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该为学区房破釜沉舟吗?不为孩子付出一切就是自私吗? 第1页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不是。

中式学区房实际上是最大的智商税,是一种典型的“刻舟求剑”、“邯郸学步”。

美国的学区房,是建立在房产税的基础上。各公立学校的经费,大体上和所在学区的房产税收入挂钩。显然不是掏空“六个钱包”梭哈一把,就能一劳永逸地享受“优质学区”的高溢价的。

如此循环,富人区、中产社区、贫民窟,各种档次的社区之间,与社区/地方税挂钩的各类公共服务(公立学校只是其中之一)的差距越来越大,区别越来越鲜明,各种“固化”就是这么来的。

但显然,上述逻辑,在中国,并不存在

中国的公立初中和小学,都是教育局所属的全额事业单位,单位规格、同等资历人员的待遇,同一个区内几乎是一模一样。美式学区房那种不同社区之间天差地别的经费、人员保障,并不存在。——当然,历史上“集中优势资源”的年代,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之间各方面资源的差距确实很大,就像那个年代的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巨大区别,问题是今天有谁care城镇户口?

以杭州为例。各个区的小学,大家都是区教育局所属的“相当正科级”事业单位,老师的待遇,同一个区内基本统一(职称、考核什么的会有具体影响)。这两年城市扩张极快,新增学校很多,每年大量招人,大体上以杭师大、浙师大、浙外(浙江教育学院)、省内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省外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为主,各区之间、各校之间基本也没啥区别。

几个待遇一样、“师源”一样、甚至本质上是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区教育局的事业编)的学校,教学水平能差出学区房和普通房(动辄三五成差价,夸张的一倍也有)的区别?

当然,很多人更care的不是“师源”,而是“生源”。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家长的素质能力和孩子的素质能力,确实是有很强的相关性的,不管这种相关性是来源于遗传,还是环境影响,还是资源的投入。

杭州的“学区”演变史,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尤其是文教区(80年代以前还是农村)几个学校的崛起,安吉路等校的没落,以及朝晖部分学校的大起大落。

文X路上那几个后来炙手可热的小学,本质上就是依托“生源”崛起的。80年代起,那一片陆续建立了一大批高校、院所(52所,海洋二所,715所),一大批高知家庭的子弟,构成了前述小学的生源主体。90年代,这一片又成为杭州的高新区(滨江实际上是西湖区的溢出);在后续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城西又是杭州中产和新贵的最早聚集地。尽管高校陆续被搬迁,但整体的生源、口碑优势,确实固化了下来。——北京海淀区学校的崛起,大致是类似的路径。

相较之下,靠近省府的安吉路,早年有大量省直机关子弟就读,但因属于下城,以及后续申花那几“X苑”小区的建设,逐渐泯然众“校”。更有意思的是朝晖的学校,八九十年代,浙工大、华东院、省人医、中试所等几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单位聚集,生源非常不错。后来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年轻职工很多都远离那一片居住,学校水平与生源同降。

目前的“学区房”格局也大致在前述的历史背景中奠定,但很多背景也在发生变化。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不断向郊区搬迁,一些传统优质“学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野蛮生长”时代急剧拉大的财富差距,也让同质人群的居住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异质化。很多时候,不同经济条件家长的所谓“素质、能力”区别,实际上是参加工作早晚、买房早晚等时间序列的区别,以及专业、行业选择的运气区别。

比如同一个单位,上下年龄、同档次学校毕业的人,如果分别在某个房价暴涨节点之前和之后参加工作,(比如09~10,16~17),购买力就会有很大区别,买房早的可能有余力换高价“学区房”,买房晚的可能就是城里的“菜小”,或郊区的“村小”;再比如,家庭情况、高考分数一样的两个人,一个读了计算机,一个读了天坑,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就天差地别,购买力也完全不一样。但这两类家长的“素质、能力”,真的有多少区别?他们的子弟,从遗传禀赋、家庭环境影响上,又能差距多少?

再比如,同样两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一个生在偏远落后地区,一个生在大城市郊区。前者来大城市打工,子女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后者拆迁暴富,子女进了最好的“学区”。但两类人,在和知识、教育相关的一些特质上,本质上又有多少区别?

