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中央部委公务员待遇过低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lai-da-wo-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不希望医生高工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老一代捞够的医生;

最不希望公务员高工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老一代靠福利房、团购房、早买房攒够资产的老体制内;

最不希望国企职工高工资的,也不是老百姓,是老一代包分配进企业的老油条。

处长、医院主任、国企高管都明白,在中国当前的公平教育体制和公开透明的招聘体系下,总有农民工人的孩子考上好大学,击败这些老体面人的儿子,占据重要岗位。

所以,一方面体面人加强子女教育,帮着孩子跑快些;另一方面,控制土地抬高房价、砍福利,就算你90后逆袭当上处长、主任医师、国企管理层,一辈子积累了2套房,而60后普通科员、职工积累了4套房,那么就算你上位了,你逆袭了么?

更何况,当不上处长、主任医师的90后硬盘境况更差,60后的处长比60后的科员房子多好多。

这就叫从根本上改变玩法,这才是根本的阶级矛盾。

很多人思考问题,总是从“国家-人民”,“官员-百姓”、“国企-私企”、“公权力-私有财产”这样的逻辑去分析问题,却忘了谁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


user avatar   gu-shao-yan-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略显危险的信号,长此以往甚至有可能导致上层与基层的脱节,资本渗透,以及corruption的问题。先说下前提,本人仅仅朴素爱国者,不是理论大师,单纯希望国家未来更好而已,望轻喷。

先说上层与基层脱节。能忍受部委低工资,但又能一直呆在北京这座高房价、高物价的城市的人,多半是京城中产以上,或者各种富二代。倒不是说这二类人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们很可能也是92院校或QS50的高材生,但他们更可能从来没了解过社会的真实面貌,没了解过底层大众的疾苦,没了解过基层部门的难处。当他们占据越来越多的录取名额,以后的领导中,他们的比例也会提高。而他们因从小生活较为优越,无法与底层人民共情,也不了解基层的情况,很可能会犯何不食肉糜的问题,不接地气,制定政策时容易陷入假大空,形式主义,好高骛远等等陷阱。比如说银行总行的某些领导,估计一年都不会去基层网点一次,但却一拍脑袋制定出“ATM机使用率"的奇葩kpi,规定人工柜台不能办存取款业务,必须去ATM,否则抓到柜员罚款。基层怨声载道,老年客户也不满意。

更可怕的是,由于这些人里家庭经商较多,家里普遍的期望就会是"儿子当官好办事“,所以不得不面临资本渗透问题。招投标内定、透露内部消息都还不算太严重,最危险的是方便境外资产转移……这些问题很容易就造成人心涣散,甚至内外勾结,同流合污,造成国家重大损失。比如你老爹靠炒房赚了50爽想转移出境,身为政策制定者的你还会不会下令严查海外投资?

再说corruption。虽然如上所说,但部委里终究还是有家境一般但有情怀的名校生。努力了二十年进了京城部委,却过着白天看红头文件,晚上吃清水泡面的日子,同事还一个比一个有钱。那么,小小的工资,大大的权力,对于人性的考验就会无限大……参考赵德汉,不说了。

我们不能对资本家及长期处于该环境下的人的思想觉悟有任何指望。官和商最好还是划清界限。在京城我觉得适当的高薪养廉是合理的。

————————————————————————

5.25更 原答案确实不太严谨,单是适当的高薪养廉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配合长期高压反腐和有效的监督。具体内容评论里有个兄弟说的挺好的可以看看。

我回答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没啥热度。很意外突然火了,估计是有大佬给我点赞或者B乎大范围推送这种键政问题赚流量了吧。谢谢各位互动,另外大家冲的时候注意点啊,真的,好几次我都是收到评论提示,过几秒点开一看,“评论已删除”……


user avatar   gutianlege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说待遇过低部委人才流失

那珠三年薪3-40w的法检人员也大幅流失,辞职都要排队了,难道也是待遇过低吗?

部委下每个厅局每年就拿那么几个名额出来全国遴选,每次都是打破头的挤进去,难道这些体制内精英都傻了吗?向往钱少事多离家远的生活?

你要看看流失的是什么人。如果流失的大都是毕业一两年的小朋友,那确实是因为待遇低,如果流失的大都是30来岁中层骨干,你怎么不想想为什么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那么大人家也敢走?

