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从家长或未成年的孩子角度,你如何看待上海卢浦大桥「孩子受母亲批评后跳桥」这件事? 第2页

              

user avatar   shuai-ge-yang-de-zhu-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这个视频内心五味杂陈……

就忽然想起来我小时候的经历。

我是父母结婚第二年的产物,他们两人当时都特别年轻,在如何做父母这块,可谓是毫无经验,我上小学之前就不怎么看到我爸,一个月可能两三次,他那会完全不顾家,我妈又要带我又要工作,总是处在崩溃边缘。

她压力很大,总是莫名发火,我可能只是做错了一件小事,有时甚至什么也没做错,但就是会惹到她,先是被她骂,然后是被她暴打,全身上下都是鞋印,最后把我扔出门外不管我,任凭我怎么哭就是不开门。

我们家当时住的是老式小区,房门外还有个铁门,我就在两扇门围成的狭小空间里,不停的流眼泪,我用手抹去眼泪,然后又用手支撑着自己摇摇欲坠的身体,潮湿的手碰到满是灰尘的瓷砖,黑乎乎的。

多半是没人管我的,直到我妈过几个小时放我进去。

但有一天我刚被丢出去半个小时,那会饭还没吃几口,哭的体力透支,也哭不动了,就头挨着铁门小声抽泣,刚入秋的天,我就穿着一个薄薄的小背心,冷的时不时打寒战。

我当时才三四岁吧,就觉得自己快死了,又冷又饿满是绝望,或许我连绝望是什么都不懂,就静静地靠着门抽泣。

楼道里一直都很安静,偶尔听到大风灌进来呜呜的声音。

天有点黑的时候,楼道里传来些脚步声,我没太在意,因为一般就算我大哭也没人管,所以我和往常一样蹲坐在地上,头埋在膀子里。

大概是楼道太安静了,那个脚步声似乎听到了低低的抽泣声,她停在门外在找寻声音的来源,然后很快就发现了我,一个瘦瘦小小的蹲在铁门后的小孩子。

她和我说话,问我怎么了,为什么在外面,我脑子一片浆糊,就稀里糊涂的回答,然后她问我饿不饿。

我说饿。

后面的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得,一双满是皱纹的手穿过铁栏杆递了个热气腾腾的包子给我,我还没长高,踮着脚接了过来,她又断断续续和我说了许多话,时间太久可能都忘了,也有可能根本就没听进去。

她走之后,我怔怔的盯着手上的包子,看了一会就咬了一口,香气立刻扩散到唇齿间,我狼吞虎咽吃下整个包子,突然流下了意味不明的泪水,那是我第一次安静的哭,没有扯破嗓子,就是静静地坐在地上,眼泪一颗颗滚下来,滚在小臂上,或是滚落在地上。

处在绝望之中的人,最想要的是那双递来包子的手,虽然并不能缓解内心的痛苦,但至少让人知道自己在被关心着,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他就会被深深的难过,痛苦,孤独,无助包围着,当处于那种负面情绪时,这些情绪就会成为不稳定因素,最终导致一个个体走上陌路。


user avatar   xu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穷人家的孩子蓬头垢面地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地在家里转。转的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父母一样或者还不如。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有小孩只是她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所以随便辗转没人管他。因为无论如何数目和材料的资格总还存在。即使偶尔送进学堂,然而社会和家庭的习惯、尊长和伴侣的脾气却多于教育反背,仍然使他于新时代不合。大了以后幸而生存,也不过“仍旧贯如之何”,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的萌芽。

最看不起女人的奥国人华宁海尔曾把女人分成两大类:一是“母妇”,一是“娼妇”。照这分法,男人便也可以分作“父男”和“嫖男”两类了。但这父男一类却又可以分成两种: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是“人”之父。第一种只会生不会教,还带点嫖男的气息;第二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需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需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记

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


user avatar   li-yi-re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多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灵魂无数次跳下了这样的桥。

只是肉身还坚持着,麻麻木木长成了大人。


user avatar   bei-mang-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巧得很,就在去年的一个晚上,我在家里跟我妈闲聊,说过这个问题。

