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的想法中,我已经把问题差不多都讲清楚了——
把我的观点再整理一下,主要是这样的逻辑:
1,民办学校若可自由选择生源,最后必然是马太效应,好生源——好成绩——更好的生源——更好的成绩。一开始可能还算均衡,一点偏离后就开始正反馈,最后就成了少数超级初中和普遍的菜场中学。所以此时不存在「锄强扶弱」,每每要“扶弱”,最后永远是弱者更弱,资源全部被“强”吸走了——这是分层教育。
解决方案就是入学摇号,打乱生源;毕业名额到校,打破正反馈。此时好的生源看到目标学校的生源好,在名额给定的情况下,反而担心会有更强的竞争,因此会反过来选择稍差一些的中学,进入「差成绩——好生源——好成绩——差生源——差成绩——好生源」的负反馈,师资和其他资源也会根据这一根新的指挥棒慢慢重新分配。此时义务教育才能均衡——这是平均教育。
2,义务教育阶段,如果走前面的分层教育,对不同学生搞区别对待,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原本就很优秀的初中生集结在一起,加上最好的老师,培养出一群「超级初中生」;同时,那群被小升初和幼升小淘汰下来的「后进」学生,到了一群同样是「淘汰者」的学校,早早贴上「被遗弃」的标签,成为「超级淘汰者」。
这有意义吗?「超级初中生」,能超级到哪里去?你家孩子初中阶段放松点,多锻炼身体,多出去玩,不要那么超级,到了高中和大学再超级起来,会碍着他吗?你要是觉得实在想要超级,请跳级,相信可以变得更超级。
但「超级淘汰者」,可就问题大了。这不仅仅是学习能不能赶上去,更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能健康成长,能否自食其力,能否不走上歧路的问题。
简而言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分层,坏处远远多于好处。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坏处多于好处?你有什么证据吗?
比如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差学生在哪里都是差生,给他们放在好学生堆里,差生一样学不好。
但好学生只能和好学生一起学习,把好学生放在差生那里,好学生也会被带坏。
如果上一句话是对的,那显然我们就应该继续搞分层了,因为差生已经没救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但要把好学生保护起来,所以好学生也只能集中在一块。
真的是这样吗?
用PISA数据[1],我们可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分层教学或者平均教学,对学生的表现影响如何?
PISA数据的简介可以看这个回答:
他是OECD测试每个国家初三学生的标准测试,且根据学生报告的家庭变量构建了每个学生的经济社会地位指数(ESCS)。我们把其中上海的数据拿出来,将每个学生的ESCS指数划分为100个百分位,取出其中两组样本:
1,分层样本。在这群样本中的同学,其家庭的ESCS指数和所在学校的ESCS指数差距在3个百分位之内。也就是说,在平均家庭地位在90分的学校,我们取出ESCS指数在87分93分之间的学生;在平均家庭地位在10分的学校,我们取出ESCS指数在7到13分之间的学生。
2,平均样本。在这群样本中的同学,其学校的ESCS指数在47分到53分之间,也就是一个非常平均的学校。
我们将这两组样本的学生根据其ESCS指数和综合测试分数可以画出下图:
上图中的蓝色点和绿色线,代表了分层组学生的情况。在这一组学生中,好的家庭社会地位明显有着更好的测试得分。
上图中的红色点和黄色线,代表了平均组学生的情况。在这一组学生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家庭社会地位和学生的测试分数没有什么关系。
更重要的是两条线的左右两边,我们接下来要计算几个数字。
第一,我们将家庭情况更好的学生从现在的学校拿出来,放进分层组,也就是放进一个层次和他们更接近的都是好学生的学校——比如本题的华二初中——计算他们能获得的分数增量,
第二,我们把家庭情况更糟的学生从现在的学校拿出来,放进分层组,也就是放进一个所有学生的经济社会地位都比较差的学校,计算他们的分数减少值。
为了结果可比,我们将分数标准化,也就是减去平均分再除以标准差。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家庭背景最差的20%学生放进分层组,让他们和家庭背景一样差的学生待在一起,那么他的分数会下降0.94个标准差。将家庭背景最好的20%学生放进分层组,让他们和家庭背景一样好的学生待在一起,他的分数会上升0.8个标准差。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20%-40%的学生和60%-80%的学生这里,前者放入分层组会损失0.49个标准差,后者只会增加0.4个标准差。
