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无问西东》? 第1页

     

user avatar   wu-ya-92-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随便画个画,画的丑,烂作那么多不差你一个。但是你拿着一副名画为基础,却要肆意拆解,涂涂抹抹,毁的一干二尽,我真是。

另外,“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意思是 无论是东方的,西方的,只要有益,我们都要吸纳、学习,立德立言。取得是一个兼收并包的意思。不是tm什么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就做自己,这种狭隘的唯心主义。

另外分享个观点,虽然不是完全同意,但也差不多了。


user avatar   F_falc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王力宏说出生命里最后一句话,用家乡话,妈,对不住。那一刻我实在架不住泪崩了。

整个影院一下变得特别安静,我余光能看到很多人掏出了纸巾擦眼泪。据说别的影院还有很多人起立鼓掌。

从这一刻开始直到看完电影,我从5楼下到1楼,眼泪都一直还在眼眶里。

我发了个朋友圈,朋友们纷纷表示惊奇,什么电影看能让你哭?

我于是讲了王力宏最后那句台词,就架不住又眼泪打转。

实在不好意思,说出来这种感受多少有点难为情。

为什么会哭?一是因为牺牲,二是看到希望。

人性的光辉一览无余,毫无修饰。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的人性中里的真挚伟大的一面摆在面前。我实在厌烦透了那些尔虞我诈与那些愚蠢的蝇头小利的沾沾自喜。就像那些“你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些玩意充斥着生活,说到头这种事情的格局不就是个谁比谁牛逼吗?芝麻点大的胸怀。而我们的所有的今天,文明,成就,安宁,都是像沈光耀,陈鹏,还有李想等等这样子的人用牺牲与付出换来的。而他们的名字却留在了墓碑上,甚至永远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却一直托举着后来者的生命。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这部电影座无虚席,一排都满了。因为我们人性中有光辉与善良的一面,不然这部影片不会打动那么多的人。它也极大的正面影响着年轻人。真好,青春电影,终于不是,堕胎,斗殴,和那矫情的独白。青春也可以是阳光,正义,无畏与伟大人格与人生的塑造。这一切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子的火种,总有人不曾丢弃燃烧了起来。

王力宏的戏份可以说是最打动人心的。这种牺牲不是靠着血和残忍的画面让人惊悚,害怕,嗔恨。而是靠爱,无私与无畏,还有同情。所有的故事都在问那些价值观还在彷徨的年轻人们:你们想好了要如何过你们的一生吗?如果面前站着一百名年轻人,非常时期,你问他明天你将会他人的幸福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你会站出来吗?我们的未来是要传承的,就是要交在往前迈出这一步的人手上。而不是告诉你,喝酒,把妹,怎么快速赚取一千万的人手上。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阅读过一本书,阿德勒所著述叫做《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因为整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是如何因为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生存下来。书中的结尾最后总结了一句简单的话,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他人活的更好。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听到这么一句话,可能会太装逼,但是当你看完,你会感到文字背后对生命的延续与文明传承中,无私无畏的付出是多么的重要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当我看到这部影片,想到了这本书,两者相互辉映。

影片就是这本书的所讲述的精神,用极长的时间跨度来讲述了生命不止的延续,一个人的付出托起另外更多的生命,让我们得以有今天。然后我带着这个很早就根植的观念走到今天,中间的三观崩塌与怀疑的痛苦并不是那么好受的,我一度想放弃,认为自己是个傻逼。而我总仿佛听到一个声音,有些东西你不能丢。直到今天遇到这部电影,我感到温暖是因为这样子的观念并没有错,一点也不傻。我反而会害怕有一天会变得不这样子坚持这一切。这种坚持在我的生命历程里见过,我大学时候,学长们被派去四川救援,在入川之前会写遗书统一交给上级,这是怎样的生命所闪耀的光芒与胸怀。不幸的是,真的有人牺牲了,救出了十三人,延续了十三人的生命,自己却永远的被长埋。在暑假,还有学长为了救落水的人也牺牲了,她得救了。他们的雕塑矗立在学院,而一切都刻在我的心里。

这一切与那本书还有这部电影所对生命的意义透彻娓娓道来的讲述。即便我看不惯的一切,尤其是嗔恨与那些恶意的言行,我也努力去理解,因为背后也有它的逻辑,如果一个人从爱与关爱中长大,受过很多温暖与帮助,他们未必愿意变成让人嗔恨的模样。有些人改变不了,但我们还能影响其他人。虽然我们道路不同,甚至也许我很讨厌,但是若是一个生命,如果你需要帮助,我愿意伸出援手。对于这个世界的善意,能做一点是一点。

我推荐这部电影,因为它会影响到每一个去看它的人,尤其是还有无限可能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去找到内心深处的答案。对生命的热爱。就像影片的结尾,那段震撼人心的独白: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的,那些世俗让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出生的朝阳欢呼雀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的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这样子的电影才真的配叫青春剧,泱泱中华,青年才俊无数,而不是只有那些狗血的堕胎,斗殴,矫情的耍颓废叫青春,这种玩意不配你的青春。希望当你看完电影后,会有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不再随波逐流,不害怕,无私无畏,活出你的精彩与真正的价值。


