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用担心,人才严重过剩,不仅机械,包括生化环材土木电气地矿油在内的所有工科都人才过剩,特别是生化环材地油,本科生几乎无法在本专业就业,甚至一些硕士生也难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大多数学生是过度招生的牺牲品,甚至连本专业的低薪工作都没有,只有部分硕博可找到还算满意的专业工作,因此多数人转行,少数人忍受低薪,很多传统专业学生可以转码,说明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大,信息类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这种大规模转行,是极其严重的教育浪费,浪费国家财力,浪费个人时间,浪费社会资源。
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中国绝大部分高校学生不能根据兴趣和市场需求自由选择专业,由于各种利益和官僚思维问题,传统工科专业招生不减,远大于市场需求,这样,传统工科在就业市场上几乎完全处于被挑选的一方,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哪还能挑三捡四。
如果有一天,可以自己选专业,那么理工科学生几乎都去了信息专业,只有少数真爱的人读生化环材地矿油机土,这样才能双赢。
只有这样才能减小各行业的工资差距,减少教育浪费,减少因无法实现专业愿望以及在坑中煎熬而患上的抑郁症。
机械制造业怎么追,真的不是靠我们老百姓。这个行业里真的能感受到什么叫个人的渺小。
就讲几个我身边的故事
1、让人困惑的销孔尺寸。
机床加工大型工件上的销孔,使用铰刀,俗称铰孔。这个大车间里面,有大型镗床,大型铣床,镗床用铰刀,加工垂直平面上的销孔。铣床则加上附件,从上往下加工。时间一久,发现车间里面,同一批采购进来的铰刀,在不同的机床上铰出的孔尺寸都不一样。基孔制配合原则时,销孔基本规定都是零位加差,比如φ50(+0.03)之类。然后发现,有的机床,铰孔后就是+0.01、+0.02,这是最理想的效果,因为孔稍微大点后面装配也舒服。有的机床铰孔后尺寸就是零位,也就是φ50.00这个尺寸,也可以理解,毕竟铰刀是φ50的。还有的机床加工后往往是φ49.98、φ49.99等,这我就不能理解了。不止我不理解,车间里面的老技工们也不理解。我猜想是不是每个工人习惯不同,设置的切削参数不同,之后我就自己把这个否定了,进给速度和进给量不管设置高还是低,φ50的铰刀为什么能把销孔铰小?然后猜想是不是铰刀磨损?调查后又被否定的,因为机床之间互相借一把铰刀公差有可能就差那么1、2道。难道是机床本身有毛病?可是再有毛病为什么会把销孔铰小?
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去请教车间的一位劳模老师傅,这老师傅也没有充足的自信判定到底是啥原因,他只能表示可能机床的稳定性和铰刀问题都有,这些年了都这样,小问题不大,不影响过日子,这么多年就这么凑合过来了。我说这个销孔问题是不大,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呢?就是好奇。就说铰刀,为什么一把铰刀几个机床互相串着用效果就不一样。老师傅说,你真的以为是这样吗?我:???
老师傅说:机床操作工有这么个习惯,采购进口一批新工具后,比如铰刀、钻头、丝锥,大家从工具室领出来后,自己会进行比较,发现哪个好,就偷偷自己留下来自己干活用,如果别人来借,好的工具一般不借给别人,有问题的才借给别人,或者换工具室的帐。
我:不是同一批买进来的工具吗?
老师傅:咱们的工具采购啊,唉,怎么说呢?之前是各个车间自己都有一笔预算,自己按自己的计划购买工具。可后来厂里要统一规范管理,采购部门合并,独立一个部门,不归车间管了。
我:有什么关系?
老师傅:以前自己车间采购工具,尽挑好的工具买,尤其是进口货,那质量真好,加工完光洁度杠杠的。现在呢,我们车间缺工具报计划,采购尽买国产次货充数。比如刀片,以前一个刀片能加工三个孔,光洁度贼好。现在加工一个孔可能就得两个刀片,还经常烧和打,这粗糙度也次,刀片也沾屑,工作效率和质量外观都下降了。就说铰刀,同一个厂家同一个批次生产的,可能公差大小都不一样。
我:那采购为什么这么做?公司采购又不花他们自己钱,买好的怎么了?
