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有趣的事。
历史和政治之间会有怎样的微妙关系?Reddit用户MartyVanB给出了下面两张图片用以说明。
这两张图片都是阿拉巴马州的地图,只是年代不同:左图是白垩纪时代的阿拉巴马州,绿色的那条绿色区域是当时的海岸线,而右图是阿拉巴马州在2016年总统大选时期的投票分布,那条蓝色区域是投票民主党候选人的选区。
为什么两条色带显得那么重叠呢?因为古代的海岸线带来了海洋生物的丰富沉积,到了19世纪则成为了绝佳的棉花种植带,而美国早期的黑奴,往往都被安排采摘棉花的工作,于是迄今为止,这条色带所经地区的黑人比例都很高,而黑人现在普遍倾向于支持民主党,于是在这个传统的保守红州里,就有了这么一条蓝色地带。
「1亿年前的地质构造竟然影响了如今的政治资源,真是有趣。」
转自微博@ 阑夕
1
就拿土鸡来说吧。
这里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有黑海和地中海之利,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
从赫梯、吕底亚到波斯、马其顿,再到本都、罗马/拜占庭、塞尔柱、罗姆、奥斯曼,无数的强国在此统治,尤其是君士坦丁堡更是世界渴望之城,扼亚欧两大洲战略要冲,西可顾巴尔干,东可望小亚细亚,有航运之便,至今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西部和北部的沿海是人口密集区,这些地方在古典时代也是希腊人的聚居区,除了拜占庭之外还有士麦那、尼科美底亚、尼西亚、特拉布宗等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繁盛之所,奥斯曼帝国的龙兴之地—瑟于特与布尔萨也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离沿海不远的地方。
在内陆地区(以安卡拉、科尼亚为代表),这里是突厥人进入安纳托利亚之后最早的落脚点之一。此处与中亚环境类似(也和黄土高原一带气候有点像),属大陆性较强的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是适宜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居住的地方,早在近一万年前就有了早期的农牧业,也是拜占庭帝国重要的兵源地,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定都于此也算是比较有眼光(能够辐射整个安纳托利亚又不像君堡那样太靠近边境)
在东边的山区(与高加索山脉地区相连)则是多族群混居的地区,历史上亚美尼亞人(他们曾以此为中心,在提格兰大帝时建立了帝国,但很快就宣告衰落)、库尔德人(至今他们仍然居住在此)、土库曼人(黑羊王朝与白羊王朝的发祥地)都曾居住在这一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是大帝国交锋之地—罗马与帕提亚/萨珊,拜占庭与萨珊波斯/阿拉伯帝国/塞尔柱,奥斯曼帝国与帖木儿帝国/白羊王朝/萨法维/阿夫沙尔争夺的热点,也是近年来的不稳定地区之一。
南部的安条克作为天然良港,是连通小亚细亚和黎凡特的重镇,两千多年来曾多次易手,是不同势力(罗马与塞琉古/亚美尼亚,拜占庭与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塞尔柱/十字军,奥斯曼与马穆鲁克)的角逐场,控制了这里就相当于控制了南下的交通要道。
2
就波斯而言,将近九成的土地为高原和山区。
北部的塔巴里斯坦(吉兰、马赞达兰、戈尔甘)是少有的平原,位于里海南岸、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北坡,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耕作,甚至可以种植水稻,这里也是最后的祆教王朝之所在(这里出现过大不益王朝、巴文德王朝、凯伦王朝、齐亚尔王朝等曾经信奉过祆教的朝代),也是什叶派在波斯的早期据点之一(宰德学派的阿拉菲德王朝、十二伊玛目学派的白益王朝、伊斯玛仪学派的木剌夷国都发源于此)
西北部的南阿塞拜疆地区则是祆教的“祖庭”(相传琐罗亚斯德先知就诞生于此,“Azerbaijan”在波斯语中也有“火之国度”的含义),也是蒙古人在伊尔汗国时代统治波斯的中心,同时黑羊、白羊以及萨法维早期的都城—大不里士也坐落于此。这里水草丰美,宜农宜牧,吸引了众多突厥人来此定居(至今阿塞拜疆人还是伊朗第二大民族)
东北部的呼罗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商业比较发达,历来都是文化昌盛之地。早在青铜时代就有了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明体(同时也包括中亚部分地区),古典时代雅利安人(传说中)的彼什达迪王朝、凯扬王朝就在这里,帕提亚人也从这里走出。在萨曼、伽色尼、塞尔柱、花剌子模时期更是波斯文化的中心之一,是达里波斯语文学写作(以诗歌为主)的源头(还是“波斯诗圣”菲尔多西的家乡),而靠近中亚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土库曼人的居住地之一(目前他们主要散居在北呼罗珊等地)。
西南面的胡泽斯坦也是平原,和美索不达米亚直接相邻,所以长期以来就受到两河流域的深刻影响—从古典时代使用楔形文字的埃兰人到如今在这里居住的阿拉伯人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胡泽斯坦以东的法尔斯是“波斯”这一名称的来源,波斯波利斯和帕萨尔加德在这里,阿契美尼德和萨珊肇始于此。这里地处卡伦河畔,向来人杰地灵,大诗人萨迪和哈菲兹就在这里出生。