献给珍贵的你,谢谢阅览。


user avatar   lydia668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电影分明是献给当代焦虑迷茫青年的一部职业生涯规划指南。该电影可以改名为《哪些二十多岁的决定曾改变了你的一生》,毫无违和感。


在这横跨几十年的时间线里,几个天之骄子做出了他们的人生抉择,有的人放弃了跟风学理,成了哲学大家;有的人去了遥远的戈壁,制造了两弹一星;有的人才貌双全,却为了更多人的未来,以身殉国;有的人遵从了内心的是非善恶,拒绝了阴暗的职场勾结戏码;


诗人艾青说过:“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那你呢,二十多岁的你,正在做着什么样的抉择呢?


电影开场,这个人生问题就开始抛给了观众“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刹那间,思绪万千,带着重重心事,我试图在电影里找寻答案。


整部戏开始通过不同的故事线,借着主人公的人生接连发问“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你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可是如果了解到青春只有这些日子,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让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什么才荣耀,拥有什么才被爱?


如果知道会丢掉大单子,张震还会不会听从上司的建议选择激进的方案;如果知道会因为“犯了错误”,被万人唾骂,章子怡还会不会热血澎湃地写举报信,妄图解救老师于水火;如果知道最终还是会以身殉国,王力宏在背家训时会不会长跪不起,多给母亲磕几个响头。


纵观全片,形散而神不散,一根暗线贯穿始终,即对“真善美”的永恒的人生追求。


当你在高薪灰产和清贫乐道的职业选择中两难;当你在功利婚姻和唯美爱情中纠结;当你在坚持梦想和随波逐流间动摇,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白衣胜雪,清澈如泉。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什么是真?文科满分的陈楚生要转去理科,仅仅因为“最优秀的学生都在理科”,清华大学教务长梅贻琦找他谈话时解答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喜悦。”而1924年,泰戈尔访华,演讲的主题是“对自己的真诚“,则是彻底征服迷茫的陈楚生的最重要的一锤。之谓大真


什么是善?明明出身优渥,家学渊博的王力宏,放着公子哥的日子不过,却要毅然决然的加入空军,在泥泞里前滚翻,在炮弹中飞行。对着跳伞逃生的战友比划着口型“回家”,然后自己一头扎向地方的军舰,英勇献身。那些茅草堆里还在等待他回家的穷苦小孩,却再也等不来他们的“晃晃哥哥”。之谓大善。


什么是美?我们看到了章子怡那张略施粉黛的,素净的盛世美颜,一颦一笑都称得上沉鱼落雁;却因为一点点的虚荣,用错误的方式企图伸张正义,被殴打到血肉模糊,而拿面纱遮面度日后,章子怡担心自己的容貌会遭人耻笑,却被黄晓明一把用力紧紧抱住。灵魂的纯粹,之谓大美。


而到了张震这条线,所有的因果,所有的选择,像无数条涓涓细流汇聚到了一起,他的故事最复杂,最纠结,最矫情,也最强烈。


他回家,妈妈对他说,买了好几年的肉铺现在也会掺合肥肉了,现在的人啊,“真坏”,可要小心,结果一语成谶。


职场上做了背锅侠的张震,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没关系,可失去了赞助的四胞胎却陷入了绝境。这场景,每一个做过广告提案的,谁不是心里一紧?当甲方各种不靠谱的事故砸来,夹在中间的我们左右为难,只能不停地向损失方说抱歉,甚至自己垫钱弥补损失。因为不忍心,尤其面对白跑一趟的货运师傅,白熬一宿的插画师,白忙一场的活动策划,多少从业者,自己默默买了单。


即使这样,在手握武器的时候,又多少人选择了放下。

一代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将这种大真大善大美传到了张果果(张震)身上,可以预见,也将继续在四胞胎的血液里流淌,一如他们的胎毛笔画出的色彩那样绚烂夺目。



很多观众都在感慨卡司的强大,再强大,哪里有真实的清华校史璀璨呢?

连随便摘个章泽天的惊鸿一瞥,都足以戏里戏外引世人侧面。

我不禁怀疑,这部电影在知乎和豆瓣的得分口碑之差异,源于学历。越是学霸,越能对那种赤子之心引发共鸣。


一同去看电影的一行人,痛哭指数随着高考分呈现了线性相关状。


年轻人面对人生抉择时,到底怎么选才不会在老时悔恨。这些全中国最顶尖的精英学子的求学之路也许会给你答案:认识自己,忠于自身,交付真心。


缺少共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的二十岁在愁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人家的二十岁愁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送你一本电子书,里边是我这些年职场工作总结。我的经验,全都给你。

关注公众号:弹球小姐Lydia (ID:Lydia66890),回复关键字“电子书”领取。

也欢迎你来微博找我玩, weibo.com/Lydia66890?


user avatar   cai-jun-98-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站着看完最后的字幕,一张张真实人物的照片和介绍,不仅仅因为“我也知道”这么简单,如此遥远又如此熟悉,历史不过弹指一挥间,有时循环往复,有时悲从中来。

