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袁术敢称帝?他手下有哪些知名的文臣武将?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术手下知名度最高的自然就是演义里出场的那堆武将,像什么纪灵、俞涉、张勋、梁纲、桥蕤、李丰、杨弘、陈纪、韩胤、袁胤之类,这些人除了俞涉之外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都是作为路人经验包登场的,演义里待遇也不好。

除开这些人,史书上还记载了一堆事迹极少的神秘人物,如师宜官、戚寄、秦翊、苌奴、陆勉、黄猗、李业、舒邵、惠衢、张炯、袁嗣等等,袁术宠爱的冯夫人是冯方的女儿,此人曾和袁绍曹操一起担任西园八校尉,此时应该也在袁术麾下。当然即使把这些人都算上,估计还是没什么人觉得袁术手下人才济济。但其实袁术势力最主要的问题是对部下控制力不够,而不是没有人才,个人认为,很多曾经投靠过袁术的人其实都把这当作黑历史,被史料故意隐去了经历。

举个例子,刘馥传的开头是这么写的: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

说刘馥早年避乱扬州,然后说服两个袁术的部将,让他们带兵和自己一起投靠了曹操。这里就有很多问题了,所谓“避乱扬州”是怎么个避法,如果真是一介普通人,怎么能和袁术的部将见面并且说服他们投靠曹操?而且刘馥要是自己看好曹操,早先怎么不直接去投奔曹操反而要“避乱扬州”,毕竟他本来就是豫州人,还和曹操是同乡。后来去投靠了怎么还要不嫌麻烦专门去说服两个袁术的部将和自己一起去?最大的可能是,刘馥本来就是袁术的部下,他不想跟袁术混了,于是和两个同僚一起投降了曹操,所谓“避乱扬州”只是投靠袁术的隐晦说法。

其实刘馥传的槽点颇多,整个传记非常短,只写了三件事,一是投靠曹操,二是单马造合肥治理扬州,三是抵挡孙权入侵。然而合肥之战爆发于刘馥死后,根本不是他指挥的,而且他修的合肥城墙因为连日大雨已经出现崩塌,需要用苫蓑来盖住,属于豆腐渣工程,同时袁术的几万余党在赤壁之战后立马又跟孙权搭上线重新活动了起来,可以说刘馥留给部下的基本算是个烂摊子,参与合肥之战的曹军不骂他就是好事了,但刘馥传居然把这说成是他的功绩。

可以看出刘馥传对刘馥的记载明显言过其实,他本人并没有太多可称述的地方,连裴注都没有补充其事迹,就算单独列传也没看出比韦康严象这些缺乏记载的刺史强出多少。刘馥的儿子刘靖官至九卿,追赠征北将军,他的传记作为附传反而比刘馥传要长,但内容绝大部分是诏书和上疏,也没记载什么功绩。刘靖的儿子刘弘在西晋时期显赫一时,最后官至车骑将军开府,都督三州诸军事,封郡公,所以这对父子能被写进三国志,恐怕还是多亏了刘弘。

这种“避难”式还有“省略”式的避讳记载很多,例如魏书里写韩浩从袁术麾下转投曹操麾下的经历时是这样写的:

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

就是说袁术封韩浩为骑都尉,夏侯惇听说了他的名声,和他见面后觉得这是个人才,于是让他领兵跟从作战。这就完全不讲逻辑了,为什么夏侯惇可以去见袁术的部下,然后说带走就带走。袁术在初平四年(193)的匡亭之战中曾经大败于曹操,因而个人猜测韩浩是在这场战役中率部投降曹操或者战败当了俘虏,然后被夏侯惇申请归入自己麾下。只是这两件事无论哪一件都不太光彩,所以魏书干脆不写了。

还有张范传里写张范的弟弟张承为了躲避董卓的征辟,解印绶回家,和张范一起去扬州避难,袁术想要请他来自己麾下,张范称疾不肯前往,让张承与之相见,探讨袁术的事业是否可成。这里也比较搞笑,张范如果真的不愿跟袁术,为何还要让弟弟去和他见面,实情应该是不但张范跟随了袁术,他还向袁术推荐了自己的弟弟。

这种写法在三国志里不止一例,如刘晔传里写扬州的豪强郑宝拥兵一方,他看重刘晔出身高贵,于是逼他加入自己,刘晔内心并不愿意,加上曹操这时派人来到扬州,刘晔与其相见后便设下圈套刺杀郑宝,事后带着其部曲投靠了庐江太守刘勋。然而鲁肃传里写刘晔是主动投靠的郑宝,并且不但自己跟了郑宝,还写信劝朋友鲁肃也一起来。

