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请问有大佬知道这是什么画吗? 第1页

  

user avatar   he-zhe-yuan-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至如今,历时一年半,我终于完成了我当年向各位许下的承诺,想尽各种方法收集到我力所能及的埃德蒙·莱顿的所有作品,不敢说全找到了,但如果说是中文网里对于他的作品收集的最详细资料,我相信我还是有这个底气的,

我挑了其中我喜欢的十五张作品进行详细介绍,以及对画中背景资料的文化延伸。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一度想过放弃,但大伙陆陆续续给我的点赞和感谢让我一路撑了下来。至此,谢谢大家给我的鼓励让我完成了这个小小的flag,也感谢我的女票在这个回答上对我的帮助。

在回答中,有部分画作具体信息查询不到,有部分画作清晰度不高,有少部分画作携带水印,条件有限,还望各位海涵,如果有大佬能找出完整的资料或图片,欢迎评论区或私信我,我会对回答做出改善并在回答中@感谢你,如果有发现资料有错误的部分,也欢迎评论区指出。

再次感谢!!!

于2020年4月14日更新


谢邀~

这幅画是Edmund leighton(中文译:埃德蒙·莱顿 ,又译:E.莱顿)的布面油画作品《Signing the register》(我翻译为《婚礼登记》),曾经于1878年--1920年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现藏于布里斯托尔城市美术馆(Bristol Museum and Art Gallery)。

该画家的很多作品灵感都是来源于各种历史典故和骑士题材,但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基于我目前对于埃德蒙·莱顿的作品风格和题材掌握而言,我认为它不属于历史典故类的创作题材,它很可能属于当代风俗类,是描绘某个时期风俗的创作(当然只是我个人猜测,没有证实)


下面是画家简介:

埃德蒙·莱顿(1852年9月21日 - 1922年9月1日),全名:埃德蒙·布莱尔·莱顿(Edmund Blair Leighton),是擅长历史风俗画的英国画家,专攻摄政和中世纪的题材。他的作品多是私人订制收藏,故流传度不高。

窃以为他的作品有很明显的英国唯美主义风格、浪漫主义精神和受拉斐尔前派的影响


埃德蒙·莱顿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是一位英国画家,擅长中世纪和摄政时代题材。他的父亲也是一位英国画家。1843-1855年,莱顿的父亲的作品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出。1874年,22岁的莱顿第一次展出他的作品,连续4年展出,连续4年都取得成功。1878-1890年,26岁的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的作品每一年都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出:1878年正是48岁的弗雷德里克·莱顿开始担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史载:这两个年龄相差22岁的莱顿是很好的朋友。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的两幅作品,《为我的行为作证并加上印鉴》(Witness my act and seal)和《标题中的缺陷》(A Flaw in the Title),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得到公认的极高评价之后,他的作品开始在伯林顿府(Burlington House),皇家艺术学院所在的综合大厦里年年定期展出,直到他去世的前两年。作为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重要艺术家,莱顿的作品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了四十年之久。埃德蒙·布莱尔·莱顿从来没有成为皇家艺术学院的院士。
但是,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的很多作品成为蜚声世界的名画,他为人们留下了一个鲜活的中世纪,尤其是他的精美绝伦的骑士题材的作品成为世所公认的著名精品。至今没有出版关于莱顿的研究专著:他的很多作品没有找到。
因为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的作品很美,所以都是客户预订-创作-参展-客户收藏的商业流程:找到这些私人收藏相当困难。
摘自有画网


下面放上几张他我比较欣赏的作品

有人看的话我就讲讲这几幅画背后的创作背景和一些故事,以及我对于作品的理解。



创作背景等于2018年12月22日更新完毕


  • 先讲这一幅:《Pelleas and Melisande》

这张作品中译为《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60*126厘米,1910年,油画,于伯肯黑德威廉森艺术博物馆藏


其本身来源是那个年代的一部同名五幕歌剧,

梅特林克编剧,德彪西谱曲,1902年4月3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次公演。 德彪西共作有4部歌剧,而真正完成的只有这部《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这部歌剧作于 1892―1902年。
作品讲述的故事是:
阿莱蒙德国王阿凯尔的孙子戈洛在山林中遇到遇见一位美丽但饱受惊吓的女孩梅丽桑德,戈洛爱慕她,与她结婚。但梅丽桑德与戈洛的异父兄弟佩利亚斯产生了爱情,戈洛妒火中烧,最后杀死了佩利亚斯,又猛击梅丽桑德。梅丽桑德受重伤后,临死前产下一女的悲剧故事。

画中正是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盲泉旁偷情的一幕,梅丽桑德在盲泉旁抛玩自己的结婚戒指,结果戒指不小心落入盲泉;(感谢@安啦 的指正)

画家记录了这短暂而又美好的一幕,

那有人就问了:这样的作品是否是道德的呢?


这部歌剧的剧本源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梅特林克的同名小说,他后期的作品喜欢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奥秘,思索道德的价值

我认为,作家在讨论“爱”与“道德”产生矛盾后的谁是第一性的伦理探讨,

突然,梅丽桑德在树影下,看到执剑的戈洛。佩利亚斯要她在自己上前阻止时先逃走,但梅丽桑德却说倒不如被他杀死,于是两人就疯狂地亲吻起来。——第四幕第四景

很明显,作家将“爱”放在“道德”之先,有很强的浪漫主义精神。

所以我认为,道德问题并不妨碍画家营造这种浪漫的画面美感与唯爱的氛围,反而为了突出浪漫主义精神,要把这股纯情氛围愈演愈烈,推向极致。


这部剧主题思想的处理方法也给20世纪歌剧界开辟一条新的路线。

下面奉上这五幕剧的剧情简介,感兴趣的小伙伴去看看:


  • 第二幅:《Alain Chartier》


《阿兰.夏蒂埃》163*114厘米,1903年,油画 ,馆藏不详

这幅画背后有两种说法:

一说,画中睡着的黑衣男子就是阿兰.夏蒂埃,夏蒂埃是历史上15世纪法国著名的行吟诗人和编年史家,某天,常年流浪羁旅的他因为太过疲惫而随意地靠在椅子上午睡,这时法国王妃玛格丽塔正巧和侍从们路过,玛格丽塔王妃看见了睡着的夏蒂埃,王妃恰好是这位诗人的粉丝,见诗人如此奔波劳顿,不禁心生怜惜和钦佩,便当着侍从们的面给诗人献上了自己的香吻,并庄重地解释道:

“无价的嘴说过太多美好”


二说,阿兰.夏蒂埃曾经代表法国出使德国和英国各地,他的文笔犀利洗练,个人品德极其高尚。他曾经得牵线搭桥促成法国王妃玛格丽特的婚姻而得到玛格丽特的亲吻:这种皇家王妃的亲吻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和褒奖。