而扎格罗斯山区则是波斯与两河流域之间的天然屏障,是波斯高原这座“堡垒”的“城墙”,库尔德人与卢里斯坦人等半游牧部落在这里生活。
中北部内陆地区则是米底与吉巴勒,大米底亚地区有哈马丹、雷伊等名城(德黑兰也靠近这里),这里是波斯历史上内部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也是土库曼人从呼罗珊西迁阿塞拜疆、安纳托利亚的必经之地,故塞尔柱王朝与恺加王朝也曾定都在这片土地上。
中部有祆教圣地亚兹德和被誉为“天下之半”的伊斯法罕,这里的绿洲是丝路中的重要集散地,伊斯法罕更是作为萨法维中晚期都城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战略纵深可以辐射整个波斯,卡维尔盐漠与卢特沙漠则是天然的屏障。
东南部的锡斯坦与俾路支斯坦是俾路支人的分布区,古称扎兰吉亚纳,曾是乌弋山离国和萨法尔王朝的中心,是波斯与南亚联系的重要场所,南部靠近霍尔木兹海峡,有海陆要冲(恰巴哈尔港也在这里)
3
乌兹别克在气候条件上和我国新疆类似(尤其是南疆),大部分人口是农耕民族,但由于和北面的哈萨克草原接壤而导致这里成为了游牧民族定居化的重要场所。
地理上乌兹别克可分为四个部分:东部的费尔干纳地区、奇尔奇克-锡尔河谷地,中部的河中地区和西北部的花剌子模地区。
费尔干纳盆地是一个比较湿润的山间盆地,有高山(天山山脉的余脉)冰雪融水可供灌溉,适宜农业生产,同时这里也是多民族(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混居区,飞地较多,局势不太稳定。历史上这里是大宛国的所在地,巴布尔也在费尔干纳的安集延一带发家,浩罕汗国的核心领土也位于此。
奇尔奇克-锡尔河谷地毗邻费尔干纳地区(但一般不算在内),中心是塔什干(乌兹别克的首都),古称石国,是沟通费尔干纳与乌兹别克境内其他区域的唯一通道(因为苦盏属于塔吉克),塔什干也是中亚最大的城市之一,可谓咽喉要塞(历史上这里还曾一度属于东察合台与哈萨克汗国)
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的河中地区则更不用说,古典时代开始就是粟特人昭武九姓的地盘,后面又有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两座超级名城加持,是丝绸之路中段的必经之地(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取经都经过河中地区)。
历史上河中地区是贵霜帝国、萨曼王朝、帖木儿帝国的摇篮,也是嚈达帝国、喀喇汗国、西辽、花剌子模、察合台汗国、昔班尼王朝的腹心地带,是整个中亚的“精华”。
花剌子模则处于阿姆河下游入咸海的三角洲附近,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民族商贸往来的重要贸易点,古称火寻,在《阿维斯塔》中即有记载,也曾经历过多个王朝的统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希瓦古城也位于这里。
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领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领土的价值所在,很大程度是受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很多国家气候、地形单一,注定意味着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一旦一个国家存在了多元地理条件,就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创造的无限可能。
拥有多元的地理条件,是每个国家的梦想。
1.伊朗。伊朗高原的地形,使得伊朗长期受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影响,国家的中部南部都分布着大量的沙地。
伊朗南部的城市尽管靠海,但气候仍然干旱,难以开展农耕。伊朗南部城市阿巴斯港,可见植被稀疏、气候干旱:
但地理环境的有趣之处在于,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为伊朗背部截留了大量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资源,使得伊朗北部呈现出与南部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
伊朗北部城市阿斯塔拉,无论在居住环境、农耕条件上都与南部截然不同:
伊朗耕地面积(大于 100000ha)最多的省份有呼罗珊、洛雷斯坦、胡齐斯坦、法尔斯、东阿塞拜疆和克尔曼沙阿,最主要都集中在伊朗北部地区。里海沿岸和厄尔布尔士山北坡,为全国地区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是夏天凉爽,冬天严寒,北面和西北面有充足的降雨,因此草原和灌木丛丰富,农产特别发达,盛产水果,谷物,棉花,烟草,油料作物。
可以说,伊朗北部的沿里海平原,为整个伊朗提供了充实的农业资源,只要国家能够满足良好的资源调配,在农业上可以为全国提供供给。但相反,如果伊朗没有北部这块土地,整个国家都在大陆性气候的控制下,国家的经济、粮食安全都会遭受到非常大的打击。
