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 第1页

  

user avatar   yyl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一场遭遇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曹操在官渡打败了袁绍。

但一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一月,
曹操才算是完全消灭了袁氏势力。

转年(公元208年)正月,
曹操回到邺城;
七月,
南征刘表。

而赤壁之战,
就发生在这一年的冬天。


曹操南征刘表,这个举动很不合常理。按理来说,大战过后,应该做适当的休整,但曹操却似乎没有这个想法,而是赶鸭子上架——接着打。虽然看上去上述的两个时间点当中有半年之久的间隔,但曹操其时一直没有闲着,而是在忙于准备:在此期间,他派人在邺城边上挖了个湖,操练水军。


  • 其中一个促成曹操南下的决定,很有可能是刘表的健康状况。


曹操七月南征,八月刘表就病死了,这很有理由让人怀疑:曹操是知晓了刘表病重,才赶着率军南下的。否则,以刘表一贯狐疑不定的德性,曹操大可以一边让部队休整,一边准备军需粮秣,同时再和刘表打打口水官司,等到万事俱备了,再出兵不迟。


不过曹操的运气着实不错,走到一半,刘表就死了,刘表之子刘琮又愿意举荆州投降。之后,曹操打败刘备,基本上很顺利的就接收了荆州。


你看,曹操战前磨刀霍霍,但到了现实中,却只打了一仗,而且还是和刘备打的——刘备兵力不济不说,还带着十几万的百姓。曹操这一仗基本不费吹灰之力。


当胜利的果实来得如此轻松,问题也就来了:刘备已跑,接下来该怎么办?


答案肯定是接着揍呗。之前是忙着河北袁氏的事,没空搭理你刘备。你跟牛皮膏药一样贴了我这么多年,我忍了。可现在我腾出功夫来了,也该换我恶心恶心你了!


  • 结果,刘备一转身,又跑到孙权那里去了。


孙权只要不想最终投降曹操,就一定会接纳刘备,这是形势所迫。否则,若是放任刘备被歼灭,那么等到曹操兵临城下的时候,他可就连个朋友都找不到了。


于是,曹操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孙权接纳了刘备,自己接下来如何应对?


这时候站到曹操的立场上,他不得不考虑的是:大军已经带出来了,刘备已经揍过一次了,不接着打会怎样?刘备投靠了孙权,自己转身便走,以后还怎么当带头大哥?


到这里,问题已经变得完全不同:本来是来打刘表的,结果刘表死了,刘备投奔了孙权。问题于是从一开始的要不要打刘表,变成了现在的要不要打孙权。


不得不说,刘备这一跑,真是改变历史的一跑。




任何一场战争,发起方在战前,一定会有非常详细的规划和准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出现了变数应该如何应对,等等等等。反过来,通过对战前预案的复盘,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断出双方在战前的准备程度和心理预设。


以此回看曹操在赤壁之战前的准备,我们会发现:他的预案十分不充分,甚至于没有。


首先,曹军的水战能力还一如既往的拙劣,要知道,和孙吴开战,水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在赤壁之战期间,曹军在东方没有侧翼的接应。如果曹操是铁了心要灭东吴,那么此时在淮南一带,应当会有一支军队袭扰东吴。


没有准备充足的相关预案,最终却又和孙权打了一仗,这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曹操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找东吴的麻烦,而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经过了讨论之后,重新调整了己方的目标,半路做出“应该打东吴”的结论。


曹操的决策依据,应该有这么几条:

首先,既然已经和刘备交了手,那就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尤其是在刘备投靠了孙权之后,更不能就此罢手。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刘备的问题不解决,荆州难以真正平定。刘备在荆州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而曹操新到,人心未附。更何况,孙权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如果就此离开荆州,放任孙权、刘备在侧,那么指不定会出什么幺蛾子。


到这里,我们终于“揭露”了大耳贼的可恶:本来曹操针对的是他,结果他往孙权那里一蹦,给双方都制造了两难的选择。


曹操一方,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开战。赤壁之战,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开打了。




接下来,我们来说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中国古代的史料记载,以纪传体为主,也就是说,史料多是人物传记式的。人物传记的好处,是对人物的勾勒比较全面清晰;而缺点,则是没有整体观念。历史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不止一人,单独看人物传记,很容易只注意一方的言行,对于了解历史的全部真相则失之于偏颇。


