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长平之战中,如果赵王任用的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战局会有所转变吗? 第1页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地图上看,长平和故关就是两个易守难攻的隘口。

后面是平原,容易补给。

而且前面还有一条河,丹水。

河与长平和故关之间还有三座大山,就像堡垒一样。

这种地形,但凡有一些军事资历的人,都很难失守,更不用说40万人被人歼灭。

换成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这个地方,可能就无仗可打。最终双方慢慢退兵。

从地形上看,无论哪一方主动进攻,必然是吃亏的。进攻秦军也要跨河,而秦国这边也有连片的山作为壁垒。

比较著名的纸上谈兵的,还有马谡。也是从来都是做参谋,没有亲自领过兵。

做参谋和自己亲自上阵完全是两码事。

做参谋的时候你可以只就你自己关注到的那个小点发表建议,采不采纳是主将的事。

而主将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任何一个小点都不能出差错。

两个高赞其实都从朝廷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而不仅仅是主帅的角度。

赵国能做出临阵换将的事,事实上就已经输在了朝庭。

原本秦国也并没有十足把握能够夺取上党地区,追到河边也就算了。但当反间计成功,赵王换掉了廉颇之后,才下定决心来把梭哈的。

再回到一个资质平庸的统帅,也知道不能通过河去冒进。

既使秦军过了河,也能防守二线,即守住三座大山的壁垒。

三座大山失守,退回到长平和故关也是问题不大。

长平和故关既使丢失一处,40万大军也还能安然后撤。

赵括这货,两个关口都丢了。

奇才啊!


user avatar   luo-li-po-li-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外话:真看不下去了,这回答下有两个答主完全是瞎扯淡,一个说什么换廉颇只会更惨,一个专业洗赵括一百年。

赵括已经做到差无可差了,我实在想不明白换成廉颇怎么才能比赵括做的更差。

赵括一举送了四十万人头,导致的最直接的恶劣后果就是赵国空虚,于是秦军挥师攻占了长治盆地,克重镇太原,兵锋直指邯郸。

赵国极为被动,不得不割地求和。

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予取予求,任人宰割。

耻辱啊。

—————————————————————————————————————

兵法有云: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余者唯死与降尔。

廉颇做到了不能战则守,而赵括做到了死与降,主帅死,将士降。

首先看地图: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廉颇统领赵军的长平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攻防战,第二阶段是相持战。

第一阶段,秦军进攻,赵军迎击,被击败。

廉颇统赵军在空仓岭与秦军交战,赵军不敌,后撤。秦军继续进攻,夺取晋阳盆地的咽喉入口西鄣城和东鄣城。

史记上的记载为“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于是廉颇构筑西垒壁坚守,秦军继续进攻,夺取西垒壁。

对此,史记的记载为“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而央视纪录片《喋血长平》对此的观点为:秦军掌握太行道,随时可以威胁廉颇的后路,廉颇撤退到丹水以东,避免被秦军切断退路。赵军驻扎于丹水以东,不论是正面来犯的秦军,还是从太行道奇袭的秦军,都必须渡河才能攻击赵军。丹水成为赵军的天然屏障。

廉颇又构筑了两道防线,如上图所示,第一道是依托丹水,以韩王山和大粮山为制高点,沿河布防;而第二道是以长平关和故关为核心构筑的百里石长城防线。

大粮山海拔一千两百多米,是廉颇的主阵地,赵军粮草便屯于大粮山之上。

廉颇不愧是名将,善用地利,两道防线稳如泰山,秦军对此无可奈何。

史记记载如下: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廉颇死守不出,秦军毫无办法,因为防守方优势太大,居高临下,对秦军又可半渡而击,秦国不得已用上了惯用手段——反间计,撤换廉颇。

其时秦赵相持形势如图所示:


自此廉颇的长平之战结束了,赵国迎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因为廉颇已经证明了,野战是打不过秦军的,赵军只能坚守。

赵军改变策略,主动出击,必然失败

对此赵王和平原君早有商量:

平原君劝赵孝成王受冯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白起必将,谁能当之者乎?”对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黑白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黑白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于争锋。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知,持守足以当之。”王从其计。

对于廉颇前期的败仗,我个人观点“非战之罪”,理由如下:

其一,赵军固然能打,但野战的确是打不过秦军。尤其是秦军此前攻击韩国战无不胜,士气正旺,而赵军一直待机状态,士气不高。对此平原君和赵王都有认识,野战赵军也许不如,但是防守足以抵挡。