起因是她隔壁班上的一个孩子,在学校闯了祸,回家被家长骂,然后半夜偷偷摸摸起来,跳楼自杀了,闹得整个学校沸沸扬扬。

我妈的反应和上一代的很多家长如出一辙:“你说你们现在的小孩,心理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我们当年没吃没喝,被你外婆打大的,不照样活得好好的。到了你们现在好了,吃饱喝足,啥都不缺,结果一点小事就动不动寻死觅活的。”

我想了一会,跟她说:“不是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了,而是因为社交媒体变发达了。以前小孩被逼得喝农药自杀,没有新闻能上。”

然后我又补充了一句:“而且赶上计划生育。以前骂死一个,好歹还有一个,父母就知道珍惜了,不把小孩往死里逼。现在骂死一个,就全没了。”


=====================================================


其实很多事情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两代人之间的互相不理解。

子女无法理解,父母说出那么凶恶绝情的话,其实只是成年人世界的气话,过了就消散了。他们当真了;

父母也不会相信,子女会因为两句气话就真的自杀,可能直到他们跳下去的前一秒,父母还对着他们大吼“你跳啊,有本事你跳啊!”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自杀的念头吧。

所以才会在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这么心有戚戚焉。

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条陌生生命的逝去,而是看到了当年差点走到这一步的自己。

我小学五年级,从苏北老家跟着父母转来南京,刚过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很多小县城里的习惯、乡音和衣着打扮,都成了身边同学们指指点点的笑料。

父母当然不会当做一回事,他们身上的压力更大,家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对于那时候的我们家来说,每个月的还款像是天文数字一样,压得他们都喘不过气来,父亲每天都是10点之后才能回家,母亲刚来的半年里,档案关系没转过来,找不到工作,在家里天天做家务,偶尔打打零工,却因为赚不到钱而更加焦躁。

在他们眼中看来,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他们大人才有压力才对。

可是不是的,孩子的压力丝毫不比他们小,可孩子的抗压能力远远没有他们的大。

那个时候虽然被嘲弄欺负,可我有两个优点,一个是成绩好,一个是能打。成绩好姑且不说,在打架方面,从小在徐州街头巷尾跟同龄孩子打群架打得尘土飞扬头破血流的我,到了南京之后,发现即使是所谓最混混的班上同学,打起来也跟软脚虾一样。

不行啊。

那时候家里的穷困让我过早的懂事了些,知道不能给家里添麻烦。被欺负了几次,能忍则忍,实在忍不了了,我才动手反抗。

小学的一年多还算平静,等到升到初中之后,班上的男生们开始陆续步入青春期,那个年纪的孩子们总有一种天真的恶毒,我的脏乱和家乡话就成了他们重点攻击的对象,直到后来忍无可忍了,我跟他们打了两次架。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我真的很能打。

第一次,硬生生踢折了一个嘲笑我的同学的胳膊。那时候班上的同学都开始流行穿运动鞋,我没有,我只有家里的三双白色的“doublestar”,12块一双的小白鞋。我不敢跟家里提要求,母亲也并不知道这些事情,她给我买双星小白鞋的原因很简单,省事,家门口的批发市场,30块钱直接拎三双回来。那一次他们在体育课上,围着圈嘲笑我,说我只有一双鞋,我就涨红了脸解释,说不是的,我有好几双,只是都是一样的而已,他们就呜呜地起哄,我急了眼,冲上去踢为首的那个,他就用手去挡,可我踢着踢着,就红了眼,跟发疯了一眼拼命踢,什么都不知道了,等到被体育老师拉开的时候,才发现他倒在地上,捂着右手,后来去医院检查,结果我到现在都记得:“部分软组织挫伤,轻度骨裂”。

第二次更简单,他们嘲笑的是我的裤子,初中的时候我开始长个子,母亲秉持着传统能省则省的观念,直到我的旧衣服穿不下了,才会去给我换新的,以至于我常常穿着紧绷的衣服和裤子去学校,有一次早上,进班的时候,几个男生当着同班女生的面,指着我裤子因为小了而紧绷着的某个地方,开始说一些羞辱性的词。具体的我就不阐述了,结果是跟我扭打在了一起,被我一肘打到了其中一个男生的嘴角,后来去医院缝了七针。

