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内的历史上,汉语并没有大范围的推广过,零星迁入的汉人往往会被当地的语言同化,无法形成足够的使用人群。
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来自北方高原地区的越芒语族(从事狩猎采集)涌入红河平原,和当地的原住民岱侬语族(从事农业耕种)混居。经历了数百年后在红河下游地区逐渐繁荣壮大,建立了最初的农业文明社会。也由此产生了如今越南语的最初形式——越芒语,这是一种音节化的语言,受古高棉语影响,此时越芒语还不存在声调。
公元前214年,在秦皇帝的野心下,北寇分数个方向攻入南岭,在今河内地区置象郡,象征北寇侵略成功并建立了残暴的统治。随着秦虏亡于内乱,南越立国,代表了这片土地上第一次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国家。但这本质上是殖民者的政权,上层大多为南迁的北寇官吏,统治基础是中原大乱产生的荆楚逃民。而作为原住民的古越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也并没有广泛的接触来自中原的语言。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12年,汉国为了炫耀他们的武力强势,灭亡了这个来自北方前朝遗民组成的国家,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统治」。新设立的交趾郡治所,便是如今河内的前身。
虽然汉人开始有组织的来到交趾,但是相比于十万大山以南的百越之人可谓九牛一毛,不过中原文化不可避免的侵蚀了古越文明的传承,语言也被嵌入了汉语的痕迹(口语词汇、经史子集的典故),但是这依然是越语,而不是汉语。这个过程总计持续到了公元968年,这之间历经中国的汉、吴、晋、宋、齐、梁、陈、隋、唐等多个政权,近千年的殖民历史深刻改变了越语,名词、拟声词、形容词被汉语入侵的很厉害,也产生了汉越读音(漢字音读),越语的音调最初就是源于汉藏语系。不过所幸在民间保持了越语代代传承。近千年里汉语虽然是越南的官方语言。但汉语的使用范围只限于行政领域与王官之间的交际语言,在民间越南语才是广大群众的实际交流语言。河内本身依然是一个越语城市。
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了丁朝,标志着越南正式摆脱了千年的压迫统治。之后在黎朝、李朝、陈朝都曾面临北寇进犯,不论是富甲天下的汴梁天子,还是扫平西域的大元皇帝都没能击败越南,历次战争建立了统一的语言、文化、民族认同,确立了越语作为国语的唯一性。从此时开始,越语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
公元1407年,明皇帝欲征服越南,征发80万军卒在次年春攻入升龙(今河内),明占22年里动乱不止,推广汉语自是无从谈起。黎利在蓝山起兵,历时九年驱逐明人,复兴大越,定都东都(今河内)。由于数百年里越南与中原始终割裂,即便是早期传入越南的汉越读音和中原官话也开始有了较大区别,发音开始出现分歧。上层开始推广依照漢字外形,结合越语发音创立的喃字,作为朝堂和官方文字。这意味着越南开始结合本身语言的发音创立文字,从根本上和中原的汉语一刀两断。
18世纪末,经历了西山起义、后黎朝灭亡、清虏南犯等惨剧后,阮朝建立。19世纪中期西洋教士来到越南,为了传教做了一件决定性的改革:用拉丁字母拼写越南语,也被称为国语字。越南国语字是一种比较好学、好记、好用的表音文字。从根本上解决了越南语长期被汉语输入的后遗症,越南语这之后不在新增源于汉语的外来词汇了。
毫无疑问,越语在公元前3世纪成型后就始终牢固的统治着红河中下游,无论汉语、傣语、高棉语、法语如何渗透,民间使用率始终在90%以上。一种不能在民间广泛使用的语言,是不具备生命力的。汉语虽然长期作为名义上的官方语言,却从没当过越南人民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