其二,赵军并没有派出骑兵部队,反而是秦国的骑兵在长平之战中十分活跃,五千骑兵切断了赵括的退路,而史记上并无赵国骑兵出现长平战场的记录。

关于赵军骑兵部队的观点,我引用《喋血长平》中王立群教授的解释,其时匈奴威胁很大,骑兵部队在北方边境抵御匈奴。

其三,赵军以防御为目的,廉颇统御的兵力远少于进攻方王龁的秦军。

相持战对赵军有利,对秦军不利。

长平离咸阳500公里,运输粮草路途遥远,而且此前秦军一直在征战,先打韩国,打完韩国又打赵国,粮草消耗巨大。

秦国从昭王四十三年一直到四十七年都在征伐韩国,光靠河内河东地区的粮草无法供应经年的征伐,必须由关中运粮。

赵军长平关之后便是长治盆地,是古代著名的小米之乡,补给异常便利;长平离邯郸也只一步之遥,粮草运输天然比秦军占优势。

秦军运粮必须由关中转运到河东,然后顺黄河直下,逆支流沁河北上到沁阳(野王),到这里有两个选项,一是直接走沁河支流,二是走丹河支流。走沁河支流的优势是安全,运力强。走丹河的优势是航程短。

以秦军初期从空仓岭一线突破的进军路线来判断,秦军前期的运粮路线是走沁河支流。

赵军运粮同样可以走水路,从漳河逆流而上,漳河支流一直通到长平关背后的长治。

如图所示:

秦军粮草通过沁河支流运送到空仓岭一线。

赵军粮草通过漳河支流运送到长治和长子一线。

双方各有一段陆路,但是赵军背后长治平地是平原,而沁河到空仓岭一线是崎岖的山路,单以陆路而言秦军的运输难度都要大于赵军,更别说秦军水运走渭水-黄河-沁河,三次转运,而赵军只需走漳河。

赵括统领的赵军缺粮,是因为当时秦军占领了长平关和故关,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又占领了赵军的主营大粮山,夺取了赵军的粮草。

廉颇统领赵军时,守得固若金汤,绝对不缺粮草。

史记白起列传所载,秦军包围赵军之后,秦王动员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前往守卫长平关和故关,“遮绝赵救及粮食”,可见赵国依旧在想方设法增兵和运输粮草。

赵国绝对不缺粮草。

秦国反间计成功后,赵括上任,中了秦军的诱敌之计,轻敌冒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丹水河,结果被秦军分割包围,被迫龟缩防守。

请看地图:

史记记载如下: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赵括上任之后,秦军诈败引诱赵军追击。赵括统赵军渡过丹水一直攻到秦军的主体防线——也就是廉颇构筑的第一道防线西垒壁。

白起诈败引蛇出洞,赵括中计统兵进入白起设置的预设战场,寸步不得推进,此时王者白起开始了行云流水般的精妙操作。

一记左勾拳:“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指挥秦军突袭长平关切断了赵军与太原的联系。

一记右勾拳:“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指挥秦国骑兵利用丹水的地利,切断了赵括前军的退路,围困了赵括前军。

左勾拳,右勾拳,惹毛王者白起的人有危险。

最后一记下勾拳KO赵括:秦军前后夹击,攻取了赵军最后的据点——故关,由此赵军断了与邯郸的联系。

自此,赵军双关尽失,后路断绝,已成瓮中之鳖。

王者白起算无遗策,微操无敌;而青铜赵括一脸懵逼,完全跟不上节奏。

“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这里就可以看出赵军和秦军战斗力的真实差距了,廉颇统赵军野战打不过秦军,赵括统赵军依旧是打不过秦军。但是廉颇是沙场宿将,审时度势,不会置自己于危险之中,面对秦军可能通过太行道切断自己退路的隐忧,果断选择后撤,而赵括对白起的操作茫然不知。

这就是有经验和没经验的分别,是王者和青铜的分别。

赵括统军战线拉得太长,前军和后军分别被分割包围,前军指望后军救援,后军指望主帅救援,结果是谁也指望不上谁。

战争打到这种程度,赵括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四十万赵军的控制,他唯一能指挥的就是被围困的前军。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秦王发布动员令,动员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前往守卫故关和长平关,困死了赵军。

自此,赵军再无任何生机。

对比白起对邯郸之战的预判和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一个是战略级的将领,千里之外已决胜负;一个是战术级的炮灰,带着迷之自信初阵即败亡。

