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有多少?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六年前在知乎回答第一个人口相关问题开始,我就一直强调一件事:生育率是很难通过外力改变的,即便是计划生育这样的强力政策,对生育率的改变也很有限。

正因为难以改变,才会有着极强的惯性。就像通过几颗颗星球短时期的运行轨迹,天文学家就能计算出它几十年后的相对位置一样,用十年前的人口数据,我们就能八九不离十地预计到今天的出生人口数字。

我2012年时和导师写过一篇简单的文章,2013年发表在《金融研究》上,使用了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当时的预测结果是中国人口在2024年会达到上限14.1亿,然后开始下降。具体到每一年来看,我们的模型认为到中国人口在2017年是13.89亿(实际值13.90亿,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会达到13.94亿。

不过,在那篇6年前发表的文章里,我们使用的人口模型非常简陋,他高估了一孩数量,又没有预计到随之而来的二孩政策带来的二孩增加,错进错出,碰巧和当前的许多结果十分接近。在修正模型后,不考虑存量二孩的出生,我们的预测是2018年的出生人口在1452到1474万人之间。如果考虑到存量二孩生育意愿的持续释放,最终的出生人口必定要多于1474万人。

那么,2018年大约会释放多少存量二孩生育意愿?做一个简单的反事实计算,将理论出生人口和实际出生人口作比较,可以发现2016年和2017年分别因全面二孩政策增加了了260万和220万出生人口。如果2018年全面二孩增加的人口能达到100万的量级,2018年的出生人口应当在1550万到1580万左右。

因此,在2018年出生人口数字公布之前10天,我在这里先立一个flag,2018年出生人口绝不可能低于1500万。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几年的出生人口开始快速下降?从1786万人,到1723万,到1550万到1580万上下,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经历了2016年的本世纪出生人口的最高峰之后,立刻迎来本世纪以来出生人口的最低谷?


许多人想用房价上升,或者是生存压力的变化来解释这个现象。这些东西能影响生育意愿吗?能。但会有多大影响?别忘了,1959年,大饥荒开始的第一年,出生人口下降幅度也就20%多。大饥荒可以说是一个突发事件,那么我们就要问两个问题——

1,这两年的房价,是突发上涨,远超2009年或者2016年的上涨速度了吗?

2,这两年的生存压力,是突发上升,远超1995到1997年的千万人大下岗,或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了吗?

下图列出了从1990年到2017年的历年出生率,在这张图上,试试看把所有重要的所有大事件往线上装,你马上就能发现,比起出生率变动的大趋势,什么经济危机、房价上升,都是连浪花都激不起一朵的小插曲罢了。

但如果排除了房价或者生存压力的影响,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生育数量在这几年大幅度下降呢?

主要有三个。

第一,育龄女性总人数下降,且生育年龄处于峰值的女性逐渐减少,这个因素虽然难以解释短期生育波动,但却是导致生育长期下降的根本原因,见下图:

以生育高峰22到30岁为例,2018年22岁的女性人口743万,30岁人口1219万,每推移一年,生育高峰的女性便减少500万人。

且育龄女性峰值——1990年出生的女性人口——开始逐渐远离生育率峰值(26岁),生育数量减少也就成了必然。


第二,存量二孩意愿在2016和2017年快速释放之后,今年已经没有多少二孩生育意愿可供实现,他减少了二孩出生数量。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计算了全面二孩政策可能会释放的生育意愿,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字计算,可能会有1000万二孩生育意愿将被释放出来。

但这个存量数字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缩小,甚至逐渐消除。2013年和2015年时,我国各做了一次生育意愿的追踪调查,做成四格表的话见下图:在2013年想生二孩的一孩家庭,到了2015年再问,四成还想生(22.6/54.1),近六成改口不想生了(31.5/54.1)。

那么,1000万左右的二孩生育意愿,扣除这几年内被消除的意愿,再减去2016和2017年分别已经实现的260万和220万,还剩多少呢?我估计大约在100万左右,这是我唯一不确定的数字,到底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看10天之后的统计公报结果了。


第三,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一点,是女性教育结构的变化,他减少了一孩出生数量。

几乎所有对人口进行预测的文章,都忽略了这点。可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没办法理解许多数据的「异常」变化。当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政策放开时,二孩数量先上升再下降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是,为什么一孩数量却会单调下降得如此之快,从2010年的1000万人左右,下降到2017年的724万人?

