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李世民唐太宗年轻时身体那么好,却51岁死了? 第1页

  

user avatar   mack-90-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照唐朝时期的寿命来算,年过半百已经是属于有福了。年过六旬则是长寿了,再到七十岁,杀人害命都不用判死罪了。

貌似唐朝皇帝能长寿的很少,能活过五十岁已经是不容易了,而且五十岁之后多半都是带病之躯,真正能健健康康、舒舒服服安享晚年的并不多。要么是被病痛折磨去世,要么就是被“囚禁”起来孤零零地抱憾而亡。有时我真怀疑李唐家族是不是被命运“诅咒”了……

我们来看看唐朝最鼎盛时期的皇帝的寿命,或许从他们的遭遇中,就能明白为什么唐朝皇帝都不长命了。

唐高祖李渊,(寿命69岁,在位时间:618年——626年)这位大唐的开国皇帝算是为数不多的能安享晚年的皇帝了。

不过李渊性格保守,思维古板,一心要立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帝;但是在军国大事上又不得不依赖次子李世民。因此在选接班人问题上,李渊一直是左右摇摆,难以下定决心,这也间接引发了东宫太子集团和秦王府的斗争。李渊一直想努力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但是在权力斗争中,是不可能把两碗水端平的,结果只有你死我活。

最终在626年的7月2日,李渊一直以来举棋不定的态度让他尝到了苦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亲手射死了自己哥哥李建成,三子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刺死,双方部队在玄武门处刀兵相见,死伤无数。天下间还有什么事情比看到自己的儿子互相残杀更令人痛心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给李世民,就过起了退休生活。虽说李世民也有埋怨李渊在选择接班人时摇摆不定,不过在生活方面还是没有亏待李渊,让他吃好穿好,又派大批宫女去服侍他,也算是尽了孝道了。

李渊虽然晚年承受了丧子之痛,不过人家心态好啊,退休之后依然生龙活虎,年过半百了还热衷于“造人”,他也许不算是唐朝最出色的皇帝,但他绝对是唐朝最“猛”的皇帝!这辈子一共生了41个子女,堪称老当益壮的典范!

不知道30多岁的李世民,看着那些个在襁褓中吮吸着手指头的弟弟妹妹,会不会感觉哭笑不得呢。


唐太宗李世民,(寿命52岁,在位时间:626年——649年)比起李渊,李世民就没那么舒适了,基本上一辈子都在操劳着国事家事,难有安宁之日。

李世民登基之后,吸取前隋朝的教训,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实施了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发展生产的政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史称“贞观之治”。对外则率领唐朝大军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因此李世民也被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

不过长孙皇后去世得早,让李世民早早的就痛失了贤内助;她的三个儿子,被视为接班人的长子李承乾不成气候,还跟人玩起了“龙阳之好”,后面还要造反,彻底伤透了李世民的心;二儿子李泰才华横溢,最受李世民宠爱。不过李泰本性暴露得太早,锋芒太盛,李世民怕他继位后对其余的两个儿子不利,权衡再三,最终不得不忍痛废掉李泰,把年仅15岁的三子李治扶上了皇太子之位。在接班人问题上,李世民可谓操碎了心,终于也明白当年李渊那种痛苦又矛盾的心情了。

之后,年近五旬的李世民又亲自挂帅,东征高句丽,一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谁知最后兵阻安市城,唐军连续进攻多日,均以失败告终。李世民不得不无奈的选择撤兵。回朝途中又染上了顽疾,之后身体开始被病痛折磨,一直到死。好在三子李治虽然没有李泰那么才华横溢,但也算颇有孝心,李世民生病期间,他一直不离左右,悉心陪伴,也让李世民多少感到些安慰。即使在病重期间,李世民依然在为儿子的事情操劳,他看到稚气未脱的李治,恐他将来难以承担重任,又命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積为托孤大臣,悉心辅佐李治。

最爱的妻子早逝,三个儿子又让自己操碎心,在军事上又以失利收场,这让李世民不管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难以承受,以至于50岁之后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终于一病不起。在尝试了各种药物都不见效之后,李世民就开始迷信什么灵丹妙药了,不管道教的还是印度的丹药,统统都往嘴里倒,没想到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649年的7月9日,在终南山含风殿中的李世民已经陷入弥留之际,不能言语,不能进食,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到了7月10日凌晨,突然咳嗽不停,口鼻流血不止,不久就断了气,终年52岁。

一代帝王就此结束了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唐高宗李治(寿命55岁,在位时间:649年——683年)李治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原本不是李世民心仪的接班人选。因为李世民觉得李治虽然孝顺,但性格跟自己完全相反,李治生性内敛,总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跟他老妈长孙皇后的性格倒有些相似。可惜李承乾和李泰不争气,加上长孙无忌力荐,李世民无奈之下,不得不在病重之时把皇位传给李治。

李治身体本来就不太好,不到30岁的时候眼睛就开始出问题了,因此就时常让武则天代自己批阅奏章。再加上李治本身就患有头痛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头痛病也越来越严重。

李治本人比李世民也轻松不到哪去,对外忙着平西突厥、灭高句丽,大唐疆域在他手中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1237万平方公里;对内又忙着斗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最终把权力收回自己手中。不过这也把他本来就虚弱的身体都给耗残了。

在接班人问题上,虽然几个儿子没有搞斗争,不过命运都不太好。长子李忠被废去了太子之位,最疼爱的李弘暴毙身亡,最有才华的第六子李贤又被武则天流放,以至于李治在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时,不得不把中庸无能的第七子李显任命为皇太子。

武则天对内处理朝中事务还是有些本事的,不过对外带兵打仗她不在行。所以东突厥犯境之时,年近五旬的李治不得不抱着带病之躯,操劳军事,让63岁的老将裴行俭和70岁的薛仁贵挂帅东征,平定了东突厥叛乱。不过这也让李治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本来,以李治这种病就应该好好休养调理,不宜舟车劳顿。谁知武则天又提出要“封禅”,而且别出心裁,要把“五岳”都封个遍,并想方设法说服了李治。李治没办法,只得答应了武则天,拖着带病的身子一路颠簸去了泰山。

683年,武则天在泰山风风光光地封了禅,跟着劝李治封中岳嵩山。此时李治连走路都很困难了,走两步路就气喘吁吁,而且已经目不能视,基本上看不见东西,所以不得不终止封禅大典。

不久,李治就下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同年12月,李治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并亲自在大殿前宣读赦免之书。这也是李治最后一次在众人面前亮相。

之后李治的生命也进入倒计时,病情急速恶化,除了武则天之外,太子、宰相均不能见到李治一面。12月27日,被病痛折磨不堪的李治,在洛阳的贞观殿中驾崩,终年55岁。

李治做皇帝做得如何,暂且不论;但是他作为李唐家族的一员,在“造福子孙后代”方面无疑是下了一步臭棋。若不是狄仁杰等李唐旧臣拼力死保,可能李氏一族真的要被屠杀殆尽。很多李氏族员连50岁都没活到,要么被砍头,要么被流放病死,要么被满门抄斩,要么被逼上吊自杀……可谓惨不忍睹!


