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阿拉伯世界真正联合起来,会怎样? 第1页

  

user avatar   zheng-zhi-yong-gan-de-mei-shao-n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当初叙利亚社会民族党(SSNP)当初不被背叛,建立一个大叙利亚(大沙姆)的政权,如果能够保住和埃及一体化,那么一个地缘上完全统一的东地中海地区性大国就建立了。以色列也就没有生存空间了。(另外脑瘫们别罗马罗马了,这和拜占庭有一毛钱关系?浅绿色标了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就是罗马了?笑死人了。浅绿色是最宽泛的古典定义,深绿色才是20世纪的大叙利亚。沙姆地区一词最常被描绘早期的这一地区的历史学家所使用,因为在中东地区的很长一段历史中,沙姆地区的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着共同的文化和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或统一在同一个国家(如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而今天阿拉伯人所说的沙姆地区就是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而历史学家会宽泛一点把现代叙利亚东北和伊拉克西北的贾齐拉地区包括在内。)

至于说,再能发展成什么样,这个就是空谈,没有意义了。但是有东地中海的基本盘,可以说立于不败之地了,伊拉克,北非能不能吸纳进来,对于生存的问题不大。半岛要被美国人占过去,就占过去。

说到底了,美国人的力量太大了,而这里的地理位置太重要,美国人是一定要进来的。所以,当初美苏一起清理英法殖民地遗产时候,美国还没有和以色列绑定,阿拉伯的社会民族,民族独立领袖如果有远见,有后见之明,无私一些。一个东地中海统一阿拉伯国家是可能的,再加上与苏联的协作。这样即使这个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处在帝国主义大博弈的核心地位,即使面对冷战后独孤求败的美国,也可以稳住船头。虽然多半有一个更加君权,神权的阿拉伯会在美国手里。

今天又思考了一下,如果阿拉伯世界以东地中海的大叙利亚联合了起来,多半伊朗是要十分恐慌的,那么什叶派的伊朗(无论政变与否)多半会成为这个反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联盟的核心,大量什叶派人口的的伊拉克,海湾的阿拉伯君主国家,以及对美国最忠诚的的土耳其,巴基斯坦也多半会加进来,这个新的巴格达条约多半会长期存在,这个因为伊朗政变而消亡的中东北约也很可能长期存在,用来反对这个阿拉伯社会民族主义的国家。自然这个联盟和核心就是君主,什叶派,神权,和社会主义恐惧症,以及阿拉伯恐惧症,虽然缺乏共同点,但是却可以长期维持。如果沙盘到这儿,这样看比起美国现在在中东只捏着一个以色列,搞不好美国还赚了。

大叙利亚

叙利亚社会民族党(SSNP)

中央条约组织(CENTO),成立于1955年,由巴格达条约演变而来


user avatar   epicurus-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破百赞了,感谢大家。

大家对于定都的问题有很多建议(手动狗头),我的想法是按照政治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来的,讲情怀当然会选大马士革或者巴格达,但是开罗或者利雅得在现代时间线上肯定是具有作为首都的优势的,何况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总部就在开罗。

希望知乎能开通一个投票,让大家来定都(再次狗头)。

另外,我当然知道这不可能,不然就不是开脑洞了。。。一句不可能就完了,大家看着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所有的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它会是毫无疑问的大国。

目前的“阿拉伯国家”大概有22个,他们组成的组织叫做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 of Arab States),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的官方语言都是阿拉伯语,同时绝大多数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如果我们忽视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方言,以及政治分歧,要是他们真的变成了一个国家,会怎么样呢?我们来开个脑洞,顺便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地区。

2050世界线联动:

在这条世界线中,这个新的阿拉伯“帝国”无论从人口还是土地面积来说都是庞大的。

这个新的国家会有13,132,327 平方公里的土地[1],超过加拿大,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世界土地面积第二大的国家

新罗马,啊不,新阿拉伯“帝国”的人口会达到4.2亿人[2],成为第三大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排在美国之上。

但是这个庞大的人口是被不同的阿拉伯方言分割开来的:

这张图可以看到,各地区的阿拉伯语是有区别的,甚至在这个新的国家境内,也有不说阿拉伯语的地区。比如西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柏柏人,尼罗河流域的努比亚人,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等等。民族冲突肯定少不了。