老师傅:我们就事论事,以前采购归各车间管理,自然为各个车间服务。现在人家自己一个部门,自己直接向公司领导负责,所以....
我:所以?
老师傅:比如以前他们买一批刀片,进口的,可能花了十万块。现在买一批国产的,数量一样,总价格可能只有八万。这回头就是他们部门向公司邀功的成绩:节流成本两万块啊,这是贡献啊。
我:这叫什么逻辑,以前一个进口刀片顶现在三个国产刀片用,回头干活总成本能叫下降了?
老师傅:年轻人啊,人家只管买,不管你车间用。人家采购账面上为公司节省钱了,那是人家的贡献。只有车间刀片消耗量激增,那是你生产工人不会干活的锅,和人家没关系。
(我几年前用合金光谱仪打过国产刀片和进口刀片的材质成分,区别的确很大。当时实验的国产数控成型车刀比进口的少一样合金元素,一时忘记是哪个元素了,要不切削性能怎么不如人家的你)
我:好吧,那机床因素呢?不是定期检修吗?
老师傅:对呀,当年维修部门归咱们自己车间管理的时候,他们干活是卖力。后来公司换领导了,要统一管理,设备也脱离车间管理专门成立设备维修部门了,后来减员增效,降低工资,很多大手子老工人都跳槽走了,现在嘛,很多修理工年轻经验少。再就是修理工作外包。
我:活外包给外人干活修理,人家的修理水平、报酬成本可能还不如咱们自己养着一批熟练维修工省钱呢。
老师傅:理是这个理,但是人家设备部减员增效,账面上确实有成效,剩了许多养人的钱啊。至于把活外包是另外的钱,不是一回事。所以人家设备部门是有功的,公司领导是满意的,公司领导唯独对我们工人不满意,因为机床老坏老修,不断支出维修费和耽误工期,肯定是你生产工人无能。
我:好吧(对话结束,以上较长,都是真是内容。虽然我原本的疑惑没有彻底消除,但是我已经失去了继续较真的勇气了)
2、什么叫减员增效啊?(战术后仰)
公司领导反复强调制造业行业严冬,要全体职工共度时艰,还要精简人员,所以,有这么个深受老工人们欢迎(划掉)纠结的买断工龄条件:根据在工厂的工龄长短和原薪资水平,一次性支付一笔补偿金。这可不是九十年代末棺材板玩的那招两万多块就把人打发走的哦,这笔钱,一个熟练技术工人,工作二十年以上,拿个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都有可能。于是许多岁数大的,选择拿钱走人(因为熟练工人,补个十几万的,在找个私企靠自己的本事混个十年左右退休了,美滋滋)。所以,车间这边年纪大的经验丰富的工人很多借机拿钱跳走了(毕竟制造业不景气工资水平没有以前高了,国企事还多,拿一大笔钱跑私企混多好,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去了就是大师傅级别,人家私企老板喜欢死了,薪资往往不菲)。中年人呢,计算工龄和工资系数,拿不了多少钱,去私企也没啥意思,时间长难熬,还是在这混把。还有许多技术不咋地的,原本工资就低,走了拿钱少,去私企也不受待见,混吧。于是很多老手就这么跑了,让出了名额。而走的工人美滋滋后发现,年纪大五十多岁块退休的高管和技术人员也有趁机拿钱走的,人家一走拿的钱更高,三十多万常见...好吧,谁让自己年轻时不好好读书呢?同走同走。于是这些人,仗着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进了私企一样受人尊敬,两边拿钱,何乐而不为。
公司领导也很高兴,减员增效任务完成(注意,减员名额任务的确完成了,对上级有交代了),那么问题来了,大量经验丰富资历深的人主动让出名额走了,那么剩下的整体质量......(我没别的意思啊,但是很多大手子走了,我们年轻一辈的确迷茫了一阵子)。还有车间啊,工人减员了,但是,机床操作不是二线的管理人员啊,那是实打实的物理问题,必须有足够人手,可不是学习上级精神、领导讲话和克服下就能解决的啊!
所以怎么办呢?雇佣能干活劳务外包人员!完美。劳务外包人员省钱,不用交公积金、企业年金。好管理、工资低、听话、能干活、还不占用公司编制......真棒啊,对了今后大专进来的新工人也全按外包编制来,真好。唉等等,你说花了那么多的钱,减员的意义何在啊?
