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古代战乱时期的普通百姓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第1页

  

user avatar   ikeyy-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抛开宏大叙事与民间艺术的英雄滤镜,对于那些史书吝啬着墨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战争到底为当时的他们带来了什么呢?

一、消失的数字

大汉伊始,即汉高祖元年,由于秦末战争,全国人口从秦统一时的将近4000万下降到大约1500万左右,损失超过一大半。后经过高、惠、文、景四朝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全国人口上升到约3600万。然而接下来的三十多年,由于汉武帝刘彻穷兵黩武,再次导致人口减半,《汉书》记载:“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到了公元2年,也就是西汉末帝汉平帝在位时,人口达到第一个顶峰,约6000万,但是接下来的王莽之乱以及东汉初年的战乱又让人口降到了3000多万。

进入东汉,从汉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到汉桓帝永寿三年,人口再次到达6000万,不过好景不长,三国乱世之下,将近60%人口消失,只剩下了2300万。

到了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离谱,频繁的改朝换代与相互征伐使得北方人口最低时仅有500多万,不及原来的1/4。直到隋代周自立以后,人口才重新开始增长,到隋炀帝大业五年,终于恢复到6000万。不过由于隋朝短命,二世而亡,紧随而至的易代战争又一次将人口消减到了2500万。

中国人口史上的第二个顶峰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达到了8000万之多。不久以后,安史之乱爆发,根据《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玄宗至代宗朝,短短七年,大唐人口锐减约3600万,虽然此记载存在夸大嫌疑,但此番战乱所带来的人口损失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到了重文轻武,擅长花钱买和平的宋朝,全国总人口破亿,达到了1.4亿,此为中国人口史上的第三个高峰。但接下来的宋元之战使得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只剩下1000万,到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全国人口降为7500万。

国祚不到百年,蒙古人便被元末的农民起义赶回草原放羊了,此时明初人口不到6000万,到了17世纪,突破两亿。明末,闯王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明朝灭亡,接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建州女真入主中原。

至此,全国人口还剩1.2亿,损失了高达40%。之后便是长达两百多年的承平时期,到康熙朝人口恢复至2亿,乾隆朝增至3亿,道光三十年时创造了4.3亿的新高峰,不过之后经历了十三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又损失了将近1亿。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每一次规模浩大的战争都会造成人口的锐减,动辄千万。而这一串串数字的每个单位一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是众多因战乱殒命的普通百姓与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

二、绝望的小民

如果说冰冷的数字会消解战争的残酷,那百姓的切身之痛应该能很好地反映战乱时的悲惨情景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何朝何代,普通老百姓都只能挣扎在温饱线上,虽不好过,但还能勉强得活,然而一旦战乱起,那可比任何昏君暴帝,贪官污吏所带来的后果都要严重的多。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端一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便海了去了。

人力主要是指打仗的兵卒与运送辎重的民夫。物力则是指武器装备、粮草辎重之类,财力顾名思义就是钱帛。

古代战争虽然没有现代战争如此高的杀人效率,但近身肉搏的血腥与残忍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场大战过后,往往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残肢断臂遍地皆是,可谓“积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对于绝大部分阵亡的兵卒而言,并没有“马革裹尸还”的待遇,要么沦为鸟兽食粮,要么就地掩埋。而且由于医疗水平的落后,被各种瘟疫,传染病以及负伤感染夺走生命的也不在少数。再加上运送辎重而劳死于途中的大量民夫,其状之惨,不忍目睹。

唐有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其间凄凉可见一斑。

春秋以后,战争的规模愈发巨大,动辄万人乃至几十万人,隋炀帝征高丽时更是动员了百万大军,而如此庞大的兵源都得从民间征调。如果是短期战争还好,正规兵役的数量完全够用,若碰上旷日持久的鏖战,需要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那就得四处抽丁了。

著名的《石壕吏》便是记载了安史之乱期间,差吏到石壕村捉人充军的残暴景象。其中写道:“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诗乃杜甫赴任华州途中,夜投石壕村的所见所闻,虽是一村一朝之事,却是整个中国古代,战争给老百姓所带来的沉重苦难的缩影。

兵源有了,接下来就是辎重粮草了。一场战争下来,所需之巨是难以计数的。

以汉武帝北击匈奴为例。公元前124、125年,卫青大胜,赏赐给立功将士们黄金二十多万斤;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胜,据《史记·平淮书》记载:“是岁费凡百余巨万。”“巨万”就是亿,也就是说这一年汉朝的财政支出达到了百亿钱之多。公元前119年卫、霍联军大胜,又赏赐黄金五十万斤。光是战后赏赐黄金这一项就多达七十万斤,合七十亿钱。这还不算李广等人的数次出击以及多年征战消耗的粮草辎重、武器装备、战马军饷以及统战花销。

