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是一个很广阔的概念,并不限于政治史、军事史,也有文化史、艺术史、科学史等等。学习世界史也不是为了在网上挥斥方遒,当键盘政治家、键盘历史学家。我个人建(hu)议(you)小朋友学习世界史大概有这么几个套路。
1. 更全面的了解文化艺术作品
虽然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等领域通常被视为独立的门类,而非世界史的某一分支。但是从世界史的角度去了解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仍然是非常好的路径,因为所以的艺术作品都和更广义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了解基督教历史的人可以更好的欣赏相关主题的绘画、音乐和建筑;这些绘画、音乐和建筑反过来也更加生动的展示了基督教和欧洲人日常生活的关系。比如工业革命如何为19世纪的画家提供全新的灵感、题材和绘画工具。比如中国的陶瓷工艺如何受到中东的影响,又如何影响西欧。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中讲述的历史故事;又比如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小说对作者所处时代的描绘。比如近代欧洲在光学和数学领域的进步如何影响绘画和音乐。此外,学习世界史让我们有机会接触那些不那么家喻户晓的来自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古埃及的雕塑、庞贝古城的马赛克、维京人的诗歌、波斯的细密画、西班牙的阿拉伯风格建筑。
2. 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产生好奇
学习世界史的另一大乐趣是可以对日常生活产生更多的好奇。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每一样事物都可以追溯其历史。比如辣椒作为一种原产于美洲的植物是如何引进中国,何时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餐饮的一部分?悬铃木如何成为中国最普遍的行道树?抽水马桶是谁发明的?不仅是这些具体的器物,我们所熟悉的每一种观念和思想也有其各自的渊源和传承:没有计算器的时代如何计算数学乘除法和平方开方?“两只老虎”的旋律或者“小红帽”的故事来自何处?星座及其神话故事是谁想出来的?夸张点说,从手边的铅笔橡皮到“国家”、“民族”这样的宏大概念,生活中的每一样事物都是人类漫长历史的结晶,值得多问几个为什么。
3. 理解不同的生活
学习历史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加千变万化的生活。虽然现在的交通和通讯技术已经足够发达,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终究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领域中,和自己身边的人拥有差不太多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而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远远更加丰富多变的生活,苏格拉底时代雅典城里的小商贩、13世纪修道院里翻译亚里士多德的修士、17世纪被强拉上大帆船的英国水手、启蒙运动时期法国王室雇佣的密探,19世纪出没于非洲各地的探险家。我并不觉得学习历史一定要“以史为鉴”,但是了解形形色色的人和生活总的来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反思自己的生活。
当然以上这些大都是冠冕堂皇的说教,如果你问我学习世界史有什么好处,我愿意引用马基雅维利的一段话作为我个人的答案:
当夜晚来临,我回到家,进入书房。在门槛处,我脱掉沾满泥土和秽物的工作服,穿上驻外使节的正装。端正仪容之后,我进入往圣先贤的殿堂。在那里,我受到热烈欢迎,然后我开始品尝那我觉得有养分的唯一食粮,如饥似渴地细嚼慢咽。我毫不腼腆地与他们交谈,让他们解释他们的行为,而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四个小时无忧无虑的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我忘掉了所有的烦心事儿。我不再恐惧贫困或死亡。我的生命完全穿越了它们。
阅历、视野,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生长在原生家庭的一些年轻人,总是抱怨自己的父母给自己提供的家庭条件太差,各类教育机会太少。
但实际,父母的知识体系,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之中就已经被限定,他们是时代的“受害者”。他们,早已经被局限,自然不能为后代提供什么开阔见识的机会。所以,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和他们的父母一样,知识体系也被限定。
