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ofo小黄车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成这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sun-xiang-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什么好突然的,ofo的最大作用就是透支了共享单车市场市场潜力,将发育模式从猥琐发育慢慢调整直接变成了病毒式扩张,并用大量的垃圾将共享单车行业的声望从“还挺能解决问题”刷到了“垃圾制造者”。

最肮脏的是,ofo是拉上了整个行业一起掉入了泥潭。

共享单车这个行业说实话是比较尴尬的,算是在公共交通等起来太长,走路太远这个尴尬区间发掘出来的一个中间市场。ofo起步是最早的,打的是封闭空间牌,毕竟大学内汽车进不来,公交基本没有,学校面积从宿舍楼到教学楼正好不远不近,有点急事或者犯懒走路总是麻烦,同时自行车还老爱丢。ofo解决了校内的这个痛点,但是这是一个简单环境:防盗不需要太复杂,靠涂装不出校门就能解决大部分偷车贼;解锁不必太复杂,毕竟大家都是大学生基本素质还得有;维护不需要太复杂,校园内轻度使用,维护的话交给校内修车基本就能解决。这些在公共区域投放最大的痛点都没有,自然很容易就做起来,ofo难免飘起来了。

ofo出现的时候我早已离开校园,所以没看到他发展的过程。摩拜可不是,摩拜出现的时候我还在朝阳上班,算是前几批投放的区域了。

彼时北京也有了公共自行车,是公交集团做的,需要有固定的桩来借还,需要办理特殊的公交卡(办理网点好像就两个,工作时间是完全重合的上班时间,周末好像就周六干一会儿),车是普通自行车改造的,损坏率很高,所以很多人不爱用,而且遇到潮汐的时候晚出来点就没车了,有车到了地方也还不了,十分不方便。所以适用人群很有限,多半是买菜大妈……

摩拜最初的发展模式其实是稳步推进的,都说初代车很难用嘛,确实是很难用没错,轴传动死重,整车死重,骑起来两公里累的不行,高速起不来。所以很多人都表示什么破烂玩意。但是我心里是十分高兴的,因为这个明显是一个深思熟虑后打算做长期市场的,也认真思考过的公司,虽然还是钻了牛角尖……那车基本就是早期实验车型,在不考虑骑行舒适度的情况下研究什么样的车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后期维护。轴传动,整体实心铸造,大粗轮幅,实心轮胎等等,处处透着“耐操”俩字。再加上太阳能充电的电子锁系统,基本上摩拜初代上市的时候就是一个完善的针对公共空间恶劣环境做了预案的产品。现在路上跑的初代车应该都有不少呢,寿命可以说基本达到预想值了(正常使用3年基本免保养)。在后续的迭代版本则开始考虑骑行的舒适性,当年觉得最喜欢的还是二代半到三代(第二代轴传动前)的版本,骑起来舒适度有了,耐久(随机抽选车辆可用概率)也有了。而且出了小区就有车,到了公司就能停,起晚了的时候这个简直是救星啊。在一定距离内,不好骑就不好骑吧,至少解决了痛点。

本来摩拜的计划应该是逐步铺点,发现问题逐步解决,然后产品不断迭代找到平衡点,发展稳定客群然后找赢利点。节奏不会很快(从早期摩拜铺车的速度能感觉出来的,速度并不高),放到餐饮的话算是一个自己起家做炒菜的小馆子,口味逐步提升中。然后单发展校园内的黄垃圾入场了,一出手就是爆小狗海,超廉价版的普通单车+无定位系统的密码锁+简陋的管理系统+巨大的投放量,用一大盆咖喱味的屎来抢市场了,打的目的就是用快节奏的垃圾战法+先期较好的骑行体验(和一般自行车一样)来带偏对手的节奏,最好能趁对方懵逼时候一波带走然后独霸市场,那样的话甭管做什么垃圾都能卖的出去。

关键是大部分的一般人,相对长远的市场看法,眼前的利益更为重要,甭管咖喱味后面是不是屎,先吃了再说。当年遇到相当多的人无限唱衰摩拜,表示车太难骑,就是个垃圾,赶紧去死,学学ofo什么的。完全忽视了ofo在早期投放后断崖一般的可用率,满大街开始堆起来的黄垃圾,随意破坏车锁然后当私车用的行为等等各种。然后为了保证市场,摩拜以及后来入场的企业也只能加大 投放量,然后就是售后跟不上,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好好的一个市场还没来得及发展就进入了垃圾时间……

你问ofo咋把一手好牌打成这样的?ofo就是那一大把的烂牌



2018/12/7

没想到这个答案火了,成了我第二个500+赞的回答……感谢大家~

另:评论里有人被折叠,我没做,估计是骂人被系统折叠了?我不会对评论区做任何操作的。

再另:其实我觉得最遗憾的还是小蓝车,我在帝都开的是摩拜和小蓝的卡,ofo没骑过但是看身边好多人骑ofo的都表示车太容易坏,见过太多的坏车,也见过路人骑ofo突然坏车差点被伤到的……小蓝车其实是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的,而且骑起来速度还好上来。摩拜和小蓝在一起我优先选小蓝……结果没想到是最先死的那一批……


user avatar   gududerenbushui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故事吧。