白起和赵括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对手。


王者吊打青铜。


————————————————————————————————————

关于粮草的问题补充说明一下:

长平之战从四月王龁攻赵开始,到九月赵括全军覆没结束。

此前秦军攻击韩国,赵军一直是待机状态。

十月,秦军全面占领上党地区,攻占赵国重镇太原,赵军彻底退出舞台,只剩下割地赔款这条路了。

四月到九月末,一共才六个月不到。

作为战国七雄,赵国要是连支撑一场六个月战争的后勤补给都做不到,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并入魏国才是正经事。

别忘了,赵国北部边疆还养着数万骑兵抵御匈奴。


20201229更新:

总结:长平之战,败于赵孝成王丹身为君主毫无主见,三心二意。大败于马服子赵括纸上谈兵,不知合变。

上党太守冯亭来投,赵孝成王丹和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商议。平阳君说接受上党恐惹怒秦国招来大祸,不如拒绝。平原君说接受上党于赵国大利,建议接受。

赵王想要上党又担心秦国进犯,问平原君我们接受上党,秦国打过来怎么办,白起领军谁能抵挡。

平原君说秦国有白起,我们赵国有廉颇,用廉颇防守白起妥妥的。

赵王很开心,不用打仗白得一郡,赚到了,立马安排平原君接受上党,廉颇率军入驻。

秦赵战於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

赵国接受上党,秦军果然来攻,赵军初战不利,赵王心里就犯嘀咕了,找来楼昌和虞卿商议。

(说好的相信平原君和廉颇的呢,气抖冷,渣王。)

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

一开始赵王思路很清晰,坚决贯彻平原君的策略,表示寡人要增兵,寡人要抵抗秦国,两位爱卿怎么看呀。

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

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

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楼昌说,增兵没卵用,不如媾和。

虞卿当即反对,说楼昌胡说八道,你以为我军必败吗,开口就说媾和。大王你来评评理。

赵王表示,秦国是玩真的,是真要跟我们拼命。

三言两语下来赵王就改变了想法,从寡人要增兵变成了寡人要媾和。

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

虞卿很无奈,说大王啊,你既然怂了,我也没办法,你就听我一句劝,媾和不能直接找秦国媾和,要摆出与楚魏合纵的架势,这样秦国心里怕怕,主动权就在我方,自然可以顺利和秦国媾和。

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硃入秦。

结果赵王不听虞卿的话,掉头找平阳君商议与秦国媾和。

(平原君和廉颇骂骂咧咧的退出了直播间。)

当初平阳君反对接受上党,平原君支持接受上党,你赵丹选择平原君的策略,拟订了抵抗秦国的计划,就应该做好和秦国硬刚到底的心理准备。秦赵交战初期才亡了一个都尉,就心慌慌的打算和秦国媾和,这不是明摆着卖队友嘛。

战场上拿不到主动权,谈判桌上还想拿到主动权?

做梦。

当时的选择,上策是主动增兵,以优势兵力挫败秦军的锐气,在战场上夺取主动权,再来谈议和。

中策是虞卿的建议,联合楚魏合纵,哪怕是摆个姿态,秦国都要掂量掂量,然后谈议和。

下策就是直接找秦国议和,结果被秦国忽悠瘸了。

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於秦,秦已内郑硃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硃,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赵王派出使者赴秦媾和,又来问虞卿的意见,虞卿说,拉倒吧,媾和不可能成功,赵军将孤立无援。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以割六县换秦国息兵。邯郸之战楚魏联军大败王龁军团,解了邯郸之围,赵王便不想割让六县,于是问计于臣下:

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

虞卿表示,不管你割还是不割,秦国总是要来打你,既然如此干嘛要白白割给秦国六县城池增强秦国的实力。

王以虞卿之言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请听子割,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赵郝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他日三晋之交於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开关通币,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於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赵王虽然觉得虞卿的话好有道理,但是毕竟心慌慌不能安,又问赵郝,说我割了是不是秦国就不来打我了?

