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的家长有哪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神逻辑? 第1页

        

user avatar   hu-bo-95-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我也觉得自己的父母有很多我接受不了的神逻辑。现在我是奔四的人了,对社会和人都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发现很多本来觉得荒诞的事情,其实都有其潜在的逻辑。只不过这些逻辑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罢了。

你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仅仅就在20年前,小农经济还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而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式的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你要知道,我们的父母,即使已经脱离农村和农业生产多年,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思想上依然是小农。

小农经济是什么样的呢? 在古代农业社会,你和你老婆两个人从你爹那里继承了瓦房一间几亩薄田,收成仅能糊口。你要怎么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呢? 读书走科举路线? 别逗了,即使是在科举发展顶峰的清朝,秀才占人口的比例也不超过万分之二,举人进士就更不用说了。你爹要是没点家底的话,你连字都不会认识,更别说走科举独木桥了。练武走军功路线? 更别逗了,所谓“穷学文,富学武”,你家要不是当地豪强的话,治世你就是大头兵,乱世就是炮灰。

在小农经济中,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唯一能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就是,哐哐哐哐连生五个儿子五个女儿。

那年头孩子又不用考大学上补习班学钢琴,五六岁就能帮家里干活了,饲养成本不过就桌上多加一双筷子,粥里多加一碗水罢了。等孩子们大了你就牛逼了啊。家里妥妥的五个壮劳力,要干活能开荒,要打架谁也不怕,五个女儿嫁出去又多了五个亲家,你说还要给五个儿子娶媳妇? 你有五个儿子,彩礼嫁妆帐上还能吃了亏了?

最重要的是,这五个儿子都是给你干活的,只用管饭,工钱都不用给,用儿子干活比雇工人干活划算多了。到了儿子再生儿子,你孙子也成了壮劳力了,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唯你独尊,谁能不羡慕你?在古代农业社会,孩子就相当于一个大牲口,制造成本几乎为零,出把子力气就可以了,抚养成本也很低,回报可要高的多,生个孩子比买头牛可划算多了。

理想的中国家庭的发展方式是,你从你爹那里继承到了五亩地,你和你老婆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女儿,儿子长大成了壮劳力了有了剩余价值,你再拿剩余价值去换更多的地,若干年后你就有了三十亩地,有五个壮劳力给你干活。儿子还会生儿子,你活的时间越长,你掌握的财富就越多,你的日子就越好。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都认为子孙满堂的长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等你挂了,你的儿子们分家,一人分六亩地,整体社会财富得到了增加,再来下一个轮回。在小农经济中,你能见到的农村富户,绝大多数都是这么来的。

在小农经济社会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多生孩子,通过剥削孩子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财富积累,是唯一可行的上升通道。你和你的儿子们实际上存在一个契约,就是你把他们生下来,把他们抚养成人,他们给你免费打工直到你死。然后分掉你的遗产作为回报。然后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转过头去再去剥削他们的孩子。但这个契约是不能明说的,因为这个契约存在一个明显的BUG,那就是你活的时间越长,你的儿子们就越吃亏啊。

你的孩子们是你最重要的财产,但人毕竟是人,不是土地也不是牛马,人是会有自己的念头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你最担心的是你的孩子们不听你的话啊。你会担心你还没死呢,他们就开始挑战你的领导权了。你会担心你还没死呢,他们就要离开家过自己的生活,那相当于你损失了一头大牲口啊。然而你越来越老,你的儿子们越来越强壮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你不可能再像他们小时候那样用揍他们来控制他们了,那怎么办? 只能通过洗脑呗。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古代社会选择“孝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原因是,古代中国政府需要维护这一经济体系的稳定性。为什么要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啊?因为要维护父母不容置疑的权力啊,不然你娃质疑你挑战你的权威怎么办啊。为什么要说“父母养育之恩大过天”啊?因为要让你的孩子从小就认为他们欠了你的啊,这样你才好管理啊。为什么要说“父母在,不远游”啊? 因为你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了,结果他TMD远游去了,家里活谁干啊?我还剥削谁去啊?为什么要推崇“埋儿奉母,卧冰求鲤”这种明显的神经病行为啊,因为剩余价值要给父母啊。为什么要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啊,因为要明确父母惩罚子女的合理性啊,不然怎么高效管理啊。

