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各个朝代始终没有吞并朝鲜地区? 第1页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于久梳理的很花功夫,说了大多数我想写的资料(来得晚真是太卑微了)。

唐宋时代,半岛史料多不存,无可言证,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但明清时候,双方交往的文书档案传世的本就不少。从中足以一窥当时中朝关系的种种细节。

我并不觉得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等因素是放弃吞并半岛的原因。真要说的话,更像是起为无奈,后为习惯。自统一新罗驱逐唐军之后,中国王朝已经接受了在海东有一个臣服于自己的浸染华风的藩国,说的文艺一些就是“我者中的他者”。

朝鲜文明的“小中华”形象,简直就是为“王者无外”这一理念量身定造的模范。对中国来说,并没有什么必须的原因,要再大张旗鼓的将属国中的标杆彻底的变成“我”。

下面这块蓝天碧海之中的礁石,实际上是东亚唯一的海中王陵。它的主人就是曾驱逐唐军,占据百济故地,让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辛劳付诸流水的新罗文武王金法敏。

《三国史记》中,《新罗本纪》共12篇,文武王占了六分之一,其击溃唐军丰功伟绩可谓数不胜数:

十年。封安胜“高句丽王”。 十五年。我兵与唐兵大小十八战,皆胜之。斩首六千四十七级,得战马二百匹。 十六年。与薛仁贵战于所夫里州伎伐浦,败绩。又进大小二十二战,克之,斩首四千馀级。

文武王去世后仅15年,就爆发了契丹人李尽忠领导的“营州之乱”。武周在东北的统治因为营州事件的连锁效应(比如渤海建国)大幅削弱,恢复元气尚不可能,自然无力再行开拓。

随着渤海国的崛起,旧时高句丽号令东北的景象彷佛重演。唐和新罗之间为了遏制渤海的势力,还得时常进行合作。至于渤海,为了对抗唐与新罗的联盟,也走了和之前高句丽一样的道路,结好日本。甚至于在安史之乱期间,渤海和日本还策划过南北夹击新罗的行动。

而玄宗之后的唐是什么情况,大家心知肚明。当统一新罗分裂,最终又被高丽王朝取代时,中国处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宋辽对峙局面稳定之后,高丽王权也基本完成了对国内豪族的整合。辽宋丽这个三角又进入了一个稳定期。

从唐高宗到北宋末年,整整五百年。在这五百年里,半岛发生了什么呢?

新罗和高丽的亲贵,前赴后继入唐入宋修行佛法,留下的佳话数不胜数。玄奘弟子中的圆测大师就是新罗王孙。甚至新罗王子金乔觉还被中国人视为地藏王的化身。

唐朝沿海地方建起了密集的“新罗坊”,山东登州的新罗寺院“赤山法华院”还成为了当时唐日罗通使、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从五代开始,高丽反向输入中原失传的种种典籍。宋神宗之后,高丽使待遇一度比肩辽使。

《高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中自1012到1278年有载的赴丽宋商,达4999人。而在史书里的145次来航中,未载宋商具体人数的有61次。换言之,4999,只是“有记录”宋商的一半。

这个海东的藩国,就像是中华的影子,让你不由得心生亲切感。而且,它离中国人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遥远。

自南北朝,来自半岛的纸张、海产、人参、瓷器、服饰、饮食,甚至语音,都一次次在中州的贵胄士子中掀起持久的热潮:

唐朝西域的交河城,市集上卖的海带,要比茯苓这些常见中药便宜。

宋高宗做太上皇时,居住的德寿宫中,万岁桥便是用高丽“白罗木”所造。

宋元之交的《袖中锦》,列高丽青瓷为天下第一。

元末明初,“四方衣冠靴帽大抵皆依高丽”。

年过花甲的明成祖朱棣,“食饮无味”之时,想吃的是朝鲜的苏鱼、紫虾醢、文鱼。

成化年,朝鲜国“马尾裙”风靡京城。

神宗后期,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盛赞:“今中外所用纸,推高丽贡笺第一。”

来自半岛的人和物,一点一点浸入中国的记忆里。

清修《明史》,《外国传》第一位便是朝鲜。我相信看过这篇列传的朋友,应该都对最后的总结有些印象:

朝鲜在明虽称属国,而无异域内。故朝贡络绎,锡赉便蕃,殆不胜书,止著其有关治乱者于篇。”

同样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史家为形容朝鲜与中国关系紧密而写下的夸张之词。

你说无异就无异了?怎么个无异呢?

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一艘来自安南的清朝商船,在朝鲜王朝济州岛大静县停泊。

这艘船的船主名叫陈乾年,41岁,来自福建。五年前,盘踞台湾的前明延平郡王为施琅大军剿灭,严格执行多年的海禁也松弛了下来。陈乾年,就是从浙江宁波府出发,前往安南会安贸易的海商之一。

但他前来朝鲜的目的,却和贸易无关。陈乾年来此,完全是为了一个特殊的使命——送还两年前漂流到安南境内的3名朝鲜人。

幸运的是,在朝鲜正祖时期编写的外交文书集《同文汇考》卷70中,完整收录了关于陈乾年事件始末的呈文。

当然,作为主角的陈乾年等人,自然要说起不远万里帮助朝鲜漂流民的原因:

“俺等以福建浙江两省商人,上年二月宁波府换牌贸贷次前往安南国会安地方,始知有你国漂人,窃想朝鲜与大清共为一国,而伊人等漂至万里之外,将作异域之魂,心用愍然,整船载还。”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往日本贸易的福建商船在朝鲜南桃浦遭难。朝鲜出动官兵帮清朝漂流人打捞沉没的货物,然而船只深陷淤泥中,鲜有所得。一年后,朝鲜人金俊认为沉船应已腐朽,便私募人打捞欲上交讨赏,先后从海中取出苏木3万斤、象牙6桶、黑角(水牛角)84桶。

朝鲜国王专门为此致书清朝礼部,称当年官府打捞时未能将商船货物全数拯救,虽是时势所迫,可地方官不职之罪,在所难免,已按责任轻重分别处刑。现下货物皆收入府库,静待皇上处分。

想起漂流民离开时因损失惨重而落寞的样子,朝鲜王深感愧疚:

“小邦待上国人之道,实为歉恨”。

于危难时刻,这样彼此之间的互相帮扶,的确看起来“无异域内”。

其实,一直到朝鲜王朝,半岛上的国王,才真正是“国王”。新罗和高丽时期,“皇帝”与“王”的等级之分,海东虽然一清二楚,但在使用的时候,界限很是模糊。

统一新罗后期的《开仙寺石灯记》,是为纪念新罗景文王和妻子、女儿(真圣女王)在868年(唐咸通九年)捐助建造石灯所刻。文中公然将景文王的妻子,称作“皇后”:

景文大王主、文懿皇后主、大娘主愿灯立炷,唐咸通九年戊子中春夕。

高丽更不必说,首都开京称“皇都”,宫殿称“皇城”,国王亦自称为“朕”,使用“天子”、“陛下”之称。官制也与中国相同,设有中书省、六部和枢密院等。

肆筵天殿,别开式宴之仪。忝席鼎司,亦备宠招之数。退思荣幸,徒极凌兢。 恭惟圣上陛下,体天无为,法道尚静。当万机之闲暇,许一日之游遨。——《东国李相国文集》

而到了朝鲜时代是怎样的光景,我想哪怕在韩国古装剧里,大家也有目共睹了。

不仅是国王只称“殿下”,自称为“予”,王后生前只称“妃”。在朝鲜太宗时(1401年),还因为“不可僭拟中国”,选择了将国内的“公侯伯之号”尽数革罢。

明朝另外的附属国呢?安南在国内堂而皇之的自称皇帝,连琉球也不甘示弱,关门当起了“佛心天子”。

这样堪称模范,谨慎小心的外藩,身为天子表彰还来不及,何谈灭人宗祀呢?

当然,在打感情牌的同时,朝鲜也密切注意着中国朝野的一举一动。络绎不绝前往北京的使团,身兼贸易商和谍报员的职能。《朝鲜王朝实录》和《燕行录》受我国学者重视的原因,不外乎收录了大量朝鲜人探知的各类消息,足补国史之阙。

朝鲜这么做的原因,自然也是为了国家安全考虑。说到底,“事大”是为了保证王位的稳固,可不是为了被天朝任意支配调遣。

万历年间“监护朝鲜”之议的夭折,就是朝鲜王朝情报战的一大胜利。

众所周知,明神宗朝有所谓国本之争,神宗的庶长子朱常洛因为生母低贱不为父亲所喜,储君之位深受弟弟福王朱常洵的威胁。而同时,朝鲜宣祖的世子光海君,也为庶出。

明朝内部的争斗,导致了朝廷屡次拒绝册封光海君为世子的要求。即位后的光海自然对明朝怀恨在心。

萨尔浒之战前(1619),明军要求光海出兵援助。据说光海君密令主帅姜弘立“见机行事”,消极作战以保存实力。努尔哈赤击败明军之后,朝鲜暗通后金的流言甚嚣尘上。为此,徐光启上疏请参照古代“天子使大夫监方伯之国”和汉朝在西域设置“护羌、戍己校尉”以断匈奴右臂的办法,自求前往朝鲜“监护其国”。

徐光启的上疏说的很明确,自己去朝鲜一来是为了“面命耳提”明朝在倭乱中帮李氏复国的洪恩,使他们“感动发愤”,忠于明朝。二则是可以帮助朝鲜练兵,“令其渐强”。这样一旦遭到后金的威胁,亦是“可战可守”。

虽然明朝并没有派个“太上王”过去架空朝鲜的打算,可这道上疏落在朝鲜眼中同样无异于晴天霹雳,请神容易送神难啊。谁知道以后天朝会不会起什么别的心思呢?

碰巧,朝鲜派来的千秋使李弘胄就在北京。听说监护之事后,李弘胄“多般访问”想获取徐光启上疏的原件。最终通过花重金贿赂明朝官员,李弘胄得到了这份密件:

“令译官辈约以重价,使之秘密购得,适于提督外郎处得一印本,则乃徐光启前后筹疏奏合而印出者也。”

有趣的是,李弘胄的谍报行动过于高效。徐光启的上疏印本被快马加鞭送回国内,光海君得知之后,当年腊月十一日便写好表章,派李廷龟为使前往明朝力阻监护之事。

实际上,就连镇守辽东的大将熊廷弼,得知监护之事也是在这年冬末。所以后来看到李廷龟携带文书的日期,熊廷弼还百思不得其解,咋朝鲜能知道的这么快?

李廷龟到北京之后,也采用了十分巧妙的辩论方式。首先他并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徐光启,而是哭诉朝鲜将明朝当作父母般敬奉两百余年,现在却落得如此下场的悲情,以避免受到科道官中徐光启的亲信群起而攻:

“古昔者,变乱之国,始有监护之设。小邦则仰天朝如父母,而今忽待以变乱之国,二百年冠裳之域,无故而变为禽兽。疏揭一播,嚆矢万国。”

此外,通过鸿胪寺的序班叶世贤以及礼部、兵部科吏提供的情报,李廷龟迅速了解了明朝支持监护和反对监护的两派大臣名单,知道了兵部尚书黄潜善和阁老方从哲对朝鲜有同情之心,于是刻意结纳此二人。在方从哲的努力下,终于使原本支持徐光启的兵部给事中薛凤翔反水。“监护朝鲜”之事就此夭折。

平时以忠诚的属国与文明的“小中华”形象换得天朝的好感,紧要之时又依靠京中的情报网阻碍中国插手其内政,的确是一妙招。

不过,插句题外话,很难说光海君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毕竟日渐强大的女真才是朝鲜最大的隐患所在。朝鲜让明朝放弃了监护朝鲜的计划,却也无力反抗女真的两次入侵。丁卯胡乱发生后,徐光启也只能无奈的说:“若果此行,鲜国君臣必相允从,练得鲜兵二万,可以坐制奴贼,而鲜国亦无他日之祸矣。”


user avatar   an-sen-yao-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预警,流量警告。

小时候看着我家墙上的中国地图,我也曾想过——

你说中国这么只「雄鸡」一圈,朝鲜半岛就像黏在鼻子上的一个 xx,面积加一起还没我的家乡黑龙江大:

——历史上就是附庸;国土上就是弹丸;饮食上就是泡菜——

那么中国有没有拿下过它呢?而如今的中国,为啥又没给它拿下呢?

在这里,我打算用四个叙事,串联起这个大家最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我们先穿越回 1000 多年前很平常的一个日子,那时候唐朝刚刚灭亡,中原正是混乱的群魔乱舞,也就是所谓的「五代十国」时期。

01.