这件导致一孩数量大幅度下降的事件并没有发生在现在,而是发生在1990到1995年。

先看下图:

上图数据来自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4-1,呈现了不同出生年份和性别的人口在2015年时获得本科教育的概率。

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三个阶段

一,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无论是男性(蓝线)还是女性(橙线),能获得大学教育的比例都在10%以下。而且女性获得本科教育的比例也总是比男性更低。

二,从1980年开始到1990年,男性和女性能够获得本科教育的比例进入停滞期,仅从10%上升到12%。这批人口在1998到2008年左右进入大学,在此期间虽然有大幅度的扩招,但仍然赶不上这个阶段的大规模人口出生增长——从每年1900万人,上升到每年2800万人。在这个时间段内,1986年出生的女性,第一次在获得本科教育的概率上超过了男性。

三,从1991年开始,一切都改变了。仅仅5年,1995年出生的女性获得本科教育的概率就上升到33%,且已经开始甩开同龄男性仅为26%的本科教育概率。

从最新数据看,1998年出生的女性获得本科教育的概率已经稳定在35%左右。

5年,从12%增加到33%,五分之一的女性由于晚生了五年获得了本科教育,他们原来可能获得哪一类教育?

初中。

当然不是直接将初中生变成本科生,而是一个逐级递进的过程,更多初中女生能考上高中,更多初中女生能考上大学。

从上图可以看到,1990年到1995年出生的人口,女性的初中学历占比从42%下降到20%,下降了整整22%。而男性从41%下降到26%,仅下降15%。

这五年内出生的女生,在受教育程度上,开始甩开男生。

除此之外,女性获得大专教育的比例略有上升,获得高中教育的比例略有下降,但都没有本科和初中的此消彼长如此明显。

现在,假设其他教育情况分布情况不变,只是让其中五分之一的女性从初中学历变成本科学历,在生育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上图是2010年人口普查时初中教育水平和本科教育水平女性的分年龄生育率。可以看到,两者差异非常大。

第一个差异是两条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他代表一个代表性女性在整个育龄可能会生育的孩子数量,初中学历的女性平均一生会生育1.75个孩子,而本科学历的女性一生只会生育1.09个孩子。

第二个差异是她们的生育开始时间和达到峰值的时间——从16到26岁的阶段,初中学历的女性的出生率都要高于本科学历女性,这个阶段两者生育的数量达到了0.8个孩子的差异。

将这个差异放在1990到1995年出生的女性人口上(这几年的女性出生人数在900到1300万左右,为了计算方便使用1000万),我们可以算出,由于220万女性从只能上初中变成了有机会上大学,1990年和1995年出生的女性人口,在她们26岁以前,生育的数量就已经相差176万。

上图是两种不同假设下的分年度一孩出生数量,蓝线的假设是,1990年之后出生的女性的教育结构完全和1990年相同。而橙线使用真实的教育结构给1990年之后的女性赋值。

可以看到,两条线的差异从2010年开始逐渐扩大,在2016年超过了200万,且在2017年和2018年达到了峰值,约为220万。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一孩的出生量下降如此快?1990到1995年出生的女性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构也许就是解答的钥匙。

因此,若我们仅仅去观察育龄女性总体的平均生育率变化,比如用2010年的分年龄生育率固定地推算每年的出生人口,和真实出生的人口数值当然会相差越来越大,于是让很多研究者为了去解释这个现象,就开始用房价变化,用生存压力去解释这个所谓的「生育率降低」。

但当我们考虑到教育结构在1990到1995年出生的女性人口之间出现突变后,真实的数据就能被完美地拟合出来。根本不需要每组人口的生育率进行任何变化,当然也更不需要房价和生存压力来进行多余的解释了

最后,还剩下最后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1991年之后出生的人口的教育结构出现了这样大的变化?

