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网上有哪些常见的「精神鸦片」? 第1页

  

user avatar   cang-hai-zhi-shu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络上有种现象“同类人抱团”。知乎曾有一个问题《在大学,不合群怎么办》。题主描述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和班里同学处不好,然后被孤立了,过得不快乐,怎么办?然后我点进去看,发现很多高赞答案竟然在说:自己过得开心最重要,为什么一定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为什么一定要去改变自己“讨好”别人。。。。大概就是这类意思。。。

我当时挺惊讶的,因为如果你只是一段时间或在某些场合不合群,被孤立,可能是别人的问题。而如果你从小到大接触很多不同的人和人群,一直被孤立,那自己身上可能就有问题了。你应该去改变自己,你改变自己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你的某些生活方式、作息方式、为人处世方式或说什么话已经“伤害”或“困扰”到别人了,而你自己却不知道而已。。。如果有一个和你类型差不多的人,以你的方式和你打交道,你同样也可能被他“伤害”或者“困扰”到,你也不想和他多说一句话。。。。

回到我最开始讲的,《大学,不合群怎么办?》的问题下,为啥高赞答案和很多答案都是劝题主做自己,自己开心最重要呢?因为很多回答者或者关注那个问题的人自己可能就是不合群的,他们有一些目前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总是觉得别人有问题,然后就认同那些高赞的观点。。。

在知乎上,一个1k赞的回答不一定有一个50赞的回答表达的东西正确、更实用。而有些答案之所以赞多,只是认同那个观点的人多,或者认同那个观点的人恰好很多都关注了那个问题。网络把本来相隔千里没有任何交集却只是共同认同一种观点的人“集聚”到了一起。。。。

而更糟糕的是,高赞的东西能被更多的人看到,那么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就更多的关注到那些答案,然后赞就更多。。有些人认为高赞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东西或者认为它很有“道理”,是应该被遵循的。然后他觉得和自己的“同类型”的人很多,然后就淡化了自己身上的问题,或者认为自己完全是正确的,然后就不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继续按着原来的方式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工作或踏入社会了,他不得不去面临自己身上的问题。。。。。


user avatar   he-jia-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01

你知道吗?

只要改个年龄,

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其实是这样的:

如果你还在使用QQ的话,

能看到腾讯新闻每天的推送。


这些新闻的标题往往是:

“xx明星被拍到和xx同行”、

“xx明星站队撕x、已寄律师函”

“xx红毯艳压xx”……


知乎上有个答主@ 蔡江舟raist ,

做了这么一件事:


他把QQ资料中的年龄改成了12岁,

系统推送的新闻画风就全变了。


没有了博人眼球的明星娱乐八卦,

而是关注生活本身的趣味。


比如,分享有趣的剪纸,

漂亮少见的蘑菇,

还有一些天文奇观。


小孩子的世界,

充满了对外界的好奇。


等到长大以后,

我们就很难被这些“普通平淡”的事物吸引了。


前段时间有篇吐槽信息流客户端的文章火了。


文章说,这些客户端有自己的算法,

会根据我们的兴趣进行特别推送。


如果你喜欢看家长里短,

平台就会持续给你推送婆媳、彩礼这种话题相关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看游戏操作帖,

那你的主页里就全是各种游戏攻略、短视频教学。


这样一来,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面就越来越窄,

总是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小小世界中。


可是,我们应该反过来指责平台的算法吗?


网站为了提高被阅读的效率,

自然会倾向于推送更容易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内容。


各大新闻网站的小编们,为了阅读量,

也只能写博眼球的新闻,

千方百计地取出没有美感但能吸引你注意力的“震惊!”、“毁掉”类标题。


许多社会学家都认为,

媒介的变化会带来思想结构、认知能力的变化。


但是变化的方向,取决于我们自己。


比起指责短视频网站让我们堕落,

信息流客户端让我们变傻,

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

为什么自己总是选择去关注这些让我们堕落、让我们变傻的内容呢?


不是我们被算法操控,

被迫接受了这些信息流,

而是我们的注意力,

主动选择了这些内容。

02

我们的大脑喜欢简单。

因为不用思考。


上班已经够累了,

谁还想选择hard模式呢?


于是,我们摈弃了去研究如何细致描述自己的感受,如何在文学作品中体会文字的触感。


而是选择了最简单的表达方式——网络语言。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流行语。


“我也是醉了”、“666”、“牛x啊”、“硬核”……


在微博上,年轻人还热衷于使用缩写进行沟通。


xswl是“笑死我了”;

dbq是“对不起”;

nsdd是“你说的对”……


是啊,流行语能拉近距离,

缩写打起来也省力。


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

用“666”都能接上话题;


想表达情绪的时候,

还有什么比一句脏话更“海纳百川”吗?