很显然,分层对于家庭背景更好的学生的好处,比对家庭背景更差的学生的坏处要更小。
如果将他们放进平均组呢?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看法:最差的20%学生得到了0.55个标准差的增量,最好的20%学生只损失了0.35个标准差的增量。
我们将整个上海的学生都做这样的处理,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
如果当前的平均情况是基准,那么将所有的学生都放入分层组,上海的平均测试成绩会降低0.05个标准差。若是将所有学生放入平进组,则上海的平均测试成绩会提高0.07个标准差。
一来一回,打乱生源平均教学的结果,比集中同类生源分层教育的结果,要好0.12个标准差。
更重要的是,这0.12个标准差仅仅是学习成绩的变化,若是考虑整个社会影响,将背景更差的学生教好,让他不走上歧路,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可以自食其力的人,其意义要远大于将一个背景已经很好的学生培养成超级初中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其实说到底,再分配的不是教师,不是硬件设备,而是学生。好的学生,才是一个学校最大的资源。正如华二初中的文章所说,这些学生的家长,他们的家庭,为学校支撑了大量资源。
现在我们就是要让这样的资源被平均分配到所有学校,而不是集中在一所学校了。
对于这些背景优秀的学生,我想说,很抱歉,没有能让你和一群和你一样的好学生在一起学习,没有能让你获得更高的分数,而是把你放到了一个平均化的学校,把你当做其他同学的教育资源了。
但我相信,没能在初中就变成「超级初中生」,只是让你的成功之路稍微走缓几步,而你今天的发光发热,将使得你能够在十年后生活在一个更好、更安全的中国。
怎么看?随便扫两眼——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排比中断……
讲道理,人人都会犯错,这种小错我一般是原谅的。无伤大雅嘛。
但如果这篇文章是秀优越的,那么这就属于严重的翻车事故了。
听老师朋友说现在初等教育是“大语文”?我现在很怀疑这个学校贯彻教材改革的能力。
连语文能力都如此笑话,整那么多烂七八糟、花里胡哨的东西有用?
决定起草这玩意的人脑子里有没有点基本的分析推导能力?
这种秀优越的文章能起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吗?还是会造成公关灾难?
既然是秀优越的文章,这么大一个名校,找不到好笔杆子来秀一下吗?
哦,我明白了。大概就是用这种烂文劝退非关系户?
校长:我是让你注册几个新微信号以学生身份发朋友圈!不是让你以学校身份发官网!
时刻警惕教育,医疗和法律领域的资本化。
此前疫情大考中,美帝医疗资本化嘴脸,平民教育愚民化的恶果已经赤裸裸展示在我们面前。
时刻牢记阶级斗争求团结,这种看似试水的行为见一个打一个,绝不姑息。
虽然吐槽,中国丑校服保护多少贫困家庭孩子自尊心。上海不能多走了几步就得意忘形了,共同富裕,公平小康社会才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奋斗目标。
我一直有一个主张,
一个社会可能无法实现绝对的公平,
但是有两样东西一定要保证公平,
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彩票。
这两样东西是实现阶级跨越代表性途径,说白了,要么你有能力,要么你有运气。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给底层的人预留上升通道,或者这个通道本身不公平,早晚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黄巢为什么起义,洪秀全为什么造反,不就是因为科举考试那点儿事吗?
但是,其实穷人想要跨越阶级,
只有好能力或者只有好运气都不够,
我们要想办法让那些有能力、有天赋的人更可能有好运气。
什么意思?就是要保证机会平等。
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人人都有权利享有。
我们要让那些有能力的人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让那些有潜力的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这样才是一个健康的体制。
看到华二初中的这篇微信推送,我是真的被恶心到了,字里行间充满了优越感,
我们是贵族学校,想上先掂量掂量你配不配。
不要以为摇号你就有机会了,选学校这件事讲究个“门当户对”。
我们这里的孩子天生高贵,
家长都是社会名流,消费又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要伤了你们的自尊。
你们阶级搞排外,搞的这么明显真的好吗?
虽然这些不公平的事可能难以避免,但是你搞得这么赤裸裸不怕拉闸?
