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古代战争的常识?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long-r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恰巧,我两年前写过一篇关于明代军队行军的文章,在这发出来。


在古代,军队出征行军,是一个挺复杂的活儿,可不像游戏那样鼠标一圈就走了,会有很多工作要做。那么具体有哪些工作呢?我们以明代为例。主将在接到出兵命令之后,在出兵日期前三天赶到军营,然后召集各部将领锸血军祭、鼓舞士气,然后各部收拾行装器械,仔细清点整理完毕后,等待出发。








到了出发那一天,主将首先是派出塘报骑兵。塘骑可以理解为侦察兵+通信兵,干的就是在行军过程中探查敌情、汇报信息的任务。早上,军营内吹响第一声喇叭,各部就要收拾物品军装,然后听号令做饭进食。清点干粮辎重,办完之后并不出发,而是先是派塘骑出去侦查。塘骑以塘为编制,每塘五人,这五个人在侦查时要注意彼此相望,不能脱离各自视线。每人都装备信炮,以便遭遇突发事件时给大军报警。而大军在行军时不管兵分几路,每一路都要设置塘骑。每路二十四塘骑兵,这些塘骑每人之间相距一里,散布范围最大可达二十余里。可以说,塘骑就是军队的眼睛和耳朵。








塘骑每人装备腰刀一把、弓箭一副,作为通信兵还有一面最重要的旗帜。说是旗帜其实就是旗枪了,枪长三米,枪头下置一面三十厘米宽的小旗帜。塘骑如果发现敌人队伍,就左右急摇旗帜,后边的塘骑看到后,即层层传递信息至主将处。如果敌人距离还很远,不是突发遭遇这种情况,那么只需要慢慢点动旗帜。要是敌人大部队气势汹汹,那么就要画圆圈摇动旗帜。









这些是遇到敌人的情况,如果是地势问题,比如说无路可走、有水狭窄等情况,就不必摇旗,层层口传就行了。为了避免敌人对塘骑进行驱逐,信息中断,军法规定塘骑不能全部退回,而是根据敌人驱逐力度撤退。比如说敌人驱逐队伍靠近,最前一名塘骑就退到一里后另一名塘骑处,敌人还来,就这样依次退回,敌人驱逐队伍退走,那么塘骑各回原位,就这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各塘依次进行。








而对于各种颜色的旗帜也是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说遭遇敌人则摇红旗、发现敌人摇黄旗、敌人众多摇青旗、人少摇白旗、地形问题摇黑旗,各有各的用处不能混淆。除此之外,塘骑获得情报只对主将传递,要是有塘骑回营汇报探查信息,不管是要紧还是不要紧的事情,都不许沿途官兵拦截盘问,只需要直接前往中军报告主将,之后主将再召集各部军官探讨。如果有人敢在中途拦截塘骑盘问情报,即以军法处理。








至于前文说的南北不同,主要就是地形不同。北方虽然也有高山,但平原为主,且塞外长坡大川一览无余。南方各省大不相同,山川险峻、水道纵横,无地不可伏、无地不可截。因此南方塘兵除了骑兵外还有步兵,北方塘骑每塘五骑兵,为二十四塘,南方则十骑兵加十步兵为一塘,共为十塘,都要用善于攀爬的士兵组成。但凡遇到山地险峻、骑兵上不去的地方,就由步兵拿着五方五色旗上山探查,所有山谷、密林之处都不能错过。



没有问题后,步塘就举着旗帜立定在那,然后塘骑奔马回军汇报,军队就前进到步塘立定的地方寻找宽阔平坦地方,驻扎列阵警戒,然后塘兵们继续向前搜索,就这样一直到出了山谷为止。要是查出异样遭遇伏兵,步塘遇害或摇旗,马兵亦迅速奔回军中报警,然后主将依山形布置军队列阵迎敌。步塘如果没有遇害,可以允许随意逃脱暂时不回军营。等到大战结束,给塘兵每人一颗首级的战功奖励。








接下来说一下大军法人行军顺序。第一个出营的是各部骑兵,因为骑兵速度快,出营后迅速前进到距离营地二三里的地方,然后停止立定,摆好队列后开始警戒。随后,步兵各部按照位置方向远近依次出营,在距离营地二十步距离四面列阵警戒。最后是辎重队出营。全部出营后,顺序又发生了变化,步兵收阵越过骑兵走在最前面,然后骑兵护卫带领辎重队,与步兵保持两里的距离行军。要是大雪天,那就骑兵在前踏雪开道,步兵在后跟随。








