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带我和妹妹去城里。为了省钱,两个孩子买一张票。查票时就躲着,被发现了就跟列车员说好话,还真管用。可是那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憋屈、自卑、恐慌。现在我仍然有点畏惧一切规则和穿制服的人。这件事我长大后没再跟家里提过,我以为他们不会注意到小孩子的想法。
现在我有了孩子,我妈来帮忙带孩子,我儿子喜欢什么她都愿意买,特别是坐车买票,即使孩子根本没到买票的身高,孩子要买,我妈也会给他买一张。有一次她说起小时候带我们逃票,她感慨道,“哎呀,那时把孩子吓得啊。”我一句话没说,怕开口眼泪就会跟着下来。那一刻我知道了,原来妈妈是知道我们害怕的,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她当时一定也是感到尴尬的。
题主说的这个父亲,他争吵的原因不得而知。在不得而知的情况下,我猜测一下,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买全家桶更划算,弄不明白肯德基那些套餐是怎么算的,光是走进肯德基就够让他忐忑的了。他能带孩子去肯德基,就说明他心里是疼爱孩子的。至于大声嚷嚷,他也许知道不该大声嚷嚷,可是5毛钱对他来说也很重要,所以顾不上风度了。他也许根本不知道大声嚷嚷不礼貌,那是因为在他讨生活的经历里,都是靠嚷靠争抢才能糊口的。甚至三个孩子,大概是超生了,也许也是因为他没算过账来,不晓得三个孩子会让生活质量下降。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在讨生活中,他养成了对“文明人”的防范,就像流浪动物大多警惕性高。
对我来说,不主动伤害别人、面对生活的困苦奋力生活,再有点温情,这些就够我尊敬的了。
再则,礼貌和道德并不是能完全画上等号的。世上有那么多礼貌而虚伪的人,想必也有粗鲁而善良的人(我的意思不是说粗鲁一定善良,只是说粗鲁未必就不善良)。
故事里的三个孩子,我盼望他们长大了能忽视父亲的不文雅,体会到父亲的不易。
当然,我也盼望那些忙于在教育市场上挣钱的创业家,能开发些通俗易懂又专业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可以给这些父亲母亲们闲暇时听上一耳朵。这大概能缓解题主提出的穷人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而这些项目大概是不赚钱的,更好的解决办法,大概是政府支持了。
世上当然有那些尽管穷,却以一颗高尚、文雅的心教育孩子的父母。出淤泥而不染是相当可贵的,之所以可贵恰恰是因为难得。多数人,讨生活已是不易,只是凭本能爱孩子,几乎没有余力寻思更深层的教育。这时候,需要外力帮他们一把。
另,我的意思不是说逃票、吵嚷等行为是好的,这些行为不值得赞赏,我只是试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逃票为什么会吵嚷,如何才能帮助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不逃票不吵嚷。
另另,我不是想为母亲开脱,相反,很多年我都不怎么喜欢母亲。如果我母亲因为逃票成功而洋洋自得,那我至今也不会接受她的。只是当我体会到她当时和我一样尴尬、耻辱、恐惧,我接纳了她,也接纳了这么多年畏缩、自卑的自己。我也不是想说贫穷的人品质好,我的意思是贫穷会带来很多不好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是有原因的,是可悲的,而不是说是可以原谅的。我想做的不是道德评价,我盼望的是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盼望不要再有孩子因为贫穷而留下心理创伤。
最后,我当时只是随手一答,并不是当论文来写的,写作水平也有待提高,难免以偏概全。世人万千,观点千万,有些分歧、误会再所难免,我就不再打补丁了。评论中同或异的观点也难以一一回复,见谅。
挺感慨的。小时候我家也挺穷的,虽然爸爸是教师,妈妈是会计,但那个时候都穷,记得爸妈工资加起来一个月也才一百出头。
那时候我们住平房,爸爸妈妈养了几只鸡,我也帮妈妈在园子里面也种了韭菜和山药。有一次爸爸下班买了一块钱的蛤蜊,我们一家人吃完还剩下了几个,妈妈就埋怨爸爸为什么不买九毛钱的。这件事我们现在聊天的时候,爸爸还会拿出来开玩笑。
虽然穷,但是一家人过得也很乐呵,我想要什么,爸妈也会尽量满足,当然那时候也就要个风筝,要只小金鱼什么的。
事情大约发生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吧,记得那时还没上学前班。妈妈想买一个多功能的锅,我记得她经常带我去商店看那个锅。然后她和爸爸省吃俭用了好久,终于攒够了钱。
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去了商场,结果路过玩具柜台的时候,我被一个玩具吸引了,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那个玩具,是一个绿色长方形盒子,有几个不同按键,里面收录了几首唐诗,乘法口诀,一个故事(从三到万的故事)还有一首歌,是《济公》的主题曲。那是我第一次见这种玩具,当时就趴在那柜台上走不了了。
那个玩具真的很贵,具体多贵我没有概念了,总之,如果给我买了玩具,就不够钱买锅了。妈妈跟我商量说,给我买一套24个颜色的橡皮泥(那时候我最喜欢的玩具就是橡皮泥。)但是我拒绝了,那时候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眼睛里只有这个玩具,好像没有它我就再也不会有快乐一样。售货员不停的劝爸妈说这个玩具对孩子好,还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教算数。最后爸妈拗不过我,妈妈说让爸爸决定,而爸爸决定给我买这个玩具。妈妈一生气自己骑自行车走了。
由于唯一的交通工具被妈妈骑走了,我和爸爸只能走路回家。一路上我抱着玩具,跟在爸爸后面,爸爸一句苛责的话也没有,只是几次叹气。而这时我已经开始后悔了。
回到家,爸爸去卧室安慰妈妈,我自己坐在院子里玩那个玩具,我不敢进屋,怕妈妈骂我。
过了一会,爸爸从屋里出来了,他说,你妈妈哭了,你进去安慰她一下吧。
听到这话我也开始大哭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次把妈妈气哭。
爸爸说,你看,你得到了你想要的玩具,但是妈妈却没有买到那个锅,本来如果可以买到那个锅,她以后下班就不用那么累的去做饭了。这样的结果你会开心吗。
我不知道说什么,就是一直哭。那个玩具也成了我心口上的疤,我没有再碰它,一碰我内心就产生一种耻辱感。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后悔当初没有要那盒橡皮泥。
一直到后来搬家,妈妈看着那个还崭新的玩具,笑着说,你看,当初你非得要这个玩具,要了你又不玩了。
从那以后,直至现在,我再也没有因为想要一个东西而央求爸妈买给我。
也许你们觉得,小时候孩子撒泼打滚要玩具,并不是多大点事,但它对我的影响很大。它是第一次让我面对家里的困境,并且让我知道,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并不会真正让我感到快乐。