唐中宗李显(寿命55岁,两次在位时间:684年,705年——710年)这位皇帝有些悲催,如果不是自己的三个哥哥命不好,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坐不上皇帝之位。

不过李显第一次当皇帝,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武则天在朝堂之上废去了帝位,并与妻子韦氏一起被贬到了湖北房县。途中生下安乐公主李裹儿,之后一家三口过上了战战兢兢的囚禁生活。而李显更是长期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下,时时刻刻都在担心武则天会要他命,搞得自己都变得神经衰弱了。

之后熬到了“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已经年近五旬的李显才第二次登上了皇位。李显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开始让妻子韦后‘垂帘听政’,并把上官婉儿纳为妃子,还重新启用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不久李显就把张柬之、敬晖等“神龙政变”的功臣一一铲除,转而把权力掌握在手中。

随后,李显开始恢复唐朝旧制,为王皇后、萧淑妃、李弘、李贤以及被武则天杀害的李氏族人平反昭雪,恢复本姓和爵位。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外邦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还实行了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不过李显宠信韦后,溺爱安乐公主,任由这两个女人把朝廷、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四下里民怨沸腾。韦后任用奸臣,独揽大权,铲除异己;安乐公主搜刮民财,大肆挥霍,嚣张跋扈;这让朝中官员和长安城百姓无不咬牙痛恨。而且韦后生性放荡,不仅跟武三思通奸,还时常跟青壮年男子鬼混,以至于长安城内上到朝廷官员,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知道皇帝被戴了一顶又一顶的绿帽子。不过李显对韦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的所作所为是睁一眼闭一眼,任由这三个女人为非作歹、霍乱朝政。

不过此公还是有不糊涂的时候。比如他拒绝了安乐公主要当“皇太女”的请求;随后韦后和安乐公主又污蔑“安国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秘密谋反,请求李显将二“反贼”处死,也被李显拒绝了。

到了710年7月3日的中午,一向身体健康、气色不错的李显,在太极殿用了午膳之后,突然间就莫名其妙的“暴毙”而亡了,死因至今还是个迷,也算是够悲催的。他算是死得最离奇的唐朝皇帝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显死后第18天的夜里,“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率领禁军冲入太极宫,诛杀韦后党羽。韦后披头散发四处乱跑,被禁军逮住,随即跪倒痛哭,刚说了句“圣人尸骨未寒……”就被禁军将领一刀砍下了头颅;安乐公主倒是镇定,禁军卫士冲进她房里的时候,她还在淡定地描着眉毛,随后冷冷地盯着冲进来的禁军卫士,跟着自己就被卫士砍下了头;上官婉儿拿着写给太平公主的书信,请求李隆基饶自己一命,不过李隆基不领情,一刀砍下了上官婉儿的头颅。

此时李显的尸体还装在棺椁里,停放在太极殿的正厅中。而自己生前最疼爱的妻子、女儿、爱妃,则全都在殿中被砍了头,不知李显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呢。


废帝李重茂(寿命19岁,在位时间:710年(17天))这位纯属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拉出来垫背的傀儡,不多说了。


唐睿宗李旦(寿命54岁,两次在位时间:684年——690年,710年——712年)李旦跟李显差不多,也是长期被武则天压得抬不起头。李显被废之后,李旦被武则天拉到了皇帝的位置上。虽然李旦名义上是皇帝,但实权却是在武则天手中,他本人也被囚禁于宫中,不仅不能随意出入正殿,甚至在皇宫内也不能自由行动。690年9月,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李旦则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

不过李旦本人生性随和,淡泊名利,不像他哥哥李显一样,对皇帝之位垂涎三尺。当武则天晚年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之后,李旦还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给李显。

按理说,李旦心态好,又没有什么野心欲望,吃喝不愁,又有专人照顾,理应可以活得很久。最主要的,他不好女色。李旦最爱的女人是窦氏(李隆基生母),不过当年的正月初二,窦氏入宫给武则天拜年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很大可能是被武则天杀了。李旦做了皇帝之后,曾把武则天居住过的宫殿掘地三尺,翻了个底朝天,但也始终找不到窦氏的尸体。之后就没听说李旦有宠幸过哪个妃子。

但讽刺的是,李旦之所以活不长,跟一个女人也有间接关系。

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之后,便拥李旦为皇帝,李旦随后就把李隆基封为皇太子。不过李旦对家国之事没多大兴趣,他本人也没什么治世之才,所以朝中事务大多交给经验丰富的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来打理。尤其是太平公主,更是成了李旦的座上客,时常与李旦商讨国事直到深夜。

而李旦对这个亲妹妹也十分器重,对其疼爱有加。疼爱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太平公主有个男宠叫崔湜,早年是上官婉儿的情人,上官婉儿死后就投靠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请求李旦把崔湜封为东宫的“太子詹事”。不过李旦对这种一无是处、只会靠脸蛋吃软饭的小白脸相当鄙视,于是就给拒绝了。跟着太平公主又跑到李旦面前,跪倒痛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央求李旦。李旦看着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禁不住心软了,最终还是答应了她。

跟着太平公主污蔑皇太子李隆基实施厌术(巫术)谋害皇帝,不过不久就被戳穿了谎言。这种罪名,换作别人早就该掉脑袋了,然而李旦只是下令把太平公主逐出长安城,出居蒲州。太平公主临走前还跑到李隆基面前,指着他鼻子把他臭骂了一顿。李隆基知道父亲十分疼爱这个姑姑,所以一声也不敢吭。不过太平公主离开长安城还不到两个月,李旦又下令把她召回来了。

正是仗着哥哥的宠溺,太平公主的野心越来越膨胀,李旦在位期间,太平公主的权力达到了她人生中的最高峰,甚至可以任命朝中三品宰相和各个重要部门人员的调动升迁。每当李旦不同意她的请求,太平公主就跑到他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所以每次李旦都只能无奈叹气,在任命诏书上盖了章。只是李旦不知道,正是他对太平公主这种无下限的宠爱,最终要了她的命。

李旦本来就对皇位不感兴趣,他更想过上逍遥自在的世外生活,所以做了一年皇帝之后,就打算退位给太子李隆基。不过被太平公主“涕泣以请”给阻止了。

第二次,李旦借助“天象异数”为由,决心退位给李隆基,自己称“太上皇”,除了朝中三品大臣的任命权和军事权之外,其余事务均交由新皇帝李隆基打理。

太平公主没办法,只得召集朝中党羽,密谋政变,除掉新皇帝李隆基。谁知却被李隆基带领高力士、郭元振、王毛仲等心腹将领率先发难,诛灭了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本人也逃到南山寺中避难,不过三日之后被捉了回来。