你觉得人家是因为待遇过低走人,实际上可能人家本来目标就很明确,通过部委镀金几年往外走呢。拿几年的低待遇相对于平台简历来说算个啥啊。

部委工资低吗?低,一个正厅都没珠三一个正科高。

部委的人能在北京安家吗?能。只要你能熬下来,那怕你家庭没能力帮你,都能在北京安家。

部委优势很明显,平台高。

平台高意味着资源多,视野广,出路宽。

至于北京安家最难的户口和房子

都能解决,只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

教育和医疗更不用说了,有哪个部委公务员是看不起病失救或者孩子读不了书要做留守儿童的?

工资低是真的,但是花的少存的多也是真的

别看互联网看起来收入高,每年算到手存下来的真没比人多很多。

部里的饭堂我也吃过,也不算好,自助餐最多能满足天南海北所有省份人的口味。

只要你能在部里熬下来

房子会有的,级别也会有的。

一个处里3-4个人,掌握着全国政策法规资源的初稿权,什么叫处长治国啊?

真以为京官见官高三级开玩笑哦。

放北京可能不算啥,在下面可算是个人物,资源可是全国通。更不用说一大堆干部可以下来地方挂职,一挂都是副厅长级爽的一匹,你在地方多久能熬个副处长?

我们经常开玩笑,北京来的确实素质高,管的太规范了,一分一毫算的清清楚楚,绝对不敢吃拿卡要啊,清正廉洁的典范啊。

问题是,一出都是大案。

现在部里流失的都是什么层级和年龄的干部?

跳出去的又是什么地方。

留意一下,你就知道是能进部委都是人精。

要跳槽的,哪怕给他们年薪30+他们也会跳

不跳槽立志走仕途的,再给他减到5k他们都会留。

不用担心部委人才流失,每年大把精英打破头进去。

说实话

部委两类人最能留下

一种是家境富裕,能让你在北京安家的北方人。早早解决了房子可以安心熬了

另一种是家境普通,在家跟在北京都差不多的山东、河北、河南小镇做题家,对仕途的执念大于对物质的享受。


user avatar   ge-xiao-duo-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部委公务员,我想说部委公务员人才流失现象并不严重,身边离职的人很少。

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委公务员收入虽然低,但是还可以分房,而各部委为了防止人员流失都要求分房之前签订协议,分房后多少年不能辞职。光这一条就把很多人拴住了。

有的人会说,分房排队那么久,没分之前辞职不就行了。但是你想,没分房之前基本上都是主任科员及以下级别,在没晋升处级以前跳槽出去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好的岗位一般都要几年处级工作经历。然而已经熬到处级干部了,你就想马上快分房了,如果走了就白熬了;等到分房后,就又被协议年限拴住了。

离职比较多一般是正处、副司这级别,一是一般这一级别的人很多年前就分房了,协议要求的年限已经满了,而且跳槽出去都是高薪实权的领导岗位,比如去央企当部门领导的居多。

当然也有部分部委离职率比较高,比如商务部,因为商务部人多,分房实在太慢了,大家没啥盼头,晋升到一定岗位后就跳槽出去拿年薪了,大部分部委人员还是比较稳定的。

我感觉部委的管理形式还有些像计划经济时期,就是工资待遇不高,但是可以分房(配售,也要交钱),没分房之前还可以配租(廉价租房),食堂三餐保障,孩子可以上学,让你能够在北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你能够安心工作,但是又让你不要奢望过得太好想东想西。

不过部委公务员的工资确实好低,前几天有同学转发了广州发布的一个招聘公告,初级岗位(副科级两年以上优先聘用)年薪56万,中级岗位(正科级三年以上优先聘用)年薪66万,酸了算了。


user avatar   neishengwaiwang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员流失客观存在,人才流失不至于 ,

一个中等规模的部委7、800人,一年走10来个处级、厅级干部不算什么,党政机关这类工作看起来深邃复杂,其实大多依靠经验,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你走了,马上有人顶上去,干的比你还要好,再说了,每年还有那么多优秀(是真优秀)的小朋友想进来,

所以从顶层来看,走一小部分人压根没影响

涨工资?获益的只有部委年轻公务员(领导不差这点钱,4、50岁的中年人赶上房产红利,也没那么紧巴巴);涨个几百块,意义不大,涨的多了,和当前的形势不符,和中央国家机关政治表率身份不符,也容易引起更多基层公务员的不满,

好家伙,前途比我们广,挣的还比我们多,还有道理吗?

