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许多老镜头的评价都很高? 第1页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拍的清楚,不一定拍的好看。

这个和胆机本来是一种失真,但是人们耳朵喜欢这种失真一样。

参数查的远,但是你一定喜欢参数好的照片吗?

二、修图技术不够发达

理论上数字图只要细节不丢,颜色随便修,要什么风格有什么风格。

而实际上,不存在像素级修图,每个像素都把颜色变了,变成和老镜头一样的风格。

以后AI技术发达了,可能能对比不同镜头拍同场景的图,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矫正颜色,该模糊的地方模糊,该清楚的地方清楚。该不变的地方不变,该变形的地方变形。

你用什么老镜头拍的片子,我用新镜头拍,软件一模拟全有了,老镜头就没啥意义了。


user avatar   arroyo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进入新世纪以后,镜头的主要研发方向是怎么样和机身通讯,然后如何快速自动对焦上。而且摄影其实是一个介于,科技和人文之间的领域,在没有明显技术硬伤的情况下,背后故事所带来的脑放效果是惊人的。

就像我手里的这只carl zeiss 25mm f2.8 distagon, 我一看见这个西徳造,就yy到柏林墙,就yy到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时刻,伯恩斯坦在柏林指挥标志着东西德合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Dorothea Lange,Henri Cartier-Bresson,David Seymour,Robert Capa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然后你跟我讲红圈金圈,MTF曲线???


user avatar   lu-guo-ning-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讨论老镜头的评价之前,我想先对一篇答案稍作答复。


这位答主的问题在于,自己一方面批评“数码时代之后,所有人都在讨论:镜头的光学素质,mtf曲线,分辨率,镀膜抗性,对焦速度,焦外二线性,色散控制等等。”

另一方面举出来的镜头——contaflex 32mm F/2.8、contarex 50mm F/2,偏偏都是在光学素质上相当不错的镜头。举着素质反素质,见所未见。



contaflex 32mm F/2.8是很少见的镜头,目前只能推测它的结构与更常见的pro-tessar 35mm F/3.2相似,因为pro-tessar 35/3.2的原生设计就是F/2.8的。为避免混淆,就不在此讨论结构。这里贴一张F/2.8的根据专利计算的MTF曲线(无穷远对焦,白光)。

可以看出是反差较低,但中心区域细节过渡较好的镜头。


另一个是蔡司黑色版Contarex 50mm F/2,作者着实夸奖了一番:

----比如我手上这只号称史上用料最高端的蔡司contarex 50mm黑色闪电版完美成色的,是1000元入手,换做是你也会觉得美滋滋要上天啊。


不好意思,这话太好玩了,引了出来。蔡司这支镜头哪里用料高端了呢?我们知道镜头无非玻璃镀膜镜筒,论玻璃,请看下面一段话:

文章的作者是八十年代供职于蔡司的Woeltche,他以contax系统的planar镜头为例说明了,蔡司针对不同档次的镜头,根据不同镜头规格(光圈)的像差矫正需求,选择玻璃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矫正球差,玻璃材料从镧火石到重镧火石,大光圈镜头对高折射率玻璃的需求明显高于小光圈镜头。换句话说,要吹玻璃用料,contarex 50/2就算是后期版,头上也有55/1.4,轮不到他吹用料。更何况,我们对蔡司1950-1970的几十个个高斯镜头专利进行检索,所用最贵的镧玻璃规格,放到今天也不如 24-70/2.8 变焦镜头里面一片默默无闻的超高折射率(>1.9)钽玻璃的价格昂贵。

那么,是镀膜高贵吗?似乎也不是——我们知道,蔡司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技术合作形式从旭光学(宾得)处获得多层镀膜等技术的使用权,并向宾得提供了一些镜头结构的设计,例如SMC M 15mm F/3.5 (非球面版)。在这之前,大家都是单层镀膜,谈不上多好吧。