在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鼓起勇气提到了这件事,说这些年一直很后悔。妈妈说,她也一直记得,当时她边哭边想以后要努力赚钱,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而爸爸也说,他本来就想安安稳稳的在学校里教书,因为这件事,觉得自己没能给我和妈妈良好的生活,于是决定出来闯荡。妈妈确实从那之后开始琢磨赚钱,后来慢慢有了闲钱就开始投资理财。
妈妈说那件事让她知道了,钱不是攒出来的,是赚出来的。一味省吃俭用,攒出来的钱是死的,而赚到的钱是活的。这句话也一直影响着我,我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学着赚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很庆幸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在当时没有打我一顿把我拉走,没有在我面前说出伤人的话,没有用苛责来掩饰没钱的困境。
所以我认为,有时候,父母可以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份子,耐心给孩子解释生活的困境。我见过很多父母把穷困的重担默默背在身上,然后见孩子不理解,就一味宣泄怒气,不能平心静气的教育解释。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脸色难看,言语暴力,情绪负压,不只是对老人,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
很多人看完或留言或私信我说,“你觉得你爸妈这样做很对吗”
或者“要不不买,要买了就痛痛快快别摆脸色”
其实没有什么好回应的,我不知道自己表达有问题,还是有些人的理解有问题。对于事情陈述的部分,我从来没说我爸妈做的对,因为这件事确实给那时候的我产生了不太好的影响,我也说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问我妈要过东西。
但是我不怪我妈,我从来都只是后悔自己不应该去揭开爸妈为我粉饰好景象。
他们尽力去满足我,不让家贫给我带来不好的影响,直到我的需求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是我自己亲手揭开这个现实的,我需要去认识它,接受它。
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穷真的有时候会让人志气短。我妈那时候也不过二十多,跟我现在差不多大,她攒了很久的钱,想了很久的一个东西却没有买成,忍不住情绪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况且她并不是给我摆脸色看,她的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家贫这种囧境。
我不是在讲一个爸妈如何呵护我长大的故事,我是在说我如何知道家里穷,并且跟爸妈一起为这个家改变的故事。
最后大家觉得我妈给我脸色,我不觉得那是脸色,她只是在我面前流露出她的脆弱。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表露出的脆弱,促使我学会承担。这也是我结尾说的,要跟孩子良性沟通,让他从正确的角度理解自己的家境。不要一味自己承担,最后绷不住的时候爆发负面情绪。
以下全部内容转载自思维补丁,作者慧超,链接及内容如下:
自己是一滩烂泥,却恨铁不成钢你天天教育孩子好好读书,你每年读几本书?你说我要养家糊口努力工作,那你在工作上又取得了多大成就呢?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程,没有之一!任何的学科,都有其固有积淀和传承,任何一条数学公式或者物理学定论,都无需你再次去证明,直接套用而不用担心犯错。
可教育不同,同样的方法,对两个孩子的影响可能完全不同,正所谓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一对双胞胎,即使生在同一个家庭,同一个父母,甚至从小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但也会种种因素,而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与思维方式。
所以,出生于工人家庭,作为根正苗红的一根屌丝,却并未妨碍李彦宏掌舵百度,成就中文第一搜索引擎;而父母皆高位,身为纯种的富二代,李天一却因为不堪的罪行身陷囹圄。
这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教育的可怕之处。
根据马太效应(这么著名的法则我就不多解释了),贫穷制造自己的奴隶,那么显然愚蠢也是。所以,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是父母束缚了你的思维方式,并造就了下一代人的愚蠢?
豆瓣有个著名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父母当然不全是祸害。但冷静下来想一想,那些曾经愚昧粗鄙、贪婪狡诈、歹毒暴躁、虚伪虚荣、仗势欺人的人,一旦生了孩子为人父母之后,这些德行就瞬间消失不见了吗?
很抱歉,并不会!孩子将成为他们德行的第一位受害者,那似一张白纸的孩子,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一生的凌乱图画……
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又不允许与众不同
首先谈一点共识:望子成龙无可厚非,然而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人格的培养,而非能力的培养。以身作则是培养孩子独立、向上人格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个共识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这不仅体现在身份地位,更体现在个人学习、工作领域。
然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家长自己每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在麻将桌上混喝等死,却要求孩子考试第一事事拔尖人中龙凤。
大家都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印随行为几乎是所有哺乳动物的天性,但你给孩子做了什么样的榜样呢?
你天天教育孩子好好读书,你每年读几本书?你说我要养家糊口努力工作,那你在工作上又取得了多大成就呢?
如果你自己一事无成,你凭什么逼迫或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将来一飞冲天,带你装逼带你飞呢?你这不是扯犊子,你这是瞎扯蛋。
很多家长的逻辑是:我给你最好的吃穿用行,所以你必须牛逼,如果你最终没牛逼起来,那是小时候没听我的话,道理我都告诉过你,是你不听劝。
拜托!你懂那么多道理,你那么富有前瞻性,你满嘴跑真理,满眼都是对未来的洞见,你们的人生经验如此丰富,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永远都是对的……
你辣么牛逼,为什么还混的这么惨?
