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这一年你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xie-qian-qian-20-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最重要的决定应该是从国家电网辞职吧


离职前在国网省物资公司,岗级11,管理岗专责。

6月10日批了辞职申请,从此“稳定”、“铁饭碗”都再与我无关,我开始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临走前一星期,公司大领导叫我去办公室谈话,一遍又一遍问我:“你真的想好了吗?一旦离开,可是再也不能回头了。”


我点点头。


我怎么会不知道这份工作有多么来之不易?2016年,全国136万人参加入职考试,经过严苛的笔试和面试,最终通关的只有2万人;按照公司规定,大部分人都要在基层工作——本科7年,研究生3年,博士1年(也有的地方是5,3,1或者5,2,1),能分到管理岗的更是凤毛麟角——何况我还是非子弟。每过一关都是一场激烈的角逐。


而我还是公司5年以来第一次破格录取的本科生。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连同事都直言我是“天大的好运气”。


可我还是要离开。


我“什么都要会,却什么都不精”。有的时候我是审查“专家”,要看得懂绝缘子大小伞组合,知道大屏幕接口的6种形式,还要知道为什么10个间隔要用2个充电桩,可我只在图纸上见过它们的模样;有的时候我是文案编辑,要眼尖地发现ERP短文本中每一处错别字,却不知道它们的含义;还有的时候我又成了95598接线员,相同的一个问题,要和不同供电局的同事讲几十遍。

我迷茫啊迷茫,每天要接打几十个电话,对面却是同一群人;看别人犯相同的错误,只是换了一个批次一条计划。每天起床、上班、下班、睡觉,直到某一个节日到来的时候,才惊觉“已经过去这么久啦?”


体制像一个装满温水的桶,每个人舒舒服服地躺进去,就此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一边抱怨它的臃肿,一边又贪恋它的舒适。


我最怕的,就是“不变”。


于是我选择了离开。


二、我在做什么


我现在的工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也是大家熟知的,自由撰稿人。主要收入来源是给各个品牌方写广告文案,收取稿酬。通常是品牌方直接投放在他们的自有平台或者其他号上(所以大家即使在其他地方看到了也不会知道是我写的)。

第二个方向是商业策划。我在撰稿过程中认识了一些品牌方市场部的同学,他们经常有宣传的需求,我就会承接全案策划和渠道(就是设计一次完整的投放的内容、时间节点、执行kol的过程,并且按照方案执行)。收入主要是策划费用和少量“介绍费”。

第三个是理财规划师、大众理财科普和保险方向。刚开始起步,还在学习和探索阶段;但应该是2019年的工作重心。现阶段不但没有收入,还需要花前两份工作赚的钱。


三、自由职业并不自由


所谓自由职业,只是省去了通勤的时间,不限定办公场所,于是没有了严格的“上班”和“下班”之分,所以也没有了休息日,一年365天都是工作日。


比如,想在十一后的淡季去玩上几天,结果是在桂林的大山里,忍着蚊虫叮咬熬夜写稿。出去玩个漂流也要带上电脑,赶上特别着急的需求,还得在出租车上修改。


比如,想趁着工作日人烟稀少出去看个电影,还没买好票;甲方一个电话打来催单,灰溜溜地回到桌子前面。


正常的固定工作,因为你知道每个月到几号会发工资且一定会发工资,所以只要完成任务等着发钱就行了。而自由职业,则是“有一单赚一单”。 没有甲方也没有客户找的时候又要心慌慌,我是不是凉了为什么这么久都没人找我写。阅读量稍有减少,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


五险全都自己交(自己的公司交,和自己交没什么区别了,反正烧的都是写文章赚的钱==)。“稳定”?不存在的。


我这么不喜欢social的一个人,为了拓展业务要去混圈子,强迫自己和人打交道。有一次碰到了一个很厉害但是我不喜欢的大佬,说了一些很不好听的话,忍了整整一个饭局。晚上回家的时候看见开门迎接我的男朋友,“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周末是什么?不存在的。


四、自由职业并不轻松


1.自由职业=高度自律


6月份刚辞职的那段时间,我找回了久违的“放飞自我”的感觉。晚上一觉睡到十一点,吃完午饭继续睡午觉,一觉再睡到五六点,吃完晚饭稍微看看书又该睡觉了。


报应般地,那个月记账本上出现了负数。


那只要稍微接几篇稿子足够养活自己就可以了嘛?