中原大乱时,最大受益者,就是远在东北辽河流域的契丹人——当时草原上的回鹘被吉尔吉斯人(黠戛斯)击败进入新疆,苟延残喘的大唐终于灰飞烟灭,美好的未来,仿佛在向这个压抑许久的民族招手。

满眼都是丰腴之地,自己背后吉林、黑龙江一带的丛林中,一个以打渔、捕猎为生的族群「女真人」,仿佛连「人」都算不上。

就这样,一个来自高丽的老头函普,走到了牡丹江畔(卜干水)的一个几乎如野人一样的女真部落——完颜部中。

当年,牡丹江畔就完颜部这样的部落没有一百也有五十,白山黑水的大哥动不动「你瞅啥、瞅你咋地」就打起来了,打着打着就砍起来了,最后造成多个部落之间的代代仇杀,完颜部也已经被砍得挺不下去了。

函普这人毕竟是从文明国家来的,表示总砍人哪行,人家高丽那边都有法律的思密达——现在我就来当这个大法官吧,如果谁再杀人,就把打头的扛把子砍了,其他人无罪,但要赔马牛各 30,这事就算不追究了。

完颜部和敌对部落纷纷觉得在理,感叹人家城里人就是有文化,随后就让函普入赘到了完颜部一个 60 来岁的老巫婆家里。

按理说这岁数都该绝 X 了,没想到人家吧唧给函普生了俩儿子完颜乌鲁、完颜斡鲁。

而完颜乌鲁作为村里最有文化的精神小伙,顺理成章的成了完颜部的首领。

是的,这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金朝皇族完颜氏的起源传说。

这之后,完颜部在函普重孙完颜绥可的带领下,告别了草裙窝棚,掌握了盖房穿衣技能,从狭窄的牡丹江流域,迁徙到有广阔平原的按出虎水(哈尔滨旁松花江小支流·阿什河)。

进入大平原的完颜部,开始发展农耕·渔猎复合生产模式,并开始设立真正的条令治理部落,甚至还用自己的貂儿啊、人参啊去换废铁,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兵器——完颜部鸟枪换炮。

其他地区的完颜部(完颜是女真大姓,不止一家)、蒲察部(后来的满族富察氏)都开始归附,等到函普六世孙乌古乃的时候,这个家族已经成为女真里不可小觑的扛把子了。

这样一来,脚踢大宋、拳打室韦的契丹辽国,自然开始注意到这些自己从来没看得起的老铁们。

但完颜乌古乃也知道大辽惹不起,所以一边接受人家「节度使」的封官,一边依靠这个帽子,名正言顺地收复剩余的女真部落。

等到完颜乌古乃的孙子完颜乌雅束的时代,女真各部已被基本统一,只剩下一个有待解决的玩意——

这就和我们的主角高丽先生有关了。

相信看了前面内容,你一定还在回味,那个后来搞的中国那么闹心的完颜金朝,难道是韩国人建立的?

如果我们看一下古代的高丽地图,你就会发现,它和如今的朝鲜好像不太重合——

上面闪烁的区域,就是女真人称为「曷(hé)懒甸地区」的地方(也就是如今朝鲜咸镜北道、慈江道、两江道一带),这里生活的,其实并非是朝鲜族,而是女真各部落——

天天总听说这个「长白山天池」或者「白头山天池」,却很少有人研究过它所在的具体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松花江、亦或是鸭绿江、图们江,这东北的三条大江,其实都发源于这个天池的附近。

不过比起松花江,作为如今中朝界江的鸭绿江、图们江非常可怜,它几乎在大山夹缝中存在,能哺育的土地也非常有限,只有在这个「曷懒甸」地区,两江出现了一些密集支流。

女真人是一个渔猎民族,所以在《金史》里,很多女真部落,都是以「xx 水 xx 部」命名的,曷懒甸地区就是女真很大的组成——白山部,他们上山抓鹿下水捞鱼,不亦快哉。

水对于渔猎民族主要的价值是捞鱼,但对于中原王朝来讲,它可就有着两个更为重要的意义了。

一是灌溉,二就是运输。

对于贸易,尤其是战争而言,越远距离,陆路运输的成本就指数上升,这也就是秦始皇为啥在岭南修灵渠,隋炀帝为啥要修大运河了。

然而我们再看一下上图鸭绿江一带,你就很崩溃了——

可以看出,鸭绿江下游地区,和朝鲜的母亲江大同江、南部的汉江完全不存在交集,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通过河道补给物资进入半岛可能性为 0,所以就算极为强盛的契丹,也在同高丽的多次战争中失败,难以攻入平壤。

而对于高丽来说,因为距离自己的核心区很近,他们沿着鸭绿江的几条支流,占领鸭绿江上游的女真白山,却异常顺利,就在他们沾沾自喜时——

高丽也想不到,比起不可一世的大辽,这个新兴的「完颜政权」,竟然带领女真人让自己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完颜乌雅束派大将石适欢,仅仅带领 500 女真人,竟然打得高丽大军大败亏输,不久后,完颜乌雅束去世,「节度使」位传给了弟弟完颜阿骨打,也就是著名的金太祖。

阿骨打接手的完颜部,已经是个彻底的女真盟主,尤其从高丽人手里收复的曷懒甸女真人口众多,战斗力极高,精兵上万——按理说女真刚把高丽打的找不到北,本应该乘胜追击才对,没想到阿骨打却给高丽王送信称:

自我祖考介在一方,谓契丹为大国,高丽为父母之邦,小心事之。契丹无道,陵轹我疆域,奴隶我人民,屡加无名之师——惟王许我和亲结为兄弟,以成世世无穷之女子。

如果连完颜阿骨打都说自己祖先是高丽来的,难道函普是个朝鲜人?——如果他真是朝鲜人,他是咋跑到女真部落里无障碍交流的呢?

这件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契丹崛起前灭掉的一个神奇国度,一个实力和知名度完全不匹配的政权——「渤海国」。

在唐朝时,女真人还不叫女真,而是被称为「靺鞨(mò hé)」,因为有长白山一带白山部、松花江的粟末部等开化部族,加上更东北、黑龙江下游的野蛮黑水靺鞨,东北也总被称为「白山黑水」。

其实那时,契丹就已经不是很老实了。为了防卫,唐朝除了在幽州(北京)、云州(大同)、营州(朝阳)一带设立节度使外,在唐朝支持下,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如今吉、黑、俄罗斯滨海、朝鲜咸镜北道地区,建立「渤海国」,作为唐朝附属存在,文化、制度全面唐化,史称海东盛国。

没想到,唐朝毁就毁在了他防卫契丹的节度使安禄山身上,那么等到唐朝一完犊子,这个又肥又大的渤海国,立刻就成了契丹的升级宝箱——终于,在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机带领下,渤海国被灭。

渤海国残部除被契丹兼并,剩余逃亡高丽。

其实,「女真」这个名字,正是契丹对靺鞨人的称呼,他们甚至很形象的把渤海国的文明靺鞨人称为「熟女真」,而把难以统治,躲在深山里的女真人称为「生女真」,我们前面说的完颜部以及他们统合的,基本就是「生女真」。