很多家长的人生逻辑乱得一塌糊涂,自己的三观本来就是个BUG,然后天真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直上九天揽月。
亲,你哪里是生了个孩子啊!你那明明是生了个盘古,那是开天辟地啊,那是再造乾坤啊,谢谢!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培养的不应该是孩子的知识和技能,这显然是学校和公司的事儿,我也不相信两个健康的孩子在智力上会有巨大而明显的差异。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传递给孩子健全而独立的人格!而在其中,家长的以身作则非常重要。你的优秀品质,终将影响你的孩子,而且贯穿一生。
心理学的共识是,孩童时期是一个人潜意识形成的关键期,而潜意识将左右这个孩子未来思考和看问题的角度与态度,影响孩子潜意识的,则是家长们的言传身教。
缺乏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将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孩子走向平庸。有一个矛盾是,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又不允许孩子与众不同。
不同教育下的孩子差别是巨大而可怕的
第二点谈一个现象:许多家长自身追求无知和愚钝,并以此扼杀孩子对未来的选择权。
我讲一个故事:当年我在一个机构中供职,多少做一些慈善事业,其中有一位女性理事,身份是麦肯锡(McKinsey&Company)总监。
有一天她带着自己的小女儿来我们办公室,小女孩大概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像大多数外企高管的家庭一样,母女之间用流利的英文交流,你知道的,这样的孩子注定不会在国内读大学,基本上初高中就出国了。
他们来拜访的目的,令我惊讶,她希望我们和小女孩分享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做公益事业,我们应该怎么去帮助别人,乃至改善世界。
我真的非常欣赏这种女性,白天挣着百万年薪,晚上还凭自己的兴趣写书,业余时间陪孩子探索世界,并引导孩子思考该如何改善世界,并帮助身边的人。
不同教育下的孩子差别是巨大而可怕的。别人的孩子在思考如何帮助别人,你的孩子却在马云的微博下面叫骂着“你再不捐款,我立刻卸载淘宝”。马云都被你们吓死了呢,好残酷好可怕呀!
长大后,大部分草根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输在起跑线上了,而是早就输在娘胎里了。
但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点,出了娘胎之后,比起“追求优秀”的父母,很多父母却辛辛苦苦地挖了一个大坑,然后让孩子站在坑里奋力跳高!
我们应该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孩子不是你人生阴影(缺陷)的继承者和完善者,他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老子完不成的事儿,让儿子来完成。”这种思想是极端自私且可怕的,可不巧的是:学业、爱情、工作家长们统统要干涉……
你自己分明是一滩烂泥,你用自己如此不堪的思维格局,限住一个尚在成长的世界观,然后希望他能成为盘古。
说真的,我觉得家长真的对自己的孩子太狠了!小树不修不直溜,可你那里是在修树啊,你这是直接给扣了个玻璃罩子,谓之保护。
管理学中著名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反应在教育之中,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许多孩子要获得自身思维与格局的突破,不得不先打破亲生父母给自己设定的一个无形框框,而这一过程中,与父母的冲突是必然的。
我当然明白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孩子好,但你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对峙。你用报纸的丰富经验意图去影响和操控Facebook,那结果肯定是“非死不可”。
家长自己在背地里笑话的都是穷亲戚的潦倒日子,却要求孩子一味地向最好的学习。
许多家长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毫无忌惮地说别人的坏话,瞧不起穷人,然后又有很严重的仇富心理!却天真的相信自己这样的德行不会被孩子继承,孩子肯定会选择性地遗传自己好的一面。
你们不觉得“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把最好的都给你,就指着你了!”这句话很恶毒吗?你自己追求安于现状浑浑噩噩,孩子真的会有永不止步,奋发图强的品格吗?
视角和思维决定一个人的高度,这道理如此浅显而残酷,因而家长们都忽略了是吗?都说,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可你抱着孩子打麻将和抱着孩子读书;陪孩子看肥皂剧和带孩子看世界,能一样吗?你那不叫陪孩子成长,那叫陪孩子消磨时光。
拜托,为你的孩子做点什么吧,而不仅仅是陪伴。
家长所做的最好教育是让自己更牛逼
第三还是一个现象:没有一只巨龙是在束缚下长大的。
中国的家长们习惯挟孝道以令子女,背后的逻辑是很典型的道德胁迫,孝顺很自然地成为了家长捆绑孩子的绳子。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给予了父母很大权利,孩子完全被物化,而并非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必须无条件顺从父母的想法,否则扣以“不孝”的高帽。
很多父母很喜欢对孩子冷嘲热讽,其心理潜意识无非是弱化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保证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所属权”。
曾几何时,三四线城市非常流行感恩教育。一个傻逼讲师在台上煽情,家长和孩子相拥而泣,哭成傻逼,甚至孩子还会给家长下跪,不知道还以为谁又辞世了呢……
我不得不说,这是典型的反智教育,如果你一再灌输给孩子感恩的心,那结果就是孩子步入愚蠢的愚孝:“只要是我妈说的就是对的,我妈让我做的事儿就一定是为我好,我妈就是圣母玛利亚,我妈就是真理”。
而这种人的思维,四个字足以概括:是非不分。这样的人,你以为会有多多大出息?如果你看到这段说:你怎么能反对孝顺呢?拜托你这样的直线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就关闭页面吧,谢谢!
我非常喜欢龙应台《目送》的最后一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一个探险者和一名打理行囊的管家。家长们应该是尽量将行囊打包好,里面装上力所能及的粮食和金钱,重要的是装上正确的三观、一颗勇敢的心和足够好奇的眼睛。
而家长所做的最好教育应该是:努力地站起来,挺起腰板,走的更高,让自己变得更牛逼(相信我,牛逼与傻逼会以相同的速度,传染给孩子),让孩子站在你的优秀品格上,孩子的眼界与世界观,自然会比你更远、更深邃、更辽阔。相信你的孩子!