李旦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最终还是发生了,他一直想平衡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关系,不忍看见二人刀兵相见,谁知到头来还是躲不过这场劫难。即使自己厚着老脸去为太平公主求情,希望李隆基能饶她一命,但李隆基依然不给面子,最终赐死了太平公主。

自己的儿子杀死了自己最疼爱的妹妹,这种感受是什么滋味,估计只有李旦自己心里清楚了。之后,李旦把权力全部交给了李隆基,自己过起了隐退的生活,自此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太平公主死后,李旦整个人都不好了,精神也变得衰弱了,不到两年时间,自己也郁郁而终,去地府跟妹妹团聚去了,终年54岁。


唐玄宗李隆基(寿命78岁,在位时间:712年——756年)这位应该是唐朝21帝里最长寿的一位了,活了78岁。我琢磨着,他能活那么长,跟心态和饮食有关吧。

早年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张说等贤臣志士,改善民生,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励精图治,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峰,史称“开元盛世”。

晚年却头脑发昏,任用李林甫,宠信杨国忠。前者独揽大权,把持朝政长达19年之久;后者大肆敛财,供李隆基和杨贵妃挥霍。而李隆基也可以说得上是过得最“奢侈”的唐朝皇帝了,尤其是宠爱杨贵妃之后,奢侈之风越来越盛。杨贵妃喜欢服装,李隆基就专门雇来七百多人为她做衣服;为了让杨贵妃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运到长安……此后更是“从此君王不早朝”,把朝政丢在一旁,跟杨贵妃过起了神仙一般的生活。

此外,他还极其宠信“干儿子”安禄山。每次安禄山来朝见,李隆基都会赏赐他一大笔金银锦缎和美女佳人。而且李隆基对这个干儿子十分信任,允许他在禁宫自由出入,允许他独自去杨贵妃房间里请安……尽管杨国忠一而再再而三地警告李隆基,说安禄山要造反,不过李隆基只当作耳边风,一如既往地疼爱这个“干儿子”。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带着杨贵妃、杨国忠、高力士、陈玄礼、以及一群王子、王妃和一千多名禁军将士,趁大晚上偷偷逃出了长安城。逃难路上由于没有食物和水,饿死的人难以计数,乡镇里的百姓实在不忍心看到大唐的皇帝那么落魄凄凉,所以就做了些米饭和烧饼去救济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皇室贵族。堂堂一国之君,带着一群妃子、王孙去向老百姓讨饭吃,这种“壮举”也算是古今罕有了……

不久之后,儿子李亨又彻底脱离了他,自立为帝。李隆基无奈之下,不得不同意了儿子的所作所为,并差人把皇帝国玺送到他手里,自己则开始以“太上皇”自居。

757年,唐肃宗李亨收复长安,已经是“太上皇”的李隆基在高力士、陈玄礼的陪同下回到了长安城。一开始李亨对李隆基还有点孝心,允许高力士、陈玄礼等旧臣以及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陪伴在他身边,时常跟他聊天唠嗑,每日里莺歌燕舞,饮酒作乐,也算是逍遥快活。后来李隆基自己作死,把禁军将领郭英召来承庆宫赐宴,彻底惹恼了李亨。在李亨的默许下,太监李辅国把高力士、陈玄礼流放,逼迫玉真公主去道观出家,李隆基自己也被“打入冷宫”,不许任何人接见他,也不许他踏出甘露殿半步,李隆基彻底失去了自由。即使李隆基以绝食做抗争,李亨也不买账,任由他自生自灭。

之后的日子,李隆基孤零零地在甘露殿中消沉度日,每日里不是思念高力士等旧臣而哀愁叹气,就是对着杨贵妃的画像痛哭流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病倒了。5月11日起就已经不能言语,不能进食,大小便失禁。硬撑了两天之后,李隆基终于在5月13日凌晨断气,终年78岁。

这位执政了45年之久的唐朝皇帝,终于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临死前无一亲人旧友在旁,可谓晚景凄凉。


唐肃宗李亨(寿命51岁,在位时间:756年——762年)这位皇帝也算有点运气,他的皇位继承权可以说是意外得来的。当时的皇太子李瑛(李隆基次子)和李瑶、李琚被武惠妃联合李林甫诬告谋反,三人被李隆基废为庶人,不久就被赐死。接着李亨被封为皇太子,之后就在太子的位置上坐了近十八年的时间,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马嵬坡兵变”之后,在宦官李辅国等一众心腹大臣的劝导下,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北上灵武,竖立旗号,自封为帝。跟着就开始忙活着收拾李隆基留下的烂摊子。

也正是这位不懂军事却喜欢“微操”的皇帝,在安庆绪杀死父亲安禄山后,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燕军老巢,错失歼敌良机;跟着又让不懂得带兵打仗的太监鱼朝恩作“监军”,废去了郭子仪的兵马副元帅之职,让本来已经稳占上风的唐军连接败北,把“安史之乱”硬生生拖了七年之久……

而且李亨为了收回“国都”长安城,甚至跟回纥人签定了协议,只要回纥人愿助兵收复长安城,那么除了土地、屋舍外,城中的金银锦缎和女人则全部送给回纥人。不知当年被外邦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的李世民,看到子孙后代的所作所为,九泉之下会作何感想呢……

收复长安不久,李亨突然就病倒了,卧床不起,把朝中事务都交给了太监李辅国处理,算是正式开启了臭名昭著的“宦官当政”模式。

张皇后看李亨病重,就想联合‘赵王’李系(李亨第二子)谋反,除掉太子李豫和太监李辅国。谁知被李辅国知晓,率领禁军把李系抓住,当场砍了脑袋;随后又带领部队包围长生殿,捉拿张皇后。张皇后惊慌失措地跑到李亨面前,拜倒在地,哭着求他救自己一命。李亨还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李辅国带着禁军冲进殿内,当着自己的面拖走了张皇后。看到痛哭惨叫的张皇后被禁军卫士拖走,李亨彻底被吓破了胆。

此公是真的被吓破了胆,当晚就病情加重,哀嚎不断。不过他身边的宫女和太监早就被李辅国吓跑了,所以也没人来照料他。5月26日晚,李亨就孤零零地在长生殿断气了,终年51岁。他应该也算得上是第一个被活活吓死的皇帝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李亨去世当天,距离李隆基去世仅仅只有13天的时间。父子二人在同一年同一月里相继去世,也算得上是古今罕有了。


唐代宗李豫(寿命52岁,在位时间:762年——779年)李豫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尤其是任太子时,回纥人帮助唐军收复长安后,要皇帝李亨兑现“长安城内金银锦缎和女人尽归回纥人”的承诺。不过李豫出面周旋,这才保住了长安城不被外族“抢掠”,受到长安城百姓的拥戴。