就像从未露脸的泰戈尔和他的诗,就像英文片名Forever Young。几段线,民国故事的电影感最佳,新中国故事犹如伤痕文学但真实,当下故事四胞胎最后那一转,让我想起鲁迅《一件小事》“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美中不足“1923年北平”有误,当时尚为北洋政府的北京,1928年国民政府后才改为北平。


user avatar   chen-mo-98-7-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全明星阵容的电影被雪藏五年,很多人对这样的片子大抵早早有了抗拒心态。然而,演技与口碑俱佳的章子怡、张震这对从《卧虎藏龙》里走出来的经典cp都选择了参演,一定有他们的道理。我就是抱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电影院,去看看这部《无问西东》。


整部电影的观影过程感受很复杂,一边对宏大的音乐、某些太过浅白的故事段落抗拒着,一边又被边边角角的细节吸引着,而心灵最深处在很多旁白中应和着,直到把所有彩蛋都看完。必须承认这是一部出乎意料的电影,出乎意料,既是对电影质量的肯定,更是对电影结构、内容、气质所感受到的惊喜。


结构

结构性影片可以充分调动观众观影时主观的积极参与性,边看边分析、判断,前期的分析判断随着影片的推进得到不断的印证或否定,如同一场高级智商游戏,这正是结构性影片的魅力所在。《无问西东》有一个实验性的结构,用板块的方式讲述了四个历史阶段的故事,平行前进,虽然关联度低,但在线性上编剧还是试图让几位主人公的命运相联系。这无疑在国产电影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据说导演接到的命题是青春,是传承,而只有几代青春的呈现才称得上传承。


按照线性的梳理,第一段故事来自上世纪20年代,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是心有傲气的清华高材生,一心想读理工的他,面对自己文科成绩更胜一筹的现实,感到无助与彷徨。第二段故事是30年代,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少爷沈光耀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产生了报国的念头,几经挣扎,最后从军,为国捐躯。第三段故事最为曲折,时代的力量将人物的命运急转直下,颇具戏剧性看点。章子怡饰演的敏佳本来只面对在两个追求者中二选一的小烦恼,却因为一封自作聪明的信件和一个虚荣的谎言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第四段故事是张震饰演的张果果,一个公司高管在面对职场上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时该何去何从。

其中一、二、四三个故事,矛盾都是内向的,人物与内心产生冲突,作出选择。第三个故事,矛盾是外向的,人物与被时代碾压,关系也随转折事件改变。如此看来,第三个故事篇幅最长、情感最完整,带入效果最好也是必然的。所以四个故事整合在一起,章子怡黄晓明主演的是故事片,起承转合要恰到好处。而一二四走的是文艺片的叙事手法,需要很多细节来衬托人物的心境与转变。如此结构,为那些动人的细节留足了空间,但也有不平衡的毛糙感存在。


细节

看完《无问西东》后,沉淀下来的几乎都是那些太过动人的细节。

西南联大时期,校舍简陋,下雨时噼噼啪啪的雨点打在铁皮屋顶上,几乎成了巨大的混响,吵到数学课完全进行不下去。老教授喊过几嗓子后,无奈又安然地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于是,师生一起在呼吸中顺应自然的安排。这一场景,呆萌的学究气与东方意境相融合,成为了故事里令人难忘的一笔。

一身遗老打扮的王国维刚讲完古文课,洋气的女外教就走进来宣布英文考试,彼时,无问西东的自由之清华不能不令向学之人心之神往。

米雪饰演的贵族母亲,自带雍容的同时,又劝儿子看轻名利,好好享受人生的乐趣。校长梅贻琦亲自劝解对转系犹豫不决的吴岭澜,要看到人生的真实,且不可埋头忙碌,被麻木的踏实所裹挟。这些段落中的师长、母亲对年轻人是全然的接纳与包容,是尊敬与鼓励。这种爱意通过演员成熟的表演,简直满溢出银幕,给观者一种抚平焦虑的舒适。

沈氏家族中一位母亲,两个仆人展现出中国贵族之家的许多亮点,这一部分不禁要为导演打call,在太多妖魔化的大家族宫斗戏之外,终于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诡计多端、不忍辱负重、不捆绑儿女,而用得体的深爱体恤儿子的母亲;以及中国氏大家族的门风与担当。

理工男陈鹏用解释“核”是什么的机会带着心爱的人一路狂奔,在清华园里出尽风头,最后用一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语双关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情观。这巧妙的段落完全可以媲美所有经典爱情桥段。


互文

除了细节外,《无问西东》作为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和当下的社会形成了一种互文的关系。

吴岭澜不愿顺应天赋选择文科,不仅是因为年轻人的虚荣,还有大时代对于西学东渐的认知,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理工、经济等比起传统的经史子集更有实际用途。然而作为生活在当下的现代人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早已见怪不怪,却很难再感受到电影中旧时代知识分子的节制、文雅和谦和。时代变迁,民族美德踪迹难觅。