第一次打完架后,母亲知道原委,态度还算好,带着我去赔礼道歉,回来后虽然生气,但还是耐着性子教育了我,让我以后不准跟同学打架;、

到了第二次的时候,她带着我去医院给人家赔礼道歉,赔了钱之后,回来的路上一句话都没跟我说。

到了家里,奶奶心疼我,煮了鸡汤,看我进门后就赶紧帮我拿书包,要给我盛一碗,我妈忽然一瞬间爆发了,把包恶狠狠地砸在我的脚下,说你还有脸喝鸡汤,你还有脸吃饭,你给我滚,你现在整天除了学人打架你还会干什么?我们家没你的饭吃,你滚!

我愣在了那儿。

奶奶连忙在中间劝着,我妈坐在沙发上,骂了好久好久,我其实已经记不得她后来说了什么了,我满脑子都只有那句话“我们家没你的饭吃了,你滚”。

那天晚上,我真的偷偷摸摸收拾了小包。

我没带衣服,没带钱,我觉得这都是“他们家”的,我拿了就算是偷。我只装了两本书,带了一点吃的,我想我能去哪儿呢?

我想回老家了。

现在想想很可笑,可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背着包,往老家的方向走,能走到算运气好,走不到,死在半路上,我也认了。

可是第二天一早,我准备偷偷摸摸走的时候,却发现我妈起得更早,给我把早饭都做好了,看到我起床,就像是昨天没骂过我一样,匆匆忙忙地说,你赶紧吃早饭,吃完去学校,我先去上班了。

然后就风风火火的真的走了。

我当时呆站在家门口好久好久,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默默回到自己房间里,把书和吃的换成了课本和作业,吃完早饭,去了学校。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其实,如果当时我妈没有给我做早饭,没有匆匆忙忙地比我还早地赶去上班,让我觉得她特别特别辛苦,特别特别不容易的话。

也许那天我真的就走了。

我后来想过很多次,如果我真的走了会怎么样,会被人贩子拐走吗?会被人抢吗?会被警察带回来吗?还是会有什么别的事情发生?

所以当我看到视频里这个跳下去了的十七岁的少年的时候,我的耳边轰地一下就懵了。

我忽然想起了很多很多年前,那个还是小孩子的,背着书包站在门口,准备离开这个“没有你的一口饭吃”的了家的心情。

我为什么会离开?

因为那时候我当真的。

我真的觉得,他们不要我了。

这个家也不要我了。

我猜他跳下去的时候,心情应该和我那时候的一模一样吧。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父母永远在等儿女的一句谢谢!

儿女永远在等父母的一句抱歉!

代沟永远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一道鸿沟,又有几个人能真的换位思考呢?

我上高中时,别的班级有一个学生跳楼了,原因是成绩下滑,父母轮流骂了他几顿,什么难听骂什么,祖宗十八代都骂完了,然后他心情郁闷又喝了点啤酒,父母骂的更狠了,觉得这个年纪学会喝酒,这就是废了,让他去死,可能是酒精的作用,他跳楼了。那天他们全家都来了,他父母趴在地上哭,他爸爸扇自己的耳光,妈妈哭晕了好几回。听说他爷爷倒是很冷静,不知道嘴里嘟囔着什么,后来,经常看到他爷爷搬个小凳子坐在他死的那个地方,一呆就是一下午。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长不顾孩子感受?孩子太脆弱?

为什么不能是上述两个回答都是"对",非得一对一错?

不能两边都反省一下吗?非得只指责一边儿?

一方面,父母那辈极少接触过心理学,甚至连心理学的概念也没有。而且过了学习年龄,绝大多数知识见识三观已经冻结。

这部分父母只要觉得是“为了你好”,基本上就什么都可以做了。以爱的名义,宠起来,孩子什么要求几乎都满足,烦躁起来,孩子一点就爆,甚至成了撒气筒。做过了,也就是“恨铁不成钢”。做的好些的,也就是肉体不打。尊重与心理关爱?没有的。“我辛辛苦苦拉扯你这么大,你有没有感恩?”