或许,是镜筒高贵?毕竟是黑漆的,容易磨损。


再来说说这头的素质。

左上角是contarex 50mm F/2的MTF,蔡司一贯使用实测。有机会我会对比前后期版本的MTF。

可以看到镜头全开光圈不算锐利,但焦平面内,S(弧矢)和M(子午)方向的解析力非常均匀(实虚线重合度高),10-20-40lp/mm的反差下降较为缓慢且趋势比较一致,这意味着镜头的灰阶过渡和细节还原会有比较自然的变化。


而如果使用现代镜头中像差矫正较为完善的,比如“狗王”尼康 Z 50mm F/1.8S,实际上可以找到相似的趋势,并且尼康这支的解析力更高,色散更低。

可以看到非常相似的成像趋势。(图片引自尼康日本官网)


很多人在谈美食的时候会提这么一句,“你觉得这种食物不好,可能只是你没吃到做得好的那份”。同理,如果觉得现代镜头过分注重锐度,可选尼康58/1.4G、佳能EF 50/1.2 L、适马50/1.4EX和45/2.8;觉得像散太大,可选尼康Z 50mm F/1.8、索尼85mm F/1.4 GM。



再说回“影调”、“电影调色”,那就让我们看看资深的电影镜头设计师Iain Neil是怎么说的吧:

Artistic effect很简单,按照自己的需要降低画质就行了。但硬素质是无法人为弥补的,需要尽量提升。

以及,老镜头的色彩其实是个比较难以描述的东西,不同的厂牌很不一样。虽然后期能对此有所强化和修饰,但您也别拿着模特正脸液化过度的样张出来吧,那颜色一看就不对劲……不知道的还以为模特是人皮假面呢。


更何况,素质好一些的老镜头,由于设计装配困难,产量较低,一般也都不便宜了。现在看着便宜,通常是折旧的结果。contarex 50/2算是性价比不错的,可同门的55/1.4、35/2,那可是一个比一个黑啊。另外,就上文contarex这个效果,我其实还能找一个更便宜的替代品:你把尼康八十年代的Ai-S 50mm F/1.4找出来,收到F/2,不比这个差多少。论玻璃,尼康用的可不比六十年代的contarex差,毕竟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六十年代拱若珍宝的镧玻璃,八十年代已经不算大事儿了。

还有你提到“日本七十年代才有高标玻璃追上德国1902的Tessar”,抱歉啊,一是20世纪初的Tessar完全不需要任何你所谓的高标玻璃(姑且认为是镧玻璃),它只需要普通火石玻璃和钡冕玻璃就能做得很好,Rudolph甚至只用了火石和普通冕玻璃。二是日本五十年代就有了自己的镧玻璃(保谷、富士等厂家合作),六十年代还因此在大光圈高斯镜头的研发中领先半个身位,这些恐怕是你不知道也不愿知道的。



最后您这段话啊

是!现代的镜头都很强,都超级先进,素质特别好,各种综合指标根本不是老镜头可以比的。现代镜头关键时刻还能发挥很大作用,干活首选,唯二的缺点是没有个性,另外一个是太贵。没有个性到什么程度呢?没人能分辨的出佳能50 1.4和适马50 1.4的区别,甚至蔡司50ze你也分便不出来。现代镜头的mtf曲线评价标准看起来很牛逼很科学,但就是让所有不同品牌同焦段的镜头更像是极其相似的东西,同质化严重。 但是50年代到70年代这批镜头,真的是非常非常个性明显,甚至能一眼分辨不同品牌镜头拍的照片,这就是镜头影调。这里面和各品牌设计取向、用料、品牌有关,造就了很多不同影调风格的镜头,很值得我们把玩和交流。这里其实是有很高的可玩性,以及探索镜头它背后故事的乐趣。上面的那些照片,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觉得和现代镜头拍的“寡淡风格”的照片完全不一样呢?现代镜头在mtf标准下面,丢掉了品牌个性。所有的产品都趋同,只是卡口和品牌不一样罢了,mtf曲线再漂亮,拿在手里就像面对一群张嘴数据闭口理论讲的头头是道的“社会人”,这种评价体系也滋生了这么一群人,这些人都不需要买镜头,拿着厂家给的mtf曲线就能当键摄大师,到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多好,一分钱不花还能装大逼。