此外,在众多题材的国产电影中确实很难看到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角对自我价值进行拷问的电影,导演甚至是用旁白的方法笨拙地说出精英角度的世界观。这样的价值输送在多元化的当下,有一种兀自的高冷与书卷气,却也着实值得懂得的人去偏爱。


当抛开满铺的主题音乐、刻意煽情的段落和非要落入的情怀,《无问西东》算得上是导演用稚嫩的手法捧出的满满热忱,其中有认真繁杂的研究,有绞尽脑汁的叙事承接,更有温暖世人的内核,和不走常路的傲骨。而真正动人心魄的,是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群真实优秀的人和他们的美德。

《无问西东》本以为是烂尾片,却值得被偏爱。


user avatar   xie-ling-c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度揪心,几度热血,几度泪崩。

它写意大于情节,但又不像罗曼蒂克消亡史那般任性妄为。它分明讲家国壮志,却并不晦涩空假。

一直以为青春片和厚度无关,无问西东不但有厚度,更有风骨。

影片最后,镜头徐徐扫过大师们的身影,这些在中国历史留下灼灼荣光的人在电影里,只是甲乙丙,这个电影讲的是普通人的青春,普通人与时代互相影响,互相成全的故事。

王力宏举手投足儒雅清俊,三代五将,连仆人都身手了得,违母命赴前线。每每飞行任务结束都把攒下的馒头抛到孤儿群中,当断腿的神父带领孩子高唱奇异恩典,悠悠歌声激荡空谷时,他与日军飞机正在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

喜欢导演处理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光耀母亲拿起他的衣服皱眉“还可长一寸”,千里远行,随行携带的竟然还有质地不凡的毛线针与毛笔。包括她怀着丧子之痛仍不忘给报信军人送上一碗银耳莲子羹。郭敬明真该学学何为贵族。

陈楚生的段落故事性最弱也最让我震撼,思考人生不可耻,不是浪费时间。配合着那段故事里,清华学子徒步到昆明,建起西南联大,茅草屋中静坐听雨,炮火声中避难的山谷下依旧支起了黑板,老师淡定地讲着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学生冒着生命危险仍搬运着恐龙骨架,不由让人泪崩,那时中国的文脉未断,才有这样的血泪诗意。

章子怡与黄晓明那段,再次深刻觉得晓明哥不演霸道总裁啥都好说。这种憨厚的角色才是他的归属。章子怡被批斗,小明不离不弃的故事固然讲得哀婉动人,但更让我心颤的是那个背叛章子怡的角色(竟然记不起名字),他背负了一生的愧疚,最终用牺牲偿还了罪孽。他真实,可恨,可悲,也可敬。

张震的现代片段最无感,慈善的基底,普通的调色太像升级版公益广告,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动人的小点。

最后总结:去看去看去看!


user avatar   still-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前任3》横扫票房,不停在微博朋友圈刷爆话题的时候,我揣着纸巾,悄咪咪地去了隔壁影厅,看了另外一部电影的点映——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是我很久以前就期待一部电影。

大概从六年前,2012年,我就听到过这名字。

当时,我在新闻上看到,章子怡、张震、黄晓明、王力宏、陈楚生……这些大牌一起拍了一部名字非常文艺的青春片。


(后来去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是出自清华的校歌“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本意是“做学问不分中西”,后来延伸到一种“不计较得失 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电影当然是说后者)

我,文艺青年嘛,就喜欢这种调调,看到新闻那一刻就记住了这部电影。

结果没想到,一等就是六年。

直到今年才终于看到它。

等待时间是很长。

质量稍微差一点的电影,经过这六年的折腾,早就被淘汰了。

但《无问西东》没有。

前两天,我看完了点映场之后,还是深深被打动了。(尽管我早就不是当年的文艺腔)

我想把它推荐给你们。

因为,《无问西东》是我看过,最特别的青春片了。


说它特别,是因为它时间跨度特别大。

绝大多数的青春片,为了引起特定年龄段人的共鸣,都是特定某一个时期的青春。

比如,《你好旧时光》,是2004年的高中。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1990年代的大学。

还有冯小刚的《芳华》,是1970-1980年的文工团。

这些片子,有很重的时代痕迹,打的是怀旧牌。

△其实《无问西东》很多场景也很怀旧很有历史感,但他们的整个故事不是为了怀旧


但《无问西东》,不同。

它的时间线,从1923年民国开始到2010年的现代,跨度将近100年。

这100年里,又穿插了四段完全不同主题的故事。

其中只有张震演的那段都市青年,是离我们比较近的。

其他,都是1920年代,1930年代,1960年代的事情。

别说怀旧了,大家可能连电影里说的时代背景都未必很熟悉。

△离我们最远的,应该是陈楚生演的这段,1923年,发生在北京(那时候还叫北平)清华大学里的故事。如果不看电影,我们根本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年轻人在做什么。


那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还要这样拍?