你要懂得一点,小农经济的核心秘密是,财富积累是父母通过剥削子女的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这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在小农经济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主要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两个阶级的关系,可以类比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我不能说在小农经济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就是完全没有爱的,生育之爱毕竟是动物的本能,但在“孝文化”中,这种本能的爱往往被利用来强化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小农经济是整个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稳定是小农经济稳定的基础。“孝文化”是为了维护家庭稳定的工具。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的管住你儿子,为了让你儿子更听你的话。因为只有你儿子听话,你才能剥削他,这个经济体系才能运转下去。为什么孔融就是大嘴巴的说了一个“父母无恩论”,曹操就非要杀他不可? 因为他这是在挑战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说起来这比谋反罪还要大。父母剥削子女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秘密,谁都不能说出来。这个秘密被包装在”孝文化“之中。

除了写在书上的“孝文化”以外,中国父母还有很多共同的“习俗”。这些“习俗”就是这个问题下很多答案中的“难以理解的神逻辑”。这些“习俗”能够影响如此深远,原因在于这些“习俗”都是有助于父母更加有效的控制子女的。

为什么你的父母总要贬低你? 因为需要降低你对自己的心理评价,人对自己的心理评价越高,就越不好管理。必须要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能依赖他们生存,这样你才能更听话。

为什么你的父母总是忽视和否定你的感受和想法?因为不能让你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啊,你要是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肯定就不好管了啊。所以要告诉你你的感受和想法都是错的,都是假的。你不要有感受,也不要有想法,只要听话就好。

为什么你的父母总是在外人面前揭你的短?因为必须要降低你的自尊啊,人的自尊心越强越不好管啊,自尊心越低的人就越好管啊。

为什么你的父母总要逼你干你不愿意干的事情?这是在明确自己对你的统治地位啊。你越不愿意干的事情越要逼你干,这样才能让你明白到底谁说了算啊,次数多了你就会习惯性无助啊,他们让你干什么你都会服从啊,因为你知道反抗是徒劳的啊。

很多父母不一定懂得这些“习俗”的心理学原理,但他们发现其他人都是这么做的,他们的父母也是这么对待他们的。所以他们也这么做,做着做着就发现甜头了。这么做了之后,管起孩子来轻松多了。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孩子听话。一切你看起来难以理解却又广泛存在的神逻辑,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在农业社会,一个合格劳动力的第一要求是要听话,其次是身体健康。有没有知识,聪明不聪明那是不重要的。有自我意识,有思考能力,有感情,有个人追求,这些都是负面因素。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小农经济社会开始瓦解。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有两个变化对小农经济式的家庭冲击最大,首先,在小农经济中,土地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掌握在父母手里的,孩子必须耕种父母的土地,被父母剥削。现在,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父母无法通过控制生产资料的方式来控制孩子了,你剥削不到你孩子了。其次,在农业社会,制造一个合格劳动力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小孩子五六岁就能帮家里干活回馈家庭了。而现在,你要想制造一个合格劳动力,成本是非常高的,二十几年后他能考自己在社会上自立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剥削自己的孩子来累积财富就不再是一个经济的方案了,所以生育率持续下降。

中国社会的变化太快了。大多数人,尤其是父母那一代在改革开放前已成年的人,都是落后于时代的,中国的”孝文化“太强大了,而人要想挣脱环境是很难的。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还是小农经济家庭的行为方式,所以会和他们的子女产生冲突。当代年轻人遇到的绝大多数家庭问题都是因为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文化之间的冲突。如果退回二百年前,作为子女的你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县城,除了在家种地以外不可能找到其他的谋生方式,你是不会觉得你的父母难以理解的。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家庭关系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小农经济中,子女是一定要给父母带来经济回报的。而在当代,很多父母已经能够意识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期待子女带来经济回报是不现实的,但他们依然期待子女给他们带来精神回报,比方说学习成绩好,工作成功,早点结婚,完成自己想完成却没完成的心愿等等,好让自己觉得有成就感,有面子。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他们也会试图控制子女,让子女听话。以前做父母养孩子都是养牛,期待经济回报。现在养牛的少了,养宠物狗的多了。但宠物狗也得听话啊。所以神逻辑依然广泛存在。

在我人生的前三十年,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给我造成了很多痛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最近几年我才慢慢明白过来,真正的矛盾在于,我想当人,按照我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他们认为我应该当牛或者当宠物狗。在这段关系中我曾经非常痛苦,他们也很痛苦,觉得这个孩子怎么就这么不听话。随着我人生经验的不断积累,我逐渐理解了我父母的想法,我理解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神逻辑“。我并不认同他们,但这些理解帮助我更加清晰的审视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帮助我更加理性的处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想明白这些道理,虽然有点晚。