哈佛公开课第十五讲,公平和正义的起点,曾经刷洗过很多人的三观。它讨论了如何分配社会资源。
有一个男生很诚实得回答,按努力程度去分配资源。他说我上哈佛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是因为我努力。这个观点是现在社会主流看法. 经常有人在讨论穷人的帖子下面回复"没有人拦着你,没人绑着你的腿不让你前进",大概也是这样一种思路。
按照努力程度划分社会资源比"按爹分配"进步,但使人们陷入一个误区。它容易让社会资源掌握者忽视了运气,基因,家庭环境,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在他成功中起到的作用,将功劳全归给自己。"我成功因为我努力,你贫困因为你懒惰"。进而丧失了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尊重。
一个身体很弱的人,每天拼死拼活搬400块砖。强壮的人半天搬2000块儿。结账时老板不会说,我看你更努力,400块儿多开工钱,2000块儿少开工钱。因为要按努力程度分配嘛。所以啊,即使叫嚣按努力程度分配的精英主义,也只是按成果分配。而成果,很多时候仅仅努力是不够的。城市保洁员哪个不比我们辛苦努力呢。我们站在更高的地方,很多时候是赶上了风口。拿精英主义要求自己,拿慈悲心对待别人。道德这种事儿终究是拿来约束自己的。
我现在住的小区在北方,有一大片枇杷树,第一年夏天结了很多枇杷。枇杷对北方的大爷大妈可能是个稀罕东西。很多大妈拿晾衣架出来打枇杷,树枝被折了一地。小年轻都很愤怒,觉得他们素质太差。结果第二年状况就好很多。第三年基本没人去摘了,因为大家习以为常,不再把枇杷当稀罕物。
这位经济不宽裕的爸爸,需要一些时间,一些钱,多来几次快餐店,了解店里的运营规则,然后就能礼貌安静的带孩子们进餐,不再骚扰到别人。作为萍水相逢的路人甲,需要给的是一点耐心,以及不要把这事儿上升到"教育孩子"高度的宽容。
投胎是随机的,我们本来也可能成为他。
【已搬家】到了知乎有时候我觉得到了二次元世界,呵呵,真的。
我周围所有,好吧,加个几乎,懒得想了,我周围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是有钱人才愁怎么教育小孩。穷人家的孩子?
我分个类,讲几个故事吧。
一、读书。
就是死读书。
不读,哦,应该是读不好就打,往死里打。
一那啥家里一个姐姐,一个弟弟。
姐姐都读初中了,还被打得钻床脚。家里穷,只有考中专。考完试洗头,才发现头发里都长虱子了,女孩子哟!
弟弟头年高考失利。他爸啥都不说,从厨房拖把菜刀出来,在院子里的洗衣池上磨,“老子非要把他杀了!”
所以弟弟复读这一年一直神经衰弱,是要吃药的。中午睡午觉时进他的屋拿东西,脱了鞋打赤脚都要把他吵醒。高考如愿以偿考了个好学校,同学聚会喝醉了然后就好了。
现在这家人,……,算了,反正你们会说我又在编段子。
二、学手艺
这就没啥好说的了。
书不是每个人都读得出来的,不是那块料,就趁早学门手艺补贴家用。
唯一值得说道的,就是学的都不是什么好手艺。所谓好手艺,就是开车理发什么的,学起来要花钱,学会了活轻松的。他们学泥工,学木匠,学模具,学翻砂……
反正就是在社会底层摔打。过些年头,一个个好像都能混得个人模狗样的,当个包工头车间组长啥的——当然,这在知乎是绝对是被鄙视的。“学校门口卖鱿鱼”能有什么前途?
好在他们也不玩知乎。
三、有钱人的幺蛾子
那就太特么的多了。
第一条路还是读书。但成绩不好怎么办?首先是教师节把老师请出来吃个饭吧,送张小卡片意思一下;还没有起色就得各种培训班了;培训班没有量身定做,还是不行,再请个家教是必须的……
这么折腾一番下来好像还是不行?那就艺体吧?现在的家长都聪明了,这些东西要从娃娃抓起。还要“普遍撒网,重点捞鱼”,舞蹈钢琴绘画歌唱……从星期一晚上排到星期天下午。
然后高考的时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跑关系走路子,最不济,送出国啊!
出去了也还是得回来。找工作,还是得靠老子。首选政府机关铁饭碗,次之央企国企大企业……
这是读书的路子。不是那块料的,我还小的时候就是想方设法往部队里送,学开个车然后塞进个机关单位啥的,现在……现在还真不知道咋办了呢?好像就是给点钱做生意,你别说,做生意混出点名堂的几率感觉还大点。
总之,折腾一通下来有用么?
分人。
最好的,能够守业,就相当不错了。我眼界所及,凤毛麟角。
孩子能自食其力,一辈子衣食无忧,这样父母就感觉是烧了高香,祖宗保佑了。
更多的,孩子毁了。
这么好的条件,怎么给毁了呢?!怎么可能呢?!!
算了,懒得写了,越写越觉得鸡同鸭讲。可能知乎上的穷人和有钱人,和我见到的穷人和有钱人不一样吧。我逼格没他们高,讲这些有毛用。
++++++++++++++++
呵呵,还是有同学要讲啊。那睡觉前把话说完吧,反正现在心里乱着,也做不成什么事。
++++++++++++++++
第一家人的后来肯定非常非常有钱呀!
姐姐中专毕业做老师,嫁了一个军人,转业后我们当地一个镇长,不能细说。
关键是弟弟,北京读完大学就一直待在北京,家里能帮什么忙?毕业面试的西服的钱都是贷款买的。绝对的白手起家,现在某国有银行基金大区经理(大概就这么个意思,负责几个省吧)。上次我去西安玩,和他碰了个头。他说吃顿便饭,吃完饭我说MB你一顿便饭就我一个月的工资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我奋斗了多少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哈哈哈哈哈哈……你那能算奋斗么?
讲真,很多人,错把《活着》当成了《奋斗》。
平安喜乐的活着没什么不对,而且很好,其实我都很向往这种生活,包括很多有钱人有权的人都向往这种生活。不然他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考公务员,进大企业……这些地方,说白了就是过小日子的地方啊!
钱不是万能的。
以前听黎叔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觉得这话……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这逼装的,满分!”但也算是经历了一些事,慢慢觉得,这就是一句大实话而已。
名也不是万能的,权也不是万能的,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万能的。下面的不用玩接力了,我是认真的。
你觉得你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没钱,其实只是因为你没钱。明白我的意思吧?因为你没钱,所以你以为有钱了就会解决你的问题;但当你有了钱,你会发现你还是有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用钱真没办法解决,甚至有些问题,就是有钱带来的!
“现在,现在还不如当初没钱的时候!”