其直接原因当然是91年之后的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在这个答案的第一张图表中就能看到。而其背后又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大饥荒结束后,62年出生的一波婴儿潮的生育逐渐结束,而70年代初的计划生育开始后逐渐减少的人口进入生育年龄,这也带来了一波育龄女性的大幅度降低。第二则是由于1990年后,严格一孩的计划生育进入当地政府一票否决的阶段,计划生育比之前抓得更紧。这几个因素一道起作用,使得91年之后的出生人口大幅度降低,并在2010年之后获得了更好的教育。

二,为什么女性受到的教育改善远高于男性?

这更容易理解,我们看2015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其中的第7页,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数,他的本科生中,男生数量比女生数量是88:100。

而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4-1,2016年对应的18到22岁人口中,男性获得本科的概率是女性获得本科概率的76%。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考虑一个简单的公式

用下式除以上式,可得

所以你看,人口学就是这样,很没意思,又很有意思。

没意思是说,人口不像经济,当你去预测未来十年的人口变化时,你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完全不需要考虑什么房价啦生存压力啦金融危机啦,只要你不漏掉重要的人口学变量,比如不同生育组别的结构,就一定能得到正确的趋势。

而有意思则是说。要解释现在的人口变化,你常常可以在过去五十年的更重大的事件里找到原因。许多当年不经意种下的种子——可能是好种子,也可能是坏种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就盛开了出人意料的花。


user avatar   shmilype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望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极其发达,可控核聚变实现。

否则真的得开放60岁以上安乐了。


很多人都不明白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交的养老保险是现在的老人用的,而未来我们的养老保险需要我们下一代支付,如果下一代没有足够的人口,那么老人就领不到养老金。包括现在延迟退休,渐进式退休也是这个原因。

我很多时候看人在那边讨论养儿防老应该不应该,什么思想“先进”什么思想落后的时候都觉得非常的无奈。人活着该先想的都是怎么吃饭。你老了不是自己的孩子给你养老,就是别人的孩子给你养老,作为一个普通人到底有什么选择呢?

现在一些无良公众号以及自媒体鼓吹个人主义和自由,为了不可告人的利益考量宣传反婚反育,甚至宣传穷人不配生孩子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但等到人口出生下降,养老金亏空的时候,又希望政府兜底,而政府是不能生产财富的,他做的只是管理和转移支付。这帮人连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常识都没有,就天天大放厥词,这个权那个权的。


user avatar   wang-wei-li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他类似问题下有些答主说国家对于生育完全没有奖励。这完全是胡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国家说了,从2019年1月1日起,每个孩子可以为父母中的一方扣除1000元计税额度,或为双方各扣除500元计税额度。

这么说有些模糊,我来计算一下现金收益:

假设一位父亲月收入10000元,则在不考虑该项扣除的情况下,应纳税为83.31元

而在考虑该1000元扣除的情况下,应纳税53.31元

看到没,如果有一个孩子,每个月就可以少交30块钱的税,按夫妻双方计算,平均每人每月可以少交15块钱!这多优惠啊。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的经济压力。

上次我看到这么优惠的事情还是某房地产广告:18000元/平米,每平米优惠30元。


user avatar   yang-jing-we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8年的数字不重要,2020年的数据才是历史标志性的。

女性怀孕时间长达9个月,2018年出生的大部分婴儿实际上是2017年受孕的。拜2016年信贷大洪水所赐,2017年的经济环境其实还算可以,很多家庭是敢生孩子的。

由于经济下行周期影响,明年才是真正考验中国人口长期趋势的一年。明年如果受孕人数断崖下跌(低于一千万),后年2020年就是中国人口数量出现绝对下降的一年。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新生儿数量崩塌式下降就是从1990年经济崩溃开始的。