众所周知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大量参考了当时已有的各种史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魏国的官方史书魏书和吴国的官方史书吴书,那么刘晔传和鲁肃传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多半就是因为魏书和吴书各执一词的原因。刘晔并不算十分重要的人物,吴书里甚至没有写出他的本名而以字称呼其为刘子扬,那么吴书并没有抹黑他的必要,魏书里说刘晔不愿意投靠郑宝多半就是为了掩盖这段黑历史,正如其他几位魏国同僚的传记里说自己不愿投靠袁术一样。而刘晔先跟随郑宝又将其杀害这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相当不光彩,而史书里却反手一改,用来表现刘晔做事果断心怀朝廷。

晋书里说魏书“多为时讳”,可以想见这本史书帮不少高官的祖先遮掩了黑历史。一个最为人所熟知的案例是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在其他地方都被写成是误杀,唯独魏书里说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打算抢劫曹操,曹操为了自卫而杀了他们。

但陈寿在写魏国官员的传记时又不得不大量参考魏书的记载,所以这种避讳的内容比比皆是。例如何夔传里写何夔避乱淮南,被袁术所辟,何夔不肯去,结果被袁术扣留,袁术与桥蕤包围蕲阳时威胁何夔去劝说,何夔也不干。其实从袁术攻打蕲阳时还带着何夔并让他劝说蕲阳投降就能看出,何夔实际已经投靠了袁术。

何夔比其他曹魏大臣更狠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他的传记里看见不少他怼曹操的内容,甚至说他为了不被曹操加杖而在身上带着毒药,所以没有被曹操所折辱。这种写法是不是十分眼熟?渲染祖先与曹魏之间的矛盾,甚至被逼出仕,这正是晋书里对司马家族的刻画方式。而何夔之所以能得到这种待遇,是因为他的儿子何曾在西晋初年位极人臣,成为八公之首的太宰。同样的,在另一位太宰贾充之父贾逵的传记中也能看到他被魏国宗室曹休羞辱的记载。

不光是魏书,像傅子这种私史里也有许多避讳的内容。傅子的作者是魏晋大臣傅玄,里面写夏侯玄、何晏、邓飏等人请求结交傅玄的族兄傅嘏,但傅嘏不肯答应,对朋友荀粲说这三人必然会大祸临头。然而荀粲传里说荀粲和傅嘏、夏侯玄都是好友,三人还经常一起聊天,说明傅子里的记载有为傅嘏掩盖黑历史的嫌疑。三国志里写傅嘏与曹爽的弟弟曹羲说应该远离何晏,但从这里也能看出傅嘏和曹爽的关系也并不差,那他故意疏远夏侯玄等人的记载就十分靠不住了。

除开上面提到的刘馥、韩浩、张范、张承、何夔之外,这种在史书里用自己不愿意来遮掩曾经投靠袁术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例如郑浑、华歆、袁涣、徐璆等等。此外毛玠传里说毛玠本来打算避乱荆州,还没到就听说刘表政令不明,于是去了鲁阳,曹操成为兖州刺史后辟其为治中从事。曹操担任兖州刺史是初平三年(192)的事,刘表初平元年(190)才成为荆州刺史,怎么会这么快就传出政令不明的名声,可见“政令不明”不是真正的原因。而袁术当时正屯兵鲁阳对付董卓,所以毛玠当时是投靠了袁术。

袁术一度占领大半个豫州,曹操直到兴平末年才染指豫州。袁术在对付董卓时以孙坚为豫州刺史,麾下有颍川太守李旻,后来又任命孙坚的族子孙香为汝南太守,舒邵为沛相,袁嗣为陈相等。曹操进攻陈国时袁嗣投降,舒邵还曾开仓赈济灾民,袁绍让部下和孙坚争夺豫州,建安初年时袁术都还曾派部下阻拦曹操迎奉天子并一度成功,说明袁术所设置的这些官员并非虚封而是有相应领土的。

这里有个比较好玩的地方,魏略里记载曹真的父亲秦伯南在兴平末年曹操被袁术一党追杀时冒充曹操,代其被杀。不过魏略在这个地方写的是“或云”,也就是这只是个传言,并没有真凭实据,而魏书里说曹真的父亲曹邵于初平年间曹操兴义兵时被豫州刺史黄琬所杀。然而魏书作为官方史书,这则记载居然比道听途说的魏略还假,因为黄琬在初平元年(190)之前就被召回了朝廷。

