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伏龙芝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di-yin-qian-chang-yi-shu-g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具有相当军事天赋,但机缘巧合,运气不佳,最终天赋发挥不够充分,死后又不断被神话,以致于现在多少有点名过于实。

伏龙芝的功绩,官方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高尔察克的胜利;

2. 肃清或者说征服土耳其斯坦;

3. 征服布哈拉;

4. 击败弗兰格尔;

5. 肃清彼得留拉分子;

6. 肃清马赫诺分子。

故有称号:对高尔察克、乌拉尔哥萨克和弗兰格尔的胜利者,土耳其斯坦的征服者,彼得留拉和马赫诺主义者的肃清者。

鉴于5和6已经在内战主要阶段结束以后,且正规战成分不高,虽然反游击战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难题,但军事爱好者关心的应该不多,所以我们只论伏龙芝在东线(1,含乌拉尔哥萨克)、土耳其斯坦(2、3)、南线(4)的表现。

东线:

1919年3月高尔察克大反攻,到4月中旬,列宁指出“东线正决定着革命的命运”“高尔察克在东线的胜利给苏维埃共和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险。必须用全力粉碎高尔察克”,号召“把一切都发动起来,动员一切力量去支援东线”。东线成为此时的主要方向。

3月6日东方面军成立南方集群,统一指挥第1集团军(1A,下同)、4A、5A、TA(土耳其斯坦集团军,后成立),伏龙芝任南集群司令。他在此任上充分展现了其军事天赋,大胆抽调次要地段的兵力,适时组建突击集群和预备队,集中兵力朝敌军结合部缺口突击,策划、组织、主导了4月底开始直到6月中的布古鲁斯兰-布古利马-别列别伊-乌法战役,一举扭转了危局,也带动了北方集群顺利反攻,可谓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具体描述放写图哈切夫斯基(3月23日任战线中央被打的最惨的5A司令,但4月才到任,5A机缘巧合下成为反攻的主力。这是内战中图哈第三次救火)的文章里面,如果以后写了的话。

反攻得手后关于东线要不要继续进攻争论就颇大,列宁最后支持了东方面军,致信东方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RVS)“如果不在冬季之前拿下乌拉尔地区,那么我认为革命的厄运将不可避免”。但因为列宁也关注东线南端,也就是乌拉尔斯克-奥伦堡方向,不止一次提醒伏龙芝对此方向的关注,有时言辞还颇为不善。所以在乌法战役后伏龙芝不得不腾出手,从东方向抽调他手头最强的25师(也是反攻的主力师,师长恰帕耶夫,旧译夏伯阳)到南面在7月初为乌拉尔斯克解围。但也因此使得伏龙芝错过了更为重要的越过乌拉尔山脉的战事。在此战中,图哈的5A起主要作用,声南击北避实击虚3天内通过120公里崎岖难行的尤留赞河谷奇袭白军纵深后方,打开了南乌拉尔的锁钥——兹拉托乌斯特。

7月13日伏龙芝升任东方面军司令,原司令加米涅夫升任总司令。虽然伏龙芝升官了,但因各种原因,其存在感却反而要低于他在南方集群的时候。各种传记中对这段经历着墨甚少甚至直接提一嘴就略过,在这甚少的着墨中有说他对东线西南端伏尔加河下游的关心的,有说他对东进西伯利亚的决定性战役——车里雅宾斯克战役的帮助。中文的那本伏龙芝传就是后者,引用了一段伏龙芝3A21D向东南方向纵深进攻威胁白军北集群深远后方给图哈5A解围的命令。相关情况是白军此时拟定了一个放弃车里雅宾斯克诱敌深入再两翼合围图哈5A的坎尼计划,结果却被图哈南敌北攻以反突击对反突击,反使白军的北集群落入坎尼。传记中所引命令实际是7月30日No.03843令第二段,但省略了第一段——5A左翼敌人已被击退。而28日图哈No.1278令就已经命令全面反攻,31日东方面军参谋长加尔夫和5A参谋长伊瓦索夫通话时,后者非常自信地指出危机已得到解决,即便是暂时撤离车里雅宾斯克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伏龙芝的命令应该算锦上添花,而非传记中暗示的雪中送炭。

同时此役中5A攻占了特罗伊茨克,把高尔察克部截为东、南两部。东方面军也相应被一分为二,原东方面军只保留3A和5A继续东进。而原南集群(1A和4A,TA之前已被撤销)和西南11A合并为土耳其斯坦方面军,伏龙芝任司令。