李豫登基之后,铲除了太监李辅国,平反了被唐玄宗李隆基杀害的李氏族人的名号和爵位;跟着委任大儿子“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联合回纥人平定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内则实行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优先的措施,一度让唐朝国力恢复良好。

不过“安史之乱”算是开了个坏头,要么有人领兵造反,要么就是被异邦趁势入侵。先是吐蕃人攻占了唐朝“国都”长安城,不过十来天后就被郭子仪率部夺回;之后又是铁勒大将仆固怀恩联合吐蕃人造反,李亨不得不再一次派郭子仪求助回纥人,共同击退了吐蕃大军,平定了叛乱。

李豫的确是个不错的皇帝,只是前人留给他的烂摊子实在是太多了,繁重的国事让他为此操碎了心。此外,他最疼爱的女儿华阳公主在774年因病去世,这让他悲痛不已,连续数日都难以上朝;谁知第二年的十月,李豫最宠爱的贵妃独孤氏(华阳公主生母)也跟着去世了。母女两人的相继去世,给李豫造成的精神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之后李豫的健康状况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终于在779年的五月初二,这个为国事操劳半生的皇帝突然就生病了,也不知道生的什么病,只知道这一病很是不轻,不到十天时间,李豫就已经无法上朝了。到五月二十日,命人下达了令皇太子李适监国的诏书。二十日当天晚上,李豫就在大明宫紫宸殿内殡天了,终年52岁。


唐德宗李适(寿命64岁,在位时间779年――805年)这位皇帝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多,李豫去世之后,他继位做了皇帝。李适也算是个有抱负的人,主政期间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使唐朝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谁知“泾原兵变”爆发,搞得“国都”长安都被叛军占领,李适不得不带着一群皇室子女出逃陕西避难。李适躲在奉天被叛军围攻了一个多月,直到大半年后才夺回了长安城。

经过这次叛乱,李适的心理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在逃跑的路上渐渐地改变了想法。因为在叛军大举进攻长安城之时,他平日里十分信赖的禁军将领根本保护不了他,就连一兵一卒都无法调来救驾,他逃跑之时能够依靠的竟然只有身边的数百名宦官。回到长安城后的李适,早已对众多武将失望透顶,竟然开始重用宦官监军,算是步了唐肃宗李亨的后尘。

所以李适在执政后期,早就没有当年中兴大唐的雄心壮志了。他开始宠信宦官,清除异己,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百姓苦不堪言。

他本人的死也有点古怪。李适对儿子李诵是相当疼爱,当初叛军作乱,全靠儿子李诵身先士卒,带领部队顽强作战,才保得自己一命。所以李适一直把李诵当成接班人来培养。谁知李诵突然病倒,而且已经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李适为此是操碎了心,时常到东宫探望儿子。见到儿子病情不见好转,李适自己也因伤心过度而患了病。

正月初一时,各君臣、亲属都来宫中向李适祝贺,唯独皇太子李诵因病无法前来,李适因而流泪哀叹,当晚就卧床不起病了。之后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往后的二十多天,内宫与外廷基本上断了联系,众大臣和将军们都不知道李适病情如何。到正月二十二日,内宫传来李适诏书,命太子李诵监国。二十三日晚,李适就不行了,咳嗽不停,不能进食,嘴里喃喃细语,当晚就在会宁殿驾崩了,终年64岁。


唐顺宗李诵(寿命46岁,在位时间805年――806年)这位算是挺悲惨的一位的皇帝了,仅活了四十来岁,当了26年的皇太子,最后在位时间也只有8个月。

早年率军平定叛乱,击退朱泚叛军,保住了父亲李适的性命,并最终夺回了长安城。不过后来李诵的岳母――唐肃宗李亨之女郜国公主搞迷信巫术,冒犯了皇帝李适,自己被牵连在内,遭李适狠狠骂了一顿,也差点被废去皇太子之位。最终以郜国公主和自己的老婆萧氏被诛杀的结果而保得皇太子位。

804年9月,李诵突然中风,下不了床,说不出话,跟废人没什么区别。父亲李适为他请了不少大夫,吃了不少补药,也没见效。以至于805年大年初一,李诵也没能去给父亲拜年,自己躺在床上,禁不住流泪叹气。

不久李适就因为思子心切而病重,把皇位传给了李诵。李诵在中风瘫痪期间接任皇位,也算是古今第一人了……

不过李诵身残志不残,他即位后不久,就下令免去民间对官府的旧欠,停止地方官的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减低盐价,取销宫市(即皇帝的手下人对市场货物的抢掠)。不过也因此得罪了宦官俱文珍和一群反对改革的大臣。

李诵在当了8个月的皇帝后,身体已经严重失调,吃喝拉撒全都靠人伺候。之后宦官俱文珍联合众大臣,以皇帝身体不适为由,逼迫李诵让位。李诵虽然表示自己的身体还可以再抢救一下,不过无奈朝中大权已经被宦官俱文珍把持,最终不得不下诏书把皇位传给长子李纯。

堂堂的大唐皇帝被一个太监当着面严词威逼,李诵除了无奈,也只能忍气吞声,自此身心疲惫,病情加重。终于在806年的正月十九日,李诵陷入半昏迷状态,当晚就断了气,终年46岁。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寿命跟他的心态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李渊因为有李世民这么出色的儿子治理朝事,而且自己退位后,李世民待自己也还不错,自己不需要担心国事,又能吃好喝好,每天晚上抱着不同的女人睡觉,想不长寿都难。

李隆基跟杨贵妃的生活堪称奢侈,吃得好,穿得好,后来还把朝中事务扔给杨国忠打理,自己则跟杨贵妃过起了“退休生活”。每天山珍海味,又能跟心爱的人呆在一起,还不用操劳国事,能不长寿吗?

其他的皇帝像李世民、李治、李亨、李诵等则没那么好命了,要么忙着抗外敌,要么忙着平内乱,要么忙着搞政治斗争,要么忙着收拾前任留下的烂摊子,一天到晚是操碎了心。心态不好,精神压力大,这个才是最致命的,非药物所能解决。

所以这些唐朝皇帝,要么不得病,但一得病就要了命。而且有时还是病得莫名其妙,好好的一个人突然间就得了怪病,然后不久就归天了,寿命大多都是在50岁上下。真有点像是被命运诅咒的感觉……


user avatar   qiu-ju-luo-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个原因说简单也简单,就是:积劳过度。

--------------------下面这段啰哩吧嗦的解释没兴趣的建议跳过--------------------

说“李世民50周岁/52虚岁去世属于早亡”并没有什么问题。看一个人寿命的相对长短要代入他所处的生活环境,贞观文武团队确实是一个寿星辈出的群体(<——此处为补充说明:我以为我已经够啰嗦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人完全没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抽样条件限制』。我相信如果凌烟阁功臣的平均年龄是45岁而不是65岁,题主是不会问这问题的!一上来就拿包含了大量的新生儿死亡、瘟疫、饥荒和战乱的所谓“古代平均年龄”来对标帝王,这就好比你说你高考没考好求安慰,我顺手甩给你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未完成义务教育数据告诉你“能参加高考已经很幸福了”,有意义吗?!