因为《无问西东》,想说的,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记忆。

而是整个中国,所有人,包括那些死去的人的青春。

△连空战都有,虽然这场景跟诺兰的《敦刻尔克》有距离,但不得不说,《无问西东》是一部很宏大的青春片。


为了还原这100年的历史,导演和工作人员,在筹备阶段,就看了超过百万字的资料。

手工制作生产服饰近万件,还原各种历史建筑、场景与道具。

看电影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这是一部相当恢宏的片子,绝对不是简单的青春怀旧。

△这部片子是用胶片拍的,也可能是最后一部胶片拍的国产片了。就画面而言,美爆了。我随手截的这些剧照,都觉得好像画一样漂亮啊。



光看主题,《无问西东》已经比其他青春片格局大很多了。

人物,《无问西东》也比其他青春片要丰富、立体。

它关注的,不再是校园或群体生活,也没有什么学渣、学霸、好人、坏人的设置。

戏里面的每一个主角,性格都非常突出,他们都代表了一种青春个性。

像离我们最近的张震。

他演的是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张果果。(这名字实在是太萌了)

表面看他是一个冷静内敛、心思缜密的人。

(甚至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他有点冷血,以为他是那种为了钱不顾一切的人)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内心很有温度,做事很有原则的人。

虽然他身处的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到处都是算计、心机,可是张果果并不愿意就这样堕落,他纠结,他反抗。

最终他甚至决定放弃利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张震说,他很喜欢这样一个真诚的角色。

这个角色代表的是年轻人的“初心”,他想要表达的是——

“你想要随波逐流,还是喜欢忠于自己?”

王力宏。

一如既往的帅气。

但在帅气之余,他又多了一些硬朗、气概。

在《无问西东》里,王力宏演的是抗日时期的在西南联大求学的一名清华大学学生沈光耀。

他家境好,学习也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前途无可限量,注定是要成为“霸道总裁”一类的人物。

可是最后,他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弃笔从戎,当空军抗日去了。

王力宏的角色,代表的是青春的“盛放”。


章子怡一直是我欣赏的演员。

这次,她也贡献了一个难忘的角色。

王敏佳。

1962年北京医院里的一个中医实习生。

她漂亮,倔强,可爱。

可惜,在最美的年华里,她因为一个小小的谎言,被背叛,被诬陷,生活就此走向下坡路。

但是,王敏佳并没有就此而放弃。

她一直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内心,爱情,她代表的是“敢勇”。

还有黄晓明的陈鹏。

他和章子怡是同一个年代,同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

在看之前,大家都很担心,黄晓明的“总裁我最帅”演技会拖垮这部戏的内涵。

不过放心,并没有。

小明同学在这戏里演得很好。

他的笑容是灿烂的。

他对王敏佳的爱,是明媚的。

我最喜欢是他拉着王敏佳的手在清华校园奔跑那一段,啊,那是真正的青春荷尔蒙。

像媒体人吕彦妮说的,“黄晓明有了不动声色的力量,一直在跑,跑起来是虎,虽不怎么说话,却满是浪漫”。

△黄晓明说:“我们这一对在电影中代表的是所有人的爱,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无所畏惧。”


而这几个主演里面,我最喜欢,也最惊喜的一个人物,竟然是陈楚生演的吴岭澜。

我从没想过陈楚生的演技会这么好。

他演的是1923年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的学生。

他在那里,见到了很多影响时代的大人物:

泰戈尔、徐志摩、梁启超、梅贻琦……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吴岭澜开始思考: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自由?

和其他主角比起来,吴岭澜的戏份并不多。

但是,陈楚生简单几段戏,就演出了一个温文尔雅,但内心自有一股力量的知识分子模样。

让我不禁对这样笃定的人,心驰神往啊~~~~

△看完这部电影入了陈楚生的坑


除了主角魅力非凡,这部电影的配角,也是牛逼闪闪的。

看完电影,你会对祖峰演的梅贻琦


米雪演的沈妈妈,印象深刻。

△米雪这部戏真的好美,一点儿都不比章子怡逊色。


他们就是每段青春里都会出现的人生导师。

有了他们,这些精神世界强大的人,我们这些后来者的人生,才会变得豁然开朗。

△米雪这段叫儿子不要去当兵的戏很棒,“我不希望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连命都没有了”。你可以看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真正的爱,这一段好催泪。


除了上面这些以外,这部戏最打动我的,还是情感。

我本来以为像《你好旧时光》这样,没有车祸堕胎打架这类狗血事,老老实实地讲青春故事,描写青春期悸动的已经是很好的片子了。

但没想到,《无问西东》拍的情感,比这些还要深,还要美。

它关注的不是小情小爱,不是初恋情怀。

而是我们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怎么活?我们应该怎样真实地面对自我?