Too young。平台的算法一月三变,你刚研究出热榜的规律,下个月这个套路就不灵了;社会的热点层出不穷,你知道是新瓶装旧酒,可大家就好这一口;你总是写一个题材,你不成长,等你的读者成长了,他们就会抛弃你。


残酷吧?这就是现实。


如果说拿什么某某创始人套现几个亿来说“你的同龄人抛弃了你”是在“制造焦虑”,那么,选择一份自由职业简直就是焦虑本焦了。


你只有马不停蹄地在研究,在学习,在进步;才能保持在“刚刚好”的程度。否则稍微一松懈就会被淘汰:曾经和你一个起点的同学已经甩了你800条街,起点比你低的也甩了你100条街了。


为了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活下去,我每天要读大量的书、要刷一遍全平台来保证充足的“信息摄入”;要做笔记、写竞品分析报告来完备自己的“资料库”。


没人逼我学也没人逼我写。但不这么做的代价=过气=没单子=没收入。


拖延症可以有,但是热点不会因为你拖延而等你,甲方不会因为你拖延而放宽期限,平台的算法不会因为你拖延而晚几天再变。


再也没有老师逼迫你每天都要写作业,再也不用在图书馆一看专业课的书就头昏沉沉,再也不用坐在书桌前每天假装学习却忍不住拿起手机。


要自律还是要放纵,你可以自己决定。


2.时间管理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我的三个方向的工作,时间安排并不是三等分的。


花费时间最多的是没赚钱还烧钱的“老三”。我虽然一年前就开始学理财了,也写过不少理财科普文章,但是离“专业”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入行之后才发现,之前学的大多是皮毛,需要扩充大量知识。学习一门新的专业知识需要大量的整块而非碎片时间,于是我在时间安排中给了它最大的比重。


另外两个工作,无论是策划还是撰写商业约稿,本身都是一个“不确定”的需求。也许我早上十点接到一篇急稿,下午两点就要见稿子;这意味着我要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来完成这个“插队”的任务。所以我很少把一整天安排的满满当当,日常任务只安排一半的时间,其他都是灵活机动的。


我有4个微信,正常情况下,其中3个每天的消息都超过8页屏。如果一直“秒回”消息的话,一天下来除了和人聊天几乎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对于微信消息都是“定时处理”。


四、时薪几千,只说对了1%


我通常完成一篇商业文案只需要2小时。算下来,“时薪”应该有几千块。


但“时薪几千”并不意味着“每个小时都有几千”,而是还有99个小时付出的是“一分钱也没有的”劳动。


比如,我在行业内的标签就是“高转化率”的文案。我报价不菲,同行写一篇普通文案卖货1000件,我至少要卖出3000件才对得起甲方多给出的这部分溢价。为此,我需要花费超过10h来调研准备投放的账号的属性;查看对方账号近20篇文章的内容和读者留言,建用户画像,筛选3个以上的痛点作为切入点,初步成型后对该用户群做小池测试,定下来最终的选题;详细地想清楚每一个细节,最后再用2个小时的时间来落笔。


“写”只需要2h,“完成”一篇文章却需要12h。


偷懒当然是不可能偷懒的,市面上写文案的作者那么多,价格比别人高,如果不能写出同行平均水平几倍的转化率,凭什么比别人多收钱?不用心,不花时间,哪里来的几倍转化率?


比如,像我们这种本身有自有平台的写作者,是否有约稿、有多少约稿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活跃度”。别人是否会找你写约稿,多半取决于能否看到你。所以你的账号要足够活跃,要经常输出文章,才能在“推荐”里面被发现。这些文章,显然是属于“没有任何人付酬劳”的范畴。撰写一篇文章,从构思到落笔,所需的时间并不比前者要少。


广告策划也一样,最终执行的效果好不好,基于的是对市场和对用户需求的熟悉程度。如何熟悉,如何确保方案可行,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这只是单件投入的平均工时。更别说,从“无人问津”到“有人愿意付费”,这期间要经过多少艰苦卓越的努力,要花费多少时间。


所以别再信什么“学了这项技能,我的时薪过X”这样的话了,所有的光鲜背后,多的是你看不到的艰辛。


五、既然这么苦逼,为啥还要做自由职业


当然是因为自由了……


虽然有365天无休、必须高度自律、强迫自己学习等约束,但是相对于在公司上班,还是比较“自由”的。


其一是“规则”自由。不用受公司规章制度约束,这一点我很喜欢。以前在国企上班的时候,因为规定了上班时间,大家必须早早到单位,刚到办公室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吃早饭、闲聊中荒废了。我又是一个夜型人,最痛恨的就是早起;还必须要有床才能睡,不能在桌子前趴着睡,所以每天早上到单位都在想这些闲聊的时间用来睡觉多好……我现在终于可以“起床直接投入工作状态”了!