况且,我拿『”凌烟阁文臣武将组』来做样本,已经是加上“东征西讨操心劳神”这个条件了,要不咱们拿『弘文馆修书养性组』来比比:《十八学士图赞》作者褚亮88,大书法家欧阳询85,《北齐书》主编李白药84,《北周书》主编令狐德棻84,“五绝先生”虞世南81,《梁书》《陈书》主编姚思廉81,《五经正义》主编孔颖达75,《汉书注》作者颜师古65岁算英年早逝……)

有人统计过凌烟阁功臣的平均寿命为65岁,其中李靖79,唐俭78,李勣76,尉迟敬德74,就连案牍劳形了一辈子的房玄龄都上70了。相比之下李世民52岁去世确实算得上“英年早逝”了。

--------------------啰嗦完毕,以下接原答案--------------------

来看看当事人亲答是怎么说的吧:

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征高句丽班师回到长安后“太宗气疾发动,乃於北阙饵药,令太子总摄机务”(《册府元龟·帝王部·孝德》),给群臣写了一封“请假”诏书——

二十年三月,庚午诏曰:“朕粤自眇年,时逢道丧,怀生之类,尽涂原野。是用痛心疾首,攘袂救焚,以战会为俎豆,以干戈为章服。夕不遑息,宁济四方;饥不及餐,推移一纪……而皇太子治,令德远彰,所有机务可令断决。百辟卿士,咸宜受其节度。朕当亲调五药,暂屏万几三数月间”——《册府元龟·储宫部·监国》

其中 “以战会为俎豆,以干戈为章服” 这一句,“俎豆”是上古时期祭祀时盛食物用的礼器,“章服”是朝会上以纹饰为等级标志的礼服——结合后面的“夕不遑息,饥不及餐”,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

朕自少年起遭遇天下大乱,征战四方,饿了来不及吃饭,晚上没时间休息会战就是我的饭碗,兵器就是我的衣服。

类似的话,李世民曾在多个场合提起:贞观六年对群臣说“然朕往昔蒙犯霜露,遂婴气疾,恐登高后增剧”,贞观十六年对武功父老说“朕幼遭隋乱,栉风沐雨,饥不遑食,以救苍生”贞观二十二年在给玄奘的《诸州寺度僧诏》中写道朕属当戡乱,躬履兵锋,亟犯风霜,宿於马上”等等,都是戎马生涯留给他永远抹不掉的“身体记忆”。

当然,许多现代学者根据李唐皇室多有“气疾”“风疾”的记载,推断这两种病症极有可能是心脑血管一类的家族遗传病。这一点我不否认,“极限能力”与“体质”并不完全正相关,许多运动员患有心脏病贫血哮喘等慢性疾病,但上了赛场依旧能够披金夺银。李世民就是在身体“底子”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年轻时又太过拼命,留下了比较明显的后遗症,甚至影响了寿命。对比一下,李渊也有“风疾”还酷爱宴饮,但因为一直养尊处优,还是成功活到了70岁。

(说到这就不得不再提一下李靖,基因真是好!李靖的弟弟李客师,退休致仕后依然“喜驰猎,虽老犹未衰”, 一直活到90多岁。相比之下年近八旬的卫公还是因为南征北战风餐露宿折了十年……)

===============2019.11.19再来插一小段更新===============

原回答讲的都是高强度作战对身体的损耗,此处再补充一条——战场环境

(李治)谓刘仁轨等曰:“先朝身擐甲冑,亲履兵锋,戎衣沾马汗,鞮鍪生虮虱。削平区宇,康济生灵,数年之间,四海宁晏。——《唐会要·卷63·史馆上》

这是显庆三年,唐高宗在编修国史强调艰苦创业的重要性时对侍臣讲的话。注意加粗体这句:“戎衣沾马汗”似乎还可以忍受,“鞮鍪(dī móu,头盔的意思)生虮虱” 对于现代人来讲冲击力有点太大……评论区想穿越回去给李二牵马坠蹬的热血青年们可以好好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战场环境说完了,回来继续看史书上那些经典战例中比比皆是的“夕不遑息,饥不及餐”——

(多文言文预警!懒得看的可以跳过引用直接看翻译,我只是自己强迫症每次都要上原文而已。)

先来看“夕不遑息”:

夜遣将军庞玉击贼骁将宗罗睺,两军酣战。帝以劲兵出贼不意,击大破之,乘胜遂逼折墌城。……帝曰:“算之久矣。今日舅不须言,破竹之势不可失也。大军已败,馀众何足为虞,凶魁之计尽於此矣。”遂率军而进。至夜半,军临贼城,守陴者皆乱,争自投而下。仁杲穷蹙,开门请降,顿颡於道左。——《册府元龟·帝王部·料敌》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一边趁夜派遣庞玉列阵诱敌,一边亲率大军悄悄绕到敌军背后,完成了“我师表里齐奋,呼声动天”的包围——因为陇右是隋朝的养马场,薛家起事后掠官收马,骑兵战斗力十分凶悍。为了弥补这种兵力上的劣势,年轻的李世民第一次指挥大决战就做了“早起的鸟儿”,趁夜布阵诱敌,出奇兵绕到敌人背后,酣战一天,又围城一夜,薛仁果遂降

一场会战,打了一天两夜,这一年李世民19岁。

------------------------------------------------------------------------------

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俄而贼兵四合,初不之觉,会有蛇逐鼠,触甲士之面,甲士惊寤,遂白世民,俱上马,驰百馀步,为贼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顷之,敬德、寻相潜引精骑援王行本于蒲坂,世民自将步骑三千,从间道夜趋安邑,邀击,大破之,敬德、相仅以身免,悉俘其众,复归柏壁。——《资治通鉴·唐纪四》

柏壁之战初始阶段,李世民为了迅速掌握敌情,亲自出马侦查,结果睡在山丘上,差点被敌人逮到,多亏一条蛇追老鼠碰醒了他身边的侍卫才幸免于难——很多人都把这段当搞笑段子看,然而这件事情发生在农历十二月的山西,得是怎样的高强度作战能让人累得在严冬腊月的野地里睡着了呢?

这次侦察后不久,李世民就亲率步骑三千“从间道夜趋安邑”,杀出稷王山,伏击了宋金刚派往蒲坂的援军,将尉迟敬德、寻相等人打得仅以身免——获取情报后实施精确打击,看起来很爽是吧?然而寒冬腊月、三更半夜、翻山越岭,又是怎样一番艰辛呢?