在ofo扩张最快,整个共享单车行业最热的时候,

我当时在为杭州的一家智能单车研发公司做营销咨询顾问。

当时这家公司研发出一款智能助力单车,

颜值很高,续航持久,爬坡力强,并且内置了定位系统,

当时摩拜和ofo都找上门来,希望采购进行投放。

摩拜对这事挺重视的,胡玮炜亲自带着几个工程师上门考察,

觉得这车颜值很高智还有智能的噱头,

但是轮胎太薄、车架设计不合理导致搬运时候容易坏,

内置芯片也容易损坏等等,

总之挑了一大堆毛病,

最后提出:

需要按照摩拜的需求改造一辆符合他们标准的车出来,

而且改造完的样车需要通过他们的测试,

才确定是否采购,

并且摩拜很强势,在样车出来前不付一分钱。

当时我所服务的公司的老板就有点懵:

要是按照摩拜的需求,重新改造研发生产,至少得一个多月,

至少多花十几万,而且很有可能生产出样车人家还不要。

他正在考虑这单子要不要接呢,结果没过两天,

ofo的人上门了,来了个某部门的小负责人,试骑了下车子,立马决定:

先给来个一万辆,而且啥都不用改,喷上ofo的logo就行。

当时这家公司的老板就开开心心和ofo签了合同,

(至于其中是否有猫腻我就不知道了,但当时ofo的各级管理层,预算权力过大,导致内部腐败从生)

然而直到2018年12月,ofo还有300多万的货款没付···

估计这辈子是要不到这笔钱了。···

PS:当时这家公司的智能单车才刚研发出来,根本没有上路测试的数据,

所以ofo投放了这批智能单车之后,一个月的损坏率高达30%以上。


当时ofo的采购部门可是天天忙成狗,

满世界地找各种单车厂商,

主要找到好玩的、漂亮的、有话题点的单车,

立马二话不说来个几万辆,当然基本就都只付个20%的首款,

但是ofo那时候有钱啊,如日中天,基本各种厂商都会接受ofo的付款条约。


ofo为什么急着采购?一是因为有钱,二是因为真的急。

朱啸虎和戴威,给ofo定的策略,就是快速生产各个类型的ofo单车,

迅速投放,迅速占领市场,迅速抢占用户的心智,让ofo形成实质性的垄断。

但朱啸虎和戴威的策略是彻底错了,他们错在:


共享单车行业的本质根本不是互联网,更不是真正的共享。

所谓的共享单车,它指不过是一种提高了效率之后的自行车分时租赁,

企业不是平台,不是渠道,企业只是一个自产自销的自行车品牌厂商而已。

互联网的那一套“烧钱—快速迭代—快速规模效应—快速抢占市场—形成垄断”的打法,

在共享单车行业根本行不通。它和打车行业、和o2o行业不一样。

无论是滴滴,还是美团,它们自身都不生产任何产品,

用户最终乘坐车辆、或者在饭馆吃饭的体验如何,

并不会反射到滴滴或者美团上。

因此,用户一旦习惯于使用滴滴、美团,就会因为习惯而长期使用,

也就形成了相对的垄断。而共享单车不一样,ofo也好摩拜也好,

其产品本身就是自行车本身,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认知是会影响其之后的选择使用的,

要是你的ofo的自行车,各种难骑,或者根本找不到没坏的,

用户的心智就会产生巨大的转移,你花再多的补贴,打再多的广告都救不回来。

总之 ,ofo太激进,他们认为共享单车行业,和o2o和打车类似,

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互联网产业,

烧钱,占领,垄断,就可以大获成功。

但其实不是,共享单车行业,

只是一个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做租赁的传统自行车行业。


user avatar   xich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好牌啊,搅屎棍还差不多,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完全就是因为ofo的强势扩张才演变成一场典型的泡沫经济。

好多年前了,央广财经有一档栏目邀请的是摩拜的创始人王晓峰,当时摩拜刚起步,正处在拉风投的阶段,各种上节目,搞宣传。王晓峰讲到摩拜品牌的创立,摩拜的运营模式,摩拜单车的设计和生产。当时访谈主要关注的焦点就是折损和盈利的问题,王晓峰用了很长时间阐述了摩拜的单车是怎么设计研发,可以用多久不用维护,如果丢了,怎么找回来以及把单车的折损控制在多少之内,可以确保盈利等等等等。

当时还有几位嘉宾,大家普遍觉得后期的维护运营成本太高,不太看好之类的。我听完了整个节目,觉得,别管这事最后能不能成,最起码这个理念是好的。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车子被偷了怎么办,折损太高,回不来本怎么办。

按照摩拜的步调,应该是先在一线慢慢铺开,再不断地升级车型,再通过押金的方式锁住一部分用户,培育市场,规模起来之后,再通过大规模单车的量产来降低成本,并且逐步实现盈利,而至于最终能不能盈利,摩拜自己其实也没底,所以后来胡玮炜才说,做做看吧,不成,就当为社会做福利了。

先不管这些创始人这些话的真假,内心里是不是真的像他们所宣扬的那样认认真真的做事情,但至少从摩拜创立之初,每一步的运作,给人的感觉就是方方面面都有认真的考虑过,不管是造车也好,还是线上的维护运营也好。我觉得真的做起来之后,怎么也有个五成的胜算。