陈寿肯定是看过魏书的记载,但他显然是发现了魏书的漏洞,于是写曹邵帮曹操招募徒众,被州郡所杀,模糊了其中的矛盾。曹操老家在豫州沛国,如果是曹操起兵时,当时的豫州刺史孔伷和沛相袁忠在立场上都是支持讨董的,而如果是兴平年间,当时的曹操并没有在豫州募兵,但袁术确实和曹操是死敌。那么或许曹邵的死涉及到某些无法明言的问题所以几本史书不是道听途说就是被打脸,陈寿也只能含糊其辞,或许袁术所追杀的并非曹操本人而是曹操的家族也说不定。

这下再考量这期间的豫州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就比较值得琢磨了,因为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由于袁术对部下的控制力有限,很多人甚至只是打着袁术的旗号来响应,享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权,例如颍川那堆黄巾军和扬州那伙山贼。而豫州本来也是大族豪强林立的地方,而这些人都有可能曾经响应过袁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通和许褚。

李通传说他和同乡陈恭在汝南郡的朗陵县起兵,随后兼并了周直陈郃及黄巾大帅吴霸等人,在建安初年曹操迁都许县后率众前往归顺。许褚传则说他聚集宗族少年数千家,依靠坞堡抵御贼寇,名震四方,在建安二年(197)曹操征讨袁术时率众归顺。这俩人虽然未必和袁术有什么直属上下级关系,但在袁术控制这片区域时应该都服从或是合作过。

陈国的国王刘宠在建安二年(197)被袁术所杀,此人既有地盘也有士兵,在和袁术决裂之前,二人很可能是一伙的。而陈国人梁习在被司空曹操征辟前曾担任郡吏,那么他的长官陈相便很有可能是袁术的人。

此外,袁术曾经得到过朝廷的支持。兖州刺史刘岱去世时其官属邀请曹操入主兖州,但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是金尚,于是袁术以帮助金尚上任为理由与其一同进攻曹操。包括后来朝廷任命刘岱的弟弟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时,也是袁术派人迎接的。袁绍曾打算立刘虞为帝,并写信给袁术,结果遭到袁术的反对,这大概就是朝廷反对袁绍却拉拢袁术的缘故吧。

袁术称帝时打算让金尚担任太尉,金尚不肯而逃回朝廷,结果被袁术抓住并杀害。后来朝廷嘉奖金尚忠烈,而剥夺了马日磾的名誉。马日磾曾任太傅,出使关东时被袁术扣留,并夺走了朝廷赐予的节。后汉书里说马日磾因失节呕血而死,但实际上马日磾在袁术那儿呆了约两年才死,还以朝廷的名义征辟了许多袁术的部下为官(例如孙策),袁术上表时他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因此马日磾未必有那么无辜。

袁术称帝这件事有的地方记载发生在兴平二年(195),有的地方又说是在建安二年(197)。曹操在述志令里说袁术僭号之后不敢称帝,江表传里有一封朝廷发给孙策等人的诏书,说朝廷一开始听到了一些有关袁术不好的传闻,但并未相信,后来得到吕布的上疏才知道袁术“修治王宫,署置公卿,郊天祀地”的事,于是让他们合力讨伐袁术。综合以上信息,袁术应该是在兴平二年私自僭号,到建安二年被吕布揭发后只好公开称帝。

兴平二年袁术的几个主要对手中,曹操刚刚解决兖州叛乱,夺回原来的地盘,而袁绍的部将麴义遭公孙瓒击败,自己也被臧洪的叛乱搞得焦头烂额。相比之下,袁术击败了陆康和周氏兄弟,占领庐江等地,并派部下诸葛玄入主豫章,孙策渡江也在此时,而徐州牧陶谦已死,袁术也紧盯着这块肥肉,这么一看袁术确实混得不错。

这里再说下孙策渡江的事。与魏书帮曹魏避讳一样,吴书也帮孙吴避了很多讳,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所采用孙策向袁术借兵渡江创业便是吴书所构建出的史观。事实上孙策在孙坚在世时并未参与过任何征伐,在孙家尚未建立稳固政权的当时,继承孙坚部曲这件事是轮不到孙策的。袁术在孙坚死后将豫州刺史的位置交给其侄子孙贲,说明袁术当时属意继承孙坚的人是孙贲。