精英(中产以上)阶层,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
或许一些人理解的,仅仅只是钢琴、油画、舞蹈、马术、书法、围棋、外语等等,各种各样的爱好专场。
这些都仅仅只是浮于表面的东西,他们的原生家庭,真正带给孩子的是各种各样的阅历和视野。从人脉、各行各业,再到各类知识体系,都会有所涉及。
不仅孩子未来的选择面开阔很多,也更容易让孩子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耳目通透,眼界开阔。
最关键的是,精英阶层能大大降低孩子成长过程的认知局限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没有父母丰富经验引导的孩子,随随便便就近上了一所小学,随随便便就近上了一所中学,然后中考选高中,还得靠自己的去甄别。到了高考之后,选择大学,也是两眼一波黑,得自己去了解。不知道院校情况,不知道专业情况,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样的,甚至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虽然现在不少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已经好了不少,但也有农村孩子依然处在“放养”状态。)
但对于精英子弟,上了高中,不仅仅对国内高校拥有足够的了解,甚至可能也了解了国外的高校。至于专业、大学生活的预估,基本上也是心里有数。
而关于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明暗规则,也会比普通孩子了解得多很多。
对于普通家境的孩子,除了阶层限制之外,最根本还是认知限制。
当你明白家境有多重要的时候,你已经和曾经的精英子弟朋友成了两个世界。
当你明白高考究竟有多重要的时候,你已经随随便便上了一个三本。
当你知道大学多么重要的时候,你已经鬼混了四年,大学毕业。
当你真正明白应届生的优势时,你已经工作了一两年。
当你已经快三十岁,父母着急的时候,你却苦于没有相关的恋爱经验,得罪干净了一票理想的相亲对象之后,才终于明白应该如何去追。
当你脑子一片嗡嗡嗡的时候,迎接了新生命的到来,你的脑子一片浆糊。
当你当你知道怎么带孩子的时候,你的孩子已经长大成年。
当你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了一匹野马。
当你明白保健药多么坑爹的时候,你已经吃了好多年。
当你终于明白医院看病拿药的经验技巧,你已经冤枉花了很多钱。
当你快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你才发现,你的认知总是比经历晚了好多年。
……
最后,回到问题本身。
作为普通百姓的父母,你能给孩子提供的认知,极限也就是你们的认知上限。虽然不少人都上了大学,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作为普通百姓,你永远也不能给孩子提供精英层面的“真实”阅历和视野。
在你的认知上限之外,人脉上限之外,唯一能让孩子扩展阅历和视野的唯独——阅读。
阅读历史,其实仅仅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关于文学、哲学、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各个方面的学科,都应该广泛的去阅读理解,然后专注于最感兴趣的领域。
尤其是对于农村、小贩家庭出来的孩子,阅读是冲破阶层的核心动力之一。
而读史,是孩子阅历、视野,以及知识体系建立的核心之一。
看了其他答案有一点异议,传统的世界历史是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框架下上形成的,带有很强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在黑格尔看来世界精神就是自由。故而黑格尔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程度要高于东方社会。东方社会从中国开始,因为中国是最古老的国家,人类的自由意识也就产生在这里。“中国的传说可以上溯到基督降生前三千年;中国的枟书经枠,叙事是从唐尧的时代开始的,它的时代在基督前二千三百五十七年。”从中国诞生的世界来看足以说明中国是最古老的国家,黑格尔所提倡的自由意识的萌芽阶段也就在这里产生。在东方社会道德与法的约束是一种外在的强制,人的自由自觉的个性完全被这种外在的、绝对的权威所掩盖。黑格尔认为中国人是完全属于他们家庭的,而且也是属于国家的,是国家的儿女。所以在家庭之中他们没有人格,他们完全依附于家庭的长辈,血缘关系大于天。在国家中他们同样缺少人格,皇权大于人权,皇帝才是政府的根基,治理国家的一切。三纲五常、伦理道德长期约束着人们,长幼有序,尊卑有礼的伦理纲常被作为法律而正式规定下来,人们似乎处于一种奴隶制度之中。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显然是没有自由的。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是世界精神在东方社会,希腊社会 罗马社会,日耳曼社会一步步演进,之后随着帝国主义时代到来,各国历史教学是延续了黑格尔的历史观,直到斯宾格勒的哥白尼革命,这一偏见才初次纠正,但根深蒂固的偏见,20世纪哪怕德里达这类人还是持有西方中心论的观点。