结果没曾想突然就冒出来一个ofo,这个ofo,我觉得真的就是个搅屎棍,而且是被各路神仙各路资本加持的搅屎棍。愣是靠着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的野蛮扩张给摩拜打了个平手,打乱了整个市场的节奏,甚至还一度要吃掉摩拜。

因为摩拜的单车不好骑,后期也不得不推出新的车型。然后就是各种颜色的单车,小蓝车,小绿车全都跟着跑,几乎一夜之间,如蝗虫过境一般,马路牙子上,公交车站旁,天桥下,小河边,一排排,密密麻麻,犄角旮旯到处都是自行车。而这里面,ofo有几辆真的可以跨上就能骑的,折损那么高,ofo没考虑过成本么。

ofo给人的感觉就是,从始至终上层的人就真没考虑过盈利问题,他们兴许就压根没想过这玩意能挣钱,只要能融资,有人愿意投钱就行了,反正一轮轮几亿十几亿的融资烧的也不是自己的钱,钱揣在自己兜里,烂摊子留给别人,留给社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ofo从兴起到末路,从新四大发明沦落成大街上耀眼的屎黄色的shit。整件事整个过程一定在更深层次上反应了这个国家的经济,人的思想,存在着某种问题,以至于明明前面是死路一条,烂屎一堆,还一边说着真香,一边卖力往前冲。

估计下次ofo再出现的时候,就是商学院教材里的负面案例了吧,毕竟作为一个负面案例,ofo还是很成功的。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市场本身就不存在,因为里面有严重的Logistic问题解决不了,这就是教科书里交易成本的概念,Friction在一般情况下,总被省略掉,但日常生活里不可能忽略。要不是资本泡沫,不可能有钱投资进去,冷眼冷脑的人,Day 1 就知道这一天,实话说,也没想到那么快就垮了。

很多事情很简单,商业模式根本就立不起来,但“路边的酸李子,就是有人排队摘着吃呢!”,你咋说呢,这届人民不行,这届资本家不行,这届讨债人不行?都对,都不对。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就没啥好牌,还不好好打。

【没好牌】ofo 手里唯一的好牌,就是几个智商欠费的风险投资。这个生意根本就没有 entry barrier 准入门槛(没读过商学院的跟着巴菲特叫 moat 护城河,一个意思)。就是说,只要有钱,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市场,做这个生意。要知道,世界上的有钱人,并不只有那几家风险投资。

【不好好打】就是所谓“狼性”。他们在马路上放车,不是为了让你骑到车,而是为了让竞争对手的车没地方放!所以他们自行车的投放量远远超过了需求。从营运角度讲,就是自行车的使用率极低。从财务角度讲,就是 cost of revenues 极高,而毛利率极低(甚至负得很厉害)。


user avatar   mu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鉴于这个问题关注的网友比较多,我恳请大家先跟我一起挖个坟,看看2-3年前,这个企业是怎么洗自己的,然后再结合如今它的无法洗白的状态,一首凉凉remix献给它

这是我第一条知乎“想法”发布的内容,当时我的想法是:如果知乎领先行业N年推出“点呵”功能,我会给ofo点呵。

我主要针对你后期更新的内容做有针对性的回答,最后补上一些我的看法:

看很多人说小黄车根本算不上一手好牌。。。。。嗯。。。。。我也仔细反思了一下,发现我当时说小黄曾经是好牌的出发点和思维完全不在什么融资啊劣币啊这个方面,纯粹是从一个单车体验者的角度,在我使用共享单车的那个阶段感觉最好骑的是小黄。摩拜刚上市的时候搞红包骑车,学校里到处都是红包车,好多学生就从一个红包车骑到另一个红包车,赚回午餐费。我也试过,但是因为车太重那天又下了雨实在骑不动,没出去十米就被脚蹬打破了脚。我去学校上班的路是一段坡度不大的长上坡,在小黄覆盖率不高的时候我也确实试过那个年代的摩拜。。啊。。。那个酸爽。。。这么说吧,后来买车上下班以后我胖了十几斤了。

因为题主需要的答案可能更偏向于产品,而不是投资融资方面的,其实即便其他答案专业水平很高,我也认为如果不搞清楚以下的问题,大家永远都不会明白未来,你能选择的理想生活方式中,自行车有多么关键,而共享单车的猛烈出现,其实让更多人失去机会现在就可以选择真正理想的城市出行方式。

”早期的ofo为什么比摩拜单车好骑?“产品硬件维度:

因为共享单车不是“售卖”的单车,又加持了“互联网思维”这个香气扑鼻的标签,所以很多人忽略了它勉强算是一个自行车产品这件事,题主最好奇的其实也是这一点。ofo诞生在2015年的大学校园,我毕业太多年了,没有赶上使用第一波ofo产品,但是2016年4月摩拜单车一夜之间空投在上海街头之后,ofo开始走出校园的那一批车,和在校园里配备的车辆应该区别不大,这个时候的产品网上还有照片。

“二维码+序列号,配以机械密码锁,配充气轮胎,没有车篮和货架的单速链条传动女士车“

这些描述基本上准确的概括了当时ofo的主要特征,我再来对比一下一代摩拜的技术特征

“独特前后双摇臂结构,没有链条传动且全部内置的轴传动机构,且配有电池供电的蓝牙车锁和GPS定位功能,实心轮胎免于维护“

为便于阅读,我不进行一一的对比,我只说最重要的:

ofo大体上采用的是成熟技术+上他们所需要的功能实现“共享”,在校园封闭环境下适用即可;摩拜单车为实现其社会化使用场景,开发了很多“新技术”和单车行业很少应用的“特殊技术”以实现自己“免维护的理想”

