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 @司马懿 老师的答案做一点点补充:
因为视频长度的考虑,我们在最终的稿件里剪掉了一些讲解,我把这部分文案发一下。
首先,起初司马老师说刘备用谷子交换金银的时候,我也没有理解。我认为强行征收金银,再退还其他物品相抵不能算和平交换。最终我们达成了一致,认为叫『强买强卖』是比较贴切的:
司马懿:刘备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仓库里面的军粮向民间求购金银珠宝……
瑾臻:刘备「求购」金银珠宝?这不叫求购吧?我觉得这应该是抢夺啊。你有一堆粮食和一些金银财宝,我把你的钱粮都抢走,然后再把粮食还给你,你说这是求购?
司马懿:这当然是啊,相当于刘备先征税,把成都的粮食都征走了,然后再强行的用粮食来交换珠宝,刘备是成都的统治者,统治者征税不是正常的么?
瑾臻:那这些买粮食的人本身并没有拒绝的权力啊,应该是自愿交易才称得上买卖吧?
司马懿:用仓库里面的粮食和布帛强行的交换了珠宝,虽然不是自愿的,但是也是买卖,所以这个强行的买卖……就是强买强卖……
瑾臻:嗯,还是强买强卖比较贴切。不过这有什么意义呢?
司马懿:如果刘备强行征收民间的金银珠宝什么都不给, 那么富人受到了损失, 会牢牢攥紧自己手里的钱不露富, 则市面上将会渐渐无生意可做,让本来已经开始有些萧条的经济雪上加霜。
但是如果是用军粮强买强卖金银珠宝, 还是有意义的。 (后续见视频)
另外,关于币值混乱所带来的危害,也可以从蜀汉亡国今昔对比窥见。
司马懿:同样的价值下,显然是行钱的铸币税高,所以大家就会想着把具钱藏起来,行钱赶紧花出去。而这样的话,又导致了在市面上,行钱和具钱的兑换比例有区别。这就导致东吴的币值,从一开始就是混乱的。吴简里面的描述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瑾臻:这种混乱的币值有多大的危害呢?
司马懿:币值混乱的危害是很大的。蜀国后期也铸大钱。到亡国的时候,我们来看一下国库剩余:
史料展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綵絹各二十萬匹;
而打下成都的时候,光奖赏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和关羽每个人都是:
史料展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可以说给这四个人赏赐的金银,已经多于蜀汉亡国时候的府库了。这说明两个问题:首先蜀国灭亡的时候,政府已经把家底打空了;其次,不是说民有菜色嘛,其实因为长期通过货币政策对民众的掠夺,当时民间的经济活力也已经接近干涸了。
蜀汉是一个最不缺少奇迹的王朝。但即便在这样一个奇迹泛滥的地方,蜀直百也是超模的存在。它在货币制度崩溃的三国时代复兴了商品经济,被历代文人当做一个美政来歌颂。
【《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唐·刘禹锡
【《入蜀》: 剑峰重叠抱巴天,从昔奸雄窃慨然。白腹黄牛馀识歇,汉家寻用五铢钱。】——宋·宋祁
注意这两首诗,他们都认为刘备复兴的是五铢钱,而非蜀直百。因为大家都明白,当时中国历经动乱和天灾,百姓金钱交易几乎已经消失了。而蜀直百改变了这一切。
蜀直百其实是我们现代人的称呼,三国时期它的正式称呼应该是直百币,接地气的讲,就是百元币(笑)。其中直即是“值”,意味着一枚直百在市场上有一百枚铜钱的虚拟价值,其数额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的纸币面纸完全一致。不仅如此,直百还是三国唯一的通用货币。魏国和吴国境内均出土了大量直百币。直百币甚至远销海外,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上亦有多处出土。可以说直百币的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而魏五銖和吴大泉都没有走出本国国门。
不客气的说,直百币就是三国时代的美元。二者功能相似,面额一致,信用认可也同样广泛。蜀汉以三国最弱的国力,运营出如此强大的货币,等于现在让全世界视越南盾为主要外汇储备,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注:本文较长,部分内容和别的答主有重合。读者可按以下章节题目找到自己想看的段落。
一、直百币出现的社会背景——货币经济的全面崩溃
二、直百币出现的直接原因,为何三国第一枚钱币诞生于偏狭的蜀地?
三、直百币的长期运行情况
四、直百币的信用价值: 认真负责的蜀汉政府
五、直百币的通用价值:“蜀锦蜀盐”的商品保证
六、面对蜀直百的倾销,魏吴两国有何对策?
七、直百币也卖皮肤?——形式创新,历史上最早的“纪念币”和“年号币”
很多人认为东汉经济崩溃是从董卓开始的,其实不然,汉末货币经济崩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事件。事实上,桓灵时期的货币制度就已经摇摇欲坠了。
《后汉书·刘陶传》:有上书言人以货轻钱薄,故致贫困,宜改铸大钱。事下四府群僚及太学能言之士。陶上议曰:盖以为当今之忧,不在于货,在乎民饥.....岂谓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哉?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虽皇、羲之纯德,唐、虞之文明,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盖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为了避开声势浩大的讨董联军锋芒,强迫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并借机将洛阳城内的财物搜刮一空,甚至连陵墓中的陪葬品也不放过。在迁都长安后,董卓又通过超量发行五铢钱(此钱重量只有原五铢钱重量的10%,故称为董卓小钱)的方式,并且强制百姓兑换,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
《三国志·董卓传》: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董卓用减轻五铢钱重量以及超发货币这一简单粗暴的方法,实现了在短时间内攫取巨额社会财富的目的。此举加剧了通货膨胀,造成“货轻而物贵,谷石至数万钱”的严重后果,对东汉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导致全国性的货币制度彻底崩溃,成为压倒东汉货币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小钱的重量大约是五銖币的十分之一。如果当时百姓完全按货币价值算的话,也不过是瞬涨十倍物价,但结果却是“谷一斛至数十万”。可见汉五銖本身也有一定信用价值,它和蜀直百一样,属于贵金属价值和信用价值的复合货币,只是结构比例不同而已。
换句话说,小钱破坏的与其说是贵金属价值,不如说是东汉政府的信用价值。蜀直百能成为第一枚复兴的五株币,正是因为它恢复了货币的信用价值。
董卓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中原地带,对民众实行史无前例的高额税率剥削,并征发他们从事各种无休止的徭役。这导致民生经济一直无法得到真正的恢复,货币制度就这样在中国土地上消失了近40年。曹睿时期虽然开始勉强印制货币,但魏五銖品质低劣,出土也少,只有魏国贵族才有能力使用。百姓在魏亡前仍以谷帛交易为主。
连奸雄们都只能以物易物,暗弱之主更只能躺平等死。小钱之灾在刘璋治下的益州地区尤其严重。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平原相时尚有“内丰财施”的政绩描述,后来到徐州支援时也得到当地人钱粮的援助。但他与刘璋结盟时,“工资”却只有衣帛粮米,没有货币。刘璋之前给曹操的进贡也只有物资。
《吴书》:璋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
《三国志刘璋传》: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除了史料证据以外,目前在四川也出土有两批小钱,更是刘璋父子任由蜀地经济被中央董卓政权和地方豪强摆布的铁证。
可见刘备入蜀之前,四川地区基本没有货币流通。抛开货币停摆的历史事实,编造所谓的直百剥削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举个例子,新中国早期曾发行万元币,这是为了对接国民政府留下的通货膨胀的烂摊子,帮助新政府快速稳定市场的举措。
请问谁敢说新中国是为了剥削群众资产才发行这些钱的?