所以我写下这篇回答,将我的想法分享给与父母相处同样有困惑的朋友。很多中国人都想做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拥有独立意志,为自己生活。而你与你父母之间的问题,很可能在于,你父母并不这么想。其实你可以尝试问问你的父母,”你们生我是为了什么?“,看看他们是否能够直面这个问题。通过他们的回答,你也许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你与你父母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合理的处理家庭问题。

=======================================================

有很多评论说我的回答思路清奇角度刁钻的。我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养孩子是一场交易”在小农经济社会里应该是常识,"养儿防老"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你自己养儿是为了防老,你爹养你是为了什么难道你真的心里没点B数?各位觉得“父亲生儿子是为了剥削儿子”这样的观点很新奇,是因为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在真正的小农经济社会里长期生活过,并没有真正参与过小农经济社会的核心经济活动。如果你真的生活在小农经济社会里,年纪稍长,你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了。所谓“父母的苦心,等你长大了就懂了”,的意思并不是“等你长大了你才知道父母养你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为你好了”,而是“等你长大了你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控制你,而你必须用同样的方式去控制你的孩子才行”。

“孝文化”的影响之所以源远流长,一方面是利用了未成年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依赖和信任,必然有效。另一方面是保护了所有人的期望利益。你小时候傻,觉得“孝”是天经地义的,心甘情愿的被你的父母控制和剥削,等你长大了,明白过劲了,你是不会戳穿这个谎言的,因为你也有自己的孩子,你知道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对你来说最有利的选择是维护这个谎言,反过头来剥削自己的孩子。在小农经济社会中,质疑“孝文化”会侵犯所有人的利益,会人人喊打。

我之所以反对“孝文化”,首先因为这是一个坏的游戏规则。在这个游戏规则下,越是相信和践行“孝文化”的人越吃亏,而越是不相信这个规则,但是却要求别人"孝顺"的人越得益。这个规则逼的人不得不虚伪,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家庭往往有那么多“神逻辑”。然后我在前边也提到过,“孝文化”的基础,小农经济体系在中国已经基本瓦解了。在小农经济社会中,你维护“孝文化”的原因是,虽然你知道“孝文化”是假的,但你依然会选择至少在形式上孝顺你的父母,通过维护“孝文化”的合理性,你可以剥削你自己的子女找补回来。你对“孝文化”维护的越好,你的子女明白这件事明白的越晚,你的收益越大。但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再维护“孝文化”,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现代和以后,要想剥削自己的子女是越来越难了,你又不掌握生产资料,你自己的子女是要被资本家剥削的。

在当代社会还在弘扬“孝文化”的父母,是在尽最后的努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向他们自己的父母尽了孝,终于他们的子女成年了,想要享受自己的收益了,突然发现社会变了,自己种了好多年的桃子被别人摘走了。这肯定不甘心啊,但也只能多忽悠子女一天算一天。所以现在的老人内心焦虑的非常多,一辈子的希望就是老了享儿孙福,熬了这么多年,最后泡汤了啊。

有很多评论批评我考虑问题的时候只谈利益不谈家庭感情。然而正相反,正是因为我重视家庭感情才写这么多字抨击“孝文化”的。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爱与信任本来是天然的,我想没有子女天生不爱父母,天生不爱子女的父母也不多,这本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最真实的感情,但在小农经济生产关系中,父母和子女在经济利益上成为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成为了对立的阶级。为了保障剥削阶级的利益,“孝文化”利用了子女对父母天然的爱与信任,鼓励父母控制和剥削子女,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变成了维护剥削关系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了,只剩下了枷锁,这不是真正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user avatar   yao-meng-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我跟我爸吵架,他作势要打我。

我怒吼:你知不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受法律保护的!!

我爸冷笑一声:未成年人保护法只保护成绩好的小孩!

我:………………

卒。



你们这群人!!就知道在评论里笑!!连个赞都不给我!!哼!!!


user avatar   kong-jian-cuo-l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装有自由:给你张商场购物卡,嘴上说着想吃什么尽管买,实际暗地里划好了购物范围,又不肯明说只能买什么,就要孩子自己猜,要是买错了家长认为“不健康”的食物就是一顿骂

死不认错:家长什么都是对的,或者顶多只肯承认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自己错了,涉及到工作爱情之类的大事是坚决不会承认他们就是老糊涂了,孩子一哭二闹三上吊他们会迫于压力暂时服个软道个歉,等孩子也软下来了开始同情家长了他马上反攻倒算要把自己认的错再划掉