下面新闻中的这个学校,被认为是杭州最好的小学(之一),学区房也是最贵的。从理论上讲, 学生素质也是最高的(之一)。

其实,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别说“学区”这种涉及最基本民生和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哪怕那些垄断企业的“股东权益”,在更高优先级的价值面前,都是要靠边站的,电价说降就降,过路费说免就免。同样的,多片划校、轮岗交流之类的措施,也是说来就来的。

美式学区房的前置社会背景,是各种“富人区”、“中产社区”、“贫民窟”的森严壁垒。但我国实际上是不允许“富人区”存在的。

严格来说,中国只有“富人小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连片富人区。老城区的豪宅和“老破小”,新城区的豪宅和“回迁房”,总是比邻。甚至很多地方还掺沙子式的在豪宅小区中配建公租房。有一段时间拍地,到达封顶价后就竞拍保障房的配建比例。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天然有极其强烈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机。有的已经到来,而有的还在路上。

首发于公众号“盖因斯”:


user avatar   daydreameas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爸,曾经是一个三线地区的校长,包含小学、初中、高中。

对于挤破脑袋要上名校、买学区房的行为,他会认为:吃饱撑的。

给他讲过“赢在射精前”那件事儿,他高喊:“有病”!

今天不说那些大部分国人眼中难以企及的精英教育,我只聊一下我熟悉的“凡人教育”。

当年,有一种转校生,我爸特烦。

他们的情况是这样的:

小学毕业后,家长对我爸三线学校的初中质量就已经不信任了,不管孩子资质如何,自身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先倾尽全力、砸锅卖铁,让孩子离开三线,去市区重点读初中。

他们认为,这样,从源头就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了,未来会走上巅峰。

可是,孩子去了精英初中念书后:

如果你不是尖子生,那么老师投到你身上的心血可没三线老师那么多,落差感非常严重;

最糟糕的是亲子分离,家长仍然在三线打工,孩子学校住宿,初中生面临诱惑难以自制,比如游戏啊网络啊。


大部分的学生,本身资质平庸,自觉性也不够,念了两三年,家里钱消耗殆尽,成绩也并没有得到期待的提高。

于是家里想通了,别烧钱了,还是回来吧,跟在父母身边先把初中念完,或者咱回来复读。

回来的这些孩子,绝大部分,特别爱捣乱:打架、和老师顶嘴、影响同学学习。

在我爸嘴里,就是“在外面学坏回来的”,而且还“精坏精坏”,能当我们学校“坏小孩”的头子。

我爸做校长时,非常头疼这样的转校生。

他们太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成长了。

那些年,每到快开学,我都听我爸唠叨:

谁谁谁家孩子,烦死了,送走了,你等着,过两年就该回来了。

谁谁谁家孩子,烦死了,我说他最后还是会回来吧,你看他真回来了。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首先,在孩子教育这块,你先别拧巴了,量力而行。

没必要砸锅卖铁让孩子念精英。

如果你本身不是这个圈的,打比方别人开宝马接送孩子,你家拿三轮接送孩子,先别说给孩子的教育优质不优质,你先看看给孩子留下的阴影有多大。

小朋友的心情,暗黑起来是一个黑洞,在小时候,他们还是需要一些骄傲,需要攀比,需要虚荣心的。

再有,家要成为快乐的家。

我爸特别爱讲这样一件事儿:父母拼命打工,两地分居,给孩子制造了无比好的条件。到最后一家三口,其中连任意两个人凑一起吃饭的机会都没有。

家都不是一个家了,这过的是什么日子?

这是得有多拧巴?我们组成家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啊?

格外需要强调的是:斥巨资上牛逼哄哄的学校,认为孩子从此一路人生巅峰,这是畸形的教育观。

尤其对于小学生、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于学校教育。

我家那会儿成天都有学生家长拜访,给老师告状,鸡毛蒜皮列一堆。

他们认为,老师不好,就是导致自己孩子“没学好”的原因。

我爸就特别无奈。

先看资质:如果你也是工人,你老婆也是工人,你俩当年念书都倒数第几,那么如果孩子智商没变异,他当然也不会那么容易拿第一名。

再看氛围:你回家就看电视,你老婆出去跳广场舞,你们自己逼着孩子上补习班,一点点休息的时间也没有,学习的乐趣没了,学习就是烦恼,他自然是不喜欢主动学习的。

我爸和学校里很多老师认为:

在小学,不大能看出孩子们的智商,重点是培养学习乐趣;