赵郝说,那我不敢保证,但是魏国韩国都在割,你不割,秦国就要暴打你。

王以告虞卿。虞卿对曰:“郝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终不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偿於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彊秦哉?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尽。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与之乎?弗与,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彊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赵王没主意,又问虞卿。

虞卿语重心长的说,今年割地,明年秦国又来进攻,你又割地,秦国越来越强赵国越来越弱,割来割去哪里还有赵国的容身之地。与其割以永治,不如奋起一击。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对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仕於鲁,病死,女子为自杀於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弗哭也。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於鲁,而是人不随也。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若是者必其於长者薄而於妇人厚也。’故从母言之,是为贤母;从妻言之,是必不免为妒妻。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

赵王还是没想明白,恰好楼缓从秦国来,就问他到底是割地还是不割地。

楼缓表示不敢说。

赵王说让你说你就说。

楼缓说,做人呢最重要的是讲信用,说割地就割地,一口唾沫一个钉。我说割地,是怕大王以为我是秦国间谍,所以不敢开口。

赵王表示,你说的对。

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王蜰勿予!”楼缓闻之,往见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对曰:“不然。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彊而乘弱矣’。今赵兵困於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於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原王以此决之,勿复计也。”

虞卿听说了,去见赵王,说楼缓胡说,不能割地。

楼缓听说了,也去见赵王,说不割地必将触怒秦国,其余诸国会趁火打劫瓜分赵国。希望大王早做决断。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於齐而取偿於秦也。而齐、赵之深雠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於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於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於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虞卿又听说了,又去见赵王,说与其割地给秦国,不如割地给齐国,联合齐国攻击秦国,割给齐国的地再从秦国打回来,魏韩两国见我们奋起反抗,一定以我们马首是瞻,如此联合齐国魏国韩国对抗秦国大事可成。

赵王表示,虞卿你说非常对,就派你去见齐王促成此事。

赵孝成王就是典型的没主见耳根子软,三心二意,所以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换廉颇,主动进攻秦军,导致长平之战失败。

但是把战术失败演变成战略失败,完全是赵括的责任。

哪怕赵括把从邯郸带去的援军打光了,死伤十几二十万人,只要守住百里石长城防线,赵军在战略上依旧是优势,完成了接受上党巩固邯郸西线防御的战略目的。

结果赵括全军覆没,赵国西线全面崩溃。

赵括的失败远大于赵丹的失败,赵括的责任远大于赵丹的责任,所以赵括必须为长平之战惨败负主要责任。


20201211更新:

没想到过了一年多这个问题又热起来了,针对评论区的一些观点再回答一下。

首先说长平之战的起因,史记里写的非常明白。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於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史记白起列传写得很简明,秦国攻占了重镇野王,将韩国拦腰斩断,上党成为飞地,前有秦国,后有赵国,所以上党人一合计,降赵,拉赵国下水共同对抗秦国。

而赵国方面好像是平原君随随便便说一句话,赵孝成王就决定接收上党了。

而事实是上党高地对赵国至关重要,赵国不可能拒绝这个大礼包。

老规矩,先看地图。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奢率军救援,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

这就是著名的阏与之战。

比较一下地图中阏与和长平的地理位置。

赵国和秦国在阏与交战,就好比是赵国在自家客厅大战秦兵,打输了整个客厅和过道都被秦兵占领,主卧邯郸和次卧太原被分割开来,卧室大门都处在秦兵的兵锋之下。打赢了,什么便宜都捞不到,砸碎一地的也是自家的坛坛罐罐花花草草。

赵国和秦国在长平交战,构筑了百里石长城防线,就好比是背靠铁闸门,御敌于家门之外。

赵军打赢了向西威胁秦国东出的大本营河东地区,向南威胁秦国重镇野王。

赵军打输了直接缩回百里石长城防线固守,秦军要打进来,拿命和血来换。

赵括最失败的地方在于,他不止是送了四十万人头,也送了百里石长城防线,更导致赵国龙兴之地太原和整个晋阳盆地全部丢失。

赵王和平原君本来想修个铁闸门睡个安稳觉,结果赵括大哥一出马输个底朝天,别说铁闸门客厅了,连次卧太原都输掉了。


关于长平之战的几点谬论。

谬论一:长平之战打了三年,赵国国力不足,不得不寻求决战。

长平之战打三年是典型的谬论,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清楚的记载了昭王四十七年破长平军,与史记记载相符。

史记所载如下:

昭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于是上党投赵,拉赵国下水。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秦国继续对韩国用兵,兵锋直指韩国都城新郑,彻底把韩国打趴,打怂。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

秦军收拾完韩国掉头攻击上党地区,与守长平的赵军交锋,正式拉开长平之战的大幕。

史记秦本纪所载:

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九月,穰侯出之陶。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攻韩南阳,取之。

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叶阳君悝出之国,未至而死。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四十八年十月(其实还是四十七年十月,秦国以十月为岁首,故记载为四十八年),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正月,兵罢,复守上党。

