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某些大学文科专业真的有用吗,比如说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民族学,历史学? 第1页

  

user avatar   gui-ling-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经史子集里面可以选一个抄的问题最喜欢了。

我想,题主的问题是:

非顶尖院校搞文史哲干嘛?最多留个北大搞搞就好了呀?浪费资源!
(贫困山区的孩子……)




1)先看看历史:

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而遭到否定。通过学科和课程改造,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学科被停止和取消。南京大学的社会学系在1949 年就被并入政治学系,政治学系在1952 年调整中又被取消。原来分布在全国的20 多个社会学系经过1952 年的调整,只剩下两个(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53 年院系调整后,仅存的两个社会学系也被取消,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到1953 年底在中国大陆上彻底消失。当费孝通在中南海的一个会场上当面向毛泽东谏言,甚至苦苦哀求,希望不要让社会学断子绝孙,多少留一个种,留点苗苗时,据费孝通回忆说,当时,毛泽东的手势和语气都非常干脆:不能留,坚决断子绝孙!南京大学的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去了地理系搞经济地理,曾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柯象峰到外文系当了普通老师。南京大学的哲学系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曾一度集中了许多全国知名的学者。但正如祖庆年先生所说,1950年代院系调整后,“哲学系竟失去了存在的余地,老老青青,统统给扔出了南大的大门。”


苏联顾问阿尔辛捷也夫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要设这一‘系’或不设那一‘系’,这从什么角度来考察呢?只能从‘系’的任务即以培养哪种人才为设‘系’的出发点来考察有些‘系’的任务很明确.一看就知道它负有培养哪种人才的任务.但也有些‘系’的任务尚欠明确……什么叫作社会学?在科学的领域内根本就没有这种科学,如果它以社会为研究对象。那应该是历史唯物论的任务。社会学这个名词是不能成立的,在我们的大学里不应该有两种思想并存。我们在资产阶级的所谓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之间,只能取其一。”尔后,社会学整个专业就面临取消了。


2)再看看新近的“历史”:

2012年,佛罗里达州州长Rick Scott曾公开建议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多交学费,因为他们所学的是“非战略性学科”(nonstrategic disciplines);2013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修正案,限制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金用于政治哲学的研究,除非这项研究可以提升“美国的国家安全或者经济利益”。(nytimes.com/2013/12/02/



事实上,说来说去,还是美国人说得最直接:如果不能提升“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那么某个专业或者某个具体学校的某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我只稍微讨论一下比较熟悉的哲学、宗教、伦理之类的专业(?)。

从上述角度出发来看,某些文科专业,特别是哲学这种专业,其意义应当仅限于教化和精神上操控(使人民信服)特定的意识形态,服从当下的存在状态。而这一切,仅仅需要(而且最好是)在一个或者极少数的几个最顶尖的学校完成就可以了。比如,最好就是康奈尔大学或者普林斯顿推出一套《川(普)工程教材》,然后各个院系教之,然后美国天主教大学什么的再弄一套《基督教基本原理》(新教可能不太同意?),每个学校开一套公共课,直接讲授就可以了。如果需要研究,那就在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天主教大学内部你们搞研究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国家安全”无疑可以最大化——因为这样就不用担心在哪个左派高校里面跑出来个什么赤化分子和意见领袖了。经济利益无疑也最大化,因为美国省了一堆钱。

话说当年柏拉图那个阿卡德米学园开得好好的,亚里士多德心怀异心,出去自己创了个吕克昂学园,这糟老头子,大大地坏。


综上所述,开设哲学、宗教、伦理之类院校越多(即使都是渣校),就越有可能与国家意志相违背,越有可能跑出来些城邦的敌人,威胁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另外,国家还要花大笔的钱来养这些潜在的乱臣贼子,完全不符合国家经济利益。因此我建议,国家应该尽快缩减文科经费,缩编哲学系(或对其进行改造),将非985哲学系转变为仅仅推广适应国家利益思想的宣传工具。欣慰的是,国家已经一步一步地这样做了。



【找工作前期准备随感】


user avatar   yang-yun-cha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写论文写得脑瓜疼,想说看看知乎最近又在掐什么架有什么八卦,结果被邀请来回答这么沉重的话题。

韦伯在Science as a Vocation(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曾说:

The fate of our times is characterized by rationalization and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above all, by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Precisely the ultimate and most sublime values have retreated from public life either into the transcendental realm of mystic life or into the brotherliness of direct and personal human relations. It is not accidental that our greatest art is intimate and not monumental, nor is it accidental that today only within the smallest and intimate circles, in personal human situations, in pianissimo, that something is pulsating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prophetic pneuma, which in former times swept through the great communities like a firebrand, welding them together.

