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假如孙权能“贤亮”“尽亮”,诸葛亮是否会考虑跳槽? 第1页

  

user avatar   po-jun-69-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会的。

刘葛君臣是各种意义上的天作之合。这不是我cp滤镜什么的,从性格、集团特征、理想来看,他俩都相当适合对方。

李白写的“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非常精准了。


第一,什么叫尽啊。

三国演义看多了,容易把谋臣武将和主公的关系都符号化。以为“贤”是给孔明做,“尽”是给他大官做。

放一般的君臣关系里,这种理解也没错。

但回头看看刘备是怎么“尽”诸葛亮的:

1.官位: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领司隶校尉。

跟曹操就差一个魏公(魏王)一个斧钺,但刘备可不是汉献帝啊,简直放权如泄洪。

(我草草翻了一遍武帝纪,没看到曹老板有假节钺的权限,好像只有丞相、公、王,魏书我不太熟,留在这等大神指点。)

(补充,又翻了一遍,曹老板是有节钺的,修改一下上边的描述)

2.实权:治三郡(当时刘备所有地盘不过荆南四郡),镇荆州(给入川的刘备搞小钱钱),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出征的时候,益州事务全权代理),镇守成都(给争汉中的刘备平定后方并搞小钱钱),以及后来最著名的“君可自取”。

简单来说,除了不领兵(偶尔领一下,但练兵还是诸葛亮管的),诸葛亮可以管一切。

3.一些可靠的旁证(我要开始放飞了):

a.先说大家眼中的红玫瑰小妖精法正。

众人跟诸葛亮告状说法正睚眦必报公报私仇,诸葛亮说你们别管他,他是主公的小伙伴。很多理解认为这是诸葛亮管不了法正,耷后期宠妾灭妻(?)石锤。

但,做官的人嗅觉都是最敏感的,你会向三把手告二把手的状吗?

诸葛亮原话也很有意思:“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这段话里有两个有趣的点。

其一,孙夫人毕竟是刘备老婆,诸葛亮当群臣面吐槽主公家事毫无顾忌;

其二,法正“季汉小翅膀”的外号就来自诸葛亮这句“为之辅翼”,看起来是个常用比喻,但后来法正谥号就是翼侯。

还有一个点,法正跟刘备争汉中的时候,官位是蜀郡太守、扬武将军。但是后来杨洪谏诸葛亮发兵救汉中,诸葛亮觉得杨洪挺好,“于是表杨洪领蜀郡太守”,直接就把法正的官位给顶了。

这不是阴谋论,也没有记载说法正因此怀恨,只是这能说明,一方大员说换就换,全权处理益州事就是这个意思了。

b.再说说关张。

众所周知,关羽曾经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何许人。诸葛亮回信说马超和张飞水平相当,不如你。关羽很高兴,把这封回信给宾客看。

人只会因为自己尊敬的人表扬自己而真心高兴,你看不起的人夸你,你绝对以为是马屁。当世夸关羽的人多了,二爷鸟过谁吗?唯此一例而已。

张飞和刘巴的小矛盾也是诸葛亮出面调停的。张飞去拜谒刘巴遇冷,诸葛亮给刘巴写信说子初啊,要注意团结。

请问同僚私交故事,诸葛亮怎么知道的呢?

最可能的就是张飞向他抱怨了,而人只会向上级告状。不然以张飞的地位,他只能向刘备抱怨,刘备让诸葛亮出面管管——但刘备和刘巴也互相看不爽,我不认为暴躁老刘会用这么迂回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两个例子都能说明诸葛亮在季汉政治集团里超然的地位,不只是权力,还有威望。

c.其他的影响力

诸葛亮在蜀书里各种出现刷存在感,被他说过情的人数不胜数。

蒋琬做广都长,在工作时间喝大了,正好被耷逮到,要砍了他。

诸葛亮给求情,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

“琬琬是能平定社稷的人!不适合县令的活!”

这求情的方式,一点也不给领导面子,都是大实话。

刘封是刘备义子,但是性格比较跋扈。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理由是“虑一世终难制之”。

劝父杀子,理由是我管不住。

大实话×2。

虽然这时候刘备确实恨刘封没有救关羽,但是诸葛亮敢说这话,敢替刘备递这个刀子,没人戳他脊梁骨说他偏私、奸佞、妖妃(划掉),可见君臣同心是季汉上下公认的事实。

刘备在白帝城给阿斗的遗诏里,有一句“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禅看的课本是诸葛亮亲手给抄的,可见诸葛亮很可能还担任着一部分太子太傅的活。

诸葛亮是权臣,又比刘备年轻二十岁,但凡刘备对他有点怀疑,都不会让他去教自己儿子。

故意教毁了咋整,这不给自己养祸害吗?