你以为这真只是句台词。
就说这子女教育问题。
这真是个大问题啊,等你有了一定的岁数,你就会明白,功名利禄,那都是过眼云烟。儿孙绕膝,天伦之乐,才是人生幸事。
真不想说这些,知乎上年龄普遍偏低,能感觉得出来。喜欢的是鲜衣怒马快意恩仇,动不动是“要怎么怼回去”,哈哈哈哈哈……,让我笑会儿。但我并无恶意,相信我,谁不曾年少?没事的时候我喜欢看看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回答,有生气。
那我也多说会儿吧,和你们分享一个中年大叔的所思所得。
比如我现在就很郁闷。要想有一个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我就得去北上广,这是明摆着的。但一直下不了决心,因为家里两个小“拖斗”:大的已经二年级,开始和她妈妈吵架了;小的刚满百天,粉嘟嘟的惹人怜。孩子她妈是放话出来了的,“你走了,这两个小的怎么办?”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啊!
为什么有钱人家的孩子容易“毁”了?
家长都忙着挣钱去了!钱是那么好挣的?
其他不说,单说一个时间:你挣再多的钱,你一天也就24个小时。而且通常情况是,你挣的钱越多,你需要工作的时间越久。不论是当老板,还是打工,都一样。个别高人,像黎叔那样的除外——但你知道黎叔又放下了多少?
孩子是要花时间陪的。
我刚回重庆的时候,图书馆有个英语沙龙,里面一根老外很有意思。他问过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孩子,你是喜欢一个很有钱但是没时间陪你的爸爸,还是一个没那么多钱但能陪着你的爸爸?”
我们想了想,觉得还是喜欢后者,小孩子嘛。但是,……
“But!oh, my God, Big But!” 我现在都记得这个老美双手一摊,耸耸肩,往背后一躺,无可奈何,翻着眼睛皮的样子。可爱死了!
我在上海的时候,也是和另外一个老美聊天,他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你可以说中国人吃苦耐劳,但你也可以说中国人“拜金”。说得也是,玩命工作不就是为了挣钱么?他觉得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应该是渴求——让他非常惊讶。
我曾经仔细的想过这个问题,但我不认为这是文化差异,我认为这应该是经济实力的差别:中国人穷够了穷怕了,所以能逮着个机会挣钱,那是一个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其实,这就是一个过程,早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不也一样,什么《项链》,《葛朗台》,《我的叔叔于勒》,不都一个德性么?只不过,现在人家慢慢醒悟过来了。
钱,其实和你吃的饭菜一样,够用就行。多了不一定是个好事,不然就什么肥胖三高糖尿病之类的来了。只不过钱多惹出来的病,很多人没当回事而已,毕竟任何时候好像都是穷人多缺钱的人多。我都还营养不良呢,你跟我说要减肥!?
但很多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只是自己觉得营养不良呢?因为你总是在和比你更有钱的人比。那你会永远的觉得你的钱还不够——这绝对是长期的普遍的并且可能将永久存在的问题。
比如知乎上什么“月入三万在北京还怎么怎么惨”的问题,下面的人一股脑的骂题主装逼炫富,但其实不一定,你到了那个位置你也会觉得“妈的,我怎么还这么穷”?
++++++++++++++++++
我觉得我真TM能吹!这都吹到哪跟哪了?
不去说书真是可惜了,可惜了。
夜深了,颈椎也不行了,改天吧,改天再聊。
反正估计你们都还没孩子,也就是个闲聊。改天回正题,聊教育,为什么有钱人家的孩子更“危险”。
++++++++++++++++++
评论区很热闹啊,但怎么这么少的赞?
我看都是支持我的呀!除了这一条:
吹呗。我怎么看同学里那些有钱人家学习好的孩子,都跟美国做到副教授了。
非常有意思。这种情况很多,都算不上特例。
但你要想一想,“到美国做副教授”和“他爸白手起家打天下”,从挣钱的角度来说,又差了多少?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把最近这段时间的几个热门事件都一并分析一下:一个是“海归”变“海带”,一个是“天价学区房”。
这两件事其实都是一回事:穷人不懂富人是怎么回事。
虽然知乎公认的逼格高,但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类似的问题我都没看到满意的回答。
无论是买学区房,还是送孩子出国留学,怎么算这买卖都不划算。回答里什么学区房是投资可转让,出国留学是长见识扩圈子的……对,但不全对。因为你的这些所有的想法推断,都还是“穷人思维”。
什么是穷人思维?做这些事还在想着怎么挣钱的,就是穷人思维。
当然,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就行,不用和我撕什么才是真正的、准确的、大家公认的“穷人思维”,我这是只是套用的“穷人思维”这个词。
有两点,你可能想不通:
1、有钱人的钱,和我们的钱,在他心里的价值上不一样的。你觉得五万十万一平米的房子简直是疯了,但有钱人觉得“也还好吧”?孩子能有个好环境就行。当一个东西,超出你的购买力的时候,你就会认真的算它的价值,但如果只是点毛毛雨,你就懒得多想了。懒得多想,有时候就要“吃点亏”。
“吃点亏”我是加了引号的,因为一件事你觉得吃亏,但人家不一定。比如这个:如何应对「披萨不就是个大饼铺点肉」、「寿司不就是放块鱼在米饭上」这种言论? - 知乎 撕得一地鸡毛,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知乎的用户,购买力已经达到吃披萨吃寿司不成问题的地步了,所以觉得这种言论太low了,各种挖苦嘲讽。但其实呢,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在真正的有钱人面前,你也就是个“披萨不如大饼铺点肉”实惠的可怜人。
这在经济学上叫啥呢?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边际递减”,是吧?钱多了,那钱就不值钱了,任何东西都一样。
真正有钱家的孩子,对钱就看得淡。是王思聪说的吧,“我交朋友就是真心的,不图钱。反正都没我有钱”,大实话啊!
人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一定是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的。而精神上的愉悦,是钱给不了的。我用的是“给”不了,因为你会说,我可以“买”得了。确实,比如你买个LV包,周围的人都好羡慕嫉妒恨,你很愉悦,当然这种就比较低俗;或者你可以修桥铺路,满世界的做慈善,看着被你帮助的人开心你也开心,“独乐乐,何如众乐乐”?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花钱,不是挣钱!你不可能看着一堆钱就能傻乐——除了葛朗台。现实中也确实有葛朗台,但老子是葛朗台,儿子还会是葛朗台么?你看到过一家三辈都是葛朗台的么?如果说这钱只能挣,不能花,我要这万贯家财有何用?