这个事件反应出来社会极其荒诞的一个场景,
内卷式的竞争正把一大群年轻人逼得梦想破产,自认韭菜,
既得利益群体还拼命护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怕别人动他的奶酪。
当70后、80后的前辈们转发后浪演讲的时候,90后、00后正在试图破解自己的“红桃皇后困境”,
他们全力奔跑,只为停在原地。
而old money们利用他们的起跑优势,自我复制出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
可能老一辈人对评论区偶尔出现的“加速”、“入关”感到困惑不解,这正是群体之间的割裂。
如果有人认为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并因此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并没有不公平之处的话,
我建议他去读一读罗尔斯的《正义论》。
那些基于出生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优势,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理所应当的。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第17条规定,“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也就是说,这是一份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必须依照执行的“红头文件”。根据今年3月公布的2020上海义务教育招生方案,今年,上海将首次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于5月18日和19日实施电脑随机录取,也就是家长俗称的“摇号”。届时,各区将使用全市统一软件,全程录像。[1]
华二初中这时候发出的这样一篇推文真的是顶风作案,逆大势而行。
其实这都不能算是一篇招生贴,它更像是一篇劝退贴。
它的作用就是让那些挣扎在苟且中的人,更加认识到自己卑微如草芥。
当然官方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还是比较坚决的,直接追究责任,并承诺对招生工作加强监管。
说实话,
我感觉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在教育公平方面,虽然在地区均衡、学区均衡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
但是最起码比资本主义国家的那种明码标价好多了,基本上四五线城市的孩子也有机会上名校的。
但是最近几年,商业化教育机构兴起,
各种私立学校、辅导学校层出不穷,
这些新现象,给以往我们以公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冲击,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正在加剧。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
我觉得上层真的应该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未来经济上的公平,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相信国家现在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正是针对的这个问题,希望未来能够好好落实。
全民摇号开始了,小升初不再凭本事,开始凭运气。第一波先慌的是牛娃的爸妈,本来凭本事可以上名校的,现在要凭运气跟千千万万普娃、学渣一起挤。
第二波发慌的就是学校。连他们自己都闹不清,之前升学排名高,到底是因为自己教得好,还是收进来的学生底子好,父母抓得紧?
如果说学生们正烧香求菩萨保佑“摇进名校”,那名校的校长们一定在烧香求菩萨保佑“入我门内皆牛娃”。只不过大部分学校都只是想想而已,偏偏有学校敢于诉诸于口。
前几天民办华二在学校的官方公号推送了一篇文字,名字叫《到华二初中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这篇文章发出来不到2小时,就被删了,后来华二还专门发了一个道歉公告。但依然有眼手快的网友截图保存。现贴上来给大家看看。
看上去满篇都在问:“你想好了吗?真的要来华二吗?”其实仔细一看,满篇都写着:掂量掂量自己,不够秤的可别来华二,华二不欢迎你。
而且劝退方式还很不入耳,先是讲了华二现在的家长是多么给力,有法官、企业家、作家、IT精英等,言下之意,摇号来的可别拉低华二家长的平均档次。
又说华二春游秋游一直是迪士尼,每学期都要去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保利大剧院看演出,这些都是要钱,还有一日五餐、好看的校服,国际大赛,海外游学,这些都是要钱的,“你一定要想清楚”。
就差把“没钱别来华二”打出来了。不过意思也没差了,刺激家长自尊心的同时,也不由还有些同情四年初中要去8次迪士尼的华二学生。
挑过父母的职业和收入之后,就是挑剔学生了。他们说:华二的功课很难,兴趣班很多,学业要求很高,不属牛娃莫入我门来。
后面的打分测试就更是露骨,把学生和家长分了甲乙丙丁四等,第一等的家长要出得起学费,游得起学,连续4年每天都来学校讲90分钟的课,学校有活动,不但要自己出马,还要提供人力、物力……(这不就是霸道总裁人设吗?区别是小言里的霸道总裁一天啥事不干,光谈恋爱。民办的霸道总裁,一天啥事不干,光泡在学校了。万一生了俩,就该有丝分裂才能应付学校了。)
学校的诉求在这篇文章里可以说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后面删文道歉,但是最初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声音。(真话都敢说,敬你华二是条汉子)
学校怕了,露怯了。
公民同招,全员摇号,他们再也没法保证自己江湖大佬的地位。
原来的名校就像庄家,让谁入局,给谁发牌,都要看他们脸色,由他们说了算。现在形势倒转,学校由庄家变成公共设施,谁都可以来,谁都可以上,卖票权没有了,学校还能做啥?无非是找两个牛鬼蛇神站在门口,吓唬吓唬人罢了。万一学渣吓住了,就赚到了。
那么这个文章有没有用,会不会把学校认为“不匹配”的学生吓跑?
不可能的!
什么人会选摇号?牛娃?有钱人家的孩子?
都不是。
全民摇号的初衷是让教育资源平均化。会选择摇号的家庭,学籍/户籍对口的初中一定不会是第一流的公办初中。放着家门口的市重点、区重点不去,跑去不确定性极高的民办摇号,脑子瓦特了吗?民办的学费再贵,贵得过一套学区房吗?