每新出一个流行梗,

我们迫不及待地去了解它的涵义,

不想被抛弃被嘲讽“这都不知道”。

了解之后,就广泛使用。

直到它过气。


但是,这些网络用语只是让使用者快乐,

只是省了我们的力,

于听者而言,是增加了他们的理解成本的。


领导不会明白你为什么说这个明星“糊”了;

爸妈不明白你为什么指责亲戚朋友“ky”;

爷爷因为觉得你冒犯“陈独秀”而愤怒;

当你说你喜欢的明星是szdd时,

没人能如你所愿,

联想到“三字弟弟”,再想到是“王俊凯”……


大脑习惯了走捷径,

习惯了用网络语言表达。


等到我们想要精准表述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这个能力。


如果有心的话,你可能会发现,

发朋友圈时,

如果是复制的一段话,

是会被折叠的。


而一个字一个字手动编辑的,

就会得到更多展示。


微信的公关部表示,原因很简单:

微信鼓励原创。


口头上的表达都很难做到原创了,

谁还会认真地去即兴记录下属于自己的原创文字呢?


积累、习得需要时间和心血,

失去却总是最快的。


03


文字的意象具有边界性,所以有了电影。

电影艺术,也有属于它的成瘾机制。

前两天,入围了多伦多电影节的《过春天》,排片量一片惨淡。

即使身处省会城市,也要跨越大半个城市在冷门时间档才能看到排片。

在柏林电影节上罕见拿了两个大奖的《地久天长》,上映12天了,票房也才四千万。

四千万是什么概念?

同时期的三观不正、豆瓣评分不及格的情爱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票房是9个亿。

青年作家张五毛,

在王景春老师获奖后,发微信祝福。

王景春回复说:

“请多帮我宣传一下,我们很用心,
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这部影片。
目前的排片不理想,
又遭遇美国大片的阻击……”

优秀的导演、优秀的作品向市场低头。

比起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理解的电影,

那些强刺激的性、暴力、血腥更能吸引人得多。

张艺谋陈凯歌的老师、北电的知名教授周传基说:

“有能耐的拍低成本片子;

有智慧的拍无成本片子;

废物才拍大片。”


大片多容易吸引人啊。

谁不喜欢看轻松又强烈的视觉特效呢?

在电影行业,还有个说法。

“拍恐怖片,就是闷声发大财。”

也许你会说,

“只是想先看看休闲不费脑的片,

等到以后会看有价值的电影的。”

可是,等我们想要认真去欣赏的时候,

优秀的作品已经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我们已无能为力。

我们不能责怪市场。


现在的景象,

全都是我们主动去选择的。

04

比起酒精成瘾,更可怕的是“精神鸦片”。

“舒适感本身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我们却往往意识不到。

我们享受舒适,享受捷径,

享受固步自封,享受降维打击。


那些简单、低价值的事物,

却像鸦片一样,让我们成瘾。

选择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

让我们丧失了精准表达的能力;

选择低质量的影片,

让优秀的电影人向市场低头……


别人跑十公里产生的多巴胺,

我看娱乐八卦就能轻松获得。


别人在辛苦地走上坡路,

获得的成就感,

不如我在下班时打上几局游戏来得容易。


我的阅读量来源于名人去世那天传播时的金句;

我的成长只停留于收藏几篇让我有感触的鸡汤;


提起音乐,我满脑子都是我们一起学猫叫……


此类精神鸦片,不胜枚举。

“凡成瘾者,皆大同小异。”


我们不是指责选择轻松模式去生活的人。


我们只是不希望,

当我们后悔之时,

发现已经没有戒掉精神鸦片的能力了。


05

如果发现染上了“精神鸦片”,

那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第一、重新思考那些你更加愿意去完成的长远目标

我想要在工作上得到怎样的提升?

这需要我做些什么?

我想要在家庭中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

可以把哪些娱乐时间转化为亲子时间?

今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了。

我想要在剩下的时间为自己点亮什么技能?