孙贲是孙坚大哥孙羌的长子,追随孙坚征战四方。孙贲传里说其父母早亡,于是孙贲抚养还是婴孩的弟弟孙辅长大,史书记载孙辅的年龄比孙权还大,孙贲的女儿还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彰,那么孙贲的年龄则至少比孙权大十几岁,与孙权和孙策的舅舅吴景年龄相近,在孙坚去世时起码有二十七八岁了。

吕范传里说最早追随孙策的人是吕范和孙河,那么程普黄盖这些孙坚军的老将此时应该在孙贲和吴景麾下。吴景当时担任丹杨太守,孙贲任丹杨都尉,江表传里说孙策去寿春找袁术要回孙坚旧部,袁术让孙策去丹杨跟着吴景孙贲讨贼,招募了几百人,讨伐大帅祖郎后回到寿春,袁术十分欣赏他,把孙坚的旧部一千多人还给了他。

但如果脱离开吴人所建立的这种叙事,孙策其实就是单纯去依附袁术,袁术让他协助吴景孙贲,然后以功授予他部曲。三国志里写袁术一开始答应让孙策担任九江太守,结果后来用了陈纪,又答应打下庐江后让他担任庐江太守,结果用了刘勋,孙策对其失望于是决定自己渡江创业。是不是又觉得这种写法很眼熟?实际上孙策当时才刚满二十岁,以他的资历和地位,袁术自然不会用他来当太守。

当时刘繇因为袁术进攻陆康而驱逐了吴景和孙贲,同袁术正式决裂并获得了朝廷的支持,袁术于是以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进攻刘繇,而孙策自告奋勇协助吴景等人平定江东。而这里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这支部队的领导者是谁,按史书应该是吴景,但他的主帅身份被淡化,例如吴景传里写到刘繇败退豫章时,说孙策“遣景、贲到寿春报术”,仿佛二人是他的部下。

然而实际上主导渡江作战的人应该是周瑜的从父周尚。周瑜传里说周瑜当时去拜访自己的从父丹杨太守周尚,正好孙策在历阳准备渡江,于是写信给周瑜,周瑜马上带兵迎接孙策,孙策说了句“吾得卿,谐也”,随后二人一同渡江击败刘繇。然后孙策让周瑜回去镇守丹杨,这时袁术派从弟袁胤顶替周尚担任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就和周尚一起去了寿春。

周尚肯定不会是刘繇所任命的丹杨太守,否则周瑜岂不是成了和孙策一起来打自家人,而且战后周尚依然是丹杨太守,那么他应当是袁术所任命的。整个史料里对孙策在这期间都是作为君主来进行描述,对吴景孙贲是“遣”,对周瑜说话用的是“吾得卿”,还让他“还镇丹杨”。但事实上孙策当时只是个校尉,地位尚不及吴景孙贲,他和周瑜其实都是帮助周尚攻打刘繇。

而在平定丹杨后,孙策等诸军继续扫荡江东其他几郡,拿下吴郡后代理吴郡太守的是朱治,而拿下会稽后孙策才自领会稽太守。孙策确实是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建立了功勋,并扩大队伍树立威望,史书里显然提前为他和诸将塑造出了君臣形象。

这里还可以证明孙策与吴景等人并未建立君臣关系的一个证据是吴景回到寿春后很快又随袁术参与了徐州争夺战,与刘备一起交战,并被任命为广陵太守,直到袁术公开称帝时他才带着部队渡江投奔孙策。而周瑜则是要等到建安三年(198)袁术已经败落后才想办法离开他,然后捎上鲁肃一起渡江投靠孙策。

当然这些和魏吴君臣相关的史料虽然被遮遮掩掩,但还能依据现存资料还原个大概,而其他一些资料就很难还原了。例如袁术为了威胁陈珪投靠自己,把他的儿子陈应抓为人质,陈应当时按记载是在下邳,而袭击下邳的是吕布。袁术又在吕布袭击刘备的几乎同一时间煽动陈宫等人叛乱,曾经和陈宫一起背叛曹操的张邈在死前准备投奔袁术,吕布说担心袁术和臧霸等人包围自己,这些事情中都有着怎样的因果关联,就真的不清楚了。


user avatar   lethaldi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术是当时门生遍天下、士族之首的袁家指定接班人,在汉廷地位吊打绝大多数割据军阀。