2.尼泊尔。传统意义上的尼泊尔是典型的山地国家,我们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也这样强调:
尼泊尔王国这个依偎于喜玛拉雅山脉雄伟身躯下的国家,从地图上看,很像坐落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一条卧蚕。它地势高峻,14.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四分之三为山地,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240多座。更令人惊叹的是,全世界海拔超过8000米的十大高峰有八座汇聚于此,故尼泊尔享有“高山之国”的美誉。
因此尼泊尔的大多城市都是分布在山谷中:
但尼泊尔比不丹的优势在于,它不仅是山地地形,尼泊尔其实占据了喜马拉雅山南麓恒河平原的一些土地:
例如尼泊尔南部城市比尔甘杰,这里的海拔只有几十米,从地形上来说,这里属于的地形区就是恒河平原。因此这里的农业耕作非常发达,人口的信仰、语言都无限接近与印度。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分布位置就可以看出来,尼泊尔的历史是长期与印度斗争的。因此首都放在上方的山谷之中,起到一个居高临下的防御作用。南部既作为战略缓冲地带,又为国家提供了农耕业的生产。与之相反,山脉的上方更多地进行的是畜牧业发展。
尼泊尔南部农庄,典型的热带季风水稻种植,地形十分平坦:
3.埃及。埃及是我上课特别喜欢给学生讲的地方。作为北非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理环境,尼罗河的流经,改变了埃及的土地,也使得这里出现了难得的壮观景象。
埃及南部位于热带沙漠区:
尼罗河三角洲如同一片绿色的银杏叶,横亘在地中海沿岸:
充沛的水源、肥沃的泥沙,将埃及的主要人口聚集到尼罗河沿岸。
在埃及,传统的村庄自然景观完全是沙漠景象:
但是在尼罗河附近,村庄是这个样子:
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生长在尼罗河两岸,村庄坐落在农田里,如果不是讲镜头往上拉,你根本很难想象,这里是热带沙漠气候,每年的降水微乎其微。当比例尺变大,就可以发现它的神奇:
尼罗河在沙漠中冲出了绿洲,仿佛是一条绿色的丝带。这也为埃及提供了充分的农业资源。
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廓,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4.我们先看几个热带岛屿:
如果只看这样的岛屿,你会猜这是哪个国家?
加勒比海岛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其实都不是,这两处群岛都属于印度。分别在印度的东南侧与印度的西南侧。我用红色圈在地图上标出来:
拉克沙群岛由36岛屿组成,由水下火山锥周围的珊瑚礁逐步发展而成,海拔一般3-5米。各岛面积均小,最大的米尼科伊岛仅4.53平方公里。群岛南端的岛屿很小,土壤为珊瑚冲积砂。表层下数呎深有延伸全群岛的珊瑚层。 该岛气候终年湿热,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盛产椰子及椰制品,渔业亦重要。还有面包树、甘薯、柑橘和蔬菜。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印度联邦的海外联合属地,距离印度大陆800公里。 岛呈长串形,自北而南排列,长467公里。港湾曲折,水道纷歧,主要城市和海港是布莱尔港(也是直辖区首府)。全年湿热,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这里盛产输出木材、贝壳、椰子、椰仁、橡胶和槟榔。
吊诡的是,传统印象中的印度是南亚次大陆依赖陆权成型的国家。没想到在距离印度本土将近一千公里的印度洋深处,岛屿仍然属于印度。这就相当于中国控制了菲律宾的巴拉望岛。
所以我一直认为,印度的政治发展和野心,都是不容小觑的。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可见印度在印度洋部署的军事资源,这里已经超越南亚的势力了,直接面对的就是东南亚。且不说军事政治、渔业资源,拉克沙群岛就在马尔代夫上方,旅游资源风光丝毫不亚于马尔代夫。
印度地理条件的多元,海岛只是一方面的体现。从北方的帕米尔高原,往南到肥沃的恒河平原,再到德干高原和充分的海洋资源,印度地理条件的多元,也足以帮助它成为区域性大国。
接下来我举两个反例,说明一下单一地理环境对国家发展的不利。
5.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平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5%,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地带。孟加拉国被人称为“水泽之乡”和“河塘之国”,是世界上河流最稠密的国家之一。水道纵横,河运发达,河流和湖泊约占全国面积的10%。沿海多小岛和沙洲。恒河、贾木纳河和梅格纳河冲积成 的三角洲大平原是世界上三角洲平原中面积 最大的一个。孟加拉国耕地面积占总国土面 积的62%,是世界上垦殖指数最高的国家之 一。
孟加拉国全国海拔普遍较低,且位于印度半岛于中南半岛之间,两个半岛形成喇叭形状,这与我国钱塘江类似。当季风到来时,潮水大量涌进孟加拉湾,由于喇叭形状,潮水不断抬高。又因为孟加拉国地势比较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交汇的夏季河水不易流失,非常容易造成涝灾。
