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将进酒》的「将」应念 qiāng 还是 jiāng?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mai-qi-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观点:将进酒中的“将”我更偏向于读jiang。

为什么呢,先从吟诵这个角度来探讨。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对诗词只是朗读,在古代不一样,古代的诗词是吟诵的。吟诵是一门学问,如果稍微了解一点吟诵的常识,大家应该清楚这门学问在古代是很难自学的,基本都是师徒通过口耳代代相传的。吟诵有吟诵的规则,在吟诵的过程中,诗词的每一个字的音调都非常讲究,老一辈的学者吟诵的音调基本都是从上一辈的学者中继承而来的。下面我想推荐叶嘉莹先生的一段视频,叶嘉莹先生不仅仅是一位诗词研究大家,也是一位吟诵大家,她从吟诵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将进酒”中“将”的读音的呢?请看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5476579554680832

看完了视频,我看到大家还是有一些疑问,比如评论里说的最多的:“权威算什么?叶嘉莹先生举例的那几个人这么读jiang又能说明什么?我还随便举例我身边人读qiang呢。”当然,权威说的话并不能说一定就是全部正确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老一辈的学者的学问都是有渊源的,都是有师承的,尤其吟诵是特别强调师承,不是你想怎么吟诵就怎么吟诵。比如叶嘉莹先生谈到吟诵《将进酒》时举例的南开大学的范曾,范曾的曾祖就是清代同光体著名诗人范当世,他们家吟诵的调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台湾的一支吟诵学者没有受大陆教材的影响,也都是读jiang。如果稍微懂点吟诵,应该就知道这些例子都是很有说服力的。而你身边人读qiang,渊源恐怕就是中学语文教材吧?评论区的某些人,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力,你当然可以质疑权威,但请不要出言不逊。你可以对我随意侮辱,但请不要侮辱我衷心尊敬的学者。

孔子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一件事可征与否,要看文献,“文”是文字资料,“献”是贤人。叶嘉莹先生这段视频,我认为可以作为“献”的代表。下面这段论文,有不少关于文字资料的考证过程,或许可以从“文”这个角度去看待。不多说了,请看曾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的倪志云老师的这篇论文吧。

向蒋维崧先生求证“将进酒”的“将”字的读音

倪志云

李白的乐府歌行《将进酒》是最广为流传的唐诗名篇之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稍记得几首唐诗的人,大概都包括有这首旷放酣畅的狂歌,或至少脱口背得出开头这几句吧。李白的诗,读起来最使人提气,使人兴奋,使人畅神。

但现在很流行的将《将进酒》读成“qiāng进酒”,实在是没有道理的十分可笑的误读!

从 1993 年开始,我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主讲唐代文学史课。备课和讲课时遇到的问题,我差不多都要向蒋维崧先生讨教请益。为什么要这样“麻烦” 蒋先生呢?那是因为蒋先生有“活字典”之名,这可不是对一位老先生的漫夸虚美的称号,他真的是博闻强记,全凭记忆就为求教者答疑解惑,几乎有问必答,轻言缓语,都说得出出典,山大许多老师都得到过这位“活字典”先生的帮助。比如牟世金先生就对我说过,他注释《文心雕龙》全书,每遇难解的问题就找蒋先生,差不多都能得到解决,要是没有蒋先生的大力支持,他对《文心雕龙》的注释肯定不会这么有信心。我想,在大学里有这样的老先生,如果不去找他讨教问学,岂不是浪费“学问资源”?所以,我每隔一两周就到蒋先生家登门求教。蒋先生那时已经 80 岁上下了,虽然他以书法大有名而时常有不堪各色求字者打扰的麻烦,但如果没有一二可以静对闲谈的朋友,老先生也会陷于孤寂的。我爱找老先生也是看他“眼色”的,我从来没感觉他不耐烦我,倒总是很高兴我来问问题,或者干脆就是随便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谈谈闲。看他微笑“垂青”的眼神,我觉得我和老先生算“说得来”的,我也就可以而且应该常来看望看望他。而我从先生的答疑解惑中所学到的知识,也是其他途径所不能获得的。

即如我第一次讲到李白的《将进酒》,有学生举手告诉我,中学《语文》课本上这个“将”字注音读“qiāng”,老师特别提醒要按注音读“qiāng进酒”。学生问我为什么读“jiāng进酒”?我说我从来没听谁读“qiāng进酒”,中学课本这个注音,容我再查考一下是否有根据。课后,我即查阅了新出的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810页左栏,“将进酒”词条,“将”字旁注了个小字“3”,即是注此字读音为第 806 页所列词头“将”字的第 3 个注音“qiāng《集韵》,千羊切,平阳,清。”这也许可以说明学生告诉我中学《语文》课本将《将进酒》这个“将”字注音读“qiāng”,至少是与《汉语大词典》有关的。但《汉语大词典》这个注音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汉语大词典》“将进酒”词条的释义是:

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将进酒》宋郭茂倩解题:“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又汉代短箫铙歌乐曲,三国时存者有:《朱鹭》、《艾如张》、《上之回》、《战城南》、《巫山高》、《将进酒》之类,凡二十二曲。”

郭茂倩所引乐府古词“将进酒,乘大白”二句,只提供了“将进酒”一语出处的语境,这项释义并没有能说明“将进酒”应读“qiāng进酒”的依据。当然,《大词典》第 806 页所列词头“将”字的第 3 个注音“qiāng《集韵》,千羊切,平阳,清。”释义和举例为:

愿;请。《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穆天子传》卷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讙,神听钟鼓。”

《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里的“将”读“qiāng”,历来古籍注音和老辈口头念诵都如此。柳宗元用《诗经》句式作碑铭文“将子无讙,神听钟鼓”二句,这里的“将”读“qiāng”,也没问题。《汉语大词典》将“将进酒”的“将”注音为“qiāng”,应该是把古词“将进酒,乘大白”理解为:“请喝酒,用大杯。”但这个理解对不对呢?