初中能看出来智商了,也能分出来先后名次了,这个阶段重点是培养学习习惯,这两个阶段,家长的重要性不可磨灭。

小学初中千万别撒手,别撒出去住宿。

到了高中,其实可以撒手了,也量力而行,预算范围内尽可能给个适合孩子的好学校。


什么是适合孩子的学校?他的名次,不要处于班级的中下游,甚至倒数第一,这样,学习的兴趣会下降很多;他也不要做班级的前10名,甚至第一,这样,他少了很多赶超别人的斗志。

最好孩子在这个班级的中上游,然后告诉他,争取走到上游去,让他感受到努力达到的结果。

如此这般,虽然名校听着很牛叉,但是名校也不是最优选。

你可能觉得,这些观点比较老土。

毕竟,他只是一个三线地区的曾经老校长。

就连我爸最好的朋友们,很多也对这观点将信将疑,依旧砸大量金钱在孩子学业上。

我爸就只能叹气:“花吧,谁要你们钱多。”


现在的小朋友,到底承担了多少精神压力啊。

幼儿园就在拼单词量、背百首古诗。

请问到了小学你学什么?学初中知识吗?

到了初中学高中知识吗?

什么时候小学就是小学,初中就是初中呢?

我孩子一岁半,有人问我,用英语给他磨耳朵了没?

我说,先把母语说利索了吧。


补习班也许重要,但是远没有学校重要;学校固然重要,但是没家庭重要;家庭固然重要,但后期孩子自己的努力是最重要的。


我最欣赏的一位妈妈,如果孩子最近喜欢化石,她就带孩子去京郊爬山找化石带,去地质博物馆看化石标本,买一堆化石书,报名的英语兴趣班,最好话题里有恐龙化石。

每次想起她,我都觉得,投胎给她做女儿,远胜于砸钱去一个精英学校。

她能够看到孩子的兴趣,然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给到孩子最好的。她做到了陪伴,做到了引导、协助探索、收获知识,并且鼓励。


即便我们的孩子,不能成为黄磊家的黄多多,我们没法教她用英语写剧本,没法带她上电视上热搜。

但我们踮起脚来,摘掉头上那棵树上最高的那片叶子,交给孩子,这片叶子它不美吗?


回到题面上来:该为学区房破釜沉舟吗?不为孩子付出一切就是自私吗?

诚然,把钱全砸在学区房上,你可能,成为了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听上去,你无悔了,你好伟大哦,你牺牲了这么多。

但是,如果仅仅指望着学校教育,其他时间无陪伴、无倾听、无共同探索,不能先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再去成为孩子的家长,你仍是一个自私的人。

同时,如果你们背上了过高债务,成为了不那么快乐的“焦虑父母”,你的态度难道不会影响到孩子吗?

在孩子眼中,他更需要快乐的爸爸妈妈,而不是累得死去活来,为他付出全部的爸爸妈妈。

我会这么告诉我的孩子:

你虽然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但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是爸爸妈妈生命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你不是爸爸妈妈生活的全部:

哈佛名师的早教班可能更适合你,但SK2也更适合妈妈的脸啊,妈妈变漂亮还更有利于升职让我们更富裕啊,所以你当前阶段可以上一个普通的早教班;

你有可能会喜欢费雪的学步车,但妈妈也更喜欢包包啊,所以妈妈就从闲鱼给你走一个学步车吧;

你想喝进口奶粉,没问题,但妈妈也得买书看书,所以你就喝国产的吧。

等你未来念书了,妈妈没法给你最好的起点。

但妈妈的起点,已经比姥爷的起点超前了,我相信我给你的起点,也至少比我的起点要超前。

未来你孩子的起点,也肯定比你超前。

我们成为一代代更好的、更努力的人,就可以了。


最后祭出当年爸爸学校的老照片,虽然我们不是精英学校

但是,给了我非常棒的小学和初中回忆

by the way 给小朋友带一套,回家学习不香吗~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哟:

ID: kite816

李哩哩here

我们终将成为更好的父母


user avatar   yu-ben-guo-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官难断家务事。”两口子的事情,还是得两口子协商解决才行,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说的有理,可以给你的老婆看看,希望能给你们做个参考。

首先,题主算的账把我吓到了,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的“土著”,没有想到,在北上广的生活压力这么大,我得说,虽然我们这也有压力,但是,感觉比你们那边轻松了好多好多.......