幼稚,减员增效是上级分配的任务,我们不是完成的很好吗?名额都达成了。买断支出不得不花要不谁自愿走,这也是上级领导同意的办法。至于正式工走了再大量雇佣外包。唉,减员是减员,再招外包人员是招外包人员,两回事,你老一起提干什么?没事干就回去干活去,别到处瞎聊。
3、一个工件加工到底需要耗费多少工时?(要不叫薛定谔的工时算了)
我区区小技术员一个,天天在车间混,和工人们已经打成一片了。工人师傅是世界上最好打交道的群体,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而你也能让他们不笑话你尊重你,人再会说话点,大家就可以当侃大山的好朋友啦。于是去机床闲聊请教一些事情,他们会很乐意告诉你,但是这对工人并非都是好事,因为不讲义气的人还是有的,有人来虚心求教的目的是...为了搞懂前后细节后好来搞你!
比如啊,原本加工一个大型工件A,需要加工十天,一个月加工三件,原本计算工时,三件是6K(比方说一件活算你240个小时的工时,工厂的计件工资,是一个工时折合多少钱,工时按工种不同也会分等级。这个等级的工时乘以工时数目再乘以工人自身的系数,这个也不一样。然后该扣的扣该加的加,最终就是你可以拿到的工资数)。车间换了新的管理工时的领导,笑嘻嘻的来问你,X师傅啊,这个活着急呀,您看八天干的完吗?能干完给您加点额外工时。工人受宠若惊,拍胸脯保证八天肯定完成!八天时间,日夜倒班,大干苦干,干好了,自以为自己的优秀表现会受到领导赏识。然后领导心里想的是:哦,看来这个活八天干完没有问题啊!以前十天工时,这不就是机床干活不紧不慢吗?完全可以压缩工时。然后,选个良辰吉日(划掉)会议时宣布,这个工件每件工时压缩到192个点!车间领导很高兴,因为自己上任后提高了工作效率,压缩了生产成本,这是成绩。上级领导也高兴,这提效目标也达到了,人力成本也压缩了,多好啊。只剩下目瞪口呆的工人在那里自己SP呵呵,然后捶胸顿足。这下自己卖力干,今后八天干不完还是问题了,工时也压缩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时间长了,得到教训的工人也学聪明了,也没有以前对自己的工作那么无话不谈了,干活也知道撑着慢慢干了,至于撑多久,取决与自己计算权衡的该怎么干这个月收入才不算吃亏。时间一长,领导感慨工人越来越油滑不好管理了,工人抱怨着天下乌鸦一般黑换的领导一个比一个dog......于是加工工件到底需要多少工时,成了双方博弈的一个智慧游戏。
至于工作效率.....你提高了又怎么?你工人有好处?没好处自己利益又受伤害的事情傻子才会干。那么,培养工贼(划掉)听话的(划掉)上进的积极的工人可行?每年车间都有水灵灵的新人,车间里也有胆小怕事的老实工人,用小利收买(划掉)培养行不?短期内有一定效果,时间长了呢,这种人要么自己醒悟要么被其他工人排挤,也就那么一回事把。
其实故事还有,但是字这么多,码了也估计没人看,也可能没多少人理解..........算了,不多打了。我只是举例想要说,中国制造业强大的因素,并不是我们个人怎么努力发奋就可以。机械行业是个纯实干型行业,是个培养唯物主义者的行业,一切的一切都绕不开物理因素。所以,不是有雄心壮志满腔热血就行的,一切都必须着眼于实际。个人是渺小的,这个行业想要强大、发展不是个人的人力能改变。机械行业、制造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它的发展,需要上层建筑来适合它......
算了不聊了,我估计这篇文字不会有几个人认真看的,就这样把
有一种机械,叫“千斤顶”,
需要的时候,可以用它来顶很多东西,比如说“换备胎”“查看底盘”,
它非常重要,因为动辄数吨的车架,很难靠人力抬开,他是不可替代的,是“大车重器”。
汽车/卡车,一开就是好几千公里甚至好几万公里,都用不着他换,但是用着他的时候,只需要扫扫灰,平时也不用怎么维护,顶多过一段时间润滑一下,防止生锈。
与此同时,车载音响,多媒体,玻璃水,车壳,什么的就不一样了,你每天都需要他,每天都看得到它,每天都会擦车窗,换换玻璃水,洗洗车,每天你最喜欢把它擦的干干净净地,没事放个音乐。
但是,你只有在修车的时候会想起来千斤顶,觉得它重要。
问题来了!!