很长一段时间,培训界流行“夸赞教育”。父母们因能力也好,意愿也好,面对孩子的问题往往自己解决不了。一味责怪孩子本身,要孩子自己找问题。“怎么就你。。。”,“别人为什么。。。”。于是培训界就要求父母夸赞,鼓励教育孩子。实际上,缺乏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愿与能力,往往又走向极端,在溺爱与暴力之间两级震荡。


硬币的另一面,年轻人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走向社会之前,实际上是接近单线程的动物:学习,玩儿,加上一个恋爱。

而你们的父母呢?现在全社会热议的996之外,他们要承担家庭里面所有的琐事。为什么许多人走向社会后开始理解父母?即使再没心没肺的人有了自己孩子后也开始理解父母了。

因为自己真正走向生活后才能理解,一辈子中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光一定是校园,最多加上刚出校园的一两年。。你不理解这个之前,你真没有资格去指责父母们。

你设想一下,一个累了一天的父母,面对一个逆反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天天要见,躲也躲不开(生活中,性格差的同事躲开就是了。领导,客户也不是天天见)。会是什么心情?因为爱而不得不忍着,忍多了呢?

被家长粗暴对待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把自己当朋友看待尊重。以我的观察与经验,长期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的家庭,往往会遭遇孩子“给脸不要脸”。进入青春期后一直到走向社会前,年轻人大概率会把自己的父母当傻比(他们过时了,落伍了。跟他们说,他们又能理解我个屁),即使自己的父母是马云,是爱因斯坦。他们只信远方的权威与流行趋势。

当年轻人们呼唤父母辈的理解与宽容时,实际上他们的宽容度相比之下几乎为零,稍微不如意就怼就删(在知乎不是这样吗?)。“不接受反驳”成为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玩笑。

双方看对方都是傻比,双方的本质都希望对方的尊重。双方都觉得自己不容易,对方怎么就不能让自己顺顺心,理解理解自己。

一方的大多数,观念还没有现代化。另一方的大多数,比以前脆弱很多(大概率,年轻人不会觉得自己比上一辈脆弱,但有调查显示,在中国自杀率下降50%时,学生的自杀率却在上升。抑郁症也在上升。没错,抑郁症是病,感冒也是病,但容易发病,说明抵抗力差或环境恶劣。年轻人们大概率会归因于外)

如何破?

互相尽量换靴思考是一方面(不是说做到就能做到,需要炼)。

另外,谁能破这个局,谁才是真正优秀。光看对方傻比有个卵用。自己跳楼,自己后悔痛不欲生又有个卵用?

就事论事,这个事件是个双输的结局。一个没了命,一个后悔。但父母的行为还有其它方式挽回,孩子的绝决已经无可挽回。。。


user avatar   jenny-20-77-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心里难受的要吐,我竟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抖音转载,侵权即删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2270507096895488

特别是看到这个视频的两个细节:

1、这辆车在车来车往大桥中间停了比较长的时间。


2、孩子跳下去的时候,没有丝毫地犹豫。



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然后我不争气地哭了。

视频里的孩子和母亲,一定各有苦衷,真相没出,我无意评价任何一方!!

但是,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很多:

因为是老师,因为带的是高中生,所以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里,真真地见过被父母逼地无路可走的孩子。

去年我和一个别班的家长大吵一架。

那个家长跑到我们办公室找校长(校长刚好和我一个办公室)。

她去做了什么呢?

非要让校长批评孩子周六晚上看电影了

我们学校,只有周六晚上放假,一个月都没有假

而且闹着逼问孩子的数学为什么不能考到130

(你想象一下,办公室外的学生,办公室里的老师众目睽睽下,孩子心里有多难受,孩子回到教室后,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硬撑着坐下去的!)

并且说就算是个傻子认真听讲就能考好,还逼着孩子讲为什么考不好。

我当老师,最不喜欢的一种人:

就是拿着“为你好”的借口,肆无忌惮地伤害着爱他的人。

说实话,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且是很爱很爱。

我只是不明白:

既然那么爱

为什么会毫不在意孩子的想法?