刘备入蜀后的直百币和新中国统一后的货币政策的目的手段都非常相似,都是掌控国有资产和恢复经济的必要举措。
分别有地理和政治两大因素。
1、崎岖难行的蜀地地形,商业迫切需要简易便携的货币
蜀地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道路非常难行。“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并非是一句空言。恶劣的交通环境对商人们是一个严重的考验,而传统五株币的重量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造成交易效率的严重下降。
更惨的是,四川地区有铁无铜,当地的钱币铸造不能,严重依赖外地进口,更让商贩们苦不堪言。
基于以上事实,四川地区的统治者一直积极地试图突破货币困局。在蜀直百诞生的八百年后,四川政府开始发放一种名为“交子”的货币持有凭证,以此代替货币流通,这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纸币。
可见虚值货币在四川地区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它必然也必须出现在这里。从地理角度说,蜀直百甚至可以算是纸币的前身。
蜀汉直百和宋代交子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宋代交子是在各个钱庄私相发售,引发使用混乱的问题后才由北宋政府被动介入; 而蜀汉政府是蜀直百的主动发起者,管理和标价比交子更为规范。
2、刘备以政治举措发行直百
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刘璋公开决裂,开始入蜀之战。最初战事并不顺利,东吴一方还认为无利可图,撤走了支援刘备的吕岱军马。为了激励士卒的战斗意志,刘备对他们许诺:“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成都城破后,讲哥们义气的刘备,真的大开府库,让众将士“赴诸藏竞取宝物”。结果因此造成“军用不足”的严重后果。
为了解决“军用不足”问题,刘备采纳了刘巴的建议,发行了直百钱。而直百钱也没有让刘备失望,取得了“数月之间,府库充实”的显著效果,快速从刘备手下的荆州军功集团回收了财宝,解决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为什么说刘备第一次发行直百是从军功集团那里回收财宝呢?因为刘备的投入直百钱的地方是“官市”,而非民间。
《盐铁论·刺权》:“自利官之设,三业之起,贵人之家,云行於涂,毂击於道,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泽,擅官市,非特巨海鱼盐也。”
《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又言后苑作官市龟筒,亦禁物。民间非所有,有之为犯法,因请罢内作诸器。”
不难看出,古代官市交易的物品,除了专营的盐铁,就是有极高实物价值的奢侈品,是民间禁止流通的存在。按《盐铁论》的观点来看,达官贵人亦不能私开官市,普通人想擅自交易官市物品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因为这些物品就是国之根本,谁掌握了它们,谁就拥有制币能力。
这一点其实现在也一样。银行本身价值所在的纯足金银条是不能流通于市场的,国家在这方面的管理十分严格。
《中国金银管理条例》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下列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海关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给予以下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八、九、十、十一条规定,擅自收购、销售、交换和留用金银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强制收购或者贬值收购。情节严重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并处以罚款,或者单处以没收。
违反本条例第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另处以吊销营业执照。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私自熔化、销毁、占有出土无主金银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追回实物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以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擅自改变使用用途或者转让金银原材料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警告,或者追回已配售的金银。情节严重的,处以罚款直至停止供应。
....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已构成犯罪行为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说的直白点,就是如果你拿下图中的东西去首饰店变卖,首饰店老板会毫不犹豫地打电话报警,直接送你蹲大牢。
刘备设立供金银等高价值禁品流通的官市,并将直百币引入其中进行换购,最初和百姓没有什么关系——在经济全面破坏的当时,百姓到底有没有金银兑换直百也是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我国建国后发行了百元币,但60年代国民年收入仅有几十元,到70年代农民年收入才到了百元,甚至80年代初仍有很多人没见百元币的模样。
由于当时国家过于贫困,百元币在日常生活中流通意义很低,于是钱币数额还进一步细化为了分和厘,以方便市场流通。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刘备时代的官员百姓收入被强制兑换成两个百元币,他们该如何去市场购物?百姓们又要去哪里凑足一百个五銖币?莫非两千年前残破的益州比新中国还富裕?
可见刘备此时的真正目的只是回收过度外泄的财宝。虽然史料记载简约,让我们搞不清他是怎么让军功集团自愿来市场交易的(可能是鼓励赌博,以直百为金银代币),但究其本质,不难发现这是刘备对自己手下军功集团的一次“大剥削”。直接点说,就是让他们拿出从成都抢掠来的金银,兑换掉刘备手上的直百币,以便让金银再度收入成都库府,从而让政府拥有对市场的掌控权。
比起一般货币,蜀直百最初更接近于一种黄金期货。政府以信用保证直百的对现能力。在政府有高度信任的前提下,蜀汉贵族对持有直百不会有太多疑虑。
顺便补一个大内义兴的帖子。他的想法和我不同,认为刘备通过直百获取的是民间禁止的军器而非金银。但总而言之,自古以来官市之物一般不会对民间开放。直百币最初的适用范围绝非民间。
大币和小钱虽然都是虚值,但执行起来差别很大。小钱可以在政府压力之下强行兑换良币,但直百在百姓无钱可掏的情况下只能兑换到寂寞。至于直百是如何慢慢流入平民阶层的,那应该是蜀汉商业发动机启动后的事,流通的原因应该是是商业规律而不是政治压力。
P.S.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这个建议的刘巴。这个人其实根本不喜欢刘备,甚至阻碍过他的称帝行为。他的思维和现代某些曹粉有些相似,觉得刘备应该放弃抵抗,加速曹操的统一步伐。所以他不止公开表示自己讨厌刘备,还尤其不喜欢帮他打天下的军功集团,更曾当众让张飞下不了台。隔壁的张昭甚至认为刘备应该杀死他。
可黑粉刘巴为什么会积极帮助刘备创造出稳定市场的直百币呢?从一方面看,刘巴比讨厌刘备更讨厌他的将军们,所以让他们丢金丢银很符合刘巴的恶趣味。从另一方面看,刘备在这里可能耍了一点点帝王心术——他当然知道夺走军功集团的金银会引发抗议,所以特意让自带嘲讽光环的刘巴替他背这口黑锅.....
那么直百之策实际出自谁手呢?我个人认为是诸葛亮,而且这一策可能早在隆中对时就已经计划完毕。具体原因请继续往下看。
直百钱在短期内的效果立竿见影,那么,如果从长期效果来看,它是成功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
1、蜀汉经济:长期稳健运行,资源流通远远胜于曹魏
乱世中保证货币稳健殊为不易,实际上中国去年还把货币稳健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蜀直百的稳健,来自于刘备政府回收到足以掌控市场的大量金银。它和纸币一样,变相等于一种容易携带运输的贵金属,非常适合在对资金流动要求非常大的工作中使用。
比如说对外贸易,以及最重要的战争。
汉中之战是刘备的里程碑,也是对蜀汉经济的一次大考验。刘备此战不仅第一次击败曹操,而且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的后勤保障了前线的补给,虽然也已经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但是,以往军资短缺的问题不再出现,这可是刘备(在大型战役中)破天荒的头一次。
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虽然因为大意最后被陆逊击败,但是,蜀汉军队在襄阳之战新败的情况下,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了八万多人的军队远征作战,其国力运动之速令人侧目。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实现其“兴复汉室”的遗志,在六年的时间内发动了五次北伐。连年征战对偏居一隅的蜀汉国力是个重大考验,但蜀汉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崩溃。这当然与诸葛亮治国有方不无关系,但是,直百钱也功不可无。
在此,我推荐一篇很不错的答。
汉中战场上刘备对曹操的胜利,其本质也和文中引用《国富论》的观点一样,是一场货币流通之国对以物易物之国的胜利,是一种先进经济制度对落后经济制度的胜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三国志·刘备传》
2、通货膨胀:不超出民众接受范畴
有人认为直百利用通货膨胀收割民众财富。且不论这种说法和第二节中“官市”方面的矛盾,即使退一万步说,蜀直百创制出来就是为了剥削百姓,那也只剥削了发行币制时的一次——后续百姓人均直百五銖,谈何剥削?