从画面布置的场景来考量,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可信,亲吻如果是荣誉,那么就不应该发生在这种小角落(于台阶两侧的休息椅上),而应该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中。

窃以为,这张画真的是对理想化唯美的极好诠释


  • 第三幅 《In Time of Peril》

《危难之时》125*169厘米,1897年,油画,纽西兰奥克兰市立艺术馆

画面中,一个船夫划着小船满载金银细软的包裹箱子,乘客是一个军官,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一旁的孩子在四周不安地张望着,岸边修士偷偷打开修道院后门迎接避难者;

这幅画并不是指代某一历史,它象征的是中世纪英格兰频频爆发王位之争的战乱,失去保护的王室家眷,特别是王后、妃子、有继承权的王子通常会躲到修道院避难。

令人玩味的是,作品创作之时(1897年)英国正在举行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年的庆典,昔日王位血拼之争已成过往云烟,君权已然衰落,而画家偏偏选了这么一幕场景来描绘王位之争,颇有“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画外之音;所以,画中亦包含画家对于英国王室的复杂的感情和自身历史观的理解。


  • 第四幅和第五幅,放在一起讲

《The Accolade》

《册封仪式》(《荣誉》),182.3 x 108 厘米,1901年,油画,馆藏不详

画面描述的是骑士的册封仪式,这幅画灵感来自法国骑士小说作品,其中提到中世纪时女士偶尔会为有价值的骑士执行册封仪式,但画面中角色的身份并没有准确定论。这种仪式也是一种荣誉,所以这幅作品在某些欧洲国家被命名为《荣誉》。


《god speed!》

《一帆风顺!》(《祈愿平安!》),1900年,160 x 116 厘米,油画,馆藏不详

这幅画的名字特别难翻译,“god speed”中文直译为“神的速度”,这是一段类似于“文言文”的古短语,从中世纪的短语可以追溯到15世纪英格兰的“上帝保佑你”,是临别时希望离人平安的祈愿,意译为“一帆风顺”。

(这一段的翻译和考证我不是百分百肯定,如果有懂古英语的大佬欢迎指正)

感谢 @摩西 指正:

speed除了速度这个含义外,还有成功和繁荣等意思,而后者才是本意。这是英语本族的单词,与拉丁词根sper-表示希望同源。god speed的意思大体是“上帝祝你成功”。

出征骑士凝然坚毅的的气概和女主人的柔美缠绵形成对比;骑士盔甲闪着寒光的的冷色调和女主人的暖色调形成对比。万千思念、万千祝福凝固在这可能是生死一别的瞬间。

很少有人会用这种手法去表现中世纪那种坚强的意义和这种类型的感情,身披闪亮盔甲的骑士骑着白色的骏马即将出征,美丽的少女站在石头城堡的台阶上与之送别,把她的精致花纹的红丝巾绑在骑士的盔甲上;对他的勇气表示谢意,也表示她的爱情等待着他的回归提醒。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这些画面几乎颠覆了我们对于中世纪传奇和浪漫情绪的概念。


之所以把这两幅画放在一起讲,是因为 @韩干照夜白 在评论区提到他看到《三个火枪手》的某个版本里用到了《册封仪式》这张画我查阅资料后才发现:

在上世纪90年代,埃德蒙•布莱尔莱顿作品中的《一帆风顺》(1900)和《荣誉》(1901),几乎风靡于全世界并大量用于海报和插画之中,只要是用于表现中世纪题材的,都会拿这两幅作品作为典型范例。

此处感谢 @韩干照夜白 提供的图片:

因为这两张太著名,甚至成了该画家的一张名片,所以把这两张放在一起讲。

这两张作品也完美地诠释了骑士精神的理想主义:谦卑(Humility)、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Valor)、怜悯(Compassion)、诚实(Honest)、公正(Justice)、灵魂(Spirituality)


  • 第六幅:《off》

中译为《休息》(《滚》、《求婚失败》)33*25厘米,1899年,木板油彩,英国曼彻斯特

市艺术馆藏(曼城画廊)

这幅讲的是一对情侣闹得不愉快后,淑女生气斥走绅士的画面,一束鲜花被扔到一边,散落一地。男子情感碰壁,无奈背身蹒跚离去。

这幅画的名字《off》也很难翻译,有人翻译成《滚》(我觉得还是蛮生动的,评论区大神们有四个翻译:《掰了》、《黄了》、《歇逼》、《歇菜》),淑女衣着18世纪款式花裙,头戴三角帽说明画家描绘的是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光景。这幅画写实程度相当细腻,尤其是对淑女的神情把控上,十分微妙。

这幅画和本题的《Signing the register》应该就属于画家的另一类题材,也就是针对某一时期的风俗画创作。



有很多人私信找我要埃德蒙.莱顿的其他作品,我翻墙找了一个多星期,找到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奉上埃德蒙.莱顿全集(伪,不断更新中)献给大家,作品都尽量是高清无水印的,且持续更新中。——2018年12月27日



最近又有很多小伙伴私信问我莱顿其他作品背后的故事,由于大家实在盛情难却,我决定去把他的每一张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呈现给大家并撤下所有作品水印,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相当浩大繁琐的工程,因为我的业余时间有限,估计要写个一两年左右,还望大家多多支持。 ——2019年1月3日


  • 第七幅:《The King and the Beggar-maid》

《The King and the Beggar-maid》翻译为《国王与女乞丐》,163*123厘米,1898年,布面油画,藏家:美国 Fred and Sherry Ross

描述国王向女乞丐求婚的情景,国王双膝跪地,把自己的皇冠呈给了女乞丐。

故事中的非洲国王科夫图阿(Cophetua),原本对女色毫无兴趣,可后来看到乞丐女佩妮罗凤(Penelophon),一见钟情,甚至到不能娶她就要自杀的地步。他冲进街道,他把金币洒在地上,这样的乞丐们便围拢过来,当佩妮罗凤走上前去时,国王便上前表达他的爱意,问她是否愿意嫁给他,成为他的王后。

这个故事已经成为象征爱情的胜利,极致浪漫,是超越了世俗地位和阶级的唯爱主义。


故事出处据我所查最早在古英语诗歌《Reliques》由托马斯·珀西所述,英国诗人丁尼生在1833年又把它编成叙事诗(我找不到这两部诗的文本,有大神知道的话麻烦评论指点一下),在欧洲传播很广;

就连莎翁也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么一段话:“那年轻的亚当.丘比特就是科夫图阿王爱上乞丐女时把箭射的这么准的那个人。”

还有个冷知识,在西方文化中,偏爱贫女的富男,被称为具有“科夫图阿情结”(Cophetua complex)。


  • 第八幅:《Abelard and Heloise》

《Abelard and Heloise》翻译为《阿贝拉尔和爱洛伊斯》,97 x 64 厘米,1882年,布面油画

画中描述的应该是阿贝拉尔给爱洛伊斯上课的一幕

这二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这幅画的画面描述我认为用上男主人公晚年所著的《受难史》中的节选比较恰当:

由共居一府邸发展为两颗心合二为一。整个授课时间我们都在卿卿我我,耳鬓厮磨,不过,每当我们渴望一个僻静的角落时,我们只需埋头书本便足够了。书总是翻开摆在那里的,只有爱情成为优先话题时,提问与解答才十分热烈。相互的亲吻多于箴言的解释,我的手往往不是放在书上,而是伸向她的胸脯。我们不看书本,只是相互凝视对方的眸子。我们贪婪享受爱的各个阶段,挖空心思变换着花样丰富着我们的爱。在此以前,我们从未品尝过这种欢乐,这时却怀着烈火般的倾慕和激情不知厌足的享受它,从不感到厌倦。”

这个故事在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笔下被改编成小说。

以下为简介:

大约1114年,刚刚三十五六岁的阿贝拉尔便达到了声望的顶点,他不仅以辩证法著称且在神学方面也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华,但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遇见了使他生命发生转折的一位女性——爱洛伊斯,一位年轻漂亮且又有学识的姑娘。爱洛伊斯在其叔父的栽培下,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拉丁文著作,而且精通希伯来语和希腊语,这在那个世纪里难能可贵,于是17岁的她便成为当时巴黎有名的才女,无怪乎阿贝拉尔对其一见钟情,并想尽办法通过其叔父当上了她的家庭老师。一个是年轻漂亮,一个是才华横溢,于是,阿贝拉尔和爱洛伊斯在授课的过程中相爱了。他们借着上课的机会,感情与日俱增,直到难分难舍。
可是在那个基督教主导一切的时代怎么能容忍这样的爱情,更何况阿贝拉尔还是一位修士,一位著名的学者。很快他们的恋情被爱洛伊斯的叔父得知,他暴怒地把阿贝拉尔从自己家中赶走,并勒令他们不再见面。但是短暂分离反而增加了他们彼此的感情,于是他们频繁的偷偷约会。最后,爱洛伊斯怀孕了。在狂怒之下,其叔父派人闯进阿贝拉尔的房间,阉割了他。从此,这对相爱的恋人双双遁入修道院,那一年,阿贝拉尔不足40岁,爱洛伊斯大约19岁。从此之后,两人再未见面,但直至去世之前两人都还彼此互通书信,以诗歌表达心中的思念。

他和爱洛伊斯的爱情故事曾于1988年在英国被改编为电影,名为「天堂窃情」(Stealing Heaven)。

这对恋人是宗教的牺牲品,但他们的爱情却超越了束缚。



  • 第九幅:《Tristan and Isolde》

《Tristan and Isolde》翻译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28.4 x 147.3 cm,1902年,布面油画

画中描述的应该是这对情人在康沃尔城堡外的花园幽会的情景,后面那个人应该就是马克王。

这亦是一对被命运作弄的有情人

公元七世纪初,罗马帝国崩溃,各部落割据英格兰,爱尔兰国王乘机进犯,英格兰部落领袖马克王意欲实现统一大业。从小失去双亲的特里斯坦被叔叔马克王悉心抚养长大,两人情同父子。成人后的特里斯坦潇洒帅气、英勇善战。在一次抵御爱尔兰的战斗中,特里斯坦杀死了爱尔兰人军队的首领莫洛德,而他自己也身负重伤,宫廷御医竟也想不出救治办法。傲气过人的特里斯坦决定听天由命,他躺在一艘木船上随波而下由命运来决定他的最终归属。小船一路漂到了邻国爱尔兰,被正从河边经过的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发现。

奄奄一息的特里斯坦得到了伊索尔德公主的照顾,很快便康复了。但特里斯坦并不知道,在与爱尔兰人的那场激战中,他杀死的莫洛德正是伊索尔德的未婚夫。事实上,伊索尔德早已发现眼前的骑士便是自己的杀夫仇人,可是特里斯坦可怜的神情和迷人的眼神屡屡令伊索尔德不忍心下手,特里斯坦就此逃过一劫。更令人无法预料的是,两人之间竟燃起了炙热的爱情火焰。不久后,伤愈的特里斯坦不得不回到马克王身边,为国家继续战斗。

为分裂英格兰各部落,爱尔兰国王决定以自己美丽的女儿为奖品,举办全英骑士大赛。马克王命令特里斯坦代替自己参加比武招亲。经过连场决斗,英勇无敌的特里斯坦不负期望,为马克王赢得了公主,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然而,当看到公主的真面目时,特里斯坦如遭雷击,原来公主就是他深爱的伊索尔德!不管是为了国家和平还是为了养育之情,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都无法再继续恋情,爱情的魔力在压抑之下越发澎湃。

之后的日子里,康沃尔城堡外的花园便成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时常约会的圣地。一天夜里,随着号角声的响起,马克王和众人出外打猎的声音渐行渐远,伊索尔德满怀欣喜地等待着特里斯坦前来约会。两人终于见面,恍如隔世,互诉衷肠,深情相拥。此时充盈在二人全身的爱情力量已覆盖了所有死亡的意识。就在这时,马克王突然出现了,眼见为实的马可王在既震惊又失望的情形下,令随从拿下乱伦的特里斯坦。在搏斗中,几名对特里斯坦忠心耿耿的手下将受重伤的特里斯坦掩护回了住处。伤势严重的特里斯坦整日挣扎于长时间的昏迷与短暂的清醒之间,但无论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之中,伊索尔德的笑脸总萦绕在这位往日威风的骑士眼前。而正当他垂危之际,竟传来了至高无上的马克王已经原谅了这对勇破世俗的情侣的消息,但此时到来这样的消息显然为时已晚。悲痛欲绝的伊索尔德更是在万般悔恨之中,轰轰烈烈地直奔黄泉路追随挚爱特里斯坦去了。

故事最早来自13世纪德国诗人戈特弗列特·冯·施特拉斯布格的同名叙事诗,后由法国学者贝迪耶编订的小说体传奇流传,再经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于1865年改编成三幕歌剧(这位音乐家的生平也极具争议)。

附上歌剧简介和大师瓦格纳的生平: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于2006年在美国被改编成电影,中文译为「王者之心」(Tristan﹠Isolde )

根据查询,这幅画的画名还有被叫做《The end of the song》(译为《终曲》)的说法,非常感谢 @小邵 在评论区的指出。


  • 第十幅:《the charity of st. elizabeth of hungary》

《the charity of st. elizabeth of hungary》翻译为《匈牙利圣伊丽莎白的仁慈》,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藏家:美国 Fred and Sherry Ross

画中描述的是圣伊丽莎白为穷人们布施的情景

关於伊利莎白的传说甚多,常见的艺术作品显示她在进行慈善活动途中与亡夫之灵相遇,当时出现奇迹,她所携带的面包变成蔷薇花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

关于圣伊丽莎白的简介:

圣伊丽莎白(St. Elizabeth of Hungary,1207-1231)仅仅活了24岁,从皇后变成修女的一个真实人物。圣伊丽莎白是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Andrew II of Hungary)的第三个女儿,1221年14岁时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皇亲,统治德国图林根州的20岁的伯爵路易斯四世(Louis IV, Landgrave of Thuringia)。两人生活幸福美满,生了3个孩子。1227年,27岁的路易斯四世参加十字军远征时病故,路易之弟亨利执政,死后不久他们的第三个女儿出生,伊利莎白出走投奔叔父。她不求地位和财富,参加方济会第三会,在马尔堡成立济贫院,收容贫民和病人,为他们服务终生。伊丽莎白进入修道院,她同时大量建造慈善机构,亲自照看病人。四年后,1231年24岁病故,被罗马教廷封为圣人



  • 第十一幅:《Lady Godiva》

《Lady Godiva》翻译为《戈黛娃夫人》,152.4x127厘米,布面油画,英国利兹博物馆和美术馆藏;

戈黛娃夫人的故事大家其实不陌生,相信各位看过约翰·柯里尔(John Collier)版本的《戈黛娃夫人》应该就会有印象。

戈黛娃夫人(Lady Godiva,或称Godgifu, 约990年—1067年9月10日)是一名英格兰盎格鲁—萨克逊的贵族妇女,依据传说,她为了争取减免丈夫强加于市民们的重税,裸体骑马绕行考文垂的大街。依据传说,戈黛娃夫人是麦西亚伯爵利奥夫里克(Leofric, Earl of Mercia)美丽的妻子。当时利奥夫里克对考文垂市民们强加重税,戈黛娃夫人不断的向丈夫求情希望减免税收,但都被他顽固的拒绝了。最后,利奥夫里克对妻子不断的求情感到厌烦,宣称只要她能裸体骑马绕行市内的街道,他便愿意减免税收。戈黛娃夫人果真照著他的话去做,向全市宣告命令所有人躲在屋内并拉下窗户后,她赤身裸体、只披著一头长发骑马绕行街道。有一名裁缝师Tom违反了命令,在窗子上凿了一个小洞偷窥,接着他的双眼便瞎掉了,这个人后来成了英语偷窥狂(Peeping Tom)一词的由来。之后戈黛娃的丈夫遵守诺言,赦免了繁重的税赋。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后世争议很多。相信这是真实事件的人们认为:戈黛娃夫人的头发很长,遮住了自己,所以这个传奇是事实。莱顿的作品中,特意表现了戈黛娃夫人的长长的头发拖到小腿,正在下定决心的形象。

这个故事在英国的算是家喻户晓,我最喜欢的皇后乐队的作品《Don't Stop Me Now》,歌词中就有一句:

I'm a racing car passing by like Lady Godiva

(夹带个私货,皇后乐队主唱龅牙叔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马上要在中国上映,虽然删减了一些情节,但最精彩的部分保留了下来,不管我们认不认识,只要你去看这部电影,你就是我爸爸!)

于2019.2.28日更新


  • 第十二幅:《Elaine》

《Elaine》翻译为《伊莱恩》,1899年曾经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不知这件作品现在的地点 (Elaine-Exhibited at the Royal Academy in 1899. Its current location is unknown)

在亚瑟王传说中,伊莱恩是普遍的女子名称,根据我的资料查阅,对这幅画的解读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基于在汤姆逊·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爵士的《国王之诗》中的形象:纯白的伊莱恩和无私的伊莱恩——阿斯特拉艾琳

在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中,故事开始于她的父亲阿斯特拉托的伯纳德组织的骑士比武,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参加了这场比武。兰斯洛特骑士原本没有计划参加这次比武,而是被邀请到伯纳德的家中。当兰斯洛特到伊莱恩的家中时,她倾心于兰斯洛特,说服兰斯洛特佩戴她的印记进行比武。考虑到桂妮薇儿会参在比武会上,兰斯洛特同意了但他说要在比武中进行伪装避免被认出来。兰斯洛特询问伯纳德可否丢掉自己容易被认出来的配盾借用他人的使用,伯纳德同意并且将伊莱恩的哥哥,Torre的白素盾借予。 兰斯洛特在比武会上伪装自己的身份,在比武中击败了亚瑟王手下的四十名骑士,然而他被波尔斯骑士的长枪划中身侧手上,然后被伊莱恩的另一名哥哥Lavaine带离场地,前去了隐士鲍德温(后来成为圆桌骑士)的洞穴。伊莱恩急忙让父亲将兰斯洛特带到她的居室以便为兰斯洛特骑士治疗。当兰斯洛特身体无恙后,他准备离去并回报伊莱恩的照料。然而伊莱恩冒犯地拿回兰斯洛特的盾,使得他产生了警惕,谨慎离开城堡的兰斯洛特对于少女的心意毫无察觉地离去了。 数十日后,伊莱恩死于心疾。按着她的嘱托,她的遗体被放在一艘小舟上。她的一只手拿着百合花,另一只手拿着最后的书信,顺泰晤士河而下到达了卡美洛。她被一名卡美洛宫廷的少女发现报告给了亚瑟王。兰斯洛特被传唤,倾听了书信的内容,之后他解释个中缘由。之后骑士为少女进行了隆重的葬礼。


基于第一种可能,画面描述的应该就是,阿斯特拉艾琳死于心疾后,遗体被放在一艘小舟上。她的一只手拿着百合花,另一只手拿着最后的书信,顺泰晤士河而下到达了卡美洛,被亚瑟王所发现的场景。


第二种可能:是基于上面这个形象和十三世纪的意大利小说《La Donna di Scalotta》,还是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丁尼生于1842年灵感发挥并编写成歌谣《夏洛特夫人》,