明代军队各部一般按布阵方向分为前后左右中等队,行军时也按照这个方向名依次行军,前锋为首、右军次之、左军再次之、后军最次。在行军途中如果遇到三岔路口,全军即停,派游兵前往高处瞭望;如果遇到密林幽谷,那么要先派塘骑前往深处搜索探查,没有异常后再行军。为了保险起见,主将还会给各部设置暗号,在主客兵互不相识的情况下用以辨认,并避免敌人伪装。








行军时除了辎重粮草,每人还要随身携带炒黄米二升,一升碾为碎末、一升另包;还有一升五合面粉,其中五合做成香油蒸饼,五合做炒面用烧酒浸晒,五合做炒面用盐醋浸晒,各自包好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军队遇到大河阻挡,如果水深无船,那么就派善水者携带军中粗大绳索游到对岸,然后两岸把绳索立起固定。








然后士兵们砍伐竹木,制作成木筏摆放在绳索上做成吊桥。如果附近没有树林,那么就用长枪作为临时材料,捆起来放在绳索上,然后在上边铺设衣甲作为路面应急。为了避免被半渡而击或者敌人设伏,吊桥造好后不会全部过河,而是先派选锋精锐部队过河,然后摆好阵型警戒保护后边渡河的部队,然后每过一队,就占领有利地形摆一队阵势,依次过河。



虽然处处小心,但也不得不考虑中伏的应对办法,毕竟布置的再好也不能避免所有事件。比如说在经过幽谷密林、狭窄山路的时候,里边塘骑搜索完毕,也有可能疏漏没有发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伏,必然会首尾不相连,断成数个部分无法统一指挥。因此在经过这种地方时要变换队形为连珠倒卷法。








比如说以一千人为例,将这一千人分为十哨,每哨百人。过山路时第一哨先进,走到第一塘位置,看塘兵举的什么旗,没有危险信息后就在此处对山列阵警戒;然后第二哨越过第一哨前进到第二塘位置,如同第一哨对山列阵警戒,其余各哨按此顺序依次前进。这样一来步步为营,就算敌兵伏发也能有了准备。








在行军途中,要是有事需要暂停三五天或一段时间,除了安营扎寨布置工事之外,还要在营寨外一二里距离内修建烽墩,作为明哨预警。看到有敌军来攻寨,按照人数点燃烽火,一般十人点小炬火、一百至二百人点大炬火、三百至四百人点两个炬火、五百至一千人点三个炬火并照此增加。如果敌人来攻寨时,遇上大风沙天气,能见度低,那么主将就会三令五申不得各部出寨应战,主要是避免出营后各部被风沙阻碍无法配合,被敌人用骑兵挨个击破。








这时候各部只能坚守营寨,用弓弩火器射击,然后挑选精锐骑兵,悄悄出营寻找敌人后背攻击。等到了敌境,要是地理不熟,就需要寻找当地居民作为向导,有时候找不到居民也会让俘虏充当。但为了避免这些人提供虚假信息,不能只听一人所言,要多多寻找,然后把这些人分开询问,看最后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俗话说“一人过万,无边无际”,行军时,数万乃至十万大军甚至能长达数十里。由于队伍距离过长金鼓不相闻旗帜不可见,只能依靠塘骑或士兵言语传递信息。而塘兵有二十四层,层层传递很容易出现错漏,因此规定传递信息不可废话连篇需精简重点,内容不能超过三句,然后层层传递。传递的时候还要复述一遍确认,然后回答“知道了”继续向后传递。








最后,在攻取城池之后,大军不能全部一涌进城,而是现在城池四面坐地等待,然后派一部军队进城安抚居民并肃清残余抵抗力量,一切妥当后再全军进城。进入城池后由于军营还没建成,就需要先把士兵安插进民居中歇息。这时候以队为单位,每一队同住一家,方便队长监管不许分开。如果是面积较大的富贵人家和官府机构,那就每一段安插几队,住完为止。


如果有士兵不愿跟本队一块居住或者偷偷离开,队长有权当场军法处置。布置完毕后,各部将官带领各队前往规定民居,士兵们在门口立定,等到中军一声炮响然后各街敲锣后,各队就可以进入民居歇息了,若是没接到号令就擅自进入民居,则抓捕后捆打八十棍,同队之人也要连坐。当然以上都是理论和条例,具体操作还要看将领和军官的素质和执行力……


user avatar   victorguan-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士兵体力管理