事实上,直百五銖比汉代五銖要重不少,即使是蜀汉晚期也一样。假如百姓普遍接受直百后,把它当做普通五銖用,其价值是远高于汉五銖的。这难道是长期返利?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剥削方式呢?同时代的孙十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在直百钱发行后,东吴大帝孙权也曾经发行过虚值币。但和稳定的直百不同,孙权不断地制作更高额的货币。最开始是大泉五百、然后是大泉二千、后面又是大泉五千。可见统治者如果打算依靠货币剥削百姓,就应该不停印刷虚值更大的货币,而不是像蜀汉那样一以贯之的维持固定货币。后世的蒋大队长亦深明此理。
简单来说,剥削百姓的不是虚值货币,而是货币面额升值的次数,次数越多剥削越大。法币和大泉系列都是这样的劣币,它们不断升高的面额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运输队长被觉醒起来的中国人民赶出了祖国大陆,而未觉醒的东吴人民也在懵懂之中纷纷反对和抵制使用大泉货币。
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三国志·吴主传》
最后孙权没办法,只好亲自宣布回收大泉系列货币。事实上,大泉系列货币仅仅流通了十年,就寿终正寝了。目前没有一枚大泉在江北出土。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书上并没有蜀汉民众弃用直百钱的记载。也就是说,不同于董卓小钱以及孙权大钱,直百钱发行后,并没有出现民众不可接受的通货膨胀现象,即使在刘禅晚期,也没有因经济凋敝发行大于百元的货币。蜀汉民生经济也因此成为三国最稳定的一国。
俗话说:鞋子穿在自己脚上,到底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同样,一种币制改革成不成功,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3、成就:直百钱成为当时的国际通用货币
前文已经说过,根据考古发现,在东吴、曹魏甚至中亚地区都有直百钱的身影。也就是说,直百钱的使用范围很广,各个国家都对直百的信用有充分认可。
事实上,直百钱不仅在蜀国流通,在魏国、东吴也大行其道,是当时广受欢迎的国际货币。这足以说明发行直百钱是一次成功的币制改革。
在自由竞价的环境下,良币会胜过劣币。直百钱优势明显,价值稳定,因此也广受各国人民的欢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货币。
直百钱是一种虚值大于实物的货币,它与王莽的大泉五十、董卓的小钱、孙权的大泉系列等货币一样,均为货币本身的重量远远小于实际标称值。其中,直百钱的重量只有100枚五铢钱重量的4%,董卓小钱的重量则只有五铢钱重量的25%,王莽的大泉五十重量也只有五十枚五铢钱重量的4%,而孙权的大泉五千重量更是只有5000枚五铢钱重量的万分之六。
换句话说,直百币的虚值属于历史前列,远远超过了为祸天下的董卓小钱。为何另外三种钱币制度被当做破坏市场的恶政,而蜀直百却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得到后世文人的歌颂呢?
因为在四种虚值货币中,只有蜀直百被政府认真负责的运营,真正实现了货币的信用价值。
前文已经说过,汉五铢本身就具备信用价值——不然大家都直接拿秤称钱了。当年汉武帝在推出汉五铢时,态度就非常认真的。他不仅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改在上林苑统一铸造货币,而且又设置专门机构(三官署)来统一处理钱币业务。他花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先后经过六次币制改革,最终凭发行三官五铢钱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强化了中央集权,稳定了西汉的金融市场,形成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盛况。汉武帝的币制改革因此取得了成功。
反观刘备,他同汉武帝一样,进行币制改革也是认真的。因为一旦此次币制改革失败,刘备就将被打回原形,不但失去挑战曹操,甚至是孙权的资格,而且也将使他“兴复汉室”的理想彻底破灭。因此,在事关个人政治生命的情况下,刘备不得不认真。
事实上,刘备进行币制改革,是同时从三个方面入手的,即“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以及“令吏为官市”。“平诸物贾”说明蜀汉在发行直百钱的同时,还保持了物价的稳定,与董卓、孙权等人发行货币后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官市用行政手段(国家名义)为直百钱的兑换能力担保,大大增强了民众的信心。
从币制改革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为了确保币制改革的成功,在发行直百钱前就已经未雨绸缪,认真调研,随后又有针对性地祭出了连环三板斧,从制度上确保此次币制改革的成功。
不仅如此,蜀汉政府一直坚持运营直百,再未发售更高面额的货币。直百的信用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不断增强,成为三国人民都愿意使用和储蓄的货币。
反观另外三家,王莽的币制改革则缺少严谨、认真的态度,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朝令夕改; 而董卓发行货币纯粹就是为了掠夺财富,根本就是做一锤子买卖的生意。孙权则兼而有之。这三个人的的失败是必然结果。
P.S.
评论区有的人提到假币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大,因为三国造币技术很低。在没有模具的前提下,钱币很难被仿制。
其实犯罪水平一直是和时代科技水平同一段位的。现代仿制现代的钱币很困难,古时仿制古时的钱币也一样。
不过孙权铸币技术倒是比较粗劣,相对容易被民间仿冒。为此他立刻就设立了反假币法。
《三国志吴主传》: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
而蜀直百并无类似记载。
汉代五铢钱虽然也有很强的信用价值,但它本身的实物价值更为出色。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五铢币的价值就是五铢铜的重量,因此,它具有“五铢”的购买力,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用的价值,成功让五株币走向丝绸之路,成为中西贸易的功臣。
那么问题来了,直百币作为一种虚值远远大于实物价值的货币,能在国内广受认可已经功德圆满了,为什么魏吴和外国群众也会认同它呢?
原来,蜀直百的背后还有蜀锦站台,它是蜀直百通用价值的保证。蜀锦是当时贵族个人享受和外出撑场子的必需物品,而蜀锦是由蜀汉政权龚断经营的。蜀汉政府只要要求所有人购买蜀锦时必须使用直百钱,就可以将直百钱与蜀锦挂钩,令外国友人乖乖地用25倍的铜币兑换一枚直百。这同黄金石油和美元挂钩的原理是一样的。
锦的价值在丝绸织品中最高的,因其耗工多、费用大、技术要求高,自古便有“其价如金”之说。在汉末货币经济崩溃的背景下,百姓长期以谷帛为市,蜀锦更是成为了代用货币的佼佼者。可以说汉末蜀锦就是真金白银。曹操“分香赠履”也是把绸缎做成的丝履视为遗产。乱世的背景也把蜀锦推到了金融的前线。
《丹阳记》:“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吴皆资于西蜀,自是始乃有之。”
蜀锦是蜀汉的一座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隆中对时,27岁的诸葛亮就对这一点非常了解。他认为刘璋管理蜀地水平不佳,“民殷国富不知存恤”,在推行蜀锦方面乏善可言。很多工作刘璋都没有做到位。
那么诸葛亮为蜀锦做到了那些事呢?