即该作品描绘的形象是:阿斯特拉托的伊莱恩——夏洛特夫人。

夏洛特是一位美丽的女郎,被仙女囚禁在一个城堡里。这个城堡位于一个离亚瑟王王宫不远的一个孤岛上。这个仙女告诉她,亚瑟王王宫有个魔咒将会降祸于她,夏洛特女郎受到诅咒,被囚禁在小岛上,尽管小岛山边有繁茂的山杨,水畔有滂水的柳树,河中有盛开的睡莲,但却挡不住荒凉寂寞的侵扰,小岛像是被阳光遗忘的地方,永远的被死灰色的沉默笼罩。夏洛特女郎在她绣房里独守寂寞,四季都是冬天的冰雪永远将她封锁。 夏洛特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是她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天,她在城堡的塔楼上从这面镜子里看身后的世界,这是她唯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她从镜子里看到进进出出王宫的骑士和平民,也常常看到情侣在河边散步。她就把看到的场景用充满魔力的织布机织成挂毯,边织边歌唱。人们熟悉她的歌声,却从未见过她。 一天,当圆桌骑士中最出色的兰斯洛特(Lancelot)的身影在镜子中出现时,夏洛特疯狂地爱上了兰斯洛特,她决定要去王宫找兰斯洛特,就在她刚刚踏出城堡的门槛的时候,镜子突然碎了,她知道她的厄运就要来临了。为了向往的爱情,她选择了坦然面对,她要乘船划向那个城堡,如果能够见到他心爱的兰斯洛特,对她来说,死不足惜。她把亲手编织的美丽挂毯铺在船上,松开缆绳,唱着生命中最后的歌,任由小船顺流向下游的王宫漂去。她象那条在不知不觉间滑入河流无垠黑暗的小船,踏上了一条不知什么时候结束、会在哪儿终止的死亡之旅。雪白的衣襟在风雨中飘摇,用最后的时光她在船头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骑士兰斯洛特在卡米洛特发现这只小船时,夏洛特夫人已经死去。兰斯洛特在船首看到了“夏洛特夫人”的名字,叹息说,夏洛特夫人,她很可爱。 美从来都不会让人忍心拒绝,但苦难的美却造就艳丽的悲伤。夏洛特仅为见心爱的人一眼却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凄美的让人心碎。夏洛特逝去了,但她的爱却永远定格在离开的那一刻,就像一颗恒星挂在天空不变。

个人认为第一种可能比较切实际,值得一提的是,《夏洛特夫人》有一个非常知名的艺术形象:

之所以列出两种可能,是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个故事,但第一个故事应该就是莱顿想呈现的具体形象。

丁尼生的这首诗也被谱了曲,很好听,找了一版有文本翻译的列上:



  • 第十三幅:《Sorrow and Song》

《Sorrow and Song》翻译为《悲伤的歌》,1893,布面油画,藏于布里斯托尔博物馆和艺术画廊

这幅画不是对于中世纪或骑士题材的描绘,而是针对某一时期的风俗画创作,我之所选择解读这幅画是因为它在莱顿的作品中有着很少见的创作主旨。

这幅画看起来像是和莱顿其他的风俗画一样描绘俊男少女的游乐嬉戏、情意绵绵的场景,一艘小船上,公子哥欣赏着贵族小姐演奏的乐器,整个画面前端洋溢着悠闲赋乐的气氛,

但其实不是,画家巧妙地利用另外一位贵族小姐的目光引导读者的视线到画面的后端,画面后端的那只船上,有濒死的婴儿、无助的母亲、用力划桨的农夫,一旁安慰的修女,画面后端充满着悲伤的情绪。

巧妙的是,后端的船上也有一个小女孩望向前端的贵族小姐,二者对望凝视,仿佛一条线索加深了画面的联系与冲突,结合画名:悲伤的歌,欢快的歌却渲染了一股悲伤的内涵,突出了该时期阶层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矛盾,也少见的流露出画家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


  • 第十四幅:《call to arms》

《call to arms》我个人把它翻译成《入伍令》,1888年 ,152.4 x 105.4 厘米,布面油画,于2013年10月28日纽约佳士得举行的19世纪欧洲艺术专拍最终成交价为485,000美元私人收藏

一对甜蜜的新人走出教堂,正准备接受大家的祝福,不料迎来的却是战争的号角,来不及亲热和过上美好的生活,丈夫就要立刻被征入伍参军,幸福戛然而止,在时代的浪潮下,个人的无力与渺小跃然纸上。

关于画名,我查询到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比较多:《To Arms! Sweet bridal hymn, that issuing through the porch is rudely challenged with the cry to arms》,我觉得这应该不是画名,应该是画家对于画面的一个描述。

之所以列上这幅画是因为我非常喜欢这幅画的构图与构成感:

整幅画是建立在秩序之上的冲突关系,秩序的元素是利用大量平行线来构置联系感:

橙色的三条斜的线,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的关键部位都是在一条线上且三条线平行;蓝色的最主要的是骑士伸出的左手与新郎新娘的右手在一条线上,以及后排亲友的右手与新郎的帽子也在一条线上,这样的布置强调了画面上左边和右边元素之间的联系,包括黄色的线也在平面布置上有对称感,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构置的画面元素产生联系感;

然而割裂已悄然发生,画面中一条看不见的黑线已经将新郎和新娘分割了,这暗示着离别,画面元素由高到低也意味着美好的生活即将跌入谷底,

骑士士兵组成的血红色三角形和楼上围观群众的蓝色三角形新娘的白色婚服三角形以及亲友的粉色三角形构成了冲突对立,将叙事的结构与画面氛围推向高潮。

这张画中还有大量的细小的构成细节我就不一一枚举,各位如果感兴趣可以细品。



  • 第十五幅《How Lisa Loved the King》

《How Lisa Loved the King》翻译为《丽莎如何爱上国王》

该画源于薄伽丘《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药剂师的女儿丽莎,她在看到西班牙阿拉贡的国王彼得罗之后,爱上了这位国王并且思念成疾病倒了,后通过乐师向国王传递情愫,在国王帮助下恢复了健康,并最后在国王的有生之年,他一直都自称是丽莎的骑士的苦情故事。

该画描述的应该是家人帮丽莎请来国王的乐师,丽莎向乐师敏奴丘倾诉自己的对国王的情愫,敏奴丘承诺帮助丽莎的场景。

西西里岛国王彼得罗很喜欢和属下的骑士聚会,一次聚会上,他按照当地的习俗举行竞技比赛。香料商的女儿丽莎在那一天见到了国王,顿时产生了爱慕之情。比赛结束后,丽莎回到家里,茶饭不思,暗恋成疾,只是想着尽快再次见到国王的模样。
丽莎的身体状况日益严重。她的家人四处寻医问药,可药物对她没有作用,她整天都为自己的情感所苦,生了自行了断的念头。她想要在临死前让国王知道自己的痴情,她请求父亲请来了一名经常为国王表演的乐师。并把自己的秘密全部告诉了乐师。乐师愿意为丽莎传达感情。并承诺三日一定会给她答复。
在国王用膳的过程中,乐师唱了一首歌。歌词中有对国王的思念,也有丽莎对自己身份的顾忌以及长时间来内心的种种苦痛,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如痴如醉。国王也好奇这支歌是为谁而作的,得知详情后,国王说不尽的欢喜,连声赞扬丽莎,他也很同情丽莎, 当晚就去到丽莎的家中,并带了两个随从进到了她的卧室。国王看到病得奄奄一息的丽莎,握紧了她的手,要她振作,尽快恢复健康。丽莎强打起精神回应着国王,并许诺自己会尽快恢复健康。 丽莎的痴情也没有被指责,反而得到了国王的厚待,对生活也有了新的希望,病情很快就得到了好转。不仅如此,国王还承诺愿意一直是丽莎的骑士,丽莎也赠送了国王自己制作的纹章。在国王的有生之年,他一直都自称是丽莎的骑士,他总是配着丽莎给他的纹章出入各种场合。