复杂地形,持续袭扰,饮食饮水,着装负重,气象条件,行军距离等等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士兵体能。

将领需要妥善控制士兵体能消耗,以应对不同的战场态势与作战任务。否则,哪怕是强军,也能在疲劳中轻易溃败。

所以,妥善规划行军路线与行军时机,就是一种常识。军队不能一头钻进未知地形,脸探草丛。

同时,以前锋与游兵遮蔽大军,避免行军受到干扰,提供预警时间,使士兵避免着甲行军,也是种常识。

行军中要控制速度,为士兵预留饮食饮水与排泄的时间。同时也要保障饮食饮水的来源,以及排泄的卫生化,这也是一种常识。

但实质上,这些“常识”,往往并没有普及。所以一再有“猛男”用生命为后来者提供教学案例。

常识具体怎么运用,需要根据实际客观把握。比如有的猛男(十字军)行军不找水源,有的猛男(玄德)依托水源分散驻军,都歇菜了。




粮草管理

粮草往往分为多种类型,且经常共存

行军线路上提前储备(大规模军队向前线开拔时,沿途往往已经提前准备好粮草站)。按说这本来也是常识,大军开赴前线就是为了决战,前锋偏师应该已经拓展战线与寻找到作战时机。奈何经常有头铁娃,主动或被动的,带着大军乱窜。

随军携带粮草。携带的规模与行军速度往往是直接相关的。比如拿破仑就经常为了战役突然性或者战略突然性,放弃大规模筹备与携带粮草,只带一周口粮,以快速行军,对敌人分割和各个击破。奈何战略战役突然性与战略战役目标必须匹配。期待以短期手段解决长期问题,就会产生冒进与冒险主义,比如拿帝征俄。

粮草就地征集。军队不可能充分携带粮草,必然面临着沿途购买、抢夺粮食的问题。而由于各个地区粮食丰沛度不同,征收难度(烈度)视敌我关系也不同。所以往往一个区域是有补给上限的。导致大军行军时,往往出现分进合击的现象。安排多条线路,降低征粮难度。但大军怎么分路,什么时候集结,线路怎么安排,都是常识,却也是大学问。要不然,行军脱节失期,导致各个击破,也是常有的。

粮草后方运输。粮草的运输规模会随着距离而不断削弱。后勤袭扰也会显著削弱运输能力。

实质上,判断粮草的多方面因素,可以直接判定敌我的军事目的与能力。或者说,敌方军事行为超出军事能力,就是我方可以判断出的军事机遇。

比如,坚壁清野减少敌人就地征粮能力,拖延决战降低敌人随军储备,战略撤退拉大敌人补给难度,后勤袭扰降低敌人补给水平,都能降低敌人的耐心。

而当敌人丧失耐心,不得不发起进攻或不得不开始撤退,就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我方可以在尽可能理想的环境与兵力下,选择决战的方式地点与时机。

比如,费边战术拖死汉尼拔和拿破仑,白起拖死赵括。但这种战术并不能盲目的使用,必须考虑政治影响问题~




作战军阵布置

前哨。军阵四周均需要部署散兵游勇,来阻止敌军轻步兵轻骑兵袭扰。因为持续袭扰下,军阵会丧失体能与耐心。外围作战优胜一方,往往会获得战场节奏的控制权。可以分批次投入和轮换前线部队,控制体能消耗。而丧失控制权的一方,往往不得不选择坐困待毙,或者头铁一波猪突。比如,罗马在坎尼会战和三头送帕提亚,核心问题之一都是前哨战失败,丧失主动权。

侧翼。由于军事控制难度以及作战任务多样性,军阵往往需要分开布阵。而由于号令协调与作战任务不同,往往会出现结合部漏洞。避免漏洞,是一种军事常识。但具体环境中,亚历山大曾经主动侧翼机动,拉开双方漏洞,然后以轻步兵迟滞波斯侧翼,自身转向穿插波斯漏洞。但马其顿狗头山主动出击拉开空档,就被罗马各个击破。