1)正式为纺织业和商业正名,让工商业规模体制化,国家产业化。
东汉时蜀锦早已驰名天下。但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包括刘璋在内,大多尚本抑末,重农抑商。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极为重视,对于手工业和商业却有着先天的“歧视”,认为这些都是需要耗费粮食、占用大量的劳动力,对国力的增强并没实质作用,士农工商的排名就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这种思想。
而诸葛亮没有陷于流俗,他认为蜀锦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蜀锦的对外贸易收入将是蜀国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言锦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把工商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诸葛亮是历代第一人。他在蜀汉地区实行“重本而不抑末”的政策,不仅允许官办、商办和个体家庭手工业等不同的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他自己还亲自动手在府邸的周围种桑800株进行示范,号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养蚕,为蜀锦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蜀汉政权同时在成都置锦官,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成都的别名锦官城即是由此而来。现在成都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一锦里, 也和诸葛亮的织锦产业有关。
2)开辟蜀道,为自由的商业交易打开市场
四川地形中为盆地,四周都是崇山峻岭,贸易活动十分困难。没有便利的交通,再精美的蜀锦也只能烂在库房里。
“要想富先修路”。诸葛亮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开始重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他下令组织人力修复秦代川陕边境的栈道,开山凿石筑成山路,以供商旅通行,而且还开通了蜀地至贵州、广西的陆路交通。由于交通开始便利,蜀国对外贸易局面焕然一新,蜀锦的销路也更为广阔,不仅行销魏、吴两国,甚至还通过东南水路和陆路远销至东南亚及西亚诸国。
为了铺设交通,诸葛亮发明了搭桥枪,可以快速搭设简易桥梁。
《高僧传》:昔诸葛公指二江内造七星三铁錞,长八九尺,径三尺许,人号铁鎗,拟打桥柱,用讫投江,须便祠祈,方可出水。渊造新桥,行竖柱,其錞自然浮水,来自桥侧,及桥成,又自投水中。
3)推行制式工艺,让锦业标准化
据地方史料记载,诸葛亮曾教授民众织锦知识。这意味着诸葛亮借规模化纺织业的契机,统一了织锦工艺。
《遵义府志》:(今贵州铜仁)“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织之,质粗有文采。俗传武侯征铜仁蛮不下时,蛮儿女患痘,多有殇者求之,武侯教织此锦为卧具生活,故今名曰武侯锦。”
此外,民间一直有诸葛亮为纺织机发明人的传说。但随着东汉纺织机的出土,此传说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但如此广泛的传说未必是空穴来风,诸葛亮有很高概率参与到纺织机的改进工作中去。
靠着蜀锦的出口,蜀汉政权获得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这只是针对魏吴两国的达官贵人的。对外国底层民众的羊毛,诸葛亮决定用另一种产品去褥。这种东西就是盐。
四川煮盐早已有之,本来并不新鲜。四川某些地区地下水盐量较高,用火相煮即可出盐。
《蜀都碎事》卷一:“蜀盐与天下异:凿井得泉,深数十寻,径广数寸……以竹作云梯十数丈於井口,复以一竹筒长丈,为汲水之具。旁设灶,煮一昼夜,始成盐块。”
同时,邛峡一带地下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偶尔还会渗漏出地表。当地人常常利用这些余气取火制盐。
《华阳国志》:“汉宣帝。。。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
“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
西汉时期,当地盐所已经不少。但这种天然气的渗漏是偶然的,不可持续的。到东汉时,岩层余气漏尽,火势衰弱,盐业近废。
蜀汉时期,诸葛亮来到当地考察。他研究一番后,认为这种天然气是一种地下资源。于是诸葛亮用竹子为管道,深入地下,将地下之天然气引到地表来,盐火随之大盛。
《汉代古火井碑序》:“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置锅灶达数十,更盈利逾万千。”
《华阳国志》:“以竹筒盛其光而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华阳国志》:“临邛火井一所,从(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目前认为诸葛亮的天然气管道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主动利用地下能源的范例。在他的带领下,蜀汉甚至隐隐有向工业国前进的味道。与之相比,曹魏的青徐海盐河东盐池皆黯然失色。
目前蜀汉地区已经出土了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大粒盐,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出口魏国西北地区的商品(孙权那边的海盐产量颇丰,出口东吴的概率不高)。诸葛亮在蜀盐改革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也受到后世文人的赞美。
《祭诸葛丞相文》:“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瓷,又何秘要!
和蜀锦一样,蜀盐也在蜀汉被体制化管理。早在刘备时代,蜀汉就开始设立“盐府”作为制盐业的管理机构。刘备还选拔了勤于职守善于理财的王连为司盐校尉,给诸葛亮当副手。在他的努力下,盐业之利不断增加。“又简拔良材以为官属”,如杜祺、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成为高级盐官。在刘备与诸葛亮的不断关注下,井盐生产兴旺,“利入甚多,有裨国用”。当王连擢升为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后,仍然“领盐府如故”。
蜀汉的盐府有多少人呢?历史记载,邓艾入蜀后留守四万兵马专司煮盐,可以推测蜀汉时期仅在盐府也应该有2——4万人,而且不包括私盐。盐业毫无疑问也是蜀汉对外盈利的产业。
《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
《三国志邓艾传》:“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
综上所述,蜀直百倾销全国的背后,是诸葛亮工商业运作的碾压性胜利。而当直百钱成为国际通用的信用货币后,由于标值较高,可以大大缩减货币重量,方便携带,从而加速商业运作流程。诸葛亮通过薅各国的羊毛的方式来满足蜀汉的国防开支,极大地缓解了蜀地民众的压力,也就此创造了一州战九州的奇迹——毕竟九州都在背地里资敌。
因此,我认为蜀直百很可能就是隆中大计的一部分。它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蜀汉铜矿缺少,经济流通不畅的问题,和诸葛亮的商业运作衔接的实在太好了,根本不像刘巴随口一说的点子。
据史书记载,蜀汉境内桑梓之园星罗棋布;城内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织布机的声音。仅成都一座城市,聚集的织工就多达7.6万人,直到蜀汉灭亡时,库存的蜀锦绸缎依然多达20万匹。而平时驻守盐池者,也至少有4万人左右(上节内容)。
蜀汉人口仅有90万,整个国家的工农比例高达1:7。作为对比,在1910年,处于十月革命前夕的沙俄工农比例也不过是3:7,这个发展实在令人惊讶。一个两千年前的封建王朝投入如此大量的人口从事工商业活动,当然不是在建设钢铁毛国,而是用直百币将魏吴两国的粮食和金属源源不断的收入囊中,好达成“魏则布于蜀,吴亦资西道”的成就。
那么魏吴两国就这么甘心忍受蜀汉的举国“剥削”吗?真的没有人试图反抗“大资本家”诸葛亮?
当然是有的,那就是刘备一生之敌曹操。奸雄思来想去,认为盐是西北人民的生活需求,实在戒不动,但蜀锦只是奢侈品,穿不穿都无伤大雅。于是曹操决定对蜀锦下手,他宣布朝廷官员必须衣着朴素,并且带头颁布《内戒令》,严禁自己和家族成员穿戴锦绣。如有违背,后果如下:
《三国志曹植传注引》:“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曹操也身体力行,发扬朴素作风。他甚至连嫁女儿都以黑纱遮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上坟。于是朝廷官员也受其感(kong)召(he),纷纷比赛谁穿的破。当时甚至有官员穿着打布丁的衣服去上朝的。
然而在208年以前(刘璋时期),曹操却曾经派人去蜀地买锦(出自《后汉书左慈传》,当时曹操还是司空)。可见他并非不爱蜀锦,只是不想中蜀汉的经济毒。在著名的“分香赠履”事件里,曹操的遗产也是丝履,亦可看出他对蜀锦价值的认可。为了政治事业,奸雄选择牺牲自己的享受,用严刑峻法高压遏制“蜀帝国资本主义”在魏国的扩张。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父亲遗志,继续号召天下抵制“蜀锦”,支持国货。
《与群臣论蜀锦书》: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璧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是为下土之物,皆有虚名。"
翻译一下就是:“蜀国的锦,不好。我们魏国的锦,好。我们魏国真是太棒了!”
但他既然允许国货流通,也就开放了锦绣贸易,其政治远见和父亲有很大差距。曹丕缺乏父亲的铁血手段,只能在文宣上花心思。可皇帝亲自下场带这种不三不四的节奏,宣传效果不足,搞笑效果有余。
曹睿上台后,进一步开放锦绣贸易。他带头采购蜀锦,不仅用实际行动狠狠扇了他爸爸一巴掌,还彻底偏离父辈们坚持经济战的道路。诸葛亮选择在曹睿时代出兵北伐,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指责曹丕和曹睿。魏晋作为士族媾和出来的政权,作风腐化是必然结果,不是一纸禁令所能阻止的。史实中的诸葛亮虽不会算命,但也应该能看到这一步。
至于东吴,人家一开始就是躺平的。孙权自己就喜欢没完没了的给部下赐锦,直百币更是在朱然墓里大量出土。赤壁前夕,孙权和鲁肃在关于是否要投降曹操的对话中,所言俱是一己私利和投降后的待遇。这种南朝人是绝不会为了国家大业耽误自己享受的。
蜀直百不仅高度适应蜀汉国家经济模式的,其纹样形式也有重大历史突破。
在蜀直百之前,货币基本没有面额以外的字样。货币颁布时间不清,来源不明,小人就更容易从中取事。我们后人也很难考证货币具体时间。
但蜀汉却把皇帝年号铸于币上,属于历史首次。这种做法首先方便的就是我们后人。比如下面这枚直百,略懂历史的初中生都能猜到此币铸于220年或221年,因为刘备称帝年号就是章武。
而在信息传播较差的古代社会,这种新钱不仅可以帮助市场分辨钱币源流,还可以让边陲地区知道些许朝廷的变化。新币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王化宣传,引发后人效仿。“开元通宝”“乾隆通宝”从此不断的登上历史舞台,而我们现在的钱币也会印上具体出产时间。
有趣的是,蜀汉把年号铸在钱币上的做法,只是很多式样改革的一部分。除了章武年号外,他们还在货币上铸了其他文字。比如说世平百钱,这个名字似乎是向百姓传达蜀汉王朝的理想:令此世清平。
类似的还有定平直百
以及太平直百(据说是阿斗登基时所铸)
不止如此,这些钱币的背面还有比较复杂的花纹,内容包括星象和水纹。这些蜀直百的“皮肤”开创了中国钱币背花的先例,同样也是一个“第一次”。
是不是和现在硬币一样,一面是“1”,一面是菊花(笑)?