不只是语言,教育水平和体系也会是割裂的,但是整个地区的教育潜力是非常大的,年轻人中的识字率快赶得上欧洲了。在富有地区(比如卡塔尔),人口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能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

但是这个大国在经济上会是割裂的。

这个新阿拉伯国的GDP会达到2.8万亿美元,和印度不相上下。但是大部分的GDP贡献来自于海湾地区的产油国家,其他地区的贫困率高的惊人。

以人均GDP吓死人的卡塔尔为例,去年卡塔尔的人均GDP是12万美元左右是索马里人均GDP(500美元)的250倍。考虑到沙特和阿联酋的老爷们不一定有先富带后富的觉悟,东西的贫富差距应该会长期存在,慢慢缩小。

每个国家都需要国旗和首都。国旗咱们用现成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旗,首都就有点意思了。

一般来说,每个国家最大的城市一般都是这个国家的首都,地理位置还不能太偏,所以首选应该是定都埃及的开罗

开罗横跨尼罗河,气魄雄伟,风貌壮观,是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它由开罗省、吉萨省和盖勒尤卜省组成,通称大开罗。大开罗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千多万,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世界第十六大都会区。现在的开罗地区,阿拉伯穆斯林占多数,科普特基督徒也占有较大比例。

但是定都开罗可能沙特不干,因为沙特是阿拉伯世界毫无疑问的老大哥,所以咱们还可以定一个陪都利雅得,东都西都并立。

另一个可能的候选城市则是麦加,考虑到麦加圣城在伊斯兰教的地位(穆圣的出生地),宗教原因很有可能超越政治经济原因,成为定都的首要考量点

从资源来说,新的阿拉伯国会是最大的原油生产国。

在本世界线,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名号基本上在俄罗斯,沙特和美国之间轮换。但是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会成为毫无疑问的最大原油生产国,日产量能够达到2500万桶/天,达到世界总产量的30%

最大原油生产国的地位会让这个新的阿拉伯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玩家之一,考虑到其联通欧亚的特殊地理位置,掌控着波斯湾,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在内的众多航运要道,它会成为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上的中心之一,地中海会成为半个内海。而一直以来,如埃及,沙特等国都有规模庞大的军备,这个新国家的军事实力也不会太弱,限于篇幅限制,咱们就不细说了。

说来说去都是一句话,内海都有了,罗马还会远吗?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专栏:

参考

  1.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graphy_of_the_Arab_League
  2.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mographics_of_the_Arab_League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个世纪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失败了、阿拉伯联邦也失败了。两次失败证明阿拉伯联合是蠢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经济是基础, 没有稳固的经济, 任何一个实体都无法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这也是阿拉伯国家不断寻求统一却又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拉伯世界真正联合起来?咱还是谈谈人类怎么飞出太阳系吧!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走向分裂

阿联像一个双重国家-两国不相邻,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国家性格不同;合并在一起靠的是面对同一个敌人,说同一种语言,最重要的是有同一个统治者。合并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必然也预示着不久的分裂。

(一) 矛盾不断出现

1961 年,各种迹象表明阿联在北部地区的存在受到挑战。有传言说阿联的两个前副总统向纳赛尔请求在叙利亚恢复政党政治,恢复叙利亚的政治生活。纳赛尔否认他收到过这样的请求。4 月,在阿勒颇一次学生的集会变成了反政权的示威。[88]

这些迹象并没有使政府放松对叙利亚的控制从而满足叙利亚人在阿联内部谋求更大的自由和自治的愿望。政府并没有采取措施平息叙利亚人的不满,反而采取措施加紧了对北部的控制。 1959年政府向保守派示好的行为,在1961年也到头了。政府的行为使叙利亚的商业阶层越来越远离政府。政府对对外交易、进口许可证和外汇交易的过分严厉的控制并没有达到使两国经济均匀发展的目的,反而使本来习惯了自由经济的叙利亚人增加了对政府的怨恨。在阿联内部两国实行的银行管理办法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在叙利亚实行的一些发展计划却起到了相反的政治效果;一项在叙利亚修建大坝的计划却被谣传成政府要向叙利亚安置大批埃及农民。