从卫星图上看,整个孟加拉国南北的村庄所处的地理条件没有很大差别:
平坦的地形、充沛的水源为孟加拉国带来坚实的农业生产和超过一亿的人口。但其弊端非常明显,一旦有水旱灾害,全国几乎都难逃厄运。例如1987年7月,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连日的暴雨,狂风肆虐,这突如其来的天灾,使毫无任何准备的居民不知所措。短短两个月间,孟加拉国64个县中有47个县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袭击,造成2000多人死亡,2.5万头牲畜淹死,200多万吨粮食被毁,两万公里道路及772座桥梁和涵洞被冲毁,千万间房屋倒塌,大片农作物受损,受灾人数达2000万人。
6.孟加拉国好歹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适合农耕,主要问题就是水灾。比孟加拉国更惨的是厄立特里亚。根据联合国组织披露,这里每4个人中,就有1人处于食物安全及短缺状态。东部和西部平原地区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大部分地区雨量不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干旱,呈沙漠状态。
整个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都是不适合农耕的土地。有资料说厄立特里亚有些地方还是有些水资源的,但我从卫星图上几乎是看不到一处宜居的地带。
对于厄立特里亚来说,贫困是其长期问题:
厄立特里亚于1993年脱离埃塞俄比亚获得独立,建国已有16年。1993—1997年,国家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之后就一直面临无数的挑战,如干旱、饥荒和战乱频发,从而使这个有六成以上国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之下的国家陷入更为艰难的困境,一些家庭只能靠侨汇生活。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减贫措施,但是,由于缺乏资源和减贫计划实施不力,贫困的问题并未得到缓解。
其实单一的热带沙漠或干旱高原地理环境并非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完蛋了。类似于波斯湾的国家,虽然气候环境单一,但是充足的石油资源使其足以得到发展。而厄立特里亚又没有丰富的矿产石油资源,地理自然环境又过于恶劣,自然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了。
7.感谢@yujichunqiu的提问。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简要谈到了孟加拉国的地理环境,我个人认为孟加拉国较为单一的平原环境其实也并非有利,它需要有一定的山地、亦或是气候有所差异的地区,这样能够减少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全国型冲击。事实上,孟加拉国东南部的吉大港邻近缅甸的区域,是有山地分布的,我觉得那里的山地环境,反而对平原广布、地形过低的孟加拉国而言是很宝贵的资源。
我赞同第二个问题的看法,经济的发展对单一地理环境的依赖度一定是降低的。但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发展能够离开传统的地理环境制约,您举例到日本,我也借由此谈谈日本的多元地理环境。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岛国,单一的海岛地理环境限制了日本农耕的发展,我觉得这也是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重要原因。而到了现代社会,日本的科技、经济,抵消了日本单一的海岛地理环境,而全球海洋贸易的提升和海权的争夺,相反还提升了日本的战略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完全不在意地理条件对传统农业的限制。日本作为人口大国,上亿的人口所需要的食物资源不可能完全依赖于进口。在日本靠近北方四岛的东北部,可见大片的农耕田:
日本拥有的季风环境,在现代发展的背景下,我觉得仍然是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而日本的地理条件也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在南部的冲绳群岛,则又是另一种地理环境:
从北海道北到冲绳,几乎是从寒温带跨越到热带,不同的海岛地理环境增加了日本农业的多样性。冲绳群岛也甚至还能提供热带海岛的旅游资源(中国丢了琉球群岛真的可惜):
总而言之,我认为国家的现代发展非完全在意地理环境,单一的地理环境也能造就富裕国家例如阿联酋。但一个国家最好的地理区位条件,是最好拥有多元化、多样化的地理条件。包括日本,其实并不算单一的地理条件,它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重的地理环境,这是日本很重要的战略资源。
世界上多元地理条件最好的两个国家,一个就是中国,另一个是美国。
有空我来更新,谢谢大家的支持。
希望您点个赞!