△黄晓明说自己看了三遍哭了三遍。章子怡说看剧本就哭了,张震也说非常喜欢这种简单的情感。


故事里的五个主角,每个人都有迷茫、痛苦的时候:

吴岭澜和沈光耀被战争打断了学习、研究,被迫从北京迁到了云南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这一段拍得特别好,特别美。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学习,看了以后,你大概才会明白我们现在能在一张安静的书桌上读书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王敏佳因为被诬陷,失去了自己的美貌和喜欢的人。

张果果则是被工作中各种利益撕扯着,被上司当作权力斗争的工具,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可是,无论他们怎么纠结,怎么彷徨,他们也没有迷失自我。

他们的选择最终都是善良的、勇敢的,不会以伤害别人为代价的。

关于《无问西东》的主题,章子怡在采访中说过——

就是一个字,“善”。


“每一个故事,其实都是洋溢着美好的青春岁月,他们活着更多时候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有别人。

像我演的王敏佳,她那么小的一个角色,在最痛苦的时候,也没有出卖别人,坚持住了自己的善良,更何况是历史上那些有名有姓的人。”

△就算面临要被惩罚的命运,王敏佳也没有出卖朋友。


我很喜欢章子怡的这个解释,也很喜欢这个片子关于“善”的串联。

四个故事之间,看似毫无关系,毫无牵连,但实际上所有人的命运都有某种羁绊。

是吴岭澜的勇敢,影响了沈光耀。

沈光耀的善良,又帮助了陈鹏。

陈鹏又用他的真诚,(间接)感动了张果果。

(具体关系是怎样,我就不剧透了,你们可以去电影院看)

△每个故事都有关联这一点真的很棒


一层层看下来,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孤立的,没有一个人的成长,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这就是导演李芳芳想表达的东西。


“打通不同群体之间的桥梁是善意,很多时候就是你做出的选择。
60年代你选择做不做拿起石头(打倒别人)的人,抗战时期要不要做一个为国奋战的飞行员,20年代国门刚刚打开,你能不能拥抱西方的知识,同时坚守传承。”


你做的这些事情,看似只是为了你自己。

但如果你坚守住了,它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一点点传递下去,最终慢慢地影响整个社会。

你的善良,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本该如此。

看,这立意是不是很棒?

但很可惜,现在环境越来越浮躁了,有很多人并不能看明白这一点。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旁边就有两个人,一直不停地说:

“卧槽,这电影好作啊,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傻的人。”

△电影里这句台词挺真相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么慢这么深的电影


唉,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挺难过的。

我难过的,不是一部这么用心的电影,没有得到承认。

而是,原来大部分的人,已经不能接受这么纯粹的感情;

原来现在很多的人,已经不会相信我们可以这么勇敢去爱了。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写下这篇文章。

当是鸡汤也好,自来水安利也罢。

我还是很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这部特别的片子。

或许它的情感,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是很傻,很天真。

但是,就像电影里说的,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从过去的“善意”积累而来的。


只有回望过去,我们才会发现:

原来青春不是只有恋爱、读书和各种乱七八糟的荷尔蒙。
在这些琐碎之上。
我们还可以追求浪漫、诗意以及值得付出一切的—— 信仰。

最后,把电影里的一段台词送给你们。

无论做到与否,我还是很喜欢这里面的价值观——


“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你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可是如果了解到青春只有这些日子,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让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什么才荣耀,拥有什么才被爱?”

“爱你所爱,无问西东。”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花痴女王|文

喜欢文章的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


user avatar   zhao-hao-yang-19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用鲁迅先生这一段话为整部电影做注脚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先缕一下电影的故事线,整部电影用打乱的时间线讲了四个故事,我们按从远到近的还原一下:最开始是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从泰戈尔的演讲中解答了人生的疑惑不再迷茫;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是吴岭澜的学生;建国后的故事是,黄晓明饰演的陈鹏从清华毕业后参与两弹一星建设(他的恋人是章子怡),而他小时候是一名孤儿,接受过王力宏的帮助(我猜测应该是西南联大的老师收养了陈鹏,并把他带回北京接受教育);故事到了现代,陈鹏的朋友李想是一名支边的医生,他牺牲自己救下了自己的两位战友,这两位战友是张震(饰张果果)的父母。

整个故事横跨了百年时光,讲述了四代人的故事,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写给中华民族的史诗。

如何理解这部史诗,要从时间线的一头一尾来入手。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电影中节选了一段,我从网上找了一下,上下段原文如下:

我们已经出来,我们不要在墙圈里躲着,我们现在应得在全世界的面前辩护我们的价值,不仅在我们容庞的家人前卖弄能耐,我们必得明证我们的存在的理由,我们必得从我们各家独有的文明里展览普遍的公认的成分。

现在我是在中国。我问你们,我也问我自己,我们有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从家里拿出来算是你们给这新时期的敬意。你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吗,你们史册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拿出你们的光亮来,加入这伟大的灯会,你们要来参与这世界文化的展览。

泰戈尔说的这几段,提炼一下就是一个问题:中华文明是什么?中华文明中的你又是什么?你要为中华文明做什么?