不幸的是东亚的世界史教学采取是直接嫁接西方传统历史模式,就造成了教学上严重的分裂感,甚至所谓的世界史有变成欧美史,其他文明都成为他者的迹象,这样东亚各国的教学就变成单纯的西方与本国对话的模式,这在中国形成了传统的近代史教学模式也就是西方冲击—东方应答的模式。所以在日本包括衫山正明等人就认为应该彻底取消本国史与世界史界限,辅以东亚史,欧洲史之类的的类别划分历史界限。
从宏观角度而言,学习世界史能够让人形成一种全局性的,人类视角的世界观。(当然,这里说的世界史,是包括中国在内整个世界在内的历史,而非中国之外其他国家历史的统称,比较接近现在所说的全球史的概念)
比如说,从人类的视角,了解当下世界何以如此?为何如此?或者至少,看看世界上其余的人类在过去都干了些什么,从中知晓人类世界中的跨地区交流以及文明间的相似性。了解到这些,应该能够让孩子更客观,更全面,不带偏见的看待当下的生活,以及世界上的各种事件。减少被片面宣传和过激言论俘获的可能性。
从微观角度而言,世界史可以成为认识世界的起点,以及知识网络的索引。你不需要对历史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只要知道大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稍加查阅,就能从历史的角度,为每种存在找到它在历史上的坐标和理由。譬如说,想到土豆,就会联想到美洲原住民和大航海时代和物种的扩散;想到经典物理,就会联想到牛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甚至牛顿炒股的失败;想到哥特式建筑,就会联想到那个宗教因素占据重要地位的中世纪,等等。
最后,从现实意义而言,学习世界史可能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多少直接的,"有用的"好处(甚至好多历史相关的工作都不会对世界史学生有所优待)。它的作用,往往间接的体现在零星的看法,细碎的言谈,和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上。
学习世界史有什么好处呢?最主要的,当然是有趣,长知识,开拓眼界。你小的时候或许愿意读四大名著,或许愿意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许愿意看大恐龙或者人与自然,那你也可以试着翻翻世界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世界上有太多不知道的东西,觉得有趣,想要知道。多知道一点,知识面广一点,总是好的。你喜欢看星座看火箭,将来也不一定搞航天;小时候喜欢大恐龙的人,长大也没几个真去搞古生物的,但是这些小孩子都可以喜欢。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史并非“不能看”或者“必须看”,而是和其他许多科普书籍、人文书籍一样,“可以看”“值得看”。
联想到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讲的是英国古代史。讨论始于公元410年。这一年,正在走下坡路的罗马帝国从不列颠撤走了驻军,来自欧洲大陆的蛮族诸部开始入侵,填补了罗马撤离后的真空。而同样是在这一年,在世界的另一端,东晋即将从历史上谢幕,刘裕正在率军北伐,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讨论终止于公元1066年,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死后绝嗣。戈德温家族的哈罗德迅速继位。戈德温家族并非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而是丹麦人入侵时拔擢起来的新贵。而在整个爱德华朝,戈德温家族与国王以及其他大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贯穿始终。尽管权臣上位了,但好景不长,挪威人和诺曼人的入侵接踵而至。最终哈罗德战死,王位落入了诺曼人的手中。而几年之后,在大陆的另一端,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了。
而在此期间,10世纪中叶,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而英格兰迎来了一代明君埃德加。他有志于将英格兰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并且也确实做到了。然而好景不长,在32岁的时候埃德加就去世了。而更不幸的是,新一轮的外族入侵很快袭来。从10世纪末开始,英格兰在30多年来连年遭到丹麦人的入侵,想抵抗,又打不过;被迫赔款求和,又喂不饱。练兵和赔款给百姓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最后国王没辙了,开始屠杀留居国内的丹麦人,开始寄希望于通过绝世和祈祷来拯救国家,相似的场景在中外历史上都曾反复上演……
