的凡人,是凡人就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私,彻底无私的那叫圣人,圣人者,可遇不可求,是一种人类社会进程中的自然奇观,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开展工作的希望寄托在出现圣人身上,这近乎于彩票思维,特别是这项工作对于全社会而言如此重要的情况下。

李永乐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知识可以变现,知识应该变现,特别是在科普这个在当下极度稀缺,严重不足,有待推动的领域,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科普工作者由于有利可图而投身这一行业,那将是义利的统一,那是社会之福。

从某种意义上说,蒙昧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科学理性只是偶尔燃起的炉火,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只有当平凡的芸芸众生皆以身为薪,投于其中,众人拾柴火焰高,愚昧无知迷信的黑暗才能被逐退。

而劝诱凡人投身初火的最佳手段,得是强力装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第一次看李永乐的科普是很晚的事情了,是关于费米悖论的内容。

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是高一不分文理,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分文理科,当然现在高中教育是否改革我就不知道了,当时我的物理成绩比较糟糕,高一学的是力学,对力学总是找不到门,然后我借来高二和高三的物理课本,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能继续下去,然后就看到了电学,电磁学,光学之类的,一大堆复杂的公式,瞬间头都大了,立马选了文科。

我不知道类似我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后来是看到李永乐的视频,不知道为什么,李永乐老师讲其实也是物理学,但是看得下去,还看的津津有味,高中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出了社会倒是一天到晚的刷这类视频,有时候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

其实后来想一想,倒还真的不是我对物理学重新燃起了兴趣,而是对科普本身有兴趣,真的李永乐老师给你开始讲物理学那一大堆的公式,估计没几个人耐烦听。

其实视频播放量也很能说明问题,看看这个反差巨大的播放

地球打穿一个洞,人跳进去会发生什么?》有115万的播放。

《万有引力定律为啥是科学的?爱因斯坦为什么要提出广义相对论?》就只有54万的播放。

而到了真的讲卷子的时候

《李永乐老师高考物理原创题[2]科技热点:光压和光帆飞船 》就只剩下3.2万的播放。

几十倍的差距

而我最喜欢的《外星人存在吗?人类为什么看不到外星文明?》有508万的点击,我的审美还真的是很大众化的。

为什么一讲卷子都不愿意看了,其他东西看的津津有味?

关于科普这个事情,在中国真是一言难尽,请各位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看看,尤其是父母的朋友圈,关于传统医学,保健品,算命,养生之类的低劣谣言天天都有,一堆一堆的人转发,一堆一堆的人相信,有时候甚至连我都恍惚觉得中国的义务教育到底搞的如何,为什么中学生好好学习的时候就能识破的骗局,结果出了社会了还有一堆一堆的人迷信?

有些事实是真的那么难查清楚吗?

里面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科普是不是特别差?

有一说一的是:中国的科普做的没有那么差,只是……不够娱乐性。

有的科普就是念稿,有的科普就是文章,看不下去。科普科普,意思就是科学普及,科学有了,普及没了。

官方有各式各样的渠道,比如中国科普网,这还是带GOV的,是官方认真的机构,信息也很多,几个人去看呢?

举个例子:为什么中国牛奶的奶味变淡了?

好多人的固有认识是:2010年国家调整的生乳的标准,把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群标注下调,导致牛奶的质量变差,牛奶味道变淡,所以现在的牛奶都没有奶皮了。

这种说法实际上即便是在知乎也有大量的拥趸,而实际上是口感本身比较主观这是其一,奶味变淡,很有可能是今天的奶的,这个工艺会让牛奶中的脂肪破碎的更加细小,从而使整个产品体系更加稳定,使牛奶看起来更加洁白细腻,经过均质化加工较未加工过的生鲜牛奶,其所形成的奶皮要薄,甚至肉眼看不出奶皮,喝起来的口感也更细腻爽滑,没有那种粘稠、厚重的感觉,会让大家觉得“现在的奶变淡了”。(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原文)

问题是有多少人知道现代牛奶的加工工艺?即便是知乎,也有一堆的人依照“口感”“粘稠度”来决定这个牛奶到底是好是坏。

没用过水淀粉么?


实际上其实反过来想想也想得到,蛋白质和菌落总群那点变化,这是通过舌头能感知得到的么?

但是仅在知乎又有多少人相信。

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就是科普做不到位,这个做不到位不是说没写文章,没出视频,而是说写的文章,出的视频没人看,因为不够娱乐。

娱乐可以通过李永乐这种讲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于“点击量”,这意味着多少人看了视频,看的人越多,则科普效果越好。

我不知道李永乐老师最后的协议是什么,但是显而易见已经为李永乐老师解决了一些资金问题,这也解决了科普作者的一个生存问题,这几年突然冒出来大量的科普视频,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的科普,官方科普不算,就是民间科普-----没钱,没钱就是最大的问题。

在过去的科普里面,科普屡战屡败,反而谣言越战越勇,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比如李永乐曾经有个不粘锅的试验,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是莱顿福斯特效应,但是打开淘宝,看看淘宝上卖的铁锅号称是“不粘锅”的,六七百的不少,什么“古法制造”,“XX锤”,“纯手工”,“无涂层不粘”,视频一打开,就看到有人拿着铁锅左右摇晃鸡蛋,鸡蛋怎么都不粘。

随便拿一口锅,只要温度上去了,都不粘。

要想战争不沾,要么涂层,要么物理防粘,也就是那一堆前置的“养锅”的程序。

但是只要是正规生产的铁锅,照着程序做,都能做到物理防粘,不需要通过那六七百的锅。

然而淘宝我看到还有卖三千多的,卖的还不错。

造谣方是有利益的,是专业的。

做辟谣,做科普的是非利益的,是业余的。

这个游戏是玩不下去的。

目前作为头部媒体对科普人士进行扶持,我认为是有益于科普队伍的继续壮大的,这一点不管是知乎在做,还是其他越来越多加入进来,我认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导演张策最新视频「这一块钱,我好挣,她不好挣」? 
  夏天到了,大家有哪些夏天的育儿神器推荐吗? 
  你们手机里有哪些最舍不得卸载的 APP? 
  《创业时代》的编剧对互联网行业到底是有多误解? 
  你身边从「生化环材土木」转行到CS朋友现在都混的怎么样了? 
  对孩子来说,看一些没营养但文风华丽的文学作品是否比名著更有意义? 
  为什么现在读书读不进去? 
  如何看待网传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 5 年老员工赶出公司一事? 
  为什么语文老师要求多看名著,不让看网络小说? 
  如何评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部门:网站不得擅自重新剪辑经典文艺作品”? 

前一个讨论
高中生开学后被班上的极端肖战粉丝校园暴力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参与美国胜利女神导弹项目研究的戴维·王是谁啊?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