你看,这个”机械”重要吗?
——重要!要不然怎么修车。可你就是平时也不不会想起来他。
能丢吗?
——不能丢!万一遇到事故怎么办!于是,把它放在后备箱角落,用之前拍打拍打,用之后再放回去,不用太在意。
可它那么重要!为什么不更在意它呢?
——因为它当好千斤顶就行了,还想上天?
不说中国,说说美国。
在美国的大学校招中,一般来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洛克希德·马丁并不受待见——尽管拥有F-35和F-22的洛马每次都弄得声势浩大,但能开出的薪资却属实有限。如果洛马和波音同时参加校招,一般来说美国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有巨量民用飞机业务,因此待遇更高的波音。
一般来说,对排名较好的美本/美研学生来说,在美国的国防军工类企业每年能开出大约10万美元的新资,按照2017年ICP法估算的购买力平价(PPP)汇率大约相当于42万元人民币。但硅谷企业开的更高——大约能到15万美元,也就是折合近63万元人民币,高出前者50%左右。
考虑到美国人均PPP比中国高4.1倍左右,再除以这个4.1,其实反映到中国就是国防军工类10.2万元人民币,互联网企业类15.4万人民币——这个和我了解到的一本以上院校毕业生工资相差不多。
所以劝退机械,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比较普遍的问题。只不过国外机械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相对中国来说家底更厚,因此中国这个劝退问题也就显得更为严重。
但长期来看,只能进一步加深传统行业和新兴互联网产业融合,打造类似SpaceX的这种结合互联网和金融的新型制造业企业,除此以外恐怕别无他法。
21世纪20年代了,有点智商都该认识到互联网/数字经济是大趋势,大趋势这种东西,自然顺之者兴、逆之者亡,传统制造业这种东西到今天也只能说“活该命绝”了。
毛主席那时候是按劳分配的。
什么叫按劳分配呢?就是工作同样的时间,工厂工人比银行职员肯定要辛苦,所以工厂工人就应该挣得比银行员工多。
同理扫大街的、挖煤矿的这些工作环境更糟糕的人,应该赚的更多。
那些科研工作者是祖国发展的希望,所以要更加优待。当年毛主席自己工资400,大学教授工资450。
所以说为什么80、90后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科学家?因为老一辈人从小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只有当科学家才最有出息。
搞私有化后一切都变了,银行赚的钱多,所以银行职员工资比大部分工人高。
扫大街、挖煤矿更别提了,环境恶劣赚钱更少。
当科学家?科学家能赚钱吗?搞机械?毕业之后工资有程序员高吗?
私有化的分配模式就已经决定了,什么行业赚钱什么行业就能吸引人才,搞机械赚不到钱,搞科研也赚不到钱,长久下去国家的支柱产业一定会没落一部分。
当然,国家也可以从赚钱多的行业收重税来补贴不挣钱但非常重要的领域。
但是,这就涉及到明末一个乱党的问题。
现在这个乱党很有钱,钱多到可以影响政治,影响中国的未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大学里的那些教授,有的厂子卖给企业几千万;毕设导师厂子环保要搬厂,几十号工人很多说搬就不干了,导师愁的要死;导师有次带我们去他老同学厂子去看,刚买的六轴的啥设备,三百多万;有个老师是全国xx协会会长;教授基本都是留德系和日系的,有一次日本一个牛人来院里交流,普通话说的都不咋的的老师和他日语交流六的一逼;那些教授一个个看起来真的朴素,车也一般,让我产生了他们不富的错觉,其实只是那个年代技术人员特性罢了。
说这么多是表达什么呢?
把我放到他们那个年代搞机~~~正在风口,何乐不为
十几二十年前,他们正年轻,有技术,有市场。课余之外,要名到处参会挂名,要利帮厂解决问题几天就一年工资,会做生意的更是自己直接厂子办起来。他们是因为对机械的热爱而投身这个行业的吗?废话,把我搁那时候,能不爱吗?