看热带国家里的人写的书,一股子毒辣的太阳味儿。直白又坦荡,像晾晒食物一样摆弄人类和情绪,这里没有水淋淋的月亮和欲说还休,你从对方的嗓子眼里甚至能看出跳动的是一枚果核还是恐龙眼睛。自然是刮着的,流着的,在人肩头笑着哭着的。肉体集中营里,无论是细长的、皱巴巴的、臃肿肥大的,附身到地面上就成了河水,直挺挺冲着天空就成了山川。
“精芬”这个词表达了社恐患者对寒带的那些芬兰人的向往。广场上的椅子要摆成不同朝向避免尴尬的对视与寒暄,排队的间隔距离大得好像白色吃下了几个胖子,商场的购物篮上也有周到的“myself”标识省去导购打扰。冷淡疏离,自由独立,每个人都是清白坚硬的一小团冰雪。这里的夜太冷长,于是燃起了重金属音乐,那股难言的力量与信念让在烈日下融化的一滩奶油心脏猛然炸裂。
日本实在是灾难之国,地震、飓风、海啸包括战争,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显得极易消逝。当发觉所有美好都将以各种形式在你面前消失,很难不追问世界。「物哀」,这个美丽又哀伤的词只能诞生在这里。烟火,哀。春日景,哀。樱花飘落,哀。妙龄的少女,哀……到最后是一场珍贵的生命,哀。日本作家的自杀率让人不得不在意,死亡美学,已经是一条渺小生命对物哀的最高诠释。《源氏物语》第四十一章空无一字,只留一个章回名:云隐。那些风月呀,都化作一声千古不完的叹息。
物哀之外,幽玄,侘寂,除这里外怎么看都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土壤。听三味线合着老艺妓的吟唱,脂粉气混着夜樱的疏冷便钻进人骨缝里。想起九鬼讲艺妓身上那种大和民族所谓「粹」的虚幻美学意识,心颤了一颤。荒木经惟那句“花本来就很美了,是在开始枯萎但还没凋谢的时候,这种濒临死亡,但还没凋零的花恰恰是最为色情的。”恍惚间,竟像是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刺青。
中学课堂上知道,粗犷汉子只有在烈日凉月的大地上才能喝酒和驰骋,吴侬软语在潮湿温柔的空气中才有生命。古希腊身旁躺着一片碎海,那里的人便靠出海贸易谋生,形成了自由开放、热爱探索的精神。而中国大片肥沃的土地上小农经济发芽生长,这里的居民啊,逐渐生出一张张中庸、安稳、和善的脸。地理条件是一个玻璃器皿,我们所有人都是忠诚的实验品,存在不过是不断反应,冒出一连串的气泡。
所以你看,骄傲的人类其实是自然孕育出来的一部分。
翻了翻自己的备课本,找到了下面的内容:
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和我们很不一样,中国儒家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子路问鬼神生死之事,孔子的回答则举重若轻,巧妙地将鬼神与生死等空而大,以及玄远幽冥的问题转移到了人生人世上。但日本人不避讳谈死亡,日本人喜欢瞬间绽放转眼又凋落的樱花,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也是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从不避讳,认为死亡是生命瞬间绽放的闪光。
这一点在日本动漫作品中露出端倪:
《海贼王》开篇以罗杰的死开启大海贼时代。
《火影忍者》中自来也将自己的死看作豪杰物语的最终章。
《多罗罗》中,百鬼丸直接被父亲献祭给鬼神,多亏菩萨保佑,才留得一丝性命。
《绝望先生》第一幕就是老师吊死在樱花树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族观念?
对死亡“诗意的淡化”,和日本自古以来的地理环境不无相关,日本地窄人稠,资源短缺,加上季风气候的不稳定,从事渔业的危险性,还有地震频发,让他们觉得生活不易,经常要面对死亡的考验,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面对死亡,与其害怕不如学会与绝望和平相处,将于是死的恐惧抛之脑后,纵情歌颂生的美好!
东南亚诸国中,印度尼西亚70%的经济总量,被只占人口4%的华人所控制;菲律宾十大富豪,七个是华人;泰国十大富豪,七个是华人;马来西亚十大富豪有八个华人。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富豪榜长期被华人霸榜,又是怎么回事呢?
东南亚土著眼里,对富有的华人是羡慕嫉妒恨,华人勤劳又狡诈,世代经商,善于积累财富。
而当地人就比较散漫,有钱就花,及时行乐。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地的农作物越需要人的精心照料,当地人工作时间也往往越长。这样的心理会世代积累: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经常拿着农具去劳动的背影,会让子女认为每天辛勤劳动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热带雨林气候,作物成熟快,人们花在劳作上的时间也短,有些板块边界处火山灰提供肥沃土壤,水果丰富极易成熟,菠萝香蕉椰子芒果,到处都是,想饿死都难!