是真的“雅敬亮”、“敬信亮”啊。

4.一些不保真的旁证

(本段内容出处不一,有《古今刀剑录》、《汉晋春秋》等等,我是直接看的《诸葛亮研究集成》,所以对于每一个梗的出处并不熟。季汉史料除了《三国志》和《华阳国志》别的都不保真,看个高兴)

a.题字

有记载的有这么三个。

直百五铢,刘备发行的最有名的货币。

钱币上的“直百”是刘备写的,“五铢”是诸葛亮写的。

蜀主八剑,传说刘备造出来的八把剑,一把自留,三把各给了三个儿子,剩下的四把给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

剑上题字“章武”,是诸葛亮写的。

三鼎,也是传说中刘备造的。

题字的也是诸葛亮。

钱币是一国经济核心,八剑分赐功臣,鼎是最有政治意味的礼器,所谓“问鼎天下”。

这些象征了政权和君主的器物上,都是诸葛亮题的字。

要不是老刘还写了个“直百”,我都要怀疑他不会写字了。【狗头保命】

b.截江救斗

这也算是是云妹成名战之一。

我忘了《三国志》有没有写,但《汉晋春秋》里明确提到,孙夫人欲带阿斗还吴,是诸葛亮安排赵云拦截的。

怪不得葛贼要吐槽孙夫人,估计在荆州的时候对敌经验挺丰富……

c.黄权的发言

黄权大家都知道,夷陵战败被迫降魏那个。

降魏后有人对黄权说你家小在蜀怕不是药丸,某个版本的黄权回复如下:

“臣与刘葛推诚相信……”

信主公就信主公,非要带上诸葛亮,这还不能说明什么叫君臣一体嘛?


总之综上,我认为诸葛亮在蜀汉根本不是重臣,他就不是臣。他这样的不该叫二把手,而是1.5把手。

有篇论文里说刘葛共同创立了“蜀汉复合君主”,我深以为然。

人家是君臣至公,人家是古今盛轨,别说当世了,三代以后也就这么一例。

别说十万了,纵观历史,也没人能比得上的。

别人但凡能做到这些,也就不是君臣,而是知己了。


第二,诸葛亮说这句话的背景。

这段话被裴松之驳了,不真,就算真的也是场面话,这些上边答案都有了。

但我还可以提一个“这句话绝对不算数”的铁证。

《吴书七》里,裴注引了一段《江表传》,说诸葛亮出使东吴的时候,孙权要诸葛瑾劝诸葛亮留吴,诸葛瑾直接回绝了,理由原文如下:

“弟亮以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

委质定分,这是个很重要的事。

如果严格按古礼,委质定分过的臣子即为主君家臣,名字要写在主君的臣谱里,一生不能事二主;主君也要立刻给家臣相应的名分。

众所周知,孙权是诸葛亮的铁杆迷弟,但诸葛瑾就说了这一句,孙权就立刻不再问了。

东汉末年投降的事甚多,只要合情合理,舆论不会多加非议;但委质定分就不一样了,道德要求高的多,刚烈点的臣子应该为君死节的。

所以说,真的是场面话,人家又是委质定分,又是解带写诚,实活儿都齐全了,跟外人说的肯定是推脱之辞,而且也不会招忌讳。


第三,诸葛亮择主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这是个千古争议,毕竟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确实是穷途末路,曹孙几乎交分天下,可操作余地极小,诸葛亮一出山就给自己选一个地狱模式,到底为什么呢?

说实话,我不是丞相,我不知道;并且三国留下的史料比较少,尤其是季汉,所以也不敢说我的说法肯定是对的。

姑妄听之,至少这是我心里的丞相。

很多职场三国的分析,喜欢把诸葛亮说成一个待价而沽的“人才”,等到了一个价位合适的老板才出山。我挺不喜欢这种说法,透着市侩的精明和算计,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里所谓的商品销售型人格才会有的特征。换句话说是把自己当个商品在卖。

东汉时期的士人绝对不是这样的。就不说诸葛亮这种“三代以后第一人”的个例,当时的士人还有着周朝士大夫最后的遗风,随便看看别的谋士,你能说荀彧去袁绍从曹操是为了给自己找个好老板?贾诩?郭嘉?周瑜?