不愿意/唯恐倾听孩子诉苦:嘴上假惺惺的和孩子说“我永远是你的朋友,有什么不开心的尽管说”,孩子真要诉苦了,他马上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歇斯底里地骂孩子矫情,什么这点苦不叫苦,活生生地把孩子的怨言憋回去,事后又要假惺惺地哭“我已经好久没见过你的笑脸啦”

喜欢吹牛,嘴里的家长在社会永远无敌:在有钱的亲戚面前怂得跟孙子似的,有钱亲戚稍微露出点不悦马上吓得三魂不见七魄,回头只能打骂自己老婆孩子撒气,在家里又死不认输,就会和家人吹牛“我有的是办法收拾XXX(亲戚),但他垃圾人一个我不和他一般见识,要顾及兄弟情义的嘛”


真是,越说越眼熟,越说越火大


user avatar   error4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禁止早恋就是一个典型的神逻辑。

没错,家长害怕小孩因为早恋影响学习什么的可以理解。但是你说禁止早恋,就不早恋了?就不影响学习了?要不要这么搞笑和幼稚?

请大家想一想,假设你是初中生,你突然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女生,每天看到他/她,注意力全在他/她身上。然后,你父母说一句,禁止早恋,然后你第二天见到这个男生/女生,立马就没有任何感觉,可以专心的听课了????

这是什么可笑的逻辑, 男女进入青春期就肯定会对异性产生感情,这是人类自然规律。请问你怎么禁止正常人类产生感情?

我可以负责人的告诉广大中国家长,不管你禁止不禁止,除非你对你的小孩进行化学阉割,否则孩子进入青春期一定会 对异性(当然有一部分是同性)产生爱慕。

这是人类基因和大脑构造决定的,一个发育正常的人类,进入青春期就一定会开始对异性(或者同性)产生感情,直到死的那一天。

对一个人的爱恋,即使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几十年无法释怀,请问中国家长,你凭什么认为你一句“禁止早恋”,“不许早恋”之类的命令,就会令孩子像机器人一样关闭大脑内的感情开关??

中国家长,这种禁止早恋的做法,其实和一个小孩去玩具店要妈妈给买玩具,妈妈说“家里玩具已经很多了,不能买这个”,于是小孩坐在地上打滚,大喊“我不管,我就要,我就要,我就要”是一模一样的。 “反正我不管,我就是禁止早恋,我就是禁止早恋,我就是禁止早恋”这就是中国家长幼儿水平的神逻辑。


请各位中国家长设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学校喜欢了一个男生/女生,于是你明确的 告诉他/她不许早恋。

那么第二天你的孩子会怎么做呢? 你的孩子第二条去学校上学,见到了那个男生/女生, 他/她心理的爱慕之情绝对不可能消失, 不管你怎么禁止,你的孩子每天一定还是会想着他/她。

那么现在就形成了一个局面,家长非常坚决的禁止早恋,但是心理的爱恋的感觉却一直存在,那么你猜孩子会怎么做?

1 因为每天心理仍然有爱恋的感情,但是又不能和父母说,所以从此以后开始撒谎,从此不再告诉父母自己心理是怎么想的。(家长总叫嚷孩子不和自己说心里话,是什么原因你们现在有逼数了吗?)

2 因为父母禁止,但实际上每天心理仍然会对异性(或者同性)产生恋爱的感觉,拿这种感情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开始大量阅读言情小说,黄色小说,黄色视频,于是产生了什么文爱,语音爱之类的东西。

3 瞒着父母,偷偷和异性(或者同性)交往。

所以说,现在青少年的种种问题,其实都是父母不负责任,无视自然规律的神逻辑造成的。

有的父母,尤其的女孩子的父母有这样的担心,害怕自己的孩子因为恋爱过早的和异性(或者同性)发生关系。

那么你有没有思考一下,是你支持孩子早恋,孩子在你正常的引导下,和他的男/女朋友发展健康的恋爱关系出事的可能性大呢? 还是孩子完全瞒着你偷偷和异性(或者同性)交往,在擦边球言情小说和各种色情作品的指导下恋爱出事的几率更大呢?