其二是工作伙伴自由。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办公室工作总会因为“人”的问题衍生出一地鸡毛,什么办公室斗争啦,谁抢谁的晋级资格啦,同事之间使绊子穿小鞋之类的比比皆是。都没有,你也可能因为和不喜欢的人成为伙伴而闷闷不乐。自由职业的话,你就可以自行选择社交圈啦。


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社交自由的同时意味着,去大公司本身就能有的资源我得花钱才能得到。比如,你去BAT工作,你的同事或者上级或者客户就有很多牛人;但我因为是自由职业者,只能通过高端付费社群(真的是很贵)才能认识牛人。而且大厂的工作关系通常会带来更多信任和了解,我只能从零开始自建。


其三是收入自由。没有了“资本家”的剥削,税后收入100%归自己。理论上说,创造相同价值的情况下个人拿到的更多一些。但是失去了平台的放大作用,可能你创造的价值就更少了……哦对了,还有之前说的,可能会“饥一顿饱一顿”。


我应该不大会一直做自由职业的,过几年还是需要借助大平台来赋能和拓展资源。但是现阶段我需要的东西还是通过自己挑战学的比较快,这个是不同阶段个人选择不同啦~


条条大路通罗马,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寻求一个自己的“合适”。


人生不易,做什么工作都挺辛苦的。所以无论哪条路,都要好好走。




再推荐一个关于职业选择的ted演讲:

TED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上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8342757151670272 TED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8342800348745728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年我最重要的决定应该是:

离开待了快六年的Mercer,去试水向往已久的互联网行业

回想起来自己都有点害怕,这个决定其实包括三个身份切换:

  1. 换行业:从咨询行业转型互联网行业;
  2. 换城市:从上海跑到北京,化身伏地魔(潜伏在帝都的魔都人);
  3. 换身份:从外企总监,变身了创业项目“合伙人”,做运营做产品设计也做销售

这个决定,多少来源于中年焦虑。我在HR行业里待了10年,之前文章里提过,我每1-2年会在市场上看看机会,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

但是到了2018年,我发现无论是外企,还是自己的岗位,天花板都近在眼前。

做了10多年的B2B营销人,我很容易能看见自己的未来:

在一家外资的商业服务公司里,带着3-5人团队,每年干着一些总部安排的既定工作,同时还要被业务部门按在地上摩擦。
做创新没钱,挖优秀人才?得了吧,人才不被挖,就是奇迹了。

我想要改变。


当时的感受:跳出舒适区,真tm难

我知道必须改变,我也知道应该如何改变,但是还是很难啊。

作为知乎的优秀回答者,我经常参加知乎的活动,而负责接待我的总是一个笑得特别好看的妹子。

闲聊时,她分享了自己同学的故事,985学校毕业,她的同学今年刚过30岁,读书时也是学校的优等生。毕业后,她回到了老家东北加入了一家国企,待了7-8年,现在的月薪也只是5000,还是税前。

学姐每天都生活在纠结之中,她一直在打听北京的情况,互联网公司的情况,她想拼一次,感觉自己在国企荒废了,但又担心来了北京无法适应,也没有了稳定的工作。

这种故事听完总让人叹气,有一句恨铁不成钢的话是这么说的:转行穷三年,不转行穷一辈子。

我接受了太多关于30岁+如何转型,如何破局的咨询,有时候自己也很为对方着急:

现在的工作明明没前途,你自己也知道,但转型的决策就这么难吗?

这次跳槽后,我知道了,真tm难。

在拿到互联网行业的机会后,我反复和老婆、家人、前辈、朋友们聊了一个多礼拜,才确定离开。即使在确定离开后,我怀揣着辞职信,足足等了三天,才交给老板。

好几次话到嘴边,又怂了回去。

我自己都很意外。

我是一个下定决心就不会改变想法的人,我是一个在外分享教别人跳出舒适区的人。

我为什么会这么怂?