这些人是英雄,英雄是不找老板的。

想象一下吧。

天子暗弱,豪强割据,地方士族林立,炊烟与战火齐飞,人命如草芥。

你是个隐士,你知道自己很强。你看书都只看梗概,每天在田间耕耕地写写歌,省长(刘表)的亲戚(黄承彦)就亲自上门跟你结亲,把闺女直接送到你家里;地方名士(庞德公)把自己的侄子(庞统)按下去,也要给你排第一(卧龙凤雏)。

但你看到的天下是什么?“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今日封侯拜相,明日冢中枯骨。所以你每天唱丧歌,压根儿不想去攀媳妇亲戚的门路,哪怕在士族兴盛的时代关系就是一切,哪怕他们给了你很高的赞誉。

有人蠢,有人坏,有人既蠢且坏。不足与语。

曹操亲口说过除了刘备和他天下没有英雄。甚至连北海相孔融都敢直接评价巅峰期的袁绍为“冢中枯骨”。你可以想想,天才如诸葛亮,他看大部分人是什么水平。

你等到二十七岁,比你大二十岁的省级最高军事长官亲自下乡来拜访你,锲而不舍来了三次。

你知道他,他很能打,但很倒霉。你从徐州搬家之前就听说过他要发兵救徐州,只有可怜的一千人马,面对的是曹操锋锐正盛的青州兵。

现在,十几年过去,你都长大了,他还是别人帐下的客将,除了名声之外什么也没有。

年近五十的中年男人出现在你面前,你开始思考该给这位仁厚的将军些什么建议,让他能在乱世里安稳下来。

但你没想到的是,他开口问你的话是: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你眼前一亮。

如果这么说不够清楚的话,来对比一下孙权鲁肃著名的榻上对。

孙权问鲁肃的是:“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江东之主少年得志,坐拥父兄基业,开口求的是齐桓晋文的功业

但这位不再年轻的将军心底烧着不灭的火,他两手空空地跟你要天下不算,还要定国安邦,还要大义重现。

他想要的不只是一统的汉室,还要生民乐比文景,维扬胜于武帝。他要宣重光,要照明天下。

于是你心里也点起了不灭的火,唯有他的壮志能广纳你的抱负,唯有你的才华能翼载他的野心。

你拿出了《隆中对》。把自己的名字恭恭敬敬地写上他的臣谱,他的臣谱上孤零零的只有你一个名字;他许你独一无二的权力,虽然那权力也不过是操练几千兵马,指挥他同样出名的武将兄弟。

但你知道,你辅佐他获得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这乱世中仅有的乐土。

到这里,这是我认为诸葛亮选择刘备的条件一:理想相合。

很快到来的是曹操的大军。你们颠沛流离且战且退,他的那些兄弟却没有一个离开,甚至百姓也扶老携幼跟随。他开始跟你商量要不要投奔东吴,这时候你仍然不到三十岁,你对他说投奔不可,但联盟可行,你跟他保证能拿到东吴的支持,不以客将的身份,而是平等的主君。

他相信你,给你一切代表他的权力,既不怀疑你投奔兄长弃他于危难,也不怀疑你的自傲会害死他和他的兄弟。

甚至连他的手下也不怀疑你。曾经对你怒目而视的“万人敌”将军们,竟然也放开心胸承认了你的才华——虽然你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但还是感动于他们的坦率真诚。

你肩负着他们的目光坐上了过江的小船,你以为这就是君臣知遇了。

但你没想到的是,在后来的十五年里,这种信任竟然能继续加深。

你是主公的代理,你的话就是他的话,没人会怀疑。你教育着他的幼子,操练着他的新兵,管着他的钱和粮草——每一样都是他颠沛半生才终于获得的东西。

而他只是露出头疼的表情,统统把这些扔给你,然后坐下拉着你一起喷桓帝灵帝。

你毫不惶恐。除了你,谁能利落地料理这些庞杂的事务?谁能保一个半老的主公一步步分割几乎各归其主的天下?

比管仲乐毅,那其实是你自谦,但谁都不知道。

但你也感激。他是个豪侠,平生最厌恶酸腐读书人,但人前人后对你从来称“君”;他比你大了二十岁,但从来不质疑你的一切决定;他鲜衣怒马地活在这烽烟弥漫的乱世里,起起落落伤筋动骨,却没有因为困窘而穷凶极恶,也不因为背叛而敏感多疑。