关于这幅画的名字,我认为源自于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George Elliot改编了这个故事而编的书名:


关于这个故事的全文,《十日谈》的原文如下:

同时,我也比较喜欢这张画的构图和构成关系:

阳台的空间是一个方体,父母和乐师围绕丽莎成一个三角,既凸显主人公丽莎的画面中心也丰富了空间关系,三角形中又是一张方形的床,阳台左侧的植物和画面右侧的柱子以及背景的树,这三者在比例关系上也很讲究。


十五张画更新完毕

以下是我搜寻到的莱顿的其他作品,并为了方便观看,我根据画面风格、创作主旨、画面题材、形式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类:

埃德蒙·莱顿作品全集

1.“富裕人家”类型

《My Next-Door Neighbour》 译为《我的隔壁邻居》,1894,81×50cm



《Ribbons and Lace》译为《丝带和花边》 ,1902 ,106.6 x 55.8 cm,售卖的都是妇女常用的服装饰物



《A Favour》译为《帮个忙》或《好感》 ,1898,91.4 x 51.5 cm,馆藏处:私人收藏



两种说法1.《A Source of Admiration》译为《钦佩之源》;2.《delivering the new hat》译为《送新帽子》,布面油画,1904,私人收藏 ,88.9×38.7cm



《Yes or No》译为《爱不爱我》,1890,93.9 x 51.1cm



《1816》,这幅作品描述了1816年英国皇家军队战胜拿破仑的凯旋仪式



《Prelude》译为《前奏曲》,1899,66x52.8cm,布面油画


《The New Governess》译为《新来的家庭教师》,1894,57.7 x 39.6cm



2.以中古时期为题材的类型

《Faded Laurels》译为《褪色的荣誉》,1889,177.8 x 119.3cm



《The Gladiator's Wife》译为《角斗士的妻子》,1884



《a christian martyr》译为《基督教殉道者》,布面油画,1884,87 x 45.7 cm



《The Blind Man at the Pool of Siloam》译为《西罗亚池边的盲人》,1879,布面油画,101.6 x 127.6 cm



《The connoisseur》译为《鉴定》,纸板油画,12.5 x 18cm



《The Secret》译为《秘密》,1885,布面油画


《The Secret》的小稿,布面油画,12.1 x 15.3cm



《the boyhood of alfred the great》译为《阿尔弗雷德大帝的童年时期》,布面油画



《Stitching the Standard》译为《缝制军旗》 ,1911,98 x 44 cm



《Stitching the Standard》译为《缝制军旗》,1911,私人收藏



《Hostage》译为《人质》,1912,111.75 x 149.75 cm,布面油画



《An Arrival》译为《到达》,1916,布面油画,Cardiff City Hall



《Forest Tryst》译为《林中幽会》,布面油画,藏家:美国 fred and sherry ross,91.4 x 53.3 cm



《The Secret Tryst》译为《幽会》,1906,83.8×101cm



《My Fair Lady》译为《我的漂亮女士》,1914,170.8 x 110.8cm



《The Shadow》译为《画影子》,布面油画,91×61cm,



《The Keys》译为《钥匙》,107 x 57.5 cm,布面油画



《Farewell》译为《告别》,布面油画,1922,133.3 x 97.7 cm,Russell-Cotes Art Gallery and Museum



《A Stolen Interview》译为《悄悄会面》,1888,76.2 x 50.8 cm



两种说法:1.《Maternity》译为《母爱》;2.《the blessing》译为《祝福》,1917,131.8 x 118.8 cm,私人收藏



《Classical composition of two maidens on a terrace》译为《露台上两位少女的古典乐》,99.1 x 141 cm,木板油画



3.骑士题材类

《TheDedication》译为《奉献》,1908,139.7 x 109.2 cm,私人收藏



《Conquest》译为《征服》,布面油画,1884,122 x 76 cm


《John Langham being led to the Tower (sketch)》译为《约翰·兰厄姆被带到了塔楼(草稿)》,1883, 布面油画,这两张作品的画面元素几乎一致



《A little prince likely in time to bless a royal throne》译为《向一位可能登基为王的小王子及时祝福》,1904,布面油画,177.8 x 144.2 cm,藏家:美国 Fred and Sherry Ross



画名不详,木板油画,15.2 x 27.3cm



《Duty》译为《责任》,1883,布面油画,102 x 147.5 cm,藏家:美国 Fred and Sherry Ross



《Vanquished》译为《被征服者》,1884,51.4 x 76.8 cm,私人收藏



《Un Gage d'Amou》(法语)译为《爱的象征》1881,152.4 x 101.6cm


4.画面偏暗、室内叙事形

《the paino lesson》译为《钢琴课》,1896,31.1x 44.2cm,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courtship》译为《求爱》,1903,59 x 38 cm,布面油画



《The Musical Suitor》译为《看能唱多高》,1885,布面油画



《The Rehearsal》译为《排练》,1886,布面油画,藏于英国克罗伊登博物馆



《Old Times》译为《旧日时光》,1877



《A Humorist of the 18th Century》译为《一位十八世纪的幽默家》,1885,16.5 x 20.8 cm,木板油画



《Cut off with a Shilling》直译为“用一先令打发”,我翻译为《剥夺继承权》,1855,布面油画



《Cut off with a Shilling》的小稿,12.6 x 17.8 cm,木板油画



《Till Death Us Do Part》译为《至死不渝》,1878,152.4 x 111.1 cm,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Interesting Strangers》译为《有趣的陌生人》,1881,25.5 x 37.7 cm,布面油画



《A Flaw in the Title》译为《契约中的瑕疵》或《标题中的缺陷》,1878,布面油画,画家成名作之一

感谢@有趣的Neptune指正的翻译《契约中的瑕疵》:

“A flaw in the title里的title是契约的意思,像land title就是地契,所以翻译为“契约中的瑕疵”比较好”


《Witness my act and seal》译为《为我的行为作证并加上印鉴》,1878,布面油画,76.2 x 127 cm,画家成名作之一



《the prisoner》译为 《犯人》,布面油画



《The Golden Train》 译为《金色的拖裙》(感谢 @郭奉孝 的指正),木板油画 ,1891 ,馆藏处:with Thos. Agnew &Sons, Manchester


《The Conspirators》译为《阴谋家》,1875,布面油画,40.5 x 61 cm



《say,what shall be the Burden of my song?》译为《说,从我的歌中听出了什么?》,1881



《Straying Thoughts》译为《钻牛角尖》,1913,木板油画,25.4 x 32.5 cm



《The wedding register》的小稿,13 x 17 cm


5.风俗类

5.1男女河边爱情 (风俗系列)

《The Elopement》译为《私奔》,1893,私人收藏



《the glance that enchants》译为《一见钟情》,1902,35×25cm



《The Fond Farewell》译为《告别》



《An Apple for the Boatman》译为《给船夫的苹果》,木板油画,1896,35 x 27 cm,Manchester City Art Galleries,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