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是1970至90年代新编纂的一部集古今汉语词汇量最大的辞书,是华东五省一市 1000 多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的一部大词典。因为是后出的最新辞书成果,它比此前各种汉语词典、比较权威的如《辞源》,在义项分析、释义和列举书证等方面,固然有显著的提高。但此书的规模之大、参与编写者之多,又必然难以保证编写水平和质量审定的绝无问题。其实我在查阅参考《汉语大词典》时,已经不止一次对其注音、释义等持有怀疑或确认其有误的。现在,对于《汉语大词典》“将进酒”的注音,我也感觉未必稳妥。我旋即查阅《辞源》,商务印书馆 1985 年修订本《辞源》 (四卷本第二册)第874页,“将”字也依次列了三个读音:1. jiāng即良切,平,阳韵,精。2. jiàng子亮切,去,漾韵,精。3. qiāng《集韵》千羊切,平,阳韵。而在第 876 页左栏的“将进酒”一词,“将”字却未标注读第 3 个“千羊切”的qiāng音。也就是说《辞源》编纂者并没有认为“将进酒”应读“qiāng 进酒”,而是确定读“jiāng进酒”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汉语大词典》 后出转精,修正了《辞源》这个注音的失误呢?我认为未可如此简单定论。我的看法是,对于多音字在词语中读音的确认,一要看其读音取义是否稳妥,二还应求证于老辈历来口头传承的读音。从读音取义来说,将“将进酒,乘大白”理解为“请喝酒,用大杯”,似不如理解为“且喝酒,用大杯”,语意和语气都更自然。如果是这样,“将”字用的是副词性的“且”字义,读音就该是jiāng,而不是qiāng。既然《汉语大词典》和《辞源》注音已不相同,要判断正误,最好还是去问老辈人是怎样读的,我自然又想到了蒋维崧先生。

何况蒋先生还是这部《汉语大词典》的副主编之一,我对《大词典》注音或释义的质疑,找蒋先生讨教,就是直接找《大词典》的负责人讨论问题呢。我到蒋先生家专门去问“将进酒”的“将”字是读jiāng还是读qiāng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先没说《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注音不同的问题,我径直问道:

“蒋先生,李白的《将进酒》,是读‘jiāng进酒’,还是读 ‘qiāng进酒’呢?从前您在中大读书,那时候的老辈先生和朋友们,还有您的老朋友比如潘伯鹰先生,据说他特爱吟诵,吟诵起来声如洪钟,腔调特好听(蒋先生此时笑了一笑,点点头)。老辈们总读到过、或说到过李白的《将进酒》吧。那是读‘jiāng进酒’呢,还是读‘qiāng进酒’呢?”

蒋先生没有犹豫地说:“‘jiāng进酒’啊!怎么读‘qiāng进酒’呢?”

我这才说明问题的来由是我在讲唐诗的课,我读“jiāng进酒”,有学生举手说中学《语文》课本注音是“qiāng进酒”。我查了《汉语大词典》,居然也是“qiāng进酒”。可是查《辞源》,却是“jiāng进酒”。我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了,所以要问问先生老辈人是怎么读的。我说我觉得《辞源》本来没错,《大词典》是根据《诗经》的例句“qiāng 什么”(我说到这里时想不起例句了,蒋先生接口即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是先生熟记《诗经》的一例。我敬佩而尴尬的点点头说:“对,对!将子无怒。”)的读音,以为“将进酒”也该读“qiāng进酒”,但这是不对的。我觉得把“将进酒,乘大白”理解为“请喝酒,用大杯”,虽然好像也讲得通,但不如理解为“且喝酒,用大杯”,更符合原语境,语气更自然。

蒋先生点头赞同。他说从来没有人读“qiāng 进酒”,这样读是不对的。怎么会这样注音呢?

我说:其实不仅《辞源》没有把“将进酒”的“将”注音为qiāng,我还查了清代王琦注释的《李太白全集》,王琦的注释有一个特别有价值的内容就是,他为许多恐怕读者难识或误读的字都注了音,比如《梁甫吟》:“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注:“准,音拙。”有的还在注音后附加指出“今人”存在的误读(例如《拟恨赋》:“想游女于岘北”,王注:“岘,胡典切,贤上声。今人作砚音读者非。”)但是,对于《将进酒》 的“将”字,王琦却未加注,我觉得这说明王琦没有认为这个“将”应读如“将子无怒”的“qiāng”,而是就照通常读“jiāng”的。我说到这里,蒋先生点点头。

