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决穿鞋的人,也取决于……运动品牌的底线吧。
说的直白点,耐久性是一双跑鞋相当必要的品质,但耐久性又很直接影响品牌的商业利益。
穿鞋的希望鞋子经久耐用,卖鞋的希望尽可能增加前者购买频次(而又不能因质量问题降低前者的好感度)。这也算不上黑料,和什么牙膏口加宽减量、饮料用大口都一个道理。
耐久性主要关注两方面,一个跑鞋本身性能,最主要中底衰减,有些跑鞋跑了500公里回弹就差了很多,有些超过1000公里依然Q弹的,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自己主观去感受。明显衰减了就退役成走路鞋就好。另外特殊设计的如防雨性之类,一般路跑鞋这种倒也极少数;
另外一个磨损情况,最主要是外底,橡胶花纹磨平了就要注意了,一来这时候跑鞋自身落地稳定性就出现问题了,二来抓地性下降,湿滑路面就得悠着点。还有些跑鞋中底外底依然完好,鞋面先破的。反正磨损到一定程度该下岗就下岗了吧。
运动品牌想提高购买频次的做法也都挺鸡贼的。
比如为了所谓的轻量化,外底橡胶不管厚度还是面积都越来越小,还有不少跑鞋直接中底接触地面。有些还宣传是为了提高抓地性缓震性。
不说多点耐磨橡胶能增加的重量有限,如今很多跑鞋的抓地力都远不如以前的鞋款了。而宣传里提到的很多耐磨橡胶,很多品牌其实只会在后跟或鞋头部分位置使用,其它外底橡胶稍微按压就能发现,颜色一样,材质并不是耐磨的那种。
外底这就是很直接降低跑鞋寿命的地方了。
另外多提一句跑鞋重量。不要太神话跑鞋轻量化。目前多数顶级慢跑鞋42码(US8.5,内长265mm)单只重量能控制在300g左右甚至更低,250-300g是常态。但真穿着跑步,260g的跑鞋和300g的跑鞋能有直观感受,260g和275g的差别就未必那么直观了——相反外底触地面积、前后掌落差和鞋楦等的区别,穿着兴许比重量的降低更为明显。
美名曰降低重量而直接减少外底橡胶用量,真的是挺糟糕的一件事。
这几年中底材质技术更新很快,耐用性/衰减度也都不太一样。不过绝大多数撑500公里是绝对没问题的,也建议经常跑步的能有2-3双鞋换着穿,这样每双跑鞋使用寿命会更长一些(跑鞋也需要一定“恢复时间”)。
中底缓震衰减的发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可能都排在外底先出现明显磨损之后。
以往有些媒体给出800公里换鞋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值——
遇到那种穿着舒服性能又好、可就是寿命短的跑鞋,平时就别穿着遛弯走路了,留着跑步训练穿(不少人走路比跑步都费鞋);
有些也要尽量避免太过粗粝的路面,跑道、柏油路面相对磨损会小一些;
如果用途明确,比如竞赛鞋就穿着速度训练或参加比赛、慢跑鞋就平时慢跑穿,路跑鞋也别用来跑碎石路面或者穿着越野,不要无谓去消耗;
跑步水准的提高也会让跑鞋寿命增长,高手脚步轻盈,触地时间短,新人就容易拖着鞋跑,同样一双鞋使用寿命也能差上百公里的;
有条件尽可能多准备几双鞋。跑鞋用不着惯着,但换着穿最好。适合实战的跑鞋经常有折扣也不算太贵,穿久了平摊下来的成本不会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