至于现在,他们大部分厂都买给大国企了,干下去也不挣钱了,环保压力小厂也开不了了,偶尔去自己被收购的厂子逛一逛,挺有情怀的,曾经也辉煌过不是,反正早就挣够了。
然后在那个厂子碰见刚毕业来这上班的你,你猜你老师内心的真实想法?
~~~~~~~~
还是那句,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如果一个行业迫切需要发展,国家自然会有政策导向(减免税收,项目补贴,人才补贴,融资通便,协助厂建……),市场也会相应有所响应。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等,骗补贴比比皆是。
而机械呢?三天查安全,五天查污染,年年催着关闭落后产能,时时刻刻想让厂子搬到郊区去,政策态度昭然若揭(国家级劝退,怕不怕)。
就不劳您个人的满腔情怀了。如果行业重要,迫切需要发展,相信我,国家肯定比你先急。
真想发展的,那就是当年对待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的态度,一切优先,拼命保障…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国家说你们太重要了,给你给你再给你,他们呢?我是为了国家民族,这些身外之物,我不用不用就是不用。
现在呢?大国重器里的那些顶级工程师,待遇还不如应届互联网程序员…全靠情怀这谁顶得住?你好歹一人分套大房子,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的问题给人家解决一下啊?
几年前回答过一个问题,今天依然适用:
人家说情怀可以当饭吃,那是人家高尚;你们真拿情怀给人家当饭吃,那是你们卑劣。
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员,
不能为国买房,是为不忠
穷的养不起父母,是为不孝
拉低社会消费水平,是为不仁
同行恶性竞争,是为不义
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行业,我国需要吗?
怎么发展?因为提问的你没弄明白,发展的方向上很多机械生是没有用的,甚至是副作用。
我是个你们说的老板,90年代的机械大学生,不说走过的路吧,就站在看过的角度来说点事情。
对于机械行业,市场,只有市场才是唯一的风向标。很多机械人始终不懂,不同于教育医疗公务员,机械面临的市场是全球性的,是赢家通吃的,市场饱和下,不是你不行,而是不需要你了。
教育医疗之类,本质是垄断性市场,他们的待遇响应速度是依托于国民经济的,是远落后于市场速度的,你不能因为今天厂里效益不好,就少医药费,因为你没有议价权。今天你没钱,但是做房地产的有钱,那么这些垄断性行业还是一样的过。而机械行业不同,今天订单没了,明天工资就发不出来。
中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天花板是什么?是发达国家无法做到的领域,不只是我们的勤奋,更多的我们的低工资。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发达国家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做不来的准确定位。
过去机械行业的大热,来自于中国相比发达国家的低工资低福利,相比发展中国家有一定技术实力,错开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抢发达国家的饭碗。机械行业的大热,说白了,依靠的是人口红利,依靠的是产业转移,依靠的是正确的市场定位下国家的政策支持。
然而,大人,时代变了。
现在的大环境,中小企业产能被压缩,特别是机器人、工业视觉等产业快速发展,已达到机械换人的临界点。换句话说,你的价值已无法依托人口红利来实现。凭什么机器人比你便宜,还要买你的东西?所以每一个机器人能进入的领域,工资都在衰退。
所以,市场已经饱和,产能已经过剩,需要动脑的设计师的地方已经不多。
焊工,为什么招不到?因为普通焊工能做到的,机器人更便宜。工资低到不如去搬两天砖。
普通钳工?我有那功夫给钳工磨蹭,还不如上高精度机床多花200块做好。
机柜?钣金图都标准化了,招个会画图的根据需求改改面板孔位,需要懂力学吗?
模具?外面专业搞模具那帮人5千一副,给你1个月都搞不出来,扣除材料就剩1千5工资你干不干。
机床,为什么不怎么招设计师了?因为赢家通吃,中低端市场就这些人就够了,所需零件已经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结构潜力已无法再发掘,那还要设计师干什么?高级的机床,不是普通设计师能玩的,自然不再招人。
自动化零件?一个传动模块1千3,加电机300一颗,从低到高配置都有,为什么要用你来设计?
一切的标准设备都已饱和。如果我的厂里不需要新设计,设计师价值何在?
