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听到时间的声音? 第1页

  

user avatar   apanguan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怎么叫呀?叫妈妈,对啦!”

“怎么又拉一裤兜子!孩他爹,屎裤子拿一下!”

“自行车让你爸教你!让他带着你骑!”

“饭盒别忘了带!给你做了青椒面!哎呦,水瓶哪儿去了?”

“又没及格?你还敢学我签字儿啊你!”

“吃点橘子!吃点排骨!吃点青椒别老吃面!”

“中考能考好,我就把电脑给你买了!”

“怎么又打架?我看看,哎呦…”

“妈给你报了个班,你看看去呗?”

“大学别考北京了,那里太远,妈不放心!”

“钱带的够吗?北京食堂卖青椒面不?”

“一年你才回来一趟,不是寒假吗?怎么才十天呀……”

“学校工作分配吗?妈也给你找了个公务员的班,就在咱们镇口!可好啦!”

“那领导对你满意吗?没挑你刺吧,安全吗?北京地铁人多不多?”

“升职啦!哎呦,哎呦,真好,真好,真好。”

“你看看你过年也没回来,还不让唠叨几句!”

“哪里认识的对象呀,那边家里是独苗吗?家长人咋样?”

“你现在要孩子,你妈还没老,还能帮你带带。”

“家里还有些钱,能给你凑个首付,买好的,买好的。”

“你爸爸他……”

“你多给妈打些电话,妈家里一个人待着,闷。”

“过年还回来吗?带着娘俩来家里,妈给你做青椒面。”

“妈能去北京看看你吗?过几年走不动啦。”

“你回来啦,推轮椅带你妈出去转转……”

“他们家卖青椒的也走了,妈每年底都收一捆,你没回,那椒一年就坏一捆。”

“你说时间怎么过这么快呢,一转眼,你都这么大了……”


“……”


“……我怎么叫呀?叫爸爸,对啦……”


user avatar   sprach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各位大大的专业认可,泣。

提到时间和声音的关联,很多人的反应是钟表等计时器。被两位大大「技术流」科普了,好有趣呀。 @项木咄 对比了古今中西不同的计时用具:如何听到时间的声音?,还有 @林简明 的详细科普了钟表以及机芯的工作原理:如何听到时间的声音?,大小自鸣和三问报时什么的,看得我种草了。


而我的回答,大约可以算是「感性流」?从古至今,「时间」一直是艺术家爱用的母题。艺术家对时间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直白的,也有隐晦的,有呈现具体的钟表形象的,也有抽象地去描绘生老病死的。


花时间去细细品味这些艺术品,我发现身处不同的国家与文化的艺术家们,都倾向用时间这个表现生命的尺度,去反映他们对人生和年华的看法和态度。


看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不禁浮现了一些问题,既有关于艺术家对表现时间的手法的思考,又有关于我自己对灵魂和生命这一课题的领悟。

问题一:时间是什么形状?

去年,我在维也纳看了名为《时间的形状》的展览,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策展出品的。在我心中,这是 2018 最佳展览。

这个展览最大亮点,是通过展示和诠释 19 组一老一新艺术家的作品对比,去讨论时间的形状。

老大师: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Large Self-portrait, 1652

新大师:Mark Rothko, Untiteld, 1959/60


伦勃朗和罗斯科的作品均是他们以当时最新、最实验的方式,完成的「自画像」。

伦勃朗以「明暗对照法」表现时间和经历在自身留下的痕迹,还有戏剧化的用光,就像他那从希望到绝望的一生。

罗斯科则采取更抽象的「色域绘画」,以细微笔触和微妙颜色之间的晕染,反映他的人生感慨——他的早期作品颜色更为鲜艳丰富,后期则越来越黯淡。即使你不知道罗斯科的人生故事,只要站在他的画作前,都能感受到他的表现力摄人心魄。