《Courtship》译为《求婚》,60× 40cm,布面油画



《A Sailor's Farewell》译为《一个水手的告别》,1901,布面油画,藏于英国曼彻斯特美术馆



《Chaff》译为《开玩笑》



《Lay thy sweet hand in mine and trust in me》译为《把你的手给我,相信我》,1891,布面油画,170 x 104 cm



《The Trysting Place》译为《在约会的地方》,1901,板面油画,35.6 × 25.4cm,馆藏处:with Arthur Tooth &Sons, London


《Waiting for the Ferry》译为《等渡轮》,1878,板面油画,28.2 x 21.3 cm



《where there's a will》译为《有志者事竟成》,1892,布面油画,92 x 61.5 cm




《The Invitation》译为《邀请》,1891,板面油画,35.5× 24.5cm



5.2花园 风俗系列

《Sunday Morning 》译为《星期日的早晨》,1891,板面油画,34.6 x 24.7 cm



《The Gallant Suitor》译为《勇敢的追求者》,1890,木板油画, 25X 32.5cm



《A Quiet Moment 》译为《安静的时刻》,1906,板面油画,35.6 x 24.8 cm



《On the Threshhold》译为《在门槛旁》,1900,布面油画



《In The Garden》译为《在花园里》,1901,木板油画,34.3 x 22.8cm



《Lilac》译为《紫丁香》,1901,木板油画,35.5 x 25 cm



《Lady in a Garden》译为《一位花园里的女士》



《The pick of the posy》译为《精心挑选的花束》,1907,木板油彩,35.5X25cm



《summer Roses》译为《夏日玫瑰》,1921,布面油画 ,35.56×45.72cm


《The Lord ofthe Manor》译为《庄园主》



有两种说法:1.《After Service》译为 《做礼拜完后》(特别感谢@Hedwig对此翻译的指正);2.《a girl in a garden of flowers》译为《花园里的一个女孩》,1921,板面油画,29.8 x 24.8 cm



《My lady's garden》译为《我夫人的花园》,1905,布面油画,38x33cm


《sweet solitude》译为《孤独的甜蜜》,1919,布面油画,35 x 37.5 cm



《The roses‘ day 》译为《玫瑰节》


5.3户外 (风俗系列)

《Girl On A Coastal Path》译为《海岸小径女孩》,1893,板面油画,29 x 21 cm



《A Picnic Party》译为《野餐聚会》,1920,布面油画,55 x 83 cm



《A Wintry Walk》译为《冬日漫步》,1904,木板油画,20.9 x 13.9 cm



《Sweethearts》译为《 甜心》,1892 ,木板油画,28 x 21 cm



《Tit for tat》译为《针锋相对》,1885,34.3 x 22.8cm



《off》译为《滚!》或《掰了》,1911,板面油画,24 × 34.5cm

乡村版的《off》



《Dinner Time》译为《晚餐时间》,布面油画,35.6 x 24.8 cm



《The Lost Fob》,1895,木板油画,24.1 x 33.3 cm



《Wash Day》译为《洗涤日》,1898,木板油画,21.5x35cm



《September》译为《九月》,1915,板面油画,藏于英国莱恩美术馆


画名不详,1913,版面油画



《waitting》译为《等待》



《The Lord of Burleigh,Tennyson》译为《伯利勋爵,丁尼生的一首诗》,1919,35.5 x 25.5 cm( 感谢@郭奉孝的指正

这是一首基于丁尼生的诗文所绘制的画面,诗文如下,这个网站还有丁尼生的很多其他诗歌:

这首诗的内容大致是一个年轻的画家和一个农村姑娘相爱私奔,到了画家家里才发现他是Lord of Burleigh,然后姑娘就要学会怎么样做一个贵族夫人,她并不快乐就抑郁而终——源自郭奉孝的评论


5.4 情书 (风俗系列)

《Le billet》译为《情书》,1915,布面油画 ,29.2 x 24.8 cm,私人收藏



《The Love Letter 》译为《情书》,木板油画,20.3 x 12.7 cm


《The Love Letter 》译为《情书》,1884,木板油画,23 x 17 cm



《Post》译为《邮件



5.5 船 (风俗系列)

《the ferry》译为《渡轮》,布面油画,101.6 x 144.8 cm



《Market Day Fine》译为《美好的集市日》



《A Stern Chase,is a Long Chase》译为《漫长的追逐》



《A day out on the river 》译为《在河上度过一天》,1917,木板油彩 ,18.5X35cm


5.6 其他风俗类

《An Oft Told Tale》译为《常说的故事》,1920,35.5 x 25cm,木板油画



《The Windmiller's Guest》译为《温德米勒的客人》

@郭奉孝 指出背景发生在风车之上,Windmiller's 应为风车管理员,故应译为《风车管理员的客人》,我比较赞同他的观点,再次感谢!)




《Southern Guitar Player, Leaning Against a Wall》译为《南方的吉他手,靠在墙上》,1873,布面油画,37 x 31 cm,

画家当年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才二十出头,可以看得出来,这时候的技法比较稚嫩



具体信息不详



《Lover's Rendezvous》译为《情人的约会》 ,1917,木板油画,36 x 26.5 cm



《Waiting for the Coach》译为《等车》,1895,布面油画,藏于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



《Sally》译为《出发》,1895,布面油画,35.5 x 25 cm



《A Wistful Glance》译为《忧郁的眼神》,1897 ,木板油画,36 x 25 cm



《Wedding March》翻译为《婚礼的队伍》,1919,布面油画,34.5 x 38.5 cm



《The Request》译为《请求》,1892 ,布面油画,35.6 x 25.4 cm



《The Latest News》译为《新消息》,1920,布面油画,35.5 x 47 cm



《What Shall I Say》译为《我该说啥呢?》,1889,木板油画,95.6 × 50cm



《A Nibble》译为《一点点咬》或《咬饵上钩》( @郭奉孝 推荐翻译),1914,木板油画,28.5 x 25.5 cm



《A Wet Sunday Morning》译为《一个潮湿的星期天的早晨》



《Gossip》译为《流言蜚语》,39.4 x 30.4 cm



6.头像或半身、全身像类型

《The Pink Bonnet》译为《粉红色的帽子》,木板油画,55.9 × 54.6cm



《A Medieval Beauty》译为《中世纪的美人》,木板油画,25.5 x 20 cm



《Oliva》译为《奥丽娃》,布面油画



《Portrait of a lady》译为《一位女士的肖像》,1896,木板油画,20.3 x 15 cm




《A beauty》译为《一位美人》,1903,木板油画,31×23.5cm





《A Study》译为《一副习作》,1895,木板油画,20.3 x 15.2 cm



《Study of a flower girl》译为《一幅采花女的习作》,布面油画,43 x 32.5 cm




7.黑白素描插画类型

具体信息不详



《The Thanksgiving Service on the Field of Agincourt》译为《阿金库尔原野上的感恩服务》

画中描述的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Battle of Agincourt)是极其著名的一场战役:大约6000名英国步兵击败了装备精良的2-3.6万法国军队,其中包括1万左右的法国骑兵。