可以看出,这些直百除了流通价值以外,还做了充分的艺术修饰,在图文两方面都给人吉祥和美的感受。这种钱币对工艺要求较高(但仍不乏有烂钱),可能还含有一定的收藏和防伪功能。与如今的“纪念币”相似(顺便宣传一下国家理想)。
蜀汉从来没有被过誉。相反,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可能一直被低估。
(未完待续)
刘备拿下益州之后,终于实现了《隆中对》中的小目标,但是,此时他又面临着另一道大难题:如何解决一直以来军资无法自给的痼疾。
这时,刘巴或诸葛亮向刘备献出了“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的建议。其核心思想是用蜀汉国家信用+蜀国拳头产品蜀锦蜀盐作为担保,将直百钱打造成信用货币+国际货币,以达到既可稳定蜀汉经济,又可通过国际贸易来薅各国羊毛的目的。
刘备发行直百钱。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府库充实”的短期目标,实现了金银与货币的直接挂钩,有效加速资金流动,满足了汉中之战中蜀国军队的巨大军资消耗;另外,也实现了让蜀汉在维持经济状况的前提下,能够与拥有九州之地的曹魏进行军事对抗的长期目标。刘备称帝后,蜀汉进一步拓宽钱币的承载范围,发掘出它在政治宣传和收藏艺术方面的潜在价值。
综上,蜀汉是一次完美而超前的币制改革。它成功的背后,隐藏很多个历史的第一次,有着非同凡响的先进性。直百币虽然使用历史不长,但对后世的经济体制、货币制度和军事物资筹备,皆有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
蜀汉政权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力持续到什么时候?想必很多人都会说蜀亡的263年。毕竟自那一刻起,蜀汉便不再存于世上了。
然而这个问题真实答案是502年以后。因为在梁朝,百姓仍在使用不同纹样的蜀直百。
《隋书食货志》: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号。
在蜀汉君臣的共同努力下,蜀直百甚至超脱了一般虚值货币的价值规律,竟然在解除政府绑定的两百多年后依旧被百姓使用。民众对直百价值的认可度,远远超越一般人的想象。
一枚小小的钱币,凝聚着皇汉最后的精魄,见证着汉族百姓对汉朝最深沉的缅怀。
p.s.本文改写自下文。没啥别的目的,缺个骨架就拿来套一下。我写文完全出于兴趣,和金钱无关,所以不太在意原创性。
当然,如侵必改。
当然没有。事实上,直百五铢与蜀锦才是诸葛亮得以用区区百万人口,支撑十余万大军翻山越岭上千里,七年之内五次北伐的原因,这种后勤奇迹,只能用货币经济的角度才能解释,现在从头来讲。
经过三年的辛苦攻战,刘备终于和平解放了成都,刘璋开城投降,刘备大军开进了天府之都成都。
这是一座富庶之都,这是一座享乐之都,这是一座欲望之都,这是刘备实现他王图霸业的天府与陆海,这也是刘备集团实现统一大业的根基与柱石!诸葛亮曾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也!”庞统也说:“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可以定大事。”法正也说:“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而四年前,当刘璋派法正前来迎刘备入蜀,就曾高调耍阔,对刘备“前后赂遗以巨亿计”。后来刘备入蜀,与刘璋在涪城相会,刘璋又再次高调炫富,“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曜日,往就与会。”并“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
这就是益州,当时中国最富裕最安定的地方。大秦统一六国,刘邦诛楚兴汉,其物资后勤基础全在这里。而且数百年来,无论是战国大争之世,秦末楚汉大混战,还是新莽绿林赤眉之乱,黄巾董卓李傕之乱,巴蜀之地所受的影响都是最小的,而且每次大乱之时,都有大批关中与荆州难民逃难到这里,进一步提升它的人口实力与经济文化水平。我们可以想象,当刘备终于踏入成都,正式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他的心中是如何狂喜。如果说一年多前,刘备在拿下涪城后得意忘形的高呼“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之时,他还有点心虚,现在他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尽情欢饮,大开party了!
趁着老板开心,将士们都撺掇着刘备给大家伙发奖金。原来,刘备在刚开始打刘璋的时候,损失相当惨重,据说是“部众离落,死亡且半。”备为了激励将士,当时就承诺大家“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所以,成都投降以后,将士们进城后第一件事儿,就是“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等到刘备进入成都,整个成都的府库几乎都被搬空了。
所以,看着这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将士们眼睛都直了,纷纷在宴会上起哄加码。刘备一则高兴,二则这是老早就承诺大家的,所以当场拍板,将府中金银全部赏赐有功将士。其中,诸葛亮、法正、张飞与关羽四个最大的功臣赏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将士也按照级别与功劳,赏赐金银不等,将士们欢声雷动,今儿老百姓,真呀真高兴。
但是真正的老百姓却冷眼旁观,心中也在冷笑:什么仁义刘玄德,不过也是个大流氓罢了,一进城就忙着分钱,这跟强盗分赃有何区别!
但是接下来刘备又说了一句话,让蜀中老百姓也欢声雷动起来。
刘备宣布:既然我早说过,府中百物,我一个不碰。那么金银不碰,粮食和谷帛也不碰,全部还给老百姓(注1)!!
注1:见《三国志 先主传》:“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我前面说过,当初益州豪强们为了抵抗刘备,将蜀中所有资源全搜刮起来,收缩进了成都府库,足以支撑成都数十万军民坚守一年。可现在成都没守多久就直接投降了,府库中这些巨额的粮食与布匹就全都归了刘备。大家本来以为,刘备一定会将这些谷帛收为军用,以用作接下来的统一战争。没想到刘备一开心,把这些谷帛也全都还给了蜀民。
这下是皆大欢喜了,但刘备自己却要哭了。金银都给了有功将士,谷帛都还给了老百姓,府库空虚,军用不足,本公司资金链面临断裂,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有难题,找诸葛。
诸葛亮说:这容易,我这里有个人才,绝对能帮主公解决这个问题,他叫刘巴。
刘备面有难色:刘巴那个人是有才,但孤不太喜欢他啊,不过看在孔明的份上,孤就去问问他吧。
关于刘备和刘巴之间的龃龉,我们前面提到过一些,而在后面我也还会详细讲。这里你只需要知道,刘巴十八岁就主管荆州税赋,是个专家级的人才,也是诸葛亮治蜀的重要财政助手。这些年诸葛亮为了刘巴,也不知费了多少心思,说了多少好话,所以,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刘巴还是决定帮刘备一把,他说:“此事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这里解释一下,所谓“直百钱”,也就是铸造一枚大钱,然后硬性规定它的面值是普通铜钱的一百倍。而这枚大钱有多重呢?从考古发现与民间流传来看,这第一批的“直百钱”重约10克,是东汉时五铢钱的四倍左右。
也就是说,刘备用四枚东汉时的五铢钱,融掉就可以重铸一枚价值百钱的铜钱,一下子赚了二十五倍,这不是明抢吗?没错,懂得经济学的同学应该早就看出来了,刘巴这难道是要刘备跟津巴布韦一样,人为制造通货膨胀,通过这种隐形的税收来搜刮民财?就在二十年前,董卓就用这种方法大铸小钱,妄图掠夺中原财富,却使得CPI暴涨数万倍(注2),直接导致了大汉金融崩溃,天下大乱!没想到啊没想到,你刘备刘巴看起来浓眉大眼看起来清高的不得了,居然也搞这种龌龊的事情。
注2:见《后汉书 献帝纪》:“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刘备确实用这种方法掠夺了益州的民间财富,但事情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夸张。
图:数数看津巴布韦币有多少零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大家没有注意刘巴这句话的后面部分:“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也就是说,刘巴为这批“直百钱”专门设置了一个官市来回购军需物资,在这个官市里只能用“直百钱”,而“直百钱”也只能在这个官市里使用。也就是说,由政权对“官市”中的商品交易和钱本身的信用进行担保,以平抑物价(平诸物贾),避免民间正常结算的五铢钱的贬值与通货膨胀。当然,这种解决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矛盾的方法,只有在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并且只有在法家政权的控制下,才有办法行得通。
从史籍中,我们并没有发现益州地区由于虚值货币大量增发,从而引起物价飞涨的记载。直百钱直到蜀汉灭亡前,都一直在铸造,并大量流通与使用,这说明益州的市场经济还算繁荣。事实上,只要市场上流通的产品的数量,随着货币的增加而增加(我们前面提到的刘备“还其谷帛”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就不可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只要通货膨胀率不超百分之五十(注3),就算是相对可控的,在这种情况下,市面上通货的增加相当于润滑了经济运转的齿轮,还会促进商业的流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产出。总产出提高了,每单位货币背后所对应的财富自然也增加了,这样通货膨胀率又会渐渐降下来。这在经济学上叫做以通货膨胀治通货膨胀。
注3: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100%
那大家又要说了,我民间老百姓就不认可你们政府的信用,就不拿物资去你们官市里换那有可能贬值的“直百钱”,你能拿我咋地!