但也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编年体的史料,二十五史中,皇帝的“纪”基本上就充当了编年史的功能。


因此,想要了解赤壁之战,就得先找皇帝“纪”中的资料。


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查《后汉书·献帝纪》,记录是这样:

(建安十三年),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后汉书·献帝纪》


这份记录里,有这么几个信息需要注意:曹操的作战对象是孙权,打败曹操的是周瑜,地点是在乌林和赤壁


此外,纯粹的编年体史书我们也是有的。东晋人袁宏所著的《后汉纪》,就是一本关于东汉的编年体史书。


其中记载:

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后汉纪》




查完了编年体的史料,接下来,就该去查人物传记中记录的具体事实经过了。赤壁之战虽然发生在东汉末年,但参与者的传记,全都在《三国志》中。


我们先来找曹操的。曹操的传记是《三国志》的第一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本篇中,对于此战的记录如下:

(建安十三年),公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翻译一下,大约的意思是,曹操率军驻扎在赤壁,和刘备交战失利。而且当时出现了疫病,很多人非死即伤,因此曹操带兵北还。


到这里,史料之间就出现了矛盾:根据《武帝纪》的记载,和曹操作战的是刘备,完全没有孙权和周瑜什么事。




怎么办?那就再去找其他人的传。


来看刘备的。


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这里说的是:刘备和曹操在赤壁交战,刘备率军大破曹操,而且烧了曹操的船。随后,刘备军队以及吴军水陆并进,追击曹操。曹军出现疫病,死伤无数,曹操只能退走。


单独看曹操和刘备的传记,我们似乎可以确认:双方在赤壁打了一仗,刘备一方胜了,曹操一方败了


但读过《先主传》之后,另一个疑问又出现了:曹操刘备打仗,吴军帮忙了,但究竟是水战、陆战都帮了,还是只有陆战帮了忙?


这其中的差距,颇为微妙。如果吴军只有陆战帮了忙,那么根据描述,打败曹操的全部功劳就都是刘备的,孙权一方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如果水陆战场都有吴军的身影,那么到底曹操是谁打败的,就要另说了。





想要进一步求证,就必须复盘具体的作战经过,然后才能确认真相了——毕竟,《蜀书·先主传》有自夸溢美的嫌疑。


只是,在《蜀书》中却并不能找到这样的真相。


按理来说,刘备当时实力弱小,军中能带兵打仗的除了他自己,就只有关羽和张飞了。这么一场重大的战役,如果是刘备一方打赢的,那么其中一定会有关羽和张飞的重大战功。


而且,诸葛亮也曾说过:“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按理来说,关羽应该是参战了的。但是,在《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却并没有记录。因此,关羽是否参战,此处存疑。

没有记录,一般来说有两种可能: 一是的确没干什么事, 二是有过记录的资料已经丢失。


会不会是第二种可能呢?也就是说,会不会在当时就因为资料缺失,而没有记录下来呢?毕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说过,蜀国“国不置史”。


但在这里,这种可能还真的没有。因为如果是资料丢失的话,那么应该大家的一起都丢了。可偏偏,诸葛亮的却还有记录:《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当时在孙权那里搬救兵。





我们这就得再看看《吴书》里是怎么说的了。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

——《吴书·孙权传》


孙权的传记是这么写的:孙权命周瑜和程普各领万人,和刘备一起进军,在赤壁大破曹军。曹操的士兵又饿又病,死伤大半;刘备和周瑜又追到南郡,曹操最终只能退回北方。


  • 《孙权传》里说的是:周瑜等吴军将领参加了水战。


那就再找。


终于,在《周瑜传》里,出现了一段最为详细的记载: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备与瑜等复共追。

——《周瑜传》


这段说的是:孙权派周瑜和程普同刘备一起抵抗曹操,双方僵持于赤壁。当时曹军已经有疫病,所以交战之初便已失利,只能在江北驻扎,而周瑜等人则驻扎在南岸。


此时,周瑜的部将黄盖建议:敌众我寡,不利于持久。我看他们把船收尾连起来,似乎可以火攻。周瑜同意了这个提议,于是才有了黄盖诈降,烧了曹操的船。


曹军死伤无数,败走南郡。刘备和周瑜等人一起追击,曹操无奈退回北方。


  • 注:在程普和黄盖的传记中,关于赤壁之战的描述与上述大致相同,不再引用。




以上,几乎就是《三国志》里关于赤壁之战的全部记载。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三国志》关于赤壁之战的纷争,很多记载是前后矛盾的。于是到这里,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


为什么同一个作者写的书,关于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记载?