为什么会一点儿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

不愿意听听一点孩子的心声,甚至是非要让孩子充当面子,稍有不满意就恶心挖苦!

那个家长

我们苦口婆心告诉她,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有区别,而且每一个人的智商,综合能力和基础都不一样,所以,孩子学得好虽然重要,但孩子开心最重要,只要尽力了,都不要去责怪。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家长歇斯底里说的那句话:

她学成这样,她开心了,我不开心! !

就算是让她去死,我也得让她考好!!!!

本来这个家长不是我们班上的,我实在忍不住,就上前和她大吵了一架。

我当时就想,这个孩子该有多可怜。

是的,我知道很多家长付出了很多,我也知道很多孩子是家长唯一的希望。

但是

你不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吗?

你不明白人上一千各式各样?

为什么非要用唯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培养乐观的性格,积极的人生态度难道不比一个高考高分更重要吗?

我姐,985毕业,如今要去开早餐店,我妈妈没有觉得任何可惜。

我妈的理念是:

人有一双手就不会饿死,只要能养活自己,怎样都可以。人生短得很,莫计较太多。

所以

我真心的反感那些说着爱孩子却只顾着自己的面子的家长。

对着孩子口口声声说学习重要,学习不好就完蛋,实际上人生里面多的是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他们不知道也懒得去了解,更不会去教孩子。

嘴上不准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看到孩子玩一下就非打即骂,自己却天天麻将抖音,自己尚且做不到的自制自律,便将所有过错推给孩子。

说白了就是那些更爱自己,更爱面子的家长。

第一届班主任的时候

教了一个学生由于考试压力太大,失眠一个多星期,出现了幻听现象。

由于我亲自经历过好朋友心理出问题的情况,所以我很敏感,立刻联系了父母,再三嘱咐,一定要让孩子好好睡觉休息休息。

先到医院打安眠的针,大脑恢复休息,症状就会好一点儿。

两天后,我打电话给家长,问情况。

你猜猜家长说什么?

他妈妈跟我说:

正规大医院没有这种让人睡觉的针,只有安定医院有(精神病医院),孩子太小,让她进那个医院传出去太丢人了。

所以,我们就让她回家休息几天就可以了。

我当时心中顿时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急了,几乎恳求她父母一定按照我的嘱托做。

后来整整一个月,他们还是没有去那个安定医院。

再过了一个月后,孩子的情况发生器质性变化,我们所在的城市已经医不好了,后来孩子随父母去了大城市,然后休学了一年多,后来就一直没有跟上学业,再后面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我在学校的时候,几乎90%的孩子心理上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说:你孩子很痛苦。

家长说:这么小有什么痛苦的?

我说:你孩子有心事,压力很大。

家长说:谁不是这样,谁没有压力?

我说:你孩子现在厌学,学得不快乐。

家长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快乐,现在快乐,将来更不快乐。

我:......

在这辆车停在桥上的这段时间,车里也许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争吵。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这其中也许,我只是说也许有这样一句:


你有本事,你就去死!


你知道吗?其实孩子还小,对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的留恋,之所以苦苦撑着,也许就因为爱。

因为她或者他真的舍不得离开你!

所以,做家长的,能不能就站在孩子身旁一次,什么都别说,安安静静地听孩子说。

真的请你们让孩子感觉到:

就算你一无是处,我还是依然爱你,相信你。

今天刚好看了《爱上你,治愈我》这个有关心理治疗的片子,前面的几个故事都是讲家长教育的,真心地建议看看。

真正的爱,绝不是为了满足自己。


———————————————————————————

不是想给视频的父母扣帽子,只是看到这件事情,忍不住想不到了以前教学生涯碰到的事情,有感而发,无意引导所谓舆论。

我在这里说一个个人的小小希望,希望各位媒体还有其他人不要再过多的去追究孩子,免得孩子父母受到二次伤害。也不要再恶意的去伤害父母。这个答案主要是想说,中国家庭的教育问题,绝对不特指这个影片中间的父母。毕竟我们都不了解真相。而且在这个时候,一定是他的父母更加难过。

