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这个问题,终于能在都是”父母是大学教授”是怎样体验的海洋里找到一个能说的关于家庭的题了。
父母是下岗工人是什么体验?
山西纺织印染厂,小说/电影/电视剧《抉择》的原型,1994年第一次申请破产,2001年第二次申请破产。就是从这下岗的。
小时候的体验是整个厂区兵荒马乱,遍地摆地摊的,收地摊保保护费的……治安案件每个星期都有,隔三差五有死人(自杀 病死 被打死或者其他什么都有)别人上幼儿园我跟着姥爷去堵马路去省政府市政府,两三天停一次电,停电时间看电工心情:人家可是凭良心几乎义务劳动。
现在?拿着一点退休工资(具体过程不清楚,反正破产改制了好几次,总算是退休工资还给发),还有点工作,该怎么活怎么活。
穷是穷了点,至于文化生活?我父母文化程度也就水分极大的电大大专,因为年龄还不算大还有一点工作,上下班都是走三四公里,就当是锻炼吧。娱乐除了看电视,我爸爱打牌我妈爱玩消消乐(是这个名字吧)和其他所有带彩色球球的小游戏,偶尔出去和以前认识的人聚聚,省内玩玩。跳舞倒真不跳,我妈不喜欢。但很多人都爱跳舞,还有“国家队”,方阵衣着一致队列整齐看起来很壮观。过去场地在我家北面一点的一个饭店门口(过去叫今绣西沟。在市政府开发以前是我们这下城区唯一一个比较有档次的饭店,很多人婚宴都爱去。你们熟悉的申纪兰老奶奶的产业。你别觉得她土,她的产业远超过年薪百万的知乎平均水平),后来换了老板不乐意,就不知道去哪了。
社会资源?不存在的。别人家里五十岁左右的父辈都是什么长什么总,或者什么工什么老师,我家的就只能老李老王了。我小学时候,家里能辅导我也就到三年级,再往上就什么都不行了。
还是很羡慕别人家里有那么好的环境和条件的。我想那样的话能少很多自己摸索试错的过程。
补充点历史资料:
即使是下岗大背景下,同是下岗也分等级的。老国企是一个独立王国一样的东西,什么功能都有。医院,学校这些功能都被政府留了下来,比如把“山纺中学”改成了“太原四十九中”,这些单位基本免于下岗;下岗的人群中又技术或者有财务之类技能的,也很快有新工作;最苦的是六零后七零初工人,通常是”子承父业”的(大多数国企不明着子承父业,但本厂子弟当时能随便进山纺技校,然后一定会分配回来,其实一个道理)学历低能力差,出去不适应,买断工龄也没几块钱。有个再就业中心,然而它的主要功能是“安置部分原本应该下岗的行政人员”。
有一点奇特的历史,就是我家虽然这情况但旧书很多。因为当时山纺破产,工人活动中心(还是叫啥名字?类似功能)管图书的就骑着三轮车按废纸价卖书,我爸只觉得有用就买了一堆。所以我好像到中学都没什么需要去买的名著,书(年代上)很旧也(因为没人看)很新。所以比当时的其他孩子家里的文化氛围好一点。
还有一点自己家的八卦。跟你说,什么计划时代妇女地位高,都是扯。女工回去被家庭暴力那是常事。比如我姥姥,全省劳模,照片放大后在山纺大门口挂了好一段时间(74 75年左右)。然而长期被丈夫,一个资格很老的老革命家暴。因为他参加工作很早,什么传说中的热心大妈和国企领导都不敢说他。后来我姥爷愿意管这事,结果互生好感,反而被认为男女关系问题(传说中最开放的80年代哦)闹得很大。开除了党籍,姥姥变成普通工人,姥爷还是因为资历老被调到服务公司做经理。你看,什么地位不地位,主要还是看资历,48年参加工作的就是比50年的级别高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