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镝」作为金属元素时为什么要读第一声?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uan-zho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说就是音译字,读音是按“滴”来的,因为现在“滴”读第一声dī,所以“镝”也读第一声dī。

讲细节的话,化学书上的读音和字典收音经常有差异。比如1984年版化学命名原则中“羟”读第一声,但字典收字的时候认为既然是“氢氧切”按反切的原则应该是第三声,是学化学的那群人不懂。由此造成了差异。「羟」念「qiāng」还是「qiǎng」?(1932年版读同径,1947版读如镪,1953年版读如抢,1984版读如枪)。

镝的读音也有类似的问题。镝现在的读音是[dí]:箭头。也泛指箭。 [dī]:金属元素,符号Dy。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的《化学鉴原》出现了镝作为元素译名的用法,但没有注音。

1921年,教育部《校改國音字典》。老国音,入声。

1932年,老国音废除,新国音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虽然注明了是入声,但新国音不区分,所以是阳平 dí,打星号是因为这是个元素用字。能看出来大部分入声(当时记作diq)的字都变成了阳平dí,而“滴”应该算是个例外,这个不规则就导致后来混乱。

《國音常用字彙》的附录一讨论了当时元素译名的问题,那时候译名的读音混乱而且有些不兼容新国音的读音,很多现在觉得音调奇怪的元素读音(比如锑和钯)都是这本字典定的:

其中明确了“镝”读阳平,和表示箭头的“镝”读音相同。

上图是《國音常用字彙》中的注音。

而在同年(1932)年底出版的教育部公布《化學命名原則》中,编者应该是不知道新国音字典中规定“镝”读阳平,还在用“滴(入)”注音。(下图那一斜不是第二声,是污迹。)

我怀疑郑贞文等人在南京开会讨论的时候可能也没想到本来都是入音的“滴”和“镝”新国音标准中音调不同,就选了一个常见的“滴”字标注读音。其他回答里说过他们注明“(入)”是为了保证读音的多样性,好和常用字的读音区分。当时他们恐怕受老国音影响,认为入音会推广开来,所以原则里有“矽:夕(入)sit”这样的注音,用来和“硒锡”做区分。为了照顾无入音地区的朋友,他们标注出那些是入音,类似的还有“钾、钇、铋”。

这个读音规定在1947年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依然沿用。

而在1936年的辞海中没有收录两个读音(“阳平”和“同滴”)。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镝”在官方字典上读音为阳平,但在化学领域使用的命名原则中,读音为“同滴,入声”。

还好这之后,“镝”统一按上面化学原则中的读法读——“同滴”,声调也和“滴”一样由入声改为阴平。因此这个字的读法在两岸是一样的。

大陆确定元素读音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中科院成立“化学名词审查小组”,着手解决化学名词混乱问题,在1953年召开全国性的扩大座谈会,统一化学名词。之后就确定读第一声了。

至于题主描述里的另一个问题“古代是单音入声字,为什么会出现在普通话里表不同含义时是不同读音?”这个问题去搜“入派三声”或者“入派四声”,知乎上讨论的还挺多的。

p.s. : 1,1953年大会改的不少,比如著名的“硅”代替“矽”就是这次会议确立的,其他的改动像Lu从“镏”改为“镥”,Ta从“同旦”改成“同坦”(请忽略下图中间的“铪”),后面两个元素很少用,知道的不多。

2,台湾因为沿用化学命名原则的规定,还是使用“矽”“鎦”和“鉭dàn”。其他的差异有Tc、At和后面才发现的Fr、Np、Pu、Am、Bk、Cf、Es,再之后两岸又开始使用统一的命名了[1]

参考

  1. ^ http://www.people.com.cn/9807/09/current/newfiles/e1070.html



  

相关话题

  日本是如何翻译化学元素的? 
  惰性气体有哪些神奇的应用? 
  黄金等贵金属除了用来作为货币,还有什么用途吗? 
  历史上最晚何时吴语仍能与官话互通? 
  入声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有哪些普通人很少听说,但在生活中很重要的化学元素? 
  为什么国内教材讲元素周期表的族号时这样编排的? 
  古音的考据是如何完成的? 
  元素周期表有尽头吗? 
  甘汞(氯化亚汞)的「甘」是取自其甜味吗? 

前一个讨论
给那些申请到美国十大名校博士的中国学生每人奖励200万让他们到清华读博,可行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国内把野猫(feral cat)叫做流浪猫?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