找了一个翻译,是这么说的: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我们最伟大的艺术卿卿我我之气有余而巍峨壮美不足,这绝非偶然;同样并非偶然的是,今天,唯有在最小的团体中,在个人之间,才有着一些同先知的圣灵(pneuma)相感通的东西在极微弱地搏动,而在过去,这样的东西曾像燎原烈火一般,燃遍巨大的共同体,将他们凝聚在一起。

可见,题主的提出的问题在上世纪初(1917年)就已经存在,并且依旧存在。原本觉得韦伯的话已经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但还是忍不住想多说一些,也算是这些年的一些感慨。

循着韦伯的路线,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其实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当然韦伯谈到了学术专业化、制度化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自以为有效”的尝试是虚假的,甚至有更多这个体系内的人不会去尝试。还是从一些简单的例子入手。不学习历史学,并不影响我们去知道历史。但历史的书写(史学史)也是一种专业技术,它决定了你到底了解的是哪个版本的历史。这里面凸显了谁,隐蔽了谁。历史的主宰是王侯将相吗?还是说我们需要一种研究结构性变迁的"长时段"(longue durée)视角来还原那些被忽视的人、甚至事物?就算我们把历史重新定义给了普通人、边缘人和他们过去的日常生活,这种定义的合理性跟合法性又从何而来?是的,不学习历史学,并不影响我们去知道历史。但这个“知道”背后,我们到底知道的是什么?在“知道”以前,历史学家们已经就他们的视角、方法、书写媒介、甚至遣词造句想了多久?他们在这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灼见和偏见,又如何把握本心和私心?每一点点的变动,都影响了作为一个概念整体的人类所能接触和拥有到的记忆。现在,新史学不写王侯将相了,去写糖的历史、盐的历史、胡椒的历史。不去读它们自然不影响吃饭,不过在当做课外阅读把它们浏览了一下以后,我个人现在对于食物有了敬畏之心,导致很少浪费。

题主的问题描述里讲到了毛。毛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我本科阶段人类学理论的必读书,它呈现了把田野调查报告中的结果运用到实际中的例子。往小了说,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个调查是毛的生活经历。但往泛了说,学电气工程的每天焊电路板也是他们的生活经历。而往专业上说,人类学、民族学(在德国,民族学就是人类学。在我们国家,现在人类学所研究的对象更加广泛,而民族学顾名思义,研究的对象更专)的田野调查方法本来就考验的是调查者如何观察、提炼生活经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应用人类学)或归纳为理论。所以“生活经历”这个词其实是无效的。只要你活着,做什么都是生活经历。哪怕人死了,相信有灵魂存在或转世的人也并不会认为死人就没有“生活经历”了。当然,这就是哲学、宗教学和宗教人类学或者宗教社会学要去解决的问题了。了解一下,你可能会对生死的理解更加多元,不去了解的话,我们也终将走向死亡而已。此外,研究“正义”和人有“正义感”是两个问题。人有没有正义感取决的因素有很多,而研究正义的人可能在做的就是想搞清楚正义感从何而来,如何培养,从而让更多人能够有更好的价值观,进而让社会更加正义。我不知道这算是“有用”还是“没用”,我个人更加倾向于用更加私人化的判断方法,即“有趣”还是“无趣”。说到底,要不要学,如何学都是个人选择,大学里选了文科后悔不迭的或者选了理工科终日郁郁的并不是什么罕见的情况。

回到人类学和民族学上来。再举个例子。跟我同级的人类学博士Giulia(她意大利全名真的太长了我记不住)研究的是日本福岛核泄漏的灾后重建问题。如果说政府做的是安稳民心、提供物资,科学家做的是研发可用于日常生活的核检测仪器和制定防泄漏及新的重建标准,那么我的同学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政府、科学家和普通人理解彼此,使得灾后重建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她考察了当地的历史和民俗信仰,弄清楚了节庆、高山、海洋如何构成了当地人心中的“故乡”(furusato),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尽量从居民的角度出发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在居民的居所,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向社会弱势群体普及专业仪器的用法,听老人唠叨,帮年轻妈妈带孩子,去身体力行一切“琐碎”、“无用”却“不得不做”的事情,这都是让我很佩服的地方。而我在去年8月受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的委托前往乌干达调查了当地中国社群怎么获取信息,渠道如何,也希望最后的研究结论可以帮助我的sponsor制定更好的公关条例和宣传策略,让更多当地的中国人知法守法,减少象牙和穿山甲买卖。

