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东国家尤其是沙特二战时在做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沙特阿拉伯在二战中基本上啥都不干,在1939年9月~1945年5月期间,他处在和盟国(主要是美、英)保持友好关系的中立状态。

海湾地区(包括今阿拉伯半岛上各阿拉伯国家与波斯人的伊朗)、和北非埃及所处的苏伊士运河地带,从十八世纪开始,就是是英国殖民势力的传统优势地区。到了二十世纪初,日益强大的美国又开始向这些地区渗透。

而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德国曾通过加强与土耳其奥斯曼的关系,试图染指中东地区(比如规划了从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达的“3B铁路”,资助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西侧汉志地区修建的窄轨铁路“汉志铁路”等等),但随着第一此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土耳其战败、阿拉伯大起义等的发生,导致德国势力和土耳其势力都从阿拉伯半岛退出。

自1928年起,从伊拉克北方的基尔库克地区开始,海湾阿拉伯国家相继发现储量惊人的石油。石油经济改变了他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实现了陡然致富。

1930年代,美国”三标准“石油公司(注1),与沙特政府签署协议。沙特向美国石油巨头出售油田开采出租权。石油开采收入不仅改变了沙特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也让沙特与美国结成地区合作同盟。在石油利益面前,沙特和美国从1930年代就建立起特殊友好关系。

美国在沙特的影响力,也由此超过了英国。

注1:1911年,根据美国反垄断法,洛克菲勒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被分割成新泽西标准公司(埃克森石油)、纽约标准公司(美孚石油)、加利福尼亚标准公司(雪佛龙石油)。1920~30年代,这三家标准石油公司都在海湾地区组织勘探和采油作业,向沙特王国政府购买油田开采租让权。从1930年代开始,在石油利益基础上,美国和沙特就成为长期友好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沙特的北方邻国伊拉克、叙利亚,大部分时间都是英国或法国控制下,北非的埃及虽然一度受到德意北非军团的威胁,但随着1943年英美军在北非转入反攻,这种威胁也消失了。至于沙特东边、隔波斯湾相望的的伊朗巴列维王朝,虽然短暂又过亲德中立路线,但在英军和苏军武力入侵后,即被英国和苏联牢牢控制了。

因此,当时的沙特处在美、英势力的全面保护下,远离欧洲战场,基本闻不到硝烟气息。二战的大部分时间里,沙特保持中立,和美英两国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开国国王伊本·沙特的几个儿子还曾前往美国游历。到1945年,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沙特加入同盟国阵营。

在同盟国大局已定、胜利在望的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召开讨论战后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会议。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搭乘海军军舰,经北非埃及返回美国、英国本土。在经过苏伊士运河和红海时,罗斯福抽出时间,在为其护航的美国海军军舰上会见了沙特国王伊本·沙特——

这位沙特国王当时还坚持保持着贝督因游牧民族(注2)的一些传统生活习俗,比如说他和他庞大的仆从侍者是用骆驼载着行李,赶着羊群来到红海边,并表示不住进军舰上的船舱,而是坚持在甲板上铺毡毯,搭王室专用的豪华帐篷。

注2:贝督因Badawi,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贝督因人分布在西亚、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属于阿拉伯民族当中的一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叙利亚等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基本以贝督因人为主。

沙特的情况大体如此。


阿拉伯国家当中,在二战中发生过一些战争的,除了埃及,还有当时的伊拉克。

一战结束后,根据1921年3月的开罗会议的安排,英国决定在阿拉伯地区采取多个国家并存、让他们互相制衡、互相制造矛盾,避免阿拉伯民族实现统一的原则。于是一战中领导阿拉伯民族起义的谢里夫(汉志王国国王、圣裔)的两个儿子——次子阿卜杜拉和第三子费萨尔,在英国的安排下,分别出任外约旦王国的国王和伊拉克的国王。

在二战爆发初期的1939~1942年,同盟国处在比较被动的局势,英国疲于应付欧洲的战局,对海湾阿拉伯地区的控制就减弱了。而德国趁机发表鼓动支持阿拉伯各国摆脱英国影响力的“阿拉伯民族运动宣言”。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伊拉克国内政坛中出现了以盖拉尼为首的亲德派和努里塞伊德为首的亲英美派。1941年4月1日,伊拉克军官发动“金方阵政变”,成立要驱逐英国势力的新政府。