所以,请各位中国家长们,停止表现的像个幼儿一样,收起你们的神逻辑吧。请像一个成年人思考,请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去指导教育你的孩子。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居然被邀请好几次。谢谢邀请。匆匆忙忙写的,请忽略错别字。 (本文要“批”的父母,只指40后50后60后)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是影响我们的人格和亲密关系的重要原因。只是在写这个答案以前,要强调的是: 有冲突的家庭不一定给的全是创伤,和谐的家庭不一定能给到营养。 原生家庭最影响孩子的是什么? 答:父母的思维方式。

说到人的成长,我又要搬出以下这段文字:

心理学亚历山大鲁宏认为:“人的人格,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特征。这一圈一圈的发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坏了,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能完全。”

再从鸡汤角度来说: 我时常怀疑,世上若干事情是有些父母很难做到的,比如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比如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比如说“父爱如山”,不外是骗有些小孩子好好地活下去。

我再来说一个故事:郑渊洁的《智齿》,有一个桥段。里面男主角的女儿是个小学生,在学校被冤枉偷东西,她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告诉我爸”。听到这话老师愣了一下很是吃惊,因为老师的想法本来是“你要不从实招来,我就告诉你爸”。


好,现在可以点题了,说到中国父母的神逻辑,100本《四库全书》都说不完,排第一的肯定是:

1妈的,“原生家庭”会“杀”死一个人?你现在幸不幸福与“原生家庭”有毛关系?你自己不努力,自己不争气,怪我啰?

2儿童时期一些强烈的经验感受会影响人的一生?狗屁,小孩子知道什么?

3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4每天学习25小时是应该的。看20分钟的电视,眼睛会瞎。

5老师们骂你是为了你好,同学们欺负你,是因为你笨。(自己都不保护自己孩子系列)

6人家孩子怎么长那么高?你为什么长这么矮?人家孩子怎么那么白?你怎么那么黑?人家孩子怎么,你怎么系列。(咦?很多事情难道不是遗传吗?)

7夫妻俩个吵架,一定要争清楚孩子身上什么特质随的是谁。吵不过的那一方就打孩子一顿。(咦,原来知道,很多东西是遗传的啊。)

8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逼着孩子去实现,一度被主流神话。

9一边逼着孩子努力挣钱,一边骂有钱人的心都是黑的。

10什么你的我的,连你都是我的。

11你看看人家X国,18岁以后就离开父母自己生活去了,你一把年纪了,还靠家里。(呵呵,人家各种国家福利好啊,学费能申请,廉租房能申请,个人贷款能申请,失业也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完善。)

12结了婚就好了。

13生个娃就好啦。

14我这么XXX,都是为了你。(过不好自己的生活,请别以孩子为借口好吗?)

15你还在上学,为什么要打扮,事实上,也许只是日常保养,简单搭配一下。(不许孩子爱美,逼着孩子各种丑,于是就丑死了。再被骂丑。)

16孩子单身狗了。父母就说,你这么丑,谁要你。(就是指父母的逻辑简单又粗暴)

17孩子听话就好了。(听谁的话?且不说自己的态度一天三变。)

18“让孩子幸福”的标准就是“我说了算”。

19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的意思实际上是:你想的要和我想的一样。


20最后:愿“我们”的成长,不是来自伤害。


user avatar   liza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我小时候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时不明白,长大以后明白了。

原来,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一个叫别人家的孩子。


user avatar   yezh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一条“中国式礼貌”,背后就是家长的神逻辑。

我能理解,孩子在外不够恭谦得体,在中国,是让家长「很掉面子」的事儿。

但老是让孩子屈从礼仪,却也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比如在家长神逻辑的影响下,五种最常见的中国式礼貌。

快打招呼啊!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孩子不打招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陌生人焦虑。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绝大多数孩子一两岁之前并不认生,而是随着年龄渐增,才逐渐有了家长才逐渐有了家长眼里“不打招呼”的没礼貌行为。在批评孩子不打招呼之后,家长往往带着责备的语气,或者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补刀”,这才是更加致命的。比如加上了这样的话:“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你咋这么害羞!”“你这样,人家叔叔阿姨不喜欢你了哟!”这些话非常容易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让他们愈发地感觉打招呼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儿,而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如果完不成代价很大,如果要完成,要求也很高。长此以往,当然是越来越不想打招呼,面对陌生人越来越焦虑,进入一个行为上的恶性循环。

我觉得,家长该怎么做:

郑重的双方介绍,给孩子打招呼提供实际入口。当我们做东请客,席间有几个朋友,他们彼此之间不认识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向甲介绍了乙,又向乙介绍了甲,甚至还会顺手推舟的戴个高帽:“甲大哥可是咱们市有名的企业家,乙兄弟可是我多年的交情,都是好朋友,你们等会儿加个微信,平时也能多交流交流!”这些话语给甲和乙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和交际入口。可孩子们打招呼的交际入口又在哪里呢?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当我们的孩子萌生了自我意识,我们的确不能在很多场合再将他仅仅看作一个孩子了——他是个独立个体,他配得上一次郑重的介绍。孩子见到陌生人,需要双方介绍,以作为社交的起点。劈头盖脸没来由地就被要求喊“叔叔阿姨”,谁都不愿意。细细想来,我们欠孩子们许多次正式的双方引见。