你们还真是瞎操心,这种事情政府自然有的是办法啊,特别诸葛亮是先汉的粉丝,法家的拥趸,常年研习管子商鞅与汉武帝桑弘羊,他对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主义那是相当的精通。你不用我的“直百钱”,可以,那你就别想着打菜刀、吃井盐、穿蜀锦了。因为这些重要物资全在政府的管控之下,你不用“直百钱”来“官市”里买,就根本没地方买!从史籍中出现的“司金中郎将”、“盐府校尉”这些蜀汉官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经济方面完全是军事化的管理,其铁血手腕堪比汉武。
图:桑弘羊也曾舌战群儒
由于蜀汉不设专职史官,我们对其具体经济制度还不是很清楚。但有桑弘羊的经验可循,我认为基本的平准官与均属官必定是有的,这样诸葛亮就能将蜀汉各州郡的物产辗转交易,贵时抛售,贱时收买,说白了就是用国家的囤积居奇,来打败民间的囤积居奇;或者说用物资的定向定量投放,精准控制通货的膨胀或紧缩,并以此控制虚值货币的投放量,这就是法家稳定物价的方法,简单粗暴,而直接有效。
当然,蜀汉政府平抑物价的撒手锏还是“盐铁专营”,因为这是最好垄断的产业,蜀地遍布盐井(井水),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井火),用天然气煮井盐,产量是普通火的两倍(注3)。冶铁就更赚了,西汉时卓氏(司马相如老婆家)、程郑在临邛冶铸,成为亿万富翁;后来汉文帝还把严道(今四川荣经县)一座铜山赠给宠臣邓通,卓王孙就与邓通合作铸钱,结果邓氏钱流通天下,两人都富可敌国。东汉汉和帝时,软弱的东汉王朝被豪强们逼着放开了盐铁市场(注4),使益州出现了大量盐铁巨富,这些大族势大财雄,刘焉刘璋父子也拿他们没辙,还得加倍讨好他们,以稳固政权;现在既然成都府库空虚,诸葛亮就准备拿他们开刀,设“司金中郎将”与“盐府校尉”,直属刘备左将军府,进行军事化管理。
注3:见《后汉书 郡国志》刘昭注引《蜀都赋》注:“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
注4:见《后汉书 和帝纪》:“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铸煮,入税县官如故事。”
如果说“盐铁专营”只是达到了“平诸物贾”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目标。那么蜀锦的国营化无疑是诸葛亮打得最漂亮的一场贸易战,通过这场贸易战,魏国与吴国大量的物资被蜀汉轻松赚走,有力地支撑了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可以说诸葛亮五次北伐,其实大部分都相当于是魏吴甚至是西方罗马人给的军费(注3)。
注3:见《太平御览 布帛部》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诸葛亮是这样想的,要保证“直百五铢”在国家结算中的地位,就必须找到一个特色产业。蜀汉虽然有发达的盐铁专营,但魏国有河东盐池与华北铁矿,吴国也有海盐铜铁之利,蜀汉在这方面没啥太大的优势。但蜀地自古为“蚕丛之国”,家家户户都有桑梓园,家家户户都织布纺织,就连诸葛亮自己家里都种了八百棵桑树(注4)。所以,诸葛亮最终决定设立锦官(注5),将整个益州的织锦业彻底的国营化规模化,给国家一个重要的贸易支柱,也给百姓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而最终让成都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高级丝绸品生产基地与集散中心。
据资料显示,成都在鼎盛时期聚集的锦缎织工多达7.6万人,而直到蜀汉灭亡时,库存的蜀锦绸缎依然多达20万匹。正如魏晋时著名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记述:“闤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织工们用流经成都的江水濯锦,色彩明亮鲜艳,使江水经常呈现五光十色,艳丽似锦,所以成都现在都有一个区叫做锦江区。据说,成都水濯出的锦,比其他地方洗濯过的锦,花纹艳丽百倍(注6)。
注4:见《三国志 诸葛亮传》所载诸葛亮写给后主的表文:“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注5:据史学家繆钺先生考证,成都设置锦官始于蜀汉,位置在成今都城南夷里桥南岸道西
注6:见谯周的《益州志》:“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及《蜀都赋》李善注:“成都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图:了不起的蜀锦技艺
中原的织锦技术本来就不如益州,再加上诸葛亮这么一搞,让大量蜀锦涌入魏吴市场,导致魏吴的零散手工织锦业一败涂地。再加上从东汉末年开始,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温度普遍下降,山东、河南等的蚕桑业也受到严重影响,陈留郡的襄邑(今河南睢县)本来是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生产中心,但东汉以后便衰弱无闻,直到宋代才重新崛起,便是一个明证。民国朱启钤先生《丝绣笔记》说:“魏晋以来,蜀锦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织成,遂使锦缕专为蜀有。”当代丝绸考古学家武敏先生也认为:“成都地区是我国织锦最早产地之一,魏晋以后,织锦已专为蜀有”。
也就是说,从魏晋到隋唐期间,所谓的中国丝绸,其实百分之九十就是成都产的蜀锦。这在新疆和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地区的考古也得到了证实,比如1995年,中日考古学者在对新疆尼雅遗址 1号墓地发掘发现了一块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织锦,经研究就是三国时的蜀锦。《三国志》注引《魏略·西戎传》上也说:“盘越国,一名汉越王,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近,其大小与中国人等,蜀人贾似至焉。”看来西域商道与印度商道都被诸葛亮打通了,那些让罗马帝国神魂颠倒的中国丝绸,就是从这蜀汉锦官产出的美妙蜀锦哪!
图:国家宝藏——“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而面对敌国来的蜀锦,曹魏统治者的心情是相当矛盾的,一者离不开,二者又害怕会影响本国的经济。比如魏文帝曹丕就曾写过一篇文章,说现在蜀锦的质量越来越差,连鲜卑人都不喜欢,以此劝阻魏国的豪奢贵族不要再购买蜀汉的锦绣织品(注7)。当然他这么做是徒劳的,你管天管地还管得着人家穿啥?而诸葛亮就趁着汉魏间这七八年短暂和平期,让大批曹魏贵族患上了蜀锦依赖症,以致后来诸葛亮北伐虽导致汉魏间的国家贸易时时中断,但仍架不住曹魏商人冒险大量走私蜀锦,特别是在曹叡时代,自魏明帝以下各大豪门,都喜欢清谈作乐,歌舞饮宴,大修宫室,奢华装潢,而如果没有蜀锦,那些宫帷帐幔、那些曼妙舞姿全都会减色大半,更别说当五石散的药性发作,如果没有轻薄的蜀锦,权贵们那娇嫩的肌肤可要受苦了呢!