在没有战争饥荒和瘟疫的情况下,和平年代出现人口下降,这将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还是相当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当然也有可能明年很多年轻人空闲时间增加,造出了更多孩子,谁说得准呢。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育率下降原因很多,主要是贫富分化,不过国运昌盛的话,十年内就会反弹了。

生育的经济意义是劳动力再生产。生育率受主观生育意愿和客观生育、教育能力的制约。贫富分化导致边际生育教育能力下降,进而导致生育率下降。

  • 劳动力再生产

“劳动力再生产”的一般定义包括劳动者自身劳动能力的维持和恢复(例如吃饭)、劳动技能的积累和传授(例如上学),以及新的劳动力的繁衍、培育和补充(生育)。但是因为这里我们主要关心生育率,所以把劳动力再生产投资缩小到生育和教育的范畴,其他投入,例如吃饭、住房,全部算作消费。再加上资本性投资(造机器、开工厂),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式:

(1)

  • 主观生育意愿和客观生育、教育能力

生育率受两个因素影响:主观生育意愿(想不想生)和客观生育教育能力(养不养的起)。主观意愿会受到客观现实的影响,所以自我表述经常是不准的。一个人说她不想生孩子,可能是因为她真的不喜欢孩子,也可能是因为她养不起,或者她看到周围的人养孩子很辛苦。如果整个社会收入上升,工作时间减少,养孩子变容易,很多人可能就想生了。

客观生育教育能力则明确的多,取决于投入和成本。这里我们引入“单位劳动人口再生产成本”的概念。为了保证社会不退步,必须保证下一代劳动力的素质不低于上一代劳动力。在农业社会这很简单,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基本不受教育,养孩子约等于吃饭添一勺米。但是工业社会就难多了,本科父母必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都能上本科,至少也要上个专科。父母将自身受教育水平复制到单个子女所需要的投入,就是单位劳动人口再生产成本。我们可以得到第二个等式:

(2)

实际生育率受主观生育意愿和客观生育教育能力的共同制约。女性教育水平提高确实会导致主观生育意愿下降,但是不能武断的说2.0以下甚至1.0的生育率纯粹是生育意愿下降导致的。

女性教育水平提高经常和经济发展同步,而经济发展往往导致贫富分化。单从数据上看确实女性教育水平上升和生育率降低相关,但是真正导致生育率降低的因素有可能是其他因素,比如经济恶化。

以苏联的生育率为例,随着二战后经济发展,生育率一路下跌,但是在2.0附近稳定了一段时间,直到苏联解体的时候暴跌。这种断崖式下跌不能单纯用40、50年代生育潮人口度过80年代生育期等纯人口学理论解释。苏联解体导致的经济极端恶化是生育率降低的一大因素。从堕胎率和人均寿命也可以看出,苏联解体导致的经济衰退确实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边际生育教育能力递减

财富不是在社会中平均分布的,贫富分化永远存在,但是程度不同。按照等式(1),人的收入会流向三个用途:消费,资本投资(储蓄),劳动力再生产投资(生育、教育)。不同阶层的人分配比例是不一样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概念,既穷人的钱大多用来消费,富人的钱大多用来投资。这很好理解,如果社会里有100万块钱和100个人,当每个人都有1万元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卖的起2000元的手机,最多可以卖出100个手机。但是如果一个人有90万,10个人每人有1万,剩下89个人每人只有100,那么最多也就卖出去十几台,因为再有钱的人也不会买100个手机。总的来说,人的财富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消费意愿增长会越来越少,增加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从而实现资本增值。

同理,按照等式(1),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再生产投资也是冲突的,边际生育教育能力也会递减。一个人再有钱,也不可能生成百上千个孩子,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随着贫富分化加大,钱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导致大多数人的生育教育能力下降,但是由于边际递减,少数富人生育增加并不能弥补大多数人的下降,社会总生育能力就下降了。

美国的生育率在20世纪早期持续下降,但是在二战后急速反弹,产生了所谓的“婴儿潮”一代。为什么会反弹?