这种思维扩张让我感到非常愉悦,而这种体验充斥在整个日常生活当中,读书,写作,工作,生活凡此种种。读完历史在来看世界,就好像读完小说再去看小说改编的电影。影片急着要把故事讲完,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的勾勒都让观众一脸懵逼。但你是脑子里自带人设和故事背景去看的,各种饱含情怀的设定,让人看着满心欢喜。许多历史的碎片会反复在今天的世界重演,很多几千年前人们在思考烦恼的问题,仍然也是我们今天在思考的问题。
写这个答案之前,我的状态是又困又乏,整个人都是蔫的,准备关电脑就睡了。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想要写,而且越写越情怀万千。我觉得这大概就是学世界史对我最直接的好处:这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
中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了解世界,也不能了解中国
顺便我个人很反对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立起来讲,可能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区分“中西/中外”的喜好吧
好处大大的
我一定会让她明白,我们有个足以令自己骄傲的文明,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也有许许多多同样辉煌同样精彩的历史
对历史和文化领域,你可以觉得它对你的恰饭无关紧要,但一定要怀有谦卑、敬畏的心态
而不是在这种问题下还能看到有人复读的N年前一个复旦国关教授的跨界恶臭嘴炮
中国历史难道不是世界史的一部分?歪果史难道就不充斥着成王败寇,帝王将相?
只看中国史的人成了不合格的现代人?那不看历史的人呢,连现代人都不要做了?
别再侮辱世界史了
要是让孩子带着这种蜜汁优越感去读世界史,我宁可她啥史都不懂
—————————————————————
啧啧,评论区里果然有人出来洗白了
有热心盆友已经把原文链接贴出来了,大家自己去看
反正从原文里我看不到这位教授有针对任何群体任何领域作出限定,反倒是开篇直接针对“中国公众和精英”,下面直接给中国历史扣上了“乏味”“血淋淋”“固步自封”等语,甚至叫嚣要削减中国史的经费
这不是跨界嘴炮是啥?
当然我们的这位热血国关壬是这么给跨界嘴炮强行洗地的
我来翻译一下,大意就是一个你们国关领域的顶级大牛教授要经费,要夺话语权,但大牛为了恰饭又不敢直接怼同行,所以才直接炮轰整个中国历史?怎么样大牛要恰饭所以大牛就是放地图炮了,你们不许反驳大牛不然就是看不懂大牛的深沉看不懂他的含糊其辞blablabla
恕我直言这种洗地真的比单纯不懂还跨界强答的性质恶臭一百倍
越洗越黑.jpg
认识到交流的意义,并认同、认可跨文化的交流。
但是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要主动的指出关键词,让孩子自己去联系、联想相关的历史点,不宜太固化历史关系图谱。
站在中国历史看世界史,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词是“西向”。从大周朝始祖开始,西向一直是中华文明丰富的关键来源之一。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立足交流、互通有无继续看待世界史的精彩之处,这是对中国史孤立世界观的必要补充。
其实老蓬这已经是很明确了:中国学生别过来,还要回来的话,我可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
理智的人应该想办法离开美国,而不是现在还心存幻想地考虑怎么过去。
诚然中美只要不打世界大战,最终还是会有和好的一天,也许就在大选后,也许三五年,也许等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如今还试图往美国跑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这个“代价”。
写了篇感想: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犹记得早在3月份那会儿,当我发现欧美国家居然没有办法搞定疫情、进而开始甩锅给中国之后,脑海当中立刻写满了“第三帝国”四个字。
从那之后,我又写了不少文章警告还在美国的中国人,如果有条件就请尽量回来,最起码不要继续留在美国,否则犹太人曾经的遭遇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的命运。
从那之后到今天,差不多也过去将近半年时间了。我看到很多原本计划在美国多留一阵子的人已经踏上了回国的飞机,甚至连14天隔离期都结束了。