我相信那个时候给你印象很好的小黄车,应该是使用充气轮胎的那一代,而摩拜想要寻求技术突破的方向,在过去几乎是“无人问津”甚至“沦为笑谈”的技术,而且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研发和实验工作,这里我做一个举例,你来感受一下:如今很多人聊起新能源汽车会用汽车续航能力差于燃油车来比较优劣,对于ofo和摩拜也是完全一样的情况,即一个新技术的“创新”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在某一维度超越成熟技术的。

ofo在传动系统上,应用的是链条传动和充气轮胎,积淀了100多年的“成熟技术”;而摩拜和新能源汽车(采用电作为主动力)一样,应用的是百年前就已经“淘汰”的轴传动+实心轮胎技术,单单从“哪个更好用“角度来看,无疑是ofo更"好用",要不然人类发展自行车技术这202年算是白走了。

轴传动是自行车诞生之初就开始有人探索的技术,因为效率不如链条,打入冷宫,被摩拜短暂“复活”,实心轮胎诞生于安全自行车之前,应用实心轮胎的代表车型之一是1870年以后诞生的便士自行车(Penny farthing)邓禄普发明充气轮胎后,轮径减小,骑乘位置降低,安全自行车的概念诞生,也标志着现代自行车样式的开端。

所以说,ofo和摩拜其实都是在用成熟技术+以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创新,甚至摩拜还有一点“开历史倒车”的意味,(这一点和新能源汽车出奇相似)但是考虑到摩拜有一个“免维护”的初衷,(毕竟摩拜不是用来卖的)采用各种手段尝试创新,当然不是不可以,而且后来应用了发泡填充物等技术的免充气轮胎,已经比早期产品获得了综合的提升。

2016年6月在上海我第一次骑到摩拜的时候猜测,摩拜诞生初期能从市面上方便采购到的实心轮胎,应该来自轮椅,因为轮椅对于免充气有着比较强的需求,而且轮径也是24寸轮径,这似乎不是巧合。

另外关于轴传动我有两篇稍微有点难懂的文章可以参考,如果大家还是不满意,我准备重新结构一下为什么传动系统的创新很少在自行车(整车)品牌上实现创新

所以大家以为我是在夸ofo好用吗?这只是准备massive喷ofo的前奏

大家是否记得马化腾在朋友圈和朱哮虎互怼各自投资的摩拜和ofo的那个新闻

如果Pony马认为ofo是小灵通,Mua马认为Pony马给了同行十足的面子,因为Mua马认为ofo连小灵通都算不上,只是没有线拴着的座机☎️而已,还互联网单车,顶多算是局域网单车。

2016我还和一个我的车友展开了一场近乎友尽的讨论,我认为把ofo从笼子里放出来,注定没有好下场,因为这种毫无准备赶鸭子上架的产品,透着十足的投机和狡诈,假设创造共享单车的初衷是一件好事,那这么玩,注定让更多秉承着投机和功利的后来者进来蚕食原本就非常有限的道路资源,尤其不瞎的人都能看出来ofo用实物印证着“这个行业门槛又多低”。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不会忘记有多少类似ofo的妖魔鬼怪冒出来,光谱颜色都不够用了,土豪金彩虹也都挨个出来了个遍。

我和那位朋友争论的核心是,他天真的认为ofo的模式不仅会成功,还会带动中国自行车行业进步(?)我简单复盘一下当时的对话:

友:ofo更有机会获得成功,因为它好用,以人为本。
我:ofo好用恰恰因为他什么都没做,这样的好用,是要付出运维成本的代价的,摩拜的尝试带有冒险性质,暂时不好用并不代表未来不会被改变。(因为我也觉得超难骑)
友:不好用怎么会有人用呢?而且ofo它的用户积累早期都是学生,这些年轻人是更容易接受互联网产品的人群
我:因为摩拜开锁方便啊,一个号称智能的产品,还拧天津批发8块钱零售价的密码锁?一扫就开哪个更智能?而且别不注意观察老年人生活,ofo忠实用户还有大批50后和小学生,喜欢把密码记下来留作私用或者想方设法破解密码。(这都是真事,你们没忘记吧?)
友:这不是共享单车的问题,这是人的素质问题
我:用技术手段防范私用,强行培养用户共享的意识,这是公物,不可私用。一个打印的亚克力牌牌本身就透着投机,只会完全占有这个用户的时间,让他不会跑到竞品那边去。这时候扯用户素质的就是找个法不责众的目标为自己的投机背锅。
另外因为没有GPS锁,造成的无定位“城市垃圾“,因为你只坐地铁看到的只是“占道经营”,而每每路过一些进入高速或城市环路的路口,都会堆积巨量的共享单车,甚至可以到阻碍通行的程度。一开始也是五颜六色的,慢慢的“橙色和蓝色”消失,唯独“黄色”留下,这都是投机和狡诈的初心产生的后果,这是对城市公共资源、秩序的一种明目张胆的破坏。
友:但我觉得共享单车还是好的,因为它也许能推动中国自行车技术的进步呢?这些工厂获得了订单他们会采用更好的设备,进更贵的机器生产更好的产品。
我:摩拜有自己的工厂,算有技术专利的这个不谈了,就说那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共享单车,只会造成大量的早已被市场淘汰的规格和产品咸鱼翻身,好不容易淘汰掉的规格重复/重新生产就是工业垃圾;共享垃圾的代工厂往往是中国自行车行业的下游企业,(包括那几个老名牌)以前甚至是靠假冒伪劣产品过活的(比如淘宝热卖很多年的假BMW自行车,都是渤海明珠某镇产的)这一针资本打上去,说是小人得志也不过分,而且你以为他们会用这个钱投资工厂产赛车?他们只会用这笔意外之财买保时捷卡宴。
友:但是摩拜成本太高了,他不可能普及啊,ofo便宜的多,百元一辆成本,押金也是99,以后弄不好全国人民人手一辆都说不定,那用起来多方便啊。
我:全国人民人手一辆,那还共享个杰宝啊?那不是99一辆卖给你了么?