那就把无意义的事情舍弃掉。


当对精神鸦片产生渴求感时,

将它与长远的目标进行衡量。

通过对比,强化目标的动机,

弱化对精神鸦片的依赖性。


第二、面对选择时,主动挑战有些难度的。


如果你的英语处于高中水平,总是去阅读小学英语水平的内容,久而久之,英语能力就会下降。


总是待在舒适圈中,能力是会退化的。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在择偶的时候,有人会抵触对方说“喜欢旅游”。

有答主说,归根究底,这件事太简单了,花钱游玩谁不会。

相比而言,喜欢一个人旅游就高了一些门槛。

这意味着需要具备独立制定一系列计划和随时应变的能力。

如果一件事情没有什么门槛,

不需要什么能力就可以做,

那它给你带来的价值就少的多。

那些多年前刷“你是GG还是MM”的,

并没有多有趣。

时间过去了,

玩梗并没能在他们身上留下什么记忆点。


如果觉得当前的选择很轻松的时候,

就应该去寻找自己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目标。


让你感到有难度的选择,才能帮助你成长。


第三、面对自己不喜欢却有意义的事,建立反馈机制。


游戏迷人的点在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结果。


技术不行的话,研究研究套路,也很快就能看到明显的提升。


但是,有些事情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就需要我们将效果可视化。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减肥,每运动一天,你可以贴一张便利贴。坚持下来的话,就可以得到一串长长的便利贴。


如果哪一天偷懒的话,就要推倒重来。


那么,当你偷懒的时候,当你试图劝自己少运动一天没什么差别的时候,便利贴就能起到一点警示的作用。


工作很辛苦,看不见长进让人很难坚持。

这不是沉迷精神鸦片的借口。


反馈不明显的事物,就自己主动给自己建立一个反馈。


警惕那些让我们舒适又无意义的精神鸦片。


礼崩乐坏的时代,

我们要向精神鸦片说不。


不要高估自己短期的变化,

低估自己长期的变化。



PS:辛苦写的2000多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贺嘉老师 ( ID:kuajie123),收获更多演讲+成长的干货


user avatar   cao-ling-er-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各个网站的智能推荐系统


以……知乎为例吧

刚进知乎的时候,感觉是一帮大佬在神仙打架,我在旁边搬个小板凳啃瓜围观。每每有我不知道的领域,爆出一个冷门但又通俗的回答,一群激动的小伙伴都被炸出来,上蹿下跳的点赞和留言。


然后知乎有流量有钱了,引入了智能推荐

如何过滤掉无效的信息,从而给用户提供最为精准的内容推荐,这是知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知乎首页技术团队负责人


用户体验的确上去了,因为我只能看到我想看到的信息了

体质内的,每天看到的就是体制内有多好,互联网行业泡沫爆了,金融领域过劳死了

体质外的,每天看到的就是公务员的丧,事业编制的三十危机,体制内的铁饭碗被打破

女生,每天看到的就是相亲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奇葩男,如何瘦腿丰胸,如何嫁入豪门

男生,每天看到的就是现代女为什么那么物质,什么副业稳定月收入一万,如何搭讪


我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嫖客

知乎原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习分享平台,现在转型成了一个热情洋溢的妈妈桑,追在我屁股后面给我推荐腿长腰细胸大的姑娘

爽就行,干嘛在乎有没有学到东西


我深切的怀疑,是不是前几年手游行业的冷寂,溢出了一群上瘾心理分析的BA加入了知乎



user avatar   aaronli-yu-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user avatar   wang-ming-47-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感情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而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与女生不同,大多数男生是不会把感情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过日子是头等大事,感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让生活更轻松的。

一个男生可能会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但这种喜欢无非是荷尔蒙冲动无法长时间维系,真正能让男生愿意和你一辈子走下去的,是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陪伴,能够默契相处。

但就这一点上,很多女生都是在逆行。她们所期望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于男生的索取之上,她们会因为男朋友没有足够专注自己而去作,会因为男朋友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闹,会频繁吵架提分手来试探这个男人是否足够爱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一步步在抛掉自己值得被爱的筹码。

当男生觉得和你在一起,不但体会不到丝毫乐趣,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积累失望了。但这个时候男生一般不会直接放弃,他们会尝试逃避,会尝试沟通,会寄希望于你能逐渐去改变。

所以有经验的女生应该知道,男人的态度变化是有个周期的,不会因为你和他吵几次而一下子和你分手,但是会逐渐冷漠下来,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合适,会希望看到你有所变化。然而往往女生在这个阶段,又会因为男生的逃避而更加变本加厉去作去闹,想要控制对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等到失望积累够了,也就变成绝望。他会判断你已经不会变了,无药可救了,再相处下去只会让那自己越来越累,最终决定分开,等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时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手,往往挽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女生整天担心男生变心不爱自己,但同时却又是亲手在不断把他往外推,想想还挺可笑的。


user avatar   wilson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十年前看舰船知识,介绍国外军舰各种高大上,介绍国内翻来覆去的112、113、167,还有四艘破现代,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可以撑门面的军舰了。

