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过来吐槽一番。
一,交通
先来说背景,杭州个鬼地方以前是个皇都,也就是南宋的都城,但是查阅了相关史料以后发现这是吹的,杭州南宋时期叫临安府,是宋朝的陪都,我没有找到宋庭关于杭州是首都的明确资料,似乎南宋还是一直将开封当成首都,杭州一直只是陪都的存在。(欢迎各位帮忙纠正)
因为是个都城,按照下图所示,在万松岭,凤山门和侯潮门是皇城所在,皇城出来有条路也就是今天的南宋御街,沿着中山路一直到凤起路,古代叫“十里御街”,万松岭到鼓楼,是临安的政治中心;从鼓楼到众安桥,以羊坝头,官巷口为中心,是当时的商业中心,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众安桥至武林路、凤起路口结束,形成商贸与文化娱乐中心,表演傀儡戏,说书之类的活动。所以在古代,这个地段是杭州的繁华所在。
然而明清时期,这个地段貌似没落了,弄了一个钱塘县和仁和县,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地方似乎再也没什么影子,民国还把两县合并弄出了一个杭县出来,县署就是今天的井亭桥东那地儿。当然其他地方也都差不多,但是解放以后的发展却不晓得为什么不是按照古代御街两侧的逐渐向外衍射的发展方式,而是直接弄了两条大路,一条延安路,一条解放路,形成一个“L”形,也就是下图上红色地铁的垂直部分,外加一条横向的道路,道上也只有两车道,可能是因为151路电车的关系吧,两节车厢,中间一个圆盘子会转,两个大辫子挂电线上,而且大多还是棚厢车(没几个座位的那种),成为杭州人最早的记忆(当初电车要撤了硬是把151路保了下来)。
第二个地域概念,下图的九城门内组成了杭州市区的基本概念,之前描写有误,乘着过年跟家里老人详细谈了下这个问题,貌似还蛮有意思的,于是慢慢理清了思路,虽然地域错了,然而老人家还是将这十城门外的一律称之为乡下这点实在是太尴尬了,不过早年这些地方也确实是田地,后来改成了城乡结合部,后来又改成了郊区。
(关于内城和外城相关资料: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在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百度百科)
内城(皇城)区大致位置:
杭州古城墙及十座古城门:
民国杭县
第三个地域概念,后来杭州开发了庆春路,体育场路,后来又开挖了凤起路,也就是我老家门口那个巷子,当年巷子的第一户人家住着一位数学家,苏步青???听老一辈说的。这样形成了四横的局面。之后又逐渐开修了建国路,中河路和中山路,形成了四纵的格局。所以杭州内城区被初不划分为四横四纵的格局。
环杭州城区建设(大杭州下一环的概念)
然后这里就出问题了,杭州最早一没资源二没矿,互联网计算机还没崛起,要发展杭州这种省会城市只能靠轻工业,因为大家都没钱,连旅游业都是后来才起步的。所以最早的时候就是定位成轻工业城市,杭州机床厂,杭州玻璃厂,杭州各个纺织厂组建了杭州最早的规模。这种情况下,你想最早的城市规划根本没想过今天会有如此局面。所以道路都是按照两车道来计算的,主要是为了公交车的普及而建立。
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员的大量流动,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杭州开始振兴旅游业,于是环西湖开始被改建,然而这种城市规划是诗意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才是这里的写照,所以环西湖的北山路,南山路,虎咆路,苏堤白堤的建设都是两车道进行。
整个杭州在90年代初的时候,预计今后可以容纳200万人的生活,形成一座旅游,休闲和轻工并举的城市,当时提出的口号叫上海的后花园。
环西湖公路圈(最早双车道的浪漫)
然而时代发展太快了,互联网的崛起,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上海城市圈的外溢效应,很明显杭州根本没有预料到人员的迅速增加,产业的快速崛起。200万人的城市居然要开始容纳1000万人,于是着急的杭州人开始提出大杭州的概念,下城区和上城区是没辙了,江干,西湖,拱墅全部扩延,建立滨江区,划入余杭,萧山,拼命的拓展大杭州城市圈的概念。
然而这对市中心而言已经晚了,因为产业已经集中到这里,于是杭州不得不把原来四横四纵的道路全部拆了,改成四车道,甚至六车道。然而这只是修修改改罢了。根本赶不上人员的增加,特别是私家车辆的迅猛增加超出了所有人的预计。当初的建筑群根本没有停车场这个概念,直到2004年,我们新搬迁的房子底下都只是象征性的弄了几个车位,市区停车的艰难可想而知。
几个今天看来短视的建筑:
2. 凤起路和环城东路的交界(不知道谁想出来的造个桥,然后在桥上再开红绿灯,这跟在平地上弄红绿灯有区别??)