我说:现在有些人对于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选择,每每有好违离众口流传的通常读法而取别音,似乎因此就显得他们比常人知道的多些,多了点“学问”。其实这种炫弄只表现出“学问”的不足,就如俗话所说的“半瓶子水逛荡”,而不是学问博通。例如:贺知章的绝句《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有人说“鬓毛衰”的“衰”应该读cuī,不读 shuāi。而且说读cuī才与首句的“回”字押韵。 这种说法不仅不顾词义,而且顾前不顾后,用现在普通话的读音来判断cuī与 “回”押韵,那么不是与末句的“来”就不押韵了吗?而如果读shuāi,不是恰恰与“来”押韵的吗?其实“回”和“来”都在平水韵的“十灰”部,与 “回”押韵,当然也是与“来”押韵的。“衰”字读 cuī 时,有差别、次第、递减,以及古代丧服等义,而读shuāi时为衰微、衰老、枯萎等义。老人鬓发斑白,也就是衰老了,头发“枯萎”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有:“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其十一),还有:“华鬓不耐秋,飒然成衰蓬。”(其二十八),“衰”都读shuāi,与贺知章诗中的“鬓毛衰”说的是一个意思。所以“鬓毛衰”只能是读shuāi,而不可以读cuī。我说我在课堂上也已经这样给学生解释过为什么应该读“鬓毛shuāi”而不应读“鬓毛cuī”了。蒋先生也点点头。

大概蒋先生也想到自己是《大词典》副主编之一,所以他向我说了些《大词典》组织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知道因此《大词典》存在错误也是难免的。蒋先生对于我对《大词典》能提出质疑很垂赏,他说,你可以把查阅《大词典》遇到的问题都记下来,搞清楚对错。以后《大词典》要修订的时候,这些意见可以提供修订参考。从那时起,我既查阅参考《大词典》,却也总对《大词典》的注音、释义等多一份审视的眼光。我记录积累的《大词典》的问题还真不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查词典,总是遇到了费解的词语,相信词典可以提供答案的。但词典也不是就能保证绝对无错的书,所以查词典,也不可尽信之。

后来我就把查阅《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以及向蒋先生问得的答案,在课上给学生们讲了。有学生对我说,他们因此而感觉到大学与中学确实有不同啊。一直到 2002 年我调离山大前,我都在中文系讲唐代文学,每年我都 要告诉学生们中学时学来的“qiāng进酒”是不对的,应该读“jiāng进酒”。

但是,直到近年重印的《汉语大词典》好像也都没有作修订,我特地查阅了手边新版的《大词典》“将进酒”的注音,仍然是“将3进酒”(即读“qiāng 进酒”),没有订正。有时在电视诗歌朗诵节目里也会听到表演者大声诵读“qiāng 进酒”。

眼前更令我难释忧虑的是,我在电脑上打字写这篇文章,用的是“搜狗拼音输入法”,每当我打了“将进酒”这个词,“将”字后边就出现括注拼音“qiāng”,这是电脑提醒打字出错了。这个设定的提醒,当然也是依据例如中学《语文》课本或《汉语大词典》的注音的。如果李白的《将进酒》的 读音就这样被中学的语文课教学、《大词典》和电脑提醒固定下来,传播下去,岂不是太荒唐了吗?而且这种误读不仅在延续,还有延伸。如杨绛著《将饮茶》, 书名应是套用《将进酒》,当然也应该读“jiāng饮茶”。但网络上有人提问:“《将饮茶》将的读音是什么?”有答案是:“qiāng,一声,跟《将进酒》一个读音。”这岂不是以讹传讹、将要积非成是了吗?

后来我在查阅参考《汉语大词典》时,也总留心记录其中错误,这是蒋先生嘱咐我做的一件事情。我已记录了不少,但都没有整理发表过。杜泽逊兄主编《国学茶座》期刊,约我供稿。我就先将关于李白《将进酒》的“将”字读音的问题写出来,希望通过《国学茶座》的发表,使爱好李白诗歌的读者知道《将进酒》正确的读法,甚至还希望因此能提醒中学《语文》课本和《汉语大词典》的及时修订,不要继续贻误一届届学生和唐诗读者。


user avatar   munichoun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jiang1。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将”字读什么,基本上不是一个今古音的问题,而是《将进酒》中“将”字作何解释的问题。因此,不能以中古时期的拟音如何来为“将”读qiang1辩护。以下,主要围绕《将进酒》中“将”字的字义展开讨论。


“将”字今音有三:jiang1、jiang4、qiang1,分别对应中古音的即良切、即晾切、七羊切。其中七羊切表“愿”义,“请也,几愿辞也”。《诗经》中“将子无怒”,即此用法。

如果《将进酒》中“将”字是请愿辞,那毫无疑问应该读qiang1。但问题是,这种观点的论证是有问题的。

1.“将”作请愿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用法,战国之后很少有这么用的。十三经“将”字用例极多,然而作请愿辞用的例子,就我所知只有《诗经》中才有。所以后世学者要想用请愿辞义,也都是仿照《诗经》的体例,例如柳宗元的“将子无欢”云云。

因此从目前看,所有“将”表请愿辞的语料,都是“将”+宾语的格式,例如“将子无怒”“将伯助予”。《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如果“将”作请愿辞,无论从年代上看,还是从格式上看,似乎都不大可能。