结合白起列传记载,昭王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秦国从昭王四十三年开始到四十七年,一直在攻伐韩国,把韩国按在地上反复摩擦,若不是赵国火中取栗,接下韩国上党这烫手的山芋,秦国未必会主动进攻赵国,毕竟秦军在赵奢手上吃过大亏损失惨重。

有不少人把赵国接受上党,廉颇率军入驻上党当作长平之战的起始时间,我认为这个逻辑很没道理。

就好比秦国和赵国打比赛,赵国提前一天抵达比赛地点,适应赛场环境,顺便做做热身运动(廉颇在百里石长城精心构筑防御工事),秦国第二天抵达赛场正式上场比赛。

然后有观众说秦国和赵国比赛打了两天,有这种道理嘛?

第一天秦国根本没来,人都没上场好吗,这样也能算打了两天?

而且,太史公著史记对战争跨度时长超过一年通常都会标注。

比如赵世家所载,智氏欲灭赵氏围城打了一年多:

三国攻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礼。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於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

比如廉颇列传所载,邯郸之战围城打了一年多:

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长平之战从四月王龁攻赵开始,到九月底赵括全军覆没结束,总共才六个月时间。

所谓秦赵长平之战打了三年,根本是谬论。

以此谬论衍生出赵国国力不支,缺粮必须速战,更是谬论中的谬论。


谬论二,秦国坐拥天府之国巴蜀之利,修了郑国渠之后更是富饶,而且后勤可以走水路,远比赵军后勤压力小。

巴蜀之利攻伐楚国是相当便利,顺江而下势如破竹,但是巴蜀之利再利也利不到山西地界。

郑国渠是秦王政元年动土,修了十年才竣工,而长平之战在昭襄王四十七年,不能把曾孙辈的工程乾坤大挪移移到曾祖父身上吧。

长平之战时,别说郑国渠,韩国人郑国都不知道在哪呢。

秦军后勤补给走水运远比赵军走陆路效率高,乍一看似乎不错,但是河东地区海拔四五百米,上党高地海拔一千两百多米,逆流而上走水运轻松?秦军是有高达还是有蒸汽轮机啊?

长平之战除了王龁军团进攻上党,还有白起军团屯住重镇野王,弹压魏国和韩国。秦国重兵在外,两线补给,后勤压力一点都不轻松。

正是秦国后勤支撑不住,无法打持久战,必须速战速决,所以才用反间计换下廉颇,引诱赵军决战。


谬论三,赵国堆了四十余万大军在长平,国力支撑不了,必须决战。

长平之战最终决战的确是双方四十余万大军交战,但是廉颇统兵之初并没有四十余万大军。

赵国堆四十余万大军是赵括从邯郸带来了援军,秦国堆四十余万大军是白起军团从野王北上。

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出战攻必取守必固,对燕国对齐国对魏国攻城略地从无败绩,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全赖廉颇死守邯郸抵御秦军猛攻,保全了赵国。

若是开战之初廉颇统领四十余万赵军,王龁军团作为进攻方兵力不足廉颇的一半,廉颇怎么可能放秦军攻破两道防线。赵军本来就是守势,就是拿人堆也能顶住秦军的进攻。

赵军在前线堆四十余万大军只有两个月时间,从七月到九月,从赵括援军抵达到全军覆没为止。

赵国主动增兵主动进攻,根本不存在粮草短缺。


20201214更新:

谬论四,赵国找齐国借粮,说明赵国粮草短缺,所以赵国坚守必败。

麻烦找张地图看一看赵国都城邯郸到齐国都城临淄的距离,再算一算以战国的生产力从齐国运粮到赵国需要多久。

长平的守军要是等着齐国临淄的粮草救命,坟头草都长成青青草原了。

历史上有一场非常著名的防守反击战,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

此战袁绍兵精粮足,曹操兵少粮缺,双方的实力差距比之秦国和赵国还要悬殊。

首先看地图。

曹操因为兵少粮缺,一路小胜却一路后撤,从黄河沿岸的白马延津,后撤到官渡坚守。

在官渡坚守眼看粮草告急,甚至一度想后撤到大本营许昌坚守。

荀彧分析时局,鼓舞曹操,终于坚守到局势变化,二五仔许攸投曹,曹军奇袭乌巢,大破袁绍。

一路后撤拉长敌军的补给线,缩短己方的补给线,官渡之战才是劣势兵力缺粮克敌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比一下长平之战,赵军后撤了吗?