所以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我在这里只是想说,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能够清清楚楚认识到很多的孩子都存在着心理的问题,能够大大方方的面对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不逃避,不指责。不对心理上的问题妖魔化。

我们这个社会真的太需要太需要真正的心理医生,而不是“招摇壮骗”某些心理咨询师(这个地方只是指的那一些耽误孩子治疗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本身没有专业的背景,却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去劝说家长和孩子,然后把孩子给耽误了的人。并不是指所有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大部分都还是好的。学校也是需要心理咨询师的,我自己本人曾经就在学校当过心理咨询师。)

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家长真的需要静下来听一次。就听听孩子到底怎么想。

也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

由于不小心习惯性的点开了赞赏,然后收到了一部分钱,但是这部分钱我确实不能收。

由于我也是一个比较笨拙的人,不知道怎么退回去。

所以就把这个钱捐给了心理上需要被关注的孩子。


——————————————————————————


这是评论里看到的,关于心理咨询问题的回复,觉得恳切也真诚,放上来大家看一看。


user avatar   ceciliac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17岁的某个星期一,我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在校门口,同学跟我说:

「知道吗,A自杀死了。」

A?自杀?死了?A自杀?A死了?死了?

当时我一恍惚,差点骑不稳自行车,觉得同学一定是在骗我,瞪了她一眼,默默到了教室。

一进教室,我就望A的座位看过去——没有人。

晚自习时班主任出现了,他把我和几个平素与A关系较好的同学叫到教室外面,咳了几声,低声说道:

「跟你们说件事,不大肆声张。A啊,昨天夜里,自杀了。」

一片沉默。


这原本是有迹可循的。

在周日的晚自习上,因为护送自己的胃病发作的女朋友去医院打点滴,所以在数学月考上迟到了。

就在A进门后不久,她的妈妈也来了,他站在门口大声冲a吼着,并将他带出了教室之后。

我们还在考试,没有人敢出去,但楼道上却传来他和妈妈之间一阵又一阵的吼叫和争吵声,吵得很激烈,随后争吵的声音消失了,接下来就是咚咚踩楼梯下楼的声音。

当天晚上我非常的担心A,于是写完作业后,又给他写了一张纸条。

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我也记得不太确切了,依稀记得我在劝慰他,一切都等我们高考完以后再说,父母最终是会尊重并认可我们的想法的;当下最重要的是认真学习、好好高考。

回想起来,应该就是在我写纸条的时候,他已经在冲动之下一口气跑回家里,拿出了平素用于实验的化学试剂,喝了下去。

随后,医院救治无效,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后来,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到了他的家里,他的妈妈在床上哭得双眼红肿。

她拿着A的相册,一边向我们诉说着A多么听话,一边哭诉着A的女朋友是害了他的狐狸精。

我抱着她,感觉到她的眼泪大颗大颗落到我背上,还带着温热。


我们收拾了A的课桌,帮他把书本都搬回家。在桌子的夹层,我们发现了很多课外书,有叔本华关于人生不过是虚空里一个泡沫、又将回到虚空的哲学书,也有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还有阿德勒等人的作品。


A为什么自杀?

在A的妈妈看来,A死于他的女朋友的拖累,如果没有早恋,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切。

在A的爸爸看来,A死于那些化学试剂,如果不是他妈鼓励什么化学实验,还想着拿奥赛奖,当时他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自杀。

在老师看来,A的死于没有将心思放到学习上。如果能明确高考的大目标,心无旁骛地学习,成绩又怎么会下滑,又怎么会让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一再加剧?

在他的邻居看来,A死于一时冲动。喝下化学试剂后,他喊着后悔,说自己不想死,可见当时的举动只是一时冲动。


同学的看法就更加不同。

有人说A太脆弱,不就是和家长吵架吗,自己也和家长无数次吵架,不也好好活着吗?

有人说A不该看那些悲观的著作,那些关于自杀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有人说A的妈妈才是罪魁祸首,不是因为和她吵架,她当着全班同学伤害他的自尊和面子事情又何至于此?