那么如此庞大的军费能凭空而来么?当然不能,最终还是得想尽各种办法从老百姓身上搜刮,虽然汉武帝能靠卖官鬻爵的收入缓解一定财政压力,但这就导致了吏治腐败,其恶果还是得百姓来承担。

当然,汉武帝的例子算比较好的了,毕竟战场不在本土,而且多是胜仗。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那么可以想见,那些大规模内乱以及外族入侵之下百姓的凄惨下场了。

处于乱世的百姓并没有太多的选择,由于故土沦陷,加之大量壮丁的消失,土地无人耕种,而苛捐杂税却一样不少,饥荒便成了战争的必然结果。

《隋书》中这样记载隋末战乱中的百姓,说他们“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一开始剥树皮吃,树皮吃完了开始吃叶子,树皮跟叶子都没了呢,就吃观音土或者蒿子草,到最后实在没得吃了,就只能吃人肉了。

关于吃树皮树叶、观音土的记载,离我们最近的也才过去几十年,至于吃人,虽然工业革命后逐渐绝迹,但在古时,但凡乱世,必有此骇人景象,关于大规模“人相食”的描述也是不绝于史书。

随便举几个例子,据《汉书·夏侯胜传》记载,汉武帝时“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秋至今未复。”

《新唐书》也有相关记载:“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这说的是安史之乱时,睢阳被围,守将张巡、许远誓死守城,粮食耗尽后吃马,马吃完了就开始吃人。到城破时,城内人口仅剩四百,消失的那些人多是被士兵吃掉的。

除此之外,还有易子而食的;有刚一断气就被拖走分食的;还有挖坟刨棺吃死人肉的;甚至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时,还出现了人肉买卖,其价钱比猪肉还便宜,一个少壮男子的尸体不过十五钱,都不够买一斗米的。

这般地狱景象下,生而为人的尊严以及社会的道德伦理都显得脆弱不堪,也毫无意义了,人彻底沦为了与兽无二的存在。

逃难在外的流民们背井离乡,终日活在绝望与恐惧之中,除了饥饿,他们还要面对时常肆虐的瘟疫、军纪不严的乱军以及其他饥肠辘辘的人与兽。运气好的能遇到救难的粥棚或者逃到战火不及的亲属家避难,运气不好的要么成为饿殍或染病而亡,曝尸于道路,要么死于其他人的刀刃之下或成为野兽腹中之食。

既然流民们如此悲惨,那留守城池的百姓呢?如果城池坚固,兵强马壮,胜利在望还好说,要是长期的攻坚战抑或被破城而入,那结局多半是极其悲惨的。

城池被团团包围,城中百姓与军队人吃马喂,消耗巨大,很可能会陷入粮草短缺的窘境,到时候便会像睢阳一样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而城池一旦被破,敌军轻则劫掠焚烧,重则屠城泄愤。历史上的此类惨剧不胜枚举,比如项羽屠咸阳、刘邦屠武关、曹操屠彭城、黄巢屠广州、长安,蒙古军队在南下吞金灭宋的过程中所屠杀的平民,更是难计其数,光是在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攻陷金中都时的大屠杀,就有超过100万人丧生。此后更有张献忠屠川以及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反正,作为老百姓,无论战争承载了怎样的大义情怀与理想抱负,能带给我们的除了苦痛绝望、生离死别,好像就只剩下被无限放大的欲望与疯狂了。

回顾历史上的战争,很多人会为忠君者感慨,为勇谋者赞叹,为冤死者惋惜,为背叛者羞愧,为一场场精彩的战役击节叫好,为一幕幕热血的冲杀兴奋不已。然而,作为历史的观察者,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学会些什么呢?

有人说,没有战争哪来的和平。我想说,没有战争不就是和平么?

最后,以唐代诗人曹松的《己亥岁感事》结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点个赞再走咩❤️〉




  

相关话题

  北宋为什么不统一大理? 
  反皇汉的能不能说下皇汉到底是什么意思? 
  假如奥斯曼土耳其跟万历时期的明朝杠上会发生什么? 
  十九世纪的美国为什么经济最终超越英国并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为什么说秦昭襄王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之后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孔子后裔出现三个不同的父系来源? 
  为什么很多殖民地的人帮宗主国打仗? 
  如果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投降了,对二战的主要参战国和中国会有什么影响? 
  荷兰是如何从共和制转变为君主制的? 
  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的古希腊宗教和古埃及宗教的相互影响有哪些例子? 

前一个讨论
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天兵天将们都降不住,可一个小小的妖就可以让孙悟空连连败退?
下一个讨论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谁的能力更优秀?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