二战没有打到美国本土,只有0.3%的美国人在二战中死亡,所以不是因为战争导致人口密度降低后的补偿性生育。

美国50年代时城市化率是50%,并且还在增加,并不是二战后逆城市化生育率才上升的。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城市化率也是50%左右,但是中国现在生育率只有1.x,美国当时有3.5,城市化不能解释这巨大的差别。

美国50年代人均受教育时间在10年左右,而且还在增加。所以妇女教育水平和婴儿潮无关。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美国婴儿潮?最大的可能性是二战。20世纪早期美国贫富分化严重,最富有的0.1%的家庭拥有的财富,比最穷的90%的家庭加起来还多。但是二战中贫富差距大幅降低。我认为贫富差距降低导致的社会总生育教育能力增加,是婴儿潮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战争给人的心理冲击导致主观生育意愿的上升。

经济快速发展挤压生育率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资本积累和人口素质提高是支撑中国发展的必要因素。资本积累需要长期大量的投资,人口素质提高需要提高教育水平,从而推高了单位劳动人口再生产成本。

结合等式(1)和等式(2),我们可以得到下一个等式:

(3)

从这个等式可以明显看出,资本投资和人口素质提高会挤压生育率。虽然经济发展让收入提高了,但是很大一部分收入被用于投资,抑制了生育、教育支出增长。同时人口素质提高导致单位劳动人口再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再加上贫富分化加剧带来的社会整体生育教育能力降低。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的低生育率。

顺便说一句,这一逻辑也适用于二战后崛起的其他东亚国家。日本韩国的超低生育率多多少少也是因为相似的原因。

如何增加生育率

快速增加生育率最好的办法是降低贫富差距,提高教育投入,和心里冲击刺激生育意愿。那么参照20世纪的经验,中国需要_________。

填空,请


所以说盯着近几年的生育率其实没有意义,如果国运昌盛,10年内就会反弹的。如果国运不行……那还生个屁啊!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太多了。顺便说明一下:我个人倾向于不主动采取任何抑制或促进人口增长的对策。

1378万,这个数字比深圳全市的常住人口还多,大约是长治市人口的四倍,直逼津巴布韦的全国人口。也就是说,中国现在还是能用一年就生出来一两个国家的总人口。因此,从体量和社会成员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仍然应该被继续视为一个小世界。

2015年中情局估计中国的孕妇死亡率是十万分之二十七。也就是说,这些新生儿诞生的同时,可能有将近四千名母亲会失去生命。这个数字高于北大或清华一年录取的本科生数量。

2018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是1.18%。也就是说,这些新生儿当中,可能会有16万人在一年之内告别人世,并且需要一块新的墓地。这个数字接近2018年所有985高校的招生人数。

2013年中国五岁以下幼儿当中,体重只有营养不良水平的,有2.4%。那么,这些孩子中会有将近30万人营养不良。这个数字接近2017年浙江高考报名人数。


换句话说——

清华或是北大一年招收的本科生,不会比这一年难产而去世的母亲更多。

每年考上985的高中毕业生,不会比这一年没活到一岁就夭折的婴儿更多。

每年参加高考的浙江学子,不会比当年营养不良的幼儿更多。

中国真的还是太穷苦了,距离发达国家真的还很远。不扶贫能行吗?不把人口质量放在人口数量之前能行吗?难道要像埃及和尼日利亚一样,明明有在本地区相对强大的综合国力,却还是放任人口增长到自然与社会环境所难以容忍的极限,那样难道很明智吗?