说多了都是泪,真的不容易啊。

当年6000吨就是神州第一舰,如今4万吨小平顶下水竟然可以悄无声息,想都不敢想。

海军的发展真的太快了!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老蓬这已经是很明确了:中国学生别过来,还要回来的话,我可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

理智的人应该想办法离开美国,而不是现在还心存幻想地考虑怎么过去。

诚然中美只要不打世界大战,最终还是会有和好的一天,也许就在大选后,也许三五年,也许等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如今还试图往美国跑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这个“代价”。

写了篇感想: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犹记得早在3月份那会儿,当我发现欧美国家居然没有办法搞定疫情、进而开始甩锅给中国之后,脑海当中立刻写满了“第三帝国”四个字。

从那之后,我又写了不少文章警告还在美国的中国人,如果有条件就请尽量回来,最起码不要继续留在美国,否则犹太人曾经的遭遇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的命运。

从那之后到今天,差不多也过去将近半年时间了。我看到很多原本计划在美国多留一阵子的人已经踏上了回国的飞机,甚至连14天隔离期都结束了。

各位,未来你们一定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历史上,第三帝国对犹太人下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某篇文章里,我就相对具体地分析过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何那些犹太人总是心存侥幸不愿意第一时间逃离,直到后来想走也走不掉的原因。

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束缚,总是乍一看好像没有特别严重,受害范围也不算大,但不知不觉之间,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必须消灭犹太人”的意识,犹太人注意到自己在德国成为社会另类,哪怕是街头小娃都会怒斥杀死犹太人。

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些事情,如今都在美国一步步上演。

如果说之前中美之间打贸易战,还可以被理解为国家竞争的一种形式,那么从特朗普开始喊出“CHINA VIRUS”之后,就已经在强化一种中国人和美国乃至其他“自由国家”的人不是一个物种,中国就是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意识。

大家不要觉得懂王看起来像是个小丑,但是当他利用自己强大的舆论工具来推广这个词之后,受众们就会逐渐接受这个设定,下意识地认定中国要对疫情负全责。

所以,特朗普顺理成章地将“中国负责论”写进了下一个任期的章程,毕竟铺垫完毕了嘛。

之后就是对“中国群体”的一种妖魔化宣传,方式大概可以有:

1.中国破坏美国安全(tiktok跟华为);

2.中国正在阴谋颠覆美国政权(拜登亲中论);

3.很多中国人都是来美国窃取情报的。

当网内网络上有不少人还在自满“哎呀,原来我们厉害到能够左右美国啦”的时候,站在普通美国人的立场上,会如何看待我们呢?

恶魔,一个似乎无处不在、无恶不作、无所不能的恶魔。

恰似从中世纪就被称之为撒旦伙伴,千百年来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的犹太人。

可想而知,这些美国人走在街头,看见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可能只是亚洲人)时,心中将产生怎样的恐惧。

所以,当美国高层开始一步步将“中国人”从正常秩序中剔除时,遭遇到的阻力就会非常非常小,最终有了蓬佩奥的这段发言:

也有了美国部分高校赤裸裸驱逐中国公派留学生的现象:

你瞧,这两招乍一看温情脉脉,仅仅只是“考虑限制入境”,亦或者是仅仅只针对“公派留学生”,大多数在美中国人的利益似乎没什么影响。

巧合的是,历史上希特勒也曾经这么干过:

1933年,纳粹政府颁布法律恢复了对公职人员资格的限制。该法律试图将纳粹的反对者排除在外,这些反对者包括犹太人和政治反对派。公职人员必须提供关于其父辈和祖父辈宗教信仰的文件,证明他们属于“雅利安”血统。如果不能证明,就会被开除。

很多犹太人想了想,好像也只是公职人员才受到限制,他们做生意或者当个公司职员啥的又不受影响,怕个球?

等怕了,也晚了。


当前,疫情、经济萧条、大选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中美关系短期内不可能稳定。

甚至不排除在某些意外的状况下,发生擦枪走火,毕竟光看最近湾湾跟南海的局势,明天打起来都不奇怪。

乐观主义者可以认为,只要熬过今年困难期,明年一切就要恢复正常了。

但谁又能给未来一个明确的保障呢?

