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的可信度,大概位于基本可信与部分可信之间。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官场小说。假如,你把官场小说视为一个类似口述史的作品,那么他就是真实的,因为创作者的确接触到了很多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内容。如果他能保证所写的东西,都是对他知道的内容的使用,那么这种官场小说就是基本可信的。
但如果站在真实世界的立场来讲,这种口述史性质的作品,只能说部分可信。道理也很简单,每个人都不是全知的,甚至连获知一些秘密文件、档案等的资格都没有,对于很多事情的“内幕”的了解,往往也只是听他人口述或者猜测。而且呢,能写官场小说的人,一般级别也不会太高。你指望一个处级干部能写出省部级干部的日常,以及所谓的“内幕”,那也实在是强人所难的了。而真正到了省部级这个级别的,除了作协文联主席这些平时就需要创作的人之外,其他的真没这个精力去搞创作了。
不过,要说官场小说的可信度都不高,也不尽然。有一类官场小说的可信度还是挺高的,那就是有基层经历的中层干部描写基层官场生态的作品。这是因为,有基层的工作经历,所以知道基层官场的种种猫腻,而有因为升了职务,到了更高的级别上,所以也能看得比基层更广一些。但除了这种之外,剩下的就当个小说看就行了。
至于说高层的官场,读读历史书和学术论文就行了。即便这其中会有很多删减,但官修史书的编纂者一般官职都很高,能接触到的史料也绝非普通人臆想可比。而学术论文,也都是研究者基于史料所展开的研究,其严谨性自然也要比小说高不少。这就好比,你觉得《三国志》再不靠谱,它里面对三国时期“官场”的描写,也比《三国演义》好多了吧?
在进入机关工作前,看了不少官场小说,比如《驻京办主任》、《二号首长》、《沧浪之水》、《侯卫东官场笔记》等等。
进入机关工作之后,官场小说都不看了,因为值得借鉴的内容并不多。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源于生活,但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比现实生活更具戏剧冲突。
一是主角光环过于明显。比如《二号首长》中,主角唐小舟从一名郁郁不得志的报社记者被省委办公厅选中给新来的书记当秘书,在现实中,这样职位调动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再比如,《侯卫东官场笔记》中,主角侯卫东一个穷小子,分配到基层乡镇工作,修路、开矿场、解决当地黑社会,一路打怪升级,要没有主角光环,别说步步高升了,能不能保住平安都是个问题。
二是过多描写阴谋论。虽然书中的部分现象和内容确实存在,但可以负责任的讲,并非主流。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作者必须把重点内容放在这些方面。反而对于如何灵活运用制度、规定实现任务目标和推动改革发展这一体制内最重要的工作能力着墨不多。
三是时代发生了变化。最近十年各项制度规定不断完善,巡视监督更加严格。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下,年轻人如果以官场小说中的内容来指导工作,很容易把握不好尺度,触犯纪律的高压线。
推荐几部体制内的年轻人必读的经典书目和纪录片,相信会比官场小说更有收获。
1、《毛选》。是屠龙术,也是政治学的经典,不仅有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认知方法论,如《矛盾论》、《实践论》。也有具体工作的指导方法,如《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2、《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100年历史中,不同人物的荣辱兴衰,对于后来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两份《历史决议》。这两份文件对很多历史问题、人物、事件作出了最终的评价。背后展现的关于路线之争的脉络非常值得研究。
4、《君主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论著,西方的权术经典。
5、《乌合之众》。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6、《中县干部》,冯军旗撰写的一篇长达25万字的博士论文,因为所有内容均来自现实采集的材料,因此具有极强的提示和警醒的意义。
7、纪录片《大同》(又名《中国市长》)。以原大同市长为主要拍摄对象的纪录片。真实展现其在大同主政期间,在推进城市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工作状态。
刚入职的时候,看过《侯卫东官场笔记》,看得如痴如醉,至今故事情节记忆犹新!
后来又看了《沧浪之水》,觉得机关都这样,好难。
工作几年,觉得官场小说没啥意思,不值得深究、精读,干货不多,故事性更强吧。
体制内新入职人员,还是强烈建议看看《中县干部》,北大博士冯军旗写的博士论文,全文二三十万字,和中县几百位科级以上干部、几十位处级干部座谈,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挂职的两年,厘清了该县数十年官场生态、关系和晋升的写实论文,极具研究价值!
在我看来,堪称体制内入门教科书!