所以说,假如我这个车友是女性,那岂不是比乌鸦娃娃(我对杨冰阳的美称)的粉丝还好骗?

后来我还在这场互相伤害的辩论中预测了共享单车会和滴滴一样贴钱拉用户,当然我现在说一点不会显得我当时很厉害。

但是剧情的真正反转其实是押金去向被央视曝光,摩拜时任CEO王晓峰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


“买猫送碗,其实买了碗送猫“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维度:

这个似乎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只是前些年疯狂唱红共享单车的年代,这种质疑是不和谐的,我也不是那种不希望别人的企业不赚钱的人,但是我不得不说,早在2年前,所有的共享单车就已经死了。

记得有人往黄浦江里扔摩拜上新闻的那个时间吧?那个时候我听一个在自行车产业链里面的前辈就说过,共享单车发明之初就是一个“金融项目”,共享单车的核心赢利点在“押金”,以尽可能少的车辆投放,换取更多的用户投注押金,比制造成本高出的部分就算是“赚到”,这在当时是巨大的现金流可以另作他用,而“押金挪用”事件爆出,如今只能证明,共享单车赖以为生的最重要的资源和其盈利根本,崩塌了,不过那时候无论因为什么巨额押金被社会关注,我相信真正具有投资眼光的早期投资者,应该早就已经稀释了投资比例,全身而退了。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其实也是因为牌友最大的牌无非就是一对10而已维度

刚才说到了,单就产品而言,摩拜从一开始就直指开放市场,但是又缺乏对自行车产品的了解和认识,充分触发了这个市场,变相的给了ofo走出笼子的启发,(本质上ofo是被资本裹挟着进入市场的,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也不打算解决,还当作竞争优势开始做恶,效仿它的那些追随者也没有一个好东西。

ofo企业的内部问题,也不是因为树倒猢狲散而被很多公众号刻意抹黑,那些骇人听闻的贪腐、吃空饷、不务实,在行业里并不是“新闻”,ofo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界搬运工”人员却严重冗余,这不是我编的,大家搜一下很多相关报道就知道除了运维,他们公司有多少员工。其实只要资源向一个领域或一个行业倾斜,又没有制度去监督控制其权力,很多看起来非常可笑的“非职业化操作”甚至是贪腐等行为,不难发生。这种前提下,产品再“好”,可能也无力回天吧。

另外说回牌友们,那些亮瞎人眼的小资本投资的模仿者们,也及时的共享了大量的毫无技术含量的新款垃圾,其中也有如今被收购的蓝色牌友因为极端事件而被资本抛弃的传闻,我真想不通作死还可以这样的。

共享单车这个“新四大发明”帽子挺沉,不好戴,不是靠汽车成熟技术就可以在自行车上高枕无忧的,自行车行业还是需要谦虚、谨慎、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希望因为这场大潮,我们未来能刺激出更多具有中国人智慧的真的好产品吧。

“中国作为自行车制造大国“为什么创造不出好自行车呢?这个问题类似于“13亿中国人怎么就挑不出11个会踢球的人呢?“能想出这句话的,那种想当然和狂妄自大,和对事实的轻蔑,对谦虚谨慎耕耘的无理态度,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走五步退四步“也当时锻炼身体了-即使没有共享单车你的生活也不至于完蛋维度

另外共享单车道德形象崩塌的今天,似乎可以允许多元化的讨论有一丝丝,一丢丢生存空间了,也请允许我展开对理想的单车生活方式,或者说美好的城市出行方式展开一些畅想:

共享单车提供的伪方便,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方便,而是对比选择普通自行车,你可以“不管”和“不负责”,随手一停,拜拜,这对于每一个寸土寸金、追求效率的城市是一种破坏,但是因为有“用户素质不高”这个挡箭牌,可以吸引火力,共享单车制造的灾难可以“嫁祸于人”,仅此而已。

一个关于共享单车可能影响城市交通秩序的看法,写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让广大人民选择“私有自行车“门槛比过去是要高的,这里我再次试着以问答的方式更简单直接的解释,”彰显文明“的自由+自律出行方式应该是什么:

S:共享单车倡导的是“绿色出行”,这本身值得提倡啊
我:绿色出行这种口号,本身就是根本不会选择自行车出行的人提出来的口号,就好像天天浪费资源的美国人让中国人减排一样,我们应该更多分享经验,关于通过骑行+运动的方式,实际会产生什么样的“得利”让每一个人都因此受益,自行车不是唯一的“答案”,但绝对是值得投资的一种生活方式,你的回报绝对比购买自行车的花费要高很多。
S:自行车容易丢啊,我都丢过XX辆了(诸如此类)
我:如果你的自行车够贵,丢了的话你会眼前一黑晕过去,你肯定会想尽办法看住它。并不是倡导每个人都买超出自己预算能力的车,而是你不“丢弃”它就不会“丢失”,凡是丢失的自行车都或多或少有用户自己的责任,或是疏忽大意,或是侥幸,总之都有漏洞让贼人钻空子。这个时代越来越少见到“存车处”了也不是推卸自己责任的方式,过去人们因为不得不选择自行车,让我们成为外国人眼中“自行车王国“的年代,丢车一样很严重,而且存车处一样会丢车。也许你会抱怨如今没有可靠的停车点,但是这个时代也比过去多了更多选择啊,方便收纳的折叠车不就是新时代给予我们的新选择吗?
S:折叠车速度慢啊,而且折叠也很麻烦我学不会,折叠车还不能上地铁(有些城市)
我:很多情况下你只是觉得它们轱辘小而先入为主的认为它慢,现在至少有共享单车垫背了,绝大多数思路正常的2-3000元折叠车都具备比共享单车平均时速高50%的能力,且很轻松能做到;iPhone肯定比折叠车操作“复杂“你都能学会,摆弄照相机也一样,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学了;折叠车有些地方不能上地铁不假,但是并不是说明折叠车不上地铁就活不了了,在很多需要穿过市中心或去往市中心的行程中,折叠车的整体时间花费比做地铁甚至更快,你要计算门对门(家门办公室门)的时间,坐地铁未必比骑车快很多,但如果你距离非常远,超过20公里,也可以考虑更好的运动型自行车来通勤,不方便收纳了,就想办法找办公室可靠的地方存放,车是死的人是活的,当然如果真的远到那个程度,也可以考虑别的交通工具,但我说的是有上路资格的载具,而不是平衡车和电滑板甚至是电摩,这种效率是用安全换取的,不展开了,但我有理有据。
S:我觉得打车、地铁、公交更方便一些啊,骑车多累啊~
我:你选择的以上三种出行方式的主要体现了“不费脑子”可以刷朋友圈、抖音、刷剧上,别把发呆和傻笑和方便混淆在一起。骑车能锻炼身体,也比较安全,但是不是累,尤其你能形成这种习惯之后一点都不会觉得累,但是质量不合格,价格超低的伪劣产品,定位过低的买菜车采用超出它传动比范围的速度长时间骑行,还有年久失修的老破烂,会感觉真的累,一种“受伤了”的累;适当给自己一些投资,或者你找机会感受一下好用够用的车子,你被它回馈的感觉爽到了,就会认可为其投资了。
S:但是天气不好啊现在雾霾这么严重,这不是损害身体呢吗?
我:天气好,大蓝天、火烧云,你知道发朋友圈刷存在感,也没见你骑过车,平时出门戴个大口罩子,你也知道自己脸大,买个适合自行车用的呼吸护具也OK啊,别给自己的矫情找这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
S:骑车会损害前列腺啊,你看兰斯....都割了(他可算知道点自行车花边新闻了)
我:你这种狗都不如的东西,有没有懒子也是单身,别怪懒子。
S:我们这里路况不好啊,地上都是坑,颠死了,要是我们这也跟“自行车天堂”河南阿姆斯特丹一样我也骑车。
我:你如果拉不出屎请多吃菜,很多城市都在大搞基建,路会变好是需要时间过程的,别以为我没去过外地,全国一线城市里除了深圳和上海一些区域是非机动车妥协于机动车的以外,北京和很多尤其是很多城市面貌已经焕然一新的地方,都施划了专门的非机动车道或步道,您心目中的天堂阿姆斯特丹还有地方是石头铺就的大搓板路呢,您的理想属于典型的外国月亮圆。另外对自行车“不完全友好”的地方可不止中国,外国更多,但是并不妨碍群众选择这个出行方式或者健身方式。
S:我们这里经常下雨/下雪,怎么骑车啊?
我:并不是一定鼓励你在极端天气里骑车,但是你如果真的选择了这种自主的出行方式,你会发现能帮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工具、商品,随着时间的变化,只会变多而不是变少,如果你愿意,什么理由都不能成为借口。
最后的重磅:现在的自行车好贵啊!居然都要上千!我小时候自行车才一百块钱,现在的自行车凭什么卖这么贵啊!我一个穷13凭什么买得起啊!
我:您小时候租房、买房什么价?那时候您所在的城市人均收入什么水平?您小时候吃一次大餐的难度和现在一样?自行车100块钱时候那种自行车和现在哪怕800块钱的都差着好几个档次,所以世界上最美好的就是您小时候,心穷比兜穷令人绝望,你可以花呗分期买口红,因为可以显摆,但是可能你依然不怎么好看,你也可以分期买游戏机,但是你可能依然是个死胖子,就唯独不愿意买这个你觉得“不值”的东西。