————————
所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机械生只剩两个方向,一个是稳,一个是快。稳说的是专业技能强,进入大企业钻研一处,依托企业已经有市场的工业体系,来给自己缓冲期。
这条路,其实是大多数答主在说的。但这也是一条不归路,尖端的位置就那么一批人,每次科技热潮,这批人就大热,热潮褪去,这批人就挂机。
而快,就是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不要只知道自己会什么,更要知道全中国别人会什么。
(以下只针对普通设计师,不针对技术方向大牛)
客户要个包装线,我明天就能从上海调来前道,东莞拉来后道,本地厂家做输送线,复杂动作凑一凑拼台机器人,简单动作拉条模组线轨,工艺找行业专家评审,厂里大牛解决掉最非标的那点设计。50天交货,7天调试。
你认为我们没有技术吗?只知道东拼西凑吗?你只是不知道我们把精力花在该花的地方。
当你见得足够多,一个新事项到来,第一时间想的是“为什么没有标准机”?为什么没人来赚这个钱?这里面有什么坑?
这时候就是设计师的最大用处了。
我常说我们的对手是全世界,我也相信全世界有不止一百万位聪明人,更相信机械行业是赢家通吃的。
这时,设计师的价值体现在哪?在于你的背后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设计师的风险在哪?全中国都可能坑你。
我见一些回答里说,当老板的都是销售,设计就是底层。真的很可笑,我见过无数的老板,见过白手起家,见过一夜破产,机械行业里哪个老板没两把刷子敢出来开厂?
他们也许学历不高,但是论起专业知识,一点都不比科班生差。你的学校敢花一百万给你折腾让你去学吗?而我只想问在坐的同行们,哪位没亏过一百万。
有些老板很喜欢说自己小学毕业,就跟我儿子喜欢在班里吹自己回家不看书考满分(他还真从来不交作业),不过他被我吊起来打的时候,同学是都没在场。
大学只有4年,也许是7年9年,还那么惬意。工作是拼命的,是二十年三十年。
我也见过很多真不懂的老板,招个5千的设计师负责百万级项目,亏得内裤都抵给别人。
但是能成功的老板,他的设计资源不在于这点力学知识,而在于他知道6千工资就能招到一个能细算的人,还不会被你算错的结果蒙了。他花一周的时间谈判好一家专业配套商,还能把握住品质,做出来比自己的设计师又便宜又好用。那他一天的价值就是上万。
我见过最厉害的非标设计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个维修工出身。不会的,他知道谁会,别人不懂的,他知道找谁买,土鳖设计师还在算力的时候,他已经把合同签好,别人想不出来的结构,他见过还拆卸过,别人算半天的结构,他脑子里早就装好了。
刚毕业的总是吹力学多重要。我也知道,但他考虑过卖材料那家8mm板正好缺货吗?考虑过厂里的激光头只能割6mm的吗?考虑过最近财务欠款,有8mm板的那家正好没结账吗?考虑过这个客户是结构厚实强迫症患者吗?考虑过这个结构上8mm和6mm只差1000块原材料钱吗?
也许这位毕业生是对的,但是你这些都没考虑过,凭什么我听你的。我宁愿多花1000块保心安。
土鳖设计师只有他自己,正常设计师背后是全公司,牛逼设计师背后是全世界全中国。
设计师要做到“快”,就要放弃自己很牛的想法,大多数看官们包括我,一辈子都到不了会当凌绝顶的高度。甚至大多数设计师,前5年的设计就是用来给市场吊打的。
我大致核算过,一个普通设计师,要成长到“能用”,要坑掉各位老板50到100万。我认识的大牛们,回头看自己的成长史,直言不讳,如果是现在的自己去做当年的事,一年能省个几十万不算事。
———————
所以机械行业看起来衣食无忧,表面上赚不到大钱,其实是因为还没走上过那条康庄大道。
走上过那条路的人左脚就是创业当老板,右脚就是当总经理,不是每一个老板、总经理都是这样的人,但是每一个这样的人都有资格成为老板、总经理。
我在知乎说过的话不多,我觉得最好的指路人是这位 @蒋小坏 ,不慎陷入机械泥潭的各位可以去看看他的回答,看看掌握了议价权的设计师是什么样的。