有人责怪我们,说作为朋友,为什么那些日子没有站出来帮助他一起度过难关,让他觉得不孤独。

也有人说是考试压力太大,频繁的周考、半月考、期中考、摸底考,让人不堪重负。


没有任何一个说法,能够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每个人都持有不同的观点,相信他们所认为的真相。

但不管舆论如何喧嚣,人,是已经去了。



美国儿科学会2016年指出,自杀已经成为美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当年,美国儿科学会出版的《青少年自杀和自杀企图》报告显示,除了家族自杀史、被虐待史、情绪障碍、药物及酒精使用、性别认同以外,欺凌和互联网也成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尽管互联网可能也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支持。

与此同时,如果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关系紧张、住在外面、在学校遇到困难,也会产生更高的自杀企图风险。


我国的情况又如何呢?

自杀,已经成为国内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8-34岁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杀是其中最大的死因,甚至超过了车祸、疾病等。

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


一个人的行为背后,一定存在诸多原因。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遭遇挫折、情绪冲动、叛逆期……这一切恐怕都是诱因。

A和妈妈的争吵,不过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件中的男生,和他妈妈的争吵,也不过是事件的导火索罢了。

就像曾经的A的自杀一样,大家都会去想他为什么会选择轻生,也只会相信自己所认定的答案。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预防孩子自杀呢?以下是美国儿科学会的一些建议:


1. 不要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我们可能只注意到孩子度过了糟糕的一天,但如果这种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抑郁的人往往会在内心深处退缩,即使他们的心里呼喊着希望被拯救,但却不愿意把自己的不愉快告诉其他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男孩们尤其如此,因为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他们会认为表现出这种情绪,只证明自己很软弱。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等待孩子们向我们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相反我们可以主动敲门和他们坐下来聊一聊,看自己能做点什么。


2. 倾听,即使孩子不说话。

研究发现,当孩子想要结束生命时,他通常会发生三个或更多的问题或因素,包括生命中的重大变故、药物使用、同伴或社会压力、被公开羞辱、严重的慢性疼痛、慢性疾病、冲动性和攻击性、自杀家族史等。

如果直接告诉我们孩子可能有自杀的倾向,不要让他一个人呆着,在这种情况下反应过度比反应不足要好。


3. 永远不要将自杀威胁当做玩笑

如果孩子说出了我想死或者我不在乎了,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认真严肃的对待,通常企图自杀的孩子会不断的告诉父母,他们有这种倾向。

虽然大多数研究表明,公开威胁自杀的人并非真的打算自杀,但万一呢?

没什么问题。

我要是死了,你会哭吗?

没有我,你就不会再担心了。

当孩子开始说出以上的放弃自我或者自杀的言论,试着不要做出震惊的反应,反问他是否疯了?也不要做出轻蔑的反应,跟他说太荒谬了!最重要的,是平静而关切的告诉她,我明白了,你的内心一定很痛苦。


4.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有上述的症状,需要立即向心理咨询医生等寻求专业的帮助。


5. 分享自己的感受

有时候孩子认为自己是孤单且特殊的,这时候我们应该跟他们分享自己成长中的经历,让她理解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的感到悲伤沮丧或者焦虑。

事情总会好起来的,总会有办法的。


6. 鼓励孩子不要把自己和亲朋好友隔离开来。

如果他拒绝,不要逼他。但是我们也要坚持在一旁陪伴。


7. 保持运动的习惯

即使是像散步这样的简单身体活动,也可以一直轻微到中度的抑郁症。

这是因为锻炼能使大脑中的腺体释放内啡肽,从而改善情绪和缓解疼痛,与此同时,它还能降低血液循环中的皮质醇含量。


8. 告诉孩子不要对自己要求太多

我们可以建议孩子将大任务分解成更小更容易处理的任务,并参加自己喜欢的压力,小的活动,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重建信心和自尊。


9. 提醒正在接受治疗的孩子,不要期待立刻能见效。

无论是咨询还是治疗,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有所改善,如果孩子没有立刻好起来,不论是他还是我们自己都不要感到气馁或轻易放弃。