按照《资治通鉴》记载的时间顺序,这一天距离李世民的21岁生日不远。

------------------------------------------------------------------------------

然后,是决胜宋金刚时的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这段许多人都很熟悉,其中的辛苦不用我强调都能看得出来,但是在此之后呢?——“丙辰,陕州总管于筠自金刚所逃来,世民引兵趣介休;金刚尚有众二万,戊午,出西门,背城布陈”——唐军又集结了两天兵力才攻打介休城,虽然“疯狂追敌”是不必了,但“露宿山谷”还是逃不掉的。

------------------------------------------------------------------------------

密遣黄君汉夜从河中下舟师袭回洛城,克之;因置兵为守,以断河桥。王世充遣伪太子玄应率诸骁将尽锐攻击,而校尉张夜叉等七十馀人戮力拒之,会帝发兵来援,贼众乃退。《册府元龟·帝王部·功业》

这是洛阳之战中争夺回洛仓/孟津渡口的战斗:依旧是“趁夜密遣”黄君汉以少量人马偷袭回洛城,拿下仓城后吸引王世充派其太子率领骁将“尽锐攻击”,待城上先头部队把敌军消耗到极限时再“发兵来援”,一槌定音。

梯级投入,环环相扣,多么漂亮的战术!然而对于“进度条管理者”李世民来说,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

况且,李世民经常提到“蒙犯霜露”不光针对他自己:贞观二十一年十二月,大寒,李世民上朝之前对侍臣说:“朕在九重之内,身御珍裘,且将临朝,犹觉气之严厉,况臣下阙,蒙犯霜露乎?(《册府元龟·帝王部·恤下》)——可见李世民的这种“身体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我是更新的分割线=================

再来看“饥不及餐”:

(本想摸鱼划水了,不曾想收获了这么多赞不得不更……)

其实这一条跟上一条差不多:没时间睡觉自然也是没时间吃饭的,比如打了两天一夜的浅水原之战、两天三夜的柏壁(雀鼠谷)追击战,最有名的便是这场追击后的那句“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以及终于进入张难堡城中的“左右告以王不食,献浊酒、脱粟饭”。(《资治通鉴·唐纪四》)

所以说“极限状态下的作战能力”往往是检验一支部队是否精锐的关键,因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随便停下来吃饭,极有可能会为敌人带来可乘之机——不许笑!李世民没犯过这样的错误不代表其他人也没犯过,来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来自刘文静和段志玄(李世民并未直接参战):李渊父子攻克长安后,刘文静依然率领部分唐军在潼关对抗河东隋将屈突通。屈突通派部将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一直打到清晨,刘文静、段志玄皆被流矢所中,唐军三栅被攻破二栅,形势极为不利。结果此时桑显和觉得士卒疲惫,下令全军吃饭——于是刘文静得到了喘息之机,得以分兵修补营栅;段志玄带伤三冲敌阵,唐军士气复振,反败为胜。桑显和大溃而退,最终不得不降于刘文静。

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诘朝大战,义军不利。显和纵兵破二栅,惟文静一栅独存,显和兵复入栅而战者往覆数焉。文静为流矢所中,义军气夺,垂至于败。显和以兵疲,传餐而食,文静因得分兵以实二栅。又有游军数百骑自南山来击其背,三栅之兵复大呼而出,表里齐奋,显和军溃,仅以身免。——《旧唐书·屈突通传》
从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袭,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击,杀数十人而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旧唐书·段志玄传》

------------------------------------------------------------------------------

第二个例子来自著名的“虎牢关之战”:许多军事迷都对李世民“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下,吊着窦建德在虎牢关外顶烈日站军姿,最终趁其疲惫放松之际,发动精锐骑兵将其一举击溃”的打法津津乐道——不知有谁想起来没有,这个能让十万大军一举覆灭的战机的出现,仅仅是因为本该列阵的窦建德士兵坐在地上喝了几口水。

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兵士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敛退。太宗曰:"可击矣!"亲率轻骑追而诱之,众继至。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贼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建德于阵。——《旧唐书·太宗本纪》

所以当刘弘基在雀鼠谷拉马苦劝“待兵粮咸集”时,被李世民以“如更迟留,贼必生计”为由一口回绝——如此深谙把握战机之道的李世民,必然十分清楚“与敌喘息”对于己方来说是何等危险。

------------------------------------------------------------------------------

就这样,到了贞观年间,和“气疾”“风疾”一道,李世民受到了一种叫做“气痢”的消化道疾病的困扰,靠张榜求医要来了“牛乳煎荜茇”的药方才治愈,还给《本草纲目》贡献了一个病例:

颂曰:按《唐太宗实录》云,贞观中,上以气痢久未痊,服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方。有卫士进黄牛乳煎荜茇方,御用有效。——《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荜茇条》

《太平广记》则记载得更为详尽:当时太宗患气痢久治未愈,众医无效,于是下诏能治愈此疾者当重赏。刚好有个叫张宝藏的金吾卫也曾患过此病,服用“牛乳煎荜茇”治好了,便进献了药方。太宗一试果然好用,命令宰相授予张宝藏五品官,但不知怎的魏征就是不同意,拖了一个多月没进展——然后很不幸地,李世民旧病复发,想起了张宝藏的方子,吃了又好了,于是怒问魏征“我听说从前治好了宰相,都可以授予三品官;我乃天子,难道身体还不如你值钱吗?! ”最后张宝藏当上了从三品的鸿胪卿。

刨去后半段太宗与大臣的日常嘴仗,这段记载还是很能反映问题的:首先荜茇“辛热温散,善温中散寒”,与中医所谓气滞性痢疾 “冷气停于肠胃间,致冷热不调,脾胃不和,腹胁虚满,肠鸣腹痛” 的症状还挺对症,并且此药方需要长期服用,看起来更像是脾胃不调一类的慢性疾病;其次当时魏征还是正职宰相,能够管到五品以下的人事,可见李世民患消化道疾病的时间并不晚,很有可能在贞观十年以前(魏征于贞观十年因病辞去侍中,但仍“知门下省事”)。

ps关于患痢,李世民还留下了一张“请假”小纸条:

(还是那句话:我不是中医专业的就不多说了,把相关记载全都写出来权当是抛砖引玉,欢迎懂行的朋友前来探讨,反正评论区已经科普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了……)


提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许多人(知乎上就有不少)都说他是“真正的龙傲天”,少年成名,所向披靡,看上去轻轻松松地就赢了。然而现实中哪有那么多轻易可得的胜利呢?命运送来的任何礼物都有代价,有人选择了呆在后方养尊处优,代价就是失去威信被功臣集团推翻;李世民选择了把他的军事天赋发挥到极致,代价就是透支了生命。