整部电影就是用来回答这问题——我是什么?我们的文明是什么?而最后的答案是时间线最后的张震,用画外音的方式告诉我们的(记忆手打,可能会有出入):

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欣喜,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也不要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张震这一段话,不仅仅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帮助了四胞胎的行为做出的感想,更是整个电影一百年光景四个时代近十个鲜活的人物写下的注脚。一头一尾,相互呼应,回答了泰戈尔最初抛出的问题,更是对整部影片最恰当的概括与升华。

泰戈尔在时间线的开头抛出了问题,张震在时间线的结尾给出了答案,整部电影中间的所有故事,都是在回答泰戈尔的问题,论证这个答案。

我们从几个代表人物说起,给我印象最深的毫无疑问是章子怡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提供了好几个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直接致王敏佳(章子怡饰)于死地的教师夫人,对于章子怡来说,她是一个欺负自己授业恩师的疯婆子,是一个坏人;对于那个教师来说,她是一个禁锢了自己一生自由的女魔头;但是在街坊邻居看来,她是一个乐于助人为人热情的中年妇女。人性的复杂性就体现出来了,最后她跳井自杀,也说明良心未泯,只不过一生吃得苦太多了。

对于那位中学老师来说,能跟学生建立那么深厚的感情,毫无疑问是一位好老师。但是他在自己的青梅竹马供自己读书后,又想抛弃她,是一个典型的“当代陈世美”。结婚之后他又对自己的妻子十数年如一日的冷暴力,不正眼瞧一眼,甚至餐具都要分开用。正是他长年累月的歧视和羞辱,造成了他妻子这样极端的性格,说最终的悲剧他有一份责任也不为过。

这个故事里另一位非常丰满的人物是李想,他为了“进步”,不得已“出卖了”自己的挚友王敏佳。但是他的“进步”不是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支边,更艰苦更困难的地方为祖国做建设。我姥爷当年就是援藏干部,说当时支援西藏的十个才能回来一个,就觉得自己这辈子肯定就要在那里了。虽然说后来“两少一宽”,大量援藏援疆干部被撤回,我姥爷也是那时候回来的,但是去的时候谁知道啊,我不觉得李想是打定了自己能回来,为自己混一份资历的。况且他最后在遇到险境的时候,把获得希望留给了战友,自己一人去面对死神。这样的选择,能把他单纯的定性为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么?

就拿王敏佳自己来说,她虽然是一个毫无邪念的女青年,但是用“描字”的方式寄匿名信,怕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做法吧?她觉得这究竟是会能帮助到她的老师还是激化矛盾呢?还是仅仅为了满足她内心所谓的卑微的正义感?从她伪造和毛主席合影来看,至少也是虚荣心作祟吧。这么多个立体的人物,投射在时代的悲剧上,给我们带来的思考,绝对不仅仅应该是“因为那个时代政治运动如何如何,所以谁谁谁怎样怎样”。用这种简单的因果论来解读电影是对于电影内涵的巨大损伤。

章子怡的这段故事,是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两难抉择”。而另外一段浓墨重彩来描绘的王力宏的故事中,则是给我们展示了时代中的“两难抉择”。

王力宏出身名门世家,当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王力宏想要挺身而出参军报国,但是受到了来自家庭里的巨大压力,这段话我记得特清楚“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最终王力宏还是参军了,他家里有一块匾写着“三代将门”。

大概自宋代以来,文人地位远远高于武将,所以文官容易出“世家”,武将绝少出“世家”,一般苦大兵第一代死人堆里爬出来,为的是给后代一个更好的环境,基本都去考科举了。而王力宏看他家庭环境(还有汽车手表什么的)明显家族是一个高级武将,那么为什么他们三代加上他是第四代就要效命沙场呢?这就要从我们国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屈辱,各种反殖民、反侵略战争此起彼伏,不难想象是时局的动荡才造就了王力宏家族“四代将门”,包括王力宏在内一腔热血献给了国家和民族。

同样黄晓明饰演的陈鹏也面临着时代的抉择——两弹一星。他本身拒绝了“大我”而期盼与章子怡共同成就“小我”,但是当章子怡遭遇悲剧并且真的全部托付给他了之后,他依然走上了“大我”这条路,这个剧情的设置是值得耐人寻味的。说白了他跟王力宏一样面临着非常类似的两难抉择,而他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正如我开头所说,整部电影就是在回答泰戈尔的问题,就是在对中华文明的民族性进行探索,那么上面这样多的故事、这样多的人物、这样丰富多彩的悲喜人生,是通过什么论证方式来探索我们的民族性呢?


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人性


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教师夫妇即是人性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王力宏与黄晓明,都是特殊时代附加于他们的理想与命运。至于张震,很多人说他这角色和故事太弱了。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自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故事。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张震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如此和平而温馨的展开,是因为一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个王力宏和黄晓明,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奉献、他们的热血和青春,才换来了我们当今和平的时代。这就是包裹在民族性中的“历史性”,说整个电影的故事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说,时间线最后的一个故事,张震饰演的张果果,是民族性的一个落脚点:在事业上保持正直,即便上司坑了自己也不愿意以牙还牙;在生活上乐于助人,即便有人已经告诉了他不要做慈善被人“赖上”,他却依然选择好人做到底。怎么理解“落脚点”,我们可以把张震的品性带入上面每一个故事,如果没有抗战,王力宏的一生就是张震的一生;如果没有政治运动,章子怡的一生可能是张震的一生;如果没有两弹一星,黄晓明的一生也会是张震的一生。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灵魂——这是包裹在民族性中的“人性”。

这看似剥离了时代大环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至纯至真的故事,但是还是我们上一段所说的,平和的时代也是“时代性”,也是“是大环境的一部分”,但之所以他能成为民族性的最终落脚点,使我们几代人为之奋斗位置拼搏的结果。