看似偏题了很远,我们作为曾经的自行车“消费大国”,能滋长出共享单车也不奇怪,其实上述问题模拟的,就是为什么共享单车可以用很低的门槛招揽信徒,共享单车把这些也有明确解决方案的问题都“帮你想好了”,同时你需要付出的东西还这么“少”,实际上曲终人散时,谁能保证自己能摘的“绝对干净”,“不用管了“并不是提供方便,最终面对成灾的城市垃圾,你怎么确定自己没有/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那排着队能排到大气层外的退押金长龙,只是在APP上显示着细微的变化,仿佛发出“滴、答、滴、答、呵、呵、呵、呵”的声音。

-----答完啦!-----

之所以最后会补充一个超长的自问自答,希望还能在评论区与你们相会,帮我把这些问题补全,我认为最可爱的木工虫且们肯定也会及时出现,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user avatar   fei-bai-40-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黄车从来就没有拿过好牌,因为小黄车从入局时,就是拿的一把屎,目的就是用手上的屎,把竞争对手赶出去,然后包装一番,上市捞一波走人。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算一笔帐。

在大约两年前,我在小黄车当过一段时间修车师傅,就用我所见所闻来算吧。

如果我没记错,当时我们这个城市的小黄车投放了大约20W辆,而所有维修站点加起来,每天大约维修量是1W辆左右。

一个月大概需要维修30W辆

我们来算一下,维修这30W辆自行车要多少钱。

当时我们站点,每个师傅一天大概维修三四十辆,后来不断要求我们提速,不然扣奖金,所以到后来,平均每人一天能修60辆左右,每个月有休四天,所以一个师傅一个月大概能修26*60=1560辆。一个月需要修30W辆,大概需要200个维修师傅。

维修师傅工资普遍3600-4200左右,我们取平均数,3800*200=76W

因为小黄车维修站全是外包,管理效率垃圾,以我们站点为例,总共50人,只有不到一半的维修师傅,其他的全是仓管(管配件),质检(检查修好的车),装缷(坏车拉来缷货,并装好车走),这一半人的工资全部是按维修师傅的平均工资在算的

所以,这一部份人一个月的工资,大约也是70-80W左右。

注意,到这里没完,还有找坏车的巡检员。

因为小黄车的坏车,系统是没办法定位的,只能靠人工去找,而巡检员的任务是每天找到30辆坏车,所以,每天要找1W辆坏车,大约需要一支300多人的团队,这些人没奖金,工资都是3400一个月,所以,巡检员每个月工资支出是3400*300=100W。

然后就是运输成本了。

小黄车的坏车回收和修好的车二次投放,也都是外包车辆,一般有两种车,金杯车和中型厢货(一般厢货进不了二环,只能用金杯车)。

金杯车每趟可以拉16-20辆(看司机装车的水平),取平均数,18辆。

厢货每趟可拉35-45辆(有没装满的情况),取平均数,40辆。

这些车每天都是跑三趟,金杯车260一天,厢货350一天,两种车我们各一半,一天拉1W辆车,要花多少钱,其实很好算。

金杯车需要5000/18/3=92辆,每月支出92*30*260=72W

厢货需要5000/40/3=41辆,每月支出41*30*350=43W

因为运输车辆中金杯与厢货的具体比例我不太清楚,上下可能会有些偏差,一个月运输费用,不会低于100W。

这样算下来,小黄车要维护这一座城市的20W辆自行车,每个月的工资支出就是维修师傅76W+维修站其他工人的75W左右,再加上巡检100W左右,再加上运输100W左右,大概在300W+。

注意:以上人员,全部是劳务派谴,只是劳务公司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至于劳务公司抽了多少,我不清楚,但我想这些劳务公司不可能不赚钱吧,我们这边是三家劳务公司跟小黄车合作,一家一个月至少几十万要赚吧,成本大概可以再加100W。

这还没算修车场地的租金,以修配件的成本。

举个例子,很多巡检为了完成任务,会故意损坏小黄车,比如给轮胎放气,这种拿到维修站,师傅也不可能一个一个去判断是否漏气,都只能做换内胎处理(维修量太大,没时间去判断)。这笔费用,一个月算几十万到一百万不过份吧

这样算下来,光是这一座城市,维护这20W辆单车,小黄车一个月需要支出的成本就高达450-500W,一年就是5000-6000W,这还是没算小黄车自己的运营团队的工资。真要算上,只会更高。

小黄车当时我记得全国投放量大约是650W辆,是这个城市的32.5倍,再加上大城市的维护成本更高(据说当时北京给维修师傅开到6K一个月招不到人),我们就按我们这边的工资水平算好了,小黄车一年需要支出的维护费用,大概就是5000W*32.5=16.25亿。

注意:这个数字只会更高,不会更低了。

实际需要支出的费用,达到20亿一年我也不奇怪。

而这只是维护费用,不算造车的钱。

至于这些车,能收回多少成本,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小黄车率先打的价格战。)

所以,当时听说小黄车融资7亿的时侯,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大概又可以多撑几个月吧……

当时我们这些最底层的维修师傅都能看出来,小黄车的目的就是用一坨屎,冲进市场,把所有竞争者弄出去,然后上市捞一波……

至于其他的,呵呵。

相信这家公司能赚钱的,就当交智商税吧。


user avatar   chashu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user avatar   tao-yu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几点我想说一下:

1,某些人拿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来说事,我不知道他们啥脑回路,重修氏族志将崔姓降为三等本身就是李世民瞧不上老牌士族的表现啊这有错吗,某些精神世家也不必挽尊了吧。

2,说世家不是比官职的我又哪一句说世家是比官职的了(当然在贞观朝你也没啥官职可比了,只好比谁家女儿卖的贵)?但李世民看的是官职你酸也没用啊(当然即便北魏定士族时官爵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考量,很奇怪一个割据半壁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某些人眼里倒比李唐合法性更高)。官职代表的是功劳才能,你无功于天下,亦无才势可依仗还有啥可豪横的?新中国都建立了你口口声声祖上八大铁帽子王不觉的搞笑么?