我说的这些当然是想证明这些学科不是无用的。其实随着“有用”、“无用”的定义不断变化,真正“无用”的事物反而更加难以找到。通过上面的一些例子,我希望自己已经对于它们的“用处”有所讨论。

这个问题最有意思的是题主的限定,即我国的大学体制之中。题主点到的几个问题也正是这些非应用类学科的尴尬所在。比如在就业方面,我最近就处于极度的焦虑之中。我的博士课题是关于中国视觉文化的研究,和人类学、艺术史、社会学、文化产业都有交叉,但打开谷歌找博后,搜索相关研究者时,出来的结果寥寥可数(甚至还有一个弱弱的自己)。不过这些学科相比起理工科,招生人数很少,而且最后一路走到黑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至少我的大多数本科同学现在都过着稳定的生活。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们有的人在公务员系统里,有的人在腾讯阿里。其实就业这个事情个人能力和境遇的影响居多。跟我一起摄影的一个医药学博士,毕业以后的就业目标就是做医药金融,而非献身科研。另外一个跟我一起讨论摄影的化学博士,毕业后成了艺术家,他的作品与他的专业无关,反而是他对于人文社科和理工知识的广泛掌握让他的作品同时具备了诗意和克制。如果非要问这些专业毕业了有什么对口工作,我也想知道是不是学习应用类专业的大学生都能找到既“对口”又“对头”的工作。所以我个人认为,就业不应该作为评判专业有用无用的标准。但是,大学是不是985、211确实实打实地影响了就业。我认为,这才是就业问题里面潜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另外,比起理工科,世界各国对于这些非应用类学科的投入都不算多。就拿我读博的英国来说,这边对于文科已经是出了名的慷慨了,但据坊间传闻,我们学校的奖学金配比是理工类专业有八个情况下,人文社科的学院会有两个(注意是专业vs.学院)。这里面有没有夸张的嫌疑我不了解,但哪怕这是出自文科生的自嘲,也可以看到即便到了博士阶段,我们所接收的“投资”客观上来说也比理工科少非常多。所以关于性价比的问题,我也觉得不是很需要担心

题主讲到的改革问题很有价值。作为亲历者,我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感受复杂。本科的学校也有提供更加应用的管理人类学和田野调查课程,但由于班里大部分同学都是调剂进来的,所以大家显然对于人类学理论缺乏兴趣。在这里,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或许是调剂制度。在我毕业以后,学院采取了大一综合学习,大二自愿分科的举措,也是针对这个问题作出的调整。由于业已毕业,具体的效果如何我并不好说。学科内部针对自身的理论脉络、研究方法、历史特征来进行教学的改革和职业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必须有对于本学科方方面面都能够把握且有足够创新能力的人来做这个事情。在当下的高压科研体制下,有如此抱负之人或许才是最可贵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我基本同意题主所说的就算改,也很难改好。

然而,因为学科“无用”就进行裁撤,是不智之举。即便如沧海一粟,也总有人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科的存在也许并不是知识传承所必须的,但就算在知识生产方面不及先贤、不比外邦,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一个可以燃烧生命的地方,在实用的角度储存、传承这些学科的知识。希望题主身边那些对自己的学科感到无力感的同学,特别是本科生们,能够像韦伯一样正视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并且自己能够对于挑战这个问题充满兴趣及热忱。


user avatar   chen-yang-9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好意思啊回答区的各位同僚。这次我可能会站在题主的角度来为题主辩护了。题主的提问方式虽然偏激,但是作为答主,还是应该适当理解题主的意思。否则会许多无意义的口水战将无法避免。

事实上,看过了题主具体的问题描述之后,我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题主的看法。因为不容否认的是,如今国内的人文学科的高等教育确实槽点颇多。尤其是我这样科班出身的学渣,更是对于其中槽点有比题主更深以及更加直接的体会。当今国内的人文学科圈子里,无论是教学团队还是学生团队,虽然说精英也不少,但是混子和尸位素餐的人更多。因此无论是在纯学术意义上的研究成果的产出,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具体工作能力上都不会特别令人满意。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答主怼题主的一个点在于所谓的“有用无用”的争辩。要么说人文学科“无用而有趣”,要么说人文学科“有超出寻常的大用”。其实这两种回应方式我觉得都没到点子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我觉得可能出在了各位答主本人的身份角色上。因为事实上知乎作为高端社区,能在此问题下为人文学科“伸张正义”的肯定也是已经在人文学科中摸爬滚打,要么小有成就要么即将从事相关研究的理论派大神。因此才会出现“因为人文学科的问题有趣我才想学,有没有用我才不管呢”或者“人文学科能够知荣辱,知兴衰,知得失,怎能说其没用呢?”等论断。然而,我们不要忘了,除了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大神以外,中国还有许多很一般的学校的人文专业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所学的专业无法养活自己,或者说不能帮助自己谋得一份好的工作是一件不可辩驳的事实。而这一点,即学校专业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的脱节,一直都是国内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连理工科学生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都很困难,更何况人文专业的呢?从这个程度上说,许多大学里盲目开招人文学科类的专业招生,结果自己既没有能力提供足够优秀的学术资源给学生,又没有让学生习得日后谋生的一技之长,导致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毕业即失业”。而对于这些被沉默了的群体而言,再跟他们宣扬什么人文学科的“无用之大用”和“无用但有趣”,那才真是误人子弟,害人不浅。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支持题主的观点的,人文学科既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东西,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应该开设的专业。提高学生乃至国民的人文素养有许多性价比更高,效果更好的方式。下面就以我个人在国外的经验提出几点可能性:

(1)一个地区(比如一个省或者重点城市)可以只保留其中一两所综合大学里的人文学科专业,其他诸如理工类大学或者职业学校就别凑热闹了。但是同时可以实行“学分互认”,共用一套选课系统。比如一个工科生想上哲学专业课了,直接去隔壁上就行,学分也能直接拿。

(2)可以减少主修专业的学分,但强制性要求至少一门辅修专业。比如原来是一门专业120学分毕业,可以更改为主专业80+辅专业40分。这样一个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主修自己专业的同时去学学编程或者修个小语种,有趣和恰饭两不误。

(3)重点的综合大学里的人文学科专业可以面向全校,乃至全社会开展各类公开讲座,公共课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与市民的文化生活。

等等。。。。。

总之,当大家为人文学科辩护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对于广大普通人来说恰饭乃第一要务”的道理。不能反实用主义反过头了而陷入沽名钓誉和不食烟火的思维困境了。事实上,适当地减少人文学科专业的招生以及裁剪一些学校的人文专业,不仅可能对于人文学科的长期发展无害,反而当有限的资源能集中在少数真正有实力的学校和学者手上时,对于人文学科的普及,对于学科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反而会是一件好事。


user avatar   xiao-suan-yin-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谅宝的出现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以前的赛博朋克作品里大多认为程序员会是数字极权唯一的反抗者,结果现在我们发现原来数字极权就是一群缺乏人文教育的程序员自发自愿建立的,这种缺乏体现在他们想象不出他们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一群脑子里充满着前现代思想的现代人,在用现代技术努力打造一个后现代的美丽新世界。

良い世、来いよ!(指数字极权时代,或我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监视)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化繁为简说一下。

按你这逻辑,电影电视又有个卵用?

让你开心算有用不?

按你那逻辑,电影电视即使有点儿用,也没有必要设那么多专业吧?那你的结局就是:抖音,快手就是你能看到的最高水平。

同样啊,人文这种东西,似乎人人都可谈。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群体带着前行,所谓的谈,也就是酒吧茶馆扯淡的那个水准。整个人类的文化水准,文明程度都会下降。你日常里谈的,不会超过当前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水准。这个“有用”度还不够吗?

你完全是不理解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你另一个误区,任何专业,都是金字塔形状,你只看到塔尖的辉煌,看不到没有塔身,塔尖是没有的。你这同样逻辑,可以用到科学与工程。有清华理工科的存在,大专理工科又有个屁用?那把线再划到诺贝尔奖级别呢?清华理工科是不是该解散了?

再往大了讲,以你(也包括我)的那点眼光,功利的定义“有用”,“没用”,难道你不知道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是把“科技”定为无用的?

市场(钱)之手已经在决定各学科的人数。人类的智慧应该抑制市场之恶,无钱途而一个专业招不到人,你怎么还来个恶上加恶?

另外,我是理工科的,对文科的唯一意见就是希望加强逻辑训练,文科生整体逻辑之差,会让文科越走越低。




  

相关话题

  考研时间紧迫,现在我比较纠结法律硕士(非法学)和教育学专硕英语选哪个? 
  如何看待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骞,被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授举报多篇论文涉嫌造假一事? 
  诚心请教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帮一帮我10岁的儿子吧? 
  21世纪初中国的「学校教育」,遗漏了哪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看待中国式“感恩教育”? 
  为什么孩子会喜欢看有关恐龙的书? 
  刚刚成为教师,有哪些注意事项? 
  当教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 
  如何看待中国式“感恩教育”? 
  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最后也成了伟大的教育家,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观点是否正确? 

前一个讨论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禁止华为参与学术编辑和审稿,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传联邦快递私自转运华为邮件,华为将审查与联邦快递合作关系一事?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