英国无力从本土抽调兵力,但印度还是他的殖民地,于是就从印度调遣了两个旅的兵力前往伊拉克。英军大部分由印度士兵组成,高级军官是英国白人,数量只有2~3千,空军飞机数量约为80架。

伊拉克约有4万兵力,其空军还有大约60~80架飞机(其中有一些战前从意大利购买的S79双发轰炸机)。但这只伊拉克军队战斗力极弱,根本不是英军的对手。

在战争中,侵苏的德军不仅向伊拉克派去军事顾问团,还曾派遣少量战斗机进入伊拉克领空。德国空军甚至在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建立前进机场,有数十机德国战斗机从苏德前线飞到这里降落,准备配合伊拉克军队一起对付英军。

但纳粹德国陆军因为在苏联斯大林格勒的胶着战局,完全无力从高加索地区南下进入伊拉克。

1942年5月底,英国基本击败了伊拉克军,彻底击溃亲德的新政府,顺便还俘虏了一些德国军事顾问。次年年初,重新回到英国控制下的伊拉克王国正式加入同盟国阵营。盖拉尼流亡伊朗。


波斯人的伊朗巴列维王朝,在二战初期也曾有亲德表现。德国则打着“雅利安人”的旗号,尝试和伊朗建立关系。在平定伊拉克“金方阵政变”的当年8月,英国和苏联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对伊朗展开军事行动。其中英印军就医伊拉克为出发基地,对伊朗展开军事行动。伊朗军队的战斗力同样很弱,军官指挥能力低下,仅抵抗四天就结束了。

1941年9月17日,英国和苏军进入首都德黑兰。巴列维王朝统治者礼萨汉,被迫流放海外,1944年死于南非。他的儿子巴列维在英国扶植下登上王位,从此伊朗走上亲英美路线,直到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

伊朗在1943年9月9日加入同盟国阵营。


user avatar   lala-9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目录

**沙特

**约旦

**伊拉克

**伊朗


沙特:既然楼主在题目里点了沙特的名,那就先讲下沙特吧(虽然我自己也只懂个大概)

沙特虽然一直比较亲英,而且诸多方面受制于英国,旁边为了一圈嘤国小弟,而且粮食高度依赖从英国方面进口,但在二战的一开始,沙特还是还是采取了一种明面上中立,实际上比较亲英美的立场。比如在英国的建义下,沙特勒令关停他们设在吉达的公使馆,1943年,沙特拘留了在东非战败后经红海出逃,在沙特上岸的800意大利人和25名德国海员,之后又把这些人转交给英国。为了防止沙特外交上失控,美国也给沙特塞了不少钱,在1943年到1945年,美国前前后后给了沙特将近1亿美元,而且当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无偿援助。德国也想过拉拢沙特,希特勒曾在1941年致信伊本.沙特,表示愿意支持他做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但光放嘴炮有个P的用啊,我不听你的你能拿我怎么着?但英国真能整死我;我听了你的你能给我什么好处?但我乖乖听英美话我是真的有饭吃有钱拿。而在1945年3月1日,在确定轴心国必败无疑之后,沙特对德国宣战,能捞什么好处不说,先混个战胜国的名号。


约旦:真的不怎么了解,只知道约旦身为英国人的委任统治地,积极配合英国,在英国人兵源匮乏的情况下,扩充自己的阿拉伯军团(从一千多人扩充到一万多人),负责当地的防务。


伊拉克

二战爆发后,伊拉克接受了英国的要求与德国断交,但没有对德宣战。随着1940年法国战役之中英法的光速翻车,伊拉克高层亲德的势力逐渐占据上风,伊拉克开始私下里通过意大利领事与德国人进行接触。4月初,具有强烈反英倾向的盖拉尼与“金方阵”军官团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并在之后大肆迫害原政府内的亲英派,而德意日也很快承认了该政权,4月6日,新政府下令禁止英国驻巴格达的军事使团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禁止他们与在哈巴尼亚的英国空军基地进行往来。英国高层对于伊拉克政治的变动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中东司令韦威尔觉得现在地中海战事吃紧,手头也没有多余的部队能够武装干涉伊拉克,因此伊拉克应该用外交手段安抚。丘吉尔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这件事拖不得,伊拉克新政府的反英态度是很坚决的,外交安抚只是在给伊拉克人的反英斗争留出更多的准备时间,伊拉克的事要尽早解决,因此开始着手加强对伊拉克的控制(此时英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只有哈巴尼亚空军基地的飞机和2500人的守备队,而且极其的菜,主力是由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组成的6个后备步兵连1200人,还有就是一千多地勤之类的人员,基地内的几十架飞机也极其老旧,唯一还算拿的出手的就是18辆装甲车)。1941年4月,英国从印度调派一个炮兵团和步兵旅(第十印度师第二旅)进驻巴士拉,同时,竞技神号航母与两条巡洋舰也驶入波斯湾。4月28日,英国又派3500英军进入伊拉克,但就在这一次,出问题了,伊拉克方面援引1930条约,要求英国要把之前派驻伊拉克的英军撤出,而英国没有理会,在29日,依旧按计划进入伊拉克,伊拉克着手准备武力阻止英军(此时的伊拉克高层出现了“德意会支持我们”的人生幻觉),30日,伊拉克发出抗议,指责英国违反了1930条约,并向哈巴尼亚(就是英国人有空军基地的那个地方,离巴格达九十多公里远)与英军集结的巴士拉增兵,31日,伊拉克禁止该基地的英国飞机起飞,5月1日,伊拉克在哈附近部署了一个步兵旅,一个野战炮兵旅和机械化炮兵旅,12辆装甲车,九千多人,还有一些战机。