3,五姓七宗们口口声声祖上多牛掰也许在那个时代很唬人,可我们站在五千年历史的尽头回望,也就那样。他们可查的祖宗在他们生存的时代大多也不算什么一流人物甚至有些恐怕正史都无传且也不乏泥腿子出身,那后人有什么资格瞧不起别的泥腿子的?某些精神五姓,怕也说不出自家的精神祖上是谁吧?

4,关于李虎家族,目前的说法有陇西李旁支(人家也没说自己是嫡系啊),赵郡李旁支(陈寅恪考证),胡姓改(法琳和尚说的,因为出家人不打妄语?李世民没杀他,因为李世民心虚?)。第三种说法你爱信就信不解释。就说旁支难道就没资格称郡望了么?世家强大靠的不是什么祖宗荣光,而是家学渊源及人多势众,而这两者都不看什么嫡系不嫡系的,你又不是皇家有一个皇位要继承,当然要开枝散叶人越多越好,否则郡望之下不会又分各房,甚至同姓之间如陇西李赵郡李,清河崔博陵崔本出同源是不是也要分一个庶嫡?你五姓七宗数百年间人才代出,难道全是一脉单传?


因为李世民首先嫌弃了他们,所以才有了世家酸溜溜的瞧不上李家,至于什么血统,旁系,破落户,都只是一个理由而非原因。


联姻也好,封官也罢,李世民看的只有才能功劳,说白了就是官爵,在新王朝建立和建设中有功绩起作用的人,自然身居高位,也自然是皇家的结亲对象,这其中既有老牌世家,也有新兴勋爵,所以出身在李世民眼里不重要,才能功劳才重要。


至于说世家瞧不上李家更扯淡了,崔卢李郑王,李家起码排第三,哪怕李虎一支是旁系,但从李虎开始历西魏北周大隋三代公爵即便崔卢也拿不出几个人敢比吧?郑王以下就更别说了。至于南朝的世家,刘宋,萧齐,陈家建国时全是布衣出身怎么没见世家瞧不起?北朝宇文家,外族;高家,精神外族;杨家,精神高门,怎么也没见世家瞧不起?到李唐这真的贵族上位了,确切地说到李世民这世家就瞧不起李家了,为啥?无非是在李世民这里拿不到好处,酸葡萄心理作祟罢了。往前几百年,南边北边,不管谁作皇帝,都要与世家共天下,所以哪怕江山治理一团糟,一堆几十年的短命王朝割据势力,但最后泥腿子出身的皇家倒都摇身一变也跻身世家了,李唐到李渊这也还是这样,还割据一方就已经到处封官许愿滥赏无数了,这些躺赢的世家照例也很满意。但李世民上位后就不一样了,大刀阔斧精简机构一大批无才无功的二世祖不能再寄生于国家公器当然就动了世家利益了,但这些靠祖辈积累的世家确实在新朝中都是边缘人物没什么权重,又不能硬气一点不食周粟,只能酸溜溜的说些敝帚自珍的话了,可笑现在倒有人还真被唬住当了真了。典型的例子如氏族中排名第一的崔家,族长在贞观朝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官,他要有能力有势力他不至于只是个五品,他要有气节也不会去作这个五品,李世民要想向他示好也不会只让他当这个五品,李世民也没必要跟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五品官联姻。​

所谓人言可畏,譬如明朝时曲阜孔家,瞧不上江西张家道士气,瞧不上凤阳朱家暴发户,多少人当了真还真以为衍圣公霸气外露,其实不过私底下过嘴瘾,你让他当面说啊?当面指不定是受了啥气呢?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记者




  

相关话题

  上海连锁健身房又卷款跑路,健身会所是否已经烂到家了? 
  如何看待 2019 年 1 月 11 日上映小黄车戴威、锤子罗永浩的创业纪录片《燃点》? 
  辽宁一男子在德芙巧克力中吃出活虫,德芙回应称「或因仓储、物流过程中遭蚊虫叮咬」,事件将会如何进展? 
  如何看待武汉网友喊话小米造车落户武汉,当地已成立工作专班对接?你觉得小米造车可能落户哪个城市? 
  二三线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在高考之后弥补和一线中产&权贵家庭子女在眼界、见识、资源等方面的差距? 
  为什么以色列人不去印度做生意? 
  如何评价张佳玮为中国平安署名撰写广告文案? 
  孟晚舟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对华为将起到哪些作用?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评价董明珠5月10日直播带货的成绩? 
  如何看待网传顺丰同城骑士单日收入过万,官方回应称「含用户打赏约 7856 元 」? 

前一个讨论
在拍摄电影时,有哪些业外人士想象不到的场景或事件?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造型越简单的家具越贵?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