后备。由于通讯困难,以及战场撤出难度巨大,军队的投入往往是一次性的。部队接战后,未达成当前作战目标前,往往被牵制。所以,劣势的部队也可以牵制优势敌军,为其他方面制造战术时机。比如凯撒打庞培。而由于战场总有出乎意料的事情,漏洞在所难免,所以将军必须保证有预备队,来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按说这是常识。但古希腊时期,由于将军本身倾向于一线作战,没有承担调度任务,往往是不考虑预备队的。所以预备队的概念,在西方世界里,是逐渐产生的。而中原地区,由于将领一般不头铁一线莽,所以天然具有多次调度军队的使命,因此预备队的概念是模糊但长期存在的。

层次。随着战争规模扩大,战场宽度逐渐捉襟见肘。一波A过去拉倒这种事情,除了伯罗奔尼撒猛男外,连高卢人都不做。布阵中,后方的士兵可以保证更高的体能和士气,这是常识。但类似坎尼会战中,罗马把新兵夹在中间,看似稳妥,结果新兵在观战状态中就无法承受压力,逐渐混乱。而如果把新兵部署在一线,往往不可避免的会阶段性失败与冲击后排。

顺序。主动进攻方,需要安排好出击的顺序。因为绝大部分智商在线的会战,都不是一波流。进攻方往往需要不断轮换进攻与回撤。如果两次进攻间隔过大或距离过长,有可能导致进攻波次在撤退中被追击歼灭。而如果两次进攻波次过近,可能导致敌军追击引发第一波溃军冲击第二波进攻部队,导致部队在战场中冲撞失控。此时,如果敌军加强打击力度或者以少量骑兵冲击侧翼,都可能造成本方全面溃败。




军队士气管理

压力。士兵受到进攻或者袭扰时,会产生压力。本方优势兵力能削弱这种压力,但不能彻底消除。所以,士气低劣的部队,哪怕人多势众,也可能在少数敌军轮番冲击与恐吓袭扰下崩溃。所以,低士气部队,往往不得不主动进攻。或者说,承担关键防御任务的士兵,必须是士气高昂的部队。这也意味着,不能承受压力的军队,往往没有战场主动权。很容易在几轮弓箭袭扰下,主动发起盲目冲锋,然后在混乱中被击溃。

亢奋。士兵在发起进攻后,会有一度的亢奋,产生超出常规理智的进攻欲。如果快速达成作战任务,甚至接连达成作战任务,会产生极强的进攻欲。比如,精锐骑兵在追击战中连战连捷,会群体性赛亚人化。对抗这样的部队是非常困难的。但同时,亢奋的军队往往也容易失控。所以可以人为制造小规模胜利送给敌军,以使其盲目的钻进我方预设阵地。

激励。拿破仑说,士兵不会为了几块钱送死,你得忽悠他们的灵魂~妥善的建立起作战目标与士兵诉求间的联系,可以激发出强大的士气。可以是欲望,抢粮抢钱抢那啥。可以是荣誉感,凯撒丢鹰旗,亚历山大自个儿陷阵。可以是求生欲,比如背水一战或者夺路而逃。所以,不能盲目的模仿特殊战例,比如背水一战或者破釜沉舟。得充分考虑背后的士兵心理。

指令。士兵对作战的指令越清晰,士气维持的能力就越强。一群不明确作战任务的士兵,往往会陷入混乱。而如果明确了作战任务、进攻路线、撤退集结点,那么这只军队可能出现反复进攻、反复重整的强军面貌。而指令清晰,一来是需要战场环境简单、二来需要将军果决与充分筹划、三来需要足够多的基层军官。比如阿金库特,战场清晰简单,法军能重新集结发起几十次大大小小的攻击,而其他时候就一波跪。比如狗头山,其实罗马与马其顿都陷入了混乱,但罗马基层军官丰富,大队独立作战能力更强,进而产生出优势。



本质上来说。

军队作战,无论古今,都不存在盲目的唯武器论或者唯人数论。

最核心的要素,是争夺战略和战役的主动权。

丧失主动权的部队,哪怕产生短暂优势,也很难获得最终胜利。

所以,各种“常识”,不能过于疏漏,却也不能盲目追求面面兼顾,而忽视核心作战目的与任务。

否则就容易产生教条主义、机会主义、冒险主义、失败主义等等。



以上


user avatar   xing-zeng-ti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坑杀!

就像电影里,挖个坑,把人踹进去活埋?

想多了!