所以,函普虽然从「高丽」来,一般认为,他大概率也是个生活在高丽的女真人,就像如今中国的朝鲜族一样,某白头山伟人金 xx 当了朝鲜老大,我们也可以说「朝鲜始祖自中国来」。

就在阿骨打时代,因为对高丽作战的原因,导致大量渤海国「熟女真」开始归附,他没想到的是,就连契丹境内大量的熟女真人,也开始里应外合,帮助完颜部开始反辽大业——阿骨打于会宁府(哈尔滨阿城)建国「金」,是为「金太祖」。

当年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的契丹,百年学习大宋玩,搞的「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也丧失了自己的战斗力,随着他们的「东京辽阳府」被女真攻克,其灭国丧钟正式敲响——屁股着火的契丹,表示「唇亡齿寒」,赶紧跑去和宋朝求援。

宋徽宗:嘿嘿,你也有今天?——幽云十六州,我一定要拿回来!

相信有不少小伙伴听说过「幽云十六州」这么个词,不过它到底是咋回事呢?

后唐末期,山西一带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做大,想颠覆政权,但他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于是硬生生认了比自己小 10 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当爹,并承诺如果帮自己干掉后唐,自己就把阴山、燕山以南的「幽云十六州」,也就是如今山西大同—北京—唐山一带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契丹。

石敬瑭计划很成功,但却给中原政权带来了灭顶之灾——

这就好比啥呢,你把你家防盗门拆了,并且把客厅分了一半送给不怀好意的隔壁老王:

你还能怪他睡你媳妇为啥不敲门?

就这么一个麻烦事,到了铁血大宋朝也难以解决,契丹打自己如出入无人之境。

但这回可算碰上个更厉害的金朝,全朝打鸡血,你契丹可有今天了——

于是,宋不接契丹这个茬儿,尽管和金朝都不接壤,也硬是派人渡海去了东北,和阿骨打签了个「海上之盟」,相约夹击大辽。

当年的辽国什么战斗力呢?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认识一个美国人,他是俄罗斯后裔的。他说美国很幸运,因为它两边都有大洋,所以别的国家无法攻占灯塔国,甚至打都打不到美国。

朝鲜地区类似。

首先是、有山脉、江河、还有气候的阻隔。

其次是、朝鲜站队站得好。历朝历代,朝鲜都站队站得好,谁厉害占在一边,朝鲜完全被灭国时间最长的是被日本鬼子灭了,完全吞并了,还签订了协议。所以韩国也好,朝鲜也好,特别恨日本鬼子。


上图是韩国的一个关于高句丽的地图,这个时期也是目前韩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段历史。

上面是我的一个回答。

当然,高句丽是否是朝鲜为主体,也是争论不休。韩国方面的意思是,高句丽当然算是韩国的祖先。盖苏文的姓名、职务名称都具有韩国特色的名称……

至于上面的争论就不继续探讨。

但是韩国电影的播放内容实在让人受不了。


不过话说回来,高句丽的能抗住隋唐四代君王的进攻,杨广发疯一样要弄死高句丽,并且因此国破身亡。

打了一辈子灭国战的李二凤,居然没有把高句丽灭国。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高句丽会防守,会修长城

修长城防止南面的政权进攻,估计也就只有高句丽这么干了。


上面第四篇,讲的是李二凤穿越成了康王。康王就是那个怂包开国皇帝赵构、赵九妹、完颜构。杀岳飞的那个货。作者的文笔非常了得,把这个穿越文写得是热血沸腾,看的是爽得要爆炸。作者还没有乱开金手指。

坦率的讲,按照故事的发展,当时金国的黄龙府,就是在现在的吉林省内,很小的一个地方。

按照李二凤的特点,如果金兀术他们修长城的话,他们也就是被灭国。如果不修长城的话。

现在岳飞的坟前,可能是二圣在写字画画,金兀术在跳舞。秦桧就好多了,不用跪着了。在唱歌就行。


user avatar   xu-zhi-han-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主体民族特性鲜明、人口较多且高度自治,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在古代是先进的农耕文明社会,经济体系完善,加上很早就学习中华文明,仿效中原的体制建国,思想、经济、军事水平远远领先周边那些游牧民族。

这样的国家是很难被异族彻底征服的,朝鲜民族的民族认同已经深入骨髓,除非像后来的日本那样,强迫朝鲜人说日语,穿和服,拼命洗脑,消灭朝鲜民族传统文化,殖民个一二百年再看效果,但在历史上,朝鲜周边除了中国日本,没有哪个民族比朝鲜文明程度更高了,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打败它容易,但要同化征服基本是不可能的。

至于中原王朝,明代以前连东北都不在版图内,哪里顾得上朝鲜?明代以后朝鲜就称臣了呀,不光是嘴上认你做大哥,而且是真心把你当大哥看,新君登基要明朝册封,国内使用大明的年号,而且行事方面不敢有一点僭越,这样听话的小弟,你好意思打他?不但不能打,被日本欺负的时候,还得出兵帮他。

到了清朝,只有汉族人是被满清彻底征服的,其他像蒙古、西藏,都只是名义上臣服,内部自治,朝鲜又威胁不到满清,自然也是一样的待遇,结果人家暗地里还忠于大明,偷偷用崇祯年号。

所以答案很明显了,第一,朝鲜这个国家有实力不容易被征服,第二,对中原汉人政权来说,与其花大力气去吞并朝鲜,不如收他做小弟来得划算,而且像朝鲜这么恭顺的小弟,历史上也没别人了;第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心思主要用在对付汉人上,对于周边其他民族政权,只要你不闹事,我就懒得管你。朝鲜自李朝以来,内政基本稳定,虽然瞧不起满清,但孙子装得还是很好,双方自然也就相安无事。

说起来中国周边的所谓小国多着呢,越南、缅甸、暹罗,不都没被中原王朝征服吗?凭什么朝鲜就该被征服?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一个可能不太正确的猜测吧。

古代中国征服某个地方,一定是通过军事手段强制占领,然后坚持一段时间的维稳,继而在新征服地区达到收支平衡,这才算完成吞并。

举个例子,汉朝对于河西四郡的征服,第一步是霍去病同志通过军事手段,击败控制此处的匈奴,然后是“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从焉”,通过移民等手段进行充实,于是当河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以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时候,这儿就算吞并成功了。

反例就是明朝对交阯的征服,第一步,张辅等人通过军事手段进行军事占领,这一步没问题,第二部的维稳出了问题,安南一直反叛不断,所以第三步的收支平衡始终无法实现,相当于大明有一个一直流血的伤口,所以最终只得放弃交阯,吞并失败。

那么,这个“三步走”,实施基础就是要有足以支撑新征服地区在收支平衡之前的开支、后勤的这么一个基地,而且要离着新地区不远——你总不能指望长三角给松嫩平原当后勤对不对?