所以我很明确的讲,给部委公务员实质性提高待遇这件事,缺乏“源动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低物质待遇这个标签很难摘掉。


来知乎大半年,有很多学弟学妹问我部委的事,有问要不要去、也有问怎么跑路(某赤手可热国务院部委小兄弟,工作不到半年,想考北京公务员),每当遇到这些咨询,我都在想:怎么样给一个标准要不要去?

根据我自身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主要有这么几点:

1.家里不差钱,不在乎一个月6k那点收入的,去!

2.家里虽然差钱,但为人极富吃苦耐劳精神,以事业至上、可舍小家顾大家的,去!

3.追求性价比、小资生活、朝九晚五的,慎去!

4.心理素质差、身体条件不好的,慎去,因为你熬不住!


部委天花板高,只要肯努力、能坚持,处长、二级巡视员是能够期望的位置,但是再往上也不容易,机遇、背景缺一不可,比如像教育部、外交部这类大部委,50岁的老处长一大批。

在北京这样的地方,除了极少数关键口,部委的处长、巡视员远远达不到“xx阶层”,该跑腿跑腿,该复印复印,该坐地铁坐地铁,和地方上的“官”体验颇不一样。

说这些的意思是,从个人发展角度看,部委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但是,也不要把它给神话,更多时候它也真的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

如果能用更加平常的心去看待和认识部委,我相信不管从国家还是个人的角度看,这都是一件好事。


如果看完以上内容,还有学弟学妹们想考部委,那就看看我之前的这篇文章,些许会在备考时有帮助。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个网友提到了一些事情。比如说:

最不希望医生高工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老一代捞够的医生;
最不希望公务员高工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老一代靠福利房、团购房、早买房攒够资产的老体制内;
最不希望国企职工高工资的,也不是老百姓,是老一代包分配进企业的老油条。
处长、医院主任、国企高管都明白,在中国当前的公平教育体制和公开透明的招聘体系下,总有农民工人的孩子考上好大学,击败这些老体面人的儿子,占据重要岗位。
所以,一方面体面人加强子女教育,帮着孩子跑快些;另一方面,控制土地抬高房价、砍福利,就算你90后逆袭当上处长、主任医师、国企管理层,一辈子积累了2套房,而60后普通科员、职工积累了4套房,那么就算你上位了,你逆袭了么?
更何况,当不上处长、主任医师的90后硬盘境况更差,60后的处长比60后的科员房子多好多。
这就叫从根本上改变玩法,这才是根本的阶级矛盾。
作者:资本市场极左
链接:zhihu.com/question/318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真事儿。

我见识过一些单位,就是这样做的。老人拿高工资,高提成,高分红;新人拿低工资,低提成,不分红。甚至拿奖金的时候,老人按照新人的最高标准上浮一定比例。新人则在老人拿完之后分剩下的。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新人干得少,固然拿得少;但是新人干得越多,拿得同样越少。

最后的最佳情况是,新人躺平了事,干个差不多就行了,再拿个差不多的工资就得了。饿不死,也挣不了钱。

有人说,年轻人不能躺平。可是规则就是让年轻人躺平。

有人就问了,那么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环境啊。

这你就错了。他们的孩子来了以后,就会有专门的套路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收入。比如提成就多了,分红也有了,机会也出现了。

你以为老人凭什么拿那么多?就因为他们有分配权。

在掌握分配权的情况下,以灵长目动物的智商,还搞不出一个让自家幼崽得利的分配方案?

以为富人家的孩子和你一样穷,你是不是傻?

中央部委的情况与上面说的这种情况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一般不允许这样分配利益,也不容易直接安排子女到自己单位里工作。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

别人困难,是别人困难。

都说北京的房价很高,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中央部委会分房子。但是排期呢?

几十年前,房子是分配的,你以为多久才能分到房子?

