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都被带走了,人才很有限。
诸葛亮(琅邪人)、庞统、马良、廖立、习祯等四大名士,是当时荆州青壮的代表人物, 蜀汉政权以这帮人为核心持续发展,并且他们与刘备原来的班底融合为一体,这给予荆州士人很多可见的上升空间,他们自然忠诚于蜀汉。
老一辈荆州士人则以蔡瑁、蒯越、韩嵩、傅巽(北地人)、刘先等四大名士为首,他们连同北方流亡的士人一同归顺于曹操,就连刘巴、石韬、孟建也是这帮人之一,因刘巴道路不通辗转到了益州,还是让刘备给捕获。
曹操、刘备挖光荆州人才,即使孙权早几年已获得长沙、桂阳,仍没什么荆州人可用。不过我怀疑长沙人桓阶之弟桓彝,就是在那时投靠了孙权。
孙权袭取荆州后,就只能捡到潘濬、郝普这些不太重要的漏网之鱼,给予还不错的待遇,表示拉拢。
孙权要启用荆州人,只能寄托于未来,他后来也得到了羊衜、谢景、习温、孟宗,这些年轻的荆州人协助。然而,他们算不上孙吴政治圈的主流人物。孙吴政权是有江北与江东士族合流所组成,早已形成巩固的政治圈子,张、陆、顾、诸葛、步、朱、全等四大家族始终是主流,这使原来的荆州士人在孙吴看不到太大上升空间,本能迎向刘备,庞统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习温是蜀将习珍的儿子,尽管习珍为刘备殉死,习温还是在潘濬照顾下效力吴国,并作为荆州人领袖举荐人才,但那已是中后期的事情。还有一位习授投靠曹操,曾经举报娄圭忤逆言论,把娄圭害死。襄阳习氏跟诸葛一家差不多,是三国开花,家族得以流传百世,往后还有许多大大的人物
你看看蜀汉四相,蒋琬、费祎、董允都是荆州人,到了孙吴他们能有这样的发展空间吗?孙权倒也没放弃勾引他们,他对邓芝、费祎、宗预也是费尽心思厚待,就是对樊建待遇有点差。
江东江北士族霸权在孙吴持续了很久,到了末年,孟宗、张悌成了三公,情况才有了变化。孙权在世的时候,也不是不想改变孙吴士族霸权,他就是太想改变,搞了吕壹案和二宫之争这些阴间操作,搞得天怒人怨。
从这里就可看出三国政治结构不同,魏国原本多士,所以荆州士人投降曹操,虽得到了礼待,也没有在政治方面得到太核心地位,蔡瑁、蒯越在荆州的地位,相当于扬州的张昭、周瑜,他们效力曹操后,竟再也没了故事。诸葛亮北伐之际,感叹故友在魏国名位不高,正是这种原因。
山阳人王粲要是能活到曹丕称帝,估计地位不低。后来王家出了王弼,傅家出了傅嘏,都是魏晋名士圈的风云人物,不过这两家不是荆州本地士族。
蜀汉区别在于益州学术相对较弱,自遭到外来士人统治,就失去了主流地位。诸葛亮极力启用益州本地人才,如杨洪、张裔地位还在蒋琬、费祎之上,他尽可能维持公平,仍未能避免形势走向失衡。在察举的年代,都是从熟人开始用起,局限是避免不了的,故诸葛亮死后,刘禅都在啃丞相府的老本。直至蜀汉灭亡,外来士人都依然是政权的主流。
刘备入蜀的确带走一票荆楚人士,但不等于荆州人才都被带走,没这必要,也不现实。
譬如他在荆州的州府机构,本尊分身乏术,交由荆州人士,治中潘濬负责打理。即便刘备人不在此,州府依然在正常运作。治中、别驾、诸曹从事佐吏、州中佐属借由荆州籍贯者充任。随刘备去益州者,在蜀地平定后,纷纷转任他职,留下的荆州州府空缺还是由荆州本地人补上。
地方郡县也大同小异,郡中长吏是刘备任命,籍贯不限。郡、县府中支撑地方行政机构运转的还是只有本地人才能担任的郡、县佐吏们。荆州地区的治理本身就是由荆州人士组成的州、郡、县吏班子来维系和实施的,怎会没人才。
遑论刘备还用廖立、郝普、习珍等荆州人士担任郡级或近乎郡级的地方长吏,而随刘备入蜀的荆楚人士们,在蜀中安定后的任职也不过就是郡守、县令、长而已。以从事佐属之职去益州,然后转任地方长官的才叫人才,留在荆州早已担任地方长官,或州、郡、县吏之职的就不配称人才,这是没道理的事情。
这些人在江东,不可能没有升迁,他们“默默无闻”一般是事迹不显。若无隐番之事,陈寿有必要把郝普担任廷尉这事还特意强调一笔么?潘濬在陈志的记载实际上篇幅也不多,裴松之找补《江表传》和《吴书》才有今人看到的素材。我们通过陈志看到的吴国人物,是陈寿对《吴书》等素材筛选后的结果,而非孙吴政权的全貌。
再者,孙权的基本盘在江东,也就是扬州,而他的中枢机构也早已成立许久,荆州人士作为后来者和被征服者,在政治资源的分配上自然赶不上热乎。潘濬身为州中纪纲,降吴的领军人物,在他高举屠刀向昨日同僚头上挥砍前,也依然是和刘备时期同样的荆州治中从事,还没了典州事的权力,只被强调一个“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的顾问待遇而已。
治中的秩级比较低,大可以授予征伐之任或其它方式,增加其权柄。其它降吴的二千石太守一类实际上已经没啥晋级空间,在孙权集团内部,太守实际上就快到天花板了,而且郡级单位也是有限的。只能等待孙权本人的权力升格,尺可以设立更多职位,池子增大后再图进身之阶。
问题在于,管他论资排辈,还是功劳苦劳,怎么排序荆州人都是倒数。只能跟在后面捡,没有能力争。即便被授予高位,也未必是啥实权职位,对于孙吴国政的参与感有限,便很难被史官立传或摘录。且孙吴国内虽然政治动荡,但格局始终是轮流坐庄,根本轮不到荆州人士上位,寥寥于史笔再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