这就是富一代们对他们的富二代们相当头痛的问题:“我含辛茹苦的挣下诺大的家业,你要么给我败得精光,要么就根本看不上!”
+++++++++++++++++++
未完待续,先吃饭。
+++++++++++++++++++
有回复了,吃饭前抽空说两句了。
大家不要把这个回答搞得太严肃了,给我的压力很大,说我“误导”了谁谁谁。脑袋长在自个的脖子上,我就讲两个故事而已,信不信怎么信,是你自个儿的事。一个故事,千人解读,大家都不要勉强。
我不是神,也不怎么懂教育——话说就算懂教育又怎么样?那么多教育学家他们的子女都出人头地?怕也不见得吧?要这样的话,为了下一代,我们每个人都去学教育算了。
我小时候我爸长念的两句话,分享给大家:
就一个分享而已,大家不用上纲上线。
其实啊,我想说的,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没你想的那么复杂。有钱人家的孩子,教育的问题一样头痛,各有各的操心事,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当然,信不信随你。
反正我也不是有钱人,用不着“咸吃萝卜淡操心”,估计看我问答的同学都不是,我们就是闲的,图个乐子而已,你就说“酸葡萄”也行,没问题。
昨天还是前天,我和小女儿聊天,我是这样告诉她的:
“人分为三种:圣人伟人,普通人,还有小人。”
“我不要求你成为圣人伟人,太苦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如果你自己奋发图强,我们绝对支持,望子成龙望子成凤,是天下父母的期望。但这只是一个期望,不是我们的要求。”
“我们的要求是你不能成为一个小人。一个自私的、愚蠢的人,一个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所以,书你得好好念,学校老师传授给你的是知识;家里,爸爸妈妈传授给你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得听你得去想。”
“我们对你的期望,就像你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你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强大的信仰,和自由的心灵’,仅此而已。”
+++++++++++++++++++
6月22日补充在前面:
其实过了一千赞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希望大家再给这个回答点赞了。
我知道一旦赞同的多了,就会有带着“一千多赞这啥破玩意儿”想法来看来评论的人了。
所以先在这里感谢所有赞同和感谢的人,你们真的很宽容。还特别要感谢评论,我很高兴能看到你们不同的想法。每条评论我都有认真看过,点赞只是表示我有看见以及十分感谢。有些评论里的夸奖实在太过头了,我只能说,过奖了,真的。
然后对一些怀着恶意的人,我才不会说什么感谢你们的话呢。我接受所有比我优秀的人的指教,但不接受所有莫名的恶意。
刚开始的时候说故事是假的吧,最可爱边说着故事是假的,边说着我做法很高姿态。然后又说文笔太差了吧,真矫情啊。再然后,你这回答不对题吧,别人问的是什么你看清楚了吗?最后没什么可说的了,想骂脏话又觉得评论区不好意思吧,私信着来骂人了。
所以我再补充在前面一点无趣的话。
我是个很平凡的人。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真的很少。我不太会讲故事,只是在把我想讲的事情简单地讲述出来。
选择这样的讲述方式,只是因为觉得能讲的出来一点,如果直接说我总感觉自己有些不知耻的感觉,明明没做多少事。
小姑娘这个称呼是我对陌生人的习惯,也是因为觉得知乎上大部分人都值得我学习尊敬,在他们面前我就是个小姑娘而已。
所以我才选择它来讲这个故事。
虽然我已经二十岁。
用故事回答问题本身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了这些故事,于是我讲了出来。
你觉得不合题,就不要看下去,就点反对加没有帮助,我不会生气的。
为什么非要评论呢?
我在休息时候上知乎看看私信和评论,抱着期待的心情看到这样的内容,说不影响心情肯定是假的,就请高抬贵手少打这个评论吧,我会感谢您的。
希望各位看了就不要再点赞同了,您能喜欢这个故事或者能得到一点感触,我就已经很高兴很感激了。
他们看重的赞同数,我压根儿就不在乎。
好,原回答如下:
回答过这个问题三次都没能保存,
想着大概上天是真的不想我讲这个故事吧。
但是今天这个题目又第无数次刷到我眼前,
第四次,这个故事我就非要讲了。
这会有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呀,她在小镇家里期待着她爸爸回家呢。
比平时期待她爸爸回家还要更加期待。
因为今天是周末,
爸爸会从城里买一大口袋零食回来给她。
零食里有个红白口袋装的食物她最喜欢了。会有一对有脆脆外壳的鸡翅,一杯甜甜的果汁,一个大大的汉堡或者一个很长的鸡肉卷,一份已经软软的但是蘸番茄酱很好吃的土豆条。
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一纸盒六个的蛋挞。不管后来她吃过紫薯木瓜芒果黄桃多少口味,澳门香港广州多少地方的,她仍然最怀念当年那一口味道。
她小时候就觉得大概每个小姑娘都和她一样吧,期待着周末,期待爸爸带好吃的回来。说实话,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没吃过。
因为她觉得这就像隔壁婆婆带萝卜回家是一样的,谁没吃过萝卜呢?
小姑娘后来搬家到城里了。
家里给她足够的零花,爸妈不在家她就自己出去吃饭。
几家快餐店她都熟得不能再熟,知道哪家的鸡翅更香,哪种汉堡更美味,刚出来的薯条很脆。
每次哪家有了新产品她也会去尝试,逛街看见快餐店的甜品站买个甜筒买杯冷饮,也就成习惯。
当时她依旧觉得没有人会没吃过这个,就像谁没吃过萝卜呢。
她看街上的人,觉得进来的是想吃的,不进来的是不想吃的。
就是这样子。
有时候小姑娘就在店里看吃东西的人,
有一家几个大人带一个小孩子,堆一堆吃的在小孩子面前,一个劲儿让孩子多吃点多吃点的。
有点一份薯条两杯饮料头靠头听音乐看杂志的情侣或者夫妻。
有长得像《快乐星球》里小时候的胖哥一样的撸起袖子大口在啃汉堡,时不时喝口汽水儿打个嗝的小男孩。
有骑着自行车过来买两对鸡翅,很快吃完,然后出去喝两口自己车上的矿泉水,又马上离开的外国人。
如果她只是看见这些,
那这个故事没有非要讲的必要。
是个夏天吧,记得小姑娘穿着连衣裙坐在靠街边的座位。
小姑娘正吃着呢,突然感觉光被挡住了,一转头,哎,吓一跳!