3. 永远在修路的四横四纵,凤起路修好了,庆春路又被挖开,庆春路修好了,体育场路又被挖开,总之四横永远在修路,听说是铺管线,每次要铺管线都要挖开一次,也是醉了。变相增加了道路的拥堵。
4. 城北到城南建了两条高架,城东到城西没有穿城高架,最早的高架在北边的德胜高架,还只修了一半。
5. 只有四车道的中和中路高架;只有六车道秋石高架的存在,常年堵车堵成狗。
6.文晖路上中河高架,中间有环城北路上中河高架,庆春路上中河高架,杭州最堵的地方,没有之一,因为半夜12点还能堵的严严实实......
所以,市区的规划赶不上时代,西湖景区的存在又限制了建筑的高度,后来的修修补补又变相的造成了拥堵使得杭州的交通日益恶化,已经变成了一个恶瘤,越往后杭州的交通会更加恶化,虽然地铁还有城区道路的拓展试图缓解这一压力,显然目前并没有什么改善,而且改善的代价实在太大,近来有看到报道,北上广深的人在逐渐退出,二线城市如杭州等反而纷纷涌入,杭州恐怕会越来越拥堵。
二,住房
杭州的住房有两个很奇怪的现象,第一是房价出奇的高,高到你怀疑全国的富人都到杭州来了,否则随随便便一套房子500万起步是怎么被人接盘的?第二是主城区内住满了杭州本地人,一般在70-80平米6-7楼的小户型,但是地理环境优越,各种配套设施齐全。主城区以外,越往外面住满了外地人,一般在120-150平米的20-30楼的大户型,但是地理位置较偏,各种配套设施正在完善。
有意思的是,杭州本地人在市中心根本不想搬出去,就守着这个市区里的小户型,占着天时地利,要么等拆迁,等给一大笔拆迁款。杭州外地人在城乡结合部很想往市区挤,虽然明明占着大房子,可是买不到房。那天我试了下把我家给挂出去卖,填了一个较高的价格,一周来了五波人,其中两波价格都没还,直接跟我说要签合同,我给吓得赶紧把单子撤了。
以前对杭州的富裕没有概念,那次以后突然有点怀疑这个世界是怎么了,你们怎么都这么有钱?