只要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级,普通人在大国对抗面前,必然是脆弱无力的。

今天也许还能想办法买到去中国的机票,明天所有持中国护照的人就有可能失去自由。

以中国当前实力,保障大陆范围(甚至第一岛链内)国人的安全,问题不会很大。

但距离能够将航母开到珍珠港甚至洛杉矶港的那一天,估计还有很长很长时间。

只是真有这一天,也就不存在中美关系紧张了。

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我们做出很多努力,甚至于很多的牺牲与代价。

而目前依然在美国的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代价”。

所以,哪怕是今天刚下飞机的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幸运儿,都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

就算未来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我们还是可以坐在空调房间里敲键盘,当个吃瓜群众。

当然了,那些想要继续留在美国的群体,也纯属个人自由。

毕竟1美元的炸鸡特别好吃,美国政府不管对自己做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嘛。


其他的随口答:

扎克伯格到底做了哪些恶?

历史上都有哪些突破普通人想象的真实事件?

外媒称印度国有炼油企业已停止从中企购买原油,你怎么看?

9 月 1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 620万,新增100万确诊仅用22天,针对疫情目前美国主要在做什么?


user avatar   zhuangz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宁静。

以前没有发现,直到我看到她在浙江卫视《王牌对王牌》综艺节目上,现场重演了大玉儿,她对着马景涛说台词,说到“誓保吾皇,不生异心,如有违誓,短折而死”,说到短折而死那几个字时,过硬的台词功底一下子就打到我了,才想起她除了是电视剧里的大玉儿,她还是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少女,演戏这么好,怎么以前没发现。


user avatar   okxiao-c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niu-bi-2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居然有人要华裔赶紧离开美国,我就想知道,他们都是美国公民,享有神圣的美国宪法的保护,在自己的祖国里,凭什么要跑?跑哪里去?

华裔应该拿起枪来,组织起民兵团,象那位十七岁的里腾豪斯那样,见到作奸犯科的不法之徒直接开枪,警方管不了那就代替警方维护治安,记住要用热武器!

另外对于赤果果的种族歧视,华人应该学黑叔叔那样上街抗议,甚至可以适当考虑暴力形式,用ylm运动去给整个社会闹腾个天翻地覆,这就相当于给种族主义者划下红线,谁敢公开挑衅华裔,跟他们个没完。

我们华人不好过谁都别想好过!就象《死神永生》中那个艾aa一样,自己跑不了谁tm的都别想跑,要死一起死。做人就要有这种狠劲!

当然最优选择的还是学犹太人,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掌控美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把反华渲染成象希特勒屠犹一样的极端邪恶行为,谁敢公开表示反华反亚裔,各种封杀!

美国华裔要记住,在这个地盘上一味的忍让与退缩,甚至通过骂自己的母国的方式来取悦他人(红脖),换不来安全,反而助长那些人的气焰,让自己谋生更加艰难。

只有拿出血性才能在北美争得自己种族的生存地位。

====

(新添感言)

不要拿华人数量少当借口!这种借口一点意思都没有。

美国犹太人口数量比华人还少一大截,但在美国谁敢招惹犹太人?犹太人甚至把母国以色列整成了太上皇国,要美国纳税人出血汗钱去每年供养这个海外的爸爸国。

反观华人呢?你们只能靠着骂母国贬自己的同胞讨好白人来获得生存机率,真为你们感到既恶心又可怜。更恶心的是某些高华还在为打击同胞和出卖母国出谋划策,纯找死的节奏!

美国华人应该反省了,你们越是放低姿态做出讨好,就越是在鼓励变本加厉的欺辱,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就算中美没战争都可能进集中营。还很可能连累了其它的亚裔族群,日、韩、越。。。最终都会恨死你们的。







  

相关话题

  一个人永远活着无法死去,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在琴行代课,家长提出要私下上课,该如何处理? 
  未来某个时间点是否可能人的流动性极大提高,使地域间..的差异减小? 
  如何评价“新周刊”文章《丁真黑粉,活在自卑里》? 
  「亚马逊语音助手劝主人自杀」事件出现,人工智能的伦理应该由谁监督? 
  成年人之间有哪些容易踩坑的潜规则? 
  「慰问军队」有何实际意义和必要性? 
  为什么谈到养育孩子,妈妈都满脸泪水,而爸爸看起来轻松很多? 
  有哪些「本以为才开始,没想到是巅峰」的例子? 
  文旅部将重点加强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内容审核,以及电音类说唱类节目审核把关,你如何看待? 

前一个讨论
为何少见美术生这样画素描?
下一个讨论
每天画一幅小画拿什么练手效果好?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