还是那句话,整部电影就是百年求索的民族史诗。



————映前分割线————这是上映前对预告片的一些看法

先占个坑。

这部片子终于定档了,我很早对这部片子有个印象是因为看一篇章子怡的新闻:

章子怡称该电影是她近年来看到的最受感动的剧本之一。她在看过剧本三天后就决定接演……“我在飞机上看剧本,看到一段的时候已经泪如雨下,把剧本合上了。我特别害怕,不敢往下看,因为我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觉得特别恍惚。它太感动我了,我不敢往下看下去”“这个角色是我在之前的剧本中没有见到过的,她的身上有一种真实的力量,很震撼,很有吸引力”……一贯接片谨慎的张震则坦言,《无问西东》最打动他的就是剧本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

感觉章子怡已经是那种超然世外的仙女了,看她最近主演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太平轮》《一代宗师》,都是那种非常挑剧本而且要在艺术上有所突破。章子怡的眼光还是非常值得信赖的。所以目前来看《无问西东》剧本靠谱、演员靠谱,剩下全看导演的表现力了。

这一次电影重新定档燃起了我的好奇心,想要看看什么样的剧本能把章子怡看哭了。看新闻里的描述:

“电影讲述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 这几个年轻人,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在一番艰难的选择下,最终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的故事。”

去看了无问西东的预告片,大致能够猜测一下故事的梗概。

王力宏,抗日飞行员,似乎是在接受飞虎队的训练。有与日军飞机追逐的镜头,抗战期间的故事。

章子怡,苏式风格的吊带裙,明显是在建国后。

黄晓明,毡帽、军大衣、棉袄。

张震,明显我们当代的形象。

陈楚生,也是民国时代的装扮。不过从一片歌舞祥和的感觉来看肯定不是抗战期间。

那么四个故事的时间线大概可以猜测出来:陈楚生,军阀混战或“黄金十年”期间——王力宏,抗战期间——章子怡、黄晓明,建国后建设时期——张震,当代。电影介绍里说“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那么肯定是选择了四段有代表性的历史里几位有代表性的青年,有两个镜头特别触动我:

这很可能是在抗战期间云南农民修建滇缅公路的景象(也可能是修建飞虎队机场)。滇缅公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有超过二十万民工参与了公路的建设,他们顶着酷暑、饥渴、瘟疫和日军的轰炸,短短九个月时间在崇山峻岭中建起了上千公里的生命线,上万人为这条公路献出了生命。

另外一个镜头,枪、军人、戈壁滩、戴眼镜的学者,这肯定不是简单的支援边疆建设,只有一种可能——两弹一星。所以我推断电影有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不同时代中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青年们,暗线是国家存亡——国富民强。

当主持人孟非问起片名《无问西东》的含义时,李芳芳解释:“无问西东”四字来自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两点,青春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受到万事万物的干扰和阻碍。无论外界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看官微发布的王力宏的物料,他衣服上很明显写着“清华1937”。1937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拐点,对清华大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年份,紧随而来的是一段我国教育史上的传奇——西南联大。明年电影上映正好是西南联大成立八十周年。

因为日寇入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决定南迁合并办校,先至长沙后至昆明,所以西南联大也有三位校长,北大的蒋梦麟、清华的梅贻琦、南开的张伯苓。联大的教授包括但并不限于朱自清、闻一多、胡适、钱钟书、朱光潜、冯友兰、金岳霖、赵九章、罗文干、吴泽霖、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吴晗、江泽涵、华罗庚……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超豪华组合。

在日军肆虐山河沦丧的年代,西南联大在国土的一隅点燃了学术的明灯。无数学者、学生们以他们自己的另一种方式报效祖国。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许多星光熠熠的学者们甚至连一间独立的宿舍都没有。闻一多和华罗庚关系很好,于是他们便分享一间房屋,一间小屋子,中间用帘子隔开,一边住着华罗庚一家6口人;另一边住着闻一多一家8口人。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华罗庚完成了他的《堆垒素数论》,闻一多完成了他的《楚辞校补》。

展现西南联大的影视作品并不多,如果电影能够表现出西南联大的风骨、风貌,在重拾那一段传奇岁月,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小期待。


————占坑分割线,等上映之后再来补完整的影评————


user avatar   zhang-cheng-25-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user avatar   yi-xin-li-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相关话题

  电影《海王》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2018 年,你心目中的年度十佳电影是哪些? 
  漫威和DC英雄哪位会赞同996工作制哪位会反对,为什么? 
  国产二战题材电影是否走不出国门? 
  如何评价 2018 电影《蚁人2》? 
  电影《流浪地球》里赵今麦饰演的女主韩朵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王牌特工(kingsman)在中国也有一个机构,那么这个机构应该是做什么生意? 
  如何评价 4 月 15 日发布的《速度与激情 9》预告片? 
  如何评价徐浩峰《师父》中炫目的武器? 
  有哪些代表性的cult film导演和电影? 

前一个讨论
怎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阿里巴巴倒闭?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王菲的《无问西东》?





© 2024-1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