原因无非两种:一是陈寿自己也没搞明白;二是陈寿虽然知道事实的真相,但有碍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最后只能写成这样。


先来看第一种可能。


个人认为,第一种可能是不存在的。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三国年间最重要的事件,正是因为此战,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陈寿要是连这个都搞不清楚,那也别写什么《三国志》了,摊手。


况且,陈寿的主要活跃年代是蜀汉后期及西晋。考察《三国志》的成书年代,最早不早于晋灭吴(公元280年),最晚不晚于陈寿去世(公元297年),距离赤壁之战发生之时(公元208年),也不过七八十年。时间距离如此之短,陈寿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那就大致相当于现在一个专治解放战争史的大历史学家搞不清楚淮海战役的经过了。


而且,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以后,广受同时代人的好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陈寿书中的观点和事实是经得住当时的学界检验的。


因此,陈寿肯定是了解赤壁之战的,只是由于某些因素,最后才写得如此前后矛盾。


- 会是什么因素呢?

- 避讳。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诸位基本上也看出来了,曹操是被打败的,而且是大败,不是主动退走的。


这就说明了《武帝纪》中“与(刘)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的记录不是真实的,只是出于著史时“为尊者讳”的原则,给曹操留了颜面。


同样的例子在《晋书·宣帝纪》里还有出现:

司马懿一次次把诸葛亮打得“大败而逃”(“亮遁”),但偏偏诸葛亮就是不长记性,总爱迎头往枪口上撞。




那么,打败曹操的,又到底是刘备呢,还是周瑜?


基于同样的道理,《蜀书》里肯定会说是刘备打赢的,《吴书》也肯定会认为是孙权一方打赢的。


这时候,就要看具体过程了。而在回顾完上述《三国志》中所有人物的传记后,你会发现,答案是周瑜


首先,《周瑜传》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最为详细,这符合陈寿的写作风格:把所发生事件,记录在主要参与者的传记里。


其次,根据前后记载,刘备并没有击败曹操的实力,否则也不用诸葛亮去孙权那里求援。


第三,如果打败曹操的是刘备,那么《周瑜传》的这段记录就是伪造。而若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颠覆式的伪造,那么陈寿肯定过不了同行评议这一关。


最后,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立场来考虑。《三国志》中,尊魏是首要的,这是政治现实。因此,《魏书》中有纪有传,《蜀书》《吴书》则有传无纪——也就是说,蜀吴两国的皇帝是不被承认的。


当然,身为蜀人的陈寿,还是在书中处处透露出对刘备的回护与尊崇。

《蜀书》中不提刘备名字,只称“先主”。唯一的例外是《先主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与之相对应的,《吴书·吴主传》是这么说的:“孙权,字仲谋。”

此外,根据礼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在《三国志》中,涉及于此的时候,三方各自的表述是有差别的:《魏书》当然根据原则,皇帝死就是“崩”;在《吴书》里,孙权的死则称“薨”。而《蜀书》呢?“先主殂于永安宫”。

什么叫“殂”?你如果还记得《出师表》就知道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就是“殂”,“殂”就是“崩”。


但是!在这种态度和立场下,陈寿依然把赤壁之战的主要经过放在《周瑜传》里,那你也应该可以知道,到底是谁的功劳大了。


因此,真实的赤壁之战过程应该是:周瑜的部将黄盖在赤壁放了一把火,烧了曹操的船,曹操退走。随即,周瑜和刘备率军追击,兼之曹军军中有疫病,死伤大半,最后曹操退走。





到这里,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既然是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战,那为什么《武帝纪》里记载着曹操的作战对象是刘备呢?这又不需要有所避讳。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今天问题的一开始......也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还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请允许我再简要总结一下:


曹操此次军事行动的目标,一开始叫“南击刘表”。也就是说,作战的对象是刘表。只不过刘表死得早,还没来得及跟曹操交战就领了便当。之后,刘表之子刘琮代表荆州投降。因此,曹操一路上行军顺利,唯一的一场战斗就是把刘备揍了一顿。


赶走刘备以后,曹操接收了荆州。在初步安顿好政事以后,曹操调转枪头,继续盯着刘备打。


刘备于是转身找孙权来助拳,双方僵持于长江两岸,曹军稍呈劣势。在此档口,黄盖诈降,曹操欣然接受。


然后,一场冲天大火就此点燃。


你看,曹操本来是准备去打刘备的,没想到周瑜冲出来,兜头就是一棒。被打成了重度脑震荡的曹操,只能回家养伤。


所以,才会说曹操是“与备战,不利”。




到这里,关于赤壁之战的拼图,应该也就算是基本补全了。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虽然关于赤壁之战的相关记载前后龃龉,但只要有心,就还是能梳理出脉络的。而在此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赤壁之战是周瑜而非刘备打败了曹操”逐渐成为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因此,后来成书的《后汉纪》(东晋)、《后汉书》(南朝宋)均是直接写明,再无分歧。


但同时我们也不免感慨:一件历史上发生的大事,竟然会被各个利益相关方扭曲到如此面目全非。


魏蜀吴三国,各有各的说法,乍看之下,似乎都能讲通。

但那些遮遮掩掩的表达,含含糊糊的用词,却缜密隐晦的遮住了作者所不能说、不想说、不愿说的真相。

如果不是综合分析相关记载,我们甚至得出一个又一个与史事相反的结论。


而这些史料,还是经过同一个人的整理,才得以成书出版的。作为一个几十年后著史之人,陈寿因顾及史例有所掣肘,最终导致行文之中出现了部分偏颇。


当然,这种由立场导致的事实扭曲,并非中国古代所独有,放眼他国,比比皆是。如今朝鲜半岛南北分治,你去看一下他们关于朝鲜战争的记载,第一感觉一定是:“这说的是同一场战争?!”


而这背后的道理,其实相当简单,而且也为大众所熟知:屁股决定脑袋。


啊,终于回答完了。。。。。。以上内容,全部来自于以下卡片,由此其实还引申了各种脑洞,但主题无关,就不放了,欢迎戳。


另外,感谢之前遇到的所有杠精,没有你们打了鸡血一样的自嗨,我是不会把以上内容全部梳理出来,还变成文字的,鞠躬致谢。


user avatar   Shao_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赤壁之战是三方瓜分荆州的一系列战斗之一,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场战斗。

战前的形势是刘表基本全据荆州,除了北边一小块被曹操占领了,余下领土完好;刘备蹲在新野,荆州北门,建安十二年底或十三年初招募到诸葛亮,开始觊觎刘表这块地盘;曹操平定北方,回军休整治水军准备南征;孙权连年溯江进攻黄祖,建安十三年初终于杀死黄祖,叩开荆州东门,当然战果并不是很大,连江夏一郡都没占全。这三方都对刘表的地盘虎视耽耽,刘表本人却年老病重,再没有当年单骑赴任的风采;子嗣分裂,刘琮被选为荆州的继承人而刘琦被要求出镇江夏,如此状况下这荆州基本上是保不住了。

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统兵南征,随后刘表因病去世,刘琮有意投降而驻樊城的刘备不知情。曹操军队过宛城之后刘备得到消息立即逃跑了,同时关羽率领水军沿汉水前往江陵,按水经注叙述汉水在江陵北折向东流,走汉水可以到江陵附近;曹操顺利进军襄阳并接受刘琮投降,这之后就是曹操对刘备的追击。刘备沿途接收了部分刘琮原来的宗族部曲家丁等人,难民团很快滚到十余万,走得很慢,每天只能走十里。曹操知道江陵有大量物资,怕这些物资被刘备抢先占据,话说我觉得刘备起初确实是奔着这批物资去的;于是把大军辎重留下,率领精锐骑兵一昼夜追击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部,俘虏士兵和难民;这一段道路大致和汉水的走向平行,刘备带数十人前往汉水渡口遇到关羽的水军,也顾不上占据江陵物资直接去江夏会合刘琦。