上周帮朋友搬家,在杭州租房子,杭州普通的市民除了互联网以外,普遍工资都在5000-6000左右,但是房租已经长到了1500-2000,已经可以跟上海媲美了吧。很好奇这个房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工资的30%-40%用来付房租,剩下的用来生活。
所以常常能看到这么两种现象,一种就是两个外地青年男女搭伙过日子,住在一起同居,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租房费用,要么就是两个人合租在一个个小房间里,将原有的户型拆分。由此引发的社会现象更为奇特,以下并未做个实际调研,只是亲朋好友提起的多:杭州本地的女孩子更偏向于找杭州本地的男孩子结婚,而外地的男生除非特别优秀,否则也很难找到杭州本地的女孩子青睐。而反过来杭州本地的男孩子不太想找本地的女孩子,觉得有点难伺候,同时也不介意女孩子是外地人。于是杭州本地女孩好多大龄单身,杭州本地男孩的配偶选择面会更广。
然而我依然是单身狗。。。。
在杭州活着的外地人压力其实非常大,收入还没有上海高,这种情况似乎还会持续。
大杭州概念(感觉学北京呢,四条路主城区,德胜高架和景区二环,秋石高架以内三环,绕城高速以内四环,第二绕城高速以内五环)
三,吃
在杭州,你啥都吃的到,但是有没有发现杭州吃的特别贵,不是说周末的那些餐厅,而是白领们的午餐,一顿普通的午餐基本要20-30元左右,少一点的也要15-20,如果不是特意要抠住自己的支出,这个午饭的价格让人无法想象。小时候一笼小龙包10个,1元,现在8个10元。以前一碗大馄饨10个1元,现在8个15-16元,我也是醉了。感觉到底是馄饨在吃我还是我在吃馄饨。其实吃主要是贵的问题,其他的毕竟品种还算丰富,也就认了。
四,空气
杭州规划200万人,涌进来1000万人,车辆占有率听说全国第一,所以尾气一排放,杭州居然成了华东地区少有的雾霾城市,这真是醉了。小的时候抬头向天看,漫天的繁星和璀璨的银河,现在感觉像活在梦里。后来银河没了,星星也没了,那也就算了。后来雾霾来了,一堆堆的人戴起了口罩,这都什么鬼。
五,其他
杭州的环城东路旁边有一条河叫贴沙河,早年过去的时候和京杭大运河,中河被称之为杭州三大臭水沟,后来一条一条得到治理,因为最早的杭州市民在这三条河里洗菜,洗澡,特别是倒马桶,后来中河被治理成观赏河,京杭大运河被交通使用,贴沙河被开发成杭州市民的饮用水库,作为一个老杭州,我的心情是崩溃的....
杭州的西湖自北宋以后慢慢形成了一个内陆湖,其实一开始是一个死湖,最早也是一堆堆的沿湖居民在西湖上洗澡洗菜洗马桶,于是这湖最早在夏天是以臭不可闻的情况存在的,因为这种原因,西湖原来没什么鱼,但是荷花开的特别茂盛,大概因为肥料特别浓厚的缘故。后来旅游业兴起,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于是凿开了沟渠连同京杭大运河,也就是今天六公园少年宫那个地方,把西湖水放干,把淤泥掏空,又打暗沟引入钱塘江水,将西湖水变活,重新巩固了白堤和苏堤。于是形成了今天的旅游景点。杭州本地的传闻,白堤=分手堤,苏堤=伤心堤,不知道真假。
关于“车让人”这个精神文明倡议的落实,算是杭州市开展的最好的几个亮点之一。你可以说这是素质的提升,也可以说是文明的表现。其实很大程度上车让人做到后来多少有点习惯的因素,就是在斑马线看到行人会习惯性的停下来。这在杭州是没什么问题,但是答主经常会开车出去,而且还是跑省外,去湖南,江西,江苏(苏北),山东,安徽什么的,看到地上已经有车让人的斑马线,然而当地人似乎还没普及这个概念,于是就尴尬了,我习惯性的停车等行人过去,就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我直愣愣的盯着行人,行人也直愣愣的盯着我,我在等他先走,他在等我先开,好一会儿他明白了,走了过去。第二种,我停下来了,旁边车道的伙计们没这概念一个个串过去的飞快,于是行人也懵了,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我后面的车子还以为我咋滴了,开始一个劲按喇叭,这样尴尬的场景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有碰到。
当年的洗马桶的臭水沟,今天杭州人饮用水的水源之一。
六公园杭州西湖活水工程
先到这里,想到了再写............
==============================这里是分割线
没想到还有是有人看哈,大家新年好,现结合更多的资料做多处再修改(2019年2月11日):
答主为杭州本地人,最早是杭州石板巷那边的,也就是今天的凤起路在建国北路到环城东路这段的。没想到炸出这么多杭州人,小时候记忆是比较零碎的,确实没有做过细致的研究。现已根据各评论,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做出更改,欢迎继续指正。
最后,答主有个微信公众号,主要是喜欢开车(不开导航)的出去转悠,偶尔会发现一些周杭州周边隐秘的景点,分享给大家。
微信公众号:好奇的旅途
欢迎关注和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