土耳其斯坦:

一个很次要的方向。8到9月的阿克纠宾斯克战役通过3CD占领别洛夫南方集团军后方的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迫使南方集团军瓦解、投降,获得好评。接下来的乌拉尔斯克-古里耶夫战役看战役示意图似乎不错,但其实延宕日久,列宁又不耐烦了,履发电报催促,伏龙芝不得不进行解释,但最终仍从拖到次年(1920年)1月,恰帕耶夫也在此役中牺牲。此后未有大的战事,直到1920年8月的布哈拉战役,此战对阵人数大优的敌军,环境较为艰苦,所以也受好评,但就人员素质而言,有点降维打击了。

对伏龙芝的这段经历,用流亡海外的俄国军事历史学者(有人认为是最好的)扎伊采夫的话总结再合适不过:“1919年和1920年,伏龙芝在土耳其斯坦次要战线上的进一步行动也没有使他晋升为苏联内战领袖的第一等级。”

南线:

1920年为对付弗兰格尔,9月下旬重建南方面军,列、托等人在参考了总司令(加米涅夫)和西方面军司令(图哈)的意见后,选择伏龙芝任南方面军司令。

伏龙芝终于重回主要方向,而且这次RKKA的优势大大滴,只说人数,至少13W多,而白军就3W多,最多不会超过5W。且南方面军是精兵强将,1CA的布琼尼、13A的乌博列维奇、6A的科尔克可能是内战RKKA最好的三位集团军司令(不算图哈和伏龙芝)。4A司令拉扎列维奇相对最不为人所知,其实是深得伏龙芝信任的长期合作伙伴,不是他的参谋长就是接任他的职位。有人把2CA的米罗诺夫也列入传奇。同时马赫诺在此战中也站在红军这边,袭扰白军后方。师长有51D的布柳赫尔、46D的费季科(35年二级集团军级、38年一级)、骑兵集群(后改为3CC,下辖5、7、9CD)的卡希林(35年二级集团军级)等等。15D和30D也是传奇。

而且态势对RKKA也是非常有利,一图胜千言:

伏龙芝的战役计划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就是6A和1CA堵住弗兰格尔退往克里米亚的退路关门打狗,配合2CA、4A、13A将其分割歼灭,第二阶段再攻入克里米亚。

弗兰格尔一开始考虑到国际观瞻和内部人心士气,并没有打算马上撤退,非常配合伏龙芝了。可能也是因为他预估红方有10W人,能打。看似不自量力,其实从之前几个月的战斗来看,他是有资本说这个话的。苏军(至少在20年代)也不吝对其的赞扬,如特里安达菲诺夫特别指出白军的高军官比例,对那些以军官名字命名的单位予以特别赞扬。另外士气是内战中的放大器,有时候比人数更重要,在这方面显然是前几个月的常胜者弗兰格尔有优势。

无论如何,RKKA优势都很大,对弗兰格尔应该是手到擒来。然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给弗兰格尔大部溜了!因此此战在苏联和西方是两极分化,争议颇多,但其实在苏联20年代对此战也是不讳言批评的。

本想详述战役前因过程后果以及人事履历,但因篇幅过长,只列举批评和个人看法。

对伏龙芝的:

1.在战役计划上,虽然伏龙芝也有尝试在第一阶段行进中攻击彼列科普地峡,但并不强求。而布琼尼的思路是一步到位,但考虑到1CA直接冲入克里米亚有被弗兰格尔反过来关门打狗的风险,所以布琼尼希望给他加强兵力例如米罗诺夫的2CA等部。但该建议被加米涅夫和伏龙芝否决,未知原因,有人猜测是加米涅夫一贯不喜欢总违令的布琼尼(但加米涅夫No.239/sec 723/op令,在侦查得知敌主力在尼科波尔轴线上时,是建议把米罗诺夫挪到卡霍夫卡的,而尼科波尔方向用步兵拖住),而伏龙芝可能还考虑到布琼尼总是渴望吞并部队的波拿巴倾向(图哈、布琼尼、乌博可能是组织内认为的波拿巴主义前三候选人)。战后多支持布琼尼。有意思的是,中文那本布琼尼的传记,虽然谈到了该分歧,却不敢正面批评伏龙芝,反而说其有理有据说服了布琼尼,然后通过战后战史对布琼尼的认同侧面表示不同意见,由此也可一窥伏龙芝的神坛地位。