只有这种写实的才是真正有参考和学习价值的。
官场小说,没多少可信度。
对《中县干部》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知网搜搜,或者找我要份电子版。
本文首发于我的知乎专栏及同名公号“岸上那些事儿”之前更新了浙江、河南、广东、江苏、广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西、辽宁、陕西、重庆、山西、贵州、福建、云南、天津、吉林、安徽、甘肃、上海,共31个省份的公务员工资。可在公众号回复“工资”查看,欢迎围观。也可同理自取中县干部电子版。
额,人太多了,也可以我个人首页公号里自取
放几页中县干部的,大家看看:
比如《中县干部》中,关于县城的政治家族,冯博士总结道:中县有21个大家族(家族中有5个以上副科级干部的家族),140个小家族(家族中2-4个副科)。
如果你是外地的,进入中县当公务员,你竞争的过这些家族吗?
关于关系运作方面的描述:光从下面推不行,还要上面有人拉你。
关系网的连接,靠的是:喝酒、打牌、送礼。如果你三样都不会,……?
还有,体制内的送礼,中县干部都送的什么?
还有很多极具现实的东西……
中县的县领导当年提拔为副科级的工龄分布如下:
可以看到,成为县领导的这些基层大佬,可谓县里一方诸侯,这个县基本没有他们想办办不成的事儿。这些人里的59%的人用了6-10年的时间提拔为副科,25%的人用了11-20年的时间提拔为副科。
再看看中县的正科级一把手他们提拔为副科用了多少年。一个县里的正科一把手已经是实权派了。
正科级一把手们,有69%的人提拔副科用了6-15年。还有15%的人用了16-20年的时间才提为副科。
中县干部四级金字塔结构:
比如:不要背后议论领导,领导都有很多耳目,好话不一定传到他耳朵里,但是坏话一定能。
政绩型干部体制,需要以政治忠诚为基础,需要听话服从,而政绩也是围绕上级中心任务产生的政绩,是需要上级认可的政绩。只有把忠诚和政绩很好的结合,才能有较大的晋升机会,这就是忠诚—政绩激励机制的运行逻辑(杨雪东,2001)。
历史是人民写的:
而对于每一任领导来说,“历史是人民写的”,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会留下记录,干部和群众都会对他们进行评价。“政声人去后”,当每一任领导回望仕途的时候,他一定会清楚自己在任的 时候做了些什么,他的政绩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他也肯定清楚:历史的审判和人民的评价是最公正的。
在县乡,你身上知识色彩太浓,很多人把你看作另类,你必须把知识色彩磨掉,和他们一样。
“县乡比较看重实践能力,而不是理论能力。中专生发展好,一个他们分配有固定的单位,本科生往往分配不对应。一个呢,县乡很多事情,本科生往往进行价值判断,这样很多事情,中专生能干,本科生就干不来,这样领导就认为你工作能力不行……我们当年高考的一个同学蔡礼宇,我考的郑大,他考的中专,郑州水利学校,这你就能看出来,当时他都是镇长了,我还是副镇长。张国际、陈谷允,都是水校回来的,都发展的不错,还有林校、农校都发展的不错,等于本科生干不过中专生。你身上知识色彩太浓,很多人把你看作另类,你必须把知识色彩磨掉,和他们一样。再一个,你看这些中专生,其实能力素质不差,他们一些人阅读量很大。”(江道琼访谈,2009)
在县区,哪些单位提拔快?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纪委、宣传部、政法委等
从部门出干部的比较来看,县委办第一,贡献了 6 位县领导和 17 位县直、乡镇领导。组织部第二,贡献了 3 位县领导和 15 位县直、乡镇领导。政府办第三,贡献了 1 位县领导和 17 位县直、乡镇和垂直部门领导。纪委、政法委和宣传部基本持平,统战部最少。
“年龄是个宝,能力作参考,关系最重要。”这是一个在中县乃至在全国官场都流行的段子。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关系在干部仕途中的重要作用。
中县干部仕途中最重要和最隐秘的两个环节:书记办公会和县委常委会。
小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主角光环,摔跤捡金砖,跌倒遇贵人,想啥来啥,事情的发生都是按照主人公来设置的。没见过太大的官,就是官场就是上压下。
牛群冯巩的那个相声:说你行,你就行,说不行,就不行,不服不行。一语道出天机。
当然如果这么写小说也没有什么内容了。
当然是贼自信贼自豪了,特别是在大街上那几乎100%的回头率,感觉像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不过也有烦恼的时候啦o(╥﹏╥)o,比如会碰到x被骚扰啊,还会遭遇咸猪手啊,这个时候真巴不得不要这么性感啦(✿◡‿◡)
下面这些小姐姐的身材也都很性感哦~为了大家的眼福我都整理出来了,看完记得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