东亚从事水稻种植业就不同了,需要对作物进行大量的照料,田间工作时间肯定长。
雨热同期适合耕种,但夏季风的强弱进退不稳定,也有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发的特点。勤奋努力的农户,往往能收获更多的粮食,得到正反馈。
小农经济体制抗灾能力弱,只有勤劳勇敢,克勤克俭,储备好稻谷以备不时之需,才能度过灾情,繁衍生息。从而养成了喜欢节俭、善于积累存储的习惯!
东非高原上的肯尼亚人,多次包揽城市马拉松冠军,有个长跑小镇——义坦,人口六千,有一千马拉松运动员。
肯尼亚的长跑运动员身形瘦长,腿长,臀高,红肌(持久性优异的骨骼肌,能储存氧气)发达,身高(英寸)和体重比(磅)为0.53,越大越适合长跑,血液中血红素高。
这样的种族优势是在自然环境影响下,长期演化的结果。
除了人种优势,肯尼亚又得益于东非高原恰到好处的高海拔,既为他们提供了普通人难得的“高原训练”环境,又不至于缺氧让人难以运动(虽然原理不同,但感觉好像《龙珠》中重力室的效果)。
全年温和的气候使那里无论何时都适合训练(曾出现过非洲小伙重庆/杭州/北京夏天太热,想回老家避暑的新闻)。
最重要的原因,穷!跑步是当地人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捷径。
在印度,牛是有较高地位的,普通的牛如果老了也能善终,瘤牛甚至还被认为是神兽、圣物。
印度教的教义里,牛是禁止食用的,马路上遇到牛在休息,车还必须要缓慢绕行或原地等待。
这是因为,凡事把牛吃掉的人家,难免后面要忍饥挨饿。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雨旱两季,雨季过后,土地非常泥泞,犁平地面仅靠人力根本不能搞定,这时候,牛就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如果之前把牛吃了,那估计要死路一条了。所以,干脆以教义的形式,规劝人不要杀牛,要可持续发展。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炎热干燥不用愁,只要有灌溉水源,光照充足能让作物果实更加饱满,水果更甜美;冬季温和,让人类和牲畜免于严寒的痛苦。
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四世纪,这里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之一。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徜徉于碧海蓝天之间,就有心情去思考、讨论、创造。研究哲学和数学。文艺复兴,也是从意大利开始。
大航海时代,反倒由地中海相对边缘的西班牙,葡萄牙发端。越是交通不便,人们就越有动力去寻求新的路线。我国的温州也是类似(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当地GDP的98%)。
非洲为什么农业不发达?
大多为热带气候,普遍高温,无冬季,病虫害肆虐;雨林地区,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不足,降水多,如果排水不好,会影响作物生长;草原地区,雨季短旱季长,缺少水源的地方难以持续发展,水源充足的地方也滋生蚊蝇,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又容易有流行病;缺少容易驯化的大型哺乳类动物;长期的奴隶贸易,使非洲陷入动荡和混乱,教育科技落后,无机械化农业基础。
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肥沃土壤,奠定了埃及沿河绿色走廊发展农业的基础,为精准预测汛期和枯水期,计算洪水淹没的区域,催生了古埃及文明发达的天文历法几何学。
以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物质环境,可能影响一个人对规模、宽敞的感觉。
美拉尼西亚的蒂科皮亚小岛只有三英里长,岛上居民几乎没有国土面积的概念,他们一直想知道,在不能听到海浪声音的地方是否有陆地存在。
如果要进行极端的比较,那么可以以中国为例。中国覆盖了一个大陆,中国人早就学会了正视遥远的距离,并对其持敬畏之心。原因在于远足可能意味着与朋友和爱人分离。
早期的中国文献中,曾使用“千里”这一表达,唤起对遥远距离的感觉。到汉代时,“万里”流行起来。随着地理知识的增长,诗人的夸张手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且随着地理知识的增长,诗人可以使用对比性的自然环境,唤起距离感和分离感。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空间与地方》 段义孚
人无法脱离环境,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影响深远,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过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始终是有局限性的。
毕竟,社会人文现象复杂多变,不可能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区域交流下,偶然事件加持下,共同导致的结果。
民族性格、国家品质之类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至于其形成的原因,也应该是复杂的。我们能从地理的角度去解读,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去解读。
学地理,只是是学了一种看问题的思维角度,仅此而已。
我的其他认真回答:
地理类:
我的趣闻类回答: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想法标签
当我指责印度人懒的时候,我发现了印度的普遍气温
我要是这种气温下生活,打死都不去干户外工作,安安心心写写代码,接接电话维持生活不好吗?