2. 在战役布势上,特里安达菲洛夫批评伏龙芝给卡霍夫卡登陆场分配了过多力量,而考虑到敌人主力位置,尼科波尔方向的力量则比较薄弱,违反了基本原则,未能集中兵力到关键方向。这是过于关注突入后方、切断退路,忽视了主力会战的结果。

个人看法:

就计划而言,我怀疑两者的差距。毕竟最重要的是人,如果主力部队都被歼灭了,没人或没意愿守,防御设施再坚固也没用。只是结果不好,在这点上才会出现争议。虽然弗兰格尔自己也承认在后方薄弱的情况下,直接突入克里米亚成功概率颇大,但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到布琼尼自己说的风险,特别是我们事后知道弗兰格尔部在此战的战斗力时。在手握这么大优势的情况下,两阶段的计划没有大问题。

而战役布势的问题是计划思路的延伸,个人认为卡霍夫卡这块的兵力分配(6A1W6但并不全分布在卡霍夫卡、1CA每师4000最大的6CD6000)并无太大问题,钳形攻势在两个肩部配置主要兵力也是常识。而尼科波尔方向(米罗诺夫6000)可能有一定问题,但也应该是从4A和13A挪给米罗诺夫更合适。

且从加米涅夫的电报可知26日才侦知敌主力位置,首先可能来不及变更部署,其次可以看出加米涅夫的思路是从敌侧后突破再行会战,如果按特里安达菲洛夫的方法岂不是正面硬撞?实际上伏龙芝在10月26日修改了计划,1CA去新阿斯卡尼亚-格罗莫夫卡地区从那里攻击敌人后方,可知他并不是如特所说过度追求断敌后路。从战役进程来看,尼科波尔方向先行进攻牵扯了敌很大精力,使得卡霍夫卡的突破并无太大阻碍,可以证明在这方面计划得没有问题。可能从卡霍夫卡突破后全军直接北转找弗兰格尔决战更符合主力会战的思路。但从弗兰格尔自己的描述中也可知布琼尼突入其深远后方造成了很大影响,迫使他撤退。计划并不算错,锅更多是执行的。

对布琼尼的:

伏龙芝批评其未能炸毁格但斯克大桥,致使一部分白军通过阿拉巴特沙咀退入克里米亚。但说实话布琼尼都算是主动性高的,看到格但斯克-阿拉巴特沙咀这条退路主动去堵了。

对他的批评主要还是集中于将部队平分为2个集群(北面6CA、11CA,南面4CA、14CA去萨利科沃堵东侧琼加尔地峡退路),以致于既没有在西边歼灭白军也没有在东边堵住退路,甚至自己反而因为蜂拥而至的白军陷入灭顶之灾。而这又是特里安达菲洛夫批评的过于关注后方和退路忽视主力会战的后果。但如前所述,伏龙芝对计划已有修改,而且从布琼尼之前的经历来看,他对主力会战可能更感兴趣,所以他为何如此呢?

对米罗诺夫的:

1.有人猜测是米罗诺夫夸大了他26日在尼科波尔方向的战果,导致布琼尼认为不需要全部兵力参与对敌下谢罗戈济集群的攻击——残部罢了!重要的是东面敌人另一块主力和退路,所以布琼尼的司令部也是设在东面的奥特拉达。

2.伏龙芝在30号No. 0277/sec 848/op令中严厉批评米罗诺夫(中文布琼尼传记错记成26号No.002令)未能集中兵力,在弗兰格尔已经撤退的情况下,在大别洛泽尔卡被其后卫2个团的突袭吓阻,浪费了整整一天,使得1CA在阿盖曼孤军奋战。卡库林进一步批评2CA错过了投入梅利托波尔和谢罗戈济集群之间缺口的决定性机会,但2CA在别洛泽尔卡地区都摸了,指望它更主动的行动那更是痴人说梦。

3.卡库林批评2CA后续追击方向的东偏,这点放乌博列维奇那里一起说。

个人看法:

关于第1点,未能找到米罗诺夫的报告或者通话。持此说法的证据只是间接的,即伏龙芝10月28日以来给各军发的电报,说了好几次敌人在与2CA的交战中惨败类似的话。由此还有人批评伏龙芝未经甄别轻信米罗诺夫,而且急吼吼地发报给上面报喜。但这咋甄别?每份都要甄别还要打仗吗?我这外行不懂。