赵军不止是没撤退,反而增兵二十余万,主动进攻秦军。跟曹老板捉襟见肘的窘况比起来,赵军简直壕的不像话。

所谓赵军缺粮必须决战,并无史料支撑,不过是键盘侠的脑洞罢了。


20201227更新:

谬论五:赵括领军杀伤一半秦军,所以赵括做得相当不错,主动出击比廉颇更出色。

通常对持这种观点的人我一般称为不看史书瞎扯淡,但凡认真读点史书都不会相信这种谬论。

所谓“赵军杀伤一半秦军”的观点来源于史记白起列传其中的一句“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那么,对于史记中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同样应该认可。

史记廉颇列传所载: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

史记白起列传所载:

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综合廉颇列传和白起列传来看,赵军被秦军分割包围,士卒离心,断粮不得食四十六日,自相残杀为食。

这种状态下赵括依旧能够率领赵军杀死二十万以上的秦兵,然而又没有突破秦军的包围网,那么真相只有一个(柯南画外音,极端认真脸):那就是赵括吃人肉导致基因突变,突破基因锁,挥舞掌中青铜剑使出超光速禁招“倾城之恋”,一招秒杀二十余万秦兵,破碎虚空而去。

白起惊恐莫名,屠戮四十万降兵泄愤,因其为赵括“倾城之恋”剑气所伤,五脏六腑尽皆破碎,痛不欲生,故意激怒秦王以求速死。

完美。


瞎扯淡说完了,说点正经的。

史记白起列传原文: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长平之战破赵军在昭襄王四十七年九月,而白起对秦王说这番的话的时间是在四十九年正月,此时距离长平之战已经过去两年,所以这句“今秦虽破长平军”是解释不通的。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秦虽破长平军,而(今)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而(今)秦卒死者过半,说的是“王陵兵亡五校”。

国内空,说的是“秦益发兵佐陵”,说明秦国已经派出了一波援军,现在国内兵力很难再凑出第二波援军。

然后盲生又发现了华点,说:王陵兵亡五校,损失兵力也只是四万到五万左右,这点兵力就让白起说秦卒死者过半,可见秦军兵力也不过十余万,和长平之战时秦军出动四十余万大军不可同日而语,不正好说明长平之战赵括重创秦军,导致秦军兵力短缺吗?

说的有道理。

接着我们看史记秦本纪所载:

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为蔡尉捐弗守,还斩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

之前我们提到长平之战,秦军出动了两个军团:王龁军团和白起军团。而邯郸之战秦军同样是出动了两个军团,王陵军团初战不利,以王龁代替王陵继续围困邯郸,而张唐军团一直负责弹压魏国,威胁魏王不让魏军救援邯郸。

等到楚国和魏国相继出兵救援邯郸,张唐军团也立即攻伐魏国策应王龁军团。

长平之战后秦军占据了整个上党郡和晋阳盆地,需要分兵驻守,而赵国主力部队全军覆没,所以初期王陵军团出兵十余万攻伐邯郸足以。

看一下王龁在邯郸之战的表现,围攻赵国都城一年多,久攻不克,死伤过半,士气低落之极,又被楚魏联军优势兵力夹击,然败而不乱,败而不溃,率领秦军撤回汾城。

再回头看一眼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争一时。

长平之战赵国最大的失败,就在于争一时。

对于赵国来说,应该做的事情,是统一军政,形成良好的统治中心。然后研判整体局势,对当时格局做出正确研判。接下来,是对长平之战进行战略定位,明确此战在整体战略中的位置意义。再然后,才是此战怎么打,是速决,还是持久;是争胜,还是拖平;是歼灭,还是消耗;是立威,还是示弱。

啥也不谈,上去就说,怎么赢,这是将一国之君,置于一军之将的地位。古人讲战胜于朝廷。现在这样的思路,则是放弃了朝廷,出手已经输了一半。

对于赵国来说,长平地近邯郸,秦军随时可以翻越山岭奇袭赵都。这是一个危险。不过这个危险并不特别强烈,因为道路十分艰险,赵军可以建立的防线较多,并不是特别致命。短期内忍受这个危险,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并不是不行。

关键点,在于赵国想表达一个什么态度。

秦国攻韩,赵国是以贪地的姿态落井下石,还是以保卫韩国的名义出兵长平,这是有很大不同的。

保卫韩国,打不赢,态度已经有了,撤就撤了。反正你原先也没有长平。过后再谋划就行了。

侵占土地,土地已经没了,继续打下去,没意义。所以也应该撤兵。

就当时的局面来说,廉颇已经把军事上该做的工作做好了。野战打不过秦军,那就后撤建立防线。防线既然已经建立起来了,那么丢失长平对邯郸造成的直接影响已经减到最低,有时间从容谋划了。