一个小男孩脸贴着玻璃,直勾勾地看着小姑娘,准确地说是小姑娘桌上的食物吧。
小姑娘看那个小男孩,看起来比自己小,还稍微踮了脚才能挡住光。
大概是饿了吧?
和妈妈走散了没有带钱?
也确实是该吃午饭的时候了。
小姑娘招呼小男孩进来,她看得出来小男孩犹豫了一下,然后小姑娘举起鸡翅挥了挥,小男孩就跑进来了。
桌子上有些什么吃的,小姑娘早不记得了。她就知道当时分了一个鸡翅和蛋挞给小男孩。
“喏,你吃吧。”
小男孩连谢谢都没说就开始啃,小姑娘当年和现在对这种行为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
“噢,真没礼貌”
就小男孩那狼吞虎咽的速度都还没能把一个鸡翅吃完的时候,一个阿姨就冲过来了。
过来就是两巴掌。
“谁要你吃的!啊!谁要你吃的?”
大概问一次一巴掌吧。
小男孩哭得那是眼泪鼻涕口水一起一起的。
小姑娘不敢说话呀,还记得那阿姨穿着碎花衣服,可上面像蒙了层灰,一点都不鲜艳,和妈妈一点都不一样。
这要是一巴掌呼自己脸上可咋办?
大概也是等了会,阿姨冷静下来了。
对小姑娘说:“哎,这孩子就是向嘴。小妹妹,鸡翅多少钱一斤,阿姨赔你。”
小姑娘当时就愣了呀。
“没关系,没关系,我本来就吃不完的。”
然后旁边小男孩边流着眼泪边嚼巴着鸡骨头,还边说话。
“本来嘛,你说过年带我来吃的,都又半年了。”
“你上次说我考一百分给我买甜筒的”
大概阿姨的回答是这样吧
“你过年吃那么好了还来吃这玩意儿干什么?”
“我不是给你买冰棍了吗?”
小姑娘突然心酸酸,把蛋挞偷偷推给小男孩,小男孩抓着就一把塞嘴里去了,阿姨没能拦住,又一巴掌拍小男孩身上。
相对无言。
不过小姑娘看小男孩很口渴的样子,
就要阿姨坐坐,她去买两杯饮料过来。
后来小姑娘特别理解电视剧里转头人就不见了的场景,艺术果然来源于生活。
小姑娘端着饮料回去的时候,阿姨和小男孩已经不见了。
餐盘下面压了两块钱。
不旧,很新的两块钱,只有一道折痕。
可小姑娘觉得自己心好像也被那么折了一折,好酸好酸。
她突然明白,并不只有想吃和不想吃的人,还有能吃和不能吃的人。
小姑娘把那两块钱揣回家了,压在字典里,后来每次小姑娘觉得心态特别动摇的时候,就把那两块钱拿出来看看。
小姑娘妈妈还一直以为那是小姑娘第一次捡的钱呢,所以那么重视。
嘘 !这是小姑娘为数不多对妈妈的秘密
其实后来吧,几家快餐陆陆续续出过些问题,小姑娘也慢慢长大,不再爱吃快餐类的东西,只是偶尔去去吧,不过就偶尔去去,她还是遇见了好多故事。
有一次她急着赶车吧,可是不知道怎么了
看见个快餐店突然就决定去买个汉堡路上吃。
当时排的那队,除了正在点餐的人就只有两个老婆婆。
说实话吧,小姑娘当时看见两个老婆婆一直讨论着买什么就觉得要糟。
肯定不会快。
果然小姑娘从小预感就准。
两个老婆婆一直在讨论买什么好,小姑娘提的东西很多,开始并没有关注,等小姑娘关注的时候老婆婆已经在点餐了。
老婆婆的意思大概就是,小孙子今天过生日,想要每个吃的都来一份。
可是不知道怎么选,就想要最好吃的汉堡,最好喝的饮料,最好吃的小吃这样。
可是点餐的姑娘大概是没有想过好吃不好吃的,小姑娘看见点的是刚出的最贵的汉堡和一堆莫名其妙的小吃,大薯,大可乐加冰。
“好的,一百五十二块。”
小姑娘一直记得那个点餐姐姐的语气,平淡无奇又让人伤心。
小姑娘觉得自己是看见那个老婆婆愣了一下的。老婆婆拿了一个手帕纸,就是心相印对折的那种,半边放的是纸半边放的是钱。
小姑娘看见老婆婆拿出来全部的钱一张一张数,全部都是十块的,特别特别旧。
数了两遍都只有一百二十块。
点餐的姑娘已经把东西配好了,催老婆婆“快点啊,你后面还有人。”
当时老婆婆回头看了小姑娘一眼,小姑娘看见她委屈的表情和要落泪的眼睛。
老婆婆还是一直数阿数,仿佛想要多数出来几张。
旁边的婆婆看着也摸出一个手帕包来,打开是一堆硬币,一个一个数在点餐台上,
十八个,小姑娘记得很清楚。
小姑娘无比庆幸她那天突然想吃汉堡,突然走进了那一家店,选择了那一队排。
大概就是上天要让她去吧。
小姑娘把硬币抓起来还给那个婆婆:“婆婆,我买你们一个吃的,好不好?”