1961年7 月,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七月法令)。一组法令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限制薪金以及调节企业的利润所得来达到重新分配财富的目的。第二组法令是通过限制工人每周工作 42 小时,给予雇员参与董事会的代表权来扩大工人的权利。第三组法令将银行、保险公司、和一些大型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国有化。如果不是叙利亚在法令颁布的两个月后脱离了阿联,那么在叙利亚将会有51家公司被完全国有化还会有 11家被部分国有化。[89]

七月法令的颁布受到了叙利亚人的发对。对于法令要改变叙利亚经济性质的不满和抱怨随处皆是。就连以提倡社会主义发展阿拉伯主义的复兴党人也批评七月法令是夺权行为而不是促进社会发展。


1961年的七月法令后,纳赛尔颁布总统令,取消 1958年以来的一个中央内阁两套地方内阁的政府结构,代之以统一内阁既负责政策制定又负责地方事务。在新内阁的 3 名部长中有14名叙利亚人;7名副总统中有 2名叙利亚人。还规定在未来政府和内阁会 在每年的2月-3月在大马士革办公。[ 90]

8 月政府的重组极大的改变了叙利亚在阿联中的地位。新内阁中两名叙利亚副总统, 几名部长,以及政府将在大马士革办公几个月的决定都是为了促进叙利亚人参与阿联的 管理。然而重组政府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集合权力,从而代替两个地区的内阁。

然而纳赛尔关于每年来大马士革办公的决定,在叙利亚人看来是将他们历史悠久的 首都当成了某个行省小镇。

1961 年 8 月政府重组对萨拉杰的影响最大。

1961年中期,萨拉杰就已经集叙利亚 地区的内政部长、情报署主任、民族联盟秘书长、宣传和新闻局局长于一身。他控制下 的叙利亚成了一个警察国家。重组政府实际上降低了萨拉杰在政府中的位置。当叙利亚 地方内阁解散后他在内阁所担任的职务自然就也就随之被取消了,只是担任了一名副总 统的职务。重组政府对安全部门的影响:开罗负责一切事物,大权独掌;萨拉杰丧失了 他苦心经营三年的安全机构。

萨拉杰调任开罗担任有名无实的副总统。同时,阿米尔接替他的工作并开始消除萨 拉杰在叙利亚的影响,支持他的人都被调到埃及,其职位由被信任接替。 萨拉杰和他的支持者并没有放弃。在大马士革举行的民族联盟大会上,叙利亚人抗 议将萨拉杰调往开罗,也反对阿米尔的管理政策。一些接到调令的人拒绝执行。最后萨 拉杰也参与到了抗议中。9月15日,在没得到授权许可的情况下,萨拉杰返回大马士革 会见支持者并指使他们违逆阿米尔的命令。 9 月 19 日,萨拉杰和阿米尔一同返回开罗。在萨拉杰的要求被回绝后,他知道自己 失去了斗争的力量,9 月 26 日,辞去副总统职务返回叙利亚。[ 91]

1961年 9月28日,驻扎在大马士革附近卡塔那基地的军队开进大马士革城,飞机 场和交通要道被封锁,阿米尔等要员被监禁。28日中午,大马士革完全被控制。这次行 动是由几名军官策动的,为首的是被阿米尔信任的办公厅主任奈哈里维。据说这次行动 是由商业协会支持的目的是阻止七月法令的实施因为那会摧毁叙利亚的经济。[ 92]

虽然 1958年叙利亚和埃及两国合并成立了共和国,但其解体的根源却是从来没有 真正的合并起来过。政府建立的机构以及他们实行的政策都没有将两国成功的融合在一 起。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又成为叙利亚土地主和商业阶层疏远政府的主要原因。失去土地主的支持是因为 1958 年土地改革的出台,失去商业阶层是因为政府想控制经济所致。

