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刘柯我盯了这问题有日子了,大多数人都在讲故事,只有排名第一的人是在做定相关研究。
但是我看了很久总觉得排名第一的答案哪里怪怪的,总觉得这篇文章一直围着点绕却没说到点上。
后来看明白了,这个问题问的是施虐者和受虐者的主观成分,
胖子邓却一直讲客观事实,所以给人一种绕开主题的感觉....
实际上题主就是想问潜在施虐者主观上会不会对与曾经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建立新虐待关系有比与其他人更强的意愿与冲动。
先说虐待者方面,我曾经在
家庭暴力为何如此普遍? - Patchouli Exarch 的回答这个问题下表达了我对家庭暴力为什么如此普遍的我的观点——施行成本低,以及人类对暴力的普遍需求是导致家庭暴力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人类对暴力的需求且不说,每个人类都能满足其他人类的暴力需求,但是施行成本在个体上就有明显的差别了。我现在给国家领导人一个嘴巴和给我小侄子一个嘴巴很明显我付出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建立新虐待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迅速,不会说俩人坐在一起,这个突然给那个人一个耳光,那是人与猫不是人与人。施虐者一般会比较狡猾,他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试探,比如语言暴力,经济封锁,轻微性虐待以及轻度的肢体暴力,在确定了受虐的个体不会反抗也就是暴力施行成本不会上升的时候,再逐渐加重,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个过程快的两个礼拜就好了,慢的要20年,但是这个过程是一定存在且不能忽略的。
而被受虐者会很明显拥有这种成本不会上升的特质。
以往许多研究发现,早期创伤可以导致各种成年精神卫生问题。在DSM-Ⅳ轴Ⅱ障碍中,早期创伤可以出现成年后边缘型,反社会型,回避型,偏执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我们先说这个边缘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主要表征为五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关系不稳定,自我不稳定,他人不稳定,行为不稳定。但是这种病又被心理学家称为稳定的不稳定,原因是这类人由于对爱无止境的需求导致这种障碍型患者很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强依赖,并且对其他事物产生强烈的不信任。而这种障碍型人格的治疗难点也就在此,精神科医生必须用自己换掉那个患者依存的事物,以此来让患者配合治疗。而患者依赖的这种事物,有很大的概率是一个人,所以有时候治疗还要带上他依赖的这个人。但是这种对于一个人无条件的依赖,正好符合了施虐者对于暴力成本不会上升的需求,也就是说,这种由于早前遭受过创伤而导致的边缘型人格的患者更容易遭受到虐待,也更容易吸引施虐者。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更容易成为一名施虐者而不是受虐者,他们的高攻击性,低羞耻性导致施虐者也不愿意靠近他们。
回避型人格障碍也是一种包含着强依赖的人格障碍,这类患者一般除了至亲外不会有一个以上的好友,与社会的联系极为不紧密。同时这些患者心理自卑,行为退缩,不愿意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
这些又符合了施虐者成本不会上升的期望,没有朋友代表了这件事不会被外人所知,行为退缩心理自卑代表了不会反抗,不做常规外的事情代表了不会主动向外求救。这类患者更容易受到潜在施虐者的关注。
偏执型人格障碍更容易成为施虐者,但同时也容易成为受虐者,因为这种人格障碍有可能是脱胎自患者的自我苛求当中,而这种自我苛求则可以被施虐者利用,使受虐者认为自己遭受暴力的责任不在施虐者而在自己,由此更容易引发施虐者的虐待。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是最容易成为受虐者的群体。他们会不断反抗施虐者,但是反抗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咒骂,不合作,扎小人等消极的被动抵抗方式。每次施虐者对其施加暴力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顺从,一旦暴力停止他们又会表现出各种被动的反抗,这种可以说是欠打的性格是最吸引施虐者的属性,其次,被动攻击型人格不会做出任何积极的反抗,他们最积极的反抗就是咒骂抗拒扎小人,所以对其施虐的时候成本不会上扬。
综上所述,由于受虐会引发以上五种人格障碍,而大多数障碍会导致施虐者施虐成本不会上扬,甚至有个别障碍达到了一种欠打的效果,所以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更容易给潜在施虐者一个建立新虐待关系的冲动。
以上
————————————————————————————————————
注:DSM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
参考文献:
1.儿童虐待与人格障碍_柳娜, 张亚林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 Geneva, 1999
3.杨世昌,杜爱玲,张亚林. 国内儿童受虐状况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4.Grover KE, Carpenter LL, Price LH,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adult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