就算是被希腊文明与波斯文明两大后起之秀赶超以后,埃及在历史上也依旧长期是罗马帝国的粮仓,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中心。但是,现在的埃及不仅粮食要进口,除了因为有许多海外劳工而必须看沙特眼色以外,它甚至不得不从以色列进口油气资源,来避免首都开罗拉闸限电。

尼日利亚的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得以崛起,一大原因就是人口暴涨之下,尼日利亚东北部陷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许多困窘的单身青年诉诸原教旨主义极端思想,开始祸乱一方。


user avatar   luke-80-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个让人无比头疼的问题,估计也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这个社会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叫人格尊严线,在这条线以下的人,都不愿意生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这条线逐渐抬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低于这条线,他们不想,也没有办法低于这条线。

北上广深有大量超过30岁黄金孕龄的女性被剩了下来,他们要想在一线城市嫁人有尊严的生活,需要有房子,但有房子的好男性通常被抢得飞快,她们都受过良好教育,有不错的收入,是不可能下嫁的,获得不了尊严线,所以不生。剩女多在一二线城市。

农村地区许多初中毕业,一年大概6-7个月在工地,或者工厂其他地方卖点苦力没稳定收入的人,要是再有点赌博嗜酒的恶习,人生就垮了,更远远达不到尊严线,他们想生,是生不了的,没人嫁给他们,剩男多在农村。

城市家庭为什么不生?我问过周围的人,在深圳,夫妻二人月总收入4万都只敢生一个,如果生第二个,全家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一个娃,家里可以一年两三次出国游,全英语幼儿园,私立精英小学初中高中,再送出国或者香港接受教育。

两个娃,全家一年出一次国都难,光是幼儿园,两个宝宝一年要8到10万。

夫妻月入4万,房贷每月都1万了。

那不接受良好教育行不行?

小区里都是体面人,住着8,9万一平的房子,你让孩子读那么便宜的幼儿园,你能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尊严线不允许啊

为什么我们上辈上上辈那么能生?那时候尊严线好低好低,活下来就是尊严。

大家都只说到了房价,其实教育成本也是另一座大山。红黄蓝幼儿园出事是一个信号,是政府想打击高价教育产业,希望幼儿园能逐步竞争,降低成本,让年轻人不那么不堪重负,多生孩子。

高房价和高教育成本,还有高医疗费用拉高了尊严线,被尊严线淘汰的人,没有人跟他们生,在尊严线之上的人,怕多生孩子掉到尊严线之下,不敢多生。

我在二线城市,女儿幼儿园已经一年3万了,养个孩子,一年成本要10万。

中国多少家庭年收入高于30万。

晚上女儿熟睡后,我最喜欢把她紧紧抱在怀里,心里头甜丝丝的,幸福极了。

谁不想多生几个娃?生下来要是低于尊严线,谁敢生啊!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1700年,全世界只有6亿人口。这是啥意思呢?

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大家随便生,人口数基本就是自然经济环境下,地球承载力的极限值。

换言之,要保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维持在6亿人口才能无穷无尽地循环。

那现在的70亿人口怎么来的呢?

过去亿万年的积累带来的,我们把地下的煤矿、石油都挖出来了,甚至利用起了核能,又搞了水电,截取了本来用于改造地貌的自然洪荒之力,开采了化肥,催生了高产农业,得以繁殖出70亿人口。但是,该醒醒了,家底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不人为调控人口,减少出生率,那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的全球战争不会太远。

愿人类细水长流。


user avatar   sishiba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果然是人口大国……

竟然还是出生了这么多人口……


user avatar   bu-gen-sha-xliao-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相关话题

  为什么美国人口相对它的国土面积那么低? 
  如何客观看待杨宜勇事件? 
  人口和国力,如何才能算是可持续的? 
  请问如何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五十年后,中国女生人数能超过男生吗?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 4 亿合适,所以应该计划生育」这种观点? 
  东北三省为什么对低生育率视而不见? 
  生育率低对个人来说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 
  中国合理人口承载力应该是多少?与美国(963万,3.1亿)加拿大(998万,3500万)有没有可比性? 

前一个讨论
能否把高版本的libstdc++静态连接到一个只暴露纯C接口的动态库中,给低版本c++程序调用?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蔡依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