也是因为自己的这次转型,我才更能理解:30+岁转型,面临的种种压力、种种不确定性,以及对变化的恐惧。

这个时候,所谓果断坚决,往往是无知无畏;犹豫迟疑,才是人之常情。


现在的日子:北漂中年人,很煎熬

所有机会中,我最想要的是一个互联网半创业的项目,在北京。

新老板的一句话很打动我:

人过了35岁,在工作上,执行上已经积累了足够经验;接下来需要验证一下自己的眼光,判断力。创业项目是最好的验证方式,因为我们需要不停的思考,不停的试错。

我欢欣鼓舞的加入了。

然后,发现太难了。

工作上,大家时不时冒出的词汇,我全不懂。别人频频点头的时候,我偷偷拿出手机百度,比较深奥的还得去知乎搜回答学习。

身边都是90后优秀的小伙伴,脑子是比我中年人赚得快。第一次吃饭时我问了一句在座谁是80后,收到了一堆:「叶叔,能不能好好说话?」

而创业项目,也一直会反复。今天感觉方向对了,明天又需要调整。头脑风暴,这种在外企一年做一次的样板工程,在互联网圈一天两次,还不重样。

生活中,我毕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自己一个人跑来北京了,也感觉很对不起家人。

所以就来回跑吧。

于是第一周,牙肿了;第二周,眼睛肿了……两个月后,人都肿了(虚胖),好处是冬天再也不怕冷了,自带轻薄羽绒服。

现在,我是高铁常客,票都得提前一周买,否则没票。

每到周五周日下午,有一群没有大件行李,背着个书包的旅客,在高铁站里熟练穿梭,往往都是我们这样家在上海,工作在北京的同仁。

后来我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伏地魔(潜伏在帝都的魔都人)

我们的最大共同点是为祖国的铁路运输,做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我一度尝试过夜班车,但认床加不抗累,夜班车坐一次,发烧一次,只好放弃。

肉体苦是一部分,精神苦,才是真难受。

做项目时,也有遇到困难和阻碍时的抓狂,也有得不到资方支持的苦恼,也有方向调整时,不得不含泪送走小伙伴的懊丧……

现在的一些想法(自我安慰)

在这段时间里,我反复对自己说的是:

不要怕,不要悔。

我并不知道我这次转型是否成功,也特别怕这次转型会最终失败。毕竟,有很多老同事和老朋友看着我。

我和朋友吐槽过:

2018年加入互联网行业,很有些“49年加入国军”的意味……

做创新,尝试转型,失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何况在寒冬季:

如果项目死了,大概率我也会狼狈的回到上海,重新开始找工作。

但是如果你问我是不是后悔,如果重来一次,还会不会辞职来北京做互联网创业,我会毫不犹豫的说,这一趟经历很值得。

我认识了很出色的伙伴;

我学到了全新的知识和工作方式;

我有了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

虽然年近奔四,但是这一段经历里我依然成长了。

我也没有之前那么焦虑了。


有一个很经典的视频:请路人分享「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五花八门,有提爱情的,也有提事业的,也有提朋友亲情的:

  • Not saying I love you(没有和ta说:「我爱你」)
  • Not following my artistic passion(没有踏上我钟爱的艺术之路)
  • Not having kids before my dad passed away(没在父亲过世前生孩子)

但在黑板被填满之后,可以看出人们后悔的事情,有一个共同点:

没有做的事情、没有说的话、没有去追寻的梦想。

这碗鸡汤,我干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9135659335294976


我的知乎专栏:




  

相关话题

  有哪些能反映社会现实,并引发深思的电影或纪录片? 
  人为什么要结婚? 
  怎样看待父母想让独生子回到身边工作或生活的想法? 
  薛之谦最后的结局会怎样? 
  如何设计一个 无印良品(MUJI) 风格的家? 
  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戾气这么重? 
  如何评价近日「三点钟,饮茶先」梗的爆火? 
  日本动漫在国内的盛行是否是一种文化入侵的表现? 
  就 2015 年初而言,国人的审美大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如何看待常州一民警嫖娼后亮警官证勒索卖淫女万元,自首后被移送审查起诉? 

前一个讨论
2018年出现裁员潮了吗?2019年会转好吗?裁员潮会持续多久,影响多久?
下一个讨论
当年离开体制那些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