那么中国古代一般是哪些地方可以当做这个基地呢?

受制于地形,中国被高原、山脉等分隔出一系列的平原、盆地,而这些平原盆地往往是重要的农业区,是古代中国人口密集区域,也是进取的天然基地。

在宋代之前,华北平原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基地——所谓中原是也,这里也是进取天下最容易的地方,一茬接一茬的战乱,以及江南的开发,使此地的重要性在此之后逐步被南方所取代,以此为核心可以进取辽河、汾河、关中、江淮;关中平原是进取河西、陇右、川西、河套的基地,四川盆地、两湖平原是经略滇南的基地,以两湖、鄱阳湖为基地,沿湘江、赣江往南,可以进取到珠江流域,而以珠江流域尤其是珠三角为核心,可以进一步跨越广西连绵不断的十万大山以及越南北部的山区,进入红河三角洲。而历史上中国也确实是按着上边这个拓扑方式实现了对中国的开拓,只有几处在后来出现了偏差,所以失败了。

失败的几个地方,一个是河套,河套有前后之分,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开云中为始,中国在此地的经营一直到元朝,明朝没有的后套的一个原因是东胜所在的丰州川毁于元末战火,而明初的整个北方都缺人手,自然更不用说对次级的河套进行再开发;一个是交阯,也就是红河三角洲,毁于唐末五代中原战乱让此地出现民族意识,分离倾向越来越严重,最后明朝抢救失败。

然后就是辽东。辽东本应该是中国进取松嫩平原、朝鲜半岛的基地,可辽东一直未能起到基地的作用。

由于燕山的存在,由河北进入东北,在古代要翻越燕山进入坝上高原,然后才能进入辽河地区,后来在辽金时期开发了辽西沿海,才出现了山海关——锦州这条走廊。辽东,中国对辽东的开发应该要从燕昭王时期秦开拓边开始算,秦、汉、三国不绝。转折点出现在晋代,趁着中原大乱,高句丽在永嘉五年(311年)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约在刘裕、拓跋珪时代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然后延续整个南北朝时代,直到总章元年为唐所灭。

唐灭高句丽之后,将高句丽“剖其地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县百”,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对其进行边疆统治,辽东、朝鲜半岛北部游离于中原近四百年之后再次归属中原王朝,本应是再度开发此地、并由此为基地进取松花江流域、朝鲜半岛的契机,却因为唐朝国防重心的转移而止步。唐朝定都关中,所以对西北边防格外敏感,总章二年吐蕃北犯吐谷浑,震动西陲,不久唐朝调镇抚辽东的薛仁贵征西,辽东空虚之下,新罗又教唆高句丽旧部反叛,唐朝的辽东、朝鲜内忧外患,虽然不久之后刘仁轨击退了新罗安定辽东,但吐蕃的强势崛起已成定数,唐朝不得不把精力放在西边,所以刘仁轨也被调去西边,既然西边才是重心,那东北自然无法给予太多注意力,于是有了上元三年安东都护府迁治辽阳的事,然后安东都护府随着唐、武周局势和战略中心的不断调整而各种播迁,最终于开元年间迁往松亭关内的平州,基本上意味着放弃了对辽东和朝鲜的直接经营,而将此地委于契丹、渤海等藩部进行管辖。

唐朝之后又是天下大乱,辽东为契丹所取,而中原则经历了五代十国,到北宋,出现了宋辽南北对峙的局面,中原无法为辽东进行补充,辽东自然也无法辐射高句丽,而此时的朝鲜半岛已经出现了自己的统一政权——高丽,因为鸭绿江以南的渤海故地的归属问题,辽国和高丽爆发了数次战争,虽然表面上辽国占有优势,但辽的主要对手在南方的宋,而非东南的高丽,战略重心的偏移使辽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对高丽的战争中,辽之后的金也是如此,可以说,辽金的进取方向并不在朝鲜,自然也没有征服朝鲜的意图,只要高丽能保持臣服不搞事情,辽金就已经很满足了,甚至为此还可以将一些城池委送高丽,比如保州。

金朝的中原和辽东重新混一,再加上辽西走廊的打通,辽东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开发高潮,但是随着蒙古人的崛起而灰飞烟灭,辽东重回无人区状态,终元之世也未能恢复。而元朝借大一统之势,实际上也扭转了自唐后期开始的高丽不断北侵的局面,将中丽边界重新推回慈悲岭,可惜受限于辽东的实力,并不能长久,高丽仍然得以恢复鸭绿江南的西北面,并趁着元末多事夺取了双城、曷懒甸地区的东北面,而元朝时期北方的没落也导致了中原不能有效补充辽东,等明朝介入辽东之后,辽东迎来的先是十年拉锯,而游离在长城塞外的北元虎视眈眈,新生的李氏朝鲜对明朝“忠心耿耿”,明朝的国防重心在西、北二边而不在朝鲜,擅启边衅没必要,终明一朝,进取之心不足,精力始终在恢复北方的经济和消化西南云贵川边上,朝鲜也借此机会不断北上,最终从曷懒甸摸到了图们江边,其实这也有朝鲜对中原“事大主义”的因素在里边,朝鲜对于中央的恭顺,以及东亚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使中央王朝并不觉得女真部落被朝鲜夺取属于多严重的事情——无非是大儿子种了小儿子的地,只要老子还活着,那就都是一家的。后金-清朝对朝鲜发动了两次征服之战,结果以朝鲜的臣服宣告结束,但此时的清朝主要国策是放在对南朝(明朝)的攻防上,一如辽金故事,只要朝鲜不搞事情就可以了,统一之后的边防重心在西南、西北,东北的朝鲜恭顺如斯,清朝自然没有找事的理由,而在清末,东北局势再次摆到了高层的会议桌上的时候,清朝有了吞朝鲜为行省的讨论,但此时已经是有心无力、力不从心了。

综上,我个人认为,中国各个朝代始终没有吞并朝鲜地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历代王朝未能有效地开发辽东,使得辽河平原不能作为进取朝鲜的基地,而从华北、山东限山隔海输送物资到辽东、朝鲜的代价太高,非长久之计,使得征服朝鲜的代价太高,只好作罢。而高句丽的崛起,以及历朝国防重心不在东北方向,半岛政权对中原王朝的臣服和恭顺,也影响到了中国对朝鲜的外交策略,最终形成了朝鲜作为中国外藩来保证中国对半岛的影响力的局面。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半岛,是条盲肠,平时没用,内部发了炎,还得打开了动刀子。

盲肠有免疫功能,你说的是驻韩美军与人民军的对峙吧?