但这里有几种情况,1.米罗诺夫故意夸大,2.伏龙芝或/和米罗诺夫误判2CA的战果和白军的实力。

我现在倾向于第二种。米罗诺夫确实在尼科波尔方向给白军精锐的科尔尼洛夫师、马尔科夫师和顿河42D等部重大打击,以致于马尔科夫师师长特列季亚科夫开枪自杀,但白军并没有RKKA可能预料的那样一蹶不振,而是从东面抽调顿河军部,通过积极反击迟滞米罗诺夫的后续攻势、掩护马尔科夫师等部撤退。由上述电报可知,至迟到30号伏龙芝已经发现情况不对。

对于第2点,米罗诺夫认为凭啥指责2CA未能帮助1CA,而不指责1CA和6A没帮助2CA。其对1CA和6A的批评有一定道理,但在为自己的辩护就有点胡搅蛮缠了,2CA逡巡不前未能完成任务是事实,且敌人大部队都在后撤突围,2CA当面部队并不多(伏龙芝电报中说是两个骑兵团,米罗诺夫辩护说是整个顿河军,可能更准确的是卡库林,两个骑兵团指的是应是白军对大别洛泽尔卡的突袭,2个顿河骑兵师则是2CA和46D当面白军总规模)。米罗诺夫还描述了弗兰格尔后卫部队的精彩行动,增加了不少细节,但这“不是我军不给力,奈何对方有高达”的辩护方式也太……而且在这段里他自己都写道面对突袭他部下动摇不肯听令前进,如16D师长留了一个旅保护自己未参与战斗,另两个旅西撤失去联络一整天,集团军通信部主任宁愿往自己胸上开一枪也不愿去恢复联络,于是不得不待机集合部队。可见其实2CA确实是有锅的。

另外米罗诺夫1921年4月不幸被处决,他的辩护大概是1920年底-1921年初写的,里面的措辞也可以看出,至少在当时,2CA就已经被认为是该战的罪魁。

对科尔克的:

米罗诺夫批评6A和1CA部分部队闲置了一段时间。

对拉扎列维奇的批评:

伏龙芝、加米涅夫几份电报都批评4A进展迟缓,甚至有部队闲置。乌博列维奇No.02993号令指责“远远落在后面的4A支援并不多”。

个人看法:科尔克和拉扎列维奇在此战中受的批评相对较小(因此我就不详述了),前者发挥得相对最好或者说后果不严重,而后者存在感较低,且其迟缓的原因更多是友军失误造成的。米罗诺夫、乌博列维奇更多都是通过指责别人来为自己辩解。

对乌博列维奇的批评:

1.卡库林批评其在进攻发展中将主攻方向进一步右偏,压缩了4A的作战空间,特别是2CA要往东偏追击的时候。结果在2CA和13A之间的4A根本没有足够空间展开其所有部队,只能以前轻后重的楔形推进,以致于到战役结束其楔子后面的相当部队都未能投入战斗。

2.右偏的另一个结果就是13A不是断敌后路,而是转到敌正面,只是把他们压往南面。

3.哪怕是压往南面,乌博列维奇也没有给白军施加足够压力拖住白军,白费3W6的重兵。米罗诺夫嘲讽乌博列维奇在多封电报中僭越指挥/评价友军的自大和误判敌人已被摧毁的乐观,并引白军报刊内容:“我们在东面和东北方向的部队,击退了红军不坚定的进攻,正在有计划地、悄悄地向南撤退:战线正在从拉锯战变成紧凑、可控和灵活的战线。”

3.伏龙芝和加米涅夫多封电报表示批评,后者在No.6401/op令中点名批评乌博列维奇的误判,错过了进攻萨利科沃的一整天时间,致使在战役最决定性时刻和最关键地区只有拉脱维亚师和1CA在作战,还有13A野战参谋部的不断移动以及与方面军失去联系。

4.我看还有人指责乌博列维奇的进展缓慢是过度担心其侧翼,可能这是他右偏的原因,但未找到实锤。不过这猜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乌博自己说4A远远落在后面,加米涅夫的电报也有要求4A和13A加强协同,保障13A右翼。但不知道这么大优势,担心个锤子。

个人看法:乌博把锅背好。

以上种种,导致特里安达菲洛夫最后给出差评:我们一方在战役中缺乏艺术性,即使我们在南线有兵力优势,也没有给我们带来胜利。而乌博列维奇甚至说在此战中RKKA谈不上有任何的指挥艺术,完全是靠力量规模的优势才取得胜利。就是不知道他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过错。