这样太残酷太不人道,战场上很少有这样大规模折磨俘虏的。

战场不是游乐场,杀人取乐只是极少数变态行为。

所谓“坑杀”,也不是望文生义的“挖坑埋杀”之意。


提起“坑杀”,我们脑海里跃然而出的是长平之战:

《史记》:“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如何处理俘虏,是秦军极为头疼的问题:收编为奴吧,粮食又不够,养不起。就算养的起,也还要担心俘虏造反,商纣王就是吃了这个亏。

遣散放归?回去后又操起家伙干你,等于这仗白打了。

将极少部分战俘押为苦力,其余的统统杀掉,是一个稳妥的解决办法。

别说,还真有:

《史记》:“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括号内容暂时保密),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为防止赵卒反覆为乱,白起不得不“尽杀”四十五万俘虏。

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

如何杀?

动动脑子想想,这些战俘会眼睁睁的任你变着花样的宰割吗?蝼蚁尚且一搏,何况这些刚才要致你于死命的甲士?

千万不要傻乎乎的众目昭彰的处决他们,这样会刺激他们心底的求生欲而引发暴乱,尤其是数量庞大的时候。

想要顺利的完成杀俘虏这一难度极大的任务,你能够采用的手段有且只有一种——

诱杀

安抚他们紧张不安的情绪,从思想上腐蚀掉他们的反抗之心,让他们相信,坚定不移的服从你的命令将会有一条活路,再将他们分割成你所能够控制的规模,最后分批秘密处决。

等他们意识到这一现实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这样一来,杀战俘就成为一种偏向心里层面的技术活。

接刚才括号保密部分,注意加黑处:

《史记》:“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阬”是“坑”的异体字,表示坑害、地洞、陷阱、洼下去的地方等,引申有“蒙骗、陷害”之意,比方我们常说的“你tm坑我”,不是说你要挖个坑埋了我的意思,而是说你欺骗了我的意思!

太史公撰史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提及白起杀降,不止用“坑杀”来理性陈述,还裹挟“诈”来向后人传达“坑”之本义,可见当时悲愤。

结论:“坑杀”是以欺骗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的大规模屠杀俘虏或平民的一种手段。

至于方法,可以采取活埋、殴打、刺杀、绞杀等。

在任何时代,人都是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春秋时期,诸国交战都恪守军礼制度,一般不杀俘虏,大都收编、敬献天子或者作为人质。

所以史家一般将“坑杀”这个词用作谴责,贬义词。

两千三百年过去了,被白起坑杀的四十五万赵卒尸首,到现在都没清理干净,以至于留下了诸如“露骸千步,积血三尺”之类的记录。

“杀降不祥”。

热衷于杀降的人都没有好的报应。

你以为这就完了?

并没有,继续讲。

……首先请双击屏幕点个赞呀*⸜( •ᴗ• )⸝*……

古人惜墨,往往一个字词,便道尽事物源委。

比如“坑杀”,不仅包括屠杀的手段,还包含处理敌军尸体的方式:筑京观。

在古战场,处理尸体是一个选择题,你可以掩埋、筑京观、焚烧、暴弃于野、或者吃掉(“以人脯”)。

其中,掩埋和筑京观是符合人道主义的。

在信奉神鬼的先秦时代,焚烧也不人道,你把人家身子都烧没了,家人如何祭拜?亡灵如何安息?

如公元前284年的即墨之战,燕军在城外掘坟焚尸,激起齐人愤慨,一举击败燕军,凭借此仗复国。

大部分的做法就是筑“京观”。

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

将敌军尸骸高高堆起,封土夯实垒成方锥形高台。

为什么要堆成塔形,而不就地掩埋呢?

原因只有一个:挖坑效率太低,尤其是战国前期铁器还未大规模普及之前,挖坑基本靠刨。不管是手刨还是工具刨,不管是自己挖还是俘虏挖,都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在战场上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试想,秦军想要活埋四十万之众的赵军,得要挖多长时间的坑,况且当时秦兵早已疲惫不堪,根本不想费劲用挖坑这种形式来残杀战俘,如果先将其杀死再筑成土堆则容易得多。

1995年,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境内发掘的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其长11米、宽5米、深1.2米。考古人员从坑中共清理出130具遗骸,其中60具有头骨无躯干,或头骨与躯干分离,14具属于被钝器或石块砸死,可能属于被活埋的仅有一具。这个现象说明,这些赵军并非被活埋,而是先被集体处决之后,再抛尸于此。

春秋时代,“京观”代表着正义讨伐邪恶之后震慑邪恶势力采取的一种手段,其作为打扫战场的方式,和掩埋一样,是符合当时“礼仪”要求的,并无不妥——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