他眼里的光芒越来越盛,权势为他加添炭火,没有蒙上一丝阴霾。

你翼戴着他,让他照亮着你。

他冠冕上的十二旒白玉珠不只是他的荣光,也是仁义的荣光,是你们共同理想的荣光。

人人都知道诸葛亮成就了刘备的霸业,却不知道刘备的豁朗任侠也成就着诸葛亮的神话。

就像我看到别人说过的:一个人只有在个性毫不受压抑的情况下,才能显露出理想主义的光辉来。

这是我认为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之二:极度的信任。


诸葛亮是个很狂的人,一直都是。

他不要功业要理想,不要安稳的路,却要足够的信任和发挥才华的空间。

他这个人,嘴上说的可谦虚了,什么“吾不如子初远矣”,什么“清浊异流”,什么“误用于先帝”,其实心里就觉得自己是要拯救天下的男人,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这样的人,当然只能和刘备这种意气任侠的人志趣相投。

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

半生热血酬知己,旷世奇才一时尽展,匡扶社稷,拯救万民。

虽说是天不予命人力难争,但这种人生,想想都觉得酣畅淋漓。

跳槽这个词,实在是太俗太俗了。



我把挂评论区的部分删了。

前天晚上吵架吵得太生气了,脑子一热发出来的,后来思来想去,大家都是来看政治童话的,为这些事影响心情,不太好。

也给看到了我的挂人影响心情的大家道个歉。

不过既然吵过架了,多说两句。

正文里说了,诸葛亮是个很狂的人,他要足够的余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至于在小节处,他反而表现得特别谦和。

除了要搞的敌人,他从来没踩过谁,也不像法正那样恩仇必报。

相反,诸葛亮嘴里的鬼话从来都一套一套的。

——“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这句话经常被拿来踩诸葛亮的军事水平,“你看诸葛亮自己都说了他不如刘巴!”但是看史料得看全。正文也提到过,刘巴是个刺头,冷落张飞的时候,暴躁老刘听说了差点治他的罪;刘巴自己也不喜欢刘备,明明是个荆州人,偏要满天下跑来跑去,就是不投刘备。

是诸葛亮费尽苦心把他给哄过来的,说这句话,显然是为了吹一吹他的能力,借以缓和刘巴和同僚之间的关系。

这话能信?

——“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覯。”

这是诸葛亮请杜微做官的时候说的话,大意是“我听说您的大名很久了,一直想拜见您,但您是清流我是浊流,没有机会见面”。

不是三国迷都不知道杜微是谁,再看着杜甫说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你想不想笑?

细说的话,清流浊流是有说法的,“清流”是东汉时期有士族门阀支持的读书人,“浊流”是出身比较草根的武将,因为士族的存在,武将的社会地位要低于读书人。

诸葛亮是读书人,琅琊诸葛氏也算是大族,为了自谦或者别的什么,强行把自己和刘备划归一类,眼都不带眨的。

这话能信?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

“误用”这鬼话就鬼得太明显了。

这话能信?

好来看主题。法正和东征。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首先,根据前文,大家可以发现,诸葛亮夸别人的话,得打个折听

从时间上来说,法正死在关羽之后,相隔多久则没有明确记载。如果法正死在夏天或者秋天的话,他完全可能是参与过东征决策的。你怎么知道他没劝过呢?

而且,这句话的重点应该在后半句

刘备东征的时候,需要诸葛亮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季汉人才凋零,能带在身边的谋臣就不足,法正没死的话刘备翻车也不会翻得这么严重。

最后,为什么说法正能制主上

因为法正是个狼灭。

来看看法正制主上的手法是什么。老刘争汉中的时候,有次战场局面不太好,但老刘暴躁不愿意退兵,身在阵前,冒着箭矢和投石非常危险,别人劝不住。法正一个脆皮谋臣,跑过来站老刘前边,老刘心疼谋臣让他躲着去,狼灭法正冒着箭雨跟老刘说,你一个主公都不怕死,我为什么要怕?然后老刘服软了,退了。

这种玩自己命戳别人肺管子的手段,只有法正干得出来。

东征是决定国运的大事,诸葛亮是和刘备权力几乎并驾的重臣,他不能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季汉以刘葛同为国家招牌,如果让群臣看到权力核心分裂,引起的动荡够三个东征的破坏力了(夸张)。

除去这点,死谏也是不行的。诸葛亮是季汉一半的天,他玩命是对整个国家不负责。

而且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东征会翻车翻成那样啊,老刘憋了半年多做足了准备才东征的,不是什么感情用事。东吴背盟以后扭头就跟曹魏称臣了,大魏吴王都叫上了,理论上北伐东征意义是一样的。陆逊又是年纪轻轻临危受命,东征的失败真的是偶然事件。

诸葛亮或许不赞成东征,但是态度也绝对不是坚决反对。


最后再说一句,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个人魅力相当高的人,他们之间鱼水和谐,和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好并不冲突。毕竟我们是在嗑历史,不是在写同人。

刘备喜欢法正不等于他冷落诸葛亮,“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为爪牙”,庞统当年的待遇也是“亲待亚于诸葛亮”,一个优秀的君主当然会吸引很多臣子。觉得我腐的人不如先问问自己,先代入君臣=夫妇的人是我吗?