抓硬币的婆婆马上就答应了。
小姑娘给了两百块,点餐员找了四十八块,
她对点餐的姐姐说
“姐姐,你一点儿也不可爱。”
小姑娘提起东西带着两个婆婆出来,
在等公交的地方稍微坐了会儿。
婆婆说,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个东西,让你看笑话了。
婆婆说,我就想让孙子尝尝,谁知道这个东西这么贵呀。
婆婆说,要是孙子喜欢,我下次多存半年钱,给他买个够。
婆婆说,小姑娘,你不该说人家卖东西的,别人卖东西收钱很正常嘛。都是我们老太婆太穷了。
另外那个拿硬币的婆婆看小姑娘背了很多包,就把吃的接过去提着了。
又问小姑娘说:“你喜欢哪个吃的?喜欢哪个吃哪个吧,我们不知道这些。”
小姑娘随便摸了一个纸袋出来,后来在车上发现是个鸡块。
婆婆说给小姑娘拿钱,
小姑娘哪能要啊。
小姑娘就给婆婆说啊,
这就算是给小孙子的生日礼物吧,转达小孙子生日快乐就好。
恰好公交车来,小姑娘赶忙背上包就跑了呀。
最后小姑娘居然还赶上车了,
因为司机大叔等了她两分钟。
上车时候大叔还说她没时间观念,没让大叔多说,她赶紧就又道歉又道谢啊。
结果大叔马上又和蔼可亲了。
“也别太着急呀,钱都快掉出来了。”
小姑娘没在意大叔说什么,坐在座位上才发现,背包边放水的网兜里塞着旧旧的手帕纸包,一半纸一半钱,钱露出来一大半。
小姑娘是真的落了泪的。
两个老婆婆从来没吃过这些东西,她们不知道两个鸡翅膀有什么区别,或者在她们眼里的两片面包夹一块肉一片菜为什么能那么贵,不知道全家桶是什么,不会算什么套餐划算。
她们只想要给小孙子最好吃的汉堡,最好喝的饮料。
她们只是想给孩子尝尝这个东西。
一百二十块,老婆婆在菜市场可以买好多好多菜,好多好多肉。
可婆婆只是想给孙子尝尝啊。
或者她不富有,可她爱孩子永远没错。
或许会有很多排队的人说两个老婆婆真讨厌,点餐的人也会嫌弃老婆婆麻烦,围观的人会说老婆婆不去买菜做饭来买这些吃。
可小姑娘仍然为这样的老婆婆感动落泪。
没有身受怎么可能感同呢,
或许买一个全家桶在富裕的人眼里只是一件随手的事情,五毛钱掉在地上都不一定捡,可是对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全家桶是什么,怎么买划得来,他们眼中的五毛钱就是几滴汗水几滴泪呀。
小姑娘看到这些事,知道自己无法亲身体会,所以只能尽量去换位思考,才能稍微体会到一丝那种无奈。
小姑娘去年遇到最难过的事恰好也和这有关。就多讲一个吧。
大概是十一月吧,小姑娘回了小镇。
很冷,小姑娘记得自己穿了大衣还围了很厚的长围巾。
她坐在快餐店喝杯热奶茶,恰好坐在门口。
门外有个老爷爷带着个小女孩已经站了很久,太冷了吧,玻璃门都有些起雾了。
大概是看多了吧,现在小姑娘她也不会傻傻地去拉开门让老人家和小女孩进来了。
她买了两杯热奶茶和两个汉堡,推开门,说“哇,您好,请问您要进来用餐吗? 我们店现在做活动,第一百位顾客免费用餐噢。”
小女孩真的很高兴吧,一下子眼睛都亮了。然后拉着爷爷就要往里走,老人家大概疑心多点吧,上下打量了小姑娘好几次,才随着小女孩进来。
小女孩一坐下就开始啃汉堡,完全不再理人,老人家就看着小女孩吃,也不说话。
小姑娘也不会自找没趣呀,自己玩自己的。
过了会儿小姑娘再抬头的时候,小女孩已经开始啃第二个汉堡了。
其实说实话吧,看起来并不是挺可爱的小女孩,头发披散着,脸让人觉得很不干净,手也脏脏的,吃东西的时候特别大声。
小姑娘正想说先走了,这时候老人家摸出了包白沙像是要抽烟的样子,她赶紧又坐下来制止,告诉老人家这里是不能抽烟的。
老人家嘿嘿笑了下
“小姑娘,你不是这卖东西的吧。”
“怎么说?”
“你没穿她们的衣服还不工作。”
“爷爷您别误会就行。”
“哪能啊,小姑娘心好啊,我这姑娘以后也能像你就好。”
“小姑娘以后肯定能比我更好的。”
“可惜我看不到了哟。”
“这又怎么说?”
“老头子活不到几个日子了,就这几天了吧。这不,趁着走之前带我这闺女来吃吃这洋玩意儿。”
“爷爷开玩笑了,爷爷看起来至少还得有二十年好活吧,说不定还看见小妹妹结婚呢。”
老爷爷笑了一下然后真的就咳得特别凶,小姑娘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一下子就沉默了下来。
老爷爷从大衣口袋摸了一把钱递出来给小姑娘,“你看看,钱够不?”
“没事,就当我请小妹妹吃的吧。”
“你不收老头子今天就不走。”
推推拉拉许多次,小姑娘没办法,数了十块钱拿着。
“爷爷你要吃点什么吗?”
“不用啦,老头子等会回去抽支烟就赛神仙啦。”
小姑娘最后又买了点吃的让小女孩带回去,告诉老爷爷刚才钱有剩。
爷爷不相信,小姑娘愣是摸出了几个一块,“看吧,还剩这么多。”
爷爷还感叹:“这玩意儿还是不贵嘛。还好,走之前让闺女吃着了。”
你可能不能体会小姑娘当时的心情。
穷人怎样教育孩子?
这个问题单单放出来小姑娘还真不能回答,
毕竟小姑娘不算穷人,也没有孩子,
大概这就是这个回答写了三遍才能保存的原因吧。
可是小姑娘还是想说,
觉得吧,不如试试换位思考吧。
如果不穷,他们不会这样,
他们也想让孩子吃得开心,他们也并不想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可是,没办法呀。
是真的没办法呀。
小姑娘不擅长总结,故事就只讲到这儿了。
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不同的体会,小姑娘也有自己的体会,但愿你我体会相同。
还是一样的话,
小姑娘说话随便看看不要笑嘛。
泻药。
同等努力程度的人,用天赋拉开距离。
同等天赋的人,用努力程度拉开距离。
所以题目里这句话,对也不对。
说对,
因为宏观到世界上,努力是人人都可以达到,而天赋却不是人人都有。天赋比努力稀有。
说不对,
因为微观到个体上,有天赋的人之间也有竞争,放弃努力,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也有。
处理这个事实,我喜欢的态度是:
尽人事,听天命。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人听天由命。
因为尽人事是听天命的前提。
尽人事,是在微观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好。
听天命,是在宏观上,承认人与人之间差距,不要拿差距过高的人对标,学会和世界和解。
说人话就是:
多磕自己,少跟别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