我只能说这是没发现差别。


佳能的像场可能不如适马平整,但同时期的镜头多数色散矫正和像散控制都比适马更好;尼康对彗星像差和像散的控制比以前改善许多,但广角还是和腾龙有点儿像,好处是色散减少了,因为要应对5000万像素潮流。索尼在G-Master里追求虚化的美观性,镜头的品管却比佳能差了一截。差异一直都存在,只是现在比胶片时代进步了太多,人们没有动力去挑挑拣拣,做华山论剑式的工作。

至于MTF,如果每个厂商都不粉饰其曲线,那么它将是非常有力的估计镜头解析力和部分成像特点的工具。我从不认为键摄是一件丢人的事儿——相反,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在过去的六十年里,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显著地提升了镜头设计的潜力。结合不断更新的玻璃材料、镀膜工艺、镜片研磨技术和装配检测设备,现代镜头有更大的空间,在“拍清楚”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和个性的表达。


甚至,被你当成“社会人”的键盘摄影还能解释你的许多疑问——为什么Jupiter 12这么差?原因很简单,整个Jupiter系列对应的都是蔡司战前的Sonnar结构,且1930-1945的蔡司Biogon,事实上都来自于Sonnar!Sonnar是极度不对称的结构,高阶色球差、像散、场曲和变形将随着视角增大而急剧增加。Bertele在设计第一款广角Sonnar的时候,只考虑了中心画质,边缘本来就是放弃的。(下图,引自Woeltche任职蔡司期间的文章)

下图是根据专利模拟计算的结果,可见明显扭曲的像场和高达4%-5%的变形

所以,Jupiter 12首先是一支Sonnar来源的镜头(尽管它的原型在蔡司也被称为Biogon,但与1950以后的对称Biogon异源),其次是一个缺少计算机辅助、缺乏高折射率玻璃和非球面镜片、未使用对称结构的广角镜头,第三它是苏联生产的、对装配要求极高的广角Sonnar(主要是后组胶合面的精度),这注定了它的边角不可能好。

*Biogon的起源感谢无忌资深泡菜Capss的论证


至于什么老镜头对标黄金,新镜头对标纸币,这种看看就算了,不宜拿出来误人子弟。德国产品在六十年代就开始凋零,你提到的福伦达就是一例。其背后的原因是日本厂商积极研究电子化技术,而德国厂商落后了。至于原福涨价,我建议大家谨慎点,原福虽然有不少创新的设计,但他家镜头年头太久,开胶的比较多。再者,您那个septon 50/2,我没记错的话是蔡司给福伦达的设计,并非Tronnier的手笔。


最后说回主题——对绝大多数老镜头,评价高的本质是折衷主义——可能是素质,可能是价格。不仅要避开低素质镜头、拆修不精、奸商偷换、结构老化等种种坑,还要耐着性子拧手动对焦,除非是这镜头真的在某个方面给你做到极致(比如cooke speed panchro II、III的灰阶过渡),否则没太大必要倾情投入,尝试一下也就得了。




  

相关话题

  bmpcc4k真的不能单兵作战吗? 
  刚上大一爱上了摄影,想入手一台相机,类似这样的风格,该如何选择相机和镜头呢? 
  有没有一台可以媲美眼球的相机? 
  刚想开始玩摄影,本着一步到位的原则想入个徕卡m10p,想请教各位会不会不利于学习摄影? 
  我现在有 2 万多的闲钱,买佳能 R6 还是 A7M4? 
  全画幅相机用 F3.5 光圈的镜头拍星空现实吗? 
  为什么中国没有一家数码相机公司? 
  什么事情让你体验到 JPEG 和 RAW 的差别? 
  如何评价B站UP主阿布垃机手册? 
  35mm镜头对初学者很不友好吗? 

前一个讨论
华为的自研手机CPU为何更贵?
下一个讨论
三星手机为什么突然之间不像以前在中国那么火了?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