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文字的痴迷和创作想法。扪心自问,如果某件事得不到任何经济利益,还愿意经常做,那就是兴趣和痴迷了。创作冲动也是创作灵感的爸爸。
2.素材。我远非诗人,但是多年前在大学里写过一些发表在校报上,后来工作了就了无诗意。直到去找了一个比较博学的大学同学,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又去农村劳动游玩了一下,结果一下文思泉涌。别管写的好不好吧,反正聊天和生活经验是灵感重要来源。当然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不同,要学会组合加工生活中的美好碎片。
3.不断的练习和博采百家之长。最近突然意识到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是一个自觉的艰苦的过程而不是自发的随性的过程。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好的诗歌也是需要字斟句酌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白话文的文学语言,就像工具一样,多是像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大佬组建社团、国外深造、推陈出新而来的。最近突发奇想,想专门学习写作,才发现书海浩瀚,光是汉语修辞就有无数没听过的。
4.大量阅读。我发现现在的零零后大学生,无论文理科,几乎人人都能写,都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这很大程度得益于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拓宽,比如很多再版的经典理论著作、名著,电子书,网上论坛等。有人调侃女孩化妆品“腌”入味了体带异香,同理书海中遨游久了自带书香。特别要说明的是,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并非空想得来,除了诗集/文学理论著作,社科类和自然科普书籍也助益很多。
5.同理心和审美的能力。“平生只有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我觉得苏轼李白杜甫杜牧等古代大文豪就是这样。只有对世间万物的美好有一种喜爱和同情,才能浇灌出文学的果实。比如看到一幅画,不止觉得美,更留意下光线的运用和构图的特别之处;与一个美人交谈,不只是惊艳一下,更能从细节发现她眼睛像杏核嘴巴像柳叶,配上生动的似嗔而喜的表情,一切相得益彰。
6.过于沧桑或者孩子气的灵魂。深谙世故和人性或者永远活在自己的乌托邦,这两种都可以是诗人的先决条件,因为诗歌说到底是心灵的艺术。
7.对比和发散性思维。诗句中常常用到时空或情感先后对比。因此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模拟这种对比,比如在白天傍晚走同一条街,或者去不同地方旅游,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去那些地方的生态和人文景点,听当地人聊天,听不同的人讲同一件事。也可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对比年轻时的照片和笔迹等,从中找寻灵感。
8.学着说和写简明扼要的话。诗歌,特别是古体诗,就像语言的一种提纯,无一字多余。在生活中可以少说废话多感悟。
9·尽快摸索自己的写作风格。大多数诗人都是年轻时成名或者小有名气的。虽然有人说,好诗“前人之述备矣”,但对于语言文字形式风格的探索永无止境。
10.喜爱艺术。我曾经看着窗外的建筑,听着钢琴曲《我等候你》,写出目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音乐果然是心灵的按摩师和文学的引路人。
11.独处。与自己和世界对话,反思生活中的得失,感受卸去外在身份之后真实的自己。
12.了解自己的创作周期和规律。有的人喜欢在晚上写作,有的人白天看报纸听音乐。可以给自己一个有规律的阅读写作时间。
13.去和那些有趣的性格含蓄温婉的人做朋友。我有个朋友,不善言辞,有点冷幽默,还会给我送布艺小兔子和自己画的漫画册。最吸引我的是,年少相识至今,她大多情绪都是从眼神肢体动作里流出而非夸夸其谈。我曾经说“你是我微茫的诗意”,这样的人在生活里简直是行走的灵感喷泉和百科全书。
14.贵在坚持。无他,唯手熟尔。在不同心情状态,不同年龄抽空多写多看,其义自见。
15.亲近大自然。去爬山,去雨中的海边漫步,去接触有灵性的小动物。会让心灵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