而政府实行的政治政策又将本该站在政府一边的左翼疏远了政府。复兴党,积极的促进 阿联的成立,在新政府中位卑言轻,很快被边缘化。积极促进合并的民族主义军官,也 被清洗。最重要的是阿联中叙利亚军方的不满,这直接导致了9月 28 日的行动。 与逐渐的边缘化叙利亚势力相比,新政府在促进融合方面的收效甚微。新政权过分 依靠安全部门控制叙利亚,在叙利亚人中间引起了埋怨,这是阿联在叙利亚没有市场的 重要原因。 在行政方面,无论是政府公务员还是军方人员都没有成功的融合起来。


阿联更像一 个双重国家——两国不相邻,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国家性格不同;合并在一 起靠的是面对同一个敌人,说同一种语言,最重要的是有同一个统治者。两国的军队没 有完全的融合,在叙利亚的第一军中大部分单位都是在叙利亚军官的控制下,这成为 9月 28 日政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虽然 1958 年叙利亚和埃及两国合并成立了共和国,但其解体的根源却是从来没有 真正的合并起来过。。

建构主义强调共有知识、共同观念的作用。这也确实在埃叙两国的联合中有体现。 两国都是新生的国家,国际、国内形势都不容乐观,叙利亚的形势更堪称严峻。面临着 大国强权,帝国主义和以色列的威胁,国内亦是党派纷争,缺乏稳定。因此领导人考虑 的更多的不是国家发展问题而是民族生存问题。此时亦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大行其道之 时,在阿拉伯民族主义旗帜下,埃叙两国完成了联合。

建构主义不是静止看问题的,而是用运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阿联也是向前发展 的,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也是变化的,这就是观念的变化。当共有观念发生变化时,结构 也就会变化。起初,叙利亚国内政治纷争,人民生活不稳,国外危机四伏,威胁生存, 人民认为只有与埃及联合才能改变局势。两国合并后,局势有所改观,但由于两国是仓 促合并,基础不坚实,再加上新政府实行的一些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使叙利亚的地区 主义意识萌发,最终促成联合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让位于国家民族主义。而这种观念的变 化,使得行为体的实践活动也随之变化,最终导致叙利亚退出阿联,建构了另一种结构。

阿联的成立暂时缓和了叙利亚国内国际的困难,但仓促的联合结果并不理想。由于 统一仓促完成,两国未经过充分协商与讨论。在两国合作方式及深度上没有深入研究, 对何时合并及合并到什么程度没有仔细考虑,所以联合国未奠定在坚实的基础上;统一 后双方没有相互尊重,增加理解,缩小两地差异,而是个有所求,相互猜忌和倾轧;外来势力又从中挑拨离间,因而分裂难以避免,其责任应有双方承担。

关于阿联的分裂作者思考了几个问题。首先双方联合的时机、方式是否适当。在联合时机上,两国刚刚独立不久,国内政治不稳定,又受到外来的威胁,虽然十九世纪50年代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盛行的时候,但亦是两国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萌发的时候,此 时的合并只能被认为是两国各有所求的产物。叙利亚借此稳定国内政治局面,确保自身安 全;埃及借此排除共产主义影响,雄心勃勃地欲充当地区大国。所以此时的联合并不合 适。在联合方式上,纳赛尔提出两国完全合并,两国由一个政府领导,分设地区议会。 在经济上也采取政策打算实现完全的融合。这种模式本身就忽略了两国的差异,肯定会 造成人民的不适应,而一旦失去人民的支持必然会走向失败。因此这种完全合并的方式 不适合当时两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如果当时真要联合的话采用邦联式的联盟方式比较 合适,这样既保持了两国的独立性,又能在国际问题上进行充分合作。

其次就是两国经济文化发展到何种程度联合才适宜。埃及的对外经济主要通过海上 线路,因此埃及的对外贸易由政府管理。而叙利亚却保持着开放的经济,对经济干预较 少。因为其接壤的国家较多陆上边界漫长,使他靠“走私”谋生。两国的经济结构完全 不同。虽然两国还都是农业国阶段,但叙利亚大部分地区是粗放的自然农业模式,而埃 及是密集的灌溉农业模式。自 1952 年埃及就开始了农业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土地主所有 制模式;而叙利亚的土地所有者确是经济上的控制者。1956 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埃及 将经济中的外国持有的公司实体国有化,将其都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中,而叙利亚是私人 所有的市场经济。两国的货币和金融政策也不相同。埃及的商业、对外贸易和货币兑换 都受到埃及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而叙利亚却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政府不加干涉的经济体。 两国都是农业大国出口主要依靠棉花,两国的贸易往来却非常有限。但是叙利亚的人口 相对较少,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因此叙利亚的经济环境要好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埃及。 当初两国的联合对两国的这些差异考虑的不多。若要真的实现联合首先要消除这种地区间的差异,这需要两国协调一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1958年2月14日, 伊拉克与约旦在短暂磋商后宣布组成阿拉伯联邦。同年7月, 伊拉克革命爆发, 将阿拉伯联邦推向解体的边缘。8月2日, 侯赛因国王宣布清算阿拉伯联邦, 标志着联邦仅维持五个月零十九天便走向解体