亚洲的黎巴嫩,一直以来知名度特别低,好在前段时间《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火了起来,就借此讲一下黎巴嫩这个历史受地理因素影响特别大的国家吧。
讲这个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黎巴嫩这国家的国旗——
能把一颗大树,放在这么重要的东西上,最起码说明,在黎巴嫩人心中,这玩意儿的地位非同小可。
那么问题来了,这大树到底能给这个国家提供什么帮助呢?
其实,黎巴嫩这地方,位于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中东」地区,它的邻国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提到叙利亚,我们现在总觉得这是个惨上加惨的可怜地区,但其实这片地方祖上异常的阔,如果我们剖析一下叙利亚的英文——Syria,你就会发现,如果加上一个 A,那就是Assyria,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在人类早期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亚述帝国」,这名字在圣经的创世纪里就出现了。
所以,如果我们穿越回古代,当时的这个地方,被两个更不省油的国家包围着——
在这两个大佬的包围下,黎巴嫩地区的土著——腓尼基人,领土上是基本不可能扩张了,尤其是他们的这个领土,还异常的不好——
从地势上看,黎巴嫩是中东地区国家平均海拔最高、也是山地最为曲折复杂的地带,适合耕种的土地非常之少。不过因祸得福,因为高山太高,西侧又是地中海,高山的融水,加上对西侧大海湿润气流的阻挡,让黎巴嫩成为一个拥有众多涓涓细流的区域。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虽然种田不方便,但是黎巴嫩却成了干燥平整的中东地区,少有的适合森林生长的区域,这才有了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被印在黎巴嫩国旗上的——黎巴嫩雪松。
按理说,大树本不是啥重要战略资源,但是对于黎巴嫩来讲,他们的地方多山崎岖,又有强敌环伺,西边的大海,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归宿了,航海总得需要船吧,造船总得需要木头吧,木头,咱家有的是啊。
就这样,黎巴嫩的腓尼基人,沿着地中海做买卖,卖染料、卖石头甚至卖木头,一来二去,地中海一圈都被他们占据了——
随着这种航海贸易,他们建立起了上古时代第一个航海殖民「帝国」,地中海一带到处都是他们的据点,这样的行为也极大的影响到了他们西北侧的邻居——希腊人。
希腊和黎巴嫩的情况十分类似,多山少地的环境,让他们的农业十分不发达,所以,他们利用腓尼基大佬的商业贸易,搞到了不少埃及、亚述的粮食以及好东西,逐渐发展起来。
就这样,希腊人也逐渐开始了和腓尼基人一样的航海征途,不过比起腓尼基人以商贸为主的地中海南线,希腊人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好的农耕地盘,在航海上也是见好就收,开着船到处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一来二去,希腊、腓尼基就成为了地中海一圈的「双雄」。
作为一个商业民族,腓尼基人迫切地需要一种便于记载语言的字符,那些刻在石头和泥板子上的埃及圣书体、楔形文字,艺术性是不错,但是实用性是在太弱。
于是,腓尼基人改造出了一种纯粹表音又极其好写的玩意——腓尼基字母。
如果你看一下这些字母的名称,就应该知道它们对希腊字母的影响了。
后来,这套字母很快地被希腊人改造为自己的希腊字母,再后来又衍生出了如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 ABCDEFG——拉丁字母。
当然,腓尼基字母对后来的叙利亚字母、阿拉伯字母甚至传承到东方的回鹘文、蒙文、满文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你只要知道,如今的主流文字中,除了汉字,基本都是这个系统所演变出来的玩意儿。
腓尼基人自己估计都想不到,他们会从一个弹丸之地,通过航海,不知不觉对世界产生了这样大的影响,当然,让他们更想不到的是,因为居无定所,这个海洋民族把地中海看成了天下中心,于是他们就开始以地中海为核心,把世界分成了「海东」、「海北」、「海南」三个部分,有点像我们中国的九州概念。
希腊人呢,就有样学样,他们把腓尼基人对于这三个区域的称呼——「Asu-」(本意可能为日出)、「Ereb-」(本意可能为日落)以及一个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南岸建立的城市「Lbqy(元音缺失,在如今利比亚)」——衍生为后来鼎鼎大名的——Asia、Europe、Libya,也就是「亚细亚」、「欧罗巴」、「利比亚」。
在希腊人的神话中,
人只不过是生存在地球表面的寄生虫而已。如果我说西伯利亚将会诞生一个称霸欧亚的强权,肯定大家都会笑掉大牙。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西伯利亚的地理条件已经决定了这个地方不可能产生一个大国。
说到正题,之前在看中亚史的时候,发现中亚的王朝经常会面对一些“城主”的叛乱,这些城主往往是皇亲贵胄或者封疆大吏,占据一座重镇及周边的乡村,就敢扯起大旗自立为王。根本不把中央朝廷放在眼里。
是因为中亚的这些诸侯们胆子太大,以至于一座城池就敢叛乱吗?当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中亚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亚的政权,是典型的“绿洲型封建政权”。各个绿洲城市或城镇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地理位置相对孤立,与外界的联系没有农耕地区那么密切。
为什么布拉哈汗国明明实力在一段时期内碾压希瓦汗国,可却没有吞掉希瓦汗国,重整河中呢?