5月2日,在丘吉尔的授意下,基地内的英军战机起飞,轰炸了附近的伊拉克驻军。经过几天的鏖战,伊军在6日开始撤退。与此同时,在伊拉克的西面,英国调集以阿拉伯军团为主力的部队进入伊拉克,南面,英军以巴士拉为入口,继续从印度调兵增援。之后在英国空军与陆军的配合下,英军在费卢杰围歼了伊拉克军队的一支主力,并在五月底兵临巴格达,而伊拉克的反英政府见大势已去,在29日乘飞机出逃,31日伊拉克投降,双方达成共识,表示这是一场反盖拉尼政府而非伊拉克国家的战争,英军将归还缴获的伊军武器(当然,执行时打了很大的折扣,因为英军发现伊军很多武器装备比他们自己的不是更好,就是更新因此私自扣下来不少),伊军可以携带武器回到自己的驻地。“三十日战争就此结束”

中途德意也曾试图援助过伊拉克,但收效甚微,德国通过维希法国治下的叙利亚,向伊拉克援助了一万五千条步枪,少量的火炮以及相应的弹药,但因为英军推进的太快,所以援助基本没派上用场。5月11日时,一支德军的空军特遣队(14架梅—110c,7架亨克尔111H以及一些运输机)把涂装改成伊拉克的涂装,取道法属叙利亚进入伊拉克,援助伊拉克作战,而意大利也派11架CR44进入伊拉克北部的基尔库克,但这并没有什么用,并没能挡住英军的进攻。

战争进程的详细描述,《惯性世界》出过专门的文章,有26页,我找到了一个免费的PDF下载版,侵删:大漠狼烟:1941·伊拉克_爱学术

库尔德地区的动荡

1943年,之前在33年库尔德起义中失败出逃的巴尔扎尼回到了老家巴尔赞,并且再次起兵,伊拉克在10月派出一个旅前去镇压,但到11月就翻车撤兵了。之后双方都作出了一些让步,达成了一些妥协,巴尔扎尼甚至亲赴巴格达谈判,但在伊拉克政府对库尔德人做出的承诺大多没有落实,在44年末,库尔德局势再次恶化,而与此同时,伊拉克的整军工作也完成了,在45年末,伊拉克政府再次出兵镇压,这次库尔德人没能抗住,巴尔扎尼只得出逃伊朗。


伊朗

在二战爆发前,伊朗的外交路线是努力清除英国在国内的势力(比如清除军队中的亲英派),和联德制英,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大量引入德国的人员与资本。到1939年,德国占伊朗进出口份额的48%,26%,而英国只占8%,9%。在二战爆发初期,伊朗就明确了自己的中立,伊朗很清楚自己的外交处境,德国虽然在欧洲打得顺风顺水,但终究没法给自己提供实质性的军事政治援助,而英国在欧洲虽然玩翻车了,但要真的贸然和英国翻脸,仅凭嘤国在印度的部队,捏死自己也不是太大问题。可自己和德国在经济上联系实在太过紧密,因此也不能贸然切断和德国的经贸关系。但战争爆发后,英国对德国的还上贸易进行了封锁,伊朗没法通过海路与德国贸易,因此只能利用当时的苏德关系,北面陆路经苏联维持与德国的经贸关系。