《班诺克本战役-布鲁斯指挥军队》(Battle of Bannockburn-Bruce addresses troops)

在13-14世纪的苏格兰独立战争(Wars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一系列战役)中,1314年6月24日的班诺克本战役是决定性的战役:苏格兰击败了英格兰。布鲁斯是苏格兰国王,他只有不到一万人的军队,以少胜多,击败了英格兰的大约2.5万军队,奠定了苏格兰独立的基础。



《death bed of copernicus》译为《病床上的哥白尼》




《a london street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译为《十五世纪的伦敦街道》




《The Heiress》译为《女继承人》



《To the Unknown Land》译为《前往未知的地方》

于2020.5.5找到油画,但清晰度较低,故不单独列出



《In Nomine Christi》译为《以基督的名义》



《A Foundling》译为《一个弃婴》



《Cromwell dissolving the Long Parliament》译为《克伦威尔解散长期议会》



画面信息不详



画面信息不详



画面信息不详


《A Thames backwater》,1883,19 x 14 cm



《News from abroad》,1905,25.5 x 35.5 cm



《Untitled》,35.6 x 25.4 cm


以上就是这一年多来我所有能找到的莱顿的作品,以后如果我有新的发现也会及时往这个回答里补充,创作不易,如果你喜欢这个回答,还麻烦请你点个关注哦~


最近我把我这几年在知乎写的一点关于绘画、艺术的干货做了个汇总,大家有需求的欢迎去看看。



user avatar   lanqb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一张带着明显唯美主义风格的作品

整张画面的色调浪漫到极致,也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找了几张高清大图,好好欣赏一下他的细节

《婚礼登记》

藏于布里斯托尔城市美术馆

这幅作品的作者埃德蒙·莱顿是一位擅长历史风俗画的英国画家,专攻摄政和中世纪的题材。

他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与小说、诗歌、歌剧等艺术作品,将唯美与故事性完美结合,也让他的作品有了更多可读可赏性。

《册封仪式》(The Accolade)

只要是表现中世纪的作品,基本都会引用到莱顿的这幅《册封仪式》

这幅画灵感来自法国骑士小说作品,让女士为一些有价值的骑士进行荣誉的册封仪式。

(如果不解释的话,可能会有小伙伴误以为是家暴现场也不一定)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这幅作品取材于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描画了一个悲剧的三角爱恋故事,梦幻而不真实,画中正是女主人公梅丽桑德月佩利亚斯在盲泉旁偷情的一幕。

看到高赞已经对埃德蒙·莱顿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整理

这边就再推荐几位同样走唯美路线的画家作品

英国画家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许拉斯与水泽仙女》

我心目中的唯美启蒙之作!这幅创作于1896年的作品,美如幻境!

试问有谁能抵挡得住一群美艳动人的水泽仙女的柔情注视???

沃特豪斯的绘画主题也常常取材于神话、诗歌,这副画正是取材于希腊神话里阿尔戈的英雄们远航的故事,在途中许拉斯独自一人来到一处泉水边打水,却被泉水中的水泽仙女们团团围住,悄无声息的把他往水中央拖去……

虽然画面的色彩、人物被刻画得极致浪漫,但其背后确是一个围绕着死亡与诱惑的故事。

《夏洛特女郎》

也是沃特豪斯根据丁尼生的诗歌所描画的场景

这是一位被神困居于一个古堡里的美丽少女。传说只要从窗户往外看,她就会被魔咒加身走向破灭,但有一日她终是忍不住张望,便生出了走向厄运的爱意,她乘着小舟去找心心念念的爱人,但迎接她的只是静谧的死亡。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潘多拉》

根据神话,潘多拉打开众神赠予她的魔盒,释放出人世间所有邪恶——贪婪、虚伪、诽谤、嫉妒等等,但潘多拉却没有来得及释放希望就盖上了盒盖。

画中描绘的便是潘多拉偷偷打开盒子的一瞬:

与之类似的作品是《普绪克打开黃金盒》

普绪克为了寻找丈夫丘比特,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到了神殿找到了珀尔塞福涅,取得了一盒子的美貌并不允许她打开,但王妃给她的是过期的美貌。返回途中,她偷偷打开盒子,在过期的美貌映射下,普绪克觉得自己变丑了,于是偷用了一些美貌继而昏倒。

其他绝美的名画欣赏

约翰·柯里尔《戈黛娃夫人》

据说大约在1040年,统治考文垂城市的伯爵利决定向人民征收重税。但伯爵善良美丽的妻子戈黛娃夫人眼见民生疾苦,决定恳求伯爵减收征税。伯爵因此勃然大怒,打赌让戈黛娃夫人赤裸骑马走过城中大街,假如人民全部留在屋内,不偷看Godiva夫人的话,伯爵便会宣布减税。

第二天,考文垂市所有百姓都感恩地躲避在屋内,令大恩人不至蒙羞。事后,伯爵信守诺言,宣布全城减税。这就是这张画的由来

弗雷德里克·莱顿

英国绘画史上的另一位唯美主义大师

这幅《画家的蜜月》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画面中画家与新婚妻子相互依偎,感情甜蜜。柔和的侧光打在妻子的脸上,既优雅又浪漫。

《音乐课》也是弗雷德里克·莱顿的代表作

虽然只是一幕普通的音乐课情景,却被画家描绘得极富美感韵味。

《炙热的六月》

《哈雷姆之光》

画面中的女性,虽然只是在照镜子,但是在莱顿的笔下,不仅美艳惊人而且高贵无比,非常具有高级的质感。

《沐浴的普赛克》

上文中提及的丘比特的恋人,人类中最貌美动人的女子

詹姆斯·惠斯勒也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非常优雅

除了美妙的肖像,其实场景也可以被画的非常唯美

约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主题大多是夜间的海港、码头和黄昏。


user avatar   lan-qian-bi-kuai-l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相关话题

  今日说法有哪些素材可以改编成犯罪电影? 
  是否应该禁止文艺作品里出现违背现实道德伦理纲常的设定?创作者如何把握尺度? 
  在你们心里,艺术是什么? 
  华为事件是否表明,老二不应当轻易出风头,应当更有艺术地与老大打交道? 
  这样的画值不值100R? 
  板绘以后会取代传统架上绘画吗? 
  画画有什么只靠自学难领悟的技巧? 
  所谓的盐系长相到底是什么样子? 
  如何欣赏康定斯基的画? 
  如何练习画表情? 

前一个讨论
286 电脑究竟有多慢?
下一个讨论
人到底是长成前置摄像头还是后置摄像头还是镜子里的样子?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