各位,未来你们一定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历史上,第三帝国对犹太人下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某篇文章里,我就相对具体地分析过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何那些犹太人总是心存侥幸不愿意第一时间逃离,直到后来想走也走不掉的原因。
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束缚,总是乍一看好像没有特别严重,受害范围也不算大,但不知不觉之间,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必须消灭犹太人”的意识,犹太人注意到自己在德国成为社会另类,哪怕是街头小娃都会怒斥杀死犹太人。
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些事情,如今都在美国一步步上演。
如果说之前中美之间打贸易战,还可以被理解为国家竞争的一种形式,那么从特朗普开始喊出“CHINA VIRUS”之后,就已经在强化一种中国人和美国乃至其他“自由国家”的人不是一个物种,中国就是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意识。
大家不要觉得懂王看起来像是个小丑,但是当他利用自己强大的舆论工具来推广这个词之后,受众们就会逐渐接受这个设定,下意识地认定中国要对疫情负全责。
所以,特朗普顺理成章地将“中国负责论”写进了下一个任期的章程,毕竟铺垫完毕了嘛。
之后就是对“中国群体”的一种妖魔化宣传,方式大概可以有:
1.中国破坏美国安全(tiktok跟华为);
2.中国正在阴谋颠覆美国政权(拜登亲中论);
3.很多中国人都是来美国窃取情报的。
当网内网络上有不少人还在自满“哎呀,原来我们厉害到能够左右美国啦”的时候,站在普通美国人的立场上,会如何看待我们呢?
恶魔,一个似乎无处不在、无恶不作、无所不能的恶魔。
恰似从中世纪就被称之为撒旦伙伴,千百年来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的犹太人。
可想而知,这些美国人走在街头,看见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可能只是亚洲人)时,心中将产生怎样的恐惧。
所以,当美国高层开始一步步将“中国人”从正常秩序中剔除时,遭遇到的阻力就会非常非常小,最终有了蓬佩奥的这段发言:
也有了美国部分高校赤裸裸驱逐中国公派留学生的现象:
你瞧,这两招乍一看温情脉脉,仅仅只是“考虑限制入境”,亦或者是仅仅只针对“公派留学生”,大多数在美中国人的利益似乎没什么影响。
巧合的是,历史上希特勒也曾经这么干过:
1933年,纳粹政府颁布法律恢复了对公职人员资格的限制。该法律试图将纳粹的反对者排除在外,这些反对者包括犹太人和政治反对派。公职人员必须提供关于其父辈和祖父辈宗教信仰的文件,证明他们属于“雅利安”血统。如果不能证明,就会被开除。
很多犹太人想了想,好像也只是公职人员才受到限制,他们做生意或者当个公司职员啥的又不受影响,怕个球?
等怕了,也晚了。
当前,疫情、经济萧条、大选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中美关系短期内不可能稳定。
甚至不排除在某些意外的状况下,发生擦枪走火,毕竟光看最近湾湾跟南海的局势,明天打起来都不奇怪。
乐观主义者可以认为,只要熬过今年困难期,明年一切就要恢复正常了。
但谁又能给未来一个明确的保障呢?
只要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级,普通人在大国对抗面前,必然是脆弱无力的。
今天也许还能想办法买到去中国的机票,明天所有持中国护照的人就有可能失去自由。
以中国当前实力,保障大陆范围(甚至第一岛链内)国人的安全,问题不会很大。
但距离能够将航母开到珍珠港甚至洛杉矶港的那一天,估计还有很长很长时间。
只是真有这一天,也就不存在中美关系紧张了。
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我们做出很多努力,甚至于很多的牺牲与代价。
而目前依然在美国的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代价”。
所以,哪怕是今天刚下飞机的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幸运儿,都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
就算未来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我们还是可以坐在空调房间里敲键盘,当个吃瓜群众。
当然了,那些想要继续留在美国的群体,也纯属个人自由。
毕竟1美元的炸鸡特别好吃,美国政府不管对自己做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嘛。
其他的随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