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文给出的假想有点幼稚价值有限。但是如果单纯考虑五常的常规作战能力,那么有能力也有意愿加以威胁的国家并不在少数。比如1982年的福克兰危机——如果单纯考虑常规军事力量,事实就是,无论是UK还是整个BE,都无力在阿根廷决心固守的情况下夺回福克兰群岛。FAA只有42架小型战斗机没有预警机,整个舰队只有7艘区域防空舰(5艘42级)和4艘12I级作为防空前卫,大型登陆舰也只有两艘。除了核潜艇和祖传护卫舰队提供的反舰和反潜保护尚可,在最关键的领域无论是两栖登陆能力还是防空能力上,胜利的希望都十分渺茫。MoD本身不看好战争,美国和其他主要盟国也不认为英军有能力夺回岛屿。
开战,即被暴打。至少在3月底到4月初,这件事看起来毫无疑问。
亨利·里奇,1SL,CIC,和正因为经济问题摇摆不定,又被MoD吓退的撒切尔有这样一番对话。(虽然撒切尔在自己给伍德沃德的《百日战争》的序言里宣称自己“断然”拒绝了绥靖政策,但是从里奇和其他在场人士的回忆来看不是真的)
里奇:我们必须打。
撒切尔:为什么?
里奇:如果我们不去,如果我们畏畏缩缩不敢行动,不去取得彻底的胜利,那么再过几个月这个国家就会变成另一国家,我们的话语会变得毫无意义。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即便失败,也必须出兵。如果英军放任福克兰群岛被入侵,那么三百年来的帝国承诺就是一纸空文,如果斯卡帕湾不能保卫国家,那么国家就不需要斯卡帕湾。亨利·里奇是约翰·里奇的父亲,是H.M.战列舰PoW,aka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长,该舰在缺乏航空掩护的情况下为了拦截前往马来亚的日军舰队战沉,里奇本人因为调任逃过一劫:再把舰队送去防空掩护不足的环境里几乎送死他不会不清楚。但是这里强调的是现代国际关系里一种“存在的投射”——即,一个国家获取地区外影响力依靠的是在地区外存在的理由。对于美国,可能是维持地区秩序,对于俄国,可能是保护本族人口权益,而对于1982年的UK,那就是UK对BE的安全承诺。这种承诺是影响力的根源,即便是战沉战败,也胜过白白放弃。
第二层意思是,出兵必须胜利。失败意味着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丢失。而这里不仅仅是胜利和失败,而是“彻底的胜利”——如果胜利的不彻底,那么仍然失败了。所以某种意义上,对于有超地区影响力的国家而言,战争失败本身就不是可选项:暂时的挫败就必须用更大的胜利来弥补,直到彻底的,全面的胜利能够取得。这本身也是一种威慑:对于敢于挑起战争的一方,与大国交战意味着除非彻底将其逐出较量的舞台,后者将持续地发起挑战直到取得胜利方休。
当然2019年我们断然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认可里奇的说法,战争直到胜利本身有引发无法平息的长期战争的可能,本身 有 其危险性。而反绥靖的必战态度也过于"间战后遗症"。但是上面这句话仍然可以很好地警醒那些敢于以常规力量挑战拥有超地区影响力的大国的投机者:被挑战的一方会决心以彻底的最终胜利为目的进行反击。
HK和 福克兰问题固然涉及两地文化认同,中阿实力 差距 和租期与征服之法律区别。但是阿根廷本身仍然有远超足够的军事实力体体面面地在这个问题上下台阶。加尔铁里将军正是被国内危机蒙蔽了理智,意识不到粗暴的暴打BE一顿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才最终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