关于学区房的问题,其实在我们这个城市也存在,我们这边很多重点“学校”的周边学区房,可以说是以“天价”往外销售,我朋友最近正在咨询“学区房”的问题,他给我举了个例子:他去看了一套学区房,十几平,而且根本没法住,让我猜价格.......具体的就不说了,他说就这样的房子六十多万,还很多人抢着买......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学校”,真的是拼了。

我那个朋友表示,买不起,不会去买这样的学区房,他的观点是:“能成材的孩子,在哪上都是一样的!”

其实,这种事情,可能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我记得我上学那阵可没听说过什么“学区房”。那时候中考,或者高考分数不够,“买分”的倒是不少.......

只是,我想说,买了“学区房”就一定能分到好的学校?分到了好的学校就一定能出人头地?

关于“学区房”的政策,至少在我们这里经常会传出要有变化。一旦“学区房”政策变了,现在高价收购学区房的人可能就变成了“接盘侠”。所以,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

关键问题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把孩子送进了重点学校,就一定可以学习好,成为人才吗?

我上学那时候,有个小学同学,家里挺有钱,虽然那时候小,但是我们班里人都知道,他的家长经常给老师送礼,他是个“皮孩子”,班里没有敢惹他的,老师也不怎么管他,学习成绩什么的就不用说了,等升初中的时候(我们那时候还要考试的,和现在中考一样),家里直接给他弄私立学校去了。后来,听住在他们家附近的同学说,他上了私立学校也不好好学,把家里愁的,好在他身体素质很好,高中毕业之后就去当兵了,复原之后就自己做了生意,现在混的还不错。

想想,家里倾尽全力希望他好好学习,结果,人就不是喜欢学习的人,好在他最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还有个同学比他惨多了,他家里条件一般,但是家里也是全力支持,考初中的时候,他查了几分,家里出钱让他上了“重点初中”,后来,考高中又差了几分。家里也是“砸锅卖铁”,让他上了个“高价高中”,其实,这个同学真是个孝顺孩子,知道家里为了他不容易,所以高中学习很刻苦。听和他在一个高中的同学说,他其实在高一高二的时候,一直都名列前茅的,但是,估计是压力太大了,高三的时候他的成绩直线下降,越是成绩不好,压力也越大。结果,高考的时候,也没考好。本来家里是想再花钱让他复读的,谁知道,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受刺激了.....神经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所以,个人觉得,很多人说现在是“拼爹”的时代,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家长,都倾尽所有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忘了,比赛的结果还是要看谁先到终点的,或许,很多人在起跑线上有优势,但不见得他们就能先到达终点,甚至,他们能不能到达终点还不一定呢。“从众心理”不一定能让孩子有好的发展。

而且,个人觉得,题主目前的“财务风险”有点大。说真的,即使不买学区房,个人都觉得,这个“风险挺大”的。别忘了,2个孩子的吃喝拉撒,以后的上学,培训课......还有,双方父母年龄应该都不小了。不是想说不吉利的话,但是,父母的身体肯定是不如年轻的时候了。现在的医疗费用也是高的惊人。如果没有必要的储备资金,而且大量的举债的话,一旦有风吹草动......

还有,现在“裁员”是个趋势,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焦虑,担心“中年危机”,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如果仅仅靠“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毕竟,现在“赌”的人不少,总有人要“哭”的!

说真的,可能在我们国家,对于“家庭破产”这种事情,还没有概念。但是,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就业压力的增大,各种借贷形式的增多,这种情况,恐怕.......别的不多说了,如果可以的话,个人的建议是,和你老婆一起讨论一下,按照她的想法,最好的情形是什么,最坏的情形是什么。如果碰到最坏的情形,是否有能力去承担,毕竟这事还得你们自己决定。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相关话题

  熊孩子残忍对待我养的宠物怎么办? 
  哪一刻,你感受到:时间是最最奢侈的? 
  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家长应该逼孩子一把,让孩子学习特长吗?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骂多了,现在在家挨骂就不吭声怎么办? 
  为什么说第一次去男方家不要洗碗?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四十岁还打游戏的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你的父母有没有做过什么伤害你的事? 
  有哪些「还有这种展开?」的故事? 
  不想结婚父母亲人压力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最新报告显示「无业失业退休人群抑郁水平最高,其次是学生群体」,你怎么看?当代人的压力来源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你有过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突然自暴自弃的经历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