=============================================

此外,李世民刚登基时,面对大乱之后民生凋敝、外敌环伺的局面,为了尽快拨乱兴治,亦是付出了许多辛苦: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故于屏风上录其姓名,坐卧恒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及即位,又于正殿之左,置弘文学馆,精选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各以本官兼署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暇,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旧唐书·儒学上》
帝默然惭,遂罢。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新唐书·王珪传》

将臣下的建言贴在寝室的墙上,出入观看,三更方寝;将各州都督、刺史的名字和事迹写在屏风上,坐卧恒看,夜半不寐;一有空就跑到弘文馆去跟学士们讨论经典,学习治国理政的经验,夜分乃罢甚至因为当面怼了王珪而夙夜后悔,惟恐臣下因此不再进谏……


这种风格,直到贞观后期也没有改变:

十八年二月己酉,幸灵口。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遂夜分而寝。忧其不给,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於宽乡。——《册府元龟·帝王部·惠民》

贞观十八年春,唐太宗前往关内雍州的灵口村视察,发现村落拥挤,丁男每人受田仅三十亩(按均田制规定应受田一百亩),忧心得半夜睡不着觉,下诏给雍州境内田少者免除税赋,移之宽乡。

(说到这就顺便说一句:一些人根据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认定太宗在贞观后期有所懈怠,甚至昏庸无道——我不知他们是否真的好好读过《十渐不克终疏》,魏征只是说太宗不如贞观初那样勤奋、节俭、临渊履薄,没能保持住“汤武不足,尧舜未远”的理想型圣君标准。其实这种转变只是国家由紧急状态进入和平状态后的正常表现,大事上李世民从来都是不虚的。)

=============================================

此外,关于李世民晚年经常因身边人离世而哭泣的事,我之前写过一个回答,如下:


总结一下:说了这么多,但我并没有替李世民感到遗憾的意思。天可汗用了一生,完成了其他人几辈子才能完成(甚至还完不成)的功业,有玄甲破阵的刚勇,也有春风化雨的细腻,有万国来朝的豪情,也有亲故凋零的无奈,交织在一起,汇成了“贞观之风,到今歌咏”的史诗,千载传颂至今不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於天下士大夫,可谓无负矣;朕於天下苍生,可谓安养矣。汉苦周勤,禹胼尧腊,以矜百姓之所致也。道存物往,人理同归,掩乎玄泉,夫亦何恨矣!”

最后,针对这个问题下的某些回答/评论,我想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回来身体变差(当然了棒子“抗唐神剧”依旧滚蛋~)、晚年将康复的愿望寄托于佛门神力,这些我都写了。我也知道封建帝王么无非是个家天下,累死累活也是给自己打工,维护自己的统治,没啥好矫情的。但人家至少做到了济世安民,对得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相反,对于那些捕风捉影、无事生非、开口三宫六院、闭口丹药毒死、极度缺乏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之人,我只有一句——


没想到收获了这么多赞,在这儿补充几句:评论区关于吃丹药的问题,我不置可否,因为史书本来就有不同的记载,而且就算是吃丹药,“服丹药而死”和“长期患慢性病医治无效后尝试服丹药而死”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这一点,相信知乎上那么多的传播学自媒体大神儿比我清楚得多。之所以要写这个答案,部分原因正是在我看来现在更需要科普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君不见眼下各种“贪恋长生不老”“没事儿瞎嗑药”“中毒暴毙”的三无网文已经泛滥成什么样子了?!

来说说正文中没提到的李世民的“风疾”:继贞观二十年初因“气疾”休假小半年、十月又因为前往灵州招降敕勒诸部而“冒寒疲顿”一直休养到年底之后,贞观二十一年三月,李世民终于被祖传的“风疾”所照拂,不得不前往终南山中养病。(有人认为是高血压之类的心脑血管疾病,有人认为是中风,也有可能是两者结合、由脑血栓引发的偏瘫。我不是中医专业的就不详解了,不过此病泡温泉能够缓解,有《温泉铭》碑贴为证。)

但是在此期间,李世民又做了什么呢?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李世民带病写完了著名的《帝范》十二篇,将毕生的治国理政经验总结成书,并告诫太子李治:“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可见李世民对于自己随时可能离世这一点认识得非常清楚,对于身后之事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帝范》一书中有许多的名言,直到今天仍被频频引用,如:

  • 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 战战兢兢,若临渊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 明主之任人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 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 成迟败速者,国之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之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有的人,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没有停止思考,都在想着为后世留下些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讲“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最后的最后的声明:我说了这么半天,合着有些人不太懂得汉语言“点到即止”的习惯是吧?非得把话说这么直白是吗——

“李世民晚年沉迷女色”——没有证据表明唐太宗的后宫超过一般帝王的正常编制,也没有证据表明李世民晚年“流连后宫泡妞”(倒是有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一颗心扑在带孩子上的证据),如果你有新证据,麻烦评论的时候一块带上谢谢;

“李世民死于吃丹药”——这一条我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唐太宗是在患慢性疾病多年、并将后事全部安排妥当的情况下,才尝试拜佛度僧、制丹药等“新型疗法”。并且《资治通鉴》对那个神棍泥婆罗的记载为“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说他就是想赖在长安混日子,并没有制成丹药。如果还有谁一口一个“喜好方术”“追求长生不老”“没事儿瞎嗑药”,我会认为你有阅读理解障碍。

再有反复车轱辘这两条还洋洋得意以为自己get了什么独家历史秘闻的我直接删评论了,好走不送!


user avatar   gong-qing-chu-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下,这是我的观点,并非无凭无据。怎么了?我还不能为他正名了?什么吃丹药【中毒七窍流血】,什么李世民杀弟【抢】弟媳,什么魏征死后李世民【鞭尸】,什么亲征高句丽被射瞎眼睛……历史是当摆设的吗?你有闲工夫看网文电视剧,为什么不看历史?

————————————————————————

51岁在古代也算正常寿命,他年轻时拼命打战、做过斗争,还有遗传病风疾折磨,老来多灾多病。心理因素+身体状况,活到这年纪也还可以了。

以下是废话,我也不删了,就是想写写↓↓↓↓↓↓↓↓↓

年轻时他刚烈,爱拼命,拿自己当诱饵陷入敌阵,也不爱惜自己身体硬追敌军,三天不吃饭,五天不解甲。

“太宗与军头段志玄跃马先登,深入贼阵。敌人矢下如雨,太宗为流矢所中,拔而复战,冲突其阵。后愤气弥厉,手杀数十人,两刃尽缺,血流入袖,洒而复战。老生遂大败。 ​​​”这是18岁的他,被箭射中后发怒杀出一条血路。

还有很多李世民这么玩命打战的事儿,这里就不举例了。

他二十几岁,如履薄冰,爹不疼哥要害。皇权即黄泉,他那时候如果没有好伙伴们的疏导劝慰,可能想过自杀,参见他的《威凤赋》 “嗟忧患之易结,欢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