都是要排队的。

现在全民所有制经济都压缩得不成样子了,福利分房简直就像历史遗址一样,指望这个,那恐怕不如指望买彩票。

当然,直接说起来,工资还是不低的。这得看和谁比。

一些长三角珠三角的年轻人,放着优厚的待遇不要,一心一意要去中央。我不知道他们是精忠报国的理想信念比较扎实,还是已经赚够了,或者还是想再赚点,反正我是发现过几个在网上发表反华言论的,只是不知道国家发现了没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才流失是正常现象。以前的老革命也经常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个说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辈子隐姓埋名投入国家工作中去,甚至连婚姻大事以及子女教育都耽误了。国家一直都在讲,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这些人是听进去了,而且为了国家牺牲了一辈子,乃至几辈子。一种是一辈子在和各种负面现象做斗争,斗争了一辈子,子女接着去斗争。我在翻历史的时候,经常看到类似于像袁绍啊杨修啊这些人,一家人几代人都在台上和奸臣做斗争。奸臣固然总是不死,但是这些世代忠良在总是不赢的同时,也总是不输。最后门生故吏遍天下。王与马,共天下。谢安不出,奈苍生何!

你怎么改,这种现象都无法彻底杜绝。

因为分配权无法控制。

不讲分配的人,没有可持续性。有可持续性的,就太讲分配了。这个矛盾,不好解决。


user avatar   guijisheng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XXX聊起,他们也想在老美搞一个这样的事件,毕竟也算kpi。

但无奈难度实在太高。

一来,对方斗争经验太过丰富,舆论平台全掌握在他们手里。过去特朗普一条推就几百万转发点赞,咱们华春莹最多的也就几万,根本打不起来。

乌合麒麟的伊拉克阿富汗能戳到痛点也是在于那个时间点的巧妙,但后来的作品也就只能在国内引起浪头。领导们也非常头疼无奈,问问我有什么文化作品上的建议。

我们的斗争一直以防守为主,进攻是这几年在尝试的,但是没有阵地确实寸步难行,这点老百姓都看得清清楚楚,更何况对方的智库,像什么"先fb引爆一个事件,然后推特,油管形成截图传播,主动让网站封锁,反向助推"的办法根本不可行了,大数据一开始就给你限流限得死死的。

而我们本土的还做不到。虽然直属国家,但是和资本间还是有一层代沟,除非那个人直接发话。但是要那个人发话同意这么干,你又必须有点东西出来,那就又需要资本配合,真就陷入了绝对的两难,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二来,众所周知的,咱们的华裔和香蕉人团结不起来,对中国甚至中华这个文化概念都没有主要认同,老一代移民也以商人为主,新一代培养的多是生意人,商业律师或者医生之类,生活过得去,小孩儿能融入美国文化,钱多生活好,就足够了。

之前hateasian运动试过几次,最终都几无成效。看看隔壁的弗洛伊德,他说真的"心寒",有时候"仿佛回到了鲁迅描写的时代"。

当然这几年通过某些网站和资本的合作,国内小粉红和自发爱国党的培养,连带着对公知带路党的打压(有时也会有误伤),做的还是相当显著的。

但是真要到用兵时,这些爱国力量实际的转化率还尚未可知,面对资本腐蚀的抵抗能力,也是个变数,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现在一二线的间谍反间谍,渗透反渗透,我方人员在美国的危险程度,都已经达到了911之后的新高。

好笑的是,中国在美国的黑帮们,福建帮啥的倒都是爱国之心满满的,比起美国人在咱们的这些dealer小黑人外交美女,倒钩啥的我也接触过,中华义气真是完爆他们。可惜这几年有太多不能说的事,我真想哪天解禁,我也能写个剧本。


其他更多的原因就不聊了,都老生常谈,比如西方世界被枪击案提升拉满的阈值,比如对殖民文化从小的教育消解等等,就没啥事儿真的可以去撼动他们的那个所谓自由,实则固化,防御机制一流的圈层。


但目前确实火烧眉毛了,过去那么多年我们的策略一直是以防御为主,这几年发现不行了,必须对外了。

所以过去其实也不太让网络提颜色,经常删帖。怕反而调动起比较无知又热衷阴谋论的大批年轻人,现在爱国基础有了,又要担心孕育而生的民粹和狂热,颜色可以提了,什么什么之春可以说了,甚至香港有一部分问题也愿意放到明面上来聊。

像49中这种事儿每年其实太多了,他们都能说出是谁在搞鬼,谁背后有人,但懒得说,反正到时候该抓抓,该溯源溯源,谈判交换人质,习以为常。一般大国之间的情报安全战不会太撕破脸皮,就都是筹码为主。

大部分时候你分散着押注,搞点水花,就像打仗时候大家互相开个空炮,轰炸轰炸金门,两方也心知肚明,都有自己国家的kpi,老百姓也不会知情,偶尔也算是各自对网络防御的训练和练习。