老大师:BRUEGHEL –Large Bouquet of Flowers,1606

新大师:STEVE MCQUEEN Running Thunder,2007


同样是油画,老扬·勃鲁盖尔画中的鲜花其实并非同季,把这些不可能同时存在的鲜花画在一起,产生了超越生死的永恒错觉。


Running Thunder 是一个视频,全程拍摄的是一具新死的马尸,整整11分钟。安详的马脸、逐渐僵化的身体、宜人的微风——它在无声无息地腐朽。镜头角度并未切换,我却盯着看了很久。仿佛一直盯着,下一秒它就能活过来。

这是两个艺术家面对生死和时间的命题时,采取的不同表达。

「生命短暂,唯有艺术长存」。
——古希腊箴言

老大师:Tullio Lombardo, Young Couple, c. 1505/10
新大师:Felix Gonzalez-Torres, „Untitled“ (Perfect Lovers), 1987-1990

再说到雕塑和装置艺术,Tullio Lombardo的《年轻情侣》,大理石雕像永远留住了这对男女的样貌,以及感情。


Felix Gonzalez-Torres的时钟装置《无题》,初看,你会以为这是表现男女合拍程度的一对时钟,实际上Felix Gonzalez-Torres在1988年写过一封信:

「不要害怕那时钟,它是我们的时间。时间已经对我们过于慷慨了。我们用胜利的甜美给时间刻上印记。我们用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遇征服了命运。我们是时间的产物,因此当时间将至,我们也以时间来回馈。

我们是同步的,现在直至永远。

我爱你。」


所以,两个钟表是艺术家在得知他的同性爱人Ross Lawcock患上艾滋病后做的一件装置作品。而恋人Ross在这件作品问世后不久就去世了。Felix的作品大多是把Ross作为灵感来源和唯一的观众而创作的。


钟表并不仅仅是为时间画上刻度的工具,更是联结人们亲密关系的桥梁。


希望你和我一样幸运,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那个跟自己同步的人。


问题二:你真的有时间观念吗?

除了以或具象或抽象的元素去刻画时间的形状,艺术史上的大师更是以「人的三个阶段」为题创作了引人深思的作品。

我们都以为年龄会告诉我们生命的速度,然而这些作品却以更直感、更残酷的方式,去告诉我们——时间流逝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看到这样触目惊心和极端的美和丑时,我觉得自己人生的「报时」还不够。

埃哈特或西尔林《转瞬即逝的寓言,所谓「虚空组合」》

1470/1480


对教徒来说,这表示了一个轮回,男女仿佛是亚当与夏娃。

女人已经怀孕,男人和女人似乎想要逃离对方。

老妇人头秃了,但那时候,她的伴侣已不在。


克里姆特《女人的三个阶段》,1905


克里姆特继续运用他那代表性的装饰性手法,表现了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两位年轻的女士在冷色的、流动的光环中,而老妇人独自在一个暖色的、更僵化的光环中。年轻的女士们可爱动人,而老妇人却只有肿胀的腹部和突出的静脉,而且露出了更能显示时间痕迹的双脚。

三个阶段——我们一生似乎这么直白地「被代表了」。如果能回放这些点滴,我们会不会听见时间流淌而过的声音?


问题三:从无声到有声,你听到时间的声音吗?

提到艺术史上最著名的,关于时间的作品,很多人都会想到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实际上我更喜欢日本这边的译法《记忆的固执》。因为这些软绵绵的时钟,是对达利对时间、对记忆、以及对故乡加泰罗尼亚的意识再现。

达利《记忆的固执》,1931


达利以几乎不着痕迹的笔触,让你忘记这是一幅油画。你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是超现实主义的魔力。

当然,也有很多吃瓜群众热爱猜测「软绵绵」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过去的大师无疑都有着表现「无声仿有声」的强大功力,但随着更多有声艺术作品的出现,时间以直感,甚至更体感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实,时间发出的声音一直都在我们最甜美的记忆之中——无论是古老大钟的报时声响,还是小时候最渴望听见的下课铃声。