综上,锅更多应该是执行的,而不是计划的。卡库林在此也是做此两分,并认可伏龙芝的计划,只是由于执行中的摩擦,导致围歼的目的未能达到。

而如果要给背锅排名,我个人认为前二是米罗诺夫和乌博列维奇,科尔克和布琼尼责任相对最小。

因为未能在北塔夫里亚歼灭弗兰格尔主力,RKKA不得不进行血腥的攻坚战——彼列科普-琼加尔战役。

此战伏龙芝也是有点倒霉,原计划模仿拉西元帅通过阿拉巴特沙咀迂回琼加尔阵地,但亚速海海岸结冰使得RKKA亚速海舰队无法出塔甘罗格港,制海权在白军手中,伏龙芝只好放弃,以彼列科普方向为主攻。在彼列科普方向也计划了一个通过立托夫半岛(参考中文传记的翻译)的迂回(彼列科普地峡向锡瓦什湖中东北延伸出的枝丫,即上图右下小图15D和52D登陆的那块半岛)。开始是成功了,达成了突然性,结果风向变了,东风把海水吹入锡瓦什湖,迂回登陆的52D、15D和骑兵一部还打不过白军预备队巴拉博维奇的骑兵军,反而有被涨潮断后路全军覆没的风险,伏龙芝赶紧趁无法通过前又加强了一个7CD(可能还有马赫诺人)。51D那儿又起了雾,导致炮兵无所作为。最后还是充分发挥了规模上的优势,趁彼列科普方向的压力不断加剧打开缺口,迫使弗兰格尔抽调琼加尔的部队救援时,伏龙芝命令30D发起攻击,突破了琼加尔阵地。然而即便投入骑兵追击,也未能歼灭弗兰格尔,还是让其有序撤离了。相比邓尼金在北高加索,弗兰格尔的压力更小撤退更有序,在克里米亚也有更多港口,所以他的撤退无疑成功得多。不过我倒很疑惑,既然彼列科普是主攻,为啥第二梯队和预备队都放在东面?

西方对此战也延续北塔夫里亚的基调,中文译著罗伯特·福奇克的《克里米亚之战》有对此战的描述,好像有人摘在知乎上了。但苏方是将其与北塔夫里亚分开评价的。20年代苏方对北塔夫里亚战役毫不忌讳差评的同时,对彼列科普-琼加尔战役则没有那么苛刻,可能是考虑到一战的阵地战情形。如特里安达菲洛夫,批评主要集中于炮兵和步炮协同上,还有一些对51D师长布柳赫尔的批评。以后的一些伏龙芝传记,对北塔夫里亚战役的描述相对较少,或者描述的都是比较文学化的前线战斗,甚至干脆就不描述战役进程(就介绍点参战人物啥的),然后直接跳到彼列科普-琼加尔战役,篇幅马上就多了起来。

总而言之,我认为伏龙芝在南线的仗打的并不好,但更多是负责执行的部下的锅,伏龙芝多少有点运气不佳。

虽然伏龙芝南线此行仗打的不漂亮,但官方评价很好,战后的奖赏也很丰厚,11月一下奖了6个人革命荣誉武器(25日伏龙芝、科尔克、米罗诺夫、卡希林、伏罗希洛夫、,28日铁木辛哥),要知道在此之前也就5个人有此荣誉(1919年加米涅夫、绍林、布琼尼、图哈,1920年4月乌博)。

而此战随时间流逝地位走高,固然有其内战中唯一一场方面军战役的因素(不记得是不是卡库林说的了,不知道标准,可能是方面军层面的统一计划、组织和协同?但我感觉在1920年2月下旬图哈的北高加索战役及之后就已经是这样了。加列耶夫倒给我启发,可能是在彼列科普-琼加尔战役中首次采用了梯队布势,但这真的不是因为作战空间狭窄,无法全部展开的顺应之举吗),但更多可能是相关人物被神话。伏龙芝不用说了。还有列宁,他并不太关心指挥艺术,其战役进程中有过电报表示过不满,但因为战事最终没有拖到冬季——这是列宁最担心的,托洛茨基之前评估就认为要到次年了——所以他还是给出了好评。伴随列宁、伏龙芝的逝世,他们被不断神话,到斯大林时代此战被描述成伏龙芝按斯大林的计划发动进攻,地位就更不可动摇了。

1920年12月30日,伏龙芝经RVSR第2882号命令被调入总参谋部:

“南方面军司令伏龙芝同志,在历任第4集团军、东方面军南方集群、东方面军、土耳其斯坦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司令期间,表现出超群的天赋的军事才干。

