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意为相当一部分现当代福摩萨岛民,读音随意。即可发单音,如 “巴” 音,也可发复合音,音同 “南波万”,皆可。
日语中,「丼」的由来,有两个说法:
1、江户时代,有一家叫做「悭贪屋」的餐厅,提供大碗盖浇食物。他家特制的碗,被叫做「悭食振り钵」。
2、1728年,曼谷王朝在湄南河东岸另辟新都,西岸统称为吞武里(Thonburi )。吞武里在曼谷王朝建朝之前,由中国血统的郑王统治。吞武里出口了很多瓷器到日本,被日本人拿来当做盖浇饭的饭碗,后来就称为Thonburi,音变为donburi。
日本人源用了「丼」为「井」加一点,井中投物之声的意义,然后对其进行拟声(dong)。于是,「丼」有了不同于汉语中的发音(与吴音相近,只是巧合)。而这个发音和donburi相近,从之以后,「丼」就有了「悭食振り钵」的意思。
无论哪一种来源,「丼」都是作为拟声词出现的。(虽然,和字形可能有一定相关性,毕竟丼的字形,倒是有那么一点点像盖浇饭的样子)
而台湾则更进一步,直接把「丼」用来专指广义的中国式菜肴。大多数人,也只知道「dong」的读音,只知其源于日本。
然而,2000年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有提到「丼」字:
也就是说,这个字作为汉语词汇,至少存在已经有2000多年了。
许慎认为,「丼」是「井」的初字。
八家一井,象构形,丶之象也。——《说文解字》
也就是说,在先秦,「丼」可能是「井」的异体字之一。古代异体字很多,这并不奇怪。
例如,「我」的异体字,有这些:
这还不包括先秦文字。
根据唐朝《切韵》以及《唐韵》,在北宋成书的《广韵》中「丼」和「井」依旧相同的读音。
而北宋另外一本韵书《集韵》中,正式说明了「丼」的两种意思:
从这里,我们大致可以推断。
「丼」作为「井」的异体字,一开始表示「井」,后来延伸成了声音。
虽然「丼」只是汉语的生僻词,但在一些方言中却有出现,当然,发音也有了变化。
汉语词汇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在交融中发展的:
幕府末期,西方文化传入日本,日本翻译西方书籍时,借用汉语,创造了很多新汉语词汇。
后来,这些词汇又回传回了中国,例如:
也有对古汉语词汇,赋予全新含义,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例如:
革命、经济、共和、破产、阶级、卫生、社会、政治、影响、关系。(古汉语词汇,但日本人对词义进行了改造) 权利、基督、银行、保险、受难、尺码、铅笔。(汉译西书英华辞典的译名) 现金、原动力、人权、电流、传染病。(<英华字典>的译名,但日本人在形态上进行了改造)
但也有的一些,已经搞不清楚究竟是意译,还是借用古语。
例如,“教授”一词最开始出现于1856,可能是professor的意译,也可能源于“教而授之”,甚至可能兼取之。
不仅仅是汉语,语言发展出现传播然后回传的现象,也发生在其它语言中。
例如:
夫人-furen-fujin-福晋。
大风-dafeng-typhoom-台风。
日语借词与原词之间的关系:
王力先生认为:
我们不应该认为是汉语向日本语‘借’词,这些并不是日本语所固有的,它也不过是向西洋吸收过来的,就一般说,日本原有的词我们并不需要借,因为只有新概念才需要新词,而新概念并不是日本原有的词所能表示的。日本人创造了一些新词来表达西洋传到日本去的那些新概念,我们只是利用日本现成的翻译,我们只是利用日本现成的翻译,省得另起炉灶罢了。
当代汉语词汇正在高速发展。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统计,1978-2002年,共25年产生的新词语多达两万条。
新版动物防疫法,做足了
那价格还卖的出去算你赢
除此我没啥意见