注7:见曹丕《与群臣论蜀锦书》:“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喜也。”
图:蜀锦大客户——女装大佬曹叡
至于蜀汉与盟友吴国,二者间的贸易往来就更多了。据南朝宋人山谦之《丹阳记》:“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道,至是乃有之。”可知江南锦和绣的生产便是在三国六朝时期始由蜀地传过去的。所以刘备关羽老是跟东吴闹掰, 诸葛亮却一直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这不仅是为了联盟抗魏的战略需要,同时更是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从成都沿江而下,多少商船都可以迅速到达东吴的经济重地,这生意可不要太好做!也正是因为如此,哪怕吕蒙夺走了荆州,哪怕孙权竟然称帝,诸葛亮都不想跟东吴闹掰——你称帝好啊,称帝了就得广修宫室,增建府地,宫中与官府的各类服饰也都得跟着升级,这是一笔大生意啊,怎么能阻止呢?不仅不能阻止,还得大力支持,遣使祝贺才行!
孙权并不傻,当他发现东吴遍地都是蜀锦和直百钱的时候,这才突然醒悟,这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啊,自己被诸葛亮坑惨啦!到最后,就连他要赏赐功臣,都得用蜀汉超发的直百钱(注8),这还有天理吗?
注8:见《晋书食货志》:故吕蒙定荆州,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
于是,孙权决定奋起直追,也要大搞货币本国化,终于在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春首铸“大泉五百”,一枚抵五百钱来用,真是相当任性,尝到甜头后又在两年后铸造“大泉当千”,进一步掠夺民间财富。
但是很可惜,由于东吴没有靠得住的拳头产品,这两种货币无法得到汉魏两国的认可,要么被拒收,要么只能按照实际铜重进行交易,而两国商人在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后来到吴地贸易,却往往因为这是东吴“法定货币”,而大获其利。再加上东吴政府的控制力远不如蜀汉,导致地方大族与投机商贩趁机大规模私铸仿制劣币,将东吴市场搅得一塌糊涂。孙权虽然搞了个盗铸科,但好像是成效不大,毕竟,蜀汉是法家中央集权政治,能够用强权与刑罚来抑止物价及打击盗铸,而东吴却不过是个大族豪强共同体罢了。从考古来看,存量稀少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应该就是江东大族所私铸。孙权估计拿他们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所以只能在赤乌九年(公元246年)下诏收回大泉,回炉重铸为器物(注9)。孙权试图建立货币经济的努力,在坚持了十年后,最终还是惨遭失败,而因此所造成的财政亏空与通货膨胀已经毁掉了东吴的根基,而由此引起的“南鲁党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孙权这叫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太惨了!
注9:见《江表传》:“是岁,权诏曰:‘谢宏往日陈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图:东吴大泉
至于曹魏,其实也很早就想建立自己的货币体系了,但很可惜,他们的基础太差,东汉末年,董卓毁五铢钱而铸小钱,使得物价飞涨,“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到最后,中原战乱之地只得重新开启了以物易物模式,曹操甚至还发明了“户调制”,废弃货币,用实物谷帛来征收赋税。
在这期间,曹操和曹丕都曾努力复行五铢钱,但每次都没坚持几个月,就因谷贵而“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直到公元227年魏明帝时,中原经济有所恢复,曹魏才终于实现了魏五铢的重新铸造流通。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曹魏和东吴始终建立不了货币经济,而蜀汉却能持续而稳定的流通它的虚值货币,简单说蜀锦就相当于现在的美国储蓄黄金,而“直百钱”就相当于美金,它保值靠的就是诸葛亮用蜀锦换来的国家钱币信用保证。这一点从“直百五铢”的考古发现之广可以得到印证。在东吴的墓葬中,我们发现了数量惊人的“直百五铢”,而在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浙江、湖南、江西等多地的西晋墓葬和窖藏中也发现了可观的“直百五铢”。而在蜀汉境内,我们却很少发现东吴的“大泉”与“魏五铢”,这便可以解释“直白钱”后期减重的原因——对于信用货币而言,只要建立稳定的信用,铸材近乎浪费。
看来,诸葛亮搞得那一套就是美联储现在搞得那一套,垄断丝织业,开启印钞机,使用乾坤大挪移将通胀输出,搜刮全球财富,这就是诸葛亮的“直百帝国”,这就是诸葛亮用区区百万人口,支撑十余万大军翻山越岭上千里,七年之内五次北伐的原因,这简直就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后勤奇迹!
这本书绝对是本神书,作者也是个神人,能写出蜀汉的“两次货币改革”,孙吴的“三次货币战争”来。
神书作者认为的“第一次”,按照记载,提议铸直百的是刘巴,刘备拍板。
《三国志·刘巴传》裴注引《零陵先贤传》: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我觉得,先把原文翻译一下也好:
当初,攻打刘璋时,刘备和士兵们约定:如果事成了(攻破成都),府库中存放的各种东西,我一概不要。
等成都城开了,士兵们都把武器扔了,直接去各个库藏去抢宝物(财物)。
(此后导致)刘备军的军用开支不足,刘备非常担忧。(这时候)刘巴说:“这件事简单,只要去铸造直百钱,让市场物价稳定下来,然后派人设置官方市场交易。”
刘备依计行事,几个月过去后,府库又充实了。
这里的经济原理也很简单:官方(刘备)设置指定的市场(避免私下交易),控制物价(保证直百钱不会贬值),然后拿着铸造价值很低的直百钱,去换取非官方人员(士兵,官员,地方人)手里的物资。
直百钱已经从官方手里流入市场,市场里的钱多了,而货物少了(去了官方府库),如果官方再放弃调控物价,肯定会产生通胀的。
所以史书原文结论很简单:
1刘备搞了一次与民争富的事,这是事实。
2刘备(蜀汉政权)有没有继续做这事,史书没记载,但是终于还是有出土文物来说话。这也证明统治者的贪婪是无法满足的。
神书说的两次“货币改革”,所谓第二次是建立在“太平百钱”上的,并咬定是诸葛亮所为。。。这就有点强行点名了。
“太平百钱”这钱在史书上是没记载的,至今出土钱范是在成都发现的,综合考虑,也只是推测是蜀汉所铸,是有这个可能而已,更别说能精确到诸葛亮执政时期了。
说到底,还是回到之前的结论上:统治者的贪婪是无法满足的。
无独有偶,孙吴帝国也在铸大钱的路上狂奔,最大面值是“大泉五千”,感觉比蜀汉刺激多了,不用说,孙吴帝国的通胀肯定也更严重。
所以我看某些吴墓出了大泉当千这些钱,感觉当时人对待这个跟我们现代人看冥币一样,没有市场信用的话,就丢墓里送给先人,图个吉利什么的。
当大钱没有信用时,那就回归到以物易物的公平交易上去,例如《三国志》中还是记载了不少“帛”之类的等价物在市场流通的事。陶元珍在《三国志食货志》中如是说:
《三国食货志》:三国时金属货币似不甚通行,而非金属货币则反甚通用。非金属货币如丝织物、谷物、食盐之类,皆其甚著者也。
再说神书提到孙吴帝国的三次“货币战争”,第一次居然是:建安七年,孙权造“大泉五十”。
史书原文是周瑜提出割据江东,可以造钱云云(《江表传》:“铸山为铜”),并未提及造大钱。
按说“大泉五十”肯定是孙吴帝国造的,但是能直接划到周瑜身上,并说是建安年间,更说是什么“第一次货币战争”,这就是胡说八道了。
然后所谓的第二次、第三次货币战争,也写得煞有其事,实际全是作者脑补出来的事。
蜀汉、孙吴政权铸大钱,他们的政府威信应该是仅限作用于本国,说到底还是“与民争富”。
要说能把自己的钱花到别国去,掠夺别国财物,我觉得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对方政府和百姓也不是傻子啊,不公平的买卖不做了就是,难不成还能强买强卖?
