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说用兵打仗的计谋的话,吴用其实就五招:诱敌、埋伏、突袭、潜入、诈降。但是,把这五招玩好了,已经足够用了,打仗哪用得着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打仗,第一是要看银子和粮食,没有这两样,什么也打不了。
第二,要看军队的训练程度、组织纪律、武器装备、士气水平等因素。
第三,要看对敌我军情、战场情况、地形天气等因素的了解有多少,那年头没有电话没有电报,主帅搞不清自己的部队在哪太正常了,敌人在哪就更搞不清了。
第四,才轮到具体的指挥手腕,而且,主帅和谋士的指挥也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真打起来,经常需要下面的军官随机应变。
面对前两项条件差不多的对手,只要始终做到以多打少、以逸打疲、以勇打怯、以饱打饥,基本上就可以所向无敌了。当然了,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度大到超乎想象。
演义小说作者里,施耐庵对军事的描写是一流的,他写的很多东西虽然也有不合实际的夸张虚构,但是基本道理没有问题。
就像呼延灼两次打败宋江,他有什么计谋?装备比你好,组织纪律性比你高,直接重骑兵平A,梁山啥布阵都没用。呼延灼做好了前两条,但是第三条没做好,一头扎进了梁山的埋伏圈,所以才会失败。
首先,宋江和吴用成天最担心的就是山寨缺少钱粮,钱粮是一切的根基,这一点他们认识得非常清楚。
梁山非常看重喽啰的训练,这是晁盖时期就定下的方针。一开始就有林冲这样的专家来训练,后期又收了大量的官军俘虏。宋江上台之后,着重强调纪律问题。梁山士兵的纪律性和作战积极性,在水浒传中都是顶尖的。
情报方面,梁山一百单八将有十三个专门搞情报,石秀、解珍、解宝、燕青等人也经常兼职搞情报,还有王英、扈三娘专门负责内部探事,对于信息通畅的重视在各种演义小说中几乎无人能比。
宋江和吴用费尽心机凑齐这一百零八个头领,使得他们在打仗时军官数量充沛,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军官们能及时做出应变。一两个指挥官的能力再高,也不可能把握战场全局,但是有了这么多人帮衬,指挥作战的效率就高得多。比如说曾头市兵败时,欧鹏这个排名很靠后的头领临时接过一部分指挥权,收拢了很多败兵。征辽时,卢俊义一路吃了败仗,解珍、解宝等人临机应变,反而从正面冲到辽军背后,把自己身边的部队安全带了回来。
所以,吴用最大的能力在于帮着宋江建设梁山的组织架构,练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强兵。具体用兵时,那些奇诡的谋略,其实大部分都没什么用,就玩好诱敌、埋伏、突袭、潜入、诈降这五招,以恰当的方式把自家军队积蓄的战斗能量释放出来就好。
我们看一看现实中的战例。
抚顺之战:
扮作商贾的后金兵驱赶数十辆貂、参大车,缓缓而至,引诱抚顺居民出城东关交易。混乱之机,皇太极所率5000伏兵与麻承塔的商队,突然拥至抚顺城下,努尔哈赤率领的大队也及时赶到。后金兵内外夹击,全城顿时大乱。李永芳等守将闻讯登城,见势不能敌,与中军赵一鹤等出城投降。
这个策略是不是很像吴用的风格?
大凌河之战:
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力量,皇太极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态,搞了一次假增援,金兵们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着铺天盖地杀向金兵大营。祖大寿在城头一看,喜出忘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欲里应外合,突出重围。他哪里知道皇太极已设下埋伏,一心想活捉他。待他杀出城,眼看要与援军汇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金兵,直接奔他而来。
是不是和高唐州之战一模一样?
三水之战:
林察与林佳鼎是旧相识,就派人诈降。林佳鼎信以为真,置林察兵于不顾,径自带领战船追击往海口方向窜逃的绍武残军。林察所率的昔日海盗个个勇于海战,又富于经验,暗中设伏,突然向永历军船施放火器,永历军大惊溃败,不是被水淹死、被火烧死,就是被自家明军杀死,林佳鼎本人也受炮击,死无全尸。
方腊就是被这么坑死的。
广州之战:
隆武二年12月14日,李成栋派三百精骑兵从惠州出发,连夜西行,从增城潜入广州北。清军十多人化装成艄公,从水路大摇大摆乘船入城,然后上岸,直到布政司府前他们才在众人面前掀掉头上包布,露出剃青前额的满人发式,挥刀乱砍,大呼“大清兵到!”“鞑子来了!”一句惊呼,满城皆沸,百姓民众争相躲避,乱成一锅粥。
和吴用破杭州的计策如出一辙。
南雄之战:
尚可喜一面派人侦探广东明军守备情况,一面散布消息说所部清军将在南安府内过年,休养士马。二十八日晚上趋明军无备,翻越梅岭进入广东省境。第二天抵达南雄,事先派了数十名间谍潜伏于城内,三十日除夕晚上放火焚烧鼓楼,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打开文明门,清军主力冲入城内;明总兵杨杰等仓猝应战,被清军击败,杨杰和副将萧启等十余名将领被杀,总兵董垣信被活捉。
和大名府之战简直一毛一样!
衡州之战:
李定国派出部将领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阵,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于二十二日夜“兼程前进”,次日天色未明到达衡州府,与李定国大军相遇。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决定以计取胜,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
像不像雪天擒索超?
现在还觉得吴用的计策很low吗?施耐庵死后两百多年,他书中吴用用过的计策,依然被努尔哈赤、皇太极、李定国这些一流军事家用来克敌制胜。越是外行,越爱把计谋设计得周密无比,结果就是到了战场上,越周密的计划越卡壳。真正身经百战的高手,根本不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两个圈套,瞅准机会,一招致命。
吴用的问题在于,他的上限很高,下限却很低,比较毛躁,总犯低级错误。指挥精彩的时候是真精彩,瞎的时候是真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