历朝历代都有太医馆,历代皇帝没看过我的帖子,还没看过太医吗?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要兴无名之师,灭自己的封臣?这可是无德之君所为啊!

更何况朝鲜对皇上那可是比地方一票狗官要孝敬多了,这么好的狗,怎么舍得灭呢?

所谓清官贪名,贪官贪财。真正最孝敬皇上的,只有朝鲜啊!




user avatar   wang-lao-y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面我的朋友 @毛于久 提到的这个观点:

中国的各个朝代想要的永远是能种粮食的大平原。

我本人十分认同。不过,【永远】这个词用得实在太绝对了,如果真这么绝对的话,可能这个观点就不那么正确了。【奉狗抬杠】

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毛于久制作的中华帝国核心区平原的区域地图:

上图中,4个黑圈分别是商王朝青铜的主要来源,也就是河北北部及辽西地区,江西地区,湖北地区,晋南的中条山地区。

以上内容可能看上去和中国历朝历代对朝鲜事宜的话题无关,但随着后面的讲述会逐渐给出答案。

从上图可以看出:

中国古王朝的扩张诉求并不一定只是要获取可供农耕的土地,这里也可能包括有一些重要资源,比如铜矿,再比如盐巴。

在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周室将商王子武庚封于殷,并在周边设有三监视,再之后立即将两位重臣召公奭、太公望封到了燕国和齐国。

管蔡之乱以后,周公旦设置雒邑,并继而分封了宋、鲁、卫、晋等一系列诸侯国。

周武王及周公旦分封的情况大致如下:

图中:

左红圈为丰镐地区,周武王于中红圈的今鹤壁市地区安置有武庚及三监,之后在上红圈的今北京市地区设置有燕国,在右红圈地的今淄博市地区设置有齐国。

管蔡之乱以后,周公旦在左下蓝圈的今洛阳市设置有雒邑,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成周及成周八师,又在左上蓝圈的今临汾市地区设置有晋国,在中上蓝圈的今鹤壁市地区设置有卫国(其实和红圈有相当重叠,因此略有偏移,单纯是为了看得清楚),在右上蓝圈的泰山以南地区设置有鲁国,在右下蓝圈地区设置有宋国。

从西周初期的分封部署上看:

周室诸侯名为“临封”,实为以商帝取代者的名义征服商王朝的周边领土。

其中,召公奭、太公望的分封明显有过急之嫌,之后宋、鲁、卫等国分封的目的之一应当在于对燕、齐后方的补充和接应。

至于当初为什么这么着急,很有可能有以下2点政治诉求:

其一,由于商王朝过于强大,周武王尤其希望快速接收商朝全境,从而坐实周朝统治的事实;

其二,居住在关中地区的周室很有可能对铜、盐这两项资源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因此周武王就会在第一时间命令两位重臣迅速把控东北铜矿和海盐的来源。

至于当时南方的铜矿,可能因为淮夷等南部方国的强大而被阻断,此时周室尚不能腾出手来进行处理。

到了周成王时期,楚君及鲜牟之君参与了周室主持的岐阳之会,典礼中负责看守火炬。

从周室的安排看,楚君和鲜牟之君的处境确实有点“寒碜”,但这种“寒碜”不排除只是礼仪上的——周室之所以让两位蛮夷之君参与,谁也不能肯定在底下就没有拉拢的运作。

如果你愿意把视线拉回上文关于西周初期分封的地图的话,你会发现还有一个紫圈和紫箭头没有讲到——紫圈的位置大致就是鲜牟国的所在地,而紫箭头往下则是楚国的所在地。

从两者的位置上看,楚国和鲜牟国很有可能是周室在西南、东南两方面的部署。尤其需要指出:

实际周室一直对楚国十分慷慨——我们必须要看到,周室在南中国所封的申、随、鄀乃至邓国都与楚国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在西周早期,楚国在周室的政治规划里应当有着相当的地位。

从具体历史事件中看,周公旦和周成王产生矛盾时,周公旦所投奔的地方正是楚国。而周成王据说是看到了周公旦曾经的书信而感动,又从楚国请回了周公旦,至于单纯是出于感情原因还是也存在一些政治运作,这一点并不能做绝对的论断。

到此为止,我们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西周前期的政治规划:

周室以成周坐镇天下中央,以宗周控制西方,以燕控制北方青铜通道,以齐控制东方海盐通道,以随控制南方青铜通道,并拉拢楚国以便于控制当时蛮夷横行的南中国。

在这里,也就补充了 @首阳大君 未提及的上古时期的情况:

为什么周代并没有继承商代在今辽宁地区的势力,也并没有向朝鲜北部扩张?

实际也是“起为无奈,后为习惯”,因为这是曾经雄踞东亚长达6个世纪的商王朝,因为这是经营了600年的商帝基业,因为真正奠定古典中国版图的实际是商代而非秦代。归根结底,在于商帝统治的疆域过于辽阔,以至周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消化——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去管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事。

再之后,就是历代周天子的征伐:

图中,蓝箭头及蓝圈所示大致是西周中前期,周廷对东夷、鬼方、犬戎的征伐,也包括对南方楚国的征讨。

以上战争看上去是征服,但如果撇开商周两朝的断代的话,其实更像是周朝给商朝“擦屁股”。

另外,补充一点:

上图中红圈所示那些守卫重要资源通道的诸侯国,也就是随、燕及中条山一带的虞、倗等国,在西周时期可能没一个日子过得很顺的——以上列国在春秋时期均为弱国。另外,东边的那个齐国虽然是强国,但日子也不是特顺,比如齐哀公就因为纪国的诬告被周夷王给煮了。

周夷王之时,周室微弱,渚侯或不朝,或相伐。

这个时候,周室抬手就把齐侯炖了,是否有类似杀一儆百的政治目的并不好说,为什么非挑齐侯炖更不好说。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显看出周室对于掌握重要资源的诸侯国的态度:

绝对要加以限制。

进而,又能看出对辽东及朝鲜半岛的态度:

对于周室而言,虽然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均有丰富的资源,但如果下令燕国攻取只会造成燕国坐大,并进一步降低周室的权威。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如果周室真的很希望获取辽东及朝鲜半岛的资源,完全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获取,比如使用中原的产品与之进行交换。尤其,渤海地区还能提供适合大宗商品贸易的海运。那么,相比于征服辽东及朝鲜引发的政治风险,比如导致燕国坐大,甚至齐国坐大,周室放任箕子朝鲜的存在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到了春秋前期,诸侯和大夫之间的政治平衡被打破,曾一度出现有血腥的灭国和弑君的狂潮。

等到了春秋中期,诸侯们逐渐达成了一定默契,列国开始以降服、复国等方式尝试绕过大夫的统治实现扩张。

不过,即使如此,到了春秋后期,卿大夫的崛起还是无法被有效控制。最终出现了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一系列大洗牌。

由于史料的缺失,在这段时间内燕国究竟干了什么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就是:

燕侯如果想要征服辽东及朝鲜半岛,那纯碎是没事找事——因为辽西走廊的客观因素限制,燕侯就算顺利征服了辽东半岛和朝鲜,也只会给自己的东方培养出一个强悍的大夫。

就最终的结果而言,燕吞辽东的时候已经是战国晚期了,具体可能在燕昭王时期,也有可能在燕武成王时期——不过,无论是在哪段时期,都是在燕王哙的闹剧之后,燕公室在燕国其实已经失去了相当的公信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外籍重臣的跋扈和秦末无人拥立燕公室就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秦开一口气吞并辽东,是否真的出于燕廷的理性抉择并不好说。

等到了汉代以后,随着郡县制的完善,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开始产生兴趣。

毛于久的这张图就能很大说明问题。

当时汉廷沿着辽河平原进行扩张,是可以一口气捅到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在这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建立统治有利于控制朝鲜北部的相关矿产资源。

不过,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辽东及朝鲜北部的郡县还是容易出现割据的倾向。这种割据倾向从汉末到隋唐一直连绵不绝,甚至在高句丽时期还一度出现了分离主义倾向。

再之后,随着唐朝的崩溃,辽朝最终继承了唐帝国在东北亚、北亚、中亚的版图。本人对唐代、宋代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但从大致形式上看,虽然朝鲜能够帮助宋朝从东方钳击辽朝,不过这个小玩闹实在有些微不足道。辽朝自然会把主要经历投入到宋朝和西夏的事务中去,也就没必要搭理朝鲜小打小闹的扩张。

总结的话:

中国在帝国时期对朝鲜半岛的态度,内核上其实就是商周两朝对东北亚的态度。

中原帝国对朝鲜的征服,虽然带来资源的进账,但更带来地方上的政治风险——况且,其中资源上的进账又能通过贸易手段解决。

这样一来,忙的时候懒得搭理,闲的时候没必要收拾,大概是朝鲜能在东亚之主身侧活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朝鲜绝对安全,因为朝鲜太适合拿来刷政治声望了。

当中原王朝或中国割据政权特别需要获取政治声望的时候,朝鲜是否恭顺、是否富饶、是否道路艰难就都不重要了。

毕竟:


有关周代的权力运作,我正在写一个系列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共同交流:


user avatar   su-han-ze-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至少分两个层次看(多图慎入):

首先,朝鲜半岛的价值如何,是否必须兼并的地缘板块;

其次,若是值得兼并,如何能更好的消化。

但在分析前,有必要厘清一下朝鲜半岛的确切分界。这有助于解读那些地跨东北与朝鲜半岛的政权,比如高句丽。

我的看法是以山为界比以水为界或许更合适:

简单的说,就是以鸭绿江南部分水岭为分界(上图红线);粗暴点的,以分水岭附近东西两座高峰的连线为分界(图中黑线)。

鸭绿江下游不大,所以鸭绿江流域,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上游的盖马高原。这个长白山所在的高原,对于东北的意义远大于半岛。所以应该明确的将盖马高原划分到东北。

一个地区的价值,至少分两个方面看,自身价值(生产价值 )与战略价值(地缘关系)。

先说自身价值

工业时代之前,半岛的生产价值相对不大,特别是从农业社会的角度看,完全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

1、地形。

这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问题,半岛可供种植的土地比例很低,但这其实不算问题,山地再多,恐怕不比福建的比例更高:

再怎么说,半岛也有大同江与汉江两个不算小的冲积平原:

若将盖马高原放到半岛来看,汉江这点小平原还真略等于无。但实际的比较,应该是某流域内来比较:

2、气候

单从气候类型分,朝鲜最南部还有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且三面环海,按说不应该太冷

平壤的纬度大致与天津相当:

但实际的年平均温度,平壤与天津相差不小:

而我找到的两张一月平均气温图均显示,由于盖马高原(长白山)的存在,气温曲线在辽东和西北风的方向几乎平行:

而再看盖马高原与半岛的山脉走向:

想象一下西北风撞上这些山脉的结果,简直就是将西北风硬生集中并带加速效果的变成东北风,这就是辽东乃至朝鲜的等温线几乎平行西北风的原因。

所以,朝鲜半岛的最佳形容该是恶山穷水

3、交通

因为半岛(特别是半岛北部)的特殊气候,所以冬天的朝鲜半岛是作战后勤供应的噩梦。冷不可怕,可怕的是湿冷。

因为靠海,所以一旦北风减弱,靠海的平原地带上原本好走的道路就变成烂泥滩。

所以朝鲜半岛于古代军事而言,几乎算得上是个摸得到的海岛。

综上,朝鲜半岛对中原而言,性质跟最初的巴蜀、岭南类似,能联系上,但大军其实难以进驻。

二、 战略价值

谈战略,首先明确“自我”的战略定位。换句话说,就是抛开朝代差异,我们中国的核心疆域是哪里。

我们的人口核心区是大致以亳州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下图蓝圈内),所以,我们的战略视野,应该是以此为中心向四方扩展:

参看:

汉四郡和岭南诸郡距离亳州差不多,建郡时间也没差太多。

对当时的中原人而言,岭南是烟瘴、朝鲜是苦寒,同样不是好地方。但千年以后,岭南基本被消化,而朝鲜半岛……

不过,与朝鲜半岛类似情况的其实不是一两个:唐宋时,我们的核心疆域已经扩展到下图橙色圈范围(也因此,后人对宋代没能收复幽燕耿耿于怀)。

外围(下图橙色黑色圈间)类似巴蜀那样真正消化掉的其实也不到半数:

贵州、河套、辽东等也都没实现稳定统治,大致只是比朝鲜半岛好一点。漠南与台湾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因此,要像巴蜀、岭南那样真正消化的外围板块,必须进行过足够的开发。比如巴蜀,都江堰与蜀道;岭南是灵渠与梅岭古道。