2.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汉乐府《将进酒》是个特殊情况。有学者对此解释说,汉乐府《将进酒》属于劝酒歌,因此“将”表请愿辞是合理的,“将”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但是这个观点的问题在于,汉乐府《将进酒》从来就不是所谓的“劝酒歌”

郭茂倩《乐府诗集》云:

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宋何承天《将进酒篇》曰:“将进酒,庆三朝。备繁礼,荐嘉肴。”则言朝会进酒,且以濡首荒志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阳轻薄子”,但叙游乐饮酒而已。

“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可见《将进酒》系饮酒时所唱之歌,但这和“劝酒歌”完全是两个概念,否则“以濡首荒志为戒”就无从谈起了。既然“劝酒歌”之说不成立,那么建立在其上的“将”作请愿辞,自然也是不成立的。

3. 但是即使《将进酒》不是劝酒歌,“将”字就不能是请愿辞吗?对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就是要承认所有的《将进酒》,不管是李白的还是其他人的,应当遵循同一个规范。也就是说,对于所有的题为《将进酒》的诗篇,需要采取一种能使所有的情况都说得通的解释,而不能把其中某一篇当成一个特例

如果搞出什么别人的都应该读jiang1就李白的得读qiang1的说法,实际是先认定了结论然后寻找证据,本质上是搞主观判断,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

4.唐人所作《将进酒》,除李白外,尚有李贺、元稹二人的作品流传(感谢评论区 @君山 告知还有陈陶的一首)。李贺的作品看不出什么,但是元稹的很有点意思,其诗为:

将进酒,将进酒,酒中有毒鸩主父,言之主父伤主母。母为妾地父妾天,仰天俯地不忍言。佯为僵踣主父前,主父不知加妾鞭。旁人知妾为主说,主将泪洗鞭头血。推摧主母牵下堂,扶妾遣升堂上床。将进酒,酒中无毒令主寿,愿主回思归主母,遣妾如此事主父。妾为此事人偶知,自惭不密方自悲。主今颠倒安置妾,贪天僭地谁不为。

这首诗完全是以小妾的口吻叙述的。那么这首诗讲什么呢?其实讲的是一个“阳僵弃酒”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大意是说有个人出门在外,他老婆和别人通奸,这个人回来后他老婆就和奸夫商量要用毒酒毒死他。小妾知道酒中有毒,很为难,“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所以“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但这个人不知道,很生气,鞭笞了小妾。

所以元稹这首诗的内容是非常明确的,小妾不想伤害主父,也不想伤害主母,那么“将进酒”怎么能解释为“请喝酒”呢?完全说不通。有人把这首诗解释成什么“酒中有益又有害”,什么“主人喝多了颠倒了妾与主的关系”,这完全是因为不知出典,又囿于“劝酒歌”观点做出的胡解释。

因此从元稹的这首诗完全可以明确两点:一,《将进酒》不是劝酒歌;二、“将”不作请愿辞。

5. 那么“将进酒”作何解?这就需要搞清楚何谓“进酒”。

今人把“进酒”多解释为“喝酒”,这是不对的。从元稹的诗中不难看出,“进酒”绝不可能是“喝酒”之意,否则酒都到主人手里了,哪里还会“阳僵弃酒”呢?因此,“进酒”就是“上酒”之意,这与“赵盾起将进剑”的“进”字用法是一样。

除元稹的作品外,何承天的《将进酒》,如果“进酒”作“喝酒”解,也是不太通顺的。“备繁礼,荐嘉肴”,显然是宴会还没开始的时候,怎么就喝酒了呢?但是如果解释成“上酒”,就完全通顺了。

回到“将进酒”的解释上。既然已经否定了“将”作请愿辞的观点,那么它只有可能读即良切,即今音的jiang1。“将”字读即良切时,其义极多,除表起始、选择之外,还有且、养、助、送、大、承、持、进、从、壮、长、侧、去等诸义。但总体看来,古文中“将”与“且”经常可互训,如“年且九十”“天将降大任”,“将”“且”互换,意无不妥。所以“将进酒”,应当解释为“要上酒”“且上酒”,或者如 @成湯咸 所说,是一个语词。

那么我们再看李白的《将进酒》,解释成“要上酒”“且上酒”,说不通嘛?“岑夫子,丹丘生,要上酒了,不要停杯呀”。文义顺畅。

6.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旧读中,《将进酒》的“将”就读jiang1,qiang1的读法反而是晚出的。这有旧版《辞源》以及倪志云等先生的文章为证。而《汉语大词典》将其改为qiang1,没有明确的依据。而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应当沿袭旧读。

7.综上,《将进酒》中“将”字不是请愿辞;“将进酒”不是“请喝酒”之意,而是“要上酒”“且上酒”;旧读中,“将”就读jiang1,改作qiang1没有明确的依据。

因此,“将”不能读qiang1,而应读jiang1。


user avatar   wei-zi-18-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对高赞回答,滥引权威,莫名其妙。


结论:读 jiāng

读 qiāng 从语法和语义来看都不对。


先说语法:

读 qiāng 的意见在于:「将」读 qiāng 时有 {请} 的意思。《释文》云「七羊反[1](qiāng),請也。」《集韵》、《类篇》皆同。

「将」读 qiāng 表祈使意时,「将」后面要直接跟祈使对象。


我们遍举群经《释文》中所有明确读为 qiāng ,训为「请也」的「将」,凡四次[2],皆见于《诗经》: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氓》
《毛传》:將,願也。《郑笺》:將,請也。《释文》:七羊反。毛願也,鄭請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将仲子》
《毛传》:將,請也。《郑笺》同。《释文》:七羊反,請也。