法正是个善于怼主公的睚眦必报的行事狠辣的狼灭,别老给他安排宠妾灭妻的那个“妾”的剧本好吗?


user avatar   fu-ci-zi-xiao-sun-zhong-m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刘备在,那就不会跳槽

刘备处人才匮乏,诸葛亮只要历练足够,是可以挑大梁的,孙权处诸葛亮干一辈子可能都只能勉强进入决策层。

要讲个人得失,孙权处应该比刘备处要富裕的多,不至于让诸葛亮如此清苦,但诸葛亮想追求的明显不是这些。

他是想做事的人,他有着自己一套治国的理念,不希望有一个孙权这样的上级来掣肘和干涉,更不希望有平级的人来制衡他,他必须要独揽大权,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也是他个人的最终抱负。

孙权曹操刘备,只有刘备能做到这样,原因我前面说过了,刘备人才匮乏。

在孙权的手下,不可能有任何人可以大权独揽,你再牛逼都不行,无论治国还是治军,孙权都把权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里,他所需要的只是一具具的傀儡或者活尸来执行他的命令即可,比如顾雍,比如诸葛瑾,都是位高权重,但其实权重两个字是要打引号的,因为他们的主意基本都来自于孙权本尊,他们说到底,不是决策者,他们只是打工的,而有一定想法,也有这个能力想绕开孙权自己来做事的,孙权是不能容忍的,比如张昭。

治军另当别论,孙权很清楚自己没有经历过战阵,军事水平很欠缺,别说曹操了,就是和刘备这种老兵油子比,都差着一大截,所以他在军事上还是比较敢于放权的,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他自己愿意,而他自己也在尽量的去接近战阵,想试着提高一下自己的军事素养,如果仔细分析孙权亲自领军北伐和抵御曹魏的具体操作,我们还是能显著的看出一些进步的,只不过底子实在太烂,终究也没出过一次彩。

这一点和诸葛亮很像,诸葛亮本来的长处也是在治国,治军并不是他强项,所以他到孙权手下,是必然不可能完全的发挥自己的,国,孙权自己要治,你想治你得听我的,军事我倒是可以放权给你,然而这个又不是诸葛亮的强项,东吴能打的统帅一茬接着一茬,轮不到诸葛亮去上,他自己也很清楚,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蜀汉以后,诸葛亮的悲剧就是能尽亮,但是太尽了,尽过头了,蜀汉不但国家内政需要诸葛亮一把抓,这还不够,军事也要诸葛亮一把抓,蜀国在刘备和关羽死以后,根本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军事统帅,诸葛亮想不上都不行,这就要了亲命了,我们都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虽然蜀是小国,治理难度不如魏吴,但让诸葛亮一个人搞,还是很累的,就这样,还要他来掌军,这就强人所难了,不过诸葛亮倒还真的很努力,打南蛮就开始注意锻炼自己的军事才能,锻炼没几年,一个从未经历战争的军事小白,居然就开始整兵北伐了,打的虽不说多好吧,起码也像模像样,倒是真没吃什么大亏,三个字评价,不容易。

所以最后,诸葛亮其实被耗干了,他干的可能是十几个人的活,而他谨慎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又导致他不敢轻易放权给身边的人,不是他多疑,而是他真的不放心,这个特点很多人质疑,认为他缺乏领导作风,不善培养下属,但其实我是理解他的,他也是没有办法,就像杨仪魏延这样的牧竖小人,孙权挂在嘴边调侃的两块笑料,诸葛亮都不得不惜而用之,可知蜀汉的人才储备到了多么匮乏的一个程度了,不怪他诸葛亮不放权,是真的不放心啊。




  

相关话题

  如果让你在诸葛亮和徐庶中选一个你会选谁? 
  司马懿如此厉害,为何在早期一直被埋没? 
  刘备创业期间,多次投靠各方诸侯,为何总是能受到诸侯们的厚待?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如何评价诸葛家族?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说是成功? 
  所谓的“鹰视狼顾”,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眼神或者姿势? 
  “夺取四郡”是不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漏洞? 
  诸葛亮的才能能跟荀彧五五开吗? 
  刘备夷陵葬送的家产,在孙权抵御曹丕三路伐吴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利物浦工资低更衣室稳定,热刺却崩了呢?
下一个讨论
NBA火箭队的营收里,中国的赞助商到底能占比多少?莫雷事件撤掉的中方赞助商到底能不能打痛火箭队?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