阿拉伯联邦失败的原因

1958年7月14日, 伊拉克爆发革命推翻君主制, 建立共和国, 并退出阿拉伯联邦, 阿拉伯联邦实际已不复存在。在获悉费萨尔全家遇害、革命已成既定事实后, 侯赛因宣布继任为阿拉伯联邦的国王和军队总司令, 意图出兵伊拉克恢复君主制。但是, 不论是约旦国家实力、伊拉克国内形势抑或英美对约旦出兵的反对等, 约旦始终未能出兵伊拉克恢复君主制。伊拉克革命反而对约旦国内政权构成冲击, 引发侯赛因国王统治危机。1958年7月31日, 英美照会约旦准备承认伊拉克新政府, 侯赛因国王于8月2日宣布解散阿拉伯联邦。至此, 阿拉伯联邦在成立后不到六个月便寿终正寝

联邦的建立得到英美大力支持, 其相比较阿联也有一定优势, 如伊约较埃叙联合更为平等, 纳赛尔则在阿联中被赋予“独裁”权力[14], 但是在短时间内便走向解体,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 联邦合法性问题

联邦成立前, 为了增强联邦计划的合法性, 约旦与伊拉克报刊上不断出现建议约旦与伊拉克建立联合的文章。随着合并不断推进, 这种呼吁的频率逐渐增加, 可能会造成民众普遍支持建立联邦的印象。另外, 埃及泛阿拉伯主义思想觉醒较晚, 并未在一战中领导阿拉伯民族的统一运动[15], 而费萨尔和侯赛因的曾祖父——谢里夫·侯赛因, 在奥斯曼帝国晚期时就曾力图建立一个阿拉伯联盟, 他的努力至少领先于埃及领导人四十年。伊拉克与约旦这两个哈希姆王朝作为侯赛因的直系后代, 是阿拉伯统一运动和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继承人, 这或许能够加强伊约联邦的力量。1958年5月27日, 费萨尔国王在阿拉伯联邦第一届特别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到, 他认为阿拉伯联邦是维持中立和中东稳定的一个手段, 新国家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兄弟关系。

但是以上三点并不能使国内民众信服。伊拉克身处受西方支持的“巴格达条约”中, 安曼希望伊拉克在退出条约后再与之联合, 遭到巴格达的拒绝, 安曼对此也无可奈何。巴格达条约明显的亲西方立场与费萨尔提到的维持中立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再者, 新国家要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兄弟关系, 这一表述明显是不真诚的, 其中就不包括在此前成立的阿联。联邦建立两周内, 联邦就与阿联在媒体上进行了公开又尖锐的宣传战, 双方都试图否定对方存在的合法性[16]。而且, 在国内一些知识分子及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看来, 联邦的建立被认为是旨在挽救伊拉克和约旦哈希姆王朝的措施, 而不是为了两国人民的利益而建立的联邦。在一个深受民族主义情绪渗透的地区, 几乎没有人批评纳赛尔激进的民族主义政权, 民族主义者反而倾向于忽视阿联中纳赛尔政权的缺陷, 因为他们认为纳赛尔政权是更纯粹的民族主义政权。最后, 国内反对哈希姆王朝的民族主义者认为, 联邦是在英美等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它所代表的是英美腐败政权, 这就暗示了该政权的任何一个倡议都是值得怀疑的, 并可能损害阿拉伯世界的利益。纳赛尔在1956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表明他愿意挑战来自西方和以色列的外部威胁, 得到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支持, 受西方支持的阿拉伯联邦自然会遭到诟病。