真要把家长分成四类(类比等好听些),也应该是这样分:
第一类家庭条件:去国际学校,不走体制内的应试教育,人家有那个实力给孩子兜底,将来出国留学。
第二类家庭条件:早早买好学区房,该给孩子铺好的路也铺好了。
第三类家庭条件:学区不理想,对口初中不太热门,即便民办摇号完回来,公办学校名额依然不满,还可以进,不影响就近入学。
第四类家庭条件:人户不一致,本来在公办学校排名就靠后,并不能保证进,那去民办搏一把也无妨。(上海人家没买房,但手里有个几十万能让孩子上民办的情况也不少。)
对于第一、第二类家庭,民办校长就是站在校门口挥断手,人家也不会考虑的,未来不可期,风险太大。
第三、第四类家庭,校长就是在校门口磕断头,人家该来摇还是要来摇。为什么不呢?万一运气好摇中了,孩子前途可期,收益太大。
搞清楚这个底层逻辑,大家就应该明白,华二这样的民办,所期盼的那种又有钱,又有闲,又有本事一周五天,白天泡学校,晚上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大概率是不会选华二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而且家长的“含金量”还会逐年降低。因为今年摇号政策有些仓促,一些有实力的家长可能来不及买学区房,或者家里筹划了很久要让孩子上民办名校,不甘心,咬咬牙还是选择来搏一搏。
越往后,该买学区房的也买好了,民办因为生源不掐尖,升学率有所下降,家长更加会重新考量。(听说今后重点高中招生还会进一步向公办倾斜),种种因素都决定了,民办学校是时候走下神坛了。
至于学校的另一个奢望:“只有牛蛙摇,青蛙不要摇”,同样很难实现。对于牛娃来说上哪都掐尖,哪怕是菜小,都有顶级重点高中的保送名额。如果能去附近好的公办,为什么要冒险去民办摇号呢?
那么学渣的父母会不会被劝退呢?别开玩笑了,癞头儿子都是自家好,哪怕现在再渣,进了牛校万一开窍了呢?父母看小孩,都是天生自带滤镜的。孩子现在学习再不行,也不会有父母会“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考虑”,为了不让孩子“拖学校的后腿”,而选择放弃摇号的。
所以说民办华二真的太天真了。发这篇文章除了让人笑话,一点目的都达不到。但是这背后揭露了一个问题,很值得深思:民办学校到现在仍然心存幻想,觉得只要学渣不来摇,自己就还能岁月静好。这说明学校的态度是很傲慢的,压根不考虑改变自己。
假如凭运气摇进来的学渣数量不多,几乎可以肯定学校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些学生放弃掉。那如果摇进来的生源,有30%不如意,学校会怎么做?假如50%以上都是普娃,学校又会怎么做?
现在有不少民办,提高升学率的手段是劝退跟不上的学生。可如果一个班大多数人都跟不上,学校还能有什么办法?规定不可以分班,如果学校还是只把注意力放在尖子生身上,那4年后的中考,升学率会给学校一个响亮的耳光。
只会教牛娃的学校算不得牛校。全民摇号的大趋势下,生源一定会越来越同质化。学生都是差不多的,能教得好才是学校的真本事。
民办名校们,别再躺在过去的辉煌里傲慢地劝退你们认为不合心意的学生了,好好动动脑筋,研究研究怎么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才是正理。
现在你们瞧不上的每一个学生,未来都存在着无限可能,是帮助他们成为优质生源,还是无视他们任他们成为你们升学率上的污点,都在你们一念之间。
我是亦君,80后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认知心理学,多平台作者。谢谢你的关注和转发!
女人会不会出轨,主要考虑几个方面:
1)有没有男人来撩;
2)有没有未满足的生理欲望;
3)出轨的风险与利益权衡。
所以,性格的内向和外向与出轨本身没有关系,但是:
外向的性格,更加容易满足第一个条件,就是吸引男人来撩。
因此,在封建社会,我们把性格外向的女人戴了几顶帽子,例如:
水性杨花、招蜂引蝶等。
---
对于女人来说,年龄是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四十几岁的女人容易遇见的几个问题:
1)性需求的波动比较大,这个年龄的女人是个宝藏,就看男性是否懂得开发了;
2)被生活琐事牵绊,更加需要倾诉;
3)更加理性,对两性情感的需求程度降低,夫妻关系的衍生物太多,出轨的风险与成本太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