所谓殚精虑、社稷所囚,他一辈子都囿于皇室权力的囹圄,前半生表面上是唐室的中流砥柱,实则有用则取无用则弃之若弃子。后半生又为自己所作所为而不断忏悔改过,拼了命的想要不被后人唾骂。

贞观十年,或许是“恩爱两不疑,最惹天妒”,他永失所爱,38岁就成了鳏夫。

​他的长子李承乾,搞同性恋,刺杀老师,玩Cosplay,打猎还把腿给摔折了。李世民对他失望连连,却仍未放弃培养他。直到贞观十六年,李承乾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谋反的事败露, 李世民​悲愤惊叹,自己的爱子、皇亲国戚、开国功臣……背叛了他。最后李承乾贬至黔州,李泰涉嫌谋嫡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他说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了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他忍痛割爱,立年幼的李治为储君。

太子被罢黜离开朝堂,面对承乾跛足离去的背影,他是多么的悲怆啊,他不忍心失去爱子啊。李泰也远离了他,此时他的心是滴血的吧……

​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皆被唐太宗亲自抚养。可这位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皇帝亲自抚养的小公主李明达,十二岁就永远告别了他的父亲。那是他最贴心的小棉袄啊,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为了她李世民“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

【“背玄武而北辕,绝牵牛而横度。”

——虞世南《文德皇后哀册文》

虞世南把皇后比作织女,皇帝比作牛郎。织女驾云洒泪而去,“牛郎”李世民独自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

他的大臣们呢?生老病死,房玄龄,魏征,虞世南,高士廉……一个一个的都赚取了他的眼泪走了……

自己也经常被疾病折腾,他有气疾,天气湿热就会很难受。而且他在贞观十九年出征高句丽回来,身上长了个痈。次年又去灵武接纳北方降民,疲顿劳累,又受了些风寒。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又患风疾,体力明显下降。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三月,勉强支撑着到显门外宣布大赦。五月,腹泻剧增,病情恶化。

他爱涉险,打战时往往身先士卒,自恃年轻气盛。但是呢,他在外面很威风,回家却被爹的小老婆欺负,刚烈的他怎么接受得了。他还被自己兄长下毒过,互掐已不是一次两次了。陷入朝斗中他就是个择机而噬的豹子,想做皇帝,搞过小动作,同时也受过不少委屈。他四十几岁的时候,遭受了很多家庭变故以及背叛,曾经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大多走在他的前面,多多少少打击了自己的健康。

————————————————————————

私贴两张图,侵删。





user avatar   wang-ww-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题主眼中60岁再干10年,70岁退休的寿命只是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实际上,新中国以前及古代时期,因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人均寿命是极其低的,且偶然性特别大。即便是处于社会金字塔顶层的皇族,也随时可能因为肺炎、感染之类现在看来的小毛病挂掉。

从历代皇帝寿命表就能看出,中国从秦始皇起到爱新觉罗.溥仪共302位,生卒年可考者209位,80岁以上的5位,70岁以上的11位,60岁以上的有三十位,平均寿命39.2岁。要知道,很多现在人看来嗑两片药输输液就搞定的病比如重感冒在古代可能就是绝症,更别说肺结核伤寒这些曾经堪称杀手,现在治愈率接近百分之百的病。想当年一个天花就几乎横扫清朝皇室,现在却被消灭了。这还是享受这同时代最顶尖医疗条件的皇帝,据考证,直到清朝,我国人均寿命也只有33岁,民国35岁,这时候的医疗条件按道理已经远胜唐朝了。古人云:人过五十,不称夭寿,那个年代能活过五十岁就已经算是长寿了。

更何况皇帝也并非全部都在宫里享福,像李世民这种接近于开国之君+早年征战沙场+开创盛世的皇帝,工作量也是不可想象的。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率军南征北战,长期高压且不规律的军事生活对健康伤害很大,加上李世民有亲自冲阵的记载,难保会不会留下战创。唐朝开国百废待兴,隋炀帝留下一个巨烂的摊子,李世民却能和部下一起缔造出一个贞观之治,其间的辛苦不言而喻。

李世民本身患有“风疾”(应该是心脑血管类疾病,貌似这是李唐宗室的遗传病?)再加上早年与李建成高压的政治斗争,晚年接连遭受爱子争位,爱妻爱女早逝,身心交猝,也是一大原因。

另一个关于古代皇帝寿命回答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user avatar   ran-ran-14-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回答!反对所有情怀的问题,本人是被其游戏素质吸引的!

先说一下我的游戏史,特别喜欢经营战略类游戏,所以文明5文明6、太阁立志传、三国志、信长之野望的忠实粉丝!这个游戏是从老菊那看到的,第一感觉就是复杂,系统特别特别多,所以就爱上了。很喜欢这种元素多的游戏,慢慢养成角色,慢慢发展,元素越多才说明越能杀时间。快餐化的时代,这种游戏太少了,太阁立志传停在第5代,信野三国志也越来越糟糕。而且还是一款关于武侠的游戏,真的很新奇啊!

买过的游戏无数,从几十块的小游戏到五六百的日本游戏,觉得这个60+的游戏真的不贵,因为我已经玩了60小时了,感觉很有趣。

曾经我将希望寄托在腾讯网易等大公司上,你们网游赚了这么钱,应该领头羊的作用,抽出九牛一毛就可以了啊。可是很失望,她们依旧沉迷开发网游赚钱,没有一丁点儿的做单机游戏冲动。我真的以为中国单机游戏完蛋了。没想到这个游戏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因为是真的好玩,而且元素超级多,很适合一起钻研。

我想,中国单机界的希望不是在手握重金、人才济济的金融大佬手上,而是每一个平凡的游戏爱好者。他们或许位卑才梳,但是他们有一颗热爱游戏的心。可能就是小时候用双手涂涂画画出来的丑陋自创游戏,总是在思考,要是有xx游戏就好了。要是有武侠游戏多好,能独剑闯天涯。要是有修仙游戏就好了,在里面能修炼,寻宝,杀人夺宝,勾心斗角,步步惊心,多有意思啊!

我是觉得这个游戏值这个价格的,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千万别跟风买!!!这是个很复杂的游戏,不喜欢钻研,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买了只会后悔。




  

相关话题

  如果诸葛亮当了皇帝而刘备当宰相,三国历史会有变化吗? 
  假如刘禅和朱祁镇争夺帝位,你愿意支持谁? 
  如果有可能,你最想成为哪个皇帝? 
  殉葬的妃子们不愿死怎么办? 
  乾隆也算是开疆拓土了,为什么这么多人骂? 
  皇帝好色到底算恶行还是无所谓的? 
  宋代明代的神童为什么那么多? 
  古代皇帝驾崩了,太子高不高兴? 
  在古代,当一个皇帝到底有多累? 
  为什么朱棣登基后不改国号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团要整体变为黄色?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





© 2024-11-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