但是到了后来,“京观”又被赋予了崭新而具体的象征——彰显军威、惩罚战俘、震慑敌军、提高士气。

战场上尸堆高筑是对虎视眈眈的敌国最好的震慑,是昭告天下自己兵强马壮最好的证明,“京观”内含彪炳战功的实际,也让战争狂人念念不忘:

公元8年,王莽篡汉以后,在诛杀的诏书上面写明要将反对他的人筑成“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

公元395年,参合陂之战,慕容垂看到被北魏坑杀的燕军将士的遗骸,堆积如山,设坛拜祭后悲怒交加,染病身亡,后燕帝国由此崩塌;

公元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

公元564年,北齐大将斛律光在邙山大战中大败北周将士,“尽收其甲兵辎重,仍以死者积为京观”;

公元631年,唐朝得知高丽曾将隋朝征讨高丽时留下的将士们的尸首筑成京观,遂通过外交手段,“瘗(yì,埋葬)隋士战胔(zì,带腐肉的尸骨),毁高丽所立京观”;

公元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瑭消灭后唐政权,将后唐皇室成员以及唐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

公元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

公元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还有很多,不再列举。

历史最早有“京观”的记载,是在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地大胜晋军,为了炫耀军威,大臣们建议楚庄王“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理由也是非常的充分:“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但楚庄王并没有采纳大臣的建议,他认为所谓武功,应为止戈为武:国家动武是为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而这场战争的阵亡者只是为自己的国家尽忠,若将他们的尸体筑成京观,并不是一位明君所为。

所以,楚庄王因邲之战而霸中原,并不单纯是以武力服众,更多的是以“仁德”来感召群雄,瞧不起楚人的孔子更是破天荒的以“楚王”来称呼楚庄王,司马迁也因此而著《史记·楚世家》(也与复陈国一事有关)。

如果说“坑杀”是贬义词,相比而言,“京观”就是褒义词。

虽然两者都不是什么好词。

为了严格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史学家将合乎楚庄王所言,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杀”。

以上。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九九乘法表,可能是依托军队得以广泛的传播。


user avatar   zhang-li-xin-90-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当看到这一类问题,我就想说下面这段话:

“丛林主义者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总喜欢为胜利者的一切恶心行为跪舔,包括屠城和施虐,并把这些行为的责任归咎于受害者,因为他们强大了以后也想骑在别人头上拉屎。信奉谁强谁恶谁正确是没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精神油腻的表现。 ”


user avatar   zhang-tian-yi-16-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当看到这一类问题,我就想说下面这段话:

“丛林主义者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总喜欢为胜利者的一切恶心行为跪舔,包括屠城和施虐,并把这些行为的责任归咎于受害者,因为他们强大了以后也想骑在别人头上拉屎。信奉谁强谁恶谁正确是没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精神油腻的表现。 ”


user avatar   asdfkjasdfhwerqw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回答没有干货ㄟ( ▔, ▔ )ㄏ



呵~
接中国的活怎么了?

我哥们他们公司专接中国的活。

禁枪?全然不影响呀。
在内地照样带枪,长枪短枪一应俱全。
公司有两千支枪,从来不含糊。

干完就走,这么多年了,很多地方的军警都是自己人了,干活的时候见了有时候还打声招呼。
(其实干这个的很多都是前军警)


相关资料不多
偷偷发几张图给你们看看
:
:




:
:
:
:





(= ̄ω ̄=



好啦,抖完了
我就来骗个赞


user avatar   ni-hao-27-28-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719不是去民品公司,而且去研究室的话,100%去719。只因为719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207,在军品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在,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相关话题

  中国上千年对外交流史中有哪些值得一提的事件(见描述)? 
  有哪些天文现象影响人类社会的案例? 
  末茶为何在中国式微,却能在日本保留并发展成今天抹茶? 
  如果你要穿越到古代,你认为什么知识是最需要的? 
  如果你穿越了,最不想听见什么话? 
  为什么抗日神剧如此扭曲历史? 
  如果给外国的国家元首加“谥号”,会是怎样效果? 
  历史上有哪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最终却神奇地完成了? 
  帖木儿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谁大? 
  乱世之中想成就一番霸业,是先开疆拓土好,还是先发展民生更好?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美国新冠确诊病例五百多万了,医疗系统还没有被击溃?
下一个讨论
古罗马人在家使用什么类型的地板呢?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