(二) 国内外对联邦的反对


伊约国内对阿拉伯联邦成立的反应好坏参半, 但主要表现为民众的漠不关心。瑞士报纸《新苏黎世报》在1958年2月15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联邦宣布成立的第二天, 当侯赛因国王穿过安曼时, 受到街道两旁群众的热情欢呼。西德的外交官也证实了该情况。但还是有许多约旦人希望能够成为阿联的成员。当约旦议会于2月18日召开以批准联邦协议时, 持反对观点的代表和参议员在会议期间被禁止发言。对于伊拉克而言, 伊拉克人对联邦的建立并不热情, 他们担心的是联邦对约旦的经济承诺会对伊拉克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也证实了伊拉克人的担忧, 由于约旦国内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以及长期的财政赤字, 联邦将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不稳定。伊拉克王储阿卜杜勒·伊拉在联邦成立不久后也意识到了联邦存在的问题。2月份他在与英国驻伊拉克和约旦大使的对话中表示, 联邦的经济无法自给自足, 必要时需要外部援助才能巩固联邦的经济;其次, 伊拉克的石油管道要通过叙利亚和黎巴嫩才能到达西方, 伊拉克的领导人非常担心叙利亚会控制这一重要的生命线[17]。科威特为伊拉克石油的出口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路线, 然而科威特的埃米尔对于延长巴士拉的管道到科威特没有任何兴趣, 英国在此时也采取较为被动的立场, 没有要求科威特接受管道延长。王储对这些使阿拉伯联邦能够继续生存下来的必要措施的陈述, 表明了伊拉克的领导人也意识到了伊拉克约旦这一实体中存在的固有弱点



英国最初对联邦的评价较为积极, 但分析之后结论却是比较消极的。美国国务院近东事务办公室主任斯图尔特·洛克威尔认为, 尽管联邦可以在理想情况下与阿联形成对抗, 但新联邦在伊拉克和约旦内部几乎没有广泛的吸引力[18]。如果联邦能够吸引更多的阿拉伯国家, 民族主义者的反对这一政治稳定的障碍就可以消除。但是英国并未坚持鼓励科威特加入联邦。对于沙特, 在联邦成立前, 约旦与伊拉克就希望沙特能够加入联邦。联邦建立后, 沙特对于加入阿拉伯联邦的官方立场是毫不含糊的。伊本·沙特国王在二月中旬明确否决了沙特与伊拉克和约旦合并的可能性, 并宣称他的意图是要维护沙特在这两个新的政治实体之间的立场[19]。以色列对于约旦与伊拉克建立联邦的态度是消极的。以色列媒体对于伊拉克部队进入约以边界的可能性表示担忧, 因为两国在1948年战争后并没有签署停战协议。两国内部对联邦的反对, 中东别国对联邦的不支持, 注定了联邦无法长期维持的命运。

(三) 伊拉克革命是联邦解体的直接原因

1958年, 黎巴嫩发生了反对夏蒙政府的动乱, 夏蒙政府亲西方的立场遭到黎国内民众的抗议。黎巴嫩社会的不稳定状态波及到了亲西方的约旦, 约旦国内深受震动。伊约在阿拉伯联邦成立后协议建立统一的军队防御, 侯赛因要求巴格达向其提供更多的军事支持以巩固约旦现有政权。6月底, 总理努里·赛义德决定派遣伊拉克驻扎在巴格达以外贾劳拉的第20步兵旅, 与在约旦马夫拉克的伊拉克部队一起, 支援约旦和黎巴嫩[20]。但是早在1957年, 伊拉克民族主义者、复兴社会党以及纳赛尔分子等秘密组成统一战线, 密谋推翻费萨尔王朝, 实行积极的中立政策, 在军队中形成了以卡塞姆少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革命爆发前, 美国中央情报局发现约旦与伊拉克反政府分子密谋政变, 侯赛因在获知消息后迅速逮捕了一批策划政变的人士, 费萨尔对此不以为然。在派遣进入约旦的步兵旅中, 卡塞姆的助手阿里夫为该旅的营长, 他设法掌握了该旅的指挥权。7月14日凌晨5点, 该旅在途径巴格达时, 突然占领电台, 宣布推翻费萨尔的统治, 建立伊拉克共和国。革命军队夺取王宫, 杀害了国王费萨尔、王储阿卜杜勒·伊拉及其他王室成员、政府官员等, 首相努里第二天在出逃中被群众认出, 被当场击毙。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统治被推翻, 建立起了以卡塞姆为领导的共和国政府, 并宣布退出阿拉伯联邦以及巴格达条约组织。侯赛因继任为阿拉伯联邦国王后, 准备派兵扑灭伊拉克革命, 但是由于自身实力有限, 且英美反对该行动, 使其无奈接受伊拉克革命政变的事实。至此, 阿拉伯联邦只剩约旦一国, 联邦实际已名存实亡