將叔勿狃,戒其傷女。《大叔于田》
《郑笺》:请。《释文》:七羊反,請也。

載輸爾載,將伯助予。《正月》
《毛传》:將,請。《郑笺》同。《释文》:七羊反,注將請也皆同。

疑似的一次,亦见于《诗经》:

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丘中有麻》
《释文》:鄭七良反。


可以发现,「将」训为「请也」表祈使意时,「将」后面皆直接接祈使对象,无一例外。「将子」的「子」,「将仲子」的「仲子」,「将叔」的「叔」,「将伯」的「伯」,或「将其」的「其」,都作为祈使对象直接跟在「将」后面。所以「将」的意义虽然与「请」通,但用法实不相同。

「将进酒」中的「进酒」并不是「将」的祈使对象,所以不可能读 qiāng 。


再说语义:

「将」读 qiāng 时虽然常被古人训为「请也」,但实际对应的今义是 {祈愿、希望} ,而非一般理解的「请你做某事」的 {请} 。《毛传》将「将」释为「愿」,是更贴切的。

比如「將叔勿狃」,这句前文在讲大叔徒步打老虎,所以「希望大叔您不要受伤」,而不是「请大叔您不要受伤」,「受伤」这事显然不是能向大叔「请求」成功的。

因此从语义上看,把 qiāng 代入「将进酒」也讲不通。


p.s.语气、情感、吟诵、权威说法,还有《惜樽空》,都属于无关变量。

参考

  1. ^ 「七羊反」即表示今音读 qiāng ,下文「七良反」亦同。
  2. ^ 上下文明显用法同质化的「将」只算一次,下同。

user avatar   rocw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jiang进酒

有人喜欢这样搞显得有学问,比如高晓松,把陈寅恪念成陈寅que


user avatar   nan-de-hu-tu-83-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学语文老师的我回答这个问题。

中学时期念“qiang”,这是教材的注音,没办法,教师只能按照教材教;

上大学之后多念“jiang”,高校教古典文学的老师,念这个音居多。

现在高考全国卷已经不考读音题了,因此我在教学会稍微提一句,告诉学生:两种读音各有道理,也存在争议,目前先按照教材来读。

其实,对我而言,你念哪个读音我都欢迎。

如果要来争论“将”的读音问题,我会像李白一样,说:“爱咋读就咋读。来,喝酒,喝酒,别停下酒杯啊,我可先干为敬了啊!”

补充:

在唐代敦煌抄本(甲本)中,李白的这首诗,诗名是《惜罇空》,而流传的那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在唐代敦煌抄本中是“岑夫子,丹丘生,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手抄本没有“耳听”)

尽管我们不能说这个一定是李白创作的原版,但至少说明后世传颂的《将进酒》(宋刻本)不一定就是李白的原作(不过,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前,我们不宜推翻现有的“宋刻本《将进酒》是原本”的结论),有可能经过一定的改编。

既然我们不清楚李白的创作中是否有“将进酒”三个字,那么有回答通过分析李白喝酒状态来分析李白想读哪个音似乎立不住,毕竟我们的结论不能建立在存疑的事实上,因此只能找其他角度论证。

当然,我们说“将进酒”是乐府旧题,与李白关系也不大,那焦点应该落在乐府旧题中的“将”该怎么读。

——我已对“补充”部分原先不甚严谨的说法予以了修正,在此感谢 @故紙堆裏寄此生 批评指正。

ps:下图是敦煌手抄本(甲本)的《惜罇空》,诸位可以欣赏一下,其中与我们课文中不一样的地方划了红线。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中学阶段正确,大学之后错误”或者“中学阶段错误,大学之后正确”(如“凯旋归来”或“凯旋而归”等词语,中学数学考试中直接使用高等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判为错,必须先证明)。

请参考:



我个人对读音问题,特别是可能存在争议的,都保持开放态度,毕竟语言一直在流变。

我举一个例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从传统看,大家对“乐”这个字的读音是明确的,读“要”,四声,表示“亲近、喜爱”。

然而,现代汉语中,“乐”的读音已经简化,只剩下“le”和“yue”。不少词典也把这个词条下的”乐山”“乐水“改成了”le“。

因此,目前就出现坚持古读“yao”和坚持今读“le”的两派,互不相让。

比如,我现在用搜狗打:

但是查字典,两种读音并存,有的词典注音为“yao”,有的则为“le”。

比如《辞海》和《古汉语词典》认为读“yao”,中学语文教学最权威的参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只有“le”和“yue”两个读音,并未单列说明还有“yao”的读音。


同时,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两个“行”的读音。你也会发现不同词典在打架。

对于字典打架的,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说明每一种读法背后的道理,这比单纯说哪个才对更有意义。我们更要反对的是那些自以为是,说读“le”的是文盲,没文化,读“yao”就高人一等,就是坚持文脉的傲慢心态。

(PS.类似地,我经常也听到说用”凯旋归来“的是文盲,说”朱门酒肉臭“中念”chou”的是文盲,说“远上寒山石径斜”念“xie”的是文盲……不一而足,殊不知上述说法都没有问题。)