那么,朝鲜半岛的战略价值如何呢?关于这点,我们先考察一下各个朝代的态度:

明显,东汉放弃了南半岛,大致只保留了大同江流域。

西晋在朝鲜半岛的领土大致和东汉相近。差别最明显的反而是河套完全丢失(河套放弃,意味着对游牧势力没有防范心理,结果众所周知)。

虽然改朝换代,但唐基本是隋的延续,唐代的朝鲜半岛,还是留下了一点空白,大致汉江流域为主体仍然属于新罗。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长城以北的疆域,大体都是都护府。

换句话说,唐朝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实际估计还比不上汉代。也正因为关外都是都护府(都督府),而不是州县。所以才在幽州设置军事重镇,然后为安史之乱提供了产生的条件。再之后,漢人政权就没再染指半岛了。

综上,汉唐近千年间,我们各个朝代一直试图统治朝鲜半岛。从这个角度来说,半岛在古人心中也颇具战略价值,只是统治不得其法。

以人口中原视角看,半岛和巴蜀几乎以亳州为中心对称分布,而且,气候条件更好的半岛南部,离河北与江东的直线距离颇为相近:

所以,内部来看,若航海术足够发达,那么朝鲜半岛将是河北与江东的相较的必争之地。而对外,半岛北部是东北,南部是日本。真可谓南北枢纽,古代的中外藩篱。

所以,半岛并非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中原势力若是插足半岛,则可能面对东北与日本两个方向的攻击。这恐怕才是汉人势力无法在朝鲜半岛安心发展的战略因素。

至此,基本上解答了本题。但是,朝鲜半岛真的不该努力去消化么?放弃任其独立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么?

我认为不是,相反,朝鲜半岛是我们必须消化的地缘板块。为何这么说乃至于怎么消化,一切还得回归到人口中原的视角去审视半岛及其相关的东面三海(渤、黄、东):

估计不少人不知道黄河与东海的分界(上图长江口东面的黑线)。所以,以亳州为中心的核心疆域,其实本就包括东面的三个海,而且几乎是整个渤海,大半个黄海,战国时,齐国与燕国都某种程度的靠鱼盐之利兴国。

而渔业与航海业(及其基础上诞生的工业),跟农业的关系都是互补大于对立。与基本和农业对立的游牧完全不同。这是农业社会可能发展航海的基础。

而再往外围看:

以亳州为中心,巴蜀外缘为界的范围内,包括了东面三海以及台湾海峡,朝鲜海峡及少部分的南海。海域遍及半个核心外围(自澳门到天津):

以面积论,上图黑圈内,恐怕接近四分之一的领域是海洋。

因此,当我们基本消化岭南之后,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应该是发展航海(贸易),充分发掘海洋的价值(因为台湾海峡的阻隔与中原的体量,我们对外贸易的对象只能是西方的国家)。

所以,若说西汉向西域扩张为了是陆上丝路的话,唐代向漠北扩张就显得有些盲目了。而消化朝鲜半岛的最佳时机,或许莫过于唐代。

假若当时更重视一点航海,那么海上力量完全压制日本完全是没问题的。如此,半岛至少是牵制东北势力的重要力量,那么幽州就没必要单独放置超级军事重镇。

而唐中后期出现的渤海国,疆域大致正是以图们江口为中心(包括小部分的朝鲜半岛):

这说明,以朝鲜半岛为基地,通过航海联系,以向北扩张也是有很大的成功可能的:
契丹(辽)崛起于临潢府(大致长春西部的蒙古草原边缘)。崛起的第一步,就是攻略渤海国。
女真(金)本属渤海国,其各部统一后,誓师攻辽的地点,就在五常市的拉林河(张广才岭西侧),也是渤海故地。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建国称汗。新宾虽位于渤海国边缘,但后金(清)建国前,先兼并的是海西女真和野人(东海)女真(俄罗斯远东库页岛一带的女真人被称为“东海女真”,即是野人女真,而生活在他们西边的女真人也就成了海西女真)

以兴凯湖、图们江为参照,很明显,三大女真的领地,完全覆盖当初的明属渤海国。

换句话说,东北地区的几个政权,在崛起的初期,首先(或第二步)占领的都是原渤海国,那么该地区为何如此重要?我们来看看该地区的地形:

很明显,渤海国的大体疆域,对于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乃至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上游之势。而该地区的中心,却有个由图们江、绥芬河流域组成的后花园,而朝鲜半岛与东北分享着盖马高原,即使陆路,半岛的势力也很容易进入图们江的上游。

所以,若航海压制日本,那么中原势力就能很轻松的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渤海国,从而控制整个东北。

于是,所有问题(消化朝鲜半岛乃至东北)的焦点,其实是航海水平。历代对航海重视不足。

重点说两遍:

如上图,我们的核心疆域,就包括面积不小的海洋。即使我们放弃南海,退守南岭,然而渤海、黄海、乃至东海仍然需要建设海防以应对全球海军的挑战。

所以,本质上,我们的地缘格局,就注定我们必须发展航海,建设强大海防。

以上。

附带说句:问题下有好些答案认为先经营东北才能经营朝鲜半岛。但问题是,控制东北的关键在于渤海国,而渤海国和中原却隔着辽东。偏偏辽东四战,算得上无险可守,进取渤海国,却需仰攻,,,

补充:关于发展航海的可能,或者可参看下面问题中诸位大神的高论,话说孟加拉湾恐怕比黄海更不友好

关于航海,我说了几句,有兴趣可以看看:

朝鲜半岛的战略意义,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当年的抗美援朝中。天幸当年顶住了半岛战争,否则我们的版图至少恐怕少了东北三省。

安利:


user avatar   liu-huan-45-72-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好心帮倒忙的事件? 
  美国建国 200 多年,在现代国家中属于资深现代国家了吧,但为什么部分中国人总说美国没有历史? 
  线列战争时期普通士兵的形象究竟是如何的呢? 
  为什么总有「某地自古以来就是某国」的说法? 
  为什么历史畅销书作者对明朝评价特别低? 
  《水浒传》中的小霸王周通,和《三国演义》中的小霸王孙策,相比如何? 
  历史上最牛的富婆是谁? 
  1949年的时候,我们明明能够收回香港,为什么那时没有收回呢? 
  中国历史上谁是被武林高手打死的? 
  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或欧洲相应的历史阶段中,一个平民在地位上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什么位置? 

前一个讨论
国家灭亡之前有转进的可能性吗?例如1453年的拜占庭,能否化身海盗转进到爱尔兰冰岛或者非洲延续政权?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3 月 17 日驻美大使崔天凯接受 AXIOS 和 HBO 联合节目的采访?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