在不断钻研理论知识的同时,他将理论极成功地付诸实践,在东线和土耳其斯坦战线,特别是南线,迎头痛击弗兰格尔,都给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战胜敌人的胜利,以此在给保卫苏维埃俄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无数光辉的篇章。

根据南方面军司令伏龙芝同志的这些活动,RVSR决定将伏龙芝调入总参谋部。”

伏龙芝于是成为内战未经总参学院学习就调入总参的4个人之一。其余三人是图哈(1920年6月22日第868号令)、叶戈罗夫(1920年12月30日第2883号令)、乌博(1922年第1593号令)。可以说,这四个人是内战筛选出来的组织认为的新一批帅才,不过个人感觉叶戈罗夫相对有点滥竽充数。而乌博,西方有作者评论伏龙芝的南线战役,认为如果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没有更早地在军事上取得声誉,那么他们在今天的军事史上是否会有任何地位就很值得怀疑了。我觉得这句话更适合送给乌博列维奇。他内战主要阶段1918-1920在高位能称得上是担当头号角色且有上佳表现的,恐怕也就1919年10月-1920年2月任14A司令期间,特别是19年10月-11月的奥廖尔-克罗梅战役。此后都难说是发挥亮眼的头号主角,直到主要阶段结束后在1921-1922年远东才独当一面的同时有上佳表现,从他的调令是1922年的也可看出来。

伏龙芝战后的活动涉及军事才能的另外两个方面,即军事建设/管理和军事理论。这两方面都是好评居多。具体有一本中文书可以参考,加列耶夫大将的《伏龙芝的军事思想与苏联现代军事理论》。但我觉得多少有点给伏龙芝贴金的意思,不展开了。

应该说,伏龙芝在24年的高升主要还是因为其出身和组织资历,而非军事功绩。类似的还有亚基尔。

伏龙芝意外逝世后由伏罗希洛夫接任继续推进军改,这一消息可谓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且激起了军内不同派系的一致反对,甚至可以说是37年开始的大清洗的导火索。所以伏龙芝的早逝不仅是其个人的不幸——未能充分展现其军事天赋,也是组织的不幸——其军事才能和功绩有,军界能接受,出身、组织资历政界都能接受。虽然像亚基尔那样念旧情帮了些人,但组织性较强,对在乌克兰的清洗也没有明确动作。所以适合充当军和政沟通的桥梁。

但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毕竟亚基尔可能就是因为30年代初为图哈说话而开始被怀疑。斯大林20年代一个叛逃的秘书曾说他见过斯大林称伏龙芝为波拿巴主义,死硬的莫洛托夫评价伏龙芝是个好人但政治上比较糊涂。而且伏龙芝更可能是季诺维也夫的人,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他还是比较独立的。这么个军政都能吃得开的独立人物,可能也会危及斯大林,特别如果图哈搞陈桥兵变呢?

死的早使他免遭可能的悲惨结局,得以成为一尊无害的神像,神坛地位越来越高。相比起形象随俄国思想舆论的变迁而反复翻面变成屁股问题的老战友图哈,伏龙芝不可谓不幸运。尤其是从80年代末开始直至今天,前者在反苏反斯自由派(因为喀琅施塔得和坦波夫)、反苏粉斯保守派和亲苏更亲斯的斯大林主义者(因为被斯大林处决)的围攻下沦落为一无是处的废物。而后者仍能维持名声不堕,甚至在异国他乡说到俄国内战,说到其中RKKA的军事将领,想到的第一名就是伏龙芝,尽管并不知道他的具体功绩,甚至被人拿来踩老战友图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相关话题

  如果你穿越到长征途中,能给红军提供一吨物资,你会提供什么? 
  为什么一战并不是由德国挑起的,但德国得到的支持却没有同为“帝国主义”的协约国来得多? 
  同学自称在俄罗斯受过军事训练,怎么辨别真假? 
  如何看待近期俄罗斯食品价格暴涨? 
  明朝为啥不收复伊尔汗国? 
  知乎历史板块各领域都有哪些大神? 
  为什么河南的省会是郑州,不是开封或洛阳? 
  美国最大的战略敌对国是中国还是俄罗斯? 
  中国有哪些类似“敦刻尔克”的故事,拍成电影会是什么效果? 
  二战航母编队中的“碰撞航线(向)”是什么意思? 

前一个讨论
三国时期季汉人口为何一直稀少?
下一个讨论
三国时期的精英部队都有哪些?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