现在都21世纪了,不要限制孩子打招呼的形式。其实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来自孩子各种形式的“招呼”,当正式引见了双方后,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打招呼的方式——一句简单的“早上好!”或者是洋气一些的“很高兴见到你!”甚至握手与拥抱,也都是可选项。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不打招呼并非因为不懂礼数或者恐惧社交,而更多的是被突如其来的沟通需求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以至于显得有些窘迫。这个时候如果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会让他舒服很多。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问候,不妨让孩子来说再见。人都有对陌生人的焦虑感,大部分成人都有着社交上的退避,更何况孩子。我们跟人问好,下一个阶段就自然而然是交流,对于交流内容和感受的不确定性,更会刺激孩子们不愿意打招呼。但是告别不会有这个问题,“说再见”之后就是各走各路。在办法用尽,孩子还是不愿意打招呼时,出于对“礼貌”的考虑,我们不妨先替孩子接过话茬,最后让他来个告别就行了。

不要硬逼硬等强迫孩子问好,强扭的瓜不甜,大家其实都尴尬。很多家长怕掉面子,孩子不打招呼就非要强迫,不管是沉默等待还是碎碎念,其实都是一种强迫。“下不来台”是孩子此时最直接的感受,而大人们其实也觉得尴尬,如果孩子不是对人家拳打脚踢乱吐口水,而是安安静静地表现着陌生,那我们不妨先把孩子护在身边,跟对方随便客套客套,而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们都关注的负面焦点。

哪里哪里,我家孩子不行的……

家长对于孩子究竟有多重要?一大表现就在于,孩子总是会对家长的话很当真。这么做的一大坏处,就是会让孩子拿我们对他的这种评价当了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容易产生心理暴击的问题:这句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别人在夸了咱家孩子两句后,当着别人面,说给别人听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意识,就是如何去保护“别人眼中的我自己”,而来自于父母的这样的评价,对这种心理意识是一种非常直接的伤害。很多家长说这样的话,是出于对“面子”的追求和考虑,但是,你要面子,难道孩子不要面子的吗?

当着别人的面,甚至是孩子的朋友、同学和他们的父母,这样评价孩子,那让孩子的面子往哪搁?

这样的话,容易造成三个最直接的负面后果:一,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某些优点。按理说,别人夸奖我了,我是有这个优点的,但我亲妈又一个劲儿地说我不行。我跟我妈当然是关系比较好了,按理说我应该听我妈的,那我到底有没有这个优点呢?二,孩子当真了,破罐子破摔。你不是说我不行吗?没问题,那我就不行给你看。三,伤到了孩子同样宝贵的社交颜面。既然我那么拿不出手,那我还带着什么优势去跟别人打交道?

我觉得,家长该怎么做:

家长应该保持这样的话术:五分感谢,三分支持,两分期待。

所谓感谢,就是要同时代表自己跟孩子,一起带着积极的情绪,谢谢对方的表扬和夸奖。老外在这一点上就做的非常好,大大方方的,开开心心的说“Thank you”,我相信,你是肯定见过的。这种感谢,可以尽量涉及多一点的内容,比如,感谢对方能关注到自家的孩子,也感谢对方给自己孩子提供的鼓励,同时,我们与其自谦,不如在对方是家长时,顺便抬一下对方的孩子,在对方是老师时,捎带手感激一下老师的付出。

之后的三分支持,指的是对于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的简要复盘,与积极认可。

而最后的两分期待,则是要表现出对孩子越来越好的信心,以及准备表达要跟孩子一起成长的态度。

请允许我来举个例子。

比如:

跟孩子一起上英语班的小朋友的妈妈说:“你家孩子英语真的挺好!说的很地道啊!”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有选择的用如下语句回复。

感谢:“哎!真是太谢谢彤彤妈妈了,您这么一讲,我们家安安一定心里感觉非常高兴,这就说明最近的练习还是有了很好的效果呀!”

支持孩子:“我觉得安安是这段时间肯练,肯说,才有进步的,对吧?”

支持对方:“不过我看您家彤彤,跟外教老师的互动也是非常积极,想必在家也一定有很好的练习吧!”

表示期待:“我觉得,口语上好,加上敢说,不管是彤彤,还是安安,英语都能越学越好!”

你们家小明真不错,我家的就差远了!