而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伊朗便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英属印度和苏联确实近在咫尺,但德国人却在苏联境内一路狂飙,给人一种没几天就会翻越高加索山的错觉。而英国也加强了对伊朗的警惕。根据英国驻德黑兰的外交官在6月25日的报告,伊朗高层有很多人认为德国会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击败苏联,占领巴库,进入伊朗。而几天后,英国和伊朗就伊朗的德国人处置问题进行了会谈,英国人想要把他们驱逐出伊朗,而伊朗人以贸然驱逐会对伊朗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婉拒了(很多德国人确实在伊朗经济部门内担任要职)。

7月8日,斯大林和英国驻苏联大使谈了有关伊朗的问题,斯大林觉得伊朗境内的德国第五纵队对英苏都构成了威胁,因此要在德国向高加索推进并形成有效的压迫态势之前立即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措施。而英国人也表示愿意和苏联采取联合行动解决伊朗问题。7月19日英苏都向伊朗递交了召回并要求伊朗尽快回复,照会开头强调了英苏对伊朗独立的尊重,而其后则要求伊朗驱逐境内的德国人,表示这既是既符合英苏的利益,也符合伊朗自己的利益。

具体的制裁手段上,起初英国人准备用经济制裁的手段迫使伊朗就范,但大家讨论了一下觉得这种软方法应该不会奏效,银狼今年的粮食已经收获了,这可以让伊朗这种落后国家在经济制裁下勉强苟活好一阵子,而经济制裁这种方法本身见效就很慢,而现在苏联战事吃紧,很难保证再过个一年半载后,苏联还有能力从背面威胁伊朗,而届时,当伊朗想要跳船时,英国也很难保证能迅速靠强硬手段单独且迅速的制服伊朗。

因此,英国人转而开始考虑武装介入的可能性。总参谋部认为现在伊朗军队战斗力四舍五入约等于0,这个方案是可行的,只要英苏南北夹击,就可以迅速制服伊朗。7月22日,战时内阁同意了武装介入的方案,并在28日和苏联人讨论了这件事,苏联人表示愿意加入联合军事行动,苏联人想出了一个行动方案,首先,双方集结军队;之后向伊朗提出他们的要求;第三,如果要求被拒绝,或许就可采取军事行动。苏联政府还增加了一项额外要求,即苏联军队及其战略物资有权自由途经伊朗领土。不过艾登觉得这一额外要求可能很难与首要的要求和谐一致。盟军政府坚持让伊朗驱逐德国人是基于伊朗遵守谨慎中立的需要。很难再告诉伊朗人他们应该给苏联以及英国提供便利条件,这样与中立原则是相抵触的。不过艾登最后还是同意考虑这个额外要求。在和苏联人谈完后,艾登马上回去参加总参谋部的会议,艾登汇报了刚刚与苏联人谈话的结果,会上大家都认为在驱逐德国人问题上对伊朗施压,但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不要使用武力,要是伊朗不同意,那就在于1941年8月12日前后发联合照会,要求伊朗驱逐德国人,到那个时候,中东地区的的英军应该已将大约一个半师的军队集结到了伊拉克,并做好战斗准备。英国和苏联应该准备好应对占领伊朗南、北部油田地区的困难。如果以上的施压进展顺利并且伊朗人也驱逐了德国人的话,随后英国将考虑苏联的额外要求。

后面的一堆不想写了脑壳痛,反正就是在一番扯皮之后,在1941年6月25日早上,英苏军队南北夹击入侵伊朗,在经历了一系列不怎么激烈的战斗后,伊朗投降,国王里萨汗退位,巴列维继位。苏联控制伊朗北部,英国控制南部。


工作了,至少近几年都没什么时间,不会更了,本来还想写下叙利亚黎巴嫩以及阿富汗的,伊朗其实也远未写完,先就这样吧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




  

相关话题

  R级战列舰是怎样的存在? 
  如何评价「日本二战前比中国强、二战战败后还是比中国强」的说法? 
  二战英国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或者行动? 
  如何评价1921年3月的喀琅施塔得事件? 
  如何评价泽连斯基在反纳粹上的贡献? 
  为什么纳粹的旗帜被禁止而日本的旗帜没有? 
  乌克兰问题中,俄罗斯有战争之外的更好选择吗? 
  如果盟军攻打柏林,伤亡会有多大。? 
  如何看待沙特与伊朗断交? 
  越南目前情况跟苏东有何异同?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在1942年才要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日本本土)?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日本紧急经济对策预算中,外务省24亿日元款项用于应对有关新冠的国外言论?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