可以说,从一开始,起用赵括,赵国就已经把事情搞砸了。

起用赵括的目的,是在战场失败的情况下,妄图冒险一搏。但是在整体形势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赵括放弃坚固防线出击,这与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潼关并无分别。说到底,就是赵国统治集团举动失措,希图侥幸。

在战略决策错误的同时,人员决策也有问题。

临阵易将的危险,一是改变了原有的组织体系,易于被敌军乘虚而入。二是意味着战略意图发生改变——或者说,原有将领执行的战略意图不能达到要求。这同样会影响军事部署,容易造成危险的空隙。

从当时的记载来说,赵括抵达前线以后,大幅度更换了原有将领,组织体系已经变得十分脆弱。接着又改变了作战策略。这样一来,整个形势都变得岌岌可危。

所以从军事上来说,赵括显然是一个缺乏足够军事经验的生涩统帅。那么赵国派他去做临阵易将这么危险的事情,属于严重的决策错误。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再来看,倘若赵国坚持任用廉颇,会怎么样。

赵国坚持任用廉颇,就表达了一个决心:赵国不会给秦国野战歼灭赵军主力、消除军事威胁的机会,赵国仍将坚持对韩地的攻势、不会坐视秦国的征服。

这样双方就到了比拼战略决心的时候。

此前我曾经讨论过此战的策略。其中就明确提出,赵国一定要摆出能战的姿态。比如说赵王要一面大举收粮,一面要装作粮食充足。此举必然会被各国看穿,人人都知道赵国粮食不足。但是赵王一定要死撑,没粮食也要说有粮食,硬说去别国收购粮食是为了打持久战。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明知道会被敌人看穿的伪装呢?就是要告诉敌人,这仗打定了,赵国就是当裤子也要耗下去。展示的就是持久消耗下去的战略决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就算戳破了赵国没有粮食的诡计也没有意义。因为就算是戳破了,秦国也得要和赵国拼粮食。付出重大代价,打一个既不送死又不屈服的强敌,徒增损失,毫无意义。秦军将领是为了军功来打仗的,你让他们打这样没有军功的仗,他们也不乐意。

就是要用战略决心的坚定性,来对抗秦国战略决心的坚定性。

表面上是在长平进行军事斗争,其实是在邯郸进行政治斗争。

前方死守,后方死扛,秦国只能主动撤军。

这样以后,秦国认识到难以通过小动作动摇赵国的战略决心,也就只能放弃很多小动作,这样又可以为赵国带来良好的政治环境。

长平之战,赵国输在了朝廷。倘若坚定支持廉颇,秦国继续与赵国对峙缺乏意义,那么最终秦国就只能放弃。


user avatar   naturalday19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会。换人的决定是在赵国朝廷做出来的,为什么要换人呢?因为粮食后勤人力都支撑不下去了。

秦国和赵国各自的优势劣势是什么?持久战总体战国力战是秦国的优势所在,反而军队直接对杀上赵军更猛一些。

所以为什么赵国朝廷要换赵括上不用廉颇?因为廉颇是持久战派,而赵括是速决派,朝廷换赵括上去就是为了执行决战方针。要是廉颇上,廉颇坚持对峙,朝廷认为自己撑不住肯定先于秦国崩溃,要是严令廉颇决战,一个不情不愿执行决战命令的主帅也不能让朝廷放心。


user avatar   alan_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后一次更新了,毕竟有些人已经开始说中国知网类似于莆田系了,知网收录的专业杂志的文章就像是莆田系电视广告里的专家报道一样虚假了。这属于脑子有问题,或者屁股有问题了(毕竟全中国的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也都在知网,国内重点建设的中文期刊也是知网收录)……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殃及池鱼,我只能把评论关了。

毕竟,当不占道理的时候就把水搅浑,现在评论区的重点已经变成了知网是不是可靠了……

既然某些人这么看不起中文期刊,那就发英文期刊的专业文章呗……



贴出来的文章当然可以被质疑,但是你如果想质疑的话是不是应该使用同等级别的,接受同行审议的文章?嘴里随便来一句“史料阅读不足”是不是太幼稚了?引用个纪录片作为论据,我也是醉了。人家玩军事(军事指挥和军事历史)的引经据典下一个结论,几个外行人依据央视的纪录片去指责;相同的事情我曾经在转基因事件中看过(专业人士引用论文的说明,反转人士使用科普宣传片进行反驳),不觉得可笑吗?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觉得我引用的这两位专业人士的观点不对,自己写文章发表,然后拿文章来打脸啊。在这里放空炮有意思吗?