这么做,会让孩子拿“攀比”来当作成长的动机来源,而非对于事情真实的兴趣与天赋。比如说,我们想让孩子好好弹钢琴,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弹钢琴的技能,籍由弹钢琴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而不是为了PK别人家孩子的,对吧?

但是如果在别人夸了自家孩子之后,甚至主动跟别人提到“我家的可就差远了”,实际上很容易让孩子背离学习最开始的初衷。

很多家长爱说这样的话,是希望能通过这些话激活孩子“知耻而后勇”的感受,但实际上,耻感并不能解决孩子的绝大多数动机上的问题,反而会让竞争与攀比代替了之前的兴趣和热爱,给孩子拧上了被动的发条,却无法给孩子提供主动的内驱力。

我觉得,家长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习惯在别人夸了自家孩子后说这句话,请参考我们上一条的建议。但如果你总是用这样的话语来“鞭策”自家的孩子,那我建议你修正一下说话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让孩子有更强烈与深刻的动机去学习、保持专注或者不害羞,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建立这样的基本认识: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到非常大的压力,他是不可能静下心来学习、保持专注与大方表达的。

所以,我们不管怎么说,都不要再继续给孩子添乱了。如果别人家的孩子表现的很好,而你希望孩子也能更进一步,不要再说类似“你看看人家”这样的话了,而要着力于降低孩子的压力,跟孩子谈一谈,我们可能有机会做一些什么,才能达到跟对方一样的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为他做点什么。

怎么害羞了?快,给叔叔阿姨表演个节目!

总是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节目,看似可以培养孩子大方外向而开朗的性格,但实际上,却难免会让孩子陷入“取悦他人”的错误认识之中。我的一个朋友,今年二十三了,学了十几年舞蹈,如今也是很有水平的从业者,每年回家,却依然免不了要被妈妈撺掇“给大家跳一段”。她每次都很不爽,终于在近两年,选择这样回复妈妈:“年夜饭吃完了,地上滑,我这腿是吃饭的家伙,伤不起啊,万一出点儿事,下半辈子可就没了。”

我们不喜欢当总是取悦他人的成人,同理,孩子也不希望自己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取悦外界。但每次都强加于人地让孩子表演这表演那,却难免让孩子身上才艺的性质不再单纯了。因为这种场合下的表演,跟孩子正式登台演出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孩子看来,很容易感觉像耍猴,而后者才是具体场合要做的具体事情。

我觉得,家长应该怎么做:

首先,就是不要再继续带着博眼球和取悦他人的心态来让孩子表演才艺了。才艺背后的艺术本身,并不是为了炫耀的,而是需要让懂得审美的人来欣赏的——不管孩子的才艺表现有多么初级与稚嫩,这一点也依然成立。

如果有人主动提出,“让你家孩子跳个舞呗!”

我们对应的行为应该分三步。

第一步,是征询孩子自己的意愿。孩子愿意跳就跳,孩子如果不愿意跳,那就是不愿意。作为一个舞者,他有自己决定跳不跳的权力,不是吗?

第二步,如果孩子不愿意跳,也千万别说“跳的不好,就不嫌丑了!”这样的话。而要更多的留下一个话扣:“如果近期有演出或表演的安排,一定要邀请叔叔来看!”

第三步,作为交流的友好结尾,我们可以让孩子来发出上面的邀请,许诺邀请叔叔下次来看自己的正式演出。一般情况下,孩子觉得拒绝了一个“跳段舞”这样的大要求,会更倾向于答应“提出邀约”这样的小要求的。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要让孩子跳舞的人情商太低的话,这个事儿也就圆满过去了。

怎么这么不懂谦让,快把玩具给弟弟玩会儿!

对于孩子来说,物权意识是培养财商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物权意识都没有,我们还怎么指望他在长大后有良好的珍惜事物的习惯,甚至足够强大的理财观念?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谦让”这件事情,伤害到了孩子的物权意识,其实是一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东西只有在“可分享”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分享,比如幼儿园发的两块糖,或者老师奖励的两张贴纸。但如果东西本身就是某个孩子自己的,还有强迫的“被分享”,那实际上是非常不合适的举措。

“快给弟弟玩会儿”这样的话,多来自于为了让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家长给孩子提出来的要求。但如果总是侵害孩子的物权意识,却可能让孩子无法很好的把“我的东西”与公共资源界定开来。

我觉得,家长应该怎么做:

首先一点,就是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尽量的规避风险。如果今天有多个小朋友要参与,那就不要只准备一个小汽车。当然,很多时候“肉是别人碗里香”,不少孩子盯准了一个就是不放,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上来就指摘孩子“不懂谦让”,因为“不想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跟谦让不谦让,其实扯不上什么关系。