10. 收起危险物品

在美国要把枪收好,在国内其他相关的酒精、药物、化学试剂等都应该被锁起来。



上述建议,只是孩子已经开始持续抑郁和焦虑时的紧急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建立信任感和亲密关系,让他们知道时刻有人支持他们,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发生自杀的概率真的会低很多,很多。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打不过了、骂不过了就放弃了。



建议男孩的亲人和朋友也能及时接受心理咨询和帮助。

A自杀以后,他的女朋友得了重度抑郁症,我们几个朋友也不时陷入黑暗,当时我夜里会不断失眠、有幻听,甚至有自残倾向等。

A的父母,也接受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年以后,A的妈妈生下了新的婴儿,算是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A的亲弟弟的满月酒,我们都去了,之后就约好消失在A父母的生中,以免他们睹人思人。



如果你也曾想过自杀,我还有两句话想送给你:

第一句是我试图自杀时,爸爸对我说的话:日子难过天天过,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二句是一位读者曾经分享给我的:你的死是一了百了,但你的死将会变成种子,在你周围每个人心上都开出悲伤的花。所以当你想死的时候,想想周围的亲人和朋友难过的样子。


逝者已逝,愿安好;生命可贵,珍惜此刻。

无论如何,生活还在继续,生活还要继续!



参考链接


user avatar   yu-ben-guo-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7岁了,不小了,还有一年就是成年人了,虽然那时候还是高三的学生。

事件除了就要追责......家长的,学校的,或者别的什么人的,就因为这个17岁的高二的学生选择了从车上冲下来,想也不想的从桥上跳下去......

没什么可说的,不管是什么原因,他做出了选择。

只想引用一条关于17岁的法律条文:

民法通则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是非多错,作为旁观者,不想评说,只是,担心,这件事情上了热搜之后的“连锁反应”......“破窗效应”大家应该都知道的,以后家长,学校,社会,还要不要管孩子了?那些孩子们会不会有样学样?毕竟已经有先例了.....不敢想了......唉......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hua-xia-ying-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至于不好,但不够好是肯定的。

你不参与,只是以后简历更难写一点,和人打交道比别人更要费精力一点。

也就一点罢了。

因为决定以后好不好的,还是你自己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够硬,这些就是锦上添花。

专业技能没有,那那没有舌灿莲花的水平也不过杯水车薪。

当然啦,为自己着想,还是参与一个吧。

也别太勉强自己,一个不那么巧言令色的人让他面对这么多黑压压的人头,把心态搞崩了也不行呀。

想交真朋友就去真心喜欢的社团(真朋友爆率不低),想提前学话术进学生会,想填充简历干货去当班委。各有各的好,就看需要什么。

没有顿悟的能力,那么提前积累经验是很重要的,这样走出学校,才不至于彻底一无所靠。

反面例子在此。我骑着鲲溜了四年,啥也懒得参与,爽是爽,只是溜到最后,发现自己身无长物,情商为负,还心高气傲,一度自我厌弃到哭。

现在学乖了点,在人前慢慢磨炼我那负无穷的情商。

我没什么经验可以提供,反正就是告诉你无论如何不能像我这样。可以不参与社交,但不能无技傍身。

总要有个嚼透了的东西。揣在怀里,才有安全感。




              

相关话题

  一个人同时喜欢哲学、心理学、易经、占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男友每年都要去看望几次去世的前女友及其家人,现女友该怎么办? 
  北京朝阳区两名小学教师违反师德,工作组进驻学校调查,该事件将如何解决? 
  心理学有没有可能只是把一部分性格不受待见的人类定义为有病? 
  为什么湖北教育这么厉害? 
  如何看待一男子景区连踹 5 脚踢断仙人掌,同行母亲称:他还是个孩子? 
  女儿爱上了动画中的男角色,我该如何引导? 
  很坚决地追求必须很漂亮的女生做女朋友, 我的心态正确吗?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获得成功? 
  有哪些原则,能够帮助大部分管理者让组织更高效地运转? 

前一个讨论
伟大的友谊多存在男性之间吗,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会有人给电脑贴膜?





© 2025-01-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