但有的时候你allin一个事件,摆明玩大的,或者本来一个小的,你玩脱玩成大的,玩成线下的,那必须也跟你奉陪到底,就看大家谈判结果如何,一开始也不会贸贸然往国家层面去说。


中国有很多问题,我们过去做独立纪录片的恨国党也一堆,国际上拿了大奖的不少,被禁拍禁播的也多,13年之后移民的也不少。其实大部分前辈也都是好人,我们是真的想提出问题让国家让民众看到问题,引起深思。我们也会抱怨为啥地震不能拍,落后地区不能搞,明明帮助我们国家推动改革了,但中国是世界垃圾处理厂的事儿还是不能提,中国没有自己的猪的事儿不能说……

是啊,过去我也常想为什么?

但国与国,历史处境,智库与国家,国家与人民,人类文化认同之间的仇视,高层与基层之间的鸿沟,所谓精英和老百姓之间的代际,外加一个资本主义的运作规律,大出我们的想象,难就难在这里。

你落进一个思维定式,一种天生的不信任,加上某些腐败,某些特权的不干人事,过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那么多错误,会使你离不开你的思维舒适圈。

真正的公知们不会觉得自己错,他们不为钱,也看不上收钱的或吃爱国饭或吃西方民主饭的沽名钓誉之徒,他们认为自己就在说真相,自己就是鲁迅,殊不知你也受到了知识和立场的诅咒,也可能变成陈独秀,更甚者,成为宋姐妹。

我过去小的时候喜欢兼爱非攻和人类大同,也很理想主义,觉得世界终需要互相理解的一天,问题就能一步步改善。

但你有一天会发现僭越的问题,政府基层甚至理解不了高层,高层理解不了智库,智库理解不了百姓,国家理解不了国家,结果就一个个下坠成了术,异化成了非我族类的实际操作。

除了喜欢弄潮的野心家,谁tm真想把孩子们培养小粉红,谁tm真想把底下人全变成工具人,跑出去搞颜色,吹牛皮,群情激奋,伤害无辜的其他人类?

难是真的难,有时候为所有国家的所有安全人员想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异国他乡改名换姓,为美国梦,为中华崛起努力的基准又到底是个啥?

政治哲学或许会给你一些解释,黑格尔马老板可能也有他们关于大写理性的回答,

但有时候我真想得到一个答案,就是这问题究竟是啥?

生活不好吗?


user avatar   babyqu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小学校长,基层领导,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尚且不能维护自己和同事的合法权益。更普通的老百姓怎么办呢?

在这个别人打你你只要还手就算“互殴”的时代,其实在变相鼓励这种地痞流氓的滋生。

张三跟你寻衅滋事,你不还手就挨张三欺负。张三大不了进去几个月出来接着陪你玩,反正他烂肉一坨没什么在乎的。

你就不一样了,有头有脸有工作有孩子,你跟张三耗的起么?你不还手挨他欺负,你还手你跟着一起进去,前途人生跌落到张三一样的水平。什么?你要依法办事把他绳之以法?人家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要帮你接孩子,顺便在电话里感叹一句嫂子真漂亮。

扫黑除恶,除了要把那些人渣全装进去。更重要的是隔绝黑恶势力生长的土壤。

我们需要各种法律条文,来明确公民的权利。

让公民遇见这种人的时候,不用怕什么,也不用顾虑什么。

板锹拍他丫的!


user avatar   xinhuogongk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新消息:陈小武的学生们已经被排成一排,挨个查手机了。




     

相关话题

  人均 7 万余元存款这个数字是否正确? 
  为何日本1995年的GDP特别高?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 
  有钱人有哪些共同特质通常是穷人没有的? 
  姥姥更疼你还是奶奶更疼你? 
  如何看待社保费改由税务部门征收,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有一个盒子,把钱放进去有一半的概率变成双倍,也有一半的概率钱会消失,你会放钱进去吗? 
  如何看待刘慈欣「未来人类必须改变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的观点? 
  河南南阳公务员待遇怎么样啊? 
  为何意大利在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 

前一个讨论
10 亿现金,和《七龙珠》里的 10 点战斗力,你选哪个?
下一个讨论
我家孩子吐在滴滴司机车里,司机要求我赔偿250块是不是过分了?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