综上所述,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阿拉伯联邦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然而, 正是由于其匆忙建立, 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如联邦的合法性问题、经济问题等, 使得联邦难以继续发展。联邦的建立是阿拉伯国家在寻求统一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然而, 它的成立也是阿拉伯国家分裂、泛阿拉伯主义衰落的重要表现:阿拉伯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联邦解体也没有改变原来的对抗状态, 国家之间宣传攻击仍在继续。在伊拉克与约旦建立统一体的过程中, 政治联合先于经济联合, 这就使得联邦在成立初期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经济是基础, 没有稳固的经济, 任何一个实体都无法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这也是阿拉伯国家不断寻求统一却又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将对阿拉伯联邦的研究纳入对阿拉伯统一问题的研究当中, 有助于更好的分析阿拉伯国家难以统一的原因。

引自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兴衰探析

李聪文

阿拉伯联邦建立与解体的原因探析

李卓


user avatar   kong-xin-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所谓男拳师做的都是重复女权主义者的言论,或者总结女权主义者的话术,远远没有女拳师激进,且南拳属于ZZ不正确,得不到大众支持。

如果南拳真的要和女拳势均力敌,同样要学习女权主义者的攻击距离及精密度和左右互搏+美化自己。

女拳的攻击距离之广和精密度之高不用多说了,已经可以从游戏里的句子里甚至字词里出拳了;而南拳则没那么厉害;举个例子,“屌丝”这个词,用男性生殖器缺陷来形容一些比较差的青年,如果用“黑逼”来形容这些人,让女权知道了拳法不得打到天上去?

女权的左右互博主要就是女权主义者自称平权却会出现多种意见却打不起来,比如彩礼问题,A女权说彩礼是男权产物,是把女儿当物品卖了;另一个问题下的女权B则会责备男性不给彩礼是“空手套白狼”,同样是女权主义者一个反男权一个拥护男权产物,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两种回答都会得到很多人认同,且这两拨女权不会碰到一起,被骂的永远是男人。

美化自己分成两种,一是美化定义,每当你反对女权的时候总会有人出来大喊“女权即平权!”,咱也不知道个B定义为什么死心塌地的相信;二则是美化自己的语录,比如说明明当男性要求某件事平等的时候拳师总会窜出来说“有本事你生孩子啊!”,拳师能说成是“讲生育带来的成本”,你说这谁受到了?


对了,多说一句,拳师还有还有个技能性别转换,你点开拳师主页大概率是个男的且关注战斗力旺盛的伯爵等大V,正好和那群拿知乎男女比例证明知乎男性多的人打配合,“男乎石锤了”!




  

相关话题

  我们孩子为什么要存在这个世界上? 
  美国在二战以后从全世界赚到的钱都用在哪些事情? 
  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呢? 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是哪个国家挑起的? 
  一旦台海有事,美国军事介入台海冲突的可能性有多大? 
  拜登任期内是否会爆发新一轮的中东战争? 
  如何看待日本首相安倍拜访以色列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现实中,全盛时的朝鲜和全盛时的越南谁更厉害? 
  南海有多重要? 
  如何评价奥巴马执政这 8 年? 
  如何看待中国驻美公使发表强硬声明:美军舰到来之日,便是解放(武统)台湾之时? 

前一个讨论
土耳其左翼团体的渊源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河湾地的几大贵族,谁实力最强大?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