也是希望各位学弟、学妹(如果有),能早日明白自己的方向,该转行的趁早,想做的多学多看。也祝大家心想事成早日脱离养家糊口的大坑。
学金融类的,是以后能穿着西装衬衫大头皮鞋坐在高层写字楼办公室站在落地窗前吹着大金中央空调俯瞰整条金融街,眼神深邃而沉稳,胡须剃的一丝不苟,左手浪琴+最新1TB内存顶配iPhone,右手阿拉比卡豆现磨摩卡double sugar少少奶,内心独白“职场进退之道,我有方向...”。上班不仅开全新乞丐版奔驰,同事还都是美女黑丝。虽然被称为金融圈渣男,但一年到头四处出差祸害傻白甜学生妹绝不手软,因为多金又特擅长忽悠再加上道德底线还出奇的低(可忽略不计),迅速成长成为炮圈仅次于富二代和娱乐圈的新贵,江湖人称“靴下绅士”。有诗为证:“银行KTV,资管夜总会,基金搞前台,券商会所睡,信托喜水疗,私募爱外围。”
学IT的,穿着土不啦叽的格子衬衫牛仔裤运动鞋,背着low出天际的戴尔logo双肩电脑包,带着黑框眼镜,晚上10点依旧在办公室里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敲键盘,偶尔累了打开华为手机(或小米备机)看看银行短信通知“您的账户入账工资34567.89元”就又有力气了。午休时间趴在工位上和微信上的森林系长发吊带长裙美女用让人捉急的语气和情商聊聊天,印堂处隐隐现出一道绿色光芒,厚厚的镜片掩饰不住心里的得意,内心骄傲的独白“我不会撩妹,但有的是妹子撩我”,丝毫不以接盘为耻反以为荣。不修边幅却广受绿茶欢迎,被视为信息时代最佳接盘侠。脑门上贴着“高智商”“高薪”“靠谱理工男”热门标签在相亲市场上炙手可热,绿茶受伤后首选疗伤阵地,外围妹纸作为风险管理工具使用的必备备胎,受欢迎程度堪比空姐。
学机械毕业后,如果不转型换方向脱坑,那么郊区某厂,蓝色厂房屋顶硬撑着蓝天相映生辉,一身蓝色工装工鞋,兜里揣个红米5,眼镜片上满是粉尘装不明污染物,头戴安全帽,左手仪表,右手扳手钳子还滴着一滴发黑的润滑脂,脚边一个旧旧的富光牌水杯装着半瓶开凉白开,杯子外侧很多细小的划痕显得杯主历经沧桑,有一层“人生充满杯具”的内涵,内心独白带着无法舒展的抑郁:“还有谁!!!”。站在空旷带噪音的厂房里,浑身脏兮兮周围连女汉子都少得可怜,偶有女同事也是穿一身工服至于想看短裙丝袜吊带高跟的美女同事更是想都不要想除非去总经理办公室看秘书,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仰视着巨大的机器,为今年年底无法实现“找个女朋友带回家”而愁的长出了抬头纹。偶尔想放纵一回约个P,却发现女神都在市区距离自己的工业园区好远唉还是回宿舍看看片吧。躺在床上看看微信朋友圈其他专业的同学的女朋友颜值,再看看自己周围的妹纸,瞬间万念俱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短信铃声响起一看“您的工资入账4567.89元”顿时萌发去楼顶的冲动。心里冷不丁响起一句四川话:“我鈤你个仙人板板喔当年忽悠老子学机哟”。
哪天机械待遇好了像金融IT一样,自然就发展起来了,非常快,完全不用愁。只要舍得砸钱,机械预期速度参考IT发展史就知道了。说到底还是重要性不够,全社会都不够重视舍不得花钱。
行业之间的差距,不是个人努力就能解决的。目前国内各行业收入差距真的太大太大,入错行了这辈子也就差不多毁了,再优秀再努力也没用,还是不如其他行业的普通人。不服的看看,当年一起努力高考的同班同学中,是最努力最优秀的人混得好,还是专业选得好的人混得好?
(其实都不是!是家里有钱的混得好。天天旅游晒女友。。。。)
一个一本毕业的IT民工月薪1W以上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需多么优秀多么努力。而一个机械人想突破1W月薪真的很难。
ps.求一张穿工装工人站在机器旁边脚边放着富光杯的照片做封面!
感谢 @专业骗面三十年 供图,某中外合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