类似地,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实际上“臭”的读音学术界没有定论,教材也没有注音。这两种读法都有道理,我在教学中也只是说明各自道理,告诉他们这个字的读音无法用韵律辨别,从意思上看,两种读法各有道理,他们选择自己更认同的读法即可。

对我而言,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别拧巴,开心就好。


鉴于不少坚持读“jiang”的朋友认为意思是“且”,分享一个成果,兼听则明,本人不持态度。

在最新研究成果中,檀作文先生认为:

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从对仗的角度,认为意思是“将要”,也并非其他回答中的“且”的意思。至少说明,即使在坚持读音为“jiang”的专家中,对“将”的意思也产生了分歧。

同时连“进酒”也产生了分歧,一般通行理解是“饮酒”“喝酒”,作者认为“进酒”是“上酒”“为你献上酒”的意思。

参考文献:

檀作文.樂府舊題《將進酒》“將”字的讀音及其新舊傳統[J]. 中国文化,2018(01): 230-244.

--------------

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山东大学文学院边家珍教授针对“将进酒”的读音问题,发表了如下观点:

“将进酒”念“qiang”,同时指出这里的”将“不是”且“,也不是”将要“的意思,而是“请”。

参考文献:

边家珍.“将进酒”的“将”读音辩正[EB/OL]. guoxue.com/?. 2017-9-21/2019-8-19.

----------

因为我还兼任英语老师,于是我换了一种思路,特意去看了一下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和英法两种外语的翻译界泰斗,今年99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将进酒》——其标题翻译为“Invitation to Wine”,诗句中的“将进酒”翻译为“I invite you to wine”——很明显,他接受的传统教育中,支持“qiang”,表示“请”:

Invitation to Wine(将进酒)
XU Yuanchong

Do you not see the Yellow River come from the sky,
Rushing into the sea and never come back?
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s high
Grieve ov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When hopes are won,
Oh! Drink your fill in high delight,
And never leave your wine-cup empty in moonlight.
Heaven has made us talents, we’re not made in vain.
A thousand gold coins spent, more will turn up again.
Kill a cow, cook a sheep and let us merry be,
And drink three hundred cupfuls of wine in high glee.
Dear friends of mine,
Cheer up, cheer up!
I invite you to wine.(将进酒)
Do not put down your cup!
I will sing you a song, please hear,
O, hear! Lend me a willing ear!
What difference will rare and costly dishes make,
I only want to get drunk and never to wake.
How many great men were forgotten through the ages?
But real drinkers are more famous than sober sages.
The Prince of Poets feast’d in his palace at will,
Drank wine at ten thousand a cask and laughed his fill.
A host should not complain of money he is short.
To drink with you I will sell things of any sort.
My fur coat worth a thousand coins of gold
And my flower-drappled horse may be sold
To buy good wine that we may drown the woes age-old.


所以——

无论是读音,还是意思,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我表示已经晕了,不知道李白是不是也晕了……

还是那句话,怎么读,于我而言,都欢迎,开心就好。


关于语文中的常见问题,我以前也做了回答,分享之:




user avatar   chuyun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争论“将”的读音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李白的《将进酒》原始版本以及其原本诗名。

《将进酒》有十数个版本,之所以有这么多版本,那是因为在流传过程中被编者、刊刻者根据个人审美和理解改动,或者在传抄过程中抄错。

周勋初先生说:“追寻李白诗原貌,自当寻找接近作者生活年代的最早纪录,宋刻李诗,不管是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抑或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因为已经后人之手,上距唐代已远,所以还不能算是接近李诗原貌的首选材料。敦煌手写本(三种)以及殷璠《河岳英灵集》乃是接近李诗原貌的首选材料。”

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将进酒》,原始版本出自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但不得不提的是,今天传下来的《河岳英灵集》,最早也是宋刻本,如北京图书馆所收藏的南宋刻本,距离天宝年间已过去400多年,其内容很可能经过了改动。

那么只有敦煌三种手抄本,最接近李白的原诗了。

上世纪初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第288号石窟中发现了5万余卷成书于公元5世纪至11世纪的手写本和木刻本文献,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发现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四大发现”之一。但很可惜,彼时还是清末民初,世道混乱,其中3万余卷,都被英法俄日等国掠走。其中最具学术研究价值(除佛经外)的文献,大部分都被英法两国收藏。

而李白诗之敦煌手抄本中的两种分别被英、法两国收藏,版本编号为S2049、P2544。英法的这两个版本,大概因为抄写者文化水平低,所以错漏很多,如下:

(英藏)S2049版本:

君不見黃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岸複迴。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髪,朝下青雲暮成雪。
如生得意須盡官,莫使金尊對。
天生吾桐有俊才,千金散盡複還來。
烹羊宰牛宜為落,迴須一飲三百杯。
琴夫子,丹丘生,請君歌一曲,願君為我傾。
鐘鼓玉帛起足貴,但願長醉不須腥。
故來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
秦王築城宴平落,斗酒十千紫歡虐。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 注: 此处字迹模糊不清) 馬,千金裘,沽爾將出好美酒,為汝同歡萬固愁。

(法藏)P2544版本:

君不見黃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岸不複迴。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髪,朝下青雲暮成雪。
如生得意須盡官,莫使金尊對。
天生吾桐有俊才,千金散盡複還來。
烹羊宰牛宜為落,迴須一飲三百杯。
琴夫子,丹丘生,請君歌一曲,願君為我傾。
鐘鼓玉帛起足貴,但願長醉不須腥。
故來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
秦王築城宴平落,鬥酒千千紫歡虐。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 注: 此处字迹模糊不清) 馬,千金裘,詁爾將出好美酒,為汝同歡萬固愁。

可以看到,两个版本内容基本一致,就连疏漏处都相似,基本可以判定两种抄本同源。

前面为什么说这两版抄写者文化水平低,因为不仅有很讹误、疏漏,诗中有些地方还语句不通,比如S2049版“奔流到海不岸複迴”,P2544版本的“奔流到海岸不複迴”语句倒是通顺了,但明显多了个“岸”字。

因此,这两个版本不太可靠。最具可信度的是第三个版本P2567,这个版本字体工整清晰。是罗振玉1913年根据敦煌文本的照片影印,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题为《唐人选唐诗》,在这里面,《将进酒》的原本诗名为《惜罇空》

《惜罇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迴。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髪,朝如青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罇空對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盃。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与爾同銷萬古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版“古来圣贤皆寂寞”,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为“古来圣贤皆死尽”;今版“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为“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惜樽空》中为“天生吾徒有俊才”。看起来几字之差,但含义也有所不同了。

我为什么说《惜罇空》为《将进酒》的原本诗名呢。我认为古人写诗,要么像李商隐一样不写题目。倘若写诗名,则必与诗歌内容有着联系。如李白的《蜀道难》,写的是古蜀道的艰难险阻。

而《惜罇空》,自然也与诗歌内容有着直接联系,诗中有: “莫使金罇空对月”、“主人何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句,很显然,酒兴半酣,请喝酒的人因为费用不足而提议罢饮,这让酒兴正酣的李白很惋惜,就好像一个兴致正浓的人突然被浇了盆冷水,也将李白积压心中的愤懑与狂傲给点燃了,因而作此诗。要知道,这首诗是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写的。

诗一开头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句气象雄浑阔大,及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罇空對月……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与爾同銷萬古愁。”

整首诗奔腾激荡、豪逸流注,气势一贯而下,想来正是由于“酒罇空”引发的激愤之情,如一直喝得很顺畅,玉山倾倒,那么这首诗也许就不存在了,或是另一番境地。

因此,如果诗名为《将进酒》,那么诗歌内容应与题目相符。虽然今版《将进酒》中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但按照周勋初先生的理论,敦煌三种手抄本,其内容都比宋刻本的《河岳英灵集》更接近李诗的原貌。但敦煌三种手抄本,都没有“将进酒,杯莫停”这句诗,而是“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我们知道,“岑夫子”为岑勋,“丹丘生”为元丹丘,这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

从诗歌的节奏上来讲,敦煌手抄本的诗义更简明流畅。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哥一曲,請君為我傾。”意思就说,岑勋和元丹丘,让我为你们唱首歌,请君为我一饮而尽。倾的不仅是“酒”,也包括“意气”,所谓“意气相倾”是也。

综上来说,《惜罇空》比《将进酒》更符合李白原本的诗题。

除此之外,李白亦有另外两首诗,题目为《前有樽酒行二首》,《惜罇空》未必不是李白根据以往经验,临时所作的修改。

回到问题本身,那么就算这首诗的题目就为《将进酒》,那么读音该叫“qiāng”还是“jiāng”?我认为正如上面所说,这首诗的气势奔腾激荡、豪逸流注,读“qiāng”的话,意思为“愿、请”,那么无论是“请喝酒”,还是“愿喝酒”,都与诗歌内容不匹配,也与诗歌气势不相符。

我们当然知道,“将进酒”是汉乐府《铙歌》18 曲之一,可这与李白有什么关系,李白虽然很多古风诗都沿袭乐府旧题,但不代表这首也是。我要证据,不要猜测。

事实上就是如周勋初先生讲的那样,哪个版本离李白创作的年代更近,哪个就更具可靠性。敦煌手抄本,成书时间在天宝末年,而据论证,李白写这首诗,大致就在天宝十年~天宝十一年之间。


相关知识补充:

一、论“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天生吾徒有俊才”

相较于《惜罇空》的“天生吾徒有俊才”,今版《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早已深入人心,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言。但无疑经过了宋人的篡改,因为从诗歌的用韵来看,这首诗运用了转韵。也就是几句一换韵,换韵有个特点,就是首句押韵,称为逗韵。

诗的开头两句韵脚为“来、回”押十灰韵; 接下来的“髪、雪、月”转为入声六月、九屑韵; 接着“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又转回了十灰韵。

而如果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用”字,则不押韵,李白不至于有这个疏误。因此,“天生吾徒有俊才”当为李白原句。

而要理解“天生吾徒有俊才”的含义,也很简单。

“吾徒”可理解为“我辈”。

汉班固《答宾戏》曰:“孔终篇於西狩,声盈塞於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李白亦有诗云:“我辈岂是蓬蒿人。”

“俊才”自然不是指才华,虽然也包含才华,但主要指“卓越的才能”。

因此,“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为“我辈生来是有卓越才能的人,千金就算散尽还会再来。