在东汉群雄中,袁术是真真正正的天之骄子富二代,大概也就王孙刘焉的程度才算比得上。

献帝王师当时被李傕等人大败,曹操也还没有奉迎天子,袁术称帝的时机和刘备称帝有得一比。

底下的意思也就是:天子生死未卜,国不可一日无君。

差就差在一步没有拉到献帝演禅让。


user avatar   wei-yun-5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是身份地位,四世三公袁氏嫡子,他这一代,哥哥袁基被董卓杀了,袁绍是庶子虽然过继给了他大伯,但袁术打小就看不起婢女生的袁绍,其他堂兄弟袁遗、袁叙、袁胤等基本就是他和袁绍的跟班,仕途起点就被董卓表为后将军,自认为袁氏天下仲姓的遗产应该有他继承,汉朝刘氏不行了就该他这个天下仲姓嫡子上。

2、袁术地盘看着不大,但占得都是膏腴之地,人口稠密,巅峰其实占领十来个郡国,大有天下第一诸侯之势;最开始就占领了南阳、汝南和颍川,汝南还是袁氏根据地,其中南阳人口有240万,汝南人口有210万,是天下第一第二大郡,而整个徐州、幽州也才两百多万人,并州、凉州治下人口更是只有几十万,南阳和汝南属于一郡抵一州的地方,另外颍川郡人口也有43万,只这三个郡就接近五百万人口。颍川和汝南又是文风最盛的郡国,汝南是党人根据地,而颍川呐,像荀彧,荀攸所在的荀氏,钟繇,钟会的钟氏,陈群的陈氏,以及郭图、郭嘉、徐庶等都是颍川人。打仗拼的就是粮食、军队,人口,这些起码刚开始的时候袁术有了,当然南阳得而复失、不事生产又遇到旱灾、军队吃河蚌就是后话了。

3、袁术讨董卓还顺便借着孙坚的过错,让孙坚交了投名状,将其收入麾下。孙坚是一员真的虎将,讨董卓的时候真正下力气的也只有孙坚和曹操,当然称帝的时候孙坚也已经死了几年了,但孙策还在,起码表面上看起来还是袁术的人,孙策在袁术称帝之后趁机和袁术决裂、自立旗帜也是后话。

4、汉献帝又转辗于董卓、李傕郭汜、杨奉、曹操等人之手,汉室威信已经低落至底端;袁术绞尽脑汁说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汉是火德),得应运之次;而袁术认为自己应了流传两百来年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又得到传国玉玺,表面看起来有那么点天命所归的意思。

至于袁术手底下的文臣武将,可能真的由于幸存者偏差,因为袁术本人倒行逆施、僭越称帝而又失败的结局,手底下的人也基本随着他的失败被干掉了,所以感觉就很弱也没什么存在感。

武将能称得上姓名的也就纪灵(最有名)、桥蕤、乐就、李丰、梁纲(这四位都被曹操咔嚓了)、张勋、刘勋(投奔曹操)。

文臣的话:阎象(袁术的主簿,劝谏袁术不要称帝,袁术不听)、杨弘(长史)、韩胤(为结亲,出使吕布)

还有就是袁术的亲戚:堂弟袁胤、女婿黄猗。


user avatar   wan-zhi-hao-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梵高生前还没卖出过两张以上的画,不佩叫大师;北斋多次把名字卖出,不佩叫大师;今敏的作品也不卖座,也不佩叫大师…手冢治虫公司经营不善,应该被拉下神坛……




  

相关话题

  司马懿见过大海吗? 
  如何评价裴松之对陆逊在袭石阳时,杀良冒功,杀害百姓的观点? 
  刘备是个地痞,还是英雄? 
  为什么刘备家贫,却能师从郑玄卢植这些大官大师,和公孙瓒这些贵族为友? 
  如果刘备势力不参加赤壁之战,东吴一方能抵住曹魏的进攻吗? 
  为什么三国中所有的粉丝里面,就蜀国粉丝的阵营最为割裂? 
  曹操真的有那么不待见曹丕吗? 
  如果给蜀军提供不限量的昏睡红茶,诸葛亮能否便乘曹魏? 
  为什么曹操和手下的谋士都觉得把汉献帝掌握在手上那么重要? 
  假如你有机会送给任意一位三国人物一首诗词(古今中外原创与否均不限,具体见描述),你会选谁,送哪一首? 

前一个讨论
金庸14部小说里最无用的武功是崆峒派七伤拳吗?
下一个讨论
马云讲的哪些话让你听了非常反感?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