前哨战差不多就是这样,曹操一路追击刘备直到顺利占据江陵;刘备虽然很狼狈,但毕竟没有战死或被俘,活着就还有希望;刘备和孙权都认为应该联合对抗曹操,然后他们就合军了。之后这一段曹操方面的记载不太清楚,难以还原出曹操每一支军队的进军动态。可以确定的是曹操本部可能还有襄阳方向补充来的部队进入江陵,收编刘表的水军主力数万,准备顺江进攻江夏;理论上沿汉水进军也是可行的,并且可以与江陵水军在江夏合军,但沿线曹操军队的动态不明;所以我们还是关注从江陵顺江进军这一路,其成分是刘表遗留水军和部分曹操本部陆军。

孙权方面与刘备合军后兵力也大约有五万人,经过分析可以一战,于是从江夏溯江而上,准备迎战曹操军。双方在赤壁附近遭遇,这个一定要注意,这是一场遭遇战,双方没有预设战场。交战方式是水军对水军,可以看作是对航道控制权的争夺,一般来说这类交战中胜利方可以控制整个航道。双方遭遇后首次交战曹操不利,而且军中已经流行疾病,所以曹操军就在北岸边驻扎;同时周瑜的军队在南岸驻扎,双方隔江对峙。没有证据表明铁索连环,不过这并不重要,总之曹操的战船首尾相接,南边的将军都看出一旦着火很难疏散开。接下来就是周瑜组织反攻,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黄盖率领船队诈降接近曹操军营,靠近后借风纵火。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斜体部分为裴注《江表传》,与正文基本相符。)

这种正面遭遇跟偷袭搭不上边,可以算主力决战,周瑜刘备联军基本上全数出动了,但曹操很可能还有一支主力没有就位。交战后曹操知道已无力占领长江水域,干脆烧毁了余下的战船防止资敌。曹操带去江陵的部分主力部队和收编的刘表水军基本玩完了,除了因为疾疫也有交战导致的伤亡,只是还没有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战后曹操从陆地逃跑,回到江陵留下曹仁驻守,自己退回北方。周瑜与曹仁交战一年后打跑曹人,占据了南郡,也意味着曹操的势力失去这一段长江水道;之后曹操势力边境稳定在襄阳樊城,控制了这一段汉水水路,虽然失败了一场战斗,丢了已占据的荆南和部分江汉平原,但还是保住了北荆州。关羽部在此期间与周瑜部配合,骚扰曹操方面的救援军队,使曹操的军队难以与曹仁联系。因为荆南各郡与曹操部隔绝,刘备趁机占据。至此曹操、刘备和孙权对刘表遗产的瓜分告一段落,至于之后刘备与孙权的冲突是后话了,反正三方都有收获,最倒霉的是刘表。


user avatar   zhou-yu-bo-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国志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是孙刘联军主动出击,不算偷袭,毕竟曹军也不是毫无准备。

曹军在赤壁的主力损失了,但主要是因为瘟疫,也有被击败的因素。

没有铁索连舟,只是舰船挨得比较近。

周瑜程普率水军攻打曹操水军,黄盖诈降烧了曹军舰船,曹军水军被烧,全军又瘟疫流行,损失大半。而后周瑜刘备追击曹军至南郡,曹操北归,留曹仁守南郡。




  

相关话题

  爱新觉罗·溥仪趁1935年、1940年访问日本机会一刀劈死裕仁天皇,能不能算得上民族英雄? 
  假如你把三国志 孙子兵法 中国地形图熟记于心 外加一吨黄金穿越回三国前期,能否帮助汉献帝一统天下?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 
  公孙瓒如何能翻盘? 
  哪位能说说赤壁之战里曹操为什么就轻易相信了黄盖?难道就因为屁股挨了顿打? 
  从历史来看哪些信号是真正的战争信号,而哪些仅仅是恐吓呢? 
  袁绍乌巢粮草被烧,为什么不马上组织撤军,保留自己的有生力量? 
  到未来,重型外骨骼能淘汰步兵战车吗?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吴国经常修书编史,而人民生活最好的蜀国却一直在织蜀锦? 
  如果北约向俄罗斯宣战,哪些国家会站队俄罗斯? 

前一个讨论
把我连同我的车一起瞬间传送到月球1分钟我还能活下来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清缅战争?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