正是因为个人的时间是如此宝贵又一去不复返,艺术家谢德庆的行为艺术作品:《一年行为表演1978-1979》(又名“笼子”)才会到今天仍让人震撼。那一年,艺术家把自己关在笼子里,不知道白天黑夜,不能阅读,不能交流,仅仅靠每天送来的两顿饭菜知道时间。每天在墙上,跟原始人一样,画上一道杠,记录日子的流逝。


一年之后,谢德庆又完成了名声更广的作品《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又名“打卡”),这次,他不需要关在笼子里,拥有所有自由,然而无论什么时候,包括睡觉时间,他都必须每隔1小时就会完成一次打卡,一天打卡24次,时间跨度一年之久。


那一年,他是世界上最守时的人。


虽然主流的评论认为,这个作品讽刺了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打卡」行为,但谢德庆表示这个作品只是用他有限的生命,去感受所谓无限的时间和生命的荒谬关系,没有其他价值。艺术家在接下来三年继续了他的「做一年」系列作品。

正如时间是相对的,价值也是相对的,谢德庆认为他的作品的价值在于绝对的「无价值」。有人觉得「五年时间成就了留名青史,当然值得」,有人借机大呼「又是看不懂的当代艺术」。


这种争论也正是当代时基媒体艺术(Time Based Media)最有趣的地方。时基媒体艺术是指包括视频、电影、幻灯片、音频和以电脑科技为基础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新媒体艺术作品把时间作为一个作品的创作维度,并且通过时间的流逝让观者参与其过程之中。(定义出自纽约古根汉美术馆)



又比如,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的《时钟》就是一件工程浩大到夸张的作品,他从上千部电影中取样,把人类电影史上出现过「显示出时间的钟表镜头」剪接在一起。影片的长度是整整24个小时,每个特写镜头钟表显示的时间都跟一天中的每一个实际时间完全吻合。

好想在戏院里挑战这部播放24小时的影片啊。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时钟》,2010


又想起前年在上海举行大展,最近又在东京大展的大师波尔坦斯基。他最擅长以视频和装置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人生时钟」。

波尔坦斯基认为个人的记忆虽然无用,但又都是真实存在的。他在一段时间里用影像全程录制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其中一件作品,则用不停跳动的数字代表他本人生存迄今的秒数。


回顾三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从Gonzalez-Torres 的时钟装置,到达利的超现实图景和谢德庆的打卡机,再到马克雷和波尔坦斯基的影像,时计钟表的形象都穿插其中。


随着艺术史长河的流动,关于时间的艺术作品也从无声变有声,整个过程就好像「时间」慢慢地被赋予形状、配上声音,成为艺术家们表达其个人经历,甚至生命感悟的载体。


同时,随着媒体表现维度更多更广,观众本身个人经历也将更多地参与其中。「时间的声音」不再仅仅是闹钟、手表的规律响声,而是具体图像和影音背后的艺术内涵。

我一直都强调:欣赏当代艺术是有「门槛」的,只有通过主动学习和感受,我们才能更好地回应艺术家发出的声音。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物理学的时间可以用熵增加的方向表示,所以(开始胡说)一切熵增过程的声音都是时间的声音。

比如杯子摔碎的声音(什




  

相关话题

  当代艺术背后的金主是谁? 
  怎样画好速写? 
  艺术是否毫无用处? 
  热爱文学,由于家人的原因大学选择了讨厌的机械,现在大二挂科5门,该怎么办? 
  有哪些隐含暗喻或细节、情节的名画? 
  如何评价《导演请指教》中梁龙的短片《疯狂的外星人》? 
  老爸花四千块买了一盒印泥,这个东西真的值吗? 
  为什么批判缠足而纵容芭蕾? 
  如何赏析摄影作品? 
  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的建立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是件好事吗? 

前一个讨论
男朋友给我的备注是英雄联盟的角色“霞”,这是什么意思?
下一个讨论
有哪一个瞬间让你对女朋友彻底失望?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