相对来说,李白原句“天生吾徒有俊才”是一种自诩,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则具有一种普适性的价值观,适用于所有人,因此很多人用此句自勉。

而《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意思也很好理解。

“天生”有两种意思,一谓天然生成,二谓命中注定。

结合语境来看,这里的“天生”自然指的是前者。而诗中的“材”则通“才”,特指才干、才能。因此,“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解读为:“上天赋予了我才能,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二、“高堂明镜”与“床头明镜”

“床头明镜”与“高堂明镜”哪个更好,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认为“高堂明镜”有士大夫气,意象更高雅一点;而“床头明镜”则显得有些小家子气,闺阁气。我觉得吧,古代梳妆镜都在床边,无论男女,不能免。所以“床头明镜”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而且李白这个时候被赐金放还了,已经不是士大夫,何必再说什么高堂明镜,显得造作。

三、“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古来圣贤皆死尽”

这两句,哪一个更好,更符合李白的气质和诗风,一直存在争议。从用词看,“死尽”不如“寂寞”更含蓄隽永,却更能体现李白的狂傲不羁的性格,以及他内心被赐金放还的忿恨。“古来贤圣皆死尽”,说的是从古至今所谓的“贤圣”皆已死绝,实指“古”,其实也暗喻今。不仅古代的圣贤死尽,今天这个时代也如此,导致有才能的得不到任用。

李白被赐金放还,是他一生最大的痛和失意。他原本为翰林供奉,贵为唐明皇的御用文人,身处长安殿堂的中央,却遭受攻讦与诽谤,转瞬间跌落凡尘,被赶出了朝廷。

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因为你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辉煌了,也不再可能回到长安。所以李白对世道人心、对李隆基都极度失望。所以才说出“古人圣贤皆死尽”,而“古来贤圣皆寂寞”未免太过安然,太过平静,这与其诗奔逸豪放,一气贯注的气势不相符合。

再者,宋朝理学兴盛,“古来圣贤皆死尽”自然会被看成是对儒家先贤们的不敬,给改成“古来圣贤皆寂寞”是很有可能的。


从评论中看到各种疑问,不便一一回复,增补如下:

“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文章中已经说了,古代在床头置镜,李白照镜时发现自己有了白发,可自己才四十多岁啊,因此而陡生悲慨。时光飞逝岁月摧,感觉这半生经历,宦海浮沉,恍然如梦。为了突出时光流逝以及人衰老的速度,才说“朝如青云暮成雪”,当年十五岁携剑辞亲出蜀求功名,仍历历在目,彼时青春年少,品相俱佳。而今半生忽过,人的衰老仿佛就在一夕之间,早上头发还如青云飘逸,晚上竟已鬓发如雪。

当然,结合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意和气势来看,未必有这样复杂的感慨。只是对第一句的互相对应,黄河浩荡奔腾到海,一去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逝去了,永不再来。

而人的衰老,青春的飞逝,是如此之快,头发从青云到白雪,仿佛就在朝夕之间。

因此,时间消逝得这样快,这样无法挽回,我们该怎么面对呢?李白给的回答是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大家难得相聚一起,自然要尽兴而欢,莫让酒杯金樽空对明月。

所以岑勋和元丹丘,你们不要担心酒钱不够。像我们这样有才能的人,就算千金散尽还会再来。



以下是敦煌P2567全诗译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可见黄河浩荡如天落,奔流到海一去不返。

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

君可见床头照镜悲白发,头发从青云到白雪,衰老仿佛在一夕之间。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大家难得相聚,自然要尽兴而欢,莫让酒杯空对明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複來。

像我们这样有才能的人,就算千金散尽还会再来。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盃。

烹煮牛羊来助兴,必须喝它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岑勋,元旦丘,让我为你们唱首歌,请为我一饮而尽。

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钟鼓玉帛这些老子不稀罕,只愿长醉酒乡不用醒。

古來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往今来的贤圣都已死尽了,只有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当年曹植在平乐观摆酒宴,斗酒花了十万钱照样恣意欢会。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主人(请客的人)不要再说钱不够,只管拿酒来喝就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与爾同銷萬古愁。

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全部让侍儿拿去换酒来,让我们同销这万古的忧愁!


参考文献:

1. 周勋初.李白诗原貌之考索[J].文学遗产,2007.

2. 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Z].武汉:崇文书局,2005.

3.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郁贤浩.《李白丛考》,西 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5.傅璇琮、李珍华: 《河岳英灵集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1992.

6.赵海菱.李白《将进酒 》新考[J].社会科学辑刊,2012.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相关话题

  为什么语文一直作为主要学科,却总是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 
  如何评价「12岁少女用文言文惊艳网友」? 
  现在有没有区分「的」「地」「得」的必要? 
  「陈」(陳)的部首是什么? 
  如果古诗文被现代标题党写出来,会怎样? 
  《将进酒》的「将」应念 qiāng 还是 jiāng? 
  如何以「鼠年苟住,鸽掉一切猫在家里」为上联,对出下联? 
  「镝」作为金属元素时为什么要读第一声?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怎么感觉少了几句呢? 
  有哪些「将语文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例子?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李荣浩回应网络歌曲的质疑?
下一个讨论
有没有你一看就觉得仙气四溢的壁纸?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