所以两国百姓之间的交易,我觉得最终还是以公平的以物易物来处理,没有必要互相拿大钱恶心对方。至于“货币战争”,真乃历史发明也。
退一步说,就算两国间交易有互相承认大钱的情况,也是交易双方达成公平交易的结果,一方觉得不公平的话,是可以终止交易的,另一方也不可能强加于人。
蜀汉、孙吴两国铸大钱,到底政府是有利可图,不然不会持续做下去。特别是孙吴,从五十,到五百,到一千,到两千,到五千,可以说孙吴政府肯定是尝足了甜头,所以才会得寸进尺,刹不住车。
大钱流到百姓手上后,百姓是用,还是不用,至于怎么用,都是接受市场规律的,
老百姓之间,公平交易,谁也夺不了谁的财富,要说豪族欺负草民,也是豪族把大钱用出去后,就不肯收草民手里的大钱,只能这样了。
至于国与国之间用大钱打“货币战争”,我是觉得没可能,政府都不是傻子。孙吴真要掠夺曹魏财富的话,直接打赢了抢走好吗?
本文也是我随便谈谈而已,肯定有不足之处,欢迎探讨。
最后还是要说,大家想了解三国货币的的知识,还是推荐看@友盟李飞 写的《三国古钱》一文,我每次看都能温故而知新。
说一个大家都不愿承认的考古学事实:甲骨文里面的商王武丁征服东亚(当然有点偏题了,决定性的战役,这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使得东亚(华夏)人种扩散到整个东亚大陆。在这之前东亚(华夏)人种只是蜗居在太行山区的可怜虫而已(现在研究发现东亚华夏人种和东亚地区的其他遗传学族群差距相当大,和非洲黑人差距是最远的,有强烈的遗传漂变)殷墟殉葬坑里面的人种博物馆就是证据。像东亚这种常染色体极纯粹(比如不算封闭的西北人群受到外部的影响仅仅只有3%,南北汉人其实差距极小,两广汉人差距稍大一点,但是跟其他族群的距离还是很远,虽父系母系很多样,决定体质人类学的常染色体却非常单一)并且规模庞大的族群放到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份,分子生物学意义上东亚(华夏)内部分化度是所有亚人种里面最低的却是人口极多的。连一些边疆的小民族都不如(日本人韩国人都是华北汉人的小分支)东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显然不是个最佳解释
杨希牧先生曾对近400具祭祀坑头骨进行了测量,划分出五种形态
Ⅰ 北亚人种类型,类似现代布里亚特和楚科奇人,80具,占35.6%
Ⅱ 太平洋尼格罗人种(亚洲昆仑奴)类型,与现代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头骨类似,38具,占16.9%
Ⅲ 欧洲人种类型,与现代英国人头骨类似,只有两具,占0.9%
Ⅳ 爱斯基摩人类型(极北)55具,占24.4%
Ⅴ 小头人骨,50具,占22.2%
添加资料:世界上常染色体纯粹的人群只有东亚,巴布亚,西非,科伊桑。而不是大家认为隔离于新大陆的印第安人
东亚人常染由纯粹的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其内部的差距也极其微小。巴布亚人常染由纯粹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巴布亚是个研究人种进化的天然博物馆,Y染很多样(而且大多都是接近根部的类型),常染很单一,体质很多样。西非人和布须曼人也是两种不同的纯粹非洲常染人群。
而世界上其他人群的常染构成都较为复杂,欧洲人由西欧亚狩猎采集者WHG,古北欧亚人ANE,Basal Eurasiam这三种差异很大的成分组成。中东人由WHG和Basal Eurasian两种成分组成,部分还有非洲常染。印度除了有欧洲人的三种成分,还有很高比例的西欧亚与南部东欧亚混合形成的印度土著成分。半岛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和一部分印度土著成分组成,岛屿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成分和部分巴布亚成分组成。印第安人和西伯利亚原住民由北东欧亚成分和部分ANE成分组成。中非,东非人由西非成分和部分科伊桑成分和不同比例的西欧亚成分组成
你大可以再拉高点,我跟钱算我输 。
寻找渠道进行收入洗白或者创造热点控盘股价什么的也轮不到我操心。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和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看到这个问题。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年轻的时候,读鲁迅的文章,他说自己的父亲病重时看中医、名医(家境不俗),这些医生开了一堆不着调的方子,但最终父亲也没有救回来。于是,鲁迅留日学西医去了,所以鲁迅坚决不信中医。
由于读了这些文章,我从小也不信中医,觉得西医才是科学。直到年纪大了,对中医有新的认知,才觉得中医自有其长。
三年前,跑重庆出差多。重庆多山路,穿皮鞋走路不适应,脚后跟骨质增生,有疼痛感。回上海,西医认为是因为衰老引起的,西医主要手段是开刀。但是开刀不保证增生停止,如果还是增生,还得继续开刀。我害怕了,没选择开刀。但是认认真真拍了片子,西医标准流程。
左思右想,我去了上海长征医院的骨科研究所,那边有个骨科的中医手法,怎么讲呢,说了你也不信,所以我觉得我可以说。
当时找了一个长征医院的朋友,他认识主任医师,正好主任医师从朋友办公室门口路过,朋友把人给我叫进来。我描述了一下情况,主任医师凭借肉眼看了看。我再恭恭敬敬把西医的片子给他。他把我带到一个物料间,有看片子的灯箱,还有一大堆大大小小的秤砣。主任医师把片子放在灯箱上,仔细看了一会儿,说骨头老化了。
然后,神技出现了,他让我站稳,抬脚,他从秤砣里面找了比较趁手的一块,对着我增生的脚后跟部位连砸了三四下。我被砸的龇牙咧嘴。
然后,脚后跟就不疼了。实在是神奇。三年过去了,我的脚后跟凸起的增生还在,但是不疼了。
今年我换了华山医院,做了个预防性质的核磁共振检查。最近,隔离在家,还没办法复诊。我自己现在是中西医都相信的,所以我觉得西医检查手段高明,没得黑。但是中医物理手法也牛逼,是真的牛逼。
我咳嗽,年轻时就有慢性咽炎,所以经常性的干咳,严重的时候咳一两个月。可能还伴随一点过敏。我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做过西医的激光治疗和冰冻治疗。这两套中医他也不会嘛。
总之,后来在上海上班,看遍上海排名前十的医院,医生们也是反复检查,并无实际效果。各类糖浆药片吃了十来种,都无效,就是不止咳。还有朋友给我带京都念慈安和泰国止咳类虫子神药,都没效果。
找了个中医,人家就建议两条,一是戴口罩,防过敏,我是过敏体质,不宜直接接触空气。二是开了川贝母粉给我口服。说真的,我不知道哪条治根,哪条治本。但是我做了这两条之后,现在不经常咳嗽了。
我现在就常备无糖型川贝枇杷膏,实话实说,有备无患。中药和西药,主要看疗效。药还是要对症,狂踩中药那不是蠢就是坏。
上海中医院有名医在附楼专治胃病。我妈是遗传了我外婆的胃病,糜烂性胃炎很严重,还有胃息肉。这让我妈十分惊恐,我外婆是胃癌过世的。
芷江中路的中医院有个老中医,博士学位,在华山医院也带研究项目。他是典型的中西医结合。做胃镜号称一门清,看的超级仔细。一丁点问题都给你扒拉的特别清楚。
老中医的治疗方案总结就四条:管住嘴(各种不许吃)、定期吃中药、一天八杯水、定期做西医检查。
他的病人都说抓的药有效,胃病根除。但是老中医脾气不好,一天到晚骂人。你要是贪嘴,吃了他不让你吃的食物,不分病人年龄,他劈头盖脸骂。但人家开方之后,你自己注意调理,大部分的胃病就能痊愈。在他手底下,吃药吃两年三年的大有人在。我妈吃了一年半,胃炎全都治好了。
有时候,我也怀疑,中医养病。为啥要吃中药吃一年半载,还有人吃两年三年的。但是人家就是手段高明,最后都给你一个健康的胃,我也只能服气。
换了西医,也能治。但是西医求快,来,开一刀,给你切掉。老人家半条命都要被吓没了。西医主刀医生再给你来一句,可能会复发。这就比不了中医不光治好,还能根除的承诺了。当然,你不信就不信。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