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这样引导孩子。

第一就是共情——让孩子从情绪上体验到,另外一个小朋友有多想要玩一会这个玩具。爸妈直接干预,上手分配,这是霸权主义。但爸妈让孩子想想另外的小朋友现在可能真的很想玩,这就是有效的民主引导了。

第二就是保证——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会,并不是就给他们了,你的还是你的,你的永远是你的。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所谓“分享”,其实是不太知道分享的代价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我这一松手,他永远都不还给我了呢?从很多人的童年经验来看,这种可能性其实还是很大的。比如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我小时候有一本特别爱看的书,因为我的一个远房表弟来我家看了喜欢,我妈不由分说直接就送给了他,都没经过我同意。

这事儿我能记到今天,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第三,则是给孩子一个解决方案。现在你手上的玩具给小弟弟玩了,那你该怎么办?我总是会跟我儿子说——你把玩具给小弟弟玩一会,爸爸在这段时间,陪着你一起玩点别的。这个替代性的解决方案一提供,孩子自然就比较容易妥协了。

以上,就是在我看来,在神逻辑的影响下,我们常见的五句家长总说,而孩子不爱听的话。


user avatar   tian-ke-le-20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沉默就是没认真听长辈讲话。

话少不发表观点就是书读傻了。

不同意长辈观点就是不尊重长辈。

跟长辈提出不同意见就是翅膀硬了。

跟长辈争辩就是狂妄自大且咄咄逼人。

跟长辈争辩成功就是故意不给人台阶下。

建议长辈作出意见修改就是彻底的大不敬。

以后还这样就是太强势以后出社会铁定吃亏。

多数中国家长,只讲伦理,不讲道理。


user avatar   bu-yao-wen-mi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家长哪有什么不可理喻的神逻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user avatar   AthenaLCMTSLif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高中大学谈恋爱是早恋 大学毕业后不立马结婚生孩子是不孝

恋爱嫌早,结婚又嫌晚

2 万事皆为你好 不管你愿不愿意

3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的意思实际上是:你想的要和我想的一样

4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那么我就有知道孩子所有隐私的权利

5 乖=听话=按我说的来做=好孩子

6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听就打

7 小孩子么,哪来这么多心里阴影,于是就可以任意辱骂

8 稳妥的道路即最佳

9 总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以抛弃现实条件套用在孩子身上

10 孩子就是孩子 不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话语权

11 明明用了错误的方式到最后往往喜欢说:你还要怎样。

12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错的永远是自家孩子。


---------------------------------------------------

被赞吓到,鞠躬(๑•̀ㅂ•́) ✧

--------------------------------------------------

再更一个

13 忽视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总是倾向于责怪孩子而不是反思自己。

14 不明白沟通的重要性,或认为和小孩子沟通没有必要。

15 这句话我真的要笑尿:都是一个老师教的,怎么人家就学的好呢?

zhihu.com/question/3364

16 过分强调苦难并且曲解苦难对于一个孩子的意义,有时候没有让孩子变坚强,反而给孩子带来一些无法消除的负面影响。

17 崇尚成功学,崇尚未经辩证思考的育儿理念,不切实际的奉行虎妈狼爸等的教育方式。

18 如果可以忍耐的话,不要在孩子面前抹黑对方。

19 我没有你这个女儿/儿子 这句话真的不要常常说

20 对人不对事 和孩子争辩某事时说不过就打,用武力财力压制。

21 数次向孩子强调自己的付出和苦难,以此压制和绑架孩子。

22 百般羞辱孩子是为了什么?证明你们做家长的没能力培养好孩子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有相似经历的,抱抱你们



神逻辑的集大成。

zhihu.com/question/4755 zhihu.com/question/2418



        

相关话题

  学区房值得买吗? 
  如何看待《最强大脑》中澳门赌王儿子何猷君拿了直通决赛资格? 
  为什么人总会觉得失望,如何能减少失望的情绪? 
  梅西签约大巴黎,年薪3500万欧元,巴萨的品牌价值预估下跌1.37亿欧元,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年轻人怎么养生? 
  年薪税后60w,但家庭条件普通,被女朋友父母嫌弃,该如何处理? 
  「嫉妒」可以有多可怕? 
  今日国民党与45年国民党有何异同? 
  一个有教养的男孩子是怎么样的? 
  英国研究生留学找中介一般需要多少钱?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游戏《冰汽时代(冰霜朋克 Frostpunk)》?
下一个讨论
当前火热的短视频,背后有着哪些黑科技技术?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