真刺激,评论区里有个想把秦军放进平原用二十万骑兵围歼的大神,已经设为精选了。

二十万骑兵,这比后来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养出来的骑兵都多了,真的一点常识都没有还来回答这个问题。《战国策》里苏秦对于赵国军力的描述都不知道,还敢自称考据党,数据党?真是廉价又令人作呕的自夸。



原答案:

不知道为什么长平之战又热起来了,这都多少问题了。

先下结论:只会更惨,不会更好。

赵括接手的时候廉颇已经被连破多条防线,防线外的要点已经全部被秦军拿下了,换句话说:赵括接手的是一条完全没有弹性的防线。

关于战况的分析在另一个回答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想重复了,

为了避免这个答案太水,我补充两个放在上个回答里评论区的文献的结论部分,

海军工程大学的宫春科2015年在《军事文摘》上写过《秦赵长平之战新说》评价赵括全军覆没“赵军损失40万将士看似败了, 但当时都城邯郸可能被围、国家可能灭亡的危险却消除了。”,评价白起的胜利“长平之战, 秦国非但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反而元气大伤”。

南京政治学院的陈文峰发表过论文《长平之战赵国换将的重新考量》,他的论文总结是:“赵括的军事才能肯定不如白起, 但在与白起交手的所有将领中他是表现最出色的, 远胜暴鸢、公孙喜、芒卯、贾偃等当时名将和楚顷襄王, 绝非所谓“毫无实践经验, 只会夸夸其谈”的无能之辈, 赵国用其为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并非听信间谍谣言的“轻虑浅谋”、盲目决策。”这篇论文顺便把司马迁在《史记》撒的谎给戳破了“综上所述, 赵国换将的实质是领导层通过人事变动来贯彻战略意图, 对军事战略进行调整。促使赵国换将的内因和主因是其国家经济原因、军事斗争原因和国内政治原因, 其中国家经济原因是根本原因, 秦国间谍的谣言只是可有可无的外因, 不论秦国是否实行“反间计”, 赵国都要换将以调整军事战略, 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反间说”听似有理, 但并不成立。”

换成人话就是:司马迁那个傻×不懂军事,臆想出来了“反间计”,建国之后编《现代汉语大词典》的那帮子人既不懂军事,又只会附庸风雅,把“纸上谈兵”从文人头上摘下来,扣到了赵括头上。实际上,都不是事实。赵括仗其实打的不赖,白起对手里少有的表现优异的将领。

长平那个形势,说实话,上下五千年我真不知道谁过去能够挽救这个战局,赵军已经被廉颇下到死胡同里了,要么惨胜要么大败,甚至连撤下来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如果赵国撤军,秦军就直接顺势推到赵国经济区了)。或许韩信可以试一下?

当然,如果是碰到下面这位大魔法师,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骑兵肆虐太行山,大炮轰开函谷关。

战略方针开天眼,行军指挥军吏办。

三月铁骑败白起,一年火器灭大秦。

炼钢哪需八年久,铁甲炸药信手来。

临高五百皆废物,诸葛匹夫亦凡人。

工业体系翻手建,愚人不解图悲叹。


user avatar   luo-xie-92-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




  

相关话题

  如果封建时期的中国一直保持战国时期的军国主义,现在的疆域会怎样? 
  如果秦赵长平之战时把持赵国军政大权的是诸葛亮,战争局势会如何发展? 
  如果齐国想要统一六国,应当如何制定战略?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魏国历代君主? 
  为什么梁惠王自称自己为晋国? 
  战国初期,魏国为什么要劳师远征,宁肯隔着赵国,也要灭亡中山国? 
  中国考古工作者私藏文物现象普遍吗?见过有人拿着从战国随葬战车刮下的雕龙金箔说是考古界朋友送的(非盗古? 
  秦国公室有没有明确的区别于“赵氏”的“氏”?如果有,是什么氏?另外称秦始皇为“赵政”是否错误? 
  秦赵两国进行长平之战时, 楚国为什么不趁机报囚王夺都之恨? 
  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日本 2020 年出生人口 84.8 万?降至历史最低?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超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成为世界新首富?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