因为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之间有着如此巨大的荒漠,除了阿姆河两岸有条件定居之外,其他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军队的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为什么萨曼王朝的纳斯尔二世经常面对叔公伊斯哈克和其他贵族在撒马尔罕的叛乱,却不能一劳永逸的消除掉这个祸患呢?
因为撒马尔罕和布哈拉根本就是两个绿洲圈,只要切断了之间那细细的联络,简直就成为大海中的两座孤岛。所以面对一次次的叛乱,萨曼君主也很无奈,只能一次次的宽恕对方。
为什么浩罕汗国,不过弹丸小国,却仍敢在布哈拉汗国的虎视眈眈下,派出人马支持和卓后裔在新疆的叛乱呢?
因为在费尔干纳盆地中的浩罕汗国只要守好忽毡和乌腊提尤别(伊斯塔拉夫尚)就好了,包围汗国的山脉根本不适合大军跋涉。
受制于这种地理条件,一旦统治者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手腕和权威,各绿洲城镇就很容易打出独立的旗帜。而从古至今一次次的叛乱和割据更是有力的佐证了这一点。
山里的瑞士、奥地利一定穷。红海口,交通要道上的索马里一定富。同样中东,有石油的伊拉克一定富,没石油的以色列一定穷。------------- 为什么老是觉得别人“生得好”呢?换成你,照样不行。
1、正常情况下,国家以地理环境作为自然边界
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国土面积、资源储备、地形地貌等等,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以自然环境(山脉、河流等)作为与领国之间的领土分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相同或者相互贯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生活在此之上的种族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俗,也即是有着较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容易产生国家这种统一的政治、经济实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国:
从上面可以看出,东部较为平坦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南方丘陵互相贯通,成为古代华夏的起源,而后内蒙、新疆、西藏较高地势作为抵御外国/外族入侵的屏障,共同组成了东亚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国家实体的地理基础。
当然,经历过殖民和二战,现在很多国家的边界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完全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国家、民族向心力不强,这也是现代社会冲突与战争的主要根源之一,比如说:
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边界总长达4.64万千米,其中44%是按照经纬线划分的,30%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仅有26%是由河流、湖泊和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这种人为划分的国界往往使得同一民族被分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隆达国被分割为比属刚果、英属北罗德尼亚、葡属安哥拉等,西非的富尔贝族被分割在今天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等七个国家,这为非洲国家长期陷入民族和边界冲突埋下了无尽的祸根。此外,还有朝鲜半岛、印度与巴基斯坦等等。
讲到这里,我知道很多同学要拍桌子了,毕竟现实中还有比非洲更直的边界,那就是北美: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美国与加拿大地理单元浑然一体,按理说是不应该分为两个国家的,莫非。。。
对的,你没猜错,这个也是人为划分的,并且前后也因为边境问题爆发了多次冲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这里就不展开了)。现在之所以比较安定,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美国真的太强大了(。。。无敌的寂寞)
2、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重要程度。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说中东,
其之所以每天都会上新闻联播,就是因为这地方太特么重要了,直接决定着全世界的石油市场,这是资源禀赋决定的。当然,从现在来看,这种重要性引来了全球各大国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使得当地乱成一锅粥,不知道从当地人的角度看,这样到底是该开心还是难过 。。
此外,还有一些关键运河所在国家,如下图:
新加坡之所以凭借弹丸之地在国际上享有如此高的地位,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其扼守马六甲海峡,掌握了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石油生命线。实际上,一旦传说中的克拉运河建成,新加坡的国际地位势必大大下降,但考虑到目前泰国政治局势及中美两国的博弈,克拉运河建成估计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美国作家布热津斯基